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文明禮儀"為主題的作文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講究品德教育、個人修養的民族,一個甜蜜的微笑,一種執著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寬容,融會成美德贊頌曲上一個個撥動人心的音符。
有一次,我們家來了許多客人,而我卻沒有向那些叔叔阿姨們問好,對他們不理不睬,好像他們不存在似的。媽媽一看我這個樣子,趕忙對我說:「快向叔叔阿姨問好呀!」我含含糊糊地叫了一聲「叔叔阿姨好」便回到了陽台,繼續干我自己的事情。媽媽見我不甘情願,就過來數落我。我當時小,覺得自己並沒有錯,所以還和媽媽頂了幾句嘴,不過沒一會兒便落了下風。我被媽媽訓得有些委屈淚珠在眼眶裡打著轉,彷彿一眨眼,眼淚就掉了下來。從這件事當中,我明白了:要講文明,懂禮貌,見到客人要問好。同時也知道了:文明就在我們身邊,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我認為,謙讓是最大的美德。謙讓這個詞語對人們即陌生又熟悉,早在很多年以前,我們的老師就教導我們要學會謙讓,隨著時間的流失,在我們的記憶里謙讓這個詞已漸漸淡忘了有些人認為只是表面上談談「紙上談兵」,實際也不用去做的,但他們錯了,生活中你不一定就要做大事,而小事卻置之不理,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你都能做。
文明禮儀處處可見,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們所忽略。所以我們要把文明美德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
前進的路已經為我們鋪好,下一步,就是要我們頑強的走下去。讓我們的校園從此綻放美麗,讓我們的社會迸發出文明的火花,讓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結伴同行!
『貳』 以文明為話題的作文
文明
在這異彩紛呈的社會舞台上,芸芸眾生各自演繹著不凡的篇章,寫就不同的風采,但沒有人可以不與他人來往,獨立生存於世,必須的是文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人與社會的相互依賴,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文明是一種精神氣度,一種彌足珍貴的財富,一種歷久彌新的靈魂之美。
文明,一種精神氣度,一種博大的心境,它教會你寬容: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可以澆熄怒火,化解仇恨,可以卸千愁為雲煙,可以正確面對升沉,淡然看待得失。擁有一顆寬容之心,更可以與快樂相伴,與幸福同行。寬容待人,能讓人間充滿真情,能讓校園充滿陽光般的溫暖、雨露般的滋潤。學會文明,就學會了生活。
文明,一種思想的深度,細細品味文明的內涵: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懷著一顆平等謙和的心靈去尊重他人,不論他們是貧是富,不論他們學富五車抑或是才疏學淺,但他們都有一個強大的靈魂、完滿的人格值得我們站在平等的高度去相交,以一顆真誠的心靈去尊重。感悟文明,就感悟了生命。
文明,一種彌足珍貴的財富,是融入了中華兒女生命靈魂中的菁華,這是一種穿越時空、血脈相傳的高尚品格,是中華民族的千年以來虔誠奉行的民族精神。「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古老的《尚書》上磅礴端莊的楷書詮釋了千年之前不斷探索進取的人們的文明:像是前方的道路上不滅的明燈,用溫暖明亮的燈光碟機散未知的黑暗帶來的迷霧,無論未來有多麼崎嶇,沐浴著文明之光的人們,會堅定的走下去,用勤勞的雙手,鑄造美好的未來。
文明,一種歷久彌新的靈魂之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想像著一道晴朗明媚的晨曦從古典的藍空灑下,清晨綻開了淡金色的微笑。山是清雅的碧色,水是溫潤的青,遠遠望去,那綠彷彿是宣紙上洇開的墨跡。三三兩兩的人們漫步湖畔,休憩山麓,和身在青草綿綿處尋夢,文明的世界裡,一切都會是那樣和諧,寧靜,美好。
做一個傳播文明的使者,奏響文明之歌,讓每一個心靈都與山水共美,每一座城市都與文明同在。生命便從虛幻的「輕」中掙脫出來了,從此有了重量。
『叄』 以談禮儀為話題的作文
在一個國家中個人是主體。對於個人來說什麼最重要呢?我想首先應該是具備文明素質,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那麼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設出優良的學習氣氛。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記得一位名人曾說: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構成的,而不是由文字。無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高尚的情操。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精神風貌,什麼樣的思想品質和什麼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
南開大學校長在鏡子上寫了一句箴言:「面必爭,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裝。」 作為一個中學生,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儀表起碼必須符合學校的氣氛和學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體的儀表,是對老師同學的一種尊重。
