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事教學法的定義
故事教學法,就是以故事為主要的教學素材,以故事的搜集、選擇,故事的呈現、故事的分析、評價為主要環節,組織、設計、開展的一種教學模式。
2. 有助於幼兒故事,詩歌學習活動教學方法或技巧
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幼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以往的幼兒園語言活動中,教師一般只能在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採用有聲有色的朗讀,把語言信息傳遞給幼兒,或藉助圖片、錄音進行教學,而這些方法不能表現作品的全部內容,影響了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因此,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主幹的傳統教學模式受到質疑,而代之以幼兒為中心,主動學習為中心的開放式現代教學模式。多媒體技術正是適合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產生的。它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具有形象生動、信息刺激性強、時空寬廣、操作靈活簡便等特點。通過這種多媒體手段,可以產生出生動逼真的動感形象。色彩鮮艷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清晰標準的發音,豐富多彩的內容,為幼兒學習語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視覺、聽覺的互動式語言環境,既能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專注力,又能烘托文學作品表達的情景氣氛,對優化幼兒園語言教學手段,提高語言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動畫激趣 ,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求知慾的向導,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基礎與動力。我國古代教育家朱熹早就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 多媒體技術具有集圖像、聲音、動畫,為幼兒提供多種刺激,引起幼兒注意,引發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中班詩歌教學《小雨點》,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抽象的語言文字富於生動的屏幕畫面中——花兒在雨中開放,魚兒在水中嬉戲,苗兒在雨中長大,再配以優美的音響效果,渲染活動氣氛,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這種色彩鮮艷的動畫效果,讓幼兒快速進入學習的情境與教師互動,產生學習詩歌的內驅力。統計結果:有80%的幼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95%的幼兒一直處於積極的學習 狀態,60%的幼兒能積極發言。運用傳統的圖片進行教學,幼兒只能保持短暫的注意力。因為圖片雖然色彩也鮮艷,動態也形象,但畢竟是靜止的,教師呈現不出豐富的事物形象,幼兒注意的集中性不強,這種方式不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因而在教學活動中的最初階段幼兒還感興趣,但10分鍾以後,幼兒就開始分散注意力了。有的自己玩東西,有的表情漠然,有的開始動手動腳了,發言、朗讀詩歌的幼兒總是極少數幾個活躍分子。教師邊管紀律邊教幼兒念兒歌,其結果是教師教得累,幼兒學得煩。由此可見,色彩艷麗、形象生動的畫面,富有情趣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有助於幼兒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這種學習情緒帶來的有意注意的穩定性更加增加了幼兒學習的投入度,使幼兒視、聽、腦得到充分調動,幼兒愛聽、想說、樂思,有效地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二、形象生動,激活幼兒創造性思維 思維發展能促進語言構思能力、邏輯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兒童時期是創造性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創造性思維較多地表現出情境性、興趣性。傳統的語言教學存在著某些局限性,如:教學資源的單調性,教學形式的封閉性,教學過程的呆滯性,教師只能帶幼兒逐字逐句朗讀詩歌,看圖片提問總是會自己急得說出答案,提出一個發散性的問題總是得不到多個答案,幼兒被動地接受,機械地學說,盲目地想像。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創造出生動形象的動畫畫面,創設真實的情境,指導幼兒從各個角度去認識事物、描述事物,鼓勵幼兒去構想不同的答案,使幼兒的思維活動呈現多向性、獨特性、變通性,幼兒的想像如賓士的駿馬,在思維的天地里往來馳聘,極大地激活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如故事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開始部分,出示小蝌蚪課件引入教學後,教師提出問題: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呢? 