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舒婷 致橡樹
《致橡樹》,是舒婷的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可以說是朦朧詩的代表之作。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這組形象的樹立,不僅否定了老舊的「青藤纏樹」、「夫貴妻榮」式的以人身依附為根基的兩性關系,同時,也超越了犧牲自我、只注重於相互給予的互愛原則,它完美地體現了富於人文精神的現代性愛品格:真誠、高尚的互愛應以不舍棄各自獨立的位置與人格為前提。這是新時代的人格在性愛觀念上對前輩的大跨度的超越。這種超越出自向來處於仰視、攀附地位的女性更為難能可貴。詩歌對愛情理想的歌唱、高揚,樹立在極有思想含量、極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全詩共36行。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進行象徵類比,對攀附(「凌霄花」)和單方面奉獻(「險峰」)這兩種以一方的壓抑、萎縮和犧牲為愛的前提的愛情觀作了深刻的否定,這正是以對立的價值面對現代愛情理想構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襯。14至31行正面抒寫理想的愛情觀:愛情的雙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獨立個性,又互相支持,攜手並進。32至36行寫真正的愛情就應該既愛雙方的人品,也愛他的理想——忠於祖國。
「橡樹」的形象象徵著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著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裡。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徵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因而這首富於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
詩歌之所以採用整體象徵,也由於詩人的構思意圖不一定把作品題旨局限於愛情的視野。從橡樹與木棉的意象構成中同樣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對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時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獨立這種道德理想。
2. 求《致橡樹》的約十分鍾的講課稿
愛情,多麼美妙迷人的字眼。千百年來,多少騷人墨客描繪她,贊美她,歌唱她。在我國詩歌的海洋里,匯集著一朵朵萬紫千紅的愛情詩的浪花。如果說這一朵朵愛情詩的浪花千姿百態、嫵媚各異的話, 那麼,女詩人舒婷的《致橡樹》則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致橡樹》以其委婉真切的情意,新穎奇特的比喻,挺拔整齊的排比對偶,以及含蓄豐富的意象深深吸引並感染了廣大讀者,因而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朋友的歡迎與吟誦。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緣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長年送來清涼的慰籍;/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 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詩人一開始,就直接奇厄的向「橡樹」表達了自己鮮明的愛情觀:不想高攀對方,也不想借對方的顯赫虛榮自己,更不想休憩在對方的綠蔭下獨自詠唱單戀的痴曲。詩人認為,愛情不是單純的奉獻,而是相互的慰籍。但是,為使對方的形象更加出眾和威武,「木棉」可以給你「日光」般的溫暖,「春雨」般的情意。但決不停止在這種慰籍和襯托上,還必須有我自己的形象。因而,她對「橡樹」斬釘截鐵的說道:
「不,這些都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我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封建道德和封建意識在人民思想上打上了很深的烙印。「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無不是封建禮教的反應。婦女是男人的附屬品,必須為對方犧牲自己。但是,她偏要打破這種封建依附關系的藩籬,鮮明的表示必須相互平等、人格獨立——你是人,我也是人;你是樹,我也是樹;你站著,我也站著,決不做你的陪襯和點綴。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勇敢。這無疑是新一代女性人格獨立的宣言。
「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木棉」雖然要求和「橡樹」形象一致,人格平等,但決不意味著逼迫和擠壓對方,而是並肩攜手,息息相通。他們是一對親密無間、心心相印的情侶。除了他們自己,沒有任何人聽得出他們在風雨中傾訴的喃喃細語,也不會看得出他們在晨暉和夕照下微笑所包含的會意。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在這里,「木棉」形象地指出了她和「橡樹」各自的特點與價值。他們誰也不能代替誰,應當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和力量。所以,「木棉」以自豪的贊美之辭歌頌「橡樹」, 威武挺拔,具有陽剛氣概的雄性美。同時也抒發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懷,做一朵英雄樹上的大紅花,象火炬一樣,照耀「橡樹」,也照耀別人。但是,為什麼「紅碩花朵」的木棉又「象沉重的嘆息」?從這個奇特的比喻中,我們可以感觸到詩人那種難以言傳的情思所包含的那個動亂年代的回憶。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真正的愛情,必須休戚與共、同甘共苦,把雙方都置身於同一種現實環境中,無論是幸福,還是憂愁,都要一同分享和承擔。他們在表面上「彷彿永遠分離」,而實質上,卻根葉連接,「終身相依」。這樣的愛情: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 土地。」
詩人在這里對「堅貞的愛情」提出了獨特的見解:不僅愛對方形體,更愛對方的思想和品德。這里的「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也就是對方的信念和情操。這是多麼高尚的愛情觀,形體上結合,精 神和感情上更要結合。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顯示了作者獨特的藝術匠心。
首先,作者運用新奇的比喻構成鮮明、奇特的意象。詩的開頭,詩人一連用了六個否定性的精妙比喻,鮮明的表達了「木棉」的品格、抱負和愛情觀。在塑造」橡樹」時,以大膽的比喻,「象刀、象劍、也象戟」對其硬骨錚錚、鋒芒畢露的氣質贊美謳歌。而刻畫「木棉」性格時,則用「沉重的嘆息」和「英勇的火炬」作喻,進一步揭示了「木棉」那豐滿的個性。
