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駕飛船登月球作文500字
我駕飛船上月球
「轟——」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慕容」號火箭載著「語歆」號宇宙飛船,直竄向太空。隨著隆隆聲,依稀可見的地面越來越渺小,我——21世紀首位女航天員,身負人類的使命,駕著飛船與其他三名宇航員一起告別了地球,飛向迷茫的太空。
飛船平穩地行駛著,我們更是興奮不已,熟練地操作著各種儀器,獲得了大量的圖片、數據資料等,並通過衛星傳向地面指揮中心。漸漸的,我們的心情平靜了下來,肚子也有些餓了,拿出特製的食物袋,好不容易吃進了點東西。又開始了工作,「目標已明確,可安全著落。」報告器發出提示。慢慢的,登月艙平穩地停在了月球上,我和其他三名宇航員陸續下了艙,來到月球上,走了幾步。呵,感覺就是不一樣哦。突然,我發現月球上有一個大洞,向裡面望瞭望還挺寬敞的,於是,我便和其中兩名宇航員沿著「地道」滑了下去,像玩滑梯似的。「咚」,我們三個一屁股坐在了一棵大大的蘑菇上,好大的蘑菇啊,還是五彩的,可真漂亮。足足有一張課桌那麼大,摸上去軟軟的。「有人來了!」我們三個迅速躲在大蘑菇後面,與地面指揮中心聯系,並變成了「外星人」的模樣,同樣也拍下了周圍的一切。我們急忙指向剛才看到的「外星人」,他伸出手來,我們也伸出手握了握。接著,他(她)又咪咪嗎嗎的說了些我們聽不懂的話,並從「口袋」里摸出了一盒跟巧克力差不多的東西,我們三個吃了下去,頓覺肚子難受,沒想到我們「現了原形」,正想者怎麼對付,沒想到他竟然拉著我們向前跑起來,那傢伙勁還挺大,我們怎麼掙扎都跑不了。上帝保佑!我們終於在一所大屋子前停了下來,硬是把我們三個給拖了進去,屋子裡還有一個領導似的外星人,他們嘀咕了一陣。那個領導似的外星人竟然說起了中國話!於是,我便把我們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他也向我們介紹了他們的國度,還和我們和了影呢!
最後,我們要走了。外星的公民們不但熱情地與我們告別,還送了我們好多好多他們那裡的「特產」,這次的外星之旅真棒!
『貳』 人類登月球的資料
「阿波羅」號飛船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3個部分組成。
1.指揮艙——宇航員在飛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艙,也是全飛船的控制中心。指揮艙為圓錐形,高3.2米,重約6噸。指揮艙分前艙、宇航員艙和後艙3部分。前艙內放置著陸部件、回收設備和姿態控制發動機等。宇航員艙為密封艙,存有供宇航員生活14天的必需品和救生設備。後艙內裝有10台姿態控制發動機,各種儀器和貯箱,還有姿態控制、制導導航系統以及船載計算機和無線電分系統等。
2.服務艙——前端與指揮艙對接,後端有推進系統主發動機噴管。艙體為圓筒形,高6。7米,直徑4米,重約25噸。主發動機用於軌道轉移和變軌機動。姿態控制系統由16台火箭發動機組成,它們還用於飛船與第三級火箭分離、登月艙與指揮艙對接和指揮艙與服務艙分離等。
3.登月艙——由下降級和上升級組成,地面起飛時重14.7噸,寬 4.3米,最大高度約7米。①下降級:由著陸發動機、4條著陸腿和 4個儀器艙組成。②上升級:為登月艙主體。宇航員完成月面活動後駕駛上升級返回環月軌道與指揮艙會合。上升級由宇航員座艙、返回發動機、推進劑貯箱、儀器艙和控制系統組成。宇航員座;艙可容納2名宇航員(但無座椅),有導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電源等設備。
4.登月飛行——"阿波羅"11號飛船於1969年7月20-21日首次實現人登上月球的理想。此後,美國又相繼6次發射"阿波羅"號飛船,其中5次成功。總共有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
『叄』 為什麼說1969年7月16日美國的登月球活動是一次歷史性創舉
阿波羅計劃給下次大選中起關鍵作用的幾個州帶來了經濟利益;
阿波羅計劃在軍民兩方面的雙重用途彌補了肯尼迪總統聲稱美蘇間業已存在的「導彈鴻溝」;
