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技術與設計1教案

技術與設計1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31 22:40:23

⑴ 求《技術與設計1》教案

http://xianexs.mail.qq.com/cgi-bin/downloadfilepart/svrid224/技術來與設源計1.rar?svrid=224&fid=&&txf_fid=&&txf_sid=
自己下載吧。Good Luck.

⑵ 一、多媒體技術與教學設計

在多媒體技術是否應引入中學數學教學的討論,現在大家基本已有定論:多媒體技術應該在恰當的時刻以恰當的形式出現。既不應全盤否定多媒體技術對教學的作用,也不應認為多媒體技術用得越多越好。在實踐中,筆者體會到教學設計是多媒體技術和數學教學整合的關鍵。舉個例子來講,同樣是「球的體積」這堂課的引入。第一種設計採用實驗的方式,把准備好的圓錐放入圓筒(與圓錐同底等高),再將裝滿半球皮(底面半徑與圓錐底面半徑相等)的沙子倒入圓筒中,這時圓筒恰好裝滿;第二種設計是用計算機模擬顯示上述的過程。以上教學設計的目的有兩個,第一以「做」數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在不同的兩個班筆者分別採用以上的兩個設計,發現無論從第一個目的還是第二個目的來看,第一種設計要比第二種設計來得好。以往多媒體技術和中學數學教學整合中,以《立體幾何》的例子居多,認為可以將抽象的圖形轉化為直觀的的圖形,便於學生認識圖形。但筆者認為,在《立體幾何》的教學目的中有一條:「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對於初學《立體幾何》的學生來講,採用可旋轉的計算機圖形(同時應教會學生在紙上作圖的方法)是有利的,但一段時間後就應以學生自己作圖為主了。相反的,在《代數》的函數部分和《解析幾何》中,作函數圖象、函數圖象的變化、點的軌跡等等,往往是由一個靜止的狀態到運動的狀態,在這過程中學生較易掌握的是靜止的圖象,對於動態的概念則不容易掌握。如果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幫助學生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二、多媒體技術的利用與學生知識的建構教學設計是多媒體技術和數學教學整合的關鍵,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就是建構主義。我們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個體的主動建構過程,每個學生都是從自己的認知基礎出發依自己的思維方式理解數學的。從這個意義看,數學是無法灌輸的,是難以講授的,只能依靠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學好數學。建構主義應該是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教學設計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考慮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效率的問題、應考的問題往往就採用「總結規律式」的方法,這提高了學生的應試能力,但數學教學中最精彩的部分──波利亞所謂的「怎樣解題」,並沒有教授給學生,學生並沒有領會到「怎樣解題」的真諦,也沒有享受到解題的樂趣,因此學生就只能完成已知的題型,遇到新的問題就一籌莫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解題機器」。在多媒體技術引入數學教學時,學生就由原來的「聽」數學,變成了「做」數學。在「三角函數圖象的變化」這一節中,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句柄」控制三角函數圖象,演示給學生看;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上機操作,自己輸入A、ω和φ,觀察圖象的變化,摸索A、ω、和φ對圖象的影響,在電腦圖形的不斷變化、同學之間的互相討論、教師的點撥指導等反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四、幾點思考1.給學生以思考的時間。用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具,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學生審題、思考的時間,利用多媒體技術後,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認為許多東西都呈現給學生了,很快就過去了,沒有給學生以思考的時間,表面上看整堂課多媒體量大,學生反映良好,其實由原來的「人灌」改為更高效的「機灌」。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時必須給予學生自由、獨立思考的時間2.是「教師為主導地位」還是「學生為主體地位」。上面提到要讓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那是不是就讓學生在計算機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個概念都要學生自己去建構?教師的演講、解釋、傳授知識是不是都是多餘的?這些問題都是值得研究探討的,在教學中教和學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片面的強調某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都會走入一個極端。一名高素質的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多媒體工具(網路、電腦)對多媒體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管理、運用,完成與教學的整合,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⑶ 我需要一個word中繪圖的教學設計