其次,運用排比和對偶句式,濃墨重彩抒發「木棉」堅貞、熱烈的純真感情。詩畫結合,立體感強,使讀者在靜態的描寫中體會到了一種動態美。
委婉含蓄也是這首詩的一個特色。《致橡樹》抒寫對象為橡樹,實為木棉。這是作者運用了抒情主體擬物化的表現手法。優秀的詩歌總是以深沉含蓄、絢婉真情來打動讀者的。詩人在主觀意象上通過對客 觀事物的變形化異,潛移默化的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思考和共鳴。《致橡樹》正是做到了這一點。
3. 語文教學如何體現《致橡樹》的美育價值
《致橡樹》是當代女詩人舒婷創作的一首具有很高思想性藝術性的新詩代表作,也是這位朦朧詩人的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這首詩作於1977年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代,一個人們重新審視自我、審視社會的年代,一個人生觀、愛情觀、幸福觀開始悄悄轉型的時代。作為「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她跳出一般愛情詩的窠臼,擺脫情網中人的意亂情迷,用局外人的視角清醒而又熱情地審視愛情,對愛情的本質進行了一番理性的考問和判斷。
語文教學中應注重賞析詩中「木棉」與「橡樹」兩個中心意象,從意象的標新立異之美、意境的和諧之美兩個層面,體現詩歌教學的審美教育價值。
一、意象的標新立異之美
詩人別具一格地選擇了「木棉」與「橡樹」兩個中心意象,將細膩委婉而又深沉剛勁的感情蘊在新穎生動的意象之中。詩人沒有選用熟悉的對比鮮明的代表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兩性的地位和關系的意象,而是選擇了同類――兩棵「樹」,「橡樹」和「木棉」作為中心意象,分別象徵男性和女性。以「木棉」對「橡樹」的愛情表白來表現詩人對愛情的理解和追求。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詩歌開篇,「我」以獨白的方式告訴自己的愛人「橡樹」,以一系列與高大堅強的「橡樹」形成鮮明反差的意象――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意象,抒寫「我」不願要附庸的愛情,不願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她否定了攀附型、單戀型、奉獻型、陪襯型的愛情觀。因此,「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由於中國的傳統社會對女性的偏見和個性的壓抑,使絕大多數女性喪失了應有權利和展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也得不到應有的真愛。而現代的理想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應是互愛著的,女性熱烈的愛應該得到男性積極的響應,不該是女性的一廂情願,朱光潛說:「美是客觀方面某些事物、性質和形態適合主觀方面意識形態,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為一個完整形象的那種性質。」李澤厚把它解釋為:「人的主觀情感、意識與對象結合起來,達到主客觀在『意識形態』即情感思想上的同意,才能產生美。」
我們不得不承認詩人在選取詩歌創作材料時的精心設計,「木棉」與「橡樹」同樣屬於熱帶樹種、同樣高大、同樣開花、同樣有使用價值。兩樹同樣出類拔萃、相鄰的「樹」就這樣「站在一起」,這兩個意象給人以一種平衡的優美感,暗示著「我」需要的是建立和「你」獨立平等的愛情關系。
「橡樹」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的陽剛之美,和「木棉」的「紅碩的花朵」既有「沉重的嘆息」般的女性特有的柔美,又有「英勇的火炬」般的剛強和堅韌,「木棉」不僅高大甚至有超越「橡樹」的耀眼奪目的柔韌之美。寓意作者追求的、需要的現代意義上男女的平等關系,包括出身(身份)、社會地位、人生價值、事業成就的平等,即人格尊嚴、實現自身價值、享有的權利的等同。
其次,橡樹是常綠高大喬木,「你」的「高枝」和「綠蔭」就是一種意指,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暗示「我」對的所愛男性的要求。木棉雖是落葉喬木,但春有紅花之貌、夏有綠蔭之姿、秋有果實之盛、冬有落葉虯枝之態,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美好展現,暗示詩人對女性自身特點、優勢及才華的清醒審視與驕傲自豪。兩個意象涵義的豐沛,只有細細品讀、用心體味才能感受得到。
二、意境的和諧之美
詩人對愛情的執著並不比古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遜色。「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里。」橡樹跟木棉靜靜地、堅定的站著,「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有風吹過,擺動一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們兩人世界的語言,是心靈的契合,是無語的會意。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
詩人為我們勾畫出她理想愛情中的男女的畫面――如並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用根的緊握,葉的相觸,風中的互相致意傳遞、回報彼此的愛,以此共同強健愛的紐帶,使雙方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終身相依,共度人生。兩人就這樣守著,兩棵堅毅的樹,兩個新鮮的生命,兩顆高尚的心。一個像勇敢的衛士,每一個枝幹都隨時准備阻擋來自外面的襲擊、保衛兩人世界;一個是熱情的生命,開著紅碩的花朵,願意在他戰斗時為其吶喊助威、照亮前程。他們共同分擔困難的威脅和挫折的考驗,同樣,他們共享人生的燦爛,大自然的壯美。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建立在這樣的基石上的愛情才是鮮活、圓滿的,這種本真的愛情,才是值得追求平等的愛情。詩人靈動的想像相愛的「木棉」「橡樹」如此默契靜謐地生長在一起,體現了他們精神與情感的完整性與理想化的愛情交融一體的和諧之美。
詩人的自我不僅指向過去,而且也指向未來,它不僅是詩人自己是什麼樣子的評價,還是詩人詩人關於我該成什麼樣子的探索或思考。在詩人的愛情觀中,愛既要心靈相通(根,緊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銅鋼鐵枝,我有我紅碩的花朵)。愛情要忘我卻不能喪失自我。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詩中反映了人格價值觀念的覺醒,表現了知識女性的自覺與自強。這樣,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著詩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為理想化了的自我。由脈脈含情到心心相印,愛情詩的美,由於展現了人格的價值面變得崇高了。