阿波羅計劃成為科技發展的推動力;
在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詹姆斯·韋伯的會談中,肯尼迪說道: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應緊緊圍繞在蘇聯之前登月這個目的……否則我們不會花費這么多的金錢……因為我對太空不感興趣……這些(開支)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證明我們能打敗蘇聯而不是在他們後面苦苦追趕。上帝保佑,我們能成功。」肯尼迪和約翰遜謀求公眾支持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對阿波羅持支持態度的美國人從1963年的33%上升到了1965年的58%[來源請求]。1963年約翰遜成為總統,他繼續支持這計劃直到最後成功,就如肯尼迪最初期望的那樣。
蘇聯對登月計劃表現出極大的矛盾,赫魯曉夫既不希望被美國擊敗,也不想對計劃增加投入。1963年10月,他宣稱蘇聯「目前不會登月計劃」,同時又強調他們不會在這場競爭中落後。一年後,蘇聯終於實現了在月球著陸的嘗試。
蘇聯為登月計劃研製的月球探測車:Lunokhod 1肯尼迪提議美蘇合作,如美蘇國宇航員聯合登月、改進氣象檢測衛星等,赫魯曉夫認為蘇聯太空技術有被美國竊取的可能因而拒絕了這些建議。蘇聯航空航天局(Soviet Space Agency)負責人科羅廖夫開始實施具有登月能力的聯盟號火箭和N1運載火箭計劃,而赫魯曉夫指定科羅廖夫的設計局通過修改現有的東方號飛船來創造更多的第一,同時蘇聯的第二梯隊於1966年開始設計全新的火箭和飛船,包括質子號火箭、金星探測器,新型地月飛船等。1964年新領導人表示為科羅廖夫的登月計劃提供全力支持。1967年科羅廖夫逝世,同年聯盟號飛船第一次飛行失敗(宇航員返回時喪生),這個組合式登月計劃解體。後來蘇聯製造了登月艙並挑選阿列克賽·列奧諾夫作為登月的宇航員,但是隨著科羅廖夫本人的去世以及1969年N1推進器連續失敗,蘇聯登月計劃被推遲繼而取消。
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
由阿波羅號所攜帶的攝像機拍攝到的阿姆斯特朗邁向月球的第一步蘇聯的無人探測器在美國之前到達月球,但尼爾·阿姆斯特朗於1969年7月21日成為踏上月球表面的第一人,前一天他作為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和指令艙駕駛員邁克爾·科林斯(Michael Collins)、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一起在月球上成功著陸。全世界共有5億人觀看了這次登月。社會輿論普遍認為登月是20世紀標志性的時刻。阿姆斯特朗在他踏上月球表面時的那句名言也同樣被永久銘記:
「 對我一個人來說那是一小步,對於人類卻是一大步。 」
登月的其他方面
和其他方面的國際競爭不同,太空競賽沒有對領土擴張的強烈慾望,在登月成功之後,美國明確放棄對月球任何部分的所有權。
『肆』 中國什麼時候要登月球
中國人登月分三個步驟,分別是「繞、落、回」三個步驟,2004-2007年,目標為月球環繞軌道器,簡「繞」;2007-2012年,實現月球表面軟著陸與月球巡視探測,簡稱「落」;2012-2017年,實現月球表面軟著陸與采樣返回,簡稱「回」。
而登月分三期:
一期:2007年發射
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1號將在2007年升空。昨天,歐陽自遠院士告訴記者,目前發射地點已經確定在西昌,時間可能要提前2-3天左右,以確保發射成功。整個工程耗資14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北京修兩公里地鐵」。
難點:軌道精準控制。2007年的繞月衛星空中姿態應該是這樣:「帆板對日、衛星對月、天線對地」,這種姿態在技術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北京、上海都建起了軌道觀測網,要求軌道測算僅有幾十米誤差,這是一期工程中最難的一點。
