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疆漢語二年級下冊十四課名人故事教案
新疆漢語二年級下冊十四課名人故事教案
第Ⅰ卷選擇題(共30分)
一、(21分,每題3分)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漫溯(sù)羅綺(qǐ)粗糙(cāo)未雨綢繆(liào)
B.瘦削(xiāo)脾氣(pí)處置(chǔ)迥乎不同(jiǒng)
C.祈禱(qí)隱晦(huì)悄然(qiǎo)偃旗息鼓(yǎn)
D.薄荷(bò)顫動(zhàn)浚河(jùn)青青子衿(jīn)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殺戮放肆雲霄水龍頭金碧輝煌
B.風姿落寞蒼桑名信片金科玉律
C.惦記偏袒淅瀝度假村歡渡春節
D.怯懦琢磨通緝候車室甘敗下風
3.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成為當代最遭和最受的人。各國政府——無論是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是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他,他。
A.忌恨誣蔑詛咒誹謗B.誣蔑忌恨誹謗詛咒
C.誣蔑忌恨詛咒誹謗D.忌恨誣蔑誹謗詛咒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獲得教養的途徑有許多種,比如閱讀經典,比如求師問道,比如社會實踐等,但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更應該是我們著力培養和處心積慮追求的東西。
B.中國羽毛球隊全體隊員不畏強敵,英勇拼搏,鎩羽而歸,奪得了湯姆斯杯,完成了賽前的既定任務。
C.旅居國外已30年的黃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親人,最近,他寫信給老家的政府部門,表達他安土重遷的願望。
D.世界文學的輝煌殿堂對每一位有志者都敞開著,誰也不必對它收藏之豐富而望洋興嘆,因為問題不在於數量。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
A.據最新統計,目前社會上有近20%左右的人將按月儲蓄視為未來的養老保險金。
B.河裡水質越來越差的原因,是人們缺乏環保意識,導致生態平衡受到破壞造成的惡果。
C.新教材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用力甚多、改動頗大,因為設計練習題是為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的非常重要的途徑。
D.口語交際能力不僅顯示著一個人的語言水平,更體現著一個人的自信、智慧和風度。
6.下列說法有錯誤的一項是()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不同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B.《孔雀東南飛》選自南朝宋的徐陵編的《玉台新詠》,是保存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與北朝的《木蘭詩》並稱為「樂府雙璧」。「樂府」原指一種官署,後指一種新詩體。
C.《左傳》也稱《左氏春秋》,為「春秋三傳」之一,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歷史著作,《左傳》的「傳」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傳」都是一種史書體例。
D.司馬遷是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其著作《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多年的歷史,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四史」,魯迅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7.下列各詩文誦讀停頓(用「//」表示較長停頓,「/」表示較短停頓)不正確的一句是()
A.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B.像/夢中/飄過//一支/丁香的,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圯/的籬牆,走盡//這雨巷。(戴望舒《雨巷》)
C.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D.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理於晉,且/貳於/楚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二、(9分,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8~10題。
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僕不得近。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柱者?不速去,無俟*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節選自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8.下列各組加點詞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1)微行入古寺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
B.(1)而目不可開
(2)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
C.(1)史噤不敢發聲
(2)發圖,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
D.(1)使史更敝衣
(2)願足下更慮之(《荊軻刺秦王》)
9.與例句中「為」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公閱華,即解貂覆生,為掩戶。
A.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荊軻刺秦王》)
B.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C.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D.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荊軻刺秦王》)
10.下列對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第一段寫左忠毅公在風雪天「微行入古寺」,發現了「伏案卧,文方成草」的史可法,當即「解貂覆生,為掩戶」,表現了左忠毅公愛才之心。
B.對史可法,左忠毅公不僅「呈卷,即面署第一」,而且「召入,使拜夫人」,並斷言「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則表現了他具有知人之明。
C.從「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句可以看出,「逆閹」對左公用刑之酷和左公面對酷刑的意志之堅。
D.「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柱者?」表現了左公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並對史可法給自己平反昭雪寄予厚望。
第Ⅱ卷非選擇題(120分)
三、(28分)
1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每題2分)
(1)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柱者?
(2)無俟*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
12.下列句子都出自教材中我們學過的篇目,請把它們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2分)
(2)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2分)
(3)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3分)
(4)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3分)
13.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擬行路難(其六)
鮑照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①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賢盡貧*,何況我輩孤且直!
