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班科學活動《糖怎麼不見了》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一天班級的小潘帶了兩塊糖,活動期間他吃了一塊,有的小朋友看見也想吃就像他要,他不給,活動結束多到了喝水時間,他怕別人搶就把糖藏在了水杯里。等他想起自己的糖時在去找糖已經不見了。他就找到我說有人偷吃了他的糖。我拿起水杯發現原來他把糖放進有水的杯子中化了。我就由此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觀察糖在水中的變化過程,並能用自己的語言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發現。 2、 增強幼兒的好奇心,並願意思考「糖怎麼不見了」的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發現。 難點:思考「糖怎麼不見了」。 活動准備 沒人一個小水杯,一塊糖,湯勺。 活動過程 1、讓幼兒觀察糖溶解的過程,激發幼兒的興趣。 看看你們的座子上都有什麼?如果把糖放到水裡去會怎麼樣? 今天老師請你們試試,仔細看看糖放到水裡會怎麼樣。 幼兒實驗、觀察交流。 2、引導幼兒觀察溶解現象。 你們剛剛看見糖放到水裡怎麼不見了?它到哪去了?他真的沒了嗎?他現在變成了什麼樣子? 幼兒討論交流 3、小結。 今天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糖放到水裡去就不見了。 4、活動延伸。 你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的東西向糖一樣,在水裡會化掉嗎?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對引導幼兒好奇心、獨立思考、表達等習慣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學組織形式上還有待改進,本次活動可以進行分組教學,以此來增強幼兒的競爭意識。
2.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水的自然形態》
活動設計背景 很多幼兒都喜歡玩水,特別是每次下雨過後,孩子們都喜歡朝有水的地方 踩去,濺起的水花讓他們興奮不已,為了滿足孩子們的探究慾望,我在孩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設計了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在嘗試活動中,感知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會流動的特性。 2、了解糖、鹽等物質的融...化現象。 3、培養幼兒熱愛科學,樂於嘗試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感知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會流動的特性。 2、了解糖、鹽等物質的融化現象。 教學難點: 1、了解糖、鹽等物質的融化現象。 活動准備 1、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雪花片。 2、灑水壺、籃子、有洞的塑料袋若干。 3、一次性透明的杯子、小勺子,白糖、鹽、鐵、塑料品、毛巾等 人手一份。 4、水寶寶圖片一張 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主題: 教師:今天有一位小客人來我們班做客,小朋友你們看看是誰啊?(出示水寶寶圖片) 教師:你們喜歡水寶寶嗎?水寶寶它呀有很多的秘密,你們想知道嗎?那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二、探索活動 (一) 1、聞一聞,嘗一嘗 教師出示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幼兒通過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感知水的特性(水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的,牛奶是有顏色,有味道的) 2、猜一猜 教師分別在盛有水和牛奶的玻璃杯里放進彩色雪花片,請幼兒猜一猜水裡有什麼?牛奶里有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引導幼兒講出水是透明的,能看得見裡面的東西,牛奶是不透明的,看不見裡面的東西)教師:剛才我們發現了水的一個秘密,原來它是無色無味、透明的,現在我們再來玩一玩水,看看你還會發現什麼? 探索活動 (二) 1、盛水活動 請幼兒用灑水壺、籃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師:老師今天給小朋友准備了很多玩水的東西,有澆花用的灑水壺、籃子、有洞的塑料袋,現在請你們用它們來盛水,看能不能把水盛起來,為什麼?(引導幼兒講出結果,水是會流動的) 教師:那我們就來看看水到底會不會流動呢?(教師操作)分別用灑水壺、籃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師小結:原來水真的會流動。小朋友真棒,那麼水還有沒有秘密呢? 2、溶解實驗 (1) 請幼兒把桌上的白糖、鹽、鐵、塑料品等分別放在自己的水杯中,然後告訴大家你放了哪些東西? (2) 請幼兒用小勺在杯子里攪一攪,看一看,你會發現什麼? (3) 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巡迴指導,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實物在水中的變化,相互交流實驗結果。 (4) 請幼兒講述實驗結果。 教師:現在老師請幾位小朋友到前面來告訴大家你的杯子里還能看到幾樣東西?還有幾樣東西到哪裡去了?(引導幼兒說出有幾樣東西被水溶解了) 教師:那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東西是不是會被水溶解了呢?(教師操作)分別把白糖、鹽、鐵、塑料品放進水杯里。 教師小結:白糖和鹽真的被水溶解了。 3、擴散性思維: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東西被水溶解嗎? 