4. 高中語文《致橡樹》教案
《致像樹》教案
一、 教學目標
1、 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 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3、 掌握《致像樹》的象徵手法
二、 教學重點
1、 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 掌握《致像樹》的象徵手法
三、 教學課時:二課時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語
在前面幾節課里,我們學習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優秀的詩篇,領略到了偉人的萬丈豪情和徐志摩傷感的悠悠別情,今天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另外一種人生最美麗的感情——愛情。今天呢,我們請到了一位嘉賓與我們共同討論這種神秘感情,她就是中國非常優秀的女詩人——舒婷,看看今天我們會從這位不平凡的女性口裡聽到什麼樣的愛情宣言呢?
二、作者介紹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6月6日出生,福建人,當代女詩人。1971年開始發表詩歌。現在為中國作協福建分會理事。主要作品有《桅船》詩集(中國作協第一屆1979—1982全國優秀新詩二等獎),她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1980年全國青年優秀詩歌獎。舒婷的詩,構思新穎,富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語言精美,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她是中國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
三、引出朦朧詩介紹:
朦朧詩產生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內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藉助象徵、比喻等手法,創造一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從而誘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代表詩人有舒婷、北島、顧城等。
《致橡樹》,是舒婷的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可以說是朦朧詩的代表之作。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四、詩歌欣賞
1、 在學習詩歌之前,請同學們先討論一下「愛情是什麼?」
前人的愛情語錄:
前蘇聯·伊薩可夫斯基:愛情——不是一顆心去敲打另一顆心,而是兩顆心共同撞擊的火花;
前蘇聯·尤·留里科夫:愛情不僅能給人帶來光明,而且也帶來黑暗,不僅使人們感到振奮,也使人們感到壓抑;
英國·莎士比亞:愛是一種甜蜜的痛苦。真誠的愛情永遠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
法·安德烈·莫洛亞:偉大的愛情能使最平庸的人變得敏銳、勇於獻身、充滿信心;
法·莫里哀:愛情是偉大的導師,教我們重新做人;
前蘇聯·留里科夫:幸福的愛情能使一天等於一年,而使一年等於長生不老。愛情能使人變成神,使人長生不老。
那麼,愛情究竟是什麼呢?讓我們先來聽聽舒婷是怎麼說的。
2、 全班朗讀全文,初步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愛情觀。
同學討論交流,達成共識,師生共同明確:
否定了一方攀附、單方痴戀、一味奉獻三種世俗的愛情觀。三個字「絕不學」表明了作者鮮明的態度。指出愛情必須是一種獨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對方存在又珍視自身價值的關系。
3、 縱觀全詩,可發現舒婷的這首《致像樹》分為上下兩節,請同學們劃分出上下兩層。
明確:一層:開頭至「不,這些都還不夠」
二層:「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結尾
劃分原因:一層:是詩人宣告一篇戰斗書,宣告自己不願成為男性附庸。
從感情上看,一層是升調。詩人以六個比喻句直接列出六個否定,激昂強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瀉千里,不可阻擋,彷彿吐盡千年來積壓在女性心中憤恨不平的塊壘。是反抗,是掙脫,是戰斗,詩人以一個勇敢的鬥士的面貌出現。這部分的旋律是昂揚,激奮,向上的。
二層:詩人對自己的愛情觀確立,這一層是詩人感情抒發平緩的,詩人以女性溫情,真摯細膩,纏綿悱惻地抒發了自己內心夢想,象小溪流水,如一木棉在清風中搖曳。
4、請男生朗讀詩歌第一層,要求其他同學在聽朗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在詩歌的第一層中,所要否定的愛情觀。
歸納明確:作者否定了三種傳統的愛情觀: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於不顧,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愛情?這是一種「極力攀附」的愛情。
其次,痴情的鳥兒,為綠陰重復單調歌曲的鳥兒。
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痴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願飛出橡樹的庇護,不願飛向屬於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這是一種「只知依附」的愛情。
第三,泉源、險峰、日光和春雨。
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被贊美的對象,詩人在這里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認同。因為它們為了橡樹的蓬勃生長,無怨無悔地奉獻、結予,卻忘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創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精神固然可嘉,卻也難免令人遺憾。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的愛情。
小結:以上三種都是傳統的「世俗的愛情」,都是以犧牲一方為前提的。傳統的愛情觀顯示愛的雙方的結合,並不是人的感情和價值的平等的結合,往往是權勢和財勢的結合;結合的雙方也往往是主導和從屬、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失去了愛的本質。作者是持否定、批駁的態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痴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
那麼,作者嚮往的愛情觀是什麼樣的呢?
