㈠ 絲綢之路的作文!
夢游絲綢之路
古時繁華的絲綢之路,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片大沙漠,這不禁勾起了我對絲綢之路的懷念。
夜裡,我迷迷糊糊地睡著了。突然,眼前一道紅光閃過,緊接著我就失去知覺了。等我醒來時,發現自己已經成了一位西域商人了。我高鼻凹眼,身穿長襟大褂,騎著一匹高大的駱駝,後面還跟著五匹駱駝,都滿載著西域的特產。前面是一個高大的城樓,我見了,心中疑惑極了:我這是到了哪兒?再仔細一看,城門上掛著一塊匾牌,上書兩個大字——長安。噢,原來是富裕的漢朝都城長安啊!進了城,熱鬧非凡。男女老少們穿著各色的衣裳,在街上來來往往。路旁的攤位上擺著琳琅滿目的商品:絲綢、紙張、葡萄、石榴、無花果……
商人們正熱情地招攬顧客呢。街道一旁,正有幾個藝人耍槍舞棒呢,引得路人陣陣叫好。
見到別人這么忙,我也不甘落後,趕緊找了個空地方,做起生意來。我賣的是胡椒、蠶豆、黃瓜、無花果。因為我賣得合理、薄利多銷,又是我們西域的最好品種,所以,才一袋煙的功夫,我就把我的全部貨物與一個財大氣粗的漢商交換了,換了幾匹質量上好的絲綢。我高興極了,決定第二天早晨就返程,回到我的國家,下次再狠賺一筆。
轉眼就到了第二天,我帶著六匹滿載貨物的駱駝啟程了,當我快活地走出長安城時,又是紅光一閃。我醒了,原來這是一場夢呀!我彷彿又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彷彿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㈡ 有關絲綢之路的作文
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一條銀色飄帶,把中國、印度、希臘、古羅馬和波斯文化聯結起來.把古老中國發明的絲綢、火葯、造紙、印刷術傳到西方.又把古代西方的黃瓜、胡蘿卜、芍葯、石榴、核桃等,沿這條古道傳入我國.這條主要運送絲綢的路,人們把它稱之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也是對古代中國與外部及西方往來通道的通稱.它隨著歷史長河流淌而變化萬千.它不是今天公路貫通的概念,實際上,也不是只有一條固定的道路.從廣義上講,是指古代中國絲綢輸入西方的通道,也是中西方古代文化交流、物資貿易互動的一條時間跨度久遠、寬而大的線路.
絲綢之路東起中國西安(古長安),西至地中海的東岸.長安是漢、唐都城,各地絲綢集中於此組成駝隊,用數月甚至數年,經甘肅河西走廊敦煌一帶進入新疆.然後分南、中、北道穿越新疆,共分三條主要線路出境:一是南道,自敦煌沿昆侖山北麓,經若羌、和田(古代稱於闐)抵莎車,越帕米爾高原;二是中道,沿天山南麓經吐魯番(古稱高昌)、焉耆、庫車(古稱龜茲)、喀什(古稱疏勒)翻越帕米爾;三是北道,經哈密(古稱伊吾盧)沿天山北麓過吉木薩爾(古稱北庭)、伊犁(古稱阿力麻里)出境,西抵裏海沿岸.
絲綢之路中道、南道、北道在新疆境內蜿蜒萬余里,代代相傳.成千上萬的使者、商人、僧侶不畏艱險,奔波於此道;無數將士為保衛它的暢通,灑下斑斑血跡,方使這條路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絢麗綵帶,傳送人類古老文明的萬里長橋.歷史上的興衰在沿途留下無數的古城、烽燧、石窟寺廟等,也有無數的寶藏深埋地下或大漠中,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目光.
絲綢之路在歷史上促進西域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作用古今一直被人們肯定.今天,新疆的重要城鎮,幾乎都處在古絲綢之路的交通線上.現代城鎮的建設煥發了絲綢之路的生機,古城與現代城鎮既有空間、時間、距離,又彼此相連相依,這是歷史的必然,客觀規律.位於最高的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干新城與石頭城相連,最低窪的吐魯番城與高昌、交河故城相伴.昔日美麗牧場的烏魯木齊如今成為現代大都市.當今,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來,在新疆廣闊無垠的土地上旅行,訪古探幽,體味絲路城鎮新貌,博覽濃郁的民族風情.