生動形象的動畫畫面,將幼兒帶入一個童話的情境中。有的說「小蝌蚪會碰到大鯊魚。」有的說「小蝌蚪會碰到大鯉魚。」有的說「小鴨子會帶它們去找媽媽的。」幼兒思維活躍,能想出多種答案,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 詩歌教學活動《家》,教師利用多媒體製作了有關小動物的生活習性的動感課件——小鳥喜歡在樹林中飛來飛去,小羊喜歡在草地上吃青草,蝴蝶喜歡在花叢中飛舞……以此來擴充教材內容,加大幼兒信息量的獲取,開拓了幼兒學習的視野,為幼兒學習詩歌做了很好的鋪墊。教師利用多媒體以聲音、圖像等多種表達形式,根據教學需要,適時定格,設置疑問,如:月亮、太陽、星星的家在哪裡?蜻蛙的家在哪裡?小馬的家在哪裡?幼兒在信息技術提供的情境資源中發散想像,激活了創造性思維,擴大了幼兒創造的空間,幼兒創作仿編的詩歌非常有趣。詩歌《家》只有六句,講述了白雲、小朋友和四個動物的家,而幼兒仿編的詩歌內容豐富多彩,如「金色的沙灘是貝殼的家,黑黑的泥土是蚯蚓的家,長長的火車是旅客的家,美麗的樟樹是我們的家」等。下面是我們課後對幼兒仿編詩歌《家》的調查統計。
3. 故事教學法的方法介紹
故事教學法特別適抄合低年級學生的襲課堂教學,故事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門戶,它對孩子的魅力是無窮的,故事有很多,如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社會生活經驗小故事、英雄人物故事、科學家故事、益智故事等有教育教學價值的故事,喜歡聽故事幾乎是從幼稚園小朋友到中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徵。一堂以活潑、生動的故事情節進行教學的授課模式,稱之為「故事教學模式」。故事教學法、故事教學模式,也常被簡稱為「故事教學」。
4. 幼兒園故事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技巧有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往往存在著這樣一套模式:首先是教師有表情地講述一遍故事,要求幼兒認真傾聽。講完後,提問:故事的名稱是什麼?故事裡有哪些人物或動物?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接著是邊出示圖片邊分段講故事,提問:這一段里有誰和誰?都說了些什麼?這中間還要讓幼兒學說新詞和短句。最後是讓幼兒完整地欣賞一遍故事錄音,並要提一個總結性的問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剖析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們不難發現,它存在著以下幾個弊端: 第 一、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影響了故事內容的傳授,教師無論講什麼故事,都把它套進這個模式里,勢必會影響幼兒聽故事的新鮮感和敏銳感。 第 二、失去了故事教學的愉悅性和趣味性,這是故事本身所蘊含的魅力,一則好的故事,往往能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和春雨潤物般的情感來打動幼兒的心靈,使他(她)產生情感上的呼應和共鳴。 第 三、幼兒是帶著回答問題的壓力來聽故事的,他們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從何談起?如果故事教學只滿足於使幼兒獲取知識、接受教育這樣一種表層功能,那麼故事教學的深層功能——開啟幼兒熱愛文學的心靈之門,引導幼兒踏進文學殿堂的啟蒙功能又體現在哪裡呢?因此,我認為要改善幼兒園故事教學的模式,不拘一格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故事教學的功能,尤其是深層功能,使幼兒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滿足他們各方面的精神需要。 不同的故事具有不同的內容、情節和結構,我覺得要激發幼兒聽講故事的興趣,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主題、情節,使之產生心靈上的呼應和共鳴,關鍵在於教師的課前准備工作,教師必須反復鑽研作品,分析故事的主題,掌握故事的情節、結構,找准其中的重點、難點,設計出適合幼兒和作品的教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此, 我向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一、活動參與法 幼兒生性好動,年齡越小,這個特點就越明顯。因而故事教學不應僅僅是靜態的,還必須與幼兒的身體活動、操作活動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有關詞彙和句子,也可以使他們進一步熟悉作品,體驗思想情感和鞏固記憶。 