三、小結 教師:今天我們發現了水的很多秘密,它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會流動的,有些東西還會被水溶解。 四、活動延伸 請幼兒說一說怎樣用水和保護水的潔凈。 教學反思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幼兒對水非常感興趣,本次活動幼兒的積極性都很高,能大膽嘗試運用各種操作材料進行操作,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滿足了幼兒的好奇、探索,希望嘗試的慾望,強調了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活動開始,我首先出示了小客人水寶寶。讓幼兒去探索水寶寶的秘密,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情緒。在探索活動 (一)中,我通過聞一聞,嘗一嘗,猜一猜,感知了水的特性之一,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在探索活動(二)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材料,讓幼兒在盛水活動和溶解實驗中,感知了水是流動的及有些東西在水裡會被溶解,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那就是在每個活動環節的時間把握上還比較欠缺,尤其是要把握好個體操作與集體分享交流的時間分配,幼兒的自由探索時間再適當長些。
3. 科學活動:《什麼不見了》教學反思
任何一個教學活動,內容選擇很重要。科學活動更要選擇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戲性的內容。考慮到本學期,小班幼兒剛剛入園,年齡小、動手能力弱,所以我選擇了一個很直觀、操作性又強的內容——溶解。本次活動的目標是讓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同伴。我覺得整個活動的步驟比較清晰。活動一開始,我直接請幼兒觀察教師實驗。實驗一:出示一杯溫水,之後再出示白糖,我把白糖放進水杯里,讓幼兒觀察白糖的變化。因為是溫水,溶解不是很明顯,我又用調羹攪拌了一下,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白糖不見了。這時我就引出了活動的關鍵詞——「溶解」。實驗二:我又換了一杯水,把一些小石子放入水杯,讓幼兒觀察小石子有無變化。這個實驗幼兒發現,無論怎麼攪拌,小石子還是在水杯里,看得見。這時我簡單的做個總結:有的東西放進水裡會看不見了,溶化了;有的東西放進水裡不能溶化。接著我請幼兒想一想:平時看見什麼東西放在水裡也能溶化?這個環節可能我提示不夠,幼兒都不能回答。在幼兒實驗前,我先簡單的介紹了實驗材料(鹽、果珍、奶粉、紅豆、沙子)和實驗的注意點。可是我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在材料的准備上我有所欠缺,考慮的不夠周到。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每位幼兒選擇一種材料進行實驗,我建議選擇果珍、奶粉和鹽放入溫水中的幼兒,可以品嘗一下水的味道。但個別選擇沙子的幼兒,也想品嘗它的味道。所以對於沙子這個材料,就缺乏安全性。另外我只提供每位幼兒一個杯子,只能做一次實驗,減少了幼兒的操作次數,局限了幼兒的思維發展。應該多提供幼兒一些杯子,幼兒可以嘗試選擇其他的材料進行實驗,幫這樣幼兒更好地發現哪些東西能溶化。最後在總結實驗結果時,我採用的方法是:幼兒總結,教師記錄。在這一環節中,感覺時間比較倉促。我沒有給幼兒充分交流的時間和機會,更多的是我在總結。其實科學活動重點是幼兒操作,教師只是起著引導作用,更多的是要讓幼兒自己發現、自己探索。我覺得此次活動目標基本達成,幼兒也比較感興趣。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是要多思考、細准備,努力改進自己的步驟,讓課堂教學更有效、更完美。
4.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它們會吸水嗎
執教者:屈楨活動設計思路:科學活動是五大領域中具有探究性質的活動,幼兒對於不知道的事情往往都是很有好奇心,!中班的幼兒都有自己的思維是想法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東西是吸水的有的東西是不吸水的!教師通過把水倒在另一個杯子里然後水不見了的魔術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讓幼兒在實驗中找到為什麼剛剛杯子里的水不見了!從而讓幼兒知道生活中哪些東西吸水哪些東西不吸水!充分發展中班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觀察力!讓幼兒體驗探究帶來的樂趣!活動目標: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在活動中體驗樂趣.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知道生活中有些東西吸水,有些東西不吸水.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能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活動重難點:重點: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知道生活中有些東西吸水有些東西不吸水.難點: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能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活動准備:1.知識經驗的准備(1) 教師應充分了解生活中哪些東西吸水哪些東西不吸水.(2) 幼兒認識一些常見的操作材料.2.物質材料的准備(1) 兩個杯子(一個透明的一個紙杯)一個大的玻璃缸.一張大的記錄表.(2) 每組一盆水,海綿,積木,雪花片,衛生紙,棉花等一些材料.每組記錄卡一張,筆.1,以變魔術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 (1)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們表演一個魔術,請下面的小朋友們仔細觀察.