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網路與道德」為話題的作文,不少於500字。多謝
現在我們可以說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腦,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都連上了網。但是網上的東西可是非常的虛偽,有好有壞,並且還有一些沒有道德的人在網上胡言亂語。我們一定要加強網路道德,抵制網路不良信息的意識。
比如說,在我玩電腦的時候,就會有一些人和我聊天說臟話,我就不愛聽,就舉報了他。有的人還對我發一些中獎信息:「您已經達到××× 級,請登陸×××網址領取獎勵。」我真的登上去以後,才發現自己已經上當了,就也向上面的機關舉報了騙人的網址。從此在我的心裡又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QQ上,有的人也被騙過,我在網上看見過,一個人交了一個網友,那個網友要求互相見面,兩個人也就真的見面了,但其中的一個人是壞蛋,把那個人給綁架了。過了幾天後就和她的家人要錢,但是那家人沒有那麼多錢。又過了一個星期後,那個人被殺了。從而讓我們得知世界上的騙子可真多呀!
還有一些侵犯了版權的網站,有一次我模糊地看到了一個網頁,我就在網上找了一下,忽然看見了兩個網頁的內容差不多,但網址卻都不一樣,等我點開的時候還總彈廣告,我就認為侵犯了版權,向別人舉報了這種現象,別人還誇獎了我。舉報侵犯版權我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
我還看見了一些不良信息,有的網路上有黃色的東西,還騙了人們說是什麼交友網站,我對這件事情很惱火,就二話沒說,把電腦給關掉了。這些人也遭到了報應,統統地被上級們逮了起來,有的網址也已經被封了。我們一定要心理健康,不能學那些沒有臉面的傢伙。
所以在網路上,有的是真實的,有的是虛擬的。我勸大家不要相信網上的胡言亂語,我們要加強網路道德,抵制網路不良信息。讓網路充滿現實,把虛偽消滅掉,創造更好的網路時代。
2. 重拾道德 作文的開頭和結尾
外貌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的美;華麗的外衣並不是真正的美,道德才是最純朴的美。
美在於心靈。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就如一個人沒有了靈魂,他心中只有仇恨,生活從此而改變;一個人如果擁有了道德,就擁有了一切,關愛、溫暖、快樂……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人生就如一顆寶石,如果用道德鑲邊,就會更加燦爛奪目,光彩耀人。
在班裡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其中測試那天,我們都被緊張的氣氛淹沒著,空氣也凝固起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第二場考英語時,監考老師發現自己坐的凳子上不知誰吐了痰。是誰?這個同學失去了最純朴的美——道德,他丟失了一切。也許他沒在乎這件小事,隨意的,可從這件小事中卻反映出了大道德。他不單單毀壞了自己,也丟失了一顆無價珍珠——道德。
美在於心靈。道德在人生旅途中是至關重要的:人生就像是一隻船,道德便是船槳,只要擁有道德的人,船就會有前進動力,一步步到達成功的彼岸,到達人生的最巔峰;如果一個人沒有了道德,船也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慢慢地往後滑,越滑越快,最終回到原點,這個人的一生就沒有任何意義、任何價值,彷徨一世,暗淡而平靜,溫飽而平庸;如果我們要想成功,就要有奮斗目標,就好好拿穩這塊無價寶石,掌好這只船槳,不應該隨意虛擲,稍不留神它就離你而去,但重新找到它卻很難,就如大海撈針。
有這樣一位60多歲的農場主,他種了600多公頃土地,盡管平時非常忙碌,但他堅持參加贊助青少年眼疾患者協會。除了每年捐款100美元外,還參加義務募捐活動,收入用來為青少年治療眼病。「人們最大的快樂來自於對別人的幫助。」這位老人既快樂了自己,也快樂了別人,這也是一種偉大的精神,更是一筆無法比擬的財富。擁有道德是快樂的,是美好的。
小行為,大道德。的確,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就能看出這個人的品質、思想如何,他是怎樣一個人。講道德是一種美,最純朴的美,它會給我們人生添加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完美,道德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擁有道德眼前一片晴空;從生活的小事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做起,你會快樂一生,終身受用。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店錄取員工,又許多大學生都來應聘,卻意義淘汰了。當輪到一名沒有大學生文化高、學歷偏低的年輕人時,他看到地面上有許多廢紙,便順手拿起扔進垃圾桶里。然而,正是因為這看似平凡的舉動是他被錄取,其他大學生看不起這小事,把道德遠遠拋在了一邊。從中我們看到了道德有時也會使你邁向成功的大門。看一個人並不是看他取得了什麼,而是看他品質如何、道德如何,這樣的人才會成功,如果再有文化與知識,沒有道德的支撐也是沒有用的。
永遠記住:美在於心靈,道德才是最純朴的美。
3. 幫忙寫一篇關於道德的作文開頭
道德是每個人都有的,因為道德能獲得別人的理解,道德能寬恕別人的不足,道德能得到別人的關心。所以,只要每個人有道德,我們的大家庭將變得美麗!
