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荔枝核能做什麼藝術品
可以用荔枝核做微雕。
⑵ 為荔枝頌寫節目串詞
紅線抄女 廣東粵劇著名藝襲術家,其演唱高亢如行雲流水般流暢、甜蜜 盪氣回腸而非常有味道,其他演員都唱不出這種味道,當年她唱的粵曲《荔枝頌》榮獲世界青年聯歡會的金牌,紅線女的《荔枝頌》有很多版本,任斑上傳的版本是她後期的作品,而我現在上傳她鼎盛時期的版本,讓大家領略一下大師的精彩唱腔藝術,甜蜜蜜 脆生生
⑶ 畫國畫荔枝作文。求!急!
國畫 國畫,又稱「中國畫」,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
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依照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趨向及因此而產生的藝術手法而創作.
中國畫,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一途..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蒼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19世紀以後,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朱瞻、張大千、傅抱石、錢松喦、陸儼少等人.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高舉起了反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大旗.在美術領域,主張革新的美術家們紛紛響應新文化運動的號召,通過變革傳統中國畫來創造新的,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美術.中國畫的「畫分三科」,人物、花鳥、山水,表面上是以題材分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一種觀念和思想.所謂「畫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這是由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是藝術之為藝術的真諦所在.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李可染作品 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⑷ 俞金喜景德鎮陶瓷繪畫藝術荔枝,花鳥大王
俞金喜 生於1939年,自幼愛好工藝美術創作,跟隨珠山八友、劉雨岑、程意亭老師學藝,在版名師權的精心傳授下,精通花鳥、草蟲等,參加工作後在景德鎮市藝術瓷廠美研所從事美術創作、研究工作,系高級工藝美術師,被人稱為荔枝、花鳥大王。
作品經被編到大型文典《中華頌》一書。並被邀出任特邀編輯。歷年來創作的許多作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深受國內外愛好者珍藏
⑸ 徐悲鴻繪畫風格
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嚮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志」。
1920年發表的《中國畫改良論》,是他第一篇論述中國畫改良的重要著作。文中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著名主張,提倡寫實,反對抄襲,並提出「改之方法:學習、物質(繪畫工具)、破除派別。」1929年發表《惑》《惑之不解》等文,明確倡導現實主義,反對P.塞尚、H.馬蒂斯等人的藝術,又認為「美術之大道,在追索自然」。
1932年著《畫范·序》,提出「新七法」:①位置得宜,②比例准確,③黑白分明,④動作或姿態天然,⑤輕重和諧,⑥性格畢現,⑦傳神阿堵。並指出:「苟有以藝立身之士,吾唯以誠意請彼追尋造化,人固不足師也。」
1942年發表《新藝術運動之回顧與前瞻》一文,論及藝術的美與藝術家的修養:「夫人之追求真理,廣博知識,此不必藝術家為然也。唯藝術家為必需如此,故古今中外高貴之藝術家,或窮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別有會心,便產傑作」,「藝術家應更求廣博之知識,以美備其本業,高尚其志趣與澄清其品格」。
1947年先後發表《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等,重申注重素描的嚴格訓練,提倡師法造化,反對模仿古人,指出:「藝術家應與科學家同樣有求真的精神」,「若此時再不振奮,起而師法造化,尋求真理,……藝術必亡。」徐悲鴻繼承了中國古代畫論中關於「師法造化」的優良傳統,又強調了藝術家的追求真理、探究人生,見出藝術是真善美的統一,這是他對現實主義美術理論的貢獻。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准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