同學們,文明禮儀是人類社會最起碼的道德規范,是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學識水平,道德素質,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俄國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種資本。」良好的禮儀習慣的形成,可以轉化為一個人內在的性格、情操,形象禮儀不僅涉及個人的自身形象,而且事關學校社會乃至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形象
文明是風,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學子的心;形象禮儀是花,它能將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激烈的社會競爭不允許我們停留於顧影自憐之中,讓「形象禮儀常駐你我心中」,讓我們「學好禮儀,美化形象」,努力用雙臂構建自己的人生大廈。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那我們縱然擁有了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人對已對社會又有何用?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 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 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我身邊的禮儀
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因此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具有悠久的傳統美德。而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文明人,心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
我們身邊的文明禮儀處處可見,但往往被我們所忽視。所以我們要培養良好的禮儀習慣,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做到著裝整潔干凈,勤剪指甲,勤洗手,按時理發,注意口腔衛生,不當眾嚼口香糖,不隨地吐啖,亂扔果皮紙屑,經常洗澡、換衣服,不當眾扣鼻孔,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體,走路要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帶微笑,談吐要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體現出新世紀學生蓬勃向上的風采。
公共場所的禮儀,包括在學校、教室、影劇院等場所。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聲喧嘩。還有問路、購物、乘車、走路等方面,也應注意禮儀,做到謙恭禮讓,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懂得禮貌,謙恭禮讓能與別人友好相處,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友誼和幫助,「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吧!四歲的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卻吃小的,這正說明雖然年幼但禮儀卻不短缺。
每個人來到世上, 學習做人就是從講文明禮儀開始的。現代高度文明的社會時時處處都要求人們講文明禮貌。文明禮儀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愉快和諧,也能創造充滿愛心的環境,給予自己帶來了快樂,帶來了溫馨。而且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在我們國家闊步走向世界的時候,文明禮儀已經成為國家形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肆』 急求一篇以禮儀為話題的作文,1000字,謝謝
生活需要禮儀
高二 | 1000字以上 | 其他
文明禮儀是社會和諧的金鑰匙,是一種功能特異的潤滑劑,它能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人心得凝聚,使社會才會更和諧,更美滿。
「小節之處顯精神,舉止言談顯文化。」一個人擁有再多的金錢,但是最基本的儀都沒有,那不算富有;一個人家裡一貧如洗,但是他懂得為人處世,那麼他也是富有的。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還是虎視眈眈,想盡方法把中國吞並,在亞非萬隆會議上,西方的一些不法分子就胡亂散布謠言,說中國的目的是吞並整個亞洲,鬧得各國參議人員都惶恐不安,要讓中國在這次會議上失敗,和別的國家建立不起盟約,這時周恩來紳士的大步走上演講台,堅定的對各國參議人員說:「中國是求和的,不是來吵架的,任何對世界和平造成威脅的中國都不會答應。」周恩來的講話後贏得了熱烈的掌聲,最後成功召開了萬隆會議。這便是禮儀的魅力,假如當時周恩來和中國代表們沒有鎮定,而做出一些沖動的行為,也許結果不堪設想,因此,良好的行為、舉止禮儀是人生的第一名片,我們必須注重我們的禮儀、素質修養。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是尊師的禮儀,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幼年喪父,家境平寒,無錢上學,但他很好學,常在私塾外聽課,無錢買紙筆,大地為紙。這一舉動感動的私塾老師周侗,周侗喜歡他的勤奮好學,於是就免費收他為學生,教育他做人,幫助他樹立保國安民,建立功業的抱負,教他絕技,使之成為一代英豪。周侗死後,岳飛不忘師恩,披麻衣,架靈車,執孝子之禮,以父禮將其安葬,且每年初一,十五之日,無論在行軍打仗還是駐扎營中他都是要拜祭恩師周侗。古人雲:「三教聖人,莫不有師,千古帝王,莫不有師。」人不敬師是忘恩。尊師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道德,一種素養,古人尚尊師重道,以身作則,難道我們以後不應該視其為楷模,效仿他們嗎?