4. 道德與責任作文開頭
黎明的第一縷陽光射入窗戶,映照著每一個人的心靈,道德的風帆在心中高揚。
也許許多人認為道德太抽象,其實它很簡單,也許只是一句話,或是一張紙,或是一個小小的動作,不經意間,高尚的道德風帆便已揚起,只要風一吹,便可起航。
「善」「德」早已在我們心中生根,只要用心去澆灌,細心去呵護,它會慢慢開花,我們永遠完不了地震中那個勇敢的小男孩,他本已沖出教室,但地震發生那一刻他毅然選擇去救受困的同學,小林浩,這個小英雄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是他高揚的道德風帆,讓他舍己為人,他身上洋溢著道德的光輝。散發著善良的芬芳,他用弱小的身軀來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樑,「德」早已在他的心中開出最美麗的花朵;道德的、風帆早已在他的心中高揚。
「德」,多麼美麗而光輝的字眼。洪戰輝,一個響徹大地的名字,為了求學,更為了家人,他毅然背著「妹妹」去上大學,沒有血脈關系的「妹妹」讓他傾注了全部心血;家庭的困難,讓他肩上更多了一分重擔,但他沒有放棄,每天喂「妹妹」吃飯,悉心照顧她。「道德」環繞著他,他承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磨礪,只因為心中有一股「道德」的清泉花在涌動;有「責任」的火花在跳動,道德的光輝照亮他的人生。
從古至今,德育都是中華民族必不可少的內容,他早已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今天,我們堅持「以德治國」,思想品德教育成為中國接班人必不可少的內容。道德指引我們前進的道路。科技的發展祖國的強大道德思想尤為重要,道德無處不在。
當我們漫步在清幽的小路上,突然一塊香蕉皮將我們絆倒,也許有人會不停的抱怨著走開而你走過去將他撿起,扔進垃圾箱,這就是道德的體現,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可愛的天使般的小女孩看到路上有果皮,上去撿起,高高興興的跑向了對面的垃圾箱,突然,一輛疾駛而來的汽車將小姑娘帶上天堂,一旁的母親當即瘋了,以後,她每天在這邊撿垃圾,多高尚的小女孩,她是真正的天使,她高尚的道德感染了每一個人。
道德,是我們心中最寶貴的財富只要我們去行動,道德便會充滿人間是人間變成美麗的聖地。
高揚起道德的風帆,去遙遠的海洋遠航。
功德常在,感動就在,幸福就在
5. 關於道德與創新的作文素材
心懷感恩 責任更重
古人雲:「滴水之恩,應湧泉想報。」在這里不僅僅是你困難時幫助過的你的,你就要在別人危難時報答他,而更為重要的是責任、
春天陽光普照大地時,用溫度回報了小河,讓小河的冰層消逝,使它能夠歡快的流淌。
夏天烈日,甘露用淚水回報了大地,讓花朵開放得更加美麗。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花用身軀回報了大地。
冬日寒風刺骨,雪花飄落,萬物都死一般寂靜,唯有梅花,傲雪凌寒開放,以香味回報了人。
自然之物如此,何況是人呢?