故事《小老鼠和落葉》里鼠媽媽和小老鼠打掃落葉這一段,寫得非常精彩有趣,是全文的重點、難點所在,這里不僅有「頂、扛、掃、耙、扛」這些表示打掃的動詞,還用上了「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就准備了一些小老鼠的頭飾和簡單的道具,讓幼兒進行故事表演,他們興致極高,演得怡然自得,在表演過程中,他們會自然地運用作品中的對話、動作、表情來再現作品,活動參與法真不愧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難點前置法 學前期幼兒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還處於萌芽狀態,對於一些需要經過多層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們還是力所不能及的。如果在故事教學前.僅僅是按常規設計教案,那麼有些故事內容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還不太豐富的幼兒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這時,就不妨採取難點前置法,將難點放在教學之前,通過某些輔助手段引導幼兒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 比如故事《包公審石頭》,我考慮到幼兒很難理解「包公為什麼會罰觀看熱鬧的人每人一枚銅錢,並讓他們把所罰的銅錢扔入水中,由此來判斷偷賣油條小孩錢的小偷是誰?」課前,我就准備幾盆清水和一些沾了油及沒有沾油的硬幣,在講述故事前,讓幼兒分組做個小實驗,將兩種硬幣分批投入清水中,通過觀察實驗操作中的現象,使幼兒明白故事中的道理,達到啟發幼兒思維,開發智力的目的,同時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三、擴充講述法 有些故事短小精悍,非常適合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力,進行擴充性的講述,在聽聽講講的過程中,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就誕生了。 象故事《小蝸牛》,篇幅不長,字里行間蘊含著四季的典型特徵和季節輪換的順序。課前我精選春、夏、秋、冬四幅圖片,並把它們布置在活動室的四周。上課時,我邊操縱指偶邊講述故事的第一段,提問: 「這是哪個季節發生的事?」幼兒異口同聲地說:「春天。」「春天就象蝸牛媽媽說的只是樹葉兒發芽了嗎?還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呢?我們快幫小蝸牛找找吧!」幼兒很快地來到春意圖前,眼前的一切是那麼的熟悉,他們彷彿置身在萬物復甦的美好春光里,爭先恐後地說出了許多春天的景色,比如:小草變綠了,桃花紅了,迎春花吹起小喇叭,「嘀嘀噠!嘀嘀噠!」小蝌蚪在水裡快活地游來游去,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小朋友手拉著手去春遊……凡是在春天裡發生的事全讓他們說到了,同樣的,在以後的夏、秋、冬三季的擴充性講述中,幼兒表現得非常出色。通過這個活動,不但加深了幼兒對四季特徵和輪換順序的認識,而且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最值得欣慰的是誕生了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小蝸牛》,實現了師幼互動。 四、情景激勵法 故事教學活動往往需要參與者有極大的熱情,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努力創設一個充滿感情色彩、能引起幼兒情緒激動的情境和環境.使之親臨其境,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去想像、去大膽表述自己的意願,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分析故事《最奇妙的西瓜》,我認為最重要的要讓幼兒感受到參賽西瓜的奇妙之處,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精心製作一些新穎有趣的西瓜模型:手提包形的西瓜、外面是瓜瓤裡面是瓜皮的方形西瓜和狀如水塔、裝著水龍頭的大西瓜。在輕快的音樂聲中.教師頭戴王冠,以瓜瓜國國王的身份,笑容可掬地迎接每一位小貴賓(由幼兒扮演),幼兒饒有興趣地參觀西瓜展示會,初步感受到這些西瓜的奇妙之處,愉快地和小夥伴交流自己的參觀所得,同時他們也非常想知道這些西瓜是誰發明的?這時候,「國王」就安排他們觀看情景表演,讓他們知道故事的內容,同時也解開了他們心中的疑團。接著,「國王」徵求小貴賓的意見,讓他們說說:「最喜歡誰發明的西瓜?奇妙在哪裡?」最後,「國王」讓小貴賓談談:「我想發明怎樣的西瓜來參加明年的西瓜節?」縱觀這個活動,幼兒始終置身在寬松、自由的游戲情景中,他們想說、愛說、敢說,在與老師、同伴的交流中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愉快的情緒得到了體驗,這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倡導的精神相一致的。 五、師幼對講法 有些故事,上下句或者是上下段之間有某種程度上的邏輯推理關系,這時,你大可不必把整則故事一古腦兒地全部講出來,而可巧妙地採取留下一半給孩子的方法,啟發、鼓勵幼兒積極思維,講述出故事的另一半,通過師幼對講的方式,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述故事《小兔逃跑》前,我簡要地向幼兒介紹師幼對講的方法——要求幼兒聽清我的上句,編出下句。我示範講完第一組對句後,問了兩個問題:「小兔想變成什麼逃跑?兔媽媽變成什麼去追?」幼兒不假思索地說出:「小兔想變成小魚逃跑,兔媽媽就變成釣魚人把小兔釣上來。」我馬上予以肯定,接下來,我要求幼兒圍繞「如果你是小兔,你會變成什麼逃跑?」「如果你是兔媽媽,你會變成什麼去追?兩個問題,引導幼兒分別站在小兔和兔媽媽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並參照第一組對句的句式進行回答。由於這種「你逃我追」的游戲方式深受幼兒喜愛,幼兒也不乏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因此幼兒非常投人,他們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回答接連不斷,尤其是後面的仿編部分,幼兒表現得更為積極,有的說:「要是你變成荷塘