5、請女生朗讀詩歌第二層,要求其他同學在聽朗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在詩歌的第二層中,所嚮往和提倡的愛情觀。
師生就「愛的雙方應保持怎樣的關系,具有怎樣的形象和內涵」 共同討論,尋求並達成共識: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雙方必須平等獨立;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雙方必須相互默契,心有靈犀,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為知己。
雙方的形象和內涵: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象徵男性——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具有陽剛氣概;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象徵女性——健康活潑,美麗動人,深沉博大,堅韌不屈,具有柔韌氣質。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雙方必須禍福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雙方在獨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榮辱與共。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不僅愛你偉岸挺拔的身軀,愛你的容貌、氣質、才華成就;更愛你今生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
這就是作者嚮往的愛情觀,這就是偉大的愛情,這就是堅貞的愛情。
小結:
舒婷的《致橡樹》不像常見的愛情詩那樣直抒胸臆,用火熱的詩句表達對愛的焦灼和渴望,或對意中人的熱烈追求與贊美,或抒發失意的愛情帶給自己的悲苦與煎熬。它跳出一般愛情的窠臼,擺脫情網中人的意亂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觀照愛情,對愛情的本質進行了一番理性的考問與判斷。詩中理想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應是互愛著的,女性熱烈的愛應該得到男性積極的響應;它即不該是女性的一廂情願,如鳥兒之對橡樹;也不該是女性對男性單向、忘我的愛的奉獻,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無動於衷地享有,如山泉、險峰、日光、春雨之對橡樹。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該如並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用根的緊握,葉的相觸,風中的互相致意傳遞、回報彼此的愛,以此共同強健愛的紐帶,使雙方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終身相依,共度人生,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建立在這樣的基石上的愛情才是鮮活、圓滿的,這種本真的愛情,才是值得追求的。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羈絆,表達了一個成熟的知識女性對理想愛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對獨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嚮往和追求。
第二課時
導語:
上一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舒婷的《致橡樹》,在將這首詩分為兩節的基礎上進行了分析,今天我們將在前一節課的基礎上繼續來理解這首詩。
(續上一課時)
6、由我們剛才對詩歌的討論可以看出詩人的這種愛情觀具有極強的現代人文性,這些觀點在我們現在看來可能一點都不新鮮,但是我們聯系一下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就會發現其實並不這么簡單,詩人是發國人之未發,寫國人之未寫。
這首詩寫於1977年3月27日,發表於1979年《詩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國,十年浩劫剛剛結束,人們思想上的樊籬還沒有徹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視,人的尊嚴遭到肆無忌憚的踐踏。愛情,這一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現象,在十年動亂中更是遭到貶低甚至扼殺。當時不少詩文中所描寫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沒有其它的「慾望」,「愛情」這一「資產階級的感情」更是與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詩人也毫不畏懼地把她的觸角伸向人性的各個領域,對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細致的觀察和體驗。在打破了思維上的清規戒律之後,詩人勇敢地表現了對血肉豐滿、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詩中大膽地描寫了對愛情的渴望,以及愛情生活中的各種體驗和情狀。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作者理想中純潔熱烈而以高尚的愛情。這是作者的愛情宣言,這是一個經歷了血與火洗禮的中國當代女性對愛情的不懈追求。這首詩抒寫的不是個人狹小感情圈子的纏綿悱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穎獨特,為新時期詩歌中的愛情描寫吹進了一股清風。
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展現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的一部分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們也試圖反抗,改變這不公正命運帶給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慘的結局告終。她們中的另一部分不僅喪失了做個「人」的權利,只能像一種依附品從屬於男性社會,而且她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無疑加濃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
女詩人作為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出沉重的嘆息。由此可知,作者認為女性,尤其是覺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應該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正是女性的內在美成熟之美的體現。
同時本詩還可以理解為女性的獨立宣言;如果將詩中的「愛」由男女之愛推而廣之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愛,本詩還可以理解為每個人都應該是單獨的個體,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獨立的,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幫助、相互協作、相互依存,應該建立良好的和諧的人際關系。詩人在詩中呼籲了女性的自我完善,使人們認識到了幾千年來男尊女卑思想意識的危害性,從而弘揚了一種民主的意識。
7、學習本詩的特點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徵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因而這首富於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
詩歌之所以採用整體象徵,也由於詩人的構思意圖不一定把作品題旨局限於愛情的視野。從橡樹與木棉的意象構成中同樣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對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時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獨立這種道德理想。
(1)象徵手法和比喻的修辭方法。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同時在詩中,詩人還設立了一系列的象徵意象來表達她的愛情觀,比如:凌霄花、痴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等,這些都象徵了世俗的愛情觀。
縱觀這首詩,可以看出詩人主要運用了象徵的表現手法,另外還運用了比喻、排比、對偶、反復、對比等修辭手法。那麼運用象徵和比喻能起到什麼作用?