當你在失意時,是他為你點亮了那盞明燈,牽引著你;當你咋窮困時,是他和你共度難關;當你3時,是他為你送來快練劑;當你不幸時,是他為你帶來幸福的曙光;當你……然而在他累到時,你,你有沒有為他送去了什麼,是冷漠,還是無微不至的關懷。這時。你心中的那份責任是不是已經模糊不清了,或者說根本心裡就沒有「責任」這個詞,如果沒有,我覺得可恥羞殺古人也。
古往今來,報恩不僅是報恩,還要有相應的責任,這樣才是感恩真正的內涵。比方說: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報答了劉備的三顧茅廬的賞識;文天祥用忠心回報了君王的栽培和信任,以死回報了祖國對他的養育之恩。從以上可以看出,他們的感恩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而是承擔或者背負起那重重的責任,我想這只有他們才能懂得,才能體會到的。想想我們現在的社會上,知恩圖報的人越來越來越少,再談不上要有責任呢?這不是危言聳聽,說的是真實的,有些還會落井下石,在二戰期間,有一個猶太人叫賈迪波默,他在商界的成功史已經沒有人知道,因為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性的資料。1942年希特勒下令搜索德國所有的猶太人,賈迪波默召集全家商討對策,最後想出向德國的非猶太人求助,最後定下來向5 銀行家金•奧尼爾求助,因為他一直把賈迪波默家族視之為恩人,在不同的場合他也多次表示,如果有什麼需要幫助的盡管開口。1948年7月,一個名叫艾森波迪默在檔案中查到在這么一條記錄:銀行家金•奧尼爾來電家中闖入一名男子疑是猶太人。一年後,他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死亡記錄中查到他的親人與他分別後的第4天就被捕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披著羊皮的狼最終露出了尾巴了,人面獸心。對於這樣的人連恩的不知報答的,更不要說責任,還在背後捅刀子令人又悲又憤。
感恩與責任是相輔相成的兩個相互聯系的,缺一不可。「感恩的心,感謝命運………………」一首歌道出我們的心聲,是我們懷著一顆感恩而又責任的心來回報幫助我們的別人。啊,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天堂。啊,只要人人懷著一顆感恩而又責任的心,那我們今生無悔。
感恩與責任便是撥開人間煙霧,脫去虛偽的外衣,讓真情的世界如初生嬰兒般純潔,是這傳承千年的佳釀,才會越陳越香。
6. 高中作文:科技的發展需要道德法律的制約
盡管許多人認為法律程序很重要,但真正重要的問題,並且為人們一直關心的,一直是有關實體問題的法律判斷。到底張三是自然死亡還是被謀殺?如果是謀
殺,謀殺者又是何人?李四稱王五借的自己的錢,但沒有借條,也沒有其他目擊者;這個借貸真的發生過嗎?憑什麼我們相信發生過?王五歷史上有過借錢不還的歷
史?或李四的一貫誠實?並在當地有口碑?但如果李四是本地人,而王五是外地人呢?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執法和司法中的大問題,正確或准確的裁決需要了解事實,
需要證據,需要證據隱含的諸多的信息。
事實上,程序之所以在今天的法律中變得逐漸顯著起來,重要原因之一是,至少有不少法律人對人們在多大程度上有能力准確發現事實真相有懷疑,因此
轉向嚴格的細致程序,或某些其他機制,例如古代的神判法、民間的抓鬮、以及陪審團等推定、舉證責任的分配。希望藉此來裁斷那些有關事實的難題,擺脫不確定
性和自我懷疑。即便如此,這些程序或機制也並沒有解決人們渴求到達的事實問題,它們最多隻是將這些問題以某種當時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掩藏起來了。這些機制
的存在本身恰恰例證了這些問題的永恆,以及對裁判者的永恆折磨。
然而,我們通常所說的事實問題,更准確地說,其實是一個信息問題,我們其實不可能完全復原並看到已經過去的事實,當我們說看到事實真相之際,我
們說的其實是,依據各種相關的信息,在我們現有的知識體系中,我們可以確信我們的關於必須裁斷的事實問題。由於信息的數量以及與相關事件的相關性不同,因
此不僅一個人對不同的問題的確信程度會有差別,而且因為個體之間的各種差別,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信息,也仍然會有不同的確信,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有相
反的判斷和確信。
相關的信息不僅在司法個案中對實現校正正義非常重要,在廣義的立法,行政決策和執法中,乃至當個案對未來具有示範意義之際的個案判決中,相關信
息也同樣格外重要。這首先因為,立法和行政決策涉及各種資源或價值物品的分配,影響面不但更為廣泛,而且持久。也還因為立法和行政決策的效果都發生在未
來,而政治責任要求立法者和行政官員在此刻做出效果良好的決策和行動,這需要大量的精確的信息,需要了解政治決策引發的眾多社會變數的互動可能產生的實際
後果。例如,勞動合同法會更有效保護勞動者嗎?保護了哪些勞動者?「對違反交通規則者,撞了白撞」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相撞,機動車主負全責」,會取得設
想的社會後果嗎?
