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師科研崗和科研教師崗的區別是什麼
教師科研崗指跟著自己的教師做科研
科研教師崗是指大學教師的職位。
教師科研素質包括:
1、科研意識;2、科研方法;3、科研精神
科研意識是指積極從事科學研究的心向,潛心捕捉和發現科研課題的探求欲。
科研方法是指包括選題、搜集資料、社會調查、實驗研究。統計處理、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等具體方法和經驗。
科研精神是指勇於探索、刻苦鑽研、團結合作、不斷創新等精神動力。
強烈的科研意識、科學的科研方法和崇高的科研精神,三者在構成科研能力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這種教學和科研的區分和對比是有點誤導性的,因為它默認兩者是魚和熊掌的關系。
我覺得教學科研是非常互補的事情,實際上有經驗的老師也會有感覺,很多好的研究想法來自教學(可以是准備過程,講述過程,師生互動過程)。
反過來,教育,只要你認可教育不光是念念課本,就一定需要一線的研究經驗。這樣老師才能真的知道課本上的信息到底是怎麼來的,又會像何處去,有什麼隱藏的缺陷。畢竟,高等教育不是簡簡單單的傳遞知識而已,它要傳授的按說應該是方法論,價值觀,一門學科的來龍去脈。
當然,萬事萬物都有例外,也真有完全不做研究的人寫出特別好的教科書,這里就不討論了。
國內大學切割教學和科研崗位的嘗試是非常可笑的,其隱含邏輯是高等教育和老師的工具化(有的人負責上課給學生灌輸知識,有的人負責做研究發文章給領導長臉)。
② 如何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科研做支撐,大學課堂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指出,「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具有較高科研水平的教師,必然對教學內容思考的更為深刻透徹,對知識的把握更為准確,教學更易做到「深入淺出」,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與理解。而且,對科研的關注使教師能夠及時將最前沿的學術成果不斷充實到自己的課堂中,彌補了原有課程知識與最新研究之間的「斷層」,這將極大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不局限於教學內容,在大學課堂中,學者型教師對於學生影響更多的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刻苦的學習精神。
教學是科研的「隱形動力」,如果缺乏對教學的關注,教師可能會失去提高科研水平的機會。很多教師覺得,上課、備課、批改學生作業,會占據做科研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太多,對科研發展「有害無利」。其實不然,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得有一桶水,高質量的教學將會有效推動教師的科研工作。教師要上好課,絕不能局限於課程知識之內,必須要有淵博的知識,寬闊的眼界,這將有助於拓寬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領域。在精心備課過程中,教師需閱讀大量與課程相關的研究材料,這將促使教師對專業問題的深入思考。此外,教師絕不要忽視課堂中師生相互啟發的作用,也許在與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教師會獲得新的科研靈感。所以,教學可以成為科研的強大動力。
大學青年教師既不能「浮於」教學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沉於」科研而拋棄教學,更不能在面臨雙重壓力時一味的抱怨迷茫,而應樹立信心,充分認識教學與科研的內在聯系,並將這種「聯系」真正落實於日常教學研究工作中,做一名研究型教師。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楊清)
③ 怎樣看待教學和科研的關系
一提到科研,有不少中小學英語教師會這樣認為: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教好課,讓學生考出好成績,搞科研應該是科研人員的事,否則為什麼還要建立那麼多教科所,配置那麼多教研員?有些教學第一線的教師針對要求他們開展科研活動的觀點,會這樣反駁:每天的教學任務就已經累得我們直不起腰了,再加上每學期的各種考試,特別是中考和高考的升學壓力更是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搞什麼科研? 教師之所以會產生上述對待科研的不正確觀點,究其根源還在於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內涵和意義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刻。一個合格的中小學英語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更要有將這些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無論是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是傳授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方法與策略,都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潛心鑽研才能得以提高和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和研究,才能及時補充和充實自己的英語語言知識及其運用技能,才能使自己的英語教學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知識需求。同時,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千變萬化的過程,教師要想駕馭這個多變的過程,就必須注重自身的專業化發展,把科研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和提高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積極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在科研實踐中解決教學中遇到的難題,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只有通過探索和研究,找到改進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教師才能真正從日復一日的繁重教學任務中解脫出來,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坦然面對各種考試和競爭的壓力,才能把自己從「教書匠」型的教師轉變為研究型和開拓型的教師。 摘自《英語新課程理論與實踐》
④ 教育教學成果和教科研成果有什麼區別
它們表現形式不同:
教育教學成果指的是:如:學生成績、學生及個人榮譽證書、某一研究所獲獎項 等。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人員(包括教師、校長、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對某一教育科研課題進行研究,通過觀察、調查、實驗、行動研究和思維等一系列研究活動,獲得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成果的基本表現形式為論文、科研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等等。
拓展資料:
科學研究成果
指科研人員在他所從事的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
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生產力,也是衡量科學研究任務完成與否,質量優劣,以及科研人員貢獻大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的財富、智力的資源。科研成果應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條件:
(1)科研成果應具有創造性、先進性,創造性是指前人所沒有或國內外所沒有的.理論上有新的創見,技術上有新的提高。先進性應該在成果的技術價值和技術水平上有所提高;
(2)科研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初經濟價值),並得到社會的公認。既要有實用性,又要符合科學規律,具備實施條件,滿足社會要求,經濟價值高。
(3)科研成果必需經過技術鑒定或評審。鑒定或評審應實行同行專家評議。認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⑤ 教師如何處理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系
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版別在中學,由於中權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⑥ 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應是
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科研做支撐,大學課堂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指出,「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
⑦ 教學還是科研:大學教師該怎樣做
2004年10月的一天,我們組織歷史文化學院的離退休老教師到洋浦校區去與本科學生座談。在座談中,一位同學問道:大學教師與中學教師上課有什麼區別?一位老教師回答說:中學老師主要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而大學老師在上課中則是將自己的研究融在教學之中。應該說,這位同學的問題並不是憑空而發,而是針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來的。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這些年來筆者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同學的提問更引起了筆者對這個問題的注意。現在就將自己的理解談一談,雖然其中可能有失偏頗,卻是自己的一番切身感受。
在展開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談的主要是針對專業課的教學而言。至於公共課的教學,則情況與此有所不同。
眾所周知,在高校的教學中,教師如何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應該說是一個永恆的問題。然而,總結這些年我們的教學工作,其中有兩種傾向頗值得注意。一種是一部分教師因各種原因,長期忙於教學,承擔著大量的課程,但多年沒有寫過一篇相關的研究論文。雖然沒有發表過文章並不能完全就說這個教師沒有在思考,沒有進行相關的研究,但也確實存在沒有有效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的。試想,如果教師長期沒有自己的研究,而僅僅限於傳授書本上的知識,那樣的教學與中學的教學究竟有什麼實質性的差別?我們常說,大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如果我們只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那就難以有效地達到大學教育的目的。只有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不斷融入知識的傳授中,我們才可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對知識和科學的興趣。
假如以上所說有道理的話,那麼,高校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而且必須融入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專業課和專題課必須這樣,即使是通史課的教學,也應該盡力朝這個方向發展。王家范先生在他的《中國歷史通論》導言中說,教師即使是上通史課,他所講授的也應該是他自己所理解的中國通史,而不僅是書本上的中國通史。對於這個看法,筆者比較贊同。筆者在不同場合聽到有的教師講,如果大學老師還只是照本宣科地講書本上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研究,那隻是一種低層次的教學。這話聽起來可能會使不少人感到難以接受,但其中也不無道理。
近年,教育部多次強調教授要在教學第一線承擔本科生的課程,並且教學評估中還專門要考察每個高校教授為本科生開出課程的比例,這是有目的的。依個人的看法,強調教授到教學第一線為本科生開課,就是強調要在教學中不斷融入教師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因為,教授是應該有他自己獨到的研究的。換言之,要求教授為本科生開課是表象,實質則是要讓科學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之中,從而有效地保障教學質量。
當前,我們正經歷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如果教師僅是介紹和講授書本上已有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研究貫穿其中,我們怎麼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呢?怎麼能夠以自己的切身體會教會同學們去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呢?因此,大學教師不能僅滿足於上課,還必須持之以恆地開展自己的科學研究。近來有一種看法頗為流行,認為這些年各個高校太看重科研,而輕視教學。評職稱、評獎勵只講科研而很不注意教師的教學(他們所說的教學,主要指上了幾門課)。而愚見以為,作為老師,上課是自己的職責所在,問題的關鍵是要看你是如何上課的,你有沒有自己的研究,能不能將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地融入教學中。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不重科研那又重什麼呢?