二期:環境是難點
登月工程結束後,隨即到來的「落」和「回」兩步給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歐陽院士坦言,我國的深空探測計劃還比較落後,還有許多技術要解決。例如,月球著陸是難點,而探測器著陸後能否「生存」也很頭疼。
難點:適應300℃溫差。白天月球的溫度是100℃以上,陰影地則為-100℃,到了晚上月球則降為-130℃,甚至是-180℃。更頭疼的是,月球上的一天是地球上的一個月,一個黑夜就是半個月,一個白天也是半個月,現在我國研製的月球車在地面上實驗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否能經受住月球天氣的惡劣「煎熬」還是個未知數。
三期:如何飛回來
三期工程肩負的任務更重,不僅要研製機器人採集月球樣本,更重要的是如何能飛回來?歐陽院士透露,在三期工程中,會有一個備用火箭載著儀器飛回,頭緒還相當多。
回答者:w83y48 - 秀才 二級 11-7 14:17
在網上查的,也許是真的吧
中國人登月分三個步驟,分別是「繞、落、回」三個步驟,2004-2007年,目標為月球環繞軌道器,簡「繞」;2007-2012年,實現月球表面軟著陸與月球巡視探測,簡稱「落」;2012-2017年,實現月球表面軟著陸與采樣返回,簡稱「回」。
而登月分三期:
一期:2007年發射
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1號將在2007年升空。昨天,歐陽自遠院士告訴記者,目前發射地點已經確定在西昌,時間可能要提前2-3天左右,以確保發射成功。整個工程耗資14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北京修兩公里地鐵」。
難點:軌道精準控制。2007年的繞月衛星空中姿態應該是這樣:「帆板對日、衛星對月、天線對地」,這種姿態在技術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北京、上海都建起了軌道觀測網,要求軌道測算僅有幾十米誤差,這是一期工程中最難的一點。
二期:環境是難點
登月工程結束後,隨即到來的「落」和「回」兩步給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歐陽院士坦言,我國的深空探測計劃還比較落後,還有許多技術要解決。例如,月球著陸是難點,而探測器著陸後能否「生存」也很頭疼。
難點:適應300℃溫差。白天月球的溫度是100℃以上,陰影地則為-100℃,到了晚上月球則降為-130℃,甚至是-180℃。更頭疼的是,月球上的一天是地球上的一個月,一個黑夜就是半個月,一個白天也是半個月,現在我國研製的月球車在地面上實驗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否能經受住月球天氣的惡劣「煎熬」還是個未知數。
三期:如何飛回來
三期工程肩負的任務更重,不僅要研製機器人採集月球樣本,更重要的是如何能飛回來?歐陽院士透露,在三期工程中,會有一個備用火箭載著儀器飛回,頭緒還相當多。
『伍』 科學登月球教案
活動目標:
1、了解故事《小熊登月》,比較四季的不同特徵,了解四季輪換的順序。
2、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准備:故事《小熊登月》圖片、四季不同景色的圖片、字卡「春、夏、秋、冬」。
活動重點:理解四季輪換的順序。
活動難點:用較完整的話描述四季的特徵。
活動過程:
意圖一:談話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故事,我們看看故事的名字叫什麼?
2、教師:你們知道小熊是如何登上月亮的嗎?
小結:現在我們一起來聽聽看故事裡到底講了些什麼。
意圖二:傾聽故事,交流討論。
1、教師:小熊和小鳥是什麼季節開始造飛船的?
2、教師:小鳥為什麼要飛到南方區過冬呢?
3、教師:小熊到什麼季節把船造好了?
4、教師:他到底有沒有登上月亮呢?他嘗到的冰涼冰涼的是月亮嗎?
5、教師:什麼季節會有白茫茫的一片雪地呢?小熊看到的腳印是怪物嗎?