讓板報變得圖文並茂》教學設計
學科:信息技術 年級:七年級
課題名稱:讓板報變得圖文並茂
一、簡介
本節課的主題:讓學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利用所學知識製作一張關於2008奧運會的板報,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發揮信息技術學科的優勢,以素質教育的新理念,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信息:
1、以教材為基石,作為構建知識的橋梁,依據《課程標准》,創造性、合理的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與重組。如:導入新課時,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採用任務驅動教學,增強學生自學能力;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採用學生作品展示,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延續,對學生學習起到一種推進的作用。
2、採用雙語教學,以英語再現中國取得2008奧運會申辦權時的情景,用表揚與激勵的語言,給學生創造一個和諧、文明、上進的環境。同時培養學生日常使用英語的習慣。例如:教師可以說: (I am proud of you.我為你驕傲) (You are so great.你真棒)等。學生可以用:open,,paste等計算機術語,加強計算機專業知識。
3、對教材內容進行引申與組合,讓學生利用網路強大的功能搜集資料,分組搜集不同內容,包括圖片與文章,採用任務驅動,協作互助的授課模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板報的排版設計,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與想像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七年級的學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他們急於表現自己,對於教師布置的任務能夠認真對待。對於word的知識掌握的較好,但綜合運用能力尚有欠缺;能夠上網搜集資料,但速度與技巧還有待提高。本節課給學生提出一個總的任務,讓學生從文字的修飾、圖片的插入與修改、搜集和下載資料等個方面綜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此項任務的設置合理、藝術,對於學生各項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七年級的學生創作欲強,因此本節課中,提倡、鼓勵原創作品,讓學生盡情暢想2008奧運會,抒發自己的感想,以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
2、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能掌握基本的文字修飾與排版功能,會瀏覽網頁與下載資料。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課是學生學習了word的基本功能和學會上網後,對知識的一次全面、綜合的運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質的一次綜合評價。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
1、會對文字進行字型大小、字體、顏色等進行設置,能插入圖片和藝術字,並進行色彩及方向、位置的調整,會調整對象的疊放次序,這些體現出學生的審美能力。
2、能夠利用網路豐富的資源美化自己的作品,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培養學生利用網路探究學習的新理念。
3、通過作品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四、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1、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採用 「任務驅動」、「問題——探究」等教學方法,創設一個板報展覽的情境(創設情境),以逐個任務和問題驅動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多實踐,從而了解和掌握word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並以英語的鼓勵語言和信息技術專業術語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因此本課採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教師——指導、學生——主體式」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節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使課堂能在生動、有趣、高效中進行。
2、本課傳授給學生的學法是「問題驅動下的自主學習——分組協作學習——探究發現學習」。讓學生在製作明信片的過程中,既鼓勵個性張揚,又提倡某些問題的分組協作,指導學生對圖片及文字的來源進行探究發現(從網路中搜集)。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故此本課教學過程中,以問題驅動,激發求知慾望,讓學生帶著逐個任務通過探究發現、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3、教學評價方式:
1)採用小組間競爭機制,比賽哪個小組搜集的資料快而精彩,增強學生協作互助的意識。
2)分配給不同的小組不同的任務,激勵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3)最後進行作品展示,評出「優秀版面設計」獎,「內容精彩」獎,「原創」獎等幾個獎項,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自己的作品有一個反思,增加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知識,增強自學能力。
五、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課是在網路教室中完成的,利用多媒體區域網絡,實現教師演示、個別指導、網上交流、作品提交及作品展示評比。在出現共性問題與個別錯誤時教師可以利用網路教室軟體演示和個別指導,在創作作品的同時,生生可以進行網上交流。體現教師的指導、組織作用,學生主體、探究協作地位。
六、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准備階段:
1、准備一個「2008奧運會板報展覽」。
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學生創作慾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從而樂學。
2、提供有關奧運會的網站,各種學習網站,以備學生搜集材料使用。
3、給每個小組建立一個文件夾,以備分組提交作品,評比展示。
(二)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本節課是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教材「讓板報變得圖文並茂「共有 1課時,需45分鍾完成。
根據授課的需要,將鄰近的學生5人分為一組,每組學生的微機水平各不相同,設立組長一名,以便協助教師幫助其他學生,並起帶頭激勵作用。
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教師應具備信息技術專業知識,新的教育理念。
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5分鍾)
創設情境,問題驅動導入:
•展示一個「2008奧運會板報」展覽情境。
•以英語再現中國取得2008奧運會申辦權時的情景,提出問題:成功申辦「2008奧運會」是我們國家的一件大事,你們設想一下2008年的奧運會會是什麼樣子呢?
•教師抓住時機提出總任務:本節課製作一張關於2008奧運會的板報(總任務),盡情暢想,發揮自己獨到的創作意圖,最後進行展覽評比,設置多種獎項。
設計意圖:以英語逼真的再現激動人心的一刻,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學生創作慾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從而樂學。
2、步步為營,導學達標
1)提出問題:你所見過的各種報紙,最喜歡哪一張的版面設計,可以參考一下,但不要模仿,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設計意圖:提供參照物進行類比,減少盲目性,給學生一個大體框架,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發揮創造性思維投入創作。。
2)各個小組討論確定自己的主題,上傳到教師機相應的文件夾中。
3)任務一:提供有關2008奧運會、北京及青島的網站,搜集與設定主題相關材料。
提醒學生注意材料內容的意義與精煉,圖片的選擇,並及時進行愛國注意教育。
小組協作,生生互動,教師只起引導、組織作用。
4)具體展示一張板報,強調製作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尤其是整體布局,圖片的大小、位置以及與其他對象之間的疊放次序,對於整個版面至關重要。
任務2 利用搜集的材料製作板報。
提出問題:你能說出整個製作流程是什麼?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把學生都認同的過程進行總結,學生進行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做的不規范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對於作品中的閃光點,及時進行表揚(英語You are so great. I am proud of you.)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學習中去,利用學生的表現欲和好勝心,激發創作慾望。尤其是插入圖片和藝術字,學生會投入極大的學習熱情,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同時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及創新精神。這個任務體現本課的重點,插入圖片、藝術字和文本框及設置格式,自選圖形的應用,疊放次序,以及瀏覽網路等。
3、感悟與總結
1)學生作品展示,評出「優秀版面設計」獎,「內容精彩」獎,「原創」獎等幾個獎項,通過對比對自己的作品有一個反思,增加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知識,增強自學能力。
2)學生總結本節課用到的所有知識,教師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總結。
3)進一步提升自己作品的品位。
設計意圖:檢驗和促進每個學生達到預期的目標的效果,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目的在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運用,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
4、鞏固練習 P112的3題
5、作業:有條件的同學製作一張主題為「文明上網」的板報,下節課交流展示。
七、課後反思
1、本課任務設置合理,是對word知識的全面、綜合的運用,並涉及到使用技巧和創造性思維的發揮,所創作的作品雖然不大,但包含了很多操作技巧,是學習word內容良好的載體。
2、本節課中,以英語「再現中國取得2008奧運會申辦權時的情景」,巧妙創設情境,以任務驅動方式,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從而促使學生去自主學習、自我創新,達到掌握操作和使用信息技術的目的。同時信息技術學科所特有的激勵制度,為任務驅動法注入一推動劑,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作積極性。
3、學生作品蘊涵的意義很深,尤其是原創作品,體現了學生對2008奧運會的美好憧憬和愛國熱情。但有部分學生作品整體布局不合理,圖片過大,或版面中的空白太大,對象層次不清等缺點

