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中班兩只苯狗熊的教案怎麼寫
幼兒園大班語言教育活動《兩只笨狗熊》含課件
(活動一)
一、教材分析:這是一個情節突出,形象鮮明的故事。大黑和小黑在路上見到一塊餅,都怕對方多分得香噴噴的餅而被狐狸大嬸騙了。
二、學情分析:大班是在幼兒園的最後一年,這是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一個轉折期,也是孩子從游戲階段到學習階段轉折的一個時期,本班幼兒的規則意識、合作意識和自我評價能力都在開始發展,《兩只笨狗熊》是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有活潑可愛的形象,易於模仿的語言,還有能夠引發幼兒獨立思考的結尾,適合社會性正在發展的大班幼兒,結合以上,我設定了如下活動目標:
1、認知上:理解故事內容。
2、能力上:能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
3、情感上:通過故事學習和同伴友好相處的方法。
三、活動准備:掛圖、故事光碟、圓形紙板畫成的"餅"一個。
四、活動過程:
1、 導入:教師拿出"餅",用直觀法激發幼兒興趣,問"小朋友們都誰想嘗嘗這個餅呀?"幼兒一定會爭先恐後的舉手想嘗嘗,教師把"餅"拿回,可是這個餅是大黑和小黑的,小朋友們知道大黑和小黑嗎?那就和鞠老師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們吧!
2、 聽故事,了解故事內容。教師出事故事掛圖,並播放故事光碟。
3、 教師用啟發提問的方法,和幼兒共同回憶故事內容。
(1) 大黑河小黑是誰呀?
(2) 路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大黑和小黑都是怎麼說的?
(3) 後來誰幫他倆分了餅?用什麼辦法幫他們分的餅呀?最後怎麼樣?
(4) 為什麼狐狸沒有分到,卻吃的最多?大黑河小黑是怎樣的孩子?狐狸呢?
(5) 如果你們是大黑河小黑,你們會怎麼做?請幼兒討論。
五、 教師歸納主題:大黑和小黑不懂得相互謙讓才會上當受騙。
( 活動二)
一、教材分析:這是一個情節突出,形象鮮明的故事。大黑和小黑在路上見到一塊餅,都怕對方多分得香噴噴的餅而被狐狸大嬸騙了。
二、學情分析:通過上次的活動,本班幼兒已經能夠隨教師復述下這個故事,本班幼兒酷愛表現,每學習一個故事,都要表演才能夠滿足他們。
三、活動目標:
1、認知上:理解故事內容。
2、能力上:能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並能夠和同伴共同完成表演。
3、情感上:喜歡並敢於上台表演,通過故事學習和同伴友好相處的方法。
四、活動准備:
教具:小黑熊手偶兩個、圓形紙板畫的"餅"一個。
學具:大黑、小黑和狐狸大嬸的頭飾若干個,圓形的紙板若干個當"餅"。
五、活動過程:
1、 導入:教師開心地說,今天鞠老師帶來了兩個好朋友給大班小朋友認識,你們想不想見到他們?然後出示兩個小黑熊手偶,是大黑和小黑來了,你們還記得他倆嗎?還記得他倆的故事嗎?
2、 教師用啟發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回憶故事內容。
(1)大黑河小黑是誰呀?
(2)路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大黑和小黑都是怎麼說的?
(3)後來誰幫他倆分了餅?用什麼辦法幫他們分的餅呀?最後怎麼樣?