小結:原來小熊造一艘飛船需要這么長時間,經過了這么多的季節,那你們知道四季輪換的順序嗎。
意圖三:出示圖片,了解四季輪換的順序。
1、教師:你們知道四個季節,春夏秋冬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2、出示四季的圖片,幼兒自主討論。
小結:孩子們,暖和的春天,萬物復甦,大地真漂亮;炎熱的夏天,紅紅火火,游泳真開心;美麗的秋天,碩果累累,收成真是好;寒冷的冬天,雪花飄飄,火鍋真好吃。一年有四季,世界變得更美麗。
活動反思:幼兒對宇宙充滿了嚮往和探索的慾望,可能都有過和故事中小熊類似的想法,想登上天空中看看月亮是什麼樣子的。所以一開始談論這個話題的時候幼兒就非常感興趣,在看看說說中,知道了四季的順序和不同的特點,知道了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都有美麗的地方。活動的內容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說比較簡單,幼兒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就可以了解四季的特點和變化順序,還需要在活動的最後環節對此次提升難度。請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四季的不同特點。
『陸』 聖經里有人類登月球的經文
真的啊?
請出示具體出處,也讓咱學習一下!
有沒有人類登上火星和金星的記載?
『柒』 人類登月球的目的是啥
人類登月的意義在於:
第一,實現了人類千百年來踏上月球的夢想。
第二,使得月球成為了人類探索外部世界的前哨站。
第三,邁出了人類開闢地球之外的生存空間第一步。
第四,為人類尋找地球之外的自然資源打下了基礎。
第五,登月主導國取得了相對於別國的太空戰略優勢。
中國登月的意義:
登上月球可以使之成為人類探測宇宙尋找外星生命的前哨站,實現千年以來中華民族的飛天奔月夢想,更具有經濟、科技和國家發展戰略方面的重大意義.
月球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月球上蘊藏著豐富的鈦、鐵、鈾、釷、稀土、鎂、磷、硅、鈉、鉀、鎳、鉻、錳等礦產,僅月海玄武岩中含有可開采利用的鈦金屬至少就有100萬億噸.據環球時報報道,克里普岩是月球主要岩石類型之一,因其富含鉀(K)、稀土元素(REE)和磷(P)而得名.根據最近美國「克萊門汀」號和「月球勘探者」號月球探測器的探測資料分析,在月球正面的風暴洋區域可能就是克里普岩的分布區域,進而對克里普岩出露於月面或近月面進行了成因機制的分析,並估算出其厚度估計有10—20公里.據一些專家的模式計算,克里普岩中稀土元素、釷、鈾的資源量分別約為6.7億噸、8.4億噸和3.6億噸.從目前採集來的月球岩石標本中測明,月球不僅含有地球上的全部元素,還有大量分布的55種礦物,其中6種礦物是地球沒有的.除了月球岩石中的豐富礦產,月球表面上穩定的太陽能可供人們利用外,月球的塵埃中也富含著由太陽風粒子積累而形成的氣體,如氫、氦、氖、氬、氮等有用氣體,尤其是核聚變燃料「氦3」,蘊藏十分豐富,據專家初步估算,月壤中的氦3資源總量可達100-500萬噸.「氦3」是一種高效、清潔、安全、廉價的核聚變發電燃料,100噸「氦3」就能滿足全球一年的電力需求,10噸「氦3」所發的電,就可滿足我國一年的用電量.以目前的能源消耗水平計算,這足夠人類使用一萬年!不遠的將來,地球上將面臨著礦產耗盡,石油枯竭的危險,如果中國人登上了月球,我們就可以利用其豐富的礦產和能源作為地球能源的補充,促使國家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
月球還是研究宇宙科學、天體化學、空間物理、生命科學、觀測科學與材料科學的理想場所.月球上有特殊的空間環境資源:超高真空、無大氣活動、無磁場、地質構造穩定、弱重力、無污染、宇宙射線豐富.我們可以利用其特殊的空間環境,開展空間材料加工和空間制葯,空間育種等科技研究活動.在月球上建立發射場,發射深空探測器比在地球上要容易得多.月球不僅可以作為一個天然的發射平台,還是一個理想的太空探測的中轉站.在月球上建立天文觀測站,可以不受地球大氣層的限制,是理想的對天觀測和對地監測站.月球的大氣極為稀薄,而且夜間的溫度低而穩定,這對提高和擴大天文觀測的精度和范圍都非常有利.由於月球自轉與公轉周期相同等因素,在月面上可以持續進行14個地球日的夜間觀測.因此,在月面建立觀察網不但可以進行全方位持續的天文觀測,同時可以對地球的地質構造及環境變化進行監測與研究,特別是對空間小天體對地球可能構成的威脅進行監測.一旦發現有隕石、彗星等物體向地球方向運行可能撞擊地球時,可及時採取措施將其摧毀或改變其運行方向,從而起到保護人類的作用.