以上所說並不是指有了科研就有了教學。科研和教學畢竟是有區別的,二者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工作。大學教師取得了科研成果後,還有一個如何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有機地融入教學的問題。而在我們近幾年的教學中,另一種傾向就是以科研代替教學。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有的教師,雖然承擔的課程冠以「中國XX」、「世界XX」,但他所講授的內容,始終局限於自己研究的某幾個問題上,而沒有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延伸開來,拓展出去。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內容缺乏系統的了解,造成學生的知識面太窄和基礎不牢。這樣,由於學生知識面太窄和基礎不牢,難以有效地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達不到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
因此,大學教師應該是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之中,而不是以科研代替教學。在這個融入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用自己的科學研究將相關知識貫穿起來,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
說到這里,可以將我的基本看法作一個簡要的歸納。那就是:在大學的教學中,沒有科研是不行的;但是,以科研簡單地代替教學,這種做法也是不妥的。
事實上,如果一個教師真正能夠始終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有機地融入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思維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對教師本人的研究也是極為有益的。在教師將自己的研究融入教學的過程中,出於教學的需要,教師必然會去吸收和系統地整理相關的知識,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能夠因知識的補充和溫故知新而產生一些新的思考和新的觀點,這是教學相長的一個重要方面。只要我們這一點做好了,就能夠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⑧ 怎樣處理好教科研和教學的關系
今天,在學校的全體教師會上,校長說這樣的話:各位老師把自己的教學做好是主要的,別整天想著參加什麼教研活動,聽什麼專家講座,那些都是騙人的,我看你們還是看你們的教學成績,成績上不去,什麼都是空的。
我不想說他說的話是對的還是錯的,但是我想在此表達一下我對教研與教學之間的關系的一些看法。
在很多地方,我們經常聽到或看到:教學與教研是相輔相承的,離開教學討論教研是紙上談兵,離開教研談教學,是盲人摸象,自以為是,至多隻能成為教書匠。
一、 教研是教學的基礎。
教研應該是先於教研的,我們從上學開始,從學習心理學、教育學開始,我們就在學習如何做教研,研究的是教什麼、如何教的相關知識,而在實踐中,我們仍然是先備課,後教學,備課本身就是研究的過程,只是可能是自我研究,也可能是集體研究,所以這仍然是先教研,再教學。所以說,如果沒有教研作為基礎,教學就會沒有目標,就會沒有方法,就會對過程失去控制。
二、教學是教研的目的。
在學校教學的過程中的各種與教學有關的活動都可以看作是教研活動,而這些活動都是為教學服務的,比如:集體備課、個人備課,這是為了一節課有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為了很好的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我們經常互相聽課、評課,其實這是對一節課的教學一種評價方式,通過聽課、評課,可以讓聽課者感受到上課人的教學藝術,感受到他對每一個知識點的處理策略,而上課人則可以通過評課來發現自己上課的優點和不足,並且通過評課來促進自己對下一次課的上課進行思考;教學反思、經驗總結、教研論文是把自己對教學的思想的一種提煉,是對教學經驗的一種升華,而這種總結和思考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所以說,不管是哪一種教研都是為了提高教學成績。
三、教學與教研一個循環過程。
如果問我,教研和教學是一個怎麼樣的關系,那麼,我認為它們是:教研----教學----教研----教學----教研----教學……這是一個無限循環的過程,教研是教學的基礎,教學是教研的目的,教研是為了教學作好准備,而教研又是教學的經驗總結,一個循環的開始又是另一個循環的結束,所以在教學與教研過程中,它們是相輔相承的。
四、要更好的服務教學,就得把教研的范圍向外延伸,
