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桃花源記優秀教學設計

桃花源記優秀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1-01 01:53:43

⑴ 桃花源記 教案

桃花源記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准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朴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後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於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卧…•怯。如
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後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 舍棄 便舍船 尋: 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
l•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裡做客及辭
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並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並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並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
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並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麼「乃大驚」?
討論並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討論並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並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討論並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1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2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3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理想社會
五、作業
1.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後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弧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 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語句。

⑵ 《桃花源記》教案哪兒有

桃花源記》教案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
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准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
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
由於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
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
後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
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
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朴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
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
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
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
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
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
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後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
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
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於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
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卧…·怯。如
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古義: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後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舍棄 便舍船 尋: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
l·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裡做客及辭
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並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並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並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
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並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麼「乃大驚」?
討論並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
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討論並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
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
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
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並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
評價?
討論並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
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
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
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
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
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
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五、作業
1.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後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
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問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
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
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弧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 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
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
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
語句。
(附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
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
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
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是一座山,山上有
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
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
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
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
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那裡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
詳盡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備酒殺雞做飯菜
(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
(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
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在
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人(為他們)
詳細的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也請
(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
就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
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
了記號。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
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競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
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的計劃前往,沒有實
現,不久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路訪求的人了。

⑶ 桃花源記教案

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教師可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朗讀,首先要讀得清楚,即句讀分明,節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本文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還應注意讀出對稱感來。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熟讀背誦。

2.品讀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步品味,通過想像、描繪、分析、推理的活動,讓學生含英咀華,探幽攬勝,著眼於學生想像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和分析概括能力、鑒賞能力的訓練。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簡介。



(1)對偶句、四字句要讀出對稱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a問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漢,c無論魏晉。」一句,加著重號的詞宜重讀,語調稍慢;a句讀得略平緩,b、c句讀得宜有起伏;a句後停頓略久些,b、c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讀,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四、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翻譯。

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適當的強調與補充,並作以檢測。題目為課件中的六個句子,還可以適當添加。

在此之後可以讓學生復述課文。

教師提醒學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並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

(2)根據課文內容,利用想像,合理補充一些細節,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

選兩個學生復述課文,其他同學點評。

五、學生齊讀課文

六、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桃花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步品味,想像桃源理想世界的奇特之處;深入研討陶淵明虛構這一理想社會的原因,學生發表對其理想的評價;總結收束全文。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

提問學生:通過對課文的誦讀,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二、分步品讀課文

1.通過練習「 桃源」的形式了解課文的線索。

2、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處:

提問: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你覺得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你是從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可以理解為如下三點:

一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

(2)提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爭相回答,用優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確:這里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里,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艷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隻只飛舞的粉蝶……

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塊偌大的氈子……

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

教師小結:聽著大家的描繪,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樂」。

提問: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

學生明確:男女、老幼、漁人

提問:他們分別為什麼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看。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學生明確:(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能安居樂業。

(2)女人雖採桑養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三.評讀桃源之「奇」。

提問:桃花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麼,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 奇,那是因為 」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盡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彷彿若有光」,且形狀奇特,「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守竟然「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還可以有其它理解。

3.全班齊讀課文,神遊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

三、深入研討課文,了解寫作目的

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存在嗎?那作者為什麼要寫呢?我們又該如何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呢?

四、、課堂小結

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們的祖先不屈不撓,前赴後繼,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依託。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著中華大地的千年變遷,當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試問:還有什麼人間奇跡不能創造?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將欣喜為何如?

在21世紀的今天,同學們定能志存高遠,向著理想勇往直前。(在學生齊背課文中結束課文學習)

五、布置作業

●活動與探究

一、寫作活動設計

1.找出課文中描寫桃林景象的句子,請用一段文字描繪出漁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200字左右。力求寫出環境靜與動的結合,不同層次的景物的色彩。

2.「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從村人「皆嘆惋」的反應中,你能運用語言描寫的方法描述一下漁人的談話內容嗎?請結合歷史背景及文章的中心意思來寫。

(提示:在改朝換代的戰爭浩劫中所遭受的災難)

二、組織辯論會設想

有人說《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理想寄託,有人說《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消極逃避,你是如何認識的?

辯題:

桃花源——陶淵明的理想寄託(正方)

桃花源——陶淵明的消極逃避(反方)

把全班同學分為兩組,每組選辯手參賽,論據充分,有理有據,有說服力即為勝方,以鼓勵為主。

備課資料補遺

1.關於桃花源

陶淵明借桃花源寄託他的社會理想。北宋的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在《桃源行》的詩中寫道:「雖有父子無君臣」,驚嘆桃源中的民主平等,詩中流露了對世外桃源推崇備至的感慨。

無獨有偶,1516年,英國的莫爾也虛構了一個烏托邦島:這里財產公有,人人參加勞動,生活富足,安居樂業。一百年後,義大利人康柏內拉也構想了一個美好的太陽城:沒有私有財產,沒有剝削壓迫,男耕女織,不論從事哪項工作都受人尊重,人人過著幸福生活。

2.桃花源考證種種

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

漁人有幸數日客,享盡桃源美味香。

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問世以來,歷代注家蜂起,詮釋接踵。人們非常關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麼地方的問題。