⑷ 小學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說課稿、教學設計、課件最好是同一課的

(1)可以先復習萬以內數的寫法,再引出億以內數的寫法。

(2)試寫一些數後,可組織學生討論怎麼寫含有兩級的數,教師集中討論意見,歸納出:先寫個級,再寫萬級,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寫0佔位。

(3)教學時,也可從整萬的數引入,讓學生體會、理解寫數的規則。

4.關於練習一中一些習題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第1~5題是配合「億以內數的讀法」的練習題。

第1題讓學生做數位順序表,通過讓學生自己嘗試製作,加深學生對數位排列順序和數級劃分的認識。

第2題安排了四組讀數練習,每組都是兩個數對比出現。通過練習使學生體會:同樣的數字放在個級和萬級的讀法不同,這也為後面學習把大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作了鋪墊。

第3題呈現了一個情境:小組同學交流不同的讀數方法,探索比較方便的讀法,體現了由學生自主選擇合適的讀數方法。

第4題呈現三幅北京景觀的圖片,讓學生正確地讀出圖下的數,進一步加深對億以內數讀法的理解,提高讀數的能力。

第6~9題是配合「億以內數的寫法」的練習題。

第7題的寫數,沒有數位表來支撐,讓學生直接寫出。

第8題呈現一組有關生物、地理、交通等方面知識的圖片,由學生寫出其中的數,素材具有知識性和時代感。

第9題是根據數的組成寫數,訓練學生對數的組成的理解和正確寫數的能力。

第10~16題是配合億以內數的讀寫的鞏固練習。

第10題呈現了一個讀、寫數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大數。既可使學生感到有趣,也為教師組織合作學習提供了素材。

第11題呈現一組圖片,讓學生讀、寫其中的數。圖片的內容可使學生了解有關知識,擴大視野。

第13題是調查並收集大數信息的題目,培養學生收集數學信息的素養。

第15題是判斷題,通過呈現的4個數據讓學生說出是否合理,不僅了解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培養了學生對大數的感覺,而且訓練了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

第16題是讀、寫數的綜合練習,難度比較大,但寫數的要求以玩游戲的形式呈現,適合兒童年齡特點。

⑸ (一).教育技術的概念 1、現代教育技術在研究、設計學習過程時,著重利用了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 ) A.