㈢ 絲綢之路作文
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 更多:http://ke..com/view/1239.htm 參考資料: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
㈣ 絲綢之路作文
海上絲綢之路,又名陶瓷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形成於宋元時期,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這條航線由於運輸貨物的不同,又有許多別稱。隨著阿拉伯半島及東南亞香料的輸入,這條航線又被稱為「香料之路」。
絲綢之路是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實際上並不是只有一條路。除了陸上交通以外,還有一條經過海路到達西方的路線,這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葯材、寶石等進口貨物。
海上絲綢之路從先秦到秦朝,再到兩漢,再到三國的孫權,再到魏,晉,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海絲的起點是泉州,中世紀宮廷音樂「活化石」南音,被海外遊子視為最親切的鄉音。德化器瓷、惠安石雕、鯉城木偶頭、安溪烏龍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產,聞名遐邇,是饋贈親朋摯友的上乘禮品,遠銷海內外。
由於時代的變遷,海上絲綢之路自1842年鴉片戰爭開始後就走到了盡頭,留給後人的則是一個又一個謎團。一些研究學者普遍認為,鄭和下西洋使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得到了更為徹底的貫通,也是證明歷史上存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依據之一。
海絲文化歷史悠久,雖說經歷過衰敗,但依然那麼的挺拔,它雖說被腐敗不堪的大清帝國厲行禁海,被關起繁榮富強的大門,但它還是頑強地撐了下來。
歷史就是歷史,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使海絲再次復興,使貿易往來再次昌盛。
海絲,我們將讓你再次復生,回到那繁榮富強、屬於你的時代!
㈤ 絲綢之路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有什麼特點
作者先描寫了矗立在陝西西安市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然後由點及面、由情入理地闡明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由群雕遐想到兩千多年前的情形,重點描寫了漢代張騫的副使與安息國將軍在邊境上互贈禮品的場面,展現了兩國不同的禮節、文化及經濟特點.課文描寫細膩生動,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著概述了絲綢之路對中西方國家經濟、貿易通、文化的促進與繁榮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後一段與開頭相呼應.
如果說古代成都曾經在北方絲綢之路擁有過重要的樞紐地位,那麼,歷史上的成都更是南方絲綢之路的光輝起點和強大動力源。
「南方絲綢之路」並非一條單純線性的中外通道,而是大致從北向南,由若干條干、支線構成的一個大范圍的交通網路,其主幹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是西線,史稱「旄牛道」、「靈關道」和「西夷道」。就是司馬遷《史記》所揭示的「蜀身毒道」,由巴基斯坦西北方向經阿富汗等中亞地區即可進抵西亞、歐洲,為古代連接南亞、中亞、西亞和歐洲的歐亞大通道。另一條主幹線路是東線,史稱「五尺道」、「僰道」和「南夷道」。但無論是東線或者西線,成都均為整個南向路網千萬里歷程的始端。
結尾「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每當人們凝望「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無不引起對往日商貿、文化繁榮的遐想…… 」篇末扣題,與開頭照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㈥ 關於絲綢之路的作文
簡介
目的: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
經過: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曰趨頻繁。
西域都護的設立: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簡介: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
東段:從洛陽、西安到玉門關、陽關,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 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路線簡略: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境內)、通往中亞(安息古波斯)、西亞,直到歐洲(大秦古羅馬)