象徵是通過某一具體事物(即象徵物)來表現與之有某種聯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徵義),從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達的意思更為含蓄、深刻。
運用象徵和比喻能使所要表達的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含蓄雋永(板書),意味生長。這些象徵物和喻體在詩歌中又稱為意象。所謂「意象」即「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象」是指客觀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詩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觸發,「象」是「意」的載體,二者水乳交融,互為依託。
本文運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說本文的意象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次的,疊加式的。(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銅枝鐵干,刀劍戟,紅碩的花朵,沉重的嘆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風雷、霹靂,霧靄、流嵐、虹霓)
問題一:象徵女性陰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絲,蒲葦,水,比方有一首歌里這樣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從傳統意象來看,好像水更能表現出女人的陰柔之美,作者為什麼單單用木棉來象徵女性?
同學們討論後歸納明確:水雖然能表現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繞山走,給人的感覺總有點依賴之感,缺乏獨立性;而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橡樹站在一起,平等獨立,又不失女性的溫柔之美。
問題二:理解詩中「土地」的意象。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請同學們討論,「土地」在這里代表了什麼?
歸納明確:「土地」是偉大的愛情的真正堅貞之處。詩人用「土地」來寄寓自己的情感,這里我們可以對土地有無限豐富的想像理解。它是不定的意象,絕不僅僅只是祖國和事業,當把它與外在身軀相比,我們可見到土地是內在的品質是「根」是心靈靈魂能夠相握的地方。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才是偉大的愛情,愛你,不僅愛你偉岸挺拔的身軀,愛你的容貌、氣質、才華成就;更愛你今生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和你靈魂深處動人的美麗。
可見,「土地」可以理解為一切內在精神領域的東西,可以有對祖國、故鄉、母親、事業的愛,更有對其人生追求的愛。由此,我們就理解了詩人所追求的理想的愛情觀,在這些意象特徵美的解讀中,我們也完整地解讀了這首詩歌的情感內涵及主題。
(2)語言特點
對偶:詩歌語言形式的核心。
本詩繼承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大量運用整齊勻稱的語言對應形式,1—3,4—6,7,8,9,10有嚴謹,有寬泛。
《致橡樹》的語言生動形象,蘊涵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例如第一詩節句式由長變短,語氣由平緩變得急促,詩人的情感體驗越來越強烈。女詩人對幾千年來男女不平等現象冷靜思考,希望在愛情上能夠獨立、平等,這種情感被壓抑了幾千年,現在似火山爆發,噴薄而出,其情感激昂澎湃,如大江之水,一瀉千里,不可阻擋,似錢塘之潮,一浪高過一浪,推向高潮,這是發自內心的宣告,也是反思後的吶喊,所以詩人最後喊出:不,這些都還不夠!
8、初步認識朦朧詩
舒婷作為「朦朧詩」派的主將之一,她的詩風細膩而沉靜,哀婉而堅強。現在我們再來欣賞幾首朦朧詩,體會其特點。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投影片)
同學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這首隻有兩行的小詩,1980年在《星星》第3期發表後震動了整個詩壇,不管是對朦朧詩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態度的人,對這首詩卻是一致的欽贊。作者用意象、隱喻,在濃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現了一雙不同尋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覺醒的象徵),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從烏雲的縫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們可以體會到,在那個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謬現實中扭曲著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潛能所爆發出頑強求索的精神。
「小巷
小巷/又彎又長
我用一把鑰匙/敲著厚厚的牆」(投影片)
同學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詩人選擇了三個簡單的意象,構成了一個象徵意味很強的流動畫面。「我」拿著鑰匙在尋找自己的房間,也即尋找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彎又長」的,「牆」是「厚厚的」,要尋找,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也可能要走很長的路;然而「我」是堅定的,「我」在頑強地敲著,過走過敲。而「我」又並非是一個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不是都在終生尋找嗎!