孔子曰:「不知禮,無以立。」是啊,一個人不懂禮儀,那麼他將如何在世界上生存?「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小至個人大至國家,一個人不懂禮儀僅不能生存,同樣,一個國家沒有禮儀,那麼國家也不會和諧,安定,更不會富強,因此,我們需要禮儀,社會需要禮儀,只要建立起良好的禮儀風范,人與人之間才會更加和諧,社會才會更安定,國家才會更繁榮。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是國家的棟梁,是國家的希望,故此我們更需要講文明,懂禮儀,禮儀體現細節,細節展示素質,祖國的未來是我們的,就讓我們一起攜手努力,讓禮儀之花在中國各地綻放,向世界高歌:文明禮儀在中國!
『伍』 議論文以《文明禮儀》寫一篇800字作文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禮儀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
文明禮儀,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是國家的臉面。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學校長語重心長地說:「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中央電視台曾經報道,國慶節後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口香糖殘跡,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污跡,密密麻麻的斑痕與天安門廣場的神聖和庄嚴形成了強烈反差。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同學們,時代的車輪已經把我們帶入了21世紀,在現代社會中,人好比原子,唯有在相互關聯中才有其生存的價值。一個人,不管你是否願意,若要取得學業或事業的成功,若要生活的愉快、幸福,就要首先學會文明禮儀,學會與任何人,包括親朋好友、老師同學、乃至所有需要與自己交往的人友好相處,必定要學會塑造健康的人格。
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你不學「禮」,就沒法在社會中立身。「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正如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文明其實是由細節構成的,記得一位名人曾說: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構成的,而不是由文字。無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精神風貌,什麼樣的思想品質和什麼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
南開大學校長在鏡子上寫了一句箴言:「面必爭,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裝。」 作為一個中學生,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儀表起碼必須符合學校的氣氛和學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體的儀表,是對老師同學的一種尊重。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見文明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校園內食品袋、果殼隨處可見。這些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要成為一個文明的人,必須接受文明之教育,就像一塊礦石,想要成為鋼鐵,必須投入熔爐接受烈火的冶煉。父母把我們送進學校,就是想讓我們在學校這個文明的熔爐里被煉成一塊純鋼。成績的好壞並不是最要緊的,作為家長,他們期望我們能健康成長,期望我們能在老師的教導下成為一個文明的人、一個優秀的人。他們不期望我們一定要成為棟梁,但我希望我們至少是一棵綠樹。無庸諱言,當今社會的不文明行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堅信,江後浪推前浪,如果我們每一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說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斗毆;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園一定會因為我們的文明而更加美麗,社會會因我們而美好。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讓我們一起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 清潔環境,保護校園環境,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讓文明之風吹遍校園,吹遍社會,伴隨我們健康幸福的一生!
『陸』 文明禮儀作文800字以上
文明禮儀我們身邊無處不在
文明禮儀我們身邊無處不在,文明禮儀是中國人民不可缺少的品質。文明禮儀在生活中十分重要,如果世界上沒有了文明禮儀,地球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美好。文明禮儀時時刻刻都隱藏在我的舉止談吐之間,所以我也是一個文明人。
記得有一次,我去圖書館的路上,我看見一輛摩托車把一輛自行車撞了。自行車上的阿姨沒有受傷,但是車籃里的一個精緻的花瓶摔了個粉碎,真可惜。
這時,不知是誰把交警叫來了。然後,這位交警查問了情況。是青年的錯,我想青年要賠錢了。交警說:「讓青年賠一元吧。」青年利索的掏了一元,
朝車籃一丟,飛上車逃走了。
沒一會兒,青年回來了,說:「老同學,你什麼時候干起交警了。」
這個事例要說明了生活中要講文明禮儀。
文明禮儀我們身邊無處不在,但不文明有時也有,我要做一個文明人。文明的人也有禮儀,禮儀不是對一切看似平凡的事情充耳不聞,而是應當學會在一些細小的事情中學會去尊重他人。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尊重他人,這樣我們的世界才能更美好。
記得在三年級,我在學校門口當一個值日生,我在老師來的時候,因為我明白我們應該尊師重道,所以我大聲的喊:「老師好。」因為一個人的文明禮儀可以給身邊的人們留下美好的印象,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我都和老師和睦相處並且擔當了老師所布置的對班級有貢獻的任務。
文明禮儀,我們為什麼要文明禮儀呢?