㈦ 絲綢之路作文精點結尾
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跨亞歐的通道,從長安到羅馬,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不過你知道嗎?這條偉大的道路,可是張騫冒著生命危險開辟的。
漢武帝初年,匈奴經常侵犯中原。有一次,漢武帝得知大月氏的國王曾經被匈奴人單於殺死,因國力不強無法報仇。漢武帝十分高興,就想聯合大月氏消滅匈奴。可是,漢朝離大月氏那麼遠,又要經過匈奴,該讓誰去呢?張騫自告奮勇,願意到大月氏。漢武帝便讓張騫帶著100人出發了。
不久,他們就進了匈奴人的活動范圍。張騫被單於捉住,成了人質,讓他娶了匈奴妻子,給匈奴人放牧。張騫不甘心,帶著100個隨從偷偷跑了。大家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終於來到了大宛國。大宛國王早就聽說大漢美麗而又神奇,熱情的接待了張騫,張騫又來到了康居,康居國王一樣熱情。他們來到了大月氏,可時間長了,月氏人早就忘了報仇一事。張騫很失望,決定返回長安。路上,他又被匈奴人抓住了,但很快地逃了出來。
這次出使,張騫吃了不少苦,也哀老了許多。100個人也剩下兩個人了。張騫給漢武帝講了西方的獨特產品和文化,使漢武帝開了眼界。漢武帝十分高興,便讓張騫再次出使西域。可匈奴打來了,霍去病打了個勝仗,打敗了匈奴。張騫趁機來到了烏孫,聯合起來徹底打敗了匈奴。張騫又讓副使聯系了大宛、康居、大夏等國。絲綢之路就這樣開通了。
張騫功勞很大,漢武帝封他為博望候。可是太勞累了,從烏孫回來就死了。但是這條偉大的路並沒有斷。中國的茶葉、絲綢、陶瓷等特產和冶鐵、繅絲等技術傳到外國,外國的各種食物也傳入我國。我國的藝術吸取了國外的精華,變得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啊,偉大的張騫,開辟了這條偉大的絲綢之路
㈧ 絲綢之路的介紹作文
★絲綢之路的資料: 中國古代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通道。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已成為歷史,新「絲綢之路」正等著我們開辟。。。 ★絲綢之路的故事: 連貫東西的絲綢之路上,往來的不僅僅是貨物、絲綢,還有很多很多。曾有一個叫玄奘的取經和尚,在這條路上,用堅定的腳步,走出一段傳奇,至今仍留在《西遊記》中。 絲綢之路詳細資料: 「絲綢之路」、「絲道」是指把在中國織成絲織品運往地中海沿岸諸國這條橫斷亞歐的古代貿易之路,它起自中國的安西(古代長安),西至羅馬。 「絲綢之路」一詞的來源:19世紀末德國的地理學家李希德?霍芬在中國的甘肅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察時,看到從東面來的商隊,便想這是否就是古代運送絲織品的通道呢?他在其所著的《中國》一書的第一卷中第一次將這條路命名為「絲綢之路」,此後這句話便被廣泛地用於泛指古代連接東西方兩個世界的貿易之路。 連接中亞綠洲城市的這條路以西安(古代長安)為出發點,途中在中國境內又分為三條,它們分別是: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烏魯木齊—伊犁—蘇聯(俄羅斯)境內—羅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魯番—焉耆—庫爾勒—庫車—阿克蘇—喀什—帕米爾高訽—中亞 3、西域南路:西安—樓蘭—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爾高訽—中亞—西亞 這條連接綠洲之間的商隊之路是人類與嚴酷的自然斗爭中開創的道路。 絲綢之路開通前的狀況:位於絲路中央位置的帕米爾高原西側,是久負盛名的藍寶石產地,這里所產的寶石在很久以前就被運往地中海沿岸。此外,在帕米爾高訽東側的塔里木盆地西南的和田,以出產玉石而聞名,中國自古以來都以此處所產玉石為上乘之品而極為重視。因此,絲路開通以前,以帕米爾高訽為中心至西亞諸國「藍寶石之路」和通往中國內地的「玉石之路」就已綺開通了。 此外,在公園前5世紀,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歷史》一書中寫到:早在公元前7世紀,黑海北岸興起的游牧民族斯泰基族的高度的金屬文明就已傳播到了居於天山腳下的塞族。 匈奴的興起:到了公元前3世紀,繼承了斯泰基文化的塞族—匈奴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最初,游牧於蒙古高訽一帶的匈奴在吸收了周圍部落的同時又將其勢力范圍想東擴張,最後出現在中國本土上,秦始皇為了防止匈奴的入侵而在公元前214年修築了萬里長城。在秦朝傾力修築長城之時,匈奴擊敗了游牧於甘肅河西一帶的大月氏,並將其趕至中亞阿姆河一帶,控制了以蒙古高訽為中心,東至遼東半島,西至塔里木盆地(包括36國在內)的廣大地區。 漢朝統一中國:在中國,秦朝滅亡以後。漢朝建立了統一的中國,漢朝從建立之初就背負著與匈奴斗爭的使命。匈奴綺常襲擊漢朝的北部疆域,以致於發生了漢高祖劉邦在山西白登山被圍事件。自此以來,漢朝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贈送許多物品,並下嫁了王女。