5. 故事教學的基本模式包括哪些步驟
不同的教學理論、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及對師生活動不同安排,就構成不同的教學模式。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其基本結構應包含以下六個基本要素:1.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教學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的。「每一個模式都有一個內在的理論基礎」。教學模式的方向性和獨特性是由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思想決定的。例如:程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結構主義教學模式(布魯納的概念獲得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認知心理學;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是人本主義心理學。2.教學功能目標任何教學模式都要指向一定的教學目標,即教學模式是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構建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模式構成的核心要素,它影響著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師生的組合方式,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准和尺度。例如,合作教學模式的功能目標是使學生具有民主精神、獨立人格、交往能力和創造才能。3.教學結構及活動程序任何教學模式都有一套獨特的教學結構和體現教學活動的邏輯過程的操作順序。教學模式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合理處理教學過程諸要素的相互關系和合理確定按照時間流程從邏輯上展開的各個教學步驟(即教學過程結構)例如,加涅的累積性教學模式的活動程序是:注意→知覺→獲得→保持→提取→遷移→反饋→強化,八個步驟。它包含了教材內容的展開順序、師生復雜心理活動順序、教學方法的運用順序這三個方面的整合。4.師生交往系統在教學中,師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關系、相互作用等的不同配合是構成一定的教學模式的重要要素。主要有四種類型:⑴高度集中型(如講授模式),即教師是活動的中心,是信息的來源,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協調者。⑵溫和型(如「探究──發現」模式、合作模式)。即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相當,教學民主,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意義建構,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⑶放任型(即鬆散型,如自學輔導模式、活動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只提供一些幫助和輔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具有較大的彈性。⑷管理型(如程序教學模式),這是高度集中型和溫和型的中間類型。5.反饋方式反饋方式指教師如何看待學生,如何對學生的外顯行為作出反應。不同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反饋方式有不同的要求。6.支持條件任何教學模式都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發揮效力。教學模式的支持條件包括環境、設施、媒體(計算機及其網路等)、教學手段、教學的時空組合等。例如,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模式的支持條件包括認知前提行為、情感前提特性和教學信息結構三大變數。隨著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對於物質條件的依賴程度愈來愈大,各種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對於實現教學模式的功能起到不可或和缺的作用,認真研究並保障教學模式的實現條件,可以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教學模式,成功達到預期目的。