1 A 系統科學與視來聽教學、個別化(程序自)教學相結合,產生了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系統科學方法已成為教育技術領域進行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
2 C 信息技術是「教育技術」中的一部分。只有當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和智能形態的技術(方法)同時存在,並與教育教學相結合,才能稱為「教育技術」
3 D 教育技術這一概念是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理論觀念的拓新而逐漸形成的,但是媒體技術不等於教育技術,而是教育技術的一部分
4 C C無論採用何種方式,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教學效果的優化
5 D D 評價學習效果,不應僅僅看學習活動的最終結果,還需要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但又要避免偏向只重視過程而忽視結果的另一個極端
6 C 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習,但不是牽強地使用信息技術
7 A 通過【格式】→【背景】,彈出【背景】對話框來修改背景
8 C 模板的內容可以通過預覽查看
9 D 幻燈片間的動畫效果即幻燈片的切換效果,通過選擇【幻燈片放映】→【幻燈片切換】,彈出【幻燈片切換】對話框來操作

⑹ 求通用技術 技術與設計1(地質出版社)教案

http://www.jlunwen.com/

⑺ 教學設計作為設計的一個研究范疇,體現出什麼特徵

教學設計是在現代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運用系統方法對教與學的行為進行設計,它是一個分析教與學的問題,設計解決教學方案並在實施中加以評價和修改,使之達到教學優化的微觀的教學設計過程的設計。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概念性與技巧性極強的學科,它的教學方法與設計無法與數學、英語、語文等一些傳統課程相類比,一般說來集體講授式(包括多媒體大屏幕演示)、任務驅動式、小組協作式、自主互動式、學生練習—老師答疑式及啟發式、欣賞式等應用的比較多,並在此基礎上依據課堂教學進程,往往又是互相穿插、配合運用,由此而派生出各種各樣靈活多變的教學設計方案,這為較好地適應本課程的教學要求,達到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是非常有用的。教學設計包括確立教學目標,制訂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等幾方面。

一、明確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

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發生行為變化的期望和追求,這種行為變化指「在教學後學生必須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即教師要求學生通過教學過程達到一定的學習成果或最終行為。教學目標體現教學主體的願望和主觀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和靈活性。可以說,設計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首要環節,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因此,將信息技術課程的總體目標可劃分為:

知識目標:掌握信息科學,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

技能目標:培養採集、加工以及發布信息等處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標:明確並接受參與未來信息社會特有的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

能力目標:能夠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通過評價信息、應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階段教學目標理解為各學段各單元各課時的教學目標,要根據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要制訂階段教學目標。總體目標中的知識目標與技能目標在各階段有所側重,但能力目標、情感目標要貫穿本課程教學始終。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把握總體目標,又要實現具體目標,既要明確顯性目標,又要重視隱性目標,既要達到終極目標,又要促進條件目標。

二、制訂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根據各階段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也有所不同。教學周期可從原來的課時為單位,變成以星期甚至以學期為單位。

關於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應包括信息科學、信息技術、信息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的內容。其中信息技術是主要的部分,但不是惟一內容。教學內容的制訂要突破學科限制,突破知識序列,突破教材思路,體現應用性、綜合性、科學性與興趣性。

三、選擇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了重大變革,信息技術教師應首先感受到並有條件率先實踐它。

教與學是內在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其立足點只能是學而不是教,因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是手段,學是目的。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方法的選擇基於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僅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更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的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和能力,而不取決於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信息技術教師手中掌握的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通信技術的多種特性,特別適合於實現構建主義學習環境,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應在傳統的模式上有大的突破,創設研究性、協作性和自主性學習方式的環境,注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有:

1、集體講授式學習法

這在傳統教學中早已習以為常,然而,本課程卻已賦於了新的內涵。首先教學環境一般都與多媒體大屏幕演示設備相聯系,其次演示內容又往往與互動式多媒體課件相關,因此,這兒的「集體講授式」實際上早已是計算機數字化了的電化教育課。這種教學,操作方便,易於控制教學內容和節奏,知識點易被接受,能在規定課時內呈現較多信息量,能同時面對大量學生上課。缺點是學生往往處於被動學習狀態,客觀上難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所有學生被迫按照老師的講授速度進行學習,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彌補此方式不足的辦法有:

(1)避免「照本宣讀」,應在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增添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充分發揮課件的交互處理能力,如穿插些知識問答或搶答競賽活動,注重與學生交流,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達到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目的。

(2)在講解理論知識時,應將抽象與形象、理性與感性相結合,如介紹計算機硬體和網路系統時,可結合實物展示或現場參觀(與現場觀摩式結合)等,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得對所學的知識便於理解,做到與實物對號入座。

(3)對新應用軟體介紹,可結合對比學習法,注重軟體界面組成、功能及一些專業俗語含義的講解,老師不必面面俱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需給出一、二個例子後,任由學生去思考、發揮,激發學生的教學參與能力,最後作個歸納即可。

2、任務驅動學習法

以「任務」為驅動,改變原有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構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教學。以淺顯易學的實例(操作)帶動理論的學習和應用軟體的操作。每項內容從完成某一「任務」著手。「任務」是教學活動的切入點,是師生活動內容的核心,是教學環節的連接點,是教學過程的轉折點,是全體師生的共同興奮點,應該融入師生的共同智慧。「任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文字說明),圖表呈現,或觀察得出任務,討論得出任務,也可以邊學習邊得出任務。當學生按自己的進度計劃學習,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並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時,就能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如在講「文字處理——中文WORD2000」這章時,我一開始就向同學們提出了學完本章後要各自獨立完成一項綜合練習——做一份以「地球我們的家園」為主題的A4的小報。而老師的工作主要是解答一些疑問,並組織對學生作品的評講與考核。餘下的全由學生自己依照任務要求去學習、構思、收集資料並完成製作。

(1)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精心選擇學生自主學習任務,並為學生們能完成好任務盡可能提供練習所用到的各種不同內容、不同媒體的資源。

(2)仔細安排學習活動,把任務要求分解為一個個較小的獨立過程,每個過程原則上只包含單個知識點,每個過程的學習程序均要認真編排,使之能一步步接近目標,使每個同學都能明白任務完成的基本操作過程。

(3)老師要盡可能多的與學生接觸,根據他們任務實現中的困難,診斷他們的症疾所在,並按需及時給予些適當的幫助,激勵他們堅定信心、不怕艱難、自覺學習,爭取努力去完成任務。

3、小組協作式學習法

本方式為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接觸和了解提供了機會。它是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健全人格,促使個體社會化的有效途徑。尤其適合在信息技術課操作實驗中採用(往往與網路廣播式結合使用)。有助於提高學生組織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通過小組間的協作交流,學生還能取長補短,正確理解老師的課堂要求,互相提攜強化各自的學習。而老師有時間作課堂巡視,能及時發現各小組的進程和其中的問題,通過對組長或組員給予鼓勵(與欣賞式結合),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為使學生普遍獲得收益,每個分組最多不能超過4人,理想的分組數為10個左右。在課堂鞏固練習中,小組活動應安排在老師向全班講課或學生個人練習之後進行較為有效。

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競爭、協同、幫助、分工等形式達到對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和領悟。

四、設計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呈現為「雙向互動」。一是師與生互動,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設定使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要求能與學生達成共識:教師的教學情感與學生產生共鳴,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引起學生的「共振」;二是教與學的互動,即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相呼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行為表現、效果表現、心理表現)能獲得學生的關注和積極反應。三是根據教學目的重點、難點、預計學生將會作出可能反映,如過深或過淺都不能達到教學要求,教學目標的成功實現增強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興趣、學習信心、學習意志,形成情與智相輔相成和諧發展的良性循環。

五、教學評價設計

主要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它包括課堂教學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課堂教學形成的測試設計。

有人說,一節好的課能反映一種教學思想。隨著教育的改革,教師將面對各種新的教育思想、資源、模式、過程、手段和方法,因而要求教師不僅要自覺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斷調適,而且要具備能夠分析、討論評估和改變其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的能力。我們相信,隨著信息技術在中小學生中的普及和發展,未來的教學內容一定會得到不斷的充實,為此還需要繼續不斷地探索這門學課的教學設計與方法,盡量多的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機會,營造良好的探究學習氛圍,為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新一代作出我們應有貢獻。