不管是一所多麼優秀的學校,僅靠內部的研究,水平都是有限的,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走出去,請進來」的教研原則,我們要走出校園,看別人的研究水平,也要請進來,把別人的經驗帶入我們的教學中,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成績。
五、優秀的團隊、良好的氛圍是提高研究水平的平台。
333工程、晶都名師、名師工作室等各種優秀的團隊,他們是集中了居有積極向上、要求進步、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人員,而在這些人中間明顯感覺到他們的那種學習積極性和濃厚的學習氛圍,所以如果能加入到這些人中間,一定可以會讓自己的思想有一個提升,讓自己的研究水平有一個提升,並且讓自己研究水平在這種研究中得到升華。
六、專家的引領會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
我們常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也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走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這些都說明,專家是走在教學的前沿的,他們是在經歷了無數的教學的研究中匯聚了教學經驗的精華,通過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傳授給聽從,而作為聽眾可以縮短自己的研究之路,所以說聽專家的講座提高我們教研能力的捷徑,是提高我們教學水平的最優選擇。
總之,我認為教研與教學之間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只有做好教研,才能提高教學成績,而教學成績的提高才能讓教研有更多的材料可研。
⑨ 淺談如何處理好教學和科研的關系
教學與科研作為高校健康運行的基本職能,兩者缺一不可。
為了能進一步處理好專教學與科研工作屬,高校教師應該清楚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並能進行正確的處理,保證教學與科研兩者協調發展。
教學作為高校的中心工作,科研作為高校另外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兩者應該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相互融合,從而使得教學與科研能夠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最終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高校教師自身素質的發展。
⑩ 如何解決科研與教育的關系
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科研做支撐,大學課堂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指出,「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具有較高科研水平的教師,必然對教學內容思考的更為深刻透徹,對知識的把握更為准確,教學更易做到「深入淺出」,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與理解。而且,對科研的關注使教師能夠及時將最前沿的學術成果不斷充實到自己的課堂中,彌補了原有課程知識與最新研究之間的「斷層」,這將極大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不局限於教學內容,在大學課堂中,學者型教師對於學生影響更多的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刻苦的學習精神。
教學是科研的「隱形動力」,如果缺乏對教學的關注,教師可能會失去提高科研水平的機會。很多教師覺得,上課、備課、批改學生作業,會占據做科研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太多,對科研發展「有害無利」。其實不然,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得有一桶水,高質量的教學將會有效推動教師的科研工作。教師要上好課,絕不能局限於課程知識之內,必須要有淵博的知識,寬闊的眼界,這將有助於拓寬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領域。在精心備課過程中,教師需閱讀大量與課程相關的研究材料,這將促使教師對專業問題的深入思考。此外,教師絕不要忽視課堂中師生相互啟發的作用,也許在與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教師會獲得新的科研靈感。所以,教學可以成為科研的強大動力。
大學青年教師既不能「浮於」教學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沉於」科研而拋棄教學,更不能在面臨雙重壓力時一味的抱怨迷茫,而應樹立信心,充分認識教學與科研的內在聯系,並將這種「聯系」真正落實於日常教學研究工作中,做一名研究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