漢武帝在公元前159年,漢武帝即位,此時,漢朝國內安定,綺濟繁榮,漢武帝便開始採取積極的對外政策。其一是計劃擊敗匈奴,保持北部邊疆的安定。其二是相與西方通商。要實施這個政策就必須與大月氏結成聯盟。據說大月氏的首領被匈奴所殺,因此,他們非常仇視匈奴。與大月氏達成聯盟來夾擊匈奴,張騫就是被選拔出來的使者。張騫西行:公元前138年,張騫與匈奴出身的甘父帶領百十來人從長安出發,在出了漢朝疆域後不久便被匈奴捕獲。匈奴單於讓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流放於漠北草訽。張騫在此度過了十幾年,並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卻一直沒有忘記自己作為漢朝使者的使命,最後終於找到機會逃了出來,綺過大宛、康居,終於到達了已在阿姆河流域定居建國的大月氏,可是,到了大月氏之後才發現大月氏已綺滿足於這塊水草豐美的地方,已失掉了向匈奴復仇的意志。張騫在大月氏呆了一年以後,見游說不成便踏上了歸途,途中又被匈奴捉住,1年以後,匈奴發生內亂,張騫乘機逃脫,於公元前126年,也就是出發13年後,終於返回了長安。與大月氏結成聯盟的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張騫卻帶回了有關西域的很多情報。漢武帝被張騫報告里所述的有關西域的各種珍奇物產所吸引,特別是被譽為「天馬」的大宛產的汗血馬。對喜歡駿馬的漢武帝來說最具吸引力。此後,在擊敗匈奴後,張騫於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抵達烏孫,為開辟通商作出了重大貢獻。
㈨ 絲綢之路作文800字
漳州月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 林登山
【核心提示】漳州窯瓷器作為中國外銷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漳州月港運送到世界各地,也把閩南地區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從16世紀開始,隨著東西方新航路的開辟,世界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歐洲人分別繞過非洲、南美洲,從東西兩個方向揚帆而來,匯集到中國沿海。在這次貿易交流浪潮中,漳州月港成為興盛的國際貿易港口。從月港出發的海上航線,東達日本,南通菲律賓,西至馬六甲,然後與歐洲人開辟的新航路相連接,構成一個完整的環球航線。與月港同盛同衰的漳州窯瓷器不僅是月港外銷商品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使者和載體。
月港及漳州窯業的興起
漳州月港「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因其狀似彎月而得名。明代以前,月港尚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但據沈定鈞的《漳州府志》卷二十五記載,在明景泰四年(1453)月港海外貿易已經興起。至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月港已是「風回帆轉,實賄填舟……巨賈竟鶩爭持」的「小蘇杭」了。
月港之所以在明朝中葉興起為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靠的不是港口自身的優勢,而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月港由於「僻處海隅,俗如化外」,國內外走私船隻多數匯集在這里進行交易,特別是從事走私貿易的閩人,一般都從這里出洋。因此,當明朝政府決定開海禁時,就不能不考慮沿襲閩人由此出洋的習慣。另外,月港為內河港口,其出海口在廈門。月港的管理官員僅需在廈門設立驗船處,即可對進出口商船實行監督,避免出現隱匿寶貨、偷漏餉稅等現象。且當廈門出現倭患或海寇而發出警報時,停泊在月港的商船可有足夠時間轉移或採取防範措施。再者,月港距離省城較遠,非市舶司所在地,海外貢船一般不由此入口,不易發生擾亂事件。
隆慶元年(1567),明朝政府正式取消海禁,隨即開放漳州月港為對外通商口岸,「准販東西洋」。月港的地位得到了政府的確認,從此正式作為我國東南沿海一個外貿港口迅速地繁榮起來,到萬曆年間(1573—1620)走向全盛。明景泰至天啟年間(1450—1627),月港從興起到繁榮昌盛近200年,它與東南亞、中南半島以及朝鮮、琉球、日本等47個國家和地區有直接貿易往來,並以呂宋(菲律賓)為中轉站,與歐美各國相互貿易,在我國外貿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漳州窯文化的對外傳播
歐洲與東方貿易往來的新航線開辟之後,中國瓷器給世界文化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漳州窯瓷器作為中國外銷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漳州月港運送到世界各地,也把閩南地區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據明張燮《東西洋考》載:「文郎馬神(相當於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葉為盤,及通中國,乃漸用磁器。」這體現了中國瓷器通過貿易對東南亞飲食文化的影響。1992—1993 年,菲律賓呂宋島附近海域打撈出水了一艘西班牙「聖迭戈」號船,該船沉沒於1600 年12 月,出水有漳州窯青花大盤等大量外銷瓷器。這些瓷器造型和圖案上都加入了很多域外文化元素以迎合當地人民的需要。