「遠和近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投影片)
同學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這是一種錯覺。詩人在瞬間產生的錯覺中悟出一種深意:人與自然(雲象徵自然)是和諧的,人與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五、 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舒婷的《致橡樹》,理解了她的愛情觀,並且也明白了,愛,並不是狹隘的愛對方偉岸的身軀,容貌和才華,還要愛他的理想,他的追求,愛生活,愛祖國,這才是真正的愛情。同時我們也初步了解了以舒婷為代表的朦朧詩的一些特點,有助於以後同學們對詩歌的閱讀欣賞。
六、 布置作業
1、 背誦全詩。
2、 完成一篇讀後感《讀〈致橡樹〉》,字數不限。
\
5. 《致橡樹》.《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教案.急!
一、引入新課
《孔雀東南飛》的主人公雖相愛卻不能相聚,為追求幸福,他們作了無奈的抗爭,雙雙殉情。是封建禮教破壞了他們的幸福生活。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對於幸福,在座的每一位大概都曾設想過,憧憬過,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裡?也許有的認為讀好書,考上理想大學是幸福,有的認為家庭和睦身體健康就是幸福,也可能覺得幸福是學好文化,建設祖國,為國爭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則向我們展示一位詩人心中嚮往的塵世幸福。
二、朗讀
老師播放背景音樂,學生朗讀詩歌。第一次請班上一位擅長朗誦的同學作示範朗誦,第二次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輪讀全詩,最後全班一齊朗讀。
三、詩歌分析
通過朗讀,我們對這首詩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現在我們將進入理性分析階段。我們運用我在這單元學到的關於詩歌意境的知識來賞析這首詩。透過這首詩歌的意象,我們看看:
1、 (板書)海子所描繪的「幸福圖」是什麼樣的?
學生分析回答,老師點評小結:「喂馬」,「劈柴」,「周遊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些詞句表現作者嚮往的是自由閑適、世俗平凡的日常生活,嚮往隱逸而開闊的內心平靜溫暖的生活。
明確:海子在詩的第一節作了一番表白,像是下定了決心要過一種塵世的幸福生活:自由獨立、世俗平凡、粗朴而自得、溫暖而平靜。海子對他的幸福圖所進行的描繪異常樸素溫馨而格外動人。
2、在設想這一幸福圖時,詩人的心境怎樣?(在詩中找語句進行分析)
「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每一個人」——洋溢著難得的溫馨和愉快;
「幸福的閃電」——詩人的幸福來得突然、強烈,他狂喜、震動;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願你……願你……」——幾句被世人用濫的祝詞,在海子筆下卻別有一種特別的震撼力,因為此時詩人想到自己的幸福圖,內心異常的激動,幸福、愛、溫暖的感覺充溢著他,使他迫不及待地要與親人分享,與山水草木分享,與陌生人分享。
小結:這樣看來,海子這首平靜而樸素的詩後有著像大海一樣廣闊的愛和幸福。
四、深層思考
到此為止,可以說對詩歌意象的理解已基本到位了。如果僅此而已,那這首詩的價值似乎還不值得我們去深究。有人說,一首詩就有一個故事,讀一首詩可以讀出詩人的整個世界。現在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詩人幸福嗎?詩人會獲得他所描繪的幸福嗎?
聯系我們對詩人的了解,抓住詩中的句子,我們一起來探討:海子幸福嗎?他會獲得他所描繪的幸福嗎?