基於往昔的經驗和知識積累,人們有可能在一定限度內對未來做出比較准確的預測。但過往的知識和經驗,無論如何,都不足以精確預測並有效應對未
來,仍然需要不斷地獲得新的信息,新的知識,並做出相應的法律和法律行動的調整。在這個意義上,隨著現代社會對相關信息的獲取和處理能力的加強,就立法和
行政而言,今天的法治已經不再是,不可能僅僅是,依據規則的治理,事實上更多是依據信息的治理。
也正因此,早在250年前,休謨就指出,如果所有的事實/信息問題都能解決,那麼社會甚至不會存在有任何道德爭議。而獲得各種信息和有效處理信息的基本手段和平台是科技。
為了便於討論,首先必需對科學技術做出界定。如今人們習慣將科學技術聯系起來使用,但是這兩者實際上並不必然相聯系,在歷史上兩者曾長期分離。
科學一般以系統地理解世界為目的,是對人類知識的一種系統的整理和思考,在古代往往專屬於有限的貴族哲學家;科學因此並不總是等同於真理。而技術是在人類
在製造工具的過程中產生的,往往以便利為目的,盡管人們獲得的技術可能符合科學原理,卻與科學理論沒有直接的關系。只是到了近代以後,由於商業製造業的發
展,由於信息交流的增進,科學與技術的關系才密切起來,技術逐漸以現代科學實驗和科學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進入20世紀下半葉,科學技術已經有了高度的發
展,兩者的關系日益密切。今天,人們一般認為科學是以實驗觀察為基礎的、以系統地發現因果關系為目的的社會實踐,側重以認識世界為目的;而技術則是人類改
變或控制客觀環境的手段或活動,以改造世界為目的。根據這個初步的界定,我們可以分別從科學和技術這兩個方面討論對法律的影響。
科學對法律的影響
世界萬物之間有普遍的聯系,這一點人類很早就意識到了。然而,這些現象是如何具體聯系的,卻不是人們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因此,盡管人類從很早就
有了因果關系的概念,但是在某些具體的事物現象之間究竟有無因果關系,以及有什麼樣的因果關系,這些問題卻是人們至今一直在探討的,並將持久地探討下去。
必須指出,人們之間的法律關系並不完全由或自動為自然的因果關系所決定;但是,關於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的某種因果關系的確認往往會影響法律制度的運作。因
此,如果說科學是基於實驗觀察基礎上發現因果關系的一種系統努力,那麼,因科學發展而引發的對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因果關系的認定、理解和把握就常常會對法
律制度,並對通過這一制度完成的責任分配產生重大影響。
一個例子可以說明許多問題。中國古代文獻有一條不很起眼的記載,「姦宄殺人,歷人宥」;意思是說歹徒殺人與過往的行人無關。這一紀錄看起來很簡
單,但是仔細琢磨起來,卻可能反映了當時司法實踐的一個重要變化,而這一實踐的變化是由於人們對歹徒殺人的因果關系有了一個重要的具有轉折性的判斷。這一
記載之所以重要、值得記載,很可能在於,此前,歹徒殺人時,路過的人會受到處罰。這種做法,在今天看來當然是極其荒謬的;但是,古代人無法如同今天的人們
那樣科學地確認事件的因果關系,他們認為這種殺人的發生與過路的行人很可能有某種神秘的因果關系,並因此對路人施以懲罰。這並不是因為當時的人們要有意制
造冤案,而更多是因為他們在這一問題上的因果關系判斷有錯誤;這兩個現象的相繼出現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虛假的、然而在他們的世界中被視為正常的因果關系。
正是在經驗基礎上對事物因果關系的追究和發現,這種虛構的因果關系逐漸從人類生活中排除出去了,逐步確立起一種以經驗觀察和驗證為基礎的、在我們今天看來