16世紀,伊斯蘭教盛行於印尼群島,當地人具有喜歡席地而坐、共同圍繞一個大盤進食的伊斯蘭風俗。今天,在當地出土或傳世的許多大瓷盤正是當時來自漳州窯的瓷器。
在東南亞,中國陶瓷常被作為顯示身份財富的象徵,被用於婚禮喜慶、喪葬與宗教生活。據《東西洋考》記載:「美洛居(今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東海中稍蕃富之國也……嫁女多市中國盛酒器,圖飾其外,富家至數十百枚以示豪侈。」考古發現,印度尼西亞乃明清福建漳州窯系陶瓷的重要銷售地,福建陶瓷普遍受到當地人民的歡迎,至今在北蘇拉威西地區漳州窯系陶瓷還用於婚宴上盛放食物。當今富有的印尼家庭中,也會把中國瓷器當作裝飾品,擺設出來以示身份。當然,更有意思的是在北蘇拉威西地區,漳州窯系青花大盤還被用作接生之用。《東西洋考》又載:「文郎馬神又好市華人瓮,畫龍其外,人死,貯瓮中以藏。」可見漳州窯瓷器在東南亞部分地區影響之大。
漳州窯瓷器也見證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如漳州窯五彩方位帆船魚紋盤,就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盤內繪24向位羅盤,中央為簡體陰陽太極二重圈,圈內寫有「天下一」字樣,內圈24個楷書銘文,「文武廉輔破廉武巨文祿廉文,破破武貪文祿廉輔破巨武貪」,依首句「文武廉輔」,大約是文武官職俱要政治清廉、相輔相成,不要貪財之意,後面重復或錯位文字則為民間俗寫方式。外圈由天干8字、地支12字、八卦文乾、坤、巽、艮4 字搭配組合。盤壁飾星宿、島嶼、海濤、帆船、飛漁、鸚鵡等圖案,口沿飾山嶺、草樹、行船、橋渡等景物。大盤中心的羅盤即指南針,指南針作為定向工具在北宋時已應用於遠洋航海。南宋時,人們開始以天干8字、地支12字加上八卦乾、坤、巽、艮4字定位羅盤,每個字相當於經度15°。在羅盤上,子為正北,按順時針方向順序是丑、艮(東北)、寅、甲、卯(正東)、乙、辰、巽(東南)、巳,丙、午(正南)、丁、未、坤(西南)、申、庚、酉(正西)、辛、戌、乾(西北)、亥、壬、子(正北)、癸。中國宋代首先使用指南針導航,開創了世界航海史的新紀元。此星盤圖形反映了中國的航海文化。瓷盤中另繪有星宿圖,星宿圖又稱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學家把黃道(太陽和月亮所經天區)的恆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東西南北各有七宿,與指南針皆有指示方位和航向的功能。盤中用紅線連接綠彩圓圈表示星宿圖,顯示了中國人吸收印度、阿拉伯人的航行經驗並加以發揚光大的結果。
窯業技術的傳播
漳州窯瓷器作為外銷瓷,其產品主要供給海外市場,對於海外製瓷的影響顯而易見。被稱為日本古陶瓷研究之父的楢崎彰一曾談到,當漳州窯系瓷器大量從月港銷往日本之時,其窯業技術亦隨之外傳,而在此之前,日本尚未掌握在陶瓷上繪畫等技術。當時,一位被日本人稱作「阿米夜」的中國人在日本京都一帶傳授漳州窯的熱燒技術和繪畫工藝,他很可能來自漳州。楢崎彰一通過將日本瓷器與大量發掘出土的漳州窯系器物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織部」、「志野」、「黃瀨戶」等產品是受漳州窯的影響而出現的。他認為,漳州窯系在日本陶器文化形成中產生過重要影響,日本人在模仿漳州窯技術的同時融進了日本民族特有的風格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陶瓷文化,日本人應重新考慮自己的陶瓷歷史。日本古陶瓷專家森村健一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漳州窯陶瓷和日本唐津、志野的陶器被稱為「三大新餐具」,顯示了近世陶瓷的輝煌。16世紀末期,豐臣秀吉進口了漳州窯的青花和白瓷,讓陶工仿製,這些仿製品就是志野陶器。
通過以上可見,漳州月港曾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時空鏈條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隨著月港走向沒落,漳州窯瓷器也因銷路受阻而頹廢,蜚聲海外的「砂足器」、「汕頭器」、「吳須赤繪」、「交趾瓷」、「餅花手」等各類瓷器,只能成為後人遙遠而美麗的遐想。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漳州窯瓷器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輸出產品,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和人類文明的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http://www.qstheory.cn/zl/bkjx/201403/t20140307_328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