「從明天起」「從明天起」——這說明他現在還沒做到,或許今天過得很暗淡很潦倒;這像是一種決心,表達的是詩人對在塵世獲得幸福的憧憬,為什麼不從今天起呢?因為: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難的事情,在海子眼裡卻成了一個幸福的夢。這只是他一時間的想像、虛構,他沒想過要付諸行動。
「幸福的閃電」——幸福短暫而突然,雖強烈卻不持久。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第二次出現「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顯然和第一次的情味不同。第一次是用大海、春暖花開這樣清新明凈的意象表達詩人對溫馨自得的塵世幸福生活的嚮往。而這一次,「願你……我只願……」,用「只願」使語意出人意料的一轉,就像是說:你們去享受「塵世」的幸福生活吧,我不會與你們生活在塵世里,不會與你們為伍。正如朱自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塵世的幸福是世人的,我什麼都沒有。詩的最後一句泄露了海子內心全部的秘密:他還是一如既往習慣於遠離人群,繼續沉湎於自己的心靈世界,站在世人無法企及的高度,永遠做一個孤獨的王。
海子肯定、嚮往塵世世俗的生活,卻又不甘墮入塵世成為俗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我們來看看海子的生平: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於安徽。15歲就考上北大法律系,19歲就在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他生活貧苦,他的性格非常孤僻,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他不會跳舞,不會騎自行車,不會交友,甚至不會談戀愛。他沉迷與詩歌的創作,短短7年就寫下了近200萬字的詩歌、小說、戲劇。他在單調、孤獨中沉迷在個人王國里孤芳自賞。
在這一首詩里,開始他的心向世人敞開,內心洋溢著無與倫比的幸福。有大海般的博大胸懷,有「春暖花開」的愉悅。此時,詩人有一股沖動,要走出自我,進入世俗生活,但隨之詩人又陷入一種矛盾:對海子來說,要做世俗的人意味著必須放棄他的智慧,放棄精神追求。在海子的幸福溫暖背後,隱藏著一顆高貴而痛苦的心,他的思想矛盾的而復雜,既有對世俗幸福的嚮往,又有不願與眾人混同的清高。
海子所嚮往塵世幸福,實際上也是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有桃花源的味道,並不那麼容易實現,而且,他不願意放棄堅守的高貴。所以,詩人最後把心懷收攏封閉起來,成了一個遺世獨立、孤高自持的旁觀者,一個為別人祈求幸福而自己卻遠離幸福的聖者。
生活中的海子陷入生命中兩難的境地:選擇塵世的幸福則可能意味著放棄偉大的詩歌理想,棄絕塵世的幸福生活則可能導致棄絕生命本身。而他最終選擇了後者。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關卧軌自殺,年僅25歲。
小結:如此看來,這首詩可以說是詩人在死亡前綻放的最後一個微笑。這首詩讀來平靜而樸素,溫暖清淡,是海子詩歌中最有溫情的。但細細揣摩,裡面竟是隱藏著一顆崇高、驕傲而孤獨無奈的心。這也就是這首詩的魅力所在。
五、拓展閱讀
海子寫詩一向很自我,總喜歡沉迷在個人王國里孤芳自賞。我們現在來欣賞他的另外兩首詩:《秋》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鷹在集合
神的故鄉鷹在言語
秋天深了,王在寫詩
在這個世界上秋天深了
該得到的尚未得到
該喪失的早已喪失
1987
《春天,十個海子全部復活》
春天,十個海子全部復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這一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你這么長久的沉睡究竟為了什麼?
春天,十個海子低低的怒吼
圍著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亂你的黑頭發,騎上你飛奔而去,塵土飛揚
你被劈開的劇痛在大地彌漫
在春天,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就剩下這一個,最後一個
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
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
那裡的穀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戶
他們把一半用於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於農業,他們自己的繁殖
大風從東刮到西,從北刮向南,無視黑夜和黎明
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麼意思
《致橡樹》
一、導語:
愛情是人生中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盡情歌頌的事物,「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理枝」、「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達愛情的千古絕唱。雖然愛情這一主題亘古不變的,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愛情觀是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當代著名女詩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樹》,看看她在這里表達的是怎樣的愛情觀。(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師簡介作者:
舒婷:原名龔佩瑜,中國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雙桅船》、《舒婷顧城抒情詩選》,散文集《煙》,她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國優秀詩歌獎,她的詩被譯成多國文字,是新時期以來最受青年歡迎的詩人,她與同時代的北島、顧城都是朦朧詩派的代表。《致橡樹》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詩人用一種內心獨白方式表達新型愛情觀的詩歌。
三、教師解題:
致:向對方表示禮節或情意,有傾訴、表白之意。
四、讓我們靜聽來自詩人心靈深處的真實表白吧。
1.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語氣、語調和重點字詞的讀音及詩的寫法)
2.指名讀。(教師作誦讀評價、指導)
3.齊讀。(教師板書重點字詞)
五、教師提問:此詩中出現了三個人稱代詞,請同學們找出來並指出各指代什麼?
生齊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樹,」我們」指木棉和橡樹在一起。
六、分析詩歌:
1.師問:此詩闡述的是一種新型的愛情觀,詩歌從什麼地方開始闡述的?
生答:不這些都還不夠。
2.師問:「不」,是個否定詞,它否定什麼?
明確:否定舊的、傳統的愛情觀,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東西,從這里引入嶄新的愛情觀。
3.解讀第一層:
(1)集體朗讀第一層。
(2)師問:詩人在這一層中運用了哪些意象來否定傳統的愛情觀?請同學們在書上劃出。
明確:凌霄花、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種藤本植物,沒有直立的莖,但它為追求高貴的地位,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顧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嚴不顧,借橡樹來證明自己價值的存在,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愛情?是一種「極力攀附」(板書)的愛,夫貴妻榮。木棉對這種愛情態度鮮明,立場堅定,堅決給以否定,文中有三個字,一起讀出來,「絕不像」,其中哪個字可以體會到作者決心之大?「絕」!
②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歌曲的鳥兒,木棉又抱有什麼態度呢?