是真實的因果關系。「姦宄殺人歷人宥」之所以是一段重要的歷史文獻,就在於它標志著人們對於以前共同分享的那種虛假因果關系的否定。盡管今天看來這一因果
關系的否認,太微不足道,但是對於中國法律史,這一個是具有空前重要意義的事件。它的意義不是認識論上的,而是法律制度上的,它對於當時的刑事法律制度運
作以及刑事責任分配都具有根本的意義。甚至這一意義不限於當時,它對此後中國社會這類刑事案件的責任追究和分配都具有了導向性和指導性的意義。因此,這是
中華民族歷史上因人們對因果關系的探索和科學理解而引發的法律制度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一個重要轉折。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理解科學地認識因果關系對於法律發展和制度變遷的重要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古代世界各國的許多在今天看來荒謬的法律制度和
責任分配製度之所以發生,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對事物的因果關系缺乏科學的理解,甚至是無法獲得科學的理解。例如在西方古代,如果樹木、動
物、物品給人帶來了傷害,就會對樹木、動物或物品進行懲罰;又如,在西方中世紀,當瘟疫流行時,或出現其它天災人禍之際,往往會迫害一些離群索居、行為怪
異的人,指控他/她們搞巫術,或者將這些人流放;在許多社會中,都大量使用了神判、決斗的方式來分配刑事責任。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缺乏對科學
地因果關系的理解。而隨著人類在無數次錯誤地認定因果關系之後,人們逐漸累積起一些科學的因果關系判斷,因此,法律制度也就隨之發生了重大變革。今天,人
們已經不再懲罰動物、樹木或物品,不再有虛構那種騎著掃帚滿天飛、散布瘟疫的巫婆,不再將「針扎面人」之類的迷信的咒人做法——即使被詛咒的人確實在此期
間得了病甚至死亡了——作為一種犯罪,不再以神判或決斗之類的方式來分配法律責任、實施懲罰。這些法律規定或法律制度的變化並不是由於如今的人們變得更仁
慈了,而是人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多科學地因果認識。
必須指出,引發這些法律制度變化的並不僅僅是自然科學發現的因果關系,同樣也包括社會科學發現或構建的因果關系。一個重要例子就是法律家首先發
現,而首先由經濟學家首先系統明確表述的在損害相互性問題上的因果關系。在因相鄰權而發生的許多侵權案件中,例如工廠機器的雜訊影響了隔壁醫生的診斷工
作,許多人習慣於認為這里造成傷害的因果關系是廠家造成了對醫生的損失,因此法律責任應由廠家承擔,廠家應當停止使用機器,應當搬遷。但在大量的司法案
件,法官實際發現並確定了,這類傷害實際上具有相互性;因為在諸如此類的案件中,如果一味要求廠家變遷,實際上就剝奪了廠家自由使用地產的權利以及由於這
一權利帶來的收益,給廠家帶來傷害。因此,按照邊際原則,這里的傷害——無論對於哪一方來說——都是雙方造成的。因此,在此類案件中,許多法官並沒有用簡
單的、人們習慣的因果律分析處理這一問題,而是在司法過程中按照這種關於傷害相互性的因果關系來處理的。這實際上是採取了財富最大化的進路對相互沖突的權
利進行了配置。正是根據這些古老的司法案例,美國經濟學家科斯通通過他卓越的分析,更加明確系統地表述了這一原則。從而使得當代法律家對侵權制度、特別是
環境保護法、知識產權保護法制度都有了更為系統的理解,深刻地影響了與此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的法律制度和制度運作。
我在此僅僅是舉了兩個例子說明對因果律的科學探討和研究及其研究結論對於法律制度變革的深刻影響。但這並不是全部影響。人類在社會發展中對因果