說廬山康王谷者言之鑿鑿。康王谷,俗稱廬山壠。從現在的星子縣城乘車至隘口,然後沿著通往廬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數公里,在一處叫觀口的地方棄車步行,即可進入廬山壠。這是一條長達7公里的絕密坳谷,「整個壠中,峰嶺對峙,聯綿延伸,東靠著最高漢陽峰,西臨於長嶺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竹木清秀,花草爛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蔭遮蓋村莊,阡陌縱橫,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外桃源景象」(《廬山旅遊介紹》)。進谷的「葫蘆口」極狹,一踏進谷口,溪聲林滔便撲面而來,但見青山高聳,古木參天,溪水隨山勢而轉,小路傍溪澗而進。山重水復。曲折蜿蜒,頭頂現出一線藍天,循溪傍小道山行二、三里,山勢漸緩,眼前出現一片村落。田園蔥翠,「屋舍儼然」,雞犬之聲相聞。倘若是在春天進山,則夾岸桃花灼灼,香氣氤氳,雲霧融和著裊裊炊煙,如絲如帶,一路鳥語花香,宛如進入了傳說中的仙境一般。

廬山壠這片幽深而狹長的谷地,史、志上稱作康王谷。宋《南康軍圖記》載:秦滅楚時,楚懷王之子康王避難谷中,秦將王翦追趕甚急,幸而天降大雨,康王得以脫險,從此隱居谷中,「不復出焉」。康王谷即因之而得名。另據《星子縣志》亦如是載,至今山谷盡頭,尚有一處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還有康氏的人家居住。康王谷中,不但秀麗的風光與《桃花源記》中描述得一模一樣,而且楚康王避難的故事與陶令筆下「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遂與外人間隔」數語正吻合。陶淵明長期生活在廬山山南一帶,對谷中的風光和康王避難的掌故一定非常熟悉,所以他以康王谷作為生活原型,構想桃源情境,進行藝術創造,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應該是當信勿疑的。

持江蘇連雲港者信誓旦旦。江蘇連雲港市雲台山脈的宿城西麓,亦被人們稱作陶令筆下的桃花源。那裡三面環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嶺,與外界無路可通;其中,川原坦盪美麗,山畔竺篁搖曳,山腳拐彎處通向高公島,與《桃花源記》的描述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而考查史實,陶淵明確實曾到這個地方。

近年,湖南的桃源洞,也被人們稱作桃花源。桃源洞位於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它俯臨沅江,背倚青山,松竹垂陰,景色綺麗。唐代開始在此建有寺觀。清光緒年間,曾重修「淵明祠」,並順著山勢以陶淵明的詩文命名建造了桃花觀、水源亭、纜船洲等。

有的學者認為,桃花源並非作者虛構,也不是幻想的再創造,而是切切實實地居住在武陵地區的苗族社會的寫真。其依據是,東晉文人劉敬叔在《異苑》中記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見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蔚然。」縣武陵地區的苗族人民素有對桃花的崇拜,以及見客人「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習俗。

其實,上述種種說法都反映了一個事實,人們都有一種慕名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鄉與歷史上的名人有點「沾親帶戚」。據統計,在神州大地上,被疑為桃花源原型的地方一共有十餘處之多。

時文超市

漁人說謊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這天,他糊里糊塗闖進一個四面環山的村莊,村中立刻雞飛狗跳,男女老少紛紛跑過來看他這個陌生人。

他從未見過這么奇怪的村莊,一切人造的東西都和外面不同,居民像是戲里畫的人物,似真似幻。

他說,在居民眼中,他也是個異類,居民顯然有些驚謊,又不免好奇。

幸而語言可以相通,經過交談,彼此知道雙方都沒有惡意,於是一位老者出面邀漁人到舍中做客。

老者一路不住地打量漁人的下身。老人說,他們的祖先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才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定居。老人坐在席上,一再看漁人的腿,幾番欲言又止,使漁人忽然局促不安起來。

終於老者忍不住了,他指指漁人的腿部:「老弟,你下身穿的這個……是什麼?」

「是褲子呀!」漁人莫名其妙。

老人反復看那條褲子,嘖嘖稱贊。他要求村中的女人趕緊縫制,全村人都穿褲子。

漁人想知道全村究竟有多少人口。老者感傷起來,人口本來很多,前年流行了一場傷寒……

傷寒很要命,有張方子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漢朝?你說漢朝?現在不是秦朝是漢朝了嗎?

不是秦朝,也不是漢朝,現在是晉朝。

可嘆始皇帝「萬世一系」的計劃也是一場春夢,當初又何苦焚書坑儒偶語棄市。不過改朝換代的時候百姓要遭一次浩劫,感謝祖宗,他們都僥幸躲過了。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他們現在更不喜歡外面的世界,再三叮嚀漁人不要說出他們居住的地方來。

可是漁人哪能忍住不說呢,漁人回家,一路述說他的奇遇。整個武陵傳遍了,連南陽的劉子驥都聽說了,郡太守也得到報告。

太守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這么多人躲著不納糧,豈有此理!萬一有一天他們想造反呢?

劉子驥去見太守:「我派人到那地方去開一家商店專賣褲子,我的人可以做太守的耳目。」

有個落拓士子去見劉子驥:「我在你的店門口擺個攤子說書好不好?專說兩漢王國,順便給你的商店做廣告。」

這些人在太守支持下組織探險隊,由漁人做向導,去尋那一片世外的人間,他們「緣溪行……忽逢桃花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可是入山的孔道卻再也找不到了。

漁人急得滿頭大汗。然後,劉子驥等人也都疲憊不堪,彼此一商量,認定大家上了漁人的當,漁人所謂奇遇,根本是吹牛說謊。

漁人也惶惑不已:我究竟是迷了路,還是做了個夢,還是因課稅太重而生的幻覺神遊?

這事的結局是,漁人在太守那兒挨了五十大板,罪名是造謠生事。

(選自《千手捕蝶》,作者:王鼎鈞)

本文是一篇戲說《桃花源記》的文章。漁人的誠信已喪失殆盡,他背棄諾言,結果得到應有的懲罰。文章告訴我們,誠信不可棄。

⑷ 語文教案中《桃花源記》渲染桃花源神秘色彩的語句是什麼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閱讀全文

與桃花源記優秀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