(2)出示兩個杯子,一個裝有水,另一個空的,這時候老師要變魔法了,將水 倒入另一個空杯子里,可結果水不見了.(3)請幼兒討論水為什麼不見了,跑哪裡去了?(4)教師不解開魔術,讓幼兒帶著疑問開張下面的活動.2.出示物品和記錄表.(1)老師今天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些物品,想請小朋友們來猜測一下這些物品 它們是否吸水?(2)介紹記錄表,告訴幼兒如果你們認為它吸水在下面打 (勾勾)如果你 們認為不吸水就在下打(叉叉),如果有不同答案的就打上疑問號.(3) 跟幼兒說清楚怎樣才算是吸水,並且當場做個示範,先讓幼兒把這個概念清楚在進行猜測記錄.3.幼兒自己動手實驗操作.將幼兒分成四組,給每組幼兒提供一籃材料.(1) 告訴幼兒科學的結果是需要實驗來驗證的.(2) 用桌子把材料擺好,幼兒分組就坐.(對幼兒講述實驗時應該注意的事項.(3) 幼兒根據實驗結果做好記錄.(每組選一名組長進行記錄)(4) 教師這時候只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4.幼兒把每組的實驗結果送到老師手上.教師將每組的實驗記錄卡貼到黑板上,先不評價他們的答案是否正確,教師用大的玻璃鋼再把這些物品重新進行一次實驗.重新判斷上類物品是否吸水,教師及時表揚做對了的小朋友!5.總結.通過剛剛的實驗我們把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得到了結果,棉質的,布質的東西是吸水的,木的鐵的塑料的是不吸水的,原來呀科學的實驗可以讓我們找到很多我們不懂得東西的答案,現在小朋友應該知道了剛剛為什麼老師的水會變沒了吧?幼兒答.6.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我們哪些東西也可以吸水.(出示圖片)逐個進行分析.讓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7.活動延伸.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吸水的呢?
5. 水池水不見了誰給我一個科學解釋!
到魔術道具店買凝固粉就能表演這魔術了~
6. 中班 科學小水滴不見了教案
設計意圖:
中班幼兒對水本身感興趣,但他們的興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學活動《水不見了》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養成對周圍事物現象的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了解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一般來說,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1、通過感知、猜想、實驗、記錄等活動,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2、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對活動產生探究興趣並樂於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活動目標:
1.通過感知、猜想、實驗、記錄等活動,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
2.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對活動產生探究興趣並樂於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活動准備:
1.知識經驗准備:課前玩過針筒。
2.教具:二個八寶粥瓶子,大記錄表一張。
3.學具:八寶粥瓶子人手一個(裡面裝有餐巾紙,蓋子上開一個小口)。
每桌一盆水、毛巾、積木、海棉、石頭、塑料袋、泡沫等。
4.座位:圓弧形。
活動過程:
一、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孩子們,你們看過魔術嗎?
今天符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一個魔術,魔術的名字叫《水不見了》。
1、出示材料:二個八寶粥瓶子(一個空的和一個裝有餐巾紙)和二個針筒。
你們看!這些是什麼東西?請你看看這兩個瓶子一樣嗎?(是一樣的)
我現在要把水注入這二個瓶子,我要讓這個瓶子里的水流出來,而這個瓶子里的水變不見了。
你們可要看仔細哦!現在我要來變魔術咯。
二、科學發現,找出水不見了的原因。
(一)教師實驗,幼兒找出水不見的原因所在。
1、提問:奇怪,這個瓶子里的水為什麼會不見呢?
2、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現在我請一個小朋友把這個瓶子的蓋子打開,你們發現了什麼?
3、用筷子夾取瓶內餐巾紙,水到哪去了呀?
4、用手擰,有滴水現象。
5、小結:原來當我們把水注入空的瓶子里,空瓶子里的水會流動,最後通過洞口流出來;當我們把水注入放有餐巾紙的瓶子里,餐巾紙有吸水的本領,會把瓶子裡面的水全部吸走,所以瓶子里的水不見了。
三、猜想、根據提供的材料,再次進行實驗,驗證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並記錄下來。
(一)幼兒猜想: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1、幼兒猜想,個別講述,教師記錄。
符老師還准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看一看。
2、介紹材料。
3、你們覺得這些東西容易吸水嗎?為什麼?
(二)幼兒再次操作、記錄操作結果並驗證。
1、到底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呢,你們想不想來試一試!
2、交代要求:6個小朋友一組。
每個小朋友選擇一種材料放進八寶粥瓶子里變魔術,變魔術之前先要把蓋子打開,把材料放進去,然後把蓋子蓋好。記住:注水時要請針筒幫忙,千萬不能讓小水滴跑到桌子上哦。
5、小組嘗試,教師巡迴指導。
4、交流討論:你是用什麼材料變的魔術,它容易吸水嗎?
