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地理中關於氣壓、風、氣壓帶、風帶的如何教學更讓學生理解
個人感覺還是實驗教學法來得真切一些,在實驗中同學能很好的投入其中,並觀察出現的現回象,這樣直觀的認識比答較文字的記憶要記得更牢,同時理解的也更深刻一些。
可以用一杯熱水、一杯冰水,一個琉璃罩、一柱香,讓同學們觀察煙的運動方向,這樣再推廣到氣壓帶、風帶的知識上。
『貳』 氣壓帶與風帶
全球共有六個,極地東風帶,中緯西風帶和東北(南)信風帶,南北半球相似。
其產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環流,分別為:0~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在簡化後(認為大氣在均勻地面上運動),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產生大氣的三圈環流,形成了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在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處近地面為東北風,即東北信風。同理,產生了剩餘的幾個風帶。同時,在海路熱力差異和地形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如西伯利亞高壓一樣的高(低)壓中心,隨季節變化,出現了季風環流(氣壓帶風帶的季節位置移動也是成因之一)。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由於地球的公轉運動,太陽直射點隨季節的變化而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同時引起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赤道低氣壓帶位於赤道兩側南北緯5°之間。從春分到夏至,太陽直射點自赤道逐漸北移至北回歸線。夏至時,氣壓帶和風帶比春分時北移5°左右。這時的赤道低氣壓帶北移至赤道與北緯10°之間;由於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時間很短,低氣壓帶來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氣壓帶不可能移到北回歸線附近。但這時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過赤道,吹送到北半球,並偏轉成西南風。
從夏至到秋分,太陽直射點又逐漸南移至赤道;從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歸線。這時地面上的氣壓帶和風帶,比秋分時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時南移10°左右。例如,赤道低氣壓帶這時已南移至赤道與南緯10°之間,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可一直吹送到赤道,並有一部分越過赤道,偏轉成西北風。由於氣壓帶和風帶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所以在南北緯5°—15°、35°—45°、60°—70°之間的地帶便成為風帶的過渡地帶。
『叄』 關於氣壓帶和風帶。~!
圖中的氣壓帶風帶都北移了。
比如副熱帶高氣壓帶應該在北緯30度的地方,而圖中在30度偏回北一點。
氣壓帶答風帶的移動是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是一樣的,所以此時太陽直射點也往北移了,也就是北半球的夏季。
B選項 印度半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盛行西南風,所以C正確。
A選項 南極出現極夜現象也是北半球的夏季 和圖中的季節一樣
但是事實上長城站不在南極圈內 所以不會出現極夜現象
C選項 開普敦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乾燥 是北半球的冬季 所以不選
D選項 華北風沙肆虐是春季 所以不選
『肆』 高中地理氣壓帶與風帶知識點有哪些
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大氣環流的概念和特點
概念:指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特點:全球性、長期性、規律性
2.大氣環流的成因及其意義
成因:不同緯度太陽輻射能量差異,造成高低緯間的熱量差異
意義:促進高低緯之間和海陸之間的水汽和熱量運輸、交換,調整全球的水熱分布和平衡,影響全球的大氣和氣候。
二、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1、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① 原因: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
② 規律: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陸地 海洋
熱容量 小 大
透明度 小(太陽輻射集中在表層) 大(太陽輻射可照射到一定的深度)
傳熱方式 靠傳導,傳熱慢 除傳導,主要靠對流,傳熱快
升降溫速度 快 慢
冬夏季相對氣溫 冬低夏高 夏低冬高
冬夏季相對氣壓 冬高夏低 夏高冬低
高中地理氣壓帶與風帶知識點
三、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伍』 氣壓帶與風帶是什麼關系
低氣壓帶是由於地來面自氣溫比較高,所以空氣膨脹上升
高氣壓帶是由於地面氣溫比較低。空氣沉積
