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夜洛城聞笛》古詩內容是怎樣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版中聞折柳,何人不權起故園情。
白話譯文:
是誰家的庭院,飛出幽隱的玉笛聲?融入春風中,飄滿洛陽古城。
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樂曲,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的深情?
2.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李白這首詩表達了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後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像和誇張,感情直率真摯又有餘蘊,令人回味無窮。
拓展資料:
賞析:
「暗飛」二字可謂傳神,「暗」字更是首句之關鍵。因為此時不知笛聲自何處飛來,用此「暗」字,恰當非常,足見詩人亦是經過了細心推敲。此「暗」字寓意頗深。說笛聲暗飛,似乎是為了來觸動羈旅者的離愁別緒。此外,「暗」也有隱約之意,與詩的情境相呼應。「誰家」之「誰」與「暗」照應。
第二句渲染笛聲,形象而生動,「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整個洛陽城無處不縈繞著悠揚的笛聲。這自然是詩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極妙,說「笛聲「散入春風」,意即笛聲隨著春風均勻散布於洛城的各個角落。「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現了洛城春夜之靜謐,表達了詩人的思念故鄉之心切。
夜聞笛聲,鄉思縈懷,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折柳送行表示別情,《折楊柳》曲哀怨如訴,盡抒傷離惜別之情。詩人於靜寂之春夜,聞《折柳》之曲,客愁鄉思自然湧上心頭。
一般來說「聞笛」應是悅耳賞心之雅事,然而此處之「聞笛」,卻深深地觸動了詩人的鄉思之痛。所以,這令羈旅者愁腸寸斷的【折柳】之曲,才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三、四兩句詩人本寫自己之鄉思,卻運用了反客為主之寫法,以「何人不起故園情」之問,刻畫出「此夜」客居者心潮之起伏。此詩動人之妙處,便是雖不言「我」,卻更見「我」情動之深,鄉思之切。
李白此首《春夜洛城聞笛》,意切情真,生動細膩,千百年來,一直為羈旅者所吟誦 ,以遣鄉思之深情。
原文:
春夜洛城聞笛
唐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
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聽到令人哀傷的《折楊柳》,有誰的思鄉之情不會油然而生呢?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3.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意思:悄悄地.
一個「暗」字,一方面表達了喧囂過後平靜夜嘹亮笛聲傳來的突然性,像內是悄然而無痕跡的容;另一方面照應了「誰家」,讓人產生無限遐想,這笛聲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誰?
4.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原文及其詳細解釋
原詩內容: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解釋:
(1)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4)春風:另一版本作「東風」。
(5)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6)故園:指故鄉,家鄉。
譯文:
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令人哀傷的《折楊柳》,
有誰的思鄉之情不會油然而生呢?
賞析:
此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聽到笛聲以後,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辭》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之切。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像,也是藝術的誇張。第三句說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於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韻裊裊,久久縈繞於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5. 春夜洛城聞笛欣賞
作者: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注釋
(1)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4)春風:另一版本作「東風」。
(5)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6)故園:指故鄉,家鄉。
譯文
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令人哀傷的《折楊柳》,
有誰的思鄉之情不會油然而生呢?
背景
這首詩是735年(開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
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賞析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聽到笛聲以後,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於此,長於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像,也是藝術的誇張。第三句說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於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韻裊裊,久久縈繞於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幾歲就離家東游,後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旅人遊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二年(734)。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在唐代,洛陽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東都。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繁華喧鬧了一天的洛陽城已經平靜下來。李白大概正在客棧里,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作此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誰家的玉笛,在靜夜裡悄悄地響起?詩人或許正在讀書、閑坐,或做著其他的事,一曲笛聲不期然響起,夜深人靜,笛聲清遠而動聽。他被吸引住了,循聲望去,卻辨不清笛聲來自哪裡。「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稱,或羌笛的代稱,不確定,存疑。
「散入春風滿洛城」,春風徐徐,笛聲飄散在風中,風又吹送笛聲,飄滿了洛陽城,讓人想到「此曲只應天上有」。這一句雖帶有藝術的誇張,卻襯出笛聲的動人、夜的安靜。惟其如此,才會在詩人的聽覺與想像中飄滿洛城,似乎其他的聲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靜聽。
「此夜曲中聞折柳」,今夜,縹緲的笛樂中,我聽到了思鄉懷親的《折楊柳》。笛樂飄飄,如此動人,究竟吹的是什麼曲子呢?「折柳」,即《折楊柳》,漢代橫吹曲名,內容多寫離別之情。如《舊唐書·樂志》載北朝流傳的一首《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歷代文人仿作的《折楊柳枝》曲辭,也都是抒發離愁別緒的。在這里,折柳既可理解為聽到的是一首折柳曲,還可理解為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的意緒。「柳」諧音「留」。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游親人早歸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園情」,聽到這笛聲的,誰不會動思鄉之情呢?聯系第一句看,這種遊子懷念故園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隱藏的、莫可名狀的,因偶然聽到的笛聲突然明朗、強烈起來了。笛聲來自何處,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遊子?是樂工?是歌妓?這些都讓詩人和讀者去猜測。而這些又都無須一一去分別,因為思鄉之情對遊子來說,都是共有的。它綿綿不絕,彌漫在夜空中,纏繞在遊子心頭,抹不去化不開。「何人」一詞概括性極強,實則是突出詩人思鄉之情尤重。(前部分簡析文字載自「潼江小屋」,有刪改)
熱愛故鄉歷來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我們今天常說的愛國主義情感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長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他的形象尤其令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雖然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僅僅限於描寫音樂,更重要的是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這首詩感人的地方。
6. 春夜洛城聞笛 古詩
春夜洛城聞笛
【作者】李白【朝代】唐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釋
(1)洛城:今河南洛陽。
(2)玉笛: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3)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聲:聲音。
(4)春風:指春天的風,比喻恩澤,融和的氣氛等引申涵義
(5)聞:聽;聽見。
(6)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7)故園:指故鄉,家鄉。
賞析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洛城就是現在河南的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為東都。一個春風駘盪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凄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於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藉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應山。直到天寶元年(742),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後飄盪四方的漫遊生活。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
小編的答案就到這里了,供大家參考
有心人請留下一個贊鴨!~謝謝Thanks♪(・ω・)ノ
7. 春夜洛城聞笛怎麼講解
折zhé柳
這里折是個動詞。
可以這么給學生講:
古人有送別時折下柳條相贈的習俗。因為柳條的柳的詩意與「留」的詩意很接近。用柳條相贈,用以表達「留念,戀戀不舍」之意。
附《春夜洛城聞笛》的賞析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賞析
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東都(洛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當即這次客東都有感而作。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為什麼聞笛聲詩人會觸動鄉思呢?第三句點出《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雲其地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亦即「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倒頗能顯現李太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
注釋
[1]春風:一本作「東風」。
[2] 《折柳》:即《折楊柳》,曲名。相傳西漢張騫入西域得《摩訶兜勒》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楊柳》。梁鼓角橫吹曲也有《折楊柳》。清商曲有《攀楊枝》、《月節折楊柳》、《小折楊柳》諸曲。
8. 古詩 春夜洛城聞笛
「暗」體現出笛聲的悠揚及幽然。勾起詩人對家鄉故人的懷念。為「何人不起故園情」作鋪墊。同時也使讀者油然而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中有畫,妙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