5、小結:原來符老師給你們准備的材料里只有海綿跟毛巾可以吸水。
四、經驗遷移:請幼兒說說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麼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紙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臉等等。
五、結束。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吸水,回家以後請小朋友一起去找一找。
7. 中班科學教案《水的心情》教案
設計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生活、動植物的生存以及生產建設等等都離不開水更離不開淡水。這節教學活動對幼兒進行教育是針對現在水資源貧乏,水污染嚴重的情況對幼兒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
不足:
課前的准備活動需要在豐富一些,應提前與家長做好生活觀察活動,這樣孩子的生活經驗會更豐富一些,便於幼兒在活動中與他人交流、創新。操作創新活動中教師要適當的拋出問題,一步一步提升幼兒創新思考的能力和技巧。
8.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水到哪兒去了
活動目標: 1、學習關注身邊常見事物的明顯特點和現象。 2、嘗試根據不同物質的吸水特點進行不同組合搭配,尋找最佳的吸水效果。 3、理解實物與符號之間的關系,初步學慣用簡單的符號做記錄。 活動准備: 玻璃杯、不透明的罐子、裝水的塑料瓶、盤子、小方巾、海綿、棉花、有一定坡度的塑料槽、幼兒實驗記錄表、符號對照表、教師統計表等。 活動過程: 一、魔術游戲,激發興趣。 1、教師:今天老師帶了杯水來和小朋友做游戲,你們想一起玩嗎? (1)出示一杯水和一個不透明的瓶子,將杯子里的水倒進瓶子,請幼兒猜猜水還能倒回杯子嗎?(結果是將水倒了回來) (2)出示另一個不透明的瓶子,請幼兒看看兩個瓶子是不是一樣?(是一樣的)再次做實驗,引導幼兒猜猜這次水還能倒回來嗎?(能)結果水倒不出來了,老師把水變不見了? 2、啟發幼兒猜猜水到哪裡去了? 幼兒:在瓶子里。 幼兒:飛到外面去了。 3、打開瓶蓋,找出原因。(原來裡面有一條毛巾)小結: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來了。 幼兒非常興趣地觀看魔術游戲,揭開謎底後都發現了水是被毛巾吸走了,反過來幼兒也理解了毛巾會吸水這一道理。 二、實驗驗證,尋找答案。 1、介紹實驗材料,符號對照表。 教師: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會吸水,老師也為你們准備了一些,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麼。(師介紹提供的物品後出示符號對照表,引導幼兒理解不同符號所代表的物品名稱。) 2、講解實驗方法。每5個人一組,每次每種物品取一件,分別放進塑料槽的黃色區域內並記錄擺放的順序,接著取一瓶水從塑料槽頂端的紅色圓點處慢慢的將瓶子內的水倒進槽內,直至全部倒完,最後將流入槽底托盤內的水倒進事先准備好的量杯內,看清量杯內的水量並做相應的記錄。實驗結束後取出槽內的物品,放進塑料筐內,將手擦乾後再次取物,改變物品的擺放順序後再次實驗。 大班科學活動——「水到哪裡去了」實驗記錄表材料材料材料次數1次數2(備註: 代表小方巾; 代表海綿; 代表棉花。) 3、提出實驗要求: (1)5個人一組,每次實驗每種物品各取一件,擺放後先做記錄才開始實驗。 (2)水要倒到塑料槽頂端的紅色圓點上,速度要慢。 (3)每次實驗結束將槽內的物品取出放進塑料筐內。 (4)每次實驗物品的擺放順序不能相同。 4、幼兒分組操作,尋找答案。 幼兒:海綿最會吸水。 幼兒:我覺得毛巾最會吸水。 幼兒:最會吸水的要排第一,水才不會留走。 幼兒:最會吸水的排中間。 幼兒:我覺得應該先放毛巾,第二放海綿,再放棉花,這樣最會吸水。 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豐富的操作材料,較順利的完成實驗,並記錄實驗結果。流出的水被倒進了事先准備好的燒杯里,幼兒很快能根據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斷出本組的哪種組合最會吸水。 三、分享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1、根據幼兒實驗記錄,用大統計表集體統計實驗結果。 大班科學活動——「水到哪裡去了」實驗統計表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2、得出結論:哪種組合最會吸水。 師幼共同統計各組實驗結果匯總在大記錄表上,根據大統計表比較出哪種組合的吸水效果最佳。 建議:延伸活動:讓小朋友用個杯子裝一杯水,然後用繩子綁住杯子,在用籠子困住杯子。然後過幾天來看看是個什麼情況。水會蒸發掉,水跑到哪去了。然後老師問小朋友水到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