1984年,聯合國通過的《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曾明確規定:「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人類共同財產,任何國家、團體和個人不得據為己有.月球的探測、開發與利用是沒有政治邊界的,誰先到達,誰先佔有;誰先開發,誰先利用.」而美蘇早已開展了大量詳盡廣泛的研究,我國如不盡快行動,將來就難以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佔有一席之地.登上月球,對子子孫孫千秋萬代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中國登月,將標志著我們的活動范圍擴展到了宇宙空間.活動領域的每一次變遷,都大大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持續高速向前發展.人類的活動領域第一次變遷是從陸地擴展到海洋,促發了產業革命,把人類帶向了蒸汽機時代;當人類活動的領域繼續 擴大到大氣層實現了第二次變遷後,交通發達通訊流暢把人類引向了高度發達的信息化時代.當人類活動領域擴大到宇宙空間後,人類將開始利用和開發空間蘊藏的極其豐富的資源,並使人類能利用整個宇宙來解決社會發展問題—-這勢必帶來一場新的革命,勢必會促進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長足進步,勢必會極大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第一次變遷,我們還在「天朝上國」的夢幻中男耕女織;第二次變遷,我們還在忙碌著為實現溫飽;今天,面對著這晨暉中的第三次變遷,強盛的中國,不容錯過!
『捌』 楊利偉登月球資料
楊利偉1987年畢業於空軍第八飛行學院,歷任空軍航空兵某師飛行員、中隊長,曾飛過殲擊機、強擊機等機型,安全飛行1350小時,被評為一級飛行員,1996年起參加航天員選拔,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5年多的訓練,他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光榮地被選拔為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首飛梯隊成員。
2003年10月15日9分50秒,楊利偉乘坐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准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里的安全飛行後,他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
1992年、1994年兩次榮立三等功。200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楊利偉「航天英雄」榮譽稱號並頒發「航天功勛獎章」。>>
2005年8月19日,俄羅斯聯邦航天署授予楊利偉一枚「加加林勛章」,以表彰他在載人航天飛行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為中俄兩國航天合作方面所做的努力。>>
2006年5月,楊利偉受聘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楊利偉的妻子是一名現役軍人楊利偉1987年畢業於空軍第八飛行學院,歷任空軍航空兵某師飛行員、中隊長,曾飛過殲擊機、強擊機等機型,安全飛行1350小時,被評為一級飛行員,1996年起參加航天員選拔,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5年多的訓練,他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光榮地被選拔為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首飛梯隊成員。
2003年10月15日9分50秒,楊利偉乘坐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准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里的安全飛行後,他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
1992年、1994年兩次榮立三等功。200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楊利偉「航天英雄」榮譽稱號並頒發「航天功勛獎章」。>>
2005年8月19日,俄羅斯聯邦航天署授予楊利偉一枚「加加林勛章」,以表彰他在載人航天飛行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為中俄兩國航天合作方面所做的努力。>>
2006年5月,楊利偉受聘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楊利偉的妻子是一名現役軍人
『玖』 想一想登月球的全過程