註:①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樣子。
(1)聯系鮑照出身「孤門細族」的身世和下面的詩句看,作者「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的原因是什麼?(2分)
(2)作者已經在享受「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的天倫之樂,為什麼還要發出「自古聖賢盡貧*,何況我輩孤且直」的自嘲?「自古聖賢盡貧*,何況我輩孤且直」二句對揭示全詩的主題有什麼作用?(4分)
14.名句名篇默寫(8分,每空1分)
(1)攜來百侶曾游,。(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2)子曰:「其恕乎!,勿施於人。」(《論語》)
(3)昔我往矣,;,雨雪霏霏。(《詩經·採薇》)
(4),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5)榆柳蔭後檐,。(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6),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四、(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題。
聽聽那冷雨(節選)
㈡ 鴻門宴的教案,謝謝!
鴻門宴》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在其政治軍事生涯眾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並比較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3.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理解「因、如、舉、謝、意」等五個多義詞義項,掌握兩個句式。
教具准備: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放錄音,范讀課文,以求准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知道這是誰的詩嗎?(宋代詞人李清照《夏日絕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前面是對項羽卓越功業的欽佩,後面是對其敗亡的嘆惋)。項羽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早年立志隨叔父起兵,身經百戰,所向披靡,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的英勇堪稱戰爭史上的經典。然而最終不免陷入韓信30萬大軍的十面埋伏,面對楚歌其灑淚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嘆天滅已,真的嗎?有人說是其性格,是其在鴻門宴上一失足釀成了垓下之圍、霸王別姬自刎烏江的千古遺憾。鴻門宴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也預示結局,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我國史學名篇《鴻門宴》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回憶初中所學《史記》中的篇目,簡介司馬遷及《史記》,突出有關常識。
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20歲以前在父指導下專心學習,廣覽群書這為後其寫史記奠定了理論基礎;20歲後外去考察,足跡遍布南北這為其寫史記奠定了實踐基礎;元封三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藏書這為其寫史記奠定了史事基礎。42歲時正式動筆寫《史記》,中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55歲終於寫完,不久死去。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後稱《史記》,對後代史學有深遠的影響。對許多歷史人物的敘述, 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紀: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跡;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壓迫者的立場,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會的最高權威,鞭撻了貪官酷吏和土豪劣紳,同情並歌頌了農民起義的領袖和當時被社會所賤視的小人物;他寫的一些人物傳紀,不僅表現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動人的藝術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鮮明,文筆簡練樸素。其中也有許多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作品。
魯迅贊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即它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