以上六大要素各有不同的地位,起著不同的作用,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彼此聯系,相互蘊含,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缺一不可,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從不同的基點出發有不同的分類。例如,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把眾多教學模式歸納為四種基本類型:第一類是信息加工教學模式。這類教學模式依據信息加工理論,把教學看作是一種創造性的信息加工過程。它著眼於知識的獲得和智力的發展。主要有以信息處理能力的發展研究為基礎的模式(皮亞傑);以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模式(加涅);概念獲得模式(布魯納)。第二類是個性教學模式。這類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是個別化教學理論與人本主義的教學思想。其核心是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著眼於個人潛力和人格的發展。如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杜威的「活動教學模式」。第三類是合作教學模式。這類教學模式依據的是社會互動理論,強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相互影響和人際交往,著眼於人的社會性品格的培養,如前蘇聯戈蓋巴維利等一批學者創立的合作教育學。第四類是行為控制教學模式。這類教學模式依據的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它把教育看作一種行為不斷修正的過程。它通過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並駕馭自己的環境,來提高目標行為質量和減少不適應的行為。如程序教學模式(斯金納),以「智力行為多階段形成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加里培林)等。在國內,教學模式的分類也有多種。有人按師生活動的不同強度把教學模式依次分為注入式、啟發式、問題式、範例式和放羊式等五類。第一類教師活動強度最大,學生最小,依次遞減(遞增)至第五類則表現為教師活動強度最小,學生最大。有人從教學意義的生成方式把教學模式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替代性教學模式」,即學生通過教師呈現教材來掌握現成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第二類是「生成性教學模式」,其教學策略傾向於建構主義學習的理論觀點,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對教學意義的生成起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第三類是「指導性教學模式」,
6. 親情類故事適合什麼教學方法
1、故事作為教學資源:
(1)古今中外,使用故事進入課堂有什麼特點?
(2)不回同社會、答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不同的目的,選擇故事有什麼不同?
(3)不同學科的教學,可以採取什麼樣的故事?
(4)教師如何創作數字化的故事,應對不同的課堂目標?
7. 開頭以故事的形式導入屬於什麼教學方法
1、直接導入,是最簡單和最常用的一種導入方法。
2、直觀導入,指教師通過實物、標本、掛圖、圖標等直觀教具,以及幻燈、投影,電視、錄像、電腦等媒體對於教學內容相關信息進行演示的一種導入方法。
3、故事導入,指教師利用學生愛聽小故事、愛聽趣聞軼事的心理,通過講述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具有科學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傳說等,激發學生興趣。
4、實驗導入,教師通過演示生動有趣的實驗,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實驗中的各種現象,使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的一種導入方法。
5、問題導入,教師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使學生頓生疑慮,引起學生的回憶、聯想、思考,從而產生學習和探究慾望的一種導入方法。
6、情境導入,教師通過音樂,圖畫,動畫,錄像等,使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形,置身其中,身臨其境的感受。
7、溫故導入,教師通過幫助學生復習與即將學習的新的知識有關的舊的知識,從中找到新舊知識的聯合結點,合乎邏輯,順理成章的引出新知識的一種導入方法。
8、懸念導入,指在教學中,創設導游懸念性的問題,給學生造成一種神秘感,從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一種導入方法。
9、經驗導入。
10觀念沖突導入。
11、板書導入。
12、活動游戲導入。
13、練習導入。3本次課的重點是課堂導入技能的分析。通過學習,才感覺到一節好課的開始關鍵在於導入上。
8. 故事教學法的教學可以如何設計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在思維、知識、