⑻ 請教師就信息技術與本學科整合提交一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三垂線定理及其三垂線定理的逆定理;
2.通過對三垂線定理的探求過程,進一步滲透立體幾何證明中的轉化思想.具體體現在線線與線面垂直的辯證關繫上;
3.能初步掌握三垂線定理與三垂線定理逆定理的應用.注意培養學生對變異形式下三垂線定理的應用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三垂線定理的引入與證明,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探索能力;
2.變異位置下三垂線定理的應用.
教學設計過程
師:請同學回憶空間中的兩條直線具有什麼樣的位置關系?
(思維從問題開始,點明這節課是研究空間兩直線位置關系的繼續)
生:相交、平行或異面.
師:對.我們可把上述三種情況表述為
其中空間兩條直線平行,這種特殊位置關系我們已經研究過了.兩條直線相交與異面的另一特殊位置關系——空間兩直線互相垂直,值得作深入的研究.而相交兩直線的垂直問題,我們已經在平面幾何中作過系統的研究,現在我們重點研究異面直線互相垂直的情況.
(進一步點明研究空間直線和直線的垂直問題)
我們的問題是:如何判定兩條異面直線的垂直位置關系呢?
生:根據兩條異面直線互相垂直的定義來判定.即如果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為90°,則稱這兩條異面直線互相垂直.
師:回答得很好.實際上是根據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為直角來判定的.這是由兩條異面直線垂直的定義來判定,即定義法.但這樣歸結為定義判定往往在操作上不是很簡便,在今後的證明中運用也不太方便,能不能換一個角度考慮呢?有沒有判定兩條異面直線垂直的比較簡便的方法呢?
(進一步調動學生思維,拋開定義去探求新的判定方法)
生:可利用直線和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來判定.即如果一條直線垂直於一個平面,那麼它就和這個平面內的任何一條直線垂直,而平面內存在無數多條直線與該垂線異面,這樣就可以判定了.
師:很好!同學們已經掌握了證明線線垂直的基本思維方法.要證線線垂直,只需證線面垂直.
(為三垂線定理的證明埋下伏筆!)
如圖1,若l⊥α,a α,則l⊥a.
但這里l⊥α,情況太特殊了,如果l與a斜交呢?即l為平面α的斜線,能不能判定平面內的直線a與直線l垂直呢?
畫出圖2,a α,l∩α=O,(l α).這時你又如何判定a與l是否垂直呢?
(提出問題,請學生思考)
師:進一步啟發(分析圖2)根據線面垂直的定義,我們知道
如果直線a能垂直於過直線l的一個平面,那麼a⊥l.
於是,新問題是:如何找出這樣一個平面——過l且與a垂直的平面呢?我們知道,滿足條件的這樣一個平面必須有兩條相交直線(l當然不在其內)都與直線a垂直,能不能先解決一部分,即先作出一條與l相交的直線又與a垂直呢?
(啟而不發,由學生思考)
生:過l上一點P(異於點O),作PA⊥α於A,則由線面垂直的性質有a⊥PA.
師:很好!在圖3中,作出PA⊥α於A(此時不連結AO),並板書
由PA∩PO=P,確定平面PAO,要使a⊥l,只需a⊥平面PAO.故只要有平面PAO內的另一條直線與a垂直就行了!而平面PAO內的哪一條線用起來最方便呢?
板書上述思路
生:老師您應畫出AO.
師:對!提得很好!兩個平面相交要畫出交線(用紅筆作出直線AO.(如圖4)
生:顯然應填寫a⊥AO.
(水到渠成,這就是本課的核心所在)
師:非常好.這已經是一個完美的思維近路了.
師:我們共同探求到一條重要定理.請試敘述這條定理,可按思維通路的脈絡,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生:一條直線如果和這個平面的一條斜線在平面內的射影垂直,那麼它也和這條斜線垂直.
師:對嗎?請同學看是否正確?
生:不對,首先應刻畫「在平面內」的一條直線.
師:對!這非常重要(板書三垂線定理).試分析定理中的關鍵詞語,並用符號語言表述.
如圖4,PA⊥α於A,PO∩α=O,AO是PO在平面α上的射影.a α,若a⊥AO,則a⊥PO.
請寫出條件和結論.(板書)
已知:PA⊥α於A,PO∩α=O,(這里已隱含AO為斜線PO在平面α上的射影)a α,a⊥AO.