三、時代背景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陳涉、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各地紛紛響應。楚國舊貴族,項梁率侄項羽(24歲)於會稽起義,泗水亭長劉邦(48歲)也在沛起義後,歸項梁領導。後來項梁由於恃勝而驕,被秦將章邯擊殺。章邯得勝後,移師圍趙。這時楚懷王一面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北上救趙;一面命劉邦攻秦,並與諸將約定:「先入關(函谷關)者王之」。宋義停軍不進,為項羽所殺。項羽率軍隊與秦軍大戰九次,最後在鉅鹿徹底擊潰秦之主力軍,章邯率二十萬大軍投降。秦丞相趙高逼殺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嬰為王。由於秦主力軍為項羽所破,劉邦就很順利地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入咸陽後,為了收買民心,與秦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申明軍紀,廢除了秦朝一系列嚴刑苛政,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支持。於是派兵守關,想做關中王,駐軍於霸上。項羽擊敗秦軍後,也向函谷關進軍,破關而入咸陽,駐軍於鴻門,並准備消滅劉邦軍隊。就在這樣的劍拔弩張形勢下,出現了「鴻門宴」這場激烈的政治斗爭。這件事後的情節為:項羽封侯——諸侯反叛——彭城大戰——俘漢妻父——漢楚講和——弒父未遂——單獨挑戰——攻韓信彭越——鴻溝割地——張良說劉——垓下之圍——烏江自刎
四、整體感知
1、放錄音,使學生准確認讀。
A、字詞
B、成語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2、指名學生口述情節,檢查熟悉程度;
3、結合文章標題梳理文章情節
故事情節:
本文中心:鴻門宴 本文線索:殺不殺劉邦 本文順序:時間順序
本文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和尾聲
開端:宴前 交代鴻門宴的由來:無傷告密 亞父定計 夜訪張良 劉邦定策 項伯說情
高潮:宴中 宴上的斗爭:沛公謝罪 范增示意 項庄舞劍 樊噲闖帳 義責項羽
結局:宴後 宴後餘事:沛公逃席 張良留謝 項王受璧 范增憤罵 誅殺無傷
全文以「鴻門宴」為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縈,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情節,以項羽欲擊劉邦始,到劉邦被放終,以曹無傷密告始,到曹無傷被誅殺終;以范增勸說項羽始,到范增怒罵項羽終。全文情節五起五落,張弛有效,波瀾起伏,雖是《項羽本紀》中的節選部分,而結構卻十分嚴謹,前後呼應緊密,也可說是一個動人的完整故事。如下文所示:
密 項 玦 項 劍 項 帳 項 謝 沛
告 伯 舉 羽 舞 羽 闖 王 留 公
傷 夜 增 不 庄 翼 噲 款 良 誅
無 訪 范 應 項 蔽 樊 待張 奸
寫作特色:全文情節五起五落,張弛有效,波瀾起伏
五、根據情節感知,落實字詞。
六、布置作業
1.掌握本課的生字、異讀字。
2.反復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練習一、二。
㈢ 閱讀教學設計如何從文本中提取主幹問題略談
□舟山二中 王舟勇
閱讀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常令我們的年輕教師無所適從。其實,只要把握好教學設計中的核心環節,閱讀教學就會有思路,有質量,有底氣。
舉個例子。《鴻門宴》裡面的人物繁多,事件錯綜復雜。教學這樣篇目,一時間真的會讓人無從下手。我聽過一些教師教這一篇目的公開課,總覺得他們在閱讀教學設計時缺少了什麼。同時,也正是這個「什麼」的缺失,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教的人思路不甚清晰,聽者的思維總是被教者牽制著走。那麼,《鴻門宴》這一課教學設計的「什麼」是什麼呢?我覺得應該是對劉項斗爭起到關鍵作用的東西。如果能夠拎出這個「什麼」,就能解決設計的核心問題。
有人從劉項兩人的性格入手進行教學設計,這樣做本也無可厚非。但從文本內容的側重來看,性格問題似乎並不是作者想要突出的。文本交代了眾多人物的言行,作者像是要揭示雙方陣營的某種反差。如果細細比較劉項各自部下的表現,那麼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項羽集團,真正能夠給予項羽幫助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季父項伯為了一己之私,連夜通風報信,被劉邦糖衣炮彈擊中,而後成為劉邦集團的有力外援;都尉陳平於劉邦逃脫之際出去召喚劉邦,眼見著張良眾人密謀逃跑,卻不積極採取行動,任由劉邦「置車騎而去」;而亞父范增,作為項羽集團的核心成員,是一個真正能為項羽未來考慮的人,可惜有點師心自用,與項羽的溝通不夠,同時,作為一個謀士,盤算也很不周密,在一個小小的宴會場所,竟未能挑選一個武藝超群的刺客去結果劉邦,而令良機痛失,遂成千古恨事!而劉邦集團則不同,為劉邦出死力者甚眾。謀士張良「為韓王送沛公」,大難臨頭卻心懷忠義,談吐間胸襟坦白,行事時縝密周到,可謂殫精竭慮義薄雲天;參乘樊噲有勇有謀,闖帳護主,外在看似粗俗魯莽,內里卻是如發心細,正是他,硬生生把劉邦救離虎穴。在這場斗爭中,劉邦就是因為身邊有這樣的一些追隨者,才化險為夷,最終掌握了斗爭的主動權。所以,從這點上看,正是雙方陣營的人心向背決定了鴻門宴的結果。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完全可以設計出類似「項羽的手下支持項羽打劉邦么?」「劉邦的手下面對重重殺機團結一致么?」這樣的主幹問題,讓教學的內容始終圍繞著這個「什麼」展開,既把教學的內容積極整合起來,又能夠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的內里,最後水到渠成地獲得文本真正要告訴他們的思想層面上的一些東西。而通過《鴻門宴》的學習,學生們就可以從中獲得「得人心者得天下」「能否用對人決定事業的成敗」「人心齊泰山移」等良好的教益。