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是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組織實施的載人登月工程,或稱「阿波羅計劃」。阿波羅計劃採用月球軌道交會法,用強大的土星五型運載火箭把50噸重的航天器送入月球軌道。航天器本身裝有較小的火箭發動機,當它接近月球時,能使航天器減速進入繞月軌道。而且,航天器的一部分——裝有火箭發動機的登月艙能脫離航天器,載著宇航員登上月球,並返回繞月軌道與阿波羅航天器結合。工程開始於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結束,歷時約11年,耗資255億美元。在工程高峰時期,參加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人。
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的登月艙
第一次載人阿波羅飛行由於發生悲慘事故而被推遲。當時在一次發射演習過程中,航天器突然著火,造成3名宇航員死亡。隨後,經過幾次不載人的地球軌道飛行之後,1968年10月11日阿波羅7號終於載著3名宇航員繞地球飛行了163圈。
邁出載人月球探測第一步的是阿波羅8號,它從繞地球軌道進入繞月球軌道,在完成繞月飛行後安全返回地球。之後,阿波羅9號在繞地球軌道上進行了長時間飛行,並對登月艙進行進一步檢驗。阿波羅10號則飛入繞月球軌道,並使登月艙下降到離月球表面15公里以內,以檢驗其性能。
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終於在月球著陸,使逐步推進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達到高潮,阿姆斯特朗也成為登陸月球第一人,美國在月球探測中取得了最為輝煌的成果。在隨後的3年多時間里,阿波羅計劃又先後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飛行,其中1970年4月發射的阿波羅13號,雖因氧氣瓶爆炸發生事故,但仍然安全回到了地球。
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到1972年12月阿波羅計劃的最後一次飛行——阿波羅17號登月為止,先後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表面。這一系列「訪問」大大豐富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各次阿波羅飛行都對月球表面進行廣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標本,其中從月球上帶回地球的月岩樣品就達440公斤。阿波羅飛行同時把許多儀器安裝在了月球上,進行科學研究,如太陽風實驗和月震測量等。
阿波羅計劃之後,由於多方面原因,人類月球探測進入了一個「寧靜」期。這期間,世界各國均未對月球進行新的探測。直至1994年和1998年,美國成功發射「克萊門汀」和「月球勘探者」號月球探測器,對月球形貌、資源、水冰等進行了探測,標志「又快、又好、又省」的月球探測新時代的開始。
至2004年1月,除美國之外,歐洲國家、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等也都已經制定或正在實施相應的月球探測計劃,例如歐洲首個月球探測器「SMART-1號」已於2003年9月27日順利升空,踏上了月球探測之旅。
組圖:探索月球的秘密——紀念人類登月35周年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頭盔中影像)和巴茲·奧爾德林(如圖)乘「阿波羅」11號飛船首次登月
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登月方案:包括論證飛船登月飛行軌道和確定載人飛船總體布局。從「阿波羅」號飛船的3種飛行方案中選定月球軌道交會方案,相應地確定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組成飛船的總體布局方案。
二、輔助計劃:為登月飛行進行准備的4項輔助計劃是:①「徘徊者」號探測器計劃(1961-1965年):共發射9個探測器,在不同的月球軌道上拍攝月球表面狀況的照片1.8萬張,以了解飛船在月面著陸的可能性。②「勘測者」號探測器計劃(1966-1968年):共發射5個自動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軟著陸,通過電視發回8.6萬張月面照片,並探測了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數據。③「月球軌道環行器」計劃(1966-19677年):共發射3個繞月飛行的探測器,對40多個預選著陸區拍攝高解析度照片,獲得 l000多張小比例尺高清晰度的月面照片,據此選出約10個預計的登月點。④「雙子星座」號飛船計劃(1965-1966年):先後發射10艘各載2名宇航員的飛船,進行醫學-生物學研究和操縱飛船機動飛行、對接和進行艙外活動的訓練。