能力等方面上有比較大的區別,因此教師在設計故事
思維導圖結合故事教學法能夠使學習活動和內容變得有趣
9. 故事教學提問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課堂教學能否以學生為中心,關鍵是教師作為導演怎樣導。其中教師的角色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敗,最終也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成敗。
更進一步說,課堂教學能否開動學生的腦子,啟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像,鍛煉學生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也決定了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的發展。
課堂教學提問的技巧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觀念,透露了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對教材的把握,對學情的了解,也反映了教師是不是把培養學生能力作為出發點,是不是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常見的課堂教學提問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選擇式提問
選擇性提問的基本句式常常是一個陳述句,然後附上一句:「是不是?」「對不對?」「Yes or No」。
比如:「從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曹操是一個奸雄,對不對?」「三角形的內角都是60度,是不是?」「That is a policeman, Yes or No?」
如果在堂課教學中頻繁使用選擇式提問,教學的起點就顯得很低。選擇式提問不但讓人覺得問題很幼稚,而且課堂用語的蒼白使人懷疑教師的專業水平。因為除了「Yes or No?」之外,教師應該還可以問「Do you understand?」「Have you got it? 」「Is that right? 」「Have I made me understood?」「Have I got it across?」甚至說「I don』t think it is right, is it?」這種豐富的語言表達不僅使學生得到了語言訓練,學到了不同的語言表達,也使學生保持適度的緊張狀態,努力動腦筋理解教師的句子意思。
另外,由於在用選擇式提問的時候,一般是教師先做一個正確的判斷,然後再問是不是,因此很多同學在很快摸出教師的提問規律後,會不假思索地說「是」「對」「Yes」。這種常用於公開課做秀式的「偽問題」,不僅不能開發學生的智力,甚至可能使學生的智商下降。因為學生幾乎不用動腦筋,就習慣性地接受教師「是不是」前面的陳述句所傳達的知識。甚至有些學生根本沒有聽懂或聽清教師在講什麼,或者根本就沒有聽,也在一起「搗糨糊」說「對」。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這種提問不能使教師獲得課堂教學的正確反饋,教師不知道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所學的知識,甚至陶醉在教學成功的假象中。甚至有些學生因為跟不上教學節奏,聽不懂課堂內容,卻慶幸能夠游離在課堂教學的邊緣,逍遙在教師的視線之外,偷偷地在「Yes」聲中矇混過關,卻沒有真正理解知識,或者享受學習成功的喜悅。
但是對於難度比較大,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或者難以掌握的內容用選擇式提問比較容易讓學生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選擇式提問也常常用於引出學生不太了解的知識或話題。
另外,選擇式提問的問題選項不僅僅是「是與非」「對和錯」的選擇,還可以是容易混淆知識點的選擇。比如:將兩盞電燈從並聯改成串聯,電路中什麼發生了變化?電流還是電壓呢?還是兩者都發生了變化。
二、填空式提問
填空式提問是教師給出一部分提示,在需要考查的知識要點、重點的地方留空的提問方式。
填空式提問給學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已知條件和所提供的部分信息將知識點完整。例如:「船從河中駛入大海,船會……?」「既然兩條線的內錯角相等,那麼這兩條線……?」
如果選擇性提問好像媽媽抱著學步的孩子讓他在空中學漫步——孩子很難學會真正的走路,那麼至少填空式提問就好像媽媽在學步的孩子腰間綁了一根帶子——雖然沒有帶子孩子還無法踏步前行,但畢竟他的腳著地了,而且能夠在帶子的牽引下踉蹌前行。
填空式提問也有同樣的效果:雖然教師總是給出大部分已知條件,或者足夠的導引,但是學生不開動腦子是回答不出問題的。在填空式提問中,教師對知識闡述得已經比較明朗,學生只需順著教師的思路,簡單地回憶一下知識點、公式、原理,基本上都能夠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
填空式提問的難度可大可小。其難度由空白處所留的信息與已提供的信息跨度所決定的。這個信息跨度也稱為信息溝(information gap)。填空式提問的難度可以小到接近選擇性提問的難度,因為教師所提供的信息已經基本完整。