文明禮儀是一種美得。一個人不文明會被懲罰的。比如:一個人沖紅燈是懲罰被車撞了去醫院。在香港不文明懲罰是很重的,扔一個垃圾罰2000元,吐痰罰5000元。文明在我們的生活中十分重要,文字是文明時代的開始,讓我們做一個講禮貌的人吧!
文明禮儀我們身邊無處不在,文明是中國人民不可缺少的品質。中國是文明禮儀之國,讓我們把文明禮儀伴我們行動起來。
『柒』 以文明禮儀進校園為話題 寫一篇作文 1000來個字吧
「孔融讓梨」—— 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故事。四歲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為他懂得謙讓,懂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懂得使別人快樂,懂得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他雖然還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但是他的那種精神足以讓人敬佩一生。比那些滿腹經文,卻只懂得說,不會做的大人要強百倍。這件小事之所以會被後人所傳頌贊揚,就是因為四歲的孔融做到了道德禮儀。如果一個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禮儀的人,那他也是一個對社會毫無用處的人。因為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一個有修養的人,不會自誇自大,相反一個無修養、無道德的人,將會到處炫耀自己的功勛。就像宣永光所說的那樣「無道德,是狗材。無知識無道德,是棄材。既無知識又無道德反自以為有知識有道德,是殺材。」 文明禮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身為一個中學生,我們已經不在是一個孩子了,懂得的事情、道理也不斷多了,甚至已超過了一些大人。當然,我們就更應該懂法律、愛祖國、尊師長、禮待人。所以,生活處處有禮儀。我們不僅要在一方面做到文明禮儀,更要在多方面做到文明禮儀。在校園,在家中,在各種公共場所,都不要忘記禮儀。文明禮儀不是靠一個人遵守的,它靠的是我們大家,一個集體,只要人人都遵守禮儀,講道德,那麼世界才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而一個不講文明禮儀的人,也將跟不上潮流,被社會所淘汰。在學校,我們應該做到尊敬師長,認真聽講,和同學之間和睦相處。回到家應該孝敬父母,要懂得感恩。在一些公共場所應該講秩序、舉止文明、輕聲細語。我們還要愛護花草樹木,熱愛大自然,熱愛一切生命。能以「謙」、「儉」、「勞」三字為立身之本,而補余之不足。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流傳到遙遠的後世。 讓我們行動起來吧!把文明禮儀深深地刻在心中,爭做一個合格的中學生,成為一個新世紀的公民。利用自己短暫的生命,創建一個美好的社會。
『捌』 以文明禮儀為主題的作文題目
1、文明禮貌伴我行 例如下文:
文明是二月里的春風,融化了心靈的冰封;文明是一杯清茶,沖淡了痛苦的回憶;文明是一劑良葯,醫治了內心的創傷;文明是東方魚肚百肘擊碎了黑暗的第一縷陽光;文明是廣闊大地渴望已久的甘甜雨露;文明是流過心田的汩汩清泉.
有人告訴過我:「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一朵花里映出一個天堂,把文明放在手掌上,那片刻的快樂在剎那時收藏.」昔日的我聽了這句話,只是淡淡的微笑,那時我認為文明只局限於尊敬師長,遵紀守法,不粗言野語,這類字眼而今日的我回想這句話,它給我的卻是無窮的啟迪.
文明並不是片面的尊重與遵守,它是語言交流的基礎。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一句「我能幫助你嗎」帶給別人的是寬慰;在別人被誤解時,一句」我相信你」帶給別人的是信任;在別人哭泣時,一句「你的心情我能理解」帶給別人的是寬慰.