關系的認識一直在不斷深入,深刻地影響了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則。例如,社會學和犯罪學的研究使得現代社會的法律制度在處理犯罪問題時已不再僅僅依賴刑事懲
罰,開始注重其他社會工作,注重對犯罪根源的防治;對於成人和青少年的心理、行為因果性研究,不僅使得青少年法庭成為現代許多國家的法律組織機構的一部
分,而且監獄制度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方面的例子是大量的,但是如果可以對這些變化作出一種法理學的概括的話,這就是——至少部分是——由於對因果關系的
重新認識導致了這種法律制度和原則的變化。
科學因果關系在法律上的限制
我們強調科學地因果關系對法律制度及其運作的深刻影響,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科學研究發現的因果關系必然導致或應該導致法律制度的變遷。我們
必須指出,科學發現的因果關系僅僅是指出了事物現象之間的聯系,這種因果關系並不能直接而且也不應當直接決定法律責任的分配。這兩者是有重大區別的。
首先,科學研究發現的因果關系,即使完全正確,也往往會形成一個無限的鏈條。一個人犯殺人罪可能是由於父母離婚,由此造成了家境貧寒,從小無人
管教,受人歧視,因此誤入歧途,最終殺人犯罪。在這里,每個原因都可能是另一個或諸多原因的結果;如果不斷追求因果關系,可能無法判定法律責任。法律必須
在某個地方切斷這種因果鏈,僅僅考慮或著重考慮這其中的某一個因果關系,並以此為基礎確定責任的分配。因此,法律對因果關系的認定總是要受到社會其它因素
的制約的,科學發現的因果關系並不可能決定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其次,我們還必須充分意識到,科學研究發現的因果關系並不可能窮盡世界的因果關系,甚至有些通過實證科學研究發現的,並為當時人們所接受的因果
關系也完全有可能是錯誤的。例如,龍勃羅梭曾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犯罪與人的體型、腦容量、性別等因素之間有某種「因果關系」,這一觀點也曾一度為不少人分
享。但是,這種實證研究所確認的因果關系後來乃至今天看來有很多問題,如果依據這種自然的因果關系來分配責任或設計刑事懲罰制度,那麼就可能出問題。科學
永遠沒有完結,科學總是處於不斷地發展中,因此我們無論如何不應當假定我們今天關於世界的某些具體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認識已經是「真理」,是一切法律判決
的唯一可靠基礎。現實的科學研究及其發現都具有某種局限性,因此,不能完全依據或僅僅依據現有科學發現的因果關系來分配法律責任。如果科學自身還不是非常
堅實,那麼建築在這個不堅實的基礎之上的法律制度就有可能坍塌。對此,我們——社會和法律界——都必須保持高度的清醒。因為法律是代表社會在分配責任,可
能具有很強的壓迫人的力量。
7. 有關道德的作文開頭與結尾
文明的行嗎?
文明就在我們心中
文明,一個簡簡單單的名詞。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認為萬物自有天地之道,人能夠靠自己的內心去感知這個世界。
說到「文明」,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人,問一問自己,我們是否問心無愧呢?人們常說:「中國是禮儀之邦,文明古國。」不知道是不是也會有人這樣理解:從前的中國人確實講文明,有著無與倫比的創造,然而如今,這一切只能藉由我們炫耀祖先。如今有些人,口中有文明,心中「空盪盪」。「傳遞文明是大人的事,我們還小呢……」小朋友天真地說。卻殊不知,文明就在我們身邊......