求證:a⊥PO.
(請學生完成證明過程.事實上通過前面的探求過程等於已把這條定理證明了.只要請學生到黑板板演,並訂正即可)
證明:
師:你能給這條定理起個名字嗎?
生甲:我從條件中發現有兩個垂直關系.我給他起名叫「兩垂線定理」.
(生鬨笑)
師:好!如果是你第一個發現這條定理的,可能今天就叫兩垂線定理了.結論中還有一個重要垂直呢?
生乙:最好叫三垂線定理吧!
師:好!這就是立體幾何中重要的三垂線定理.它是證明空間線線垂直的重要定理.
兩位同學總結了這三個垂直,哪個垂直是關鍵呢?顯然平面α的垂線PA是關鍵!我們如何記憶這條定理呢?
生甲:平面內一直線只要與射影垂直,則與斜線垂直.
生乙:我記憶為先有平面內垂直,再轉化到空間的垂直關系.
師:很好!兩位同學的記憶方法各有千秋,可按自己的習慣給予記憶.實際上兩位同學的本質是一樣的,還應強調PA⊥α於A的前提條件和a α內的關鍵詞語.
要深刻理解該定理的證明思路,證明中主要體現了什麼數學思想?
生:轉化的思想,即要證線線垂直,只要轉化為證線面垂直,就可以了.
師:請同學探求一下平面內的直線a就這一條嗎?
生:不止一條,因為在平面α內,只要與a平行的直線,就一定和射影垂直,則它必定和斜線垂直,這樣的直線是一組平行直線.
師:演示一組抽拉投影片.如圖5,只需將動片(含直線a的抽拉片)左、右抽動,即可顯示這一組平行直線.當且僅當a通過O點時a與PO是共面垂直,而其餘的都是異面垂直關系.
(圖中框片1為固定不動,片2可以抽拉,a畫在2上,左、右抽拉可顯示a的運動過程為一組平行直線)
師:你能構造三垂線定理的逆命題嗎?判斷它是真命題嗎?並證明.
(前面在三垂線定理的探求過程中,已把它的大前提、小前提及結論分析清楚,故在這里學生可比較順利地構造出它的逆命題)
生:只要把三垂線定理中的小前提a⊥AO,與結論中的a⊥PO互換一下就可以了.
(師把板書中的條件a⊥AO與結論a⊥OP互換)
是真命題嗎?
生:是!與三垂線定理的證明思路一樣.
例1 如圖6,PA垂直於以AB為直徑的圓O平面,C為圓O上任一點(異於A,B).試判斷圖中共有幾個直角三角形,並說明理由.
(這是立體幾何中一個重要圖形.既有線面垂直問題,又有線線垂直,既有三垂線定理的應用,又有平面幾何知識的運用)
生甲:兩個.分別是Rt△PAC,Rt△PAB.
生乙:三個.還應有Rt△PCB.
師:誰是直角?理由是什麼.
生乙:∠PCB,由三垂線定理可證.
師:你能敘述一下嗎?根據三垂線定理的操作程序敘述清楚.
生乙:因為PA⊥⊙O平面,PC∩⊙O面=C,因為∠ACB=90°,即BC⊥AC,所以BC⊥PC.
師:生乙證明中,什麼地方還應再強調一下.
生丙:BC 平面⊙O.
師:除這三個直角三角形外,還有嗎?
生:還應有一個Rt△ABC,因為直徑上的圓周角為直角.
師:好!這樣才全面認識了這個空間圖形.事實上圖形P-ABC是一個三棱錐.原來三棱錐的四個面可以都是直角三角形,請同學思考:你能再構造一個三棱錐,使它的四個面全是直角三角形嗎?(課下繼續思考)
師:通過例1,作出判斷的關鍵是什麼?
生:平面的垂線PA是關鍵,有它就能保證前三個Rt△.
例2 如圖7,PA⊥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且AB=3,AD=4,PA=3,求點P到CD,AB和BD的距離.
(此例的關鍵是用三垂線定理.作出它們的距離,再化歸為解Rt△的問題.可能有如下典型錯誤)
1.學生往往還是應用直角三角板,用平面幾何方法過P作PH⊥CD於H,使∠PHC=90°,如圖8.通過此例進一步說明用概念指導作圖的重要性.進一步闡述空間圖形中保平行不保角的規律,經啟發學生可發現只要連結PD,由三垂線定理可保證PD⊥CD於D,於是PD就是點P到直線CD的距離.
2.連結BD,AC,令AC∩BD=O,連結PO,則PO是P到BD的距離.這里誤認為ABCD為正方形了!
對第三個問題的分析,可說明既可利用三垂線定理構造點P到BD的距離.又可先作出距離PH.如圖9,再用三垂線定理的逆定理證明AH⊥BD.再通過解Rt△ABD,求出斜邊上的高AH,最後可解PH.
師:請給出完美的簡答.
生:如圖10,連結PB.
因為PA⊥平面ABCD,AB⊥BC,且BC 平面ABCD
所以PB⊥BC,於是PB為點P到直線BC的距離.
同理,連結PD,則PD為點P到直線CD的距離,解出PD=5,即點P到CD的距離為5;