比如:「中秋的月亮長使人想起遠方的……?(親人、愛人、朋友)」「這首詩歌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填空式提問所提供的信息非常不完整,那麼這些問題的難度會非常大,大到學生不知所以。比如「北回歸線……?」如果沒有具體的場景,學生很可能不知道要回答北回歸線的定義,還是北回歸線的度數,還是它的地理特徵,抑或是北回歸線的穿越的國家。
因此在設計填空式提問的時候,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學習水平高低,並隨著知識講解的深度逐步變化提問的難度。並且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不同難度的提問:可以讓學習水平低的學生回答信息完整度高,比較容易的問題,以便增加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也可以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回答信息提供很不完整的填空式問題——用難度大的問題來打消優秀學生的嬌氣是經驗豐富的教師的教學法寶之一。填空式提問因為難度變化大,因此提問的范圍也比較廣,應該在課堂提問中占較大比例。
三、探究式提問
探究式提問是開放的,從更高層次啟迪學生思維,吸引學生興趣的,能讓學生絞盡腦汁的提問。
探究式提問通常要求學生根據所看到的現象,或者已經證實的結論從新的角度,或逆向的思路提出問題。
比如:「假如賈寶玉娶了林黛玉,會有什麼樣的故事?」「龜兔賽跑後兔子不服,提出再來一次。那麼烏龜怎樣保證贏得比賽?」「蠶是不是只能吃桑葉?」「母雞什麼時候會生小雞,而不是蛋?」。這種延伸式、逆向式的問題有點像哈佛等知名大學的面試題。這些另類思維問題可以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探究式提問對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提問,學會思考都有好處。它能夠充分挖掘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利用舊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掌握新課程內容。其實,探究式提問與現實生活中碰到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發明的過程是一致的。
例如在教英語課阿斯旺大壩的時候,教師可以用英語問「為什麼要建造阿斯旺大壩?」「建大壩有哪些好處?哪些壞處?」「瀾滄江上能不能建造大壩?」這時候,喜歡地理的同學會提出大壩的建設對地理環境的改變,喜歡政治的同學會談到移民問題,關心歷史的同學會想到考古與歷史遺跡的保護,愛好軍事的同學甚至會提出軍事安全隱患等問題。這種可以發揮學生多元智能的問題可以發揮學生特長,開拓學生思維。
四、連珠式提問
「你知道化肥嗎?」「你知道哪幾種化肥?」「植物生長為什麼要用化肥呢?」「從名稱上看,化肥含有哪些成分?」「是不是含有化學成分的物質都可以成為化肥呢?」「如果一種植物生得細長,即將倒伏,我們可以用哪些東西作化肥以防止倒伏?」這些從簡單到難,從選擇性問題到探究式問題像連珠炮一樣提出來,使學生的思維從緩沖到加速,從思維的直道到思維的彎路得到不同訓練。這種提問方式就叫做連珠式提問,英語是「Brainstorming」,也叫做「腦風暴式提問」。
連珠式提問通常由一組問題組成,而且問題的難易層次分明,問題的角度和思路清晰,能夠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問題上得到思維訓練。這些問題的答案也有助於學生將知識系統化,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所學的知識。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的問題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恰當使用。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邊交流的互動過程,而師生的問答是維系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紐帶。重視課堂提問,掌握課堂提問技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合理的、有效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能使教師及時得到教學反饋信息,並以此為基礎調控教學程序,檢驗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從課堂教學環節看:選擇性提問更加適合導入新課,或者講解較難的知識點;填空式提問多用於新課知識的傳授和知識點的鞏固復習;而探究式提問更多地適用於學科知識的提高和拓展。
而在教學對象上,教師一般要以表層分析的較容易問題問基礎不太好的學生,以初步綜合理解的中等難度的問題問中等的學生,以較難的、需要拓展引伸的能力問題問一些語言功底較扎實的學生。
通常在堂課教學中應該綜合使用以上各種提問方式,掌握合理的提問技巧,才能使課堂節奏此起彼伏,抑揚頓挫,也只有綜合利用以上提問方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0. 如何在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
第一步:珍惜寶貴的生活資源,自主演故事。
第二步:重視可貴的語言基礎,自主寫故事。
第三步:點燃思維的火花,自主研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