孔子曾說:「不學禮,無以立」,一說起「愛護公物」,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老生常談。類似「愛護公物光榮,破壞公物可恥」、「愛護公物,人人有責」這樣的口號恐怕連幼兒園的小朋友也能說上幾條。然而,我們是否去做了,是否行動了?
類似這樣的報道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美國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關於文明禮貌的標語,例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記者問到當地的管理人員,回答說:「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一位出國考察的中學校長回國後語重心長地說:「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從小就懂得文明,總覺得人要有多麼宏大的心靈,其實不是,文明禮儀就在你心靈深處,不需學習,也許只是一瞬間。有時候,一句話,一種手勢,一個微笑,一份等待,一聲問候,一把雨傘,就可以溫暖許多人;還有時候,一張紙的厚度,一米的距離,一分鍾的時間,就可以讓文明在我們的身邊閃爍。只要社會上下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功德之心,一顆純潔的心,就能浮現出一個溫馨的生活氛圍,一個文明的社會。
代表中華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怎樣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每當我們播下一個動作,都會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會收獲一個品格。每個人邁出一小步就會使社會邁出一大步,文明的力量是偉大的,它能匯聚所有人的熱情,像火炬一樣在每個人的手中傳遞。文明會在我們生活中不經意地流露著,就在我們心中,它需要我們用內心去挖掘、去領悟。
8. 關於道德的作文開頭是怎樣寫首尾呼應
道德 最淳樸的美復
外貌美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的美;華麗的外衣並不是真正的美,道德才是最純朴的美。
美在於心靈。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就如一個人沒有了靈魂,他心中只有仇恨,生活從此而改變;一個人如果擁有了道德,就擁有了一切,關愛、溫暖、快樂 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人生就如一顆寶石,如果用道德鑲邊,就會更加燦爛奪目,光彩耀人。
在班裡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其中測試那天,我們都被緊張的氣氛淹沒著,空氣也凝固起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第二場考英語時,監考老師發現自己坐的凳子上不知誰吐了痰。是誰?這個同學失去了最純朴的美 道德,他丟失了一切。也許他沒在乎這件小事,隨意的,可從這件小事中卻反映出了大道德。他不單單毀壞了自己,也丟失了一顆無價珍珠 道德。
9. 道德類作文開頭
奶奶的家在抄鄉村,我幾乎每周去一次。那兒的牛羊膘肥體壯,風景獨特迷人。但讓我最難忘的,還是那美麗的落日。
有人說過,在城市中的星星是不亮的,在城市裡的落日是不美的。是啊,只有在鄉村,才能見到夕陽。啊!在黃昏的五彩繽紛的天空上方,夕陽伴著朝霞,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美麗風光。
今天,五點半左右,我趁著爸爸、奶奶燒飯的時間,搬了張凳子坐在奶奶家門前的空地上,好好地欣賞鄉村落日。我仰望天邊,橙色、黃色、紫色和黑色頓時映入我的眼簾,就像幾歲娃娃的臉上泛上了陣陣紅暈。「多麼美妙,多麼神奇!」我不禁由衷地贊嘆起來。看,一剎那,世界的萬物都換上了全新的色彩。麥田換上了耀眼的淺黃色新裝,那齊刷刷的麥芒。猶如樂譜上的線條。湖泊也變得波光粼粼,倒映著美妙的紅日,似乎和落日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妙絕倫的畫卷。
最後一抹彩霞消失後,大地在轉眼之間漆黑一片,不再是五彩繽紛,生機勃勃,而是單調乏味,死氣沉沉了。我這才意猶未盡地回到屋裡。
落日,你是多麼美妙、獨特、迷人啊!你讓我懂得了,樸素的鄉下,還有那麼美的光影,讓我懂得了什麼叫真正的美!
10. 道德與智慧的作文800字
1
星期天早上,我獨自一個人在大街上閑逛。路邊,圍著幾個人,走過去看,只見一個中年男子坐在地上,在他前面地面上用白色的粉筆寫著一行十分醒目的字:我老母親得了絕症,需要很多錢……
哦,這樣的情景見到太多了,又是一個騙人的,我心想。
因為是周末,路邊擺出了很多小攤,也引來了另一部分人:幾個乞討的人,每個人都穿得破破爛爛,全身臟兮兮的。看著那麼多人在裝可憐,我想繞道而走!