文明不僅是語言間的交流,它更是值得我們珍藏的回味無窮的幸福.記憶里,摔倒時是父母給了我自信的微笑;懦弱時,是同學給了我自信的掌聲;沮喪時,是老師給了我溫暖的呵護;一個微笑,一陣掌聲,一句呵護那都是文明的標志,帶給我們的又何止是尊重,那就是幸福.
因為有了孔子的文明,才有了「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寬恕;因為周恩來文明的握手,才博得外國人的尊重;因為福特文明檢紙,才有後來驚人的成績。是文明告訴我,當人與人彼此在凝視中笑臉相迎時,那是文明的、溝通的開始;文明告訴我,當雙方在內心用尊重我時,那是文明理解的開始;文明告訴我,當看到口渴難耐的陌生人時,遞上一瓢水時,那是文明愛心的開始;文明告訴我,當送人鮮花時,發現手有餘香,那是文明快樂的開始。
人人渴望文明,那是因為文明的話語似春天裡的和風細雨,催開我們希望的蓓蕾;人人渴望文明,那是因為文明的祝福似秋日裡的風碩果實,映照著我們豐收的笑臉;人人渴望文明,那是因為文明的溝通似驚天動地地響雷,撕掉我們心中的陰霾;人人渴望文明,那是因為文明的呵護如冬日裡烘培大地的暖陽,化解了心中的嚴寒.我要提倡文明,因為它是那麼簡單,但又那麼使人快樂,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做一個新時代的文明人。
2、還可以寫 手拉手--共創文明××城市
『玖』 以『文明禮儀』為主題寫一篇800左右的作文,題目自擬
《文明從我做起》 一個個的小家庭組成的一個大家那是國。那什麼是家呢?就是由一個一個成員而組成。所以,一個國家中人最重要。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那麼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說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學校長語重心長地說:「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三年前中央電視台報道,國慶節後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口香糖殘跡,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污跡,密密麻麻的斑痕與天安門廣場的神聖和庄嚴形成了強烈反差。 以上的兩個事例表明,文明其實是由細節構成的,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見文明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尤其是星期六、日教室里、校園內食品袋、方便麵盒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臟話、粗話,隨意攀爬樹枝,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影響到我們自身的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素質。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 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怎樣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同學們,我們每播下一個動作,將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將收獲一個品格,讓我們把文明禮儀放在心上,時時刻刻與文明交談,用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請我們每一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說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斗毆;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我相信,經過我們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文明美好的校園。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更是一個「文明古國」.講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與義務.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文明意識越來越強烈了.今天,我就遇到了一件倍感萬分的事. 今天的天氣,還是像往常一樣,熱得要命.走在外面還有一種要烤成人乾的感覺,但是我為了去紹興探望生病的姐姐,還是犧牲了一下我的皮膚.回去時,人感覺暈忽忽的.心情格外煩躁,好像有一把火在燃燒似的.我和奶奶一同乘公交車回去.剛走到車站便嚇了一跳:「怎麼這么多人?」等啊等,等啊等,皇天不負苦心人,嘿嘿,終於讓我等到你了吧!車還沒停下,人流就一股腦往上涌,我被擠在裡面,好容易走了進去,又吃了一驚.怎麼回事兒啊?剛才車不是挺空的嗎?現在怎麼一個座位也沒了呀???旁邊還站了幾個人.不會吧?從紹興站到柯橋……我和奶奶可著急了.忽然,身旁的一個叔叔「噌」地站了起來,對我們說:「你們坐吧!」我眼睛瞪地大大的,我能想像的到我那個驚愕的表情,我第一次看到別人給我讓座,竟不知做啥好了.還是奶奶說的謝謝,我才跟著說的. 我們兩個人擠在一個座位上.雖然擠了點兒,但是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欣慰——不知是對那為叔叔的感激,還是看到了中國文明的希望.以前,我總是覺得:我們中國雖說是文明古國,哪兒文明了呀?那麼多白色垃圾,堆在那裡,每個人都置之不理;更多的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砍伐樹木……但最近我也發現了,我們在進步,社會也在進步.聽說,錢灑了一地,卻沒有人歸於己用,反而幫他們撿起來.現在又有人給我讓座.我們更應該用行動來證明自己,讓文明之花盛開在祖國的每一個角落 。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