3、分角色對話
這個環節用情境法,教師帶頭飾模仿狐狸,小男孩模仿大黑,小女孩模仿小黑,進行對話。4、表演
請幼兒分角色來扮演大黑、小黑和狐狸大嬸。教師可適度給予幫助。
5、 結束:全體幼兒隨教師共同唱跳舞蹈《三隻小熊》。
六、教學反思:
根據大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結合故事特點,我將本次活動分兩個課時來完成,並選擇了本班兩名代表性幼兒作為觀察對象來記錄活動過程,下面我將活動後的一些問題回憶整理,期待老師們的悉心指點。
互動環節中,在對話部分,兩名幼兒都很積極踴躍地發言,都會揚起笑臉看著老師大聲地說;在表演部分,陳朋宇演大黑,安瑞楠演小黑,陳朋宇大聲地跟小朋友介紹自己的故事中扮演大黑(這是本班幼兒熟知的慣例),眼睛卻看著教師,然後快速跑下去;安瑞楠戴好頭飾,走到前面,認真地說:大家好,我叫安瑞楠,我扮演小黑),然後鞠一躬走下去。整個過程,安瑞楠都能面向"觀眾",當想不起台詞時會咬手指頭;陳朋宇享受在自己的"舞台"上全然忘記了下面的觀眾,背對著觀眾或者自顧地搖頭擺臀,但是在整個過程中,他能夠創編台詞和動作,吸引了下面的幼兒。我對小朋友說:"安瑞楠是個好棒的演員,能夠讓我們大家一直看到你可愛的臉蛋,陳鵬宇能夠自己想出大黑還說了什麼"
最後在我的帶動下,全體幼兒給了他們熱烈的掌聲。
通過以上兩名幼兒的表現,我認為要多表揚每一個上前來的幼兒,並說明為什麼誇獎他,目的是給其他幼兒樹立榜樣,明確學習目標。並且每一次活動給幼兒帶來的教育意義也不能忽略,而活動中,我並沒有讓本班幼兒深刻地領會同伴之間要相互謙讓。
Ⅱ 大班幼兒科學藤苯植物怎樣寫教案
幼兒園大班畫畫教案設計:藤蔓植物 活動目標 1、欣賞多幅藤蔓植物作品,感受畫面的意境。 2、用討論、歸納的方法,探索藤蔓植物的畫法,並嘗試用國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3、體驗合作繪畫的樂趣。 活動准備 1、幼兒接觸過藤蔓植物,認識這些植物。 2、課件:藤蔓植物國畫作品多幅。 3、國畫工具材料。 活動過程 1、欣賞課件,感受畫面的內容與意境。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些好看的國畫。我們一起來看看,畫上畫了什麼?你最喜歡哪一幅? (1)欣賞齊白石的一組小雞圖。 教師:畫上有什麼?是什麼樣子的?小雞在干什麼?它們的心情怎樣? (2)欣賞《鴨趣》。 教師:這是什麼植物?紫藤下有什麼?它們可能在干什麼? (3)欣賞《葡萄架下的貓蝶》。 教師:這幅畫表現的是什麼季節?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在葡萄架下有什麼?你覺得它在干什麼? 2、師幼共同歸納這一類藤蔓植物的獨特結構,討論畫法。 (1)教師:現在我們仔細地觀察這幾幅畫上的植物,它們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教師:這些花和果實可以用什麼方法畫?葉子怎麼畫?怎樣才能畫出細細的藤呢? (引導幼兒看絲瓜圖,隱去葉子和其他,只留藤,重點感知藤蔓的走勢) 3、進一步欣賞其他藤蔓植物的畫,再次感受這類藤蔓植物的結構特點,並發揮想像。 (l)教師:我們發現這些植物都有藤、葉子和果實。老師這里還有幾張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植物的藤又是什麼樣子的。 (2)教師:在這些植物下面會有哪些小動物呢?在十什麼?會不會有小朋友呢?如果你就在這些植物下面,你會干什麼呢? 4、合作、欣賞、評價。 (l)幼兒合作創作。 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分工,發揮想像完成作品。 (2)欣賞、評價。 教師:你先畫的什麼?後畫的什麼?還可以怎麼畫?畫上的小動物在干什麼?你們是怎麼合作的? (3)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看了不少藤蔓植物作品,有主藤和纏繞藤。藤蔓植物還有很多其他的種類,下一次我們再去試著畫一畫,好嗎? 【評析】 該活動是「藤蔓植物」主題活動的總結,是建立在此前一系列活動的基礎之上的。通過欣賞齊白石等名家的這些系列藤蔓作品,幼兒感受到「藤蔓」在畫面中的作用,並初步了解和掌握了藤蔓的基本畫法。 活動中幼兒興致很高,畫面也非常豐富,但對於藤蔓的走勢還不太了解,初步嘗試繪畫時,線條比較牽強。我們試著讓幼兒先畫主藤,再在藤的上面添畫葉子和果實,然後順勢添加纏繞藤……這樣幼兒逐步了解了畫面的布局和藤蔓的走勢。 參考資料 藤蘿 白石老人將篆隸碑學的筆意運用於勾勒藤蔓的走勢,將藤的柔和弧度與枯墨相結合,在表現藤蘿婀娜溫婉的同時,也給人蒼勁的感覺。暗粉的花與濃黑的藤對比,更顯出花的嬌嫩。圖中飛舞的兩只蜜蜂更給畫面平添了無限的生機。 這幅作品適於大班幼兒初步接觸藤蔓類作品時欣賞。圖上藤蔓,從根到主幹、到末端,相對完整,大班幼兒能夠很清楚地觀察藤蔓的走勢以及葉和花是如何從藤上生長的;同時也能豐富幼兒對構圖的認識。教學中可以從欣賞畫面意境著手,再逐步觀察藤蔓的走勢、花和葉的位置與畫法等其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