在平面內過A作AH⊥BD於H,連PH.由三垂線定理有PH⊥BD,所以PH為點P到直線BD的距離.在Rt△ABD中,有AH=
(通過此例進一步闡述解立體幾何計算題,離不開必要的證明.解題的操作程序一般是:一找、二作、三證、四指、五計算,注意解題規范化的訓練)
例3 如圖11,正方體ABCD-A1B1C1D1中,下列各對直線是否垂直,為什麼?
(1)D1B與AC;
(2)D1B與A1C1;
(3)D1B與AB1;
(4)D1B與B1C.
(通過例3,培養學生能在變異形式下應用三垂線定理的能力)
生甲:(1)D1B⊥AC,連結BD,因為正方體AC1,所以AC⊥BD,AC 平面ABCD.D1D⊥平面ABCD.由三垂線定理,有AC⊥BD1.
生乙:(2)D1B與A1C1垂直,因為正方體AC1,所以A1C1‖AC,因為D1B⊥AC,所以D1B⊥A1C1.
師:好!還有不同的證法嗎?
生丙:可用三垂線定理證明,只要連結D1B1即可.因為BB1⊥平面A1B1C1D1,且A1C1⊥B1D1,由三垂線定理,有A1C1⊥BD1.
師:好!兩位同學從不同角度都能判定D1B⊥A1C1.
生丙同學能在變異形式下應用三垂線定理,這種能力我們要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和訓練.
師:D1B和AB1的位置關系呢?
生丁:還是垂直位置關系,這里D1A1⊥平面ABB1A1,連A1B,則由三垂線定理可證D1B和AB1垂直.
師:很好!這里基礎平面是ABB1A1,而面的垂線是D1A1,A1B是D1B在平面ABB1A1上的射影.於是構造出應用三垂線定理的條件,使問題得到解決.
那麼D1B與B1C呢?
生:當然還垂直了!依據的還是三垂線定理,這里基礎平面是BCC1B1,面的垂線是D1C1.
師:通過一組投影片,演示變異形式下三垂線定理的應用.(以正方體為載體)
(1)如圖12,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試判斷正方體對角線A1C和面對角線BD的位置關系.
顯然A1A⊥平面ABCD,A1C∩平面ABCD於C,則AC為A1C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又BD⊥AC,所以BD⊥A1C.(三垂線定理)
(2)如圖13,試判斷正方體對角線B1D與面對角線AD1的位置關系.
演示投影片,將正方體中局部旋轉成圖12下部分,於是問題就化歸為(1)的問題結論.最後再覆蓋上含輔助線與字母的圖形,如圖14,即化歸為三垂線定理的常規圖形.
對變異形式下三垂線定理的應用,是立體幾何中一個重要能力要求.
例4 有一方木料,右側面上有一點M,要經過點M在右側面畫一條直線和AM的連線垂直,應該怎樣畫.(如圖15)
(在前三個例題的基礎上,例4可較順利地得到解決)
生:連結BM,AM,因為AB⊥平面BCC1B1,所以BM為AM在平面BCC1B1上的射影.因此只需在平面BCC1B1上,過點M作BM的垂線EF即可,其理論依據是三垂線定理.
課堂教學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對「平面內是否存在與平面的斜線垂直的直線」問題的探討.具體方法是把問題轉化為「平面內的直線與平面的斜線在平面上唯一的直線——射影」的位置關系的研究,而得出三垂線定理.這充分體現了研究立體幾何的基本思想方法——降維轉化的思想方法,將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來解決.
對三垂線定理本質的理解有如下四點:
(1)從證明思路看
a⊥AO
a⊥平面AOP
a⊥PO
(2)三垂線定理及其逆定理是空間兩條直線垂直的判定定理.對證明線線垂直問題有著廣泛的應用.
(3)對「三垂線」的解釋
定理中涉及到五個空間元素(一面和四線):平面α,α的垂線PA,α的斜線PO,PO在α上的射影AO及平面α內的直線a.其中「三垂線」的解釋是多樣的.如:
也可理解為
後一種理解,本質上是應用三垂線定理的思維程序與操作程序.「一面四線」中面的垂線是關鍵,運用三垂線定理解題時,首先要確定平面α,再抓住面的垂線PA,其他直線即相應產生,即可在各種變式情況下分清各元素的關系.
(4)若研究了命題的充要條件,又可小結為:「平面內直線與平面的斜線垂直的充要條件是平面內的直線垂直於斜線的射影.」

閱讀全文

與技術與設計1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