三、運載火箭:「阿波羅」號飛船使用大推力的「土星」號運載火箭發射。運載火箭研製分兩個階段進行:①研製「土星」1號和1B號,用以獲取大型運載火箭的研製經驗並進行「阿波羅」號飛船的 飛行試驗。②研製「土星」5號巨型3級運載火箭作為飛船登月的 運載工具。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的右腳腳印
四、試驗飛行:1966-1968年進行了6次不載人飛行試驗,在近 地軌道上鑒定飛船的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考驗登月艙的動力 裝置。1968-1969年,發射了"阿波羅"7、8、9號飛船,進行載人飛 行試驗。主要作環繞地球、月球飛行和登月艙脫離環月軌道的降 落模擬試驗、軌道機動飛行和模擬會合、模擬登月艙與指揮艙的分 離和對接。按登月所需時間進行了持續11天的飛行,檢驗飛船的 可靠性。1969年5月18日發射的"阿波羅"10號飛船進行了登月 全過程的演練飛行,繞月飛行31圈,兩名宇航員乘登月艙下降到 離月面15.2公里的高度。
五、"阿波羅"號飛船:"阿波羅"號飛船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3個部分組成。
1.指揮艙——宇航員在飛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艙,也是全飛船的 控制中心。指揮艙為圓錐形,高3.2米,重約6噸。指揮艙分前 艙、宇航員艙和後艙3部分。前艙內放置著陸部件、回收設備和姿 態控制發動機等。宇航員艙為密封艙,存有供宇航員生活14天的 必需品和救生設備。後艙內裝有10台姿態控制發動機,各種儀器 和貯箱,還有姿態控制、制導導航系統以及船載計算機和無線電分系統等。
2.服務艙——前端與指揮艙對接,後端有推進系統主發動機噴管。 艙體為圓筒形,高6。7米,直徑4米,重約25噸。主發動機用於軌 道轉移和變軌機動。姿態控制系統由16台火箭發動機組成,它們 還用於飛船與第三級火箭分離、登月艙與指揮艙對接和指揮艙與 服務艙分離等。
3.登月艙——由下降級和上升級組成,地面起飛時重14.7噸,寬 4.3米,最大高度約7米。①下降級:由著陸發動機、4條著陸腿和 4個儀器艙組成。②上升級:為登月艙主體。宇航員完成月面活 動後駕駛上升級返回環月軌道與指揮艙會合。上升級由宇航員座艙、返回發動機、推進劑貯箱、儀器艙和控制系統組成。宇航員座; 艙可容納2名宇航員(但無座椅),有導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 電源等設備。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
登陸月球,美國宇航員奧爾德林站在
插在月球表面的美國國旗旁留影。
4.登月飛行——"阿波羅"11號飛船於1969年7月20-21日首次 實現人登上月球的理想。此後,美國又相繼6次發射"阿波羅"號 飛船,其中5次成功。總共有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
"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飛行1969年7月16日由"土星"5 號火箭運載"阿波羅"11號飛船升空。第三級火箭熄火時格飛船送至環繞地球運行的低高度停泊軌道。第三級火箭第二次點火加速,將飛船送人地-月過渡軌道。飛船與第三級火箭分離,飛船沿過渡軌道飛行2.5天後開始接近月球,由服務艙的主發動機減速,使飛船進入環月軌道。宇航員N.A.阿姆斯特朗和E.E.奧爾德林進入登月艙,駕駛登月艙與母船分離,下降至月面實現軟著陸。另一名宇航員仍留在指揮艙內,繼續沿環月軌道飛行。登月宇航員在月面上展開太陽電池陣,安設月震儀和激光反射器,採集月球岩石和土壤樣品22千克,然後駕駛登月艙的上升級返回環月軌道,與母船會合對接,隨即拋棄登月艙,起動服務艙主發動機使飛船加速,進入月-地過渡軌道。在接近地球時飛船進入再人走廊,拋掉服務艙,使指揮艙的圓拱形底朝前,在強大的氣動力作用下減速。進人低空時指揮艙彈出3個降落傘,進一步降低下降速度。"阿波羅"11號飛船指揮艙於7月24日在太平洋夏威夷西南海面濺落。
飛船總長9.2米,總重7790公斤。返回艙直徑2.5米,約6立方米。並裝有52台發動機,能精確調整飛船飛行姿態和運行軌道。
「神六」與「神五」在外形上沒有差別。「神舟六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逃逸救生塔和一個過渡段組成。
「神舟五號」搭載航天員楊利偉1人。
「神舟六號」搭載航天員2人。是我國載人航天史上新的突破。
「神舟五號」飛行時間為21個小時。
「神舟六號」飛行時間為119個小時
「神舟五號」宇航員活動范圍只限於飛船返回艙,進行簡單的科學實驗。
「神舟六號」宇航員活動范圍包括飛船返回艙和軌道艙,將打開返回艙與軌道艙連接處的艙門,首次進入軌道艙進行科學實驗活動。
楊利偉在神五上的21個小時中,食用了點心和咖啡。帶上神五的食品都是即時食品,不需要加熱、也不需要加水。
在神六上,兩名航天員可以吃到熱食熱飲,食品種類將從神五的二三十種增加到四五十種。僅僅是在主食方面,就包括白飯、八寶飯、咖喱飯、什錦炒飯四個品種。
「神舟五號」宇航員如廁:使用尿不濕。