從低氣壓吹向高氣壓
因為低氣壓中,地上的空氣受熱膨脹上升,高空中就聚集了許多氣體,氣體一多,就有疏散的本能,而恰好低氣壓的高空中的其他因為冷變的濕重下沉,所以氣體就從低壓上空流向高壓上空
具體的你可以上網路圖片搜索找找關於氣壓的圖,有很多很簡易的示意圖
『陸』 氣壓帶和風帶的范圍
氣壓帶是由於地球表面緯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陽輻射的多少不同,於是形成不同的氣壓區域,這些區域就是氣壓帶。赤道附近受太陽輻射熱量多,溫度高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同理可推知;地球有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
氣壓帶,由於地球表面緯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陽輻射的多少不同,於是形成不同的氣壓區域,這些區域就是氣壓帶。
假設地球表面是平滑、均勻的,氣壓水平分布表現出緯向帶狀。地球上的水平氣壓帶有七個,它們是:
①2個極地高壓帶:分布在北極和南極極區,使空氣受冷收縮、積聚,而高空氣流輻合,質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壓帶。冬季強度增大,范圍擴展;夏季勢力減弱,范圍收縮。
②2個副極地低壓帶:分布在南、北緯60°及其兩側,各約五度。由於來自副熱帶高氣壓帶的熱空氣向北移動來自極地高氣壓帶的冷空氣南下(北半球)兩者相遇熱空氣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壓而形成的。
③2個副熱帶高壓帶:分布在南、北緯20~30°的強大高壓帶,是自低緯高空向極流動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發生質量輻合形成。它隨季節南、北移動達幾十個緯度,活動范圍約佔地球的一半,是對大氣環流影響最大的氣壓帶。
④1個赤道低壓帶:分布在赤道附近。由於終年高溫,空氣受
氣壓帶風帶與氣候的關系
熱膨脹上升,到高空向兩側外流,引起氣柱質量減少,低空形成低壓帶。全球七個緯向氣壓帶排列規則,而且高、低壓帶交錯分布。
氣壓帶可隨太陽直射點位置的變化而南北平移。就北半球而言,氣壓帶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上下移動各約五度。
在忽略地表高低起伏、海陸分布差異的情況下,由於三圈環流,在氣壓帶之間形成的全球性大氣環流。全球性大氣環流分布在不同緯度位置,形成了不同性質的大氣水平運動地帶,叫做風帶。
風帶共有六個,極地東風帶,中緯西風帶和東北(南)信風帶,南北半球相似。
其產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環流。分別為:0~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在簡化後(認為大氣在均勻地面上運動,忽略海陸因素等對風帶影響),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產生大氣的三圈環流,形成了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在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處近地面為東北風,即東北信風。同理,產生了剩餘的幾個風帶。同時,在海陸熱力差異和地形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如西伯 利亞高壓一樣的高(低)壓中心,隨季節變化,出現了季風環流(氣壓帶風帶的季節位置移動也是成因之一)。
『柒』 氣壓帶和風帶的講解
氣壓帶是由於地球表面緯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陽輻射的多少不同,於是形成不同的氣壓區專域,這些區域屬就是氣壓帶。赤道附近受太陽輻射熱量多,溫度高。。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同理可推知;地球有回歸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http://ke..com/link?url=R3K2YoNT1_R25PaY4cKC7v0zvu6__f
『捌』 氣壓帶和風帶對降水有什麼影響
降水需要兩個必要條件:大氣中的塵埃與水汽。大氣運動的方向是形專成降水的重要因素,屬大氣從高溫區向低溫區運動,水汽凝結成的水滴增大增多,故降水多。大氣從低溫區向高溫區運動,大氣中的水滴因蒸發汽化加強,水滴變小減少,故降水少。
全球各地都處在不同的氣壓帶和風帶所控制的大氣環流運動之中。因此降水的一般規律是:低氣壓帶控制的地區,都是上升氣流,空氣是由下部高溫區向上部低溫區運動,水汽易凝結,所以降水多。因此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地區,一般都是降水多的地區。高氣壓帶控制的地區,一般都是下降氣流,空氣是從高空低溫區向下部高溫區運動,水滴易汽化,所以降水少。因此在副熱帶高壓地區,除了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很大形成的季風地區以外,一般降水少,極地高氣壓區降水也少。
氣壓帶和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在風帶中,信風帶和東風帶地區降水少,因信風和東風都是從高緯度低溫區向低緯度高溫區流動的,水滴易汽化,所以不易形成降水。但是如果信風或東風經過海洋暖流上空,把水汽吹到陸地上,遇到地勢高的地區被抬升降溫凝結也能形成豐富的降水。西風帶中的西風,是從低緯度高溫區向高緯度低溫區流動的,水汽易凝結,所以降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