課文中也有三個字,齊讀:絕不學。為什麼呢?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痴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記了為自己歌唱,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只知死纏爛打、一廂情願,反復唱著單調歌曲、頻頻示愛,它固然痴情,但雙方沒有共同的根莖,沒有共同的基礎,這種愛是不穩固的,是一種無資格、不般配的愛。
③泉源、險峰、日光、春雨
這些事物在其它文學作品中大多屬於被贊美的對象,在傳統的愛情觀里,女性的付出是當然的,正所謂男人背後總有一個支持他的女人。那麼,本詩中木棉對它們的態度呢?學生齊答:也不止;不,這些都還不夠!
教師補充:雖然不像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遺憾。
A.險峰:讓橡樹長在其上,從而使橡樹顯得更高大、偉岸,它只是作為一種襯托,默默支撐著大樹。
B.泉源:長年為大樹送來清涼的慰藉,不求回報,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從存在以來,無論過去、現在、將來,都永無止境地奉獻,滋潤著橡樹、沐浴著橡樹,樹是有形的,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無形的,來無影去無蹤,他們為了橡樹的生長,無怨無悔地奉獻,卻忘記了給自己一個創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精神固然可貴,卻容易喪失自我,結果難免另人遺憾。
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自我犧牲」的愛情。(板書)
讓學生舉例。教師補充舉例:一對夫妻本是大學同學,婚後女子為支持男子的事業而甘心放棄自己的事業,在家操持家務,十幾年過去了,男子事業有成,而女子沒了事業青春不在,最終因無共同語言而分手。
教師小結:以上種種都是世俗的愛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書)態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痴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那麼,作者嚮往的真正愛情(板書)是什麼呢?
4.解讀第二層:
(1)學生朗讀。
(2)詩人在這一層里提出了「木棉」這一形象。
A.即:「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兩句話指出了什麼?學生回答,師明確:愛的基礎應是獨立平等(板書)。
B.「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里」指的是外表雖有距離,實質是緊密結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沒有其他人,只有兩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作為愛的雙方應以什麼樣的形象出現呢?
①男生齊讀:「你有的銅枝鐵桿,像刀、像劍、也像戟」。
師點撥:銅、鐵、刀、劍、戟說明橡樹堅毅、剛強、有力,作者在這里用了比喻修辭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漢比做刀、劍、戟,枝幹像銅、鐵,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漢應具有堅毅、剛強、矯健的陽剛之美。
②師問:女性應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呢?
女生齊讀:「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師點撥:紅碩的花朵,說明木棉的美麗、熱情、真摯,體現了一種女性的陰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滿生機,既有美麗的外表也要有豐富的內涵。
後兩句,「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難以理解,聯系自古以來中國女性的遭遇加以體會。
師分析:中國漫漫歷史長河展現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一部分人意識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試圖反抗,卻往往以失敗而告終,另一部分人卻沒有意識到,只能像一種依附品一樣從屬於男性。現代社會依然,男女地位還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價。女詩人作為新時代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出了沉重的嘆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還需具備像男子漢一樣英勇、頑強、熱情的品質,能給人帶來力量、溫暖。因此,作者認為女性除了外在美還要有深刻的思想、豐富的內涵。所有這些構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麼,真正的愛情包含哪些內容呢?
男女生分讀:我們分擔潮、風雷、霹靂(男)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女)
彷彿永遠分離(男)
卻又終身相依(女)
這里的寒潮象徵著挫折,霧靄象徵著喜悅、幸福,「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作為相愛的兩人,應分擔不幸和痛苦,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當雨過天晴、彩虹環繞,相愛的人最終是共享幸福人生的。這是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獨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與共。這種愛情才是最堅實的。
④詩的最後,詩人大聲表白: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男女生齊讀:「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詩人看來,愛不僅只愛對方,還要愛他的事業,他生活的土地,簡言之,愛他所愛。這是一種升華了的愛情,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師總結:
詩人開頭先否定種種世俗的愛情觀,接著在強調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提出了理想的愛情,是按照先破後立(板書)的藝術構思來表達作者心中的愛情的。
八、聯系實際談感想:
1.同學談談通過學習本文,對愛情有什麼新的認識。
2.教師最後總結:
是啊!愛人是美妙的,被人愛也是幸福的,中學生不乏早戀現象,但同學們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經濟未獨立、事業未確定方向。那麼,我們不能輕率地向愛情靠攏,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首先學習文化知識、不斷完善自己,使自己成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樹,只有這樣才能熱愛生活、擁有生活,在將來才會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情。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除了愛情,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畢生追求的愛,父母之愛、兄妹之愛、朋友之愛、師長之愛,對理想、生活、社會甚至對未來的愛。我相信,同學們沐浴在愛的陽光里,必定能長成參天大樹。
九、作業:背誦全詩
板書設計:
致橡樹
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