正在這時,一個乞丐卻迎面邊走了過來,這個乞丐全身襤褸,衣服早已看不出顏色,身上還散發著一股難聞的味道,「又是一個來乞討的吧?」但出乎意料,這個乞丐並沒有向路人乞討,相反,他從身後的袋子里拿出了一大疊零散的鈔票,放在了剛才看到那個人的面前。
我被這一舉動感動了,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光是我,路邊的所有人都愣住了,他這是干什麼?他每天乞討,一天最多能討個幾十元錢,現在一下子都給了這個人,他是怎麼想的啊?
乞丐剛離開時,這時有一個好事的沖了上去,問道:「你是乞丐,怎麼把錢給他,你知不知道這個人有可能是騙子啊!」乞丐沒有說話,眼睛裡透露出淡淡的微笑,然後走了。再看剛才那位中年男子,卻徑直跪了下來,向遠走的乞丐磕頭。
這個乞丐傻嗎?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眼前這個中年男子需要錢。
中年男子是騙子嗎?不知道,只知道乞丐也給了他自己辛辛苦苦討來的一點錢。
我發現,身邊說笑的人不笑了,也投下一些錢來。於是,我也拿出了僅有的幾十元錢給了他……
2
於謙一身清白
於謙是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19歲時寫《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寫詩明志,激勵自己。在他數十年的為官生涯中,蔑視榮華富貴,珍視道德修養。
於謙巡撫河南、山西達19年。當時封疆大吏進京述職,多要向朝中權貴有所饋贈,而於謙每次進京,部是「空囊以入」。好心人勸他:「雖不願送金銀珠寶攀附權貴,至少總要帶點土特產線香、磨菇、絹帕之類的東西才好。」於謙哈哈大笑,舉起雙袖說:「我帶有兩袖清風!」並就此作七絕一首:「手帕磨菇和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於謙可謂一生清白,兩袖清風。
周恩來照鏡自勉
周恩來同志,一生嚴於自律,品德高尚,為世人所景仰。這是他平生注重道德修養的結果。他在青年讀書時代,就在家中大立鏡旁邊,貼著他手書的警句:「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每天早晚都走到大鏡面前照一照。縱觀周恩來同志的一生,他就是這樣做的。
溥儒不為名利所動
溥儒,字心畲,著名書畫家,清宮宗室。為人清室。為人清正,不慕權勢,富有民族氣節。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並企圖吞並整個中國,扶植親日勢力,其史溥偉貪圖榮華富貴投入日本帝國主義懷抱。溥儀做了滿洲國皇帝,成了日本刺刀下的傀儡。溥儀為了顯示「皇恩浩盪」,下詔書召見宗室,封爵,溥儒當然也在被召之列。可他斷然加以拒絕,隱居於西山為家,連字畫也不賣,周圍的人竟不知道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溥心畲,都把他看做普通家夫。抗戰勝利後,他辭去國民黨的國大代表,拒絕參加政治活動,以賣書畫為生。一生保持清白的人品。
3
「美德即智慧」是蘇格拉底的名言。把美德等同於智慧,無疑是一種偏頗的觀點。但是,也不可否認其中包含著一定的真理。在人類歷史上所形成的許多道德規范,向人們揭示了人與他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美好關系形成與發展之必然;也揭示了每個個體在群體、社會中得以生存、發展之必然。
隨著社會和道德的發展,道德越來越成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其范圍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它通過「應然」揭示「必然」。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道德的建設更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道德價值更具科學認知的價值,善與真達到高度的統一。可以說,個體每一種善的品質的形成,即是對人生真話之一種把握。
心理學的研究,又從個體發展的角度揭示了道德品質發展與認知能力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最多的是關於皮亞傑的形式操作與塞爾曼的社會觀點采擇的發展與個體道德品質之間的關系。正是基於這些研究,西方相當一部分的道德教育模式都是以促使認知發展為主要目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