「神舟六號」宇航員如廁:使用特製馬桶。由兩個和身體接觸的小口容器,一根長管子,以及一個尿液收集容器、一個垃圾桶和一個抽風裝置組成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1日宣布已與預定要降落的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去聯系。
據CNN報道,當地民眾在預定降落地點德克薩斯州中部聽到爆炸聲,美國當局已經作了最壞准備,就是宇航員可能全部遇難。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實況畫面顯示,該太空梭在進入大氣層後可能已經解體,本來應該為單股的飛行軌跡變成了多股。美政府官員說,「哥倫比亞」失蹤「不太可能」與恐怖活動有關。「哥倫比亞」號上共有7名宇航員,其中包括首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伊蘭·拉蒙。
"阿波羅"12-17號飛船從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相繼發射了"阿波羅"12、13、14、15、16、17號飛船,其中除"阿波羅"13號因服務艙液氧箱爆炸中止登月任務(兩名宇航員駕駛飛船安全返回地面)外,共有12名宇航員均登月成功。
『拾』 聽說以前美國登月球是假的,具體是怎麼的 解說下
1969年對於人類來說是個有著重要意義的年份,那一年,美國航天員踏上了月球。不過,一直以來都有人懷疑人類從來沒有登陸月球。那些航天員在月球漫步、插美國旗的照片和影像,全都是美國航空航天局搞出來的「登月騙局」。甚至連那個月球也是「道具」,是美國西部內華達州的沙漠或迪斯尼的電影布景。 有人甚至為此專門出版了幾本書,指出一切有關上世紀60至70年代登陸月球的場面都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為政治需要發布出來的「登月騙局」(Moon Hoax): 1、著名疑點——國旗在月球也會飄揚:歐洲太空總署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最著名的一個疑點,就是當年航天員登月後在月球插下的美國國旗,照片顯示這面國旗仍在「飄揚」———這是讓人難以置信的一幕,因為月球沒有大氣,幾乎是真空狀態,根本不可能有風。 2、在另一張照片中,航天員影子長短不一,顯示現場有超過一個的光源。而月球表面只有太陽一個光源,而且不是近距離照射,所以另外一個光源必定來自拍景用的射燈! 3、在一幅照片中,兩名登陸月球的宇航員都在照片之中,但當時登陸月球的只有兩人,而在照片拍攝的這個角度,很難想像會是自動相機所攝,況且當時登月飛船根本沒帶自動相機,那麼是誰拍攝下的「合影」呢?———質疑者開玩笑說是「上帝」或者「外星人」所拍。 4、沒有任何一幅影像畫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見到星星; 5、圖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陽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陰影應是一個方向的; 6、從攝影記錄片中看到宇航員在月球表面行走猶如在地面行走一樣,實際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邁一步就相當於人在地面上跨躍了5 至6 米長; 7、登月儀器在「月球表面移動」時,從輪子底下彈出的小石塊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發生同一現象的速度一樣,而在月球上這種速度應該比在地球上快6 倍。越鬧越大——設計員著書「揭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日前,有「登月騙局之父」之稱的BillKaysing與英國一位攝影師DavidPercy一起撰寫了《我們從未曾登陸月球》(WeNeverWenttotheMoon)。BillKaysing來頭可不小,他曾是登月艙製造商Rocketdyne公司的「設計員」之一,自稱熟知「登月」騙局的「底細」。他為加強著作的可信性,聲稱邀請了多位「匿名」專家協助。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迄今為止未看到美國官方對此有任何正式反應。而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尼爾·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為何不讓他出來澄清事實?是美國對此根本不屑一顧,還是確有難言之隱?各國新聞媒體頗有要對此進行一番調查采訪的勢頭。而歐洲太空總署此次派飛船前往「驗證」,也很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 航天員放手後,國旗仍在飄動。 在電視傳送畫面中,兩個航天員同時入鏡。 航天員JohnYoung站在月球上向國旗敬禮時,他居然沒有影子。 有張照片中近景一塊石頭上面似乎有一個C字,阿波羅14號和17號的傳送畫面中,航天員遮光面罩反射了很大的強光,太陽光不可能造成那樣的效果,那隻能是射燈的反射,證明現場只是一個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