有教師提倡「一節課就講清一個問題」,這個提法是相當有道理的。事實上,一節閱讀教學課的設計,如果能夠抓住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幹問題,考慮讓學生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進行探究,那麼,閱讀教學設計中的核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過,這個主幹問題的設計,卻是大有講究的。
一要緊扣文本,領悟其中意旨。我們應該了解,主幹問題的設計是依託作品主旨進行的,如果文本解讀得到位,設計的主幹問題就能夠提挈文本內容,引領學生開展有益而深入的文本探究。反之,則不然。蘇教版《語文必修二》里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作品,可是許多教師覺得難教。的確,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歷史事件的久遠性、作者表達習慣的獨特性等因素制約著文本的解讀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生成的問題,就更應該作為文本解讀的著力處。只要細讀文本,就會形成「標題為何用省略號?」「一個中學生為何為何走上戰場?」「為何炮聲和陣亡將士紀念碑在主人公的心目中會如此優美?」「既然回到了母校為何不敢馬上確認?」「為何反復描寫學校的藝術布置」「認出了比爾格勒卻為何不喊名字只喃喃地說『牛奶』?」等問題,通過這些問題可以發現一個關鍵點,那就是主人公內在的思想變化。參戰前狂熱,受傷後「震撼」,這中間到底是什麼在促使其轉變呢?那就是作品要告訴世人的真相:軍國主義思想對青少年的毒害。這個作品理解到這一層,才算解讀到位,也只有理解到這一層,主幹問題的設計才有了依託。可以形成這樣的主幹問題:是什麼促使主人公在參戰前和受傷後對於戰爭的感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主幹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概括主人公參戰前和受傷後兩段經歷,深入去探討主人公思想變化的根源。如果我們的年輕教師們明白了這個點,就能形成這樣的閱讀教學設計思路:教師深入文本生成問題——找准解讀著力點——領悟文本的主旨——設計主幹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
二要根據體裁,依循一般思路。前些日子有一個高中語文年輕教師閱讀教學設計大賽,設計的文本是歐陽修的《秋聲賦》。從設計的教案來看,絕大部分年輕教師,還沒有具備根據文本主旨迅速地從文本中提取主幹問題的能力。事實上,這些年輕的語文教師們已經比較到位地理解了《秋聲賦》的主旨——「人事憂勞甚於秋之肅殺」。可是,在主幹問題的設計上,卻顯得不夠周密有點避重就輕顧此失彼了。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在於體裁意識的缺乏。因為,同一類體裁的文章,有其相同的體裁特徵和行文思路。就散文而言,「形散而神不散」是其主要特徵,「引入」——「鋪陳」——「升華」是其一般行文思路。《秋聲賦》圍繞主旨,逐層表達作者對於「秋聲之悲」的獨特見解。第一層引出秋聲之悲;第二層多方鋪展,揭示「秋聲之悲,悲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最後表達對人生的深刻認識:「秋聲之悲,更悲在原本可以擁有一秋的人生,卻因為人事憂勞而不得完全擁有」。若能根據體裁依循一般思路,對文本進行如上解讀,主幹問題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它可以設計為「秋聲之悲,悲在什麼?」。我們知道,無論記敘性的,還是議論性文本,總也是有其這一類的特徵,把握這些對於閱讀教學的設計是十分有益的。
三要開渠引流,吸收眾人見解。語文閱讀教學主幹問題的設計,應該是一項開放性工作。懂得借鑒,善於吸收,方能把此項工作做得更好。就拿《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來說,年輕的教師們,大多會依循悼辭的一般寫法,來設計主幹問題。而我卻發現過與眾不同的一例,設計者把主幹問題設定為「馬克思主要貢獻中最主要的貢獻是什麼」,引導著學生去發現作者行文構思的匠心之處。這樣的設計讓閱讀教學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所以,語文教師要依循更適合所教學生標准,善於辨別,比較優劣,在閱讀教學的主幹問題設計上越做越好。
事實上,閱讀教學的主幹問題設計能力,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必須具備的。如果用一篇議論文章來比喻一節課,那麼,設計一個主幹問題就好比提出了一個中心論點。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同時,也只有圍繞了這個「中心論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多層面的探討,逐漸深入的挖掘,才能得以實現。這樣看來,語文教師還真得重視主幹問題的設計,不斷從閱讀教學中獲得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