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民族音樂教學

民族音樂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26 15:30:01

Ⅰ 如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 我國的民族音樂有五千年的文化作為底蘊,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數年來受到世人的矚目。民族音樂是民族音樂教育的載體,民族音樂通過教育的形式得以延續,使更多的人得以了解

Ⅱ 世界民族音樂課程怎麼講課

你好 我在學生的角度想的話我希望多了解音樂家在創造過程中的背景 還有可以多聽好聽的音樂

Ⅲ 音樂教育的文化目標所提出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民間音樂傳承的意義
(一)民間音樂見證了一個民族的歷史進程
民間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沉澱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我們都知道,人類的歷史遠比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得多,那麼史前我們祖先的生活狀況,歷史發展情況如何書籍中並沒有明確的記錄,但是在世代相傳的民歌中我們卻找到了先人的足跡。民歌是人民的心聲,是一個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的縮影。民間音樂折射的社會性文化,是我們研究民間音樂、傳承民間音樂的重要意義之一。
民間音樂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它連續起來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軌跡。當我們沉浸在民間音樂中時,不僅可以從音調的起伏中感受音樂的魅力,而且可以領會到先民們的歷史變遷。
(二)民間音樂代表了民俗文化
民間音樂中所蘊含的大量人文元素與生活元素,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音樂的傳承就是對民俗文化最大限度的保護。民俗文化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它包括一個社團的生活習慣,語言,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等廣范圍的各種人文元素。可以說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民間音樂中都有所體現。因為民間音樂是人民群眾勞動、生活中口頭創作出來的,是人民真實情感的流露,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文化的面貌。而且,這種音樂來自於民間,會隨著人們一代代的繁衍而傳承下去。連同它傳承下去的還有一個民族的民俗文化。
民間音樂一旦失傳,就代表了一種文化的沒落與遺失。
(三)民間音樂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標志
民間音樂產生於遙遠的古代,是一個民族全體成員共同創造的群體文化。它經過幾千年歷史的沉澱,已經成為一個民族身份的標志之一,反映著一個民族獨特的性格特點。比如信天游就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種民歌形式,是黃土高原孕育出的一朵藝術之花。那奔騰的黃河水,那寬廣的黃土地還有那勤勞朴實,粗狂豪放的北方人共同造就了這大氣磅礴的音樂形式。當我們哼氣江南小調時,感受到的是小橋流水的婉約,是清風拂面的溫柔,是江南水鄉的滿腔柔情。所以說民間音樂是一個地域的地理風貌、人文藝術、以及居民性格等等融合後的產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標志。
(四)民間音樂蘊含著民族的精神
民間音樂具有生活的真實性。它最初產生於人們勞動的節奏,節拍。為了勞動時能夠相互協調,為了能夠趕走睏乏勞累,音樂誕生了。通過這種音樂人們宣洩著內心對幸福的渴望,對現實的不滿,對愛情的忠貞,對大自然的贊美等等,總之一句話,真是民間音樂的靈魂。
民間音樂蘊藏著善和美的元素。民間音樂是大眾所創,作為人類,我們的性格中有著善良的本性。所以民間音樂表達著人性中這最美的東西,即使偶爾出現一些靡靡之音,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沖刷掉,留下的是經過歷史檢驗的音樂精華。
總之,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音樂文化在千百年的歷史中既具有堅實的文化內核,同時又具有靈活的發展模式,這種文化特質決定了它在現當代的歷史時空中具有頑強的生存能力與延續能力。盡管,在現代社會,它走入了低谷,但是它的獨特魅力定會讓它具有極強生命力,最終會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機。

Ⅳ 如何提高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的實效性

如何提高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的實效性
民族音樂教學是小學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擁有高貴的心靈與完美的人格。而要完成這一目的就不能脫離民族音樂教育。從事音樂教育以來,總是在探索這樣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孩子們對民族音樂的興趣不大,而聽到流行音樂則會眉飛色舞;中老年對流行音樂不太感興趣,對民歌則能朗朗上口,回味無窮。長此以往,沒有青少年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和發揚光大,民族音樂將會失去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注重加強小學的民族音樂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提高學生的民族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的有效措施。那麼如何提高民族音樂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認真選材,以課堂教學為主,全面落實民族音樂教學內容
認真選教材,結合唱歌教學,擴大民族音樂教學內容。在選教民族歌曲時,首先要向學生介紹歌曲所包含的內涵,使學生充分理解詞和曲調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學唱過程中自始至終接受著民族音樂的情感教育和知識技能訓練。在視唱教學中,選一些民族音樂歌曲的樂句、樂段、利用齊唱、對唱、合唱等多種行式,進行視唱教學。同時,在視唱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樂句內容,體會樂曲所表達的音樂風格和主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樂教育。
通過加強課堂民族音樂教學,使學生對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傳統,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改變學生偏重唱流行歌曲的傾向.
音樂欣賞課,也是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小學生音樂欣賞課教學中,要注重選一些能夠代表我國特色的古樂名曲和現代優秀民歌。如《黃河大合唱》、《滿江紅》等。採取聽、唱、議的方法,先讓學生初步欣賞,再指導學生分析欣賞歌曲中的主題及表達主題的藝術特點,然後再讓學生聽,最後讓學生討論、認識。這樣既能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對民族音樂的鑒賞能力,又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內容需要童趣化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路技術,讓學生從不同的層次、角度了解與民族音樂相關的文字、音響、圖像等多種信息,幫助學生形象、准確地感受和認識。通過欣賞各種音樂資料,學生如身臨其境,從而反復聆聽與體味,加深對作品資料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家鄉的民族音樂進行調查研究,使其近距離、真實地接觸民族音樂,而通過學生的自我介紹則可讓大家了解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供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體驗,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此,我在音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以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使學生在直觀、具體、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中更好地學習民族音樂。
三、讓學生自主整理收集民歌,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讓學生自己搜集整理民俗民歌、趣人軼事,向長輩朋友學習民族歌舞,並在全班展示。在進行民歌音樂欣賞課時,有的同學介紹了如:南方民歌《揚州調》、《採茶調》、雲南的《綉荷包》、湖北的《龍船調》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同學們在愉快的談論和表演中,不僅了解到了課堂以外不同地區、不同特色、不同體裁、形式的民歌,又了解到了民族音樂是與人民生活、工作、習俗息息相關的。這些民歌曾經伴隨著我們先輩春種秋收,伴隨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通過搜集整理民歌才發現我國的民歌遺產豐厚,博大精深,蘊藏著無窮的藝術智慧,是我國的寶貴文化資源,我們應該好好學習民族音樂。
四、創設良好的民族音樂教育氛圍。
學校可利用廣播、報刊得便感各種宣傳手段宣傳民族音樂,傳播民族音樂的知識,組織民族音樂知識講座,民樂學習興趣小組,組織民族樂隊,舉辦民歌、民族音樂演唱、演奏比賽活動,組織學生廣泛收集本地區、本民族的民歌。在這些活動中培養興趣、傳授音樂知識,提高民族音樂的演唱、演奏能力,真正實現民族音樂的教育,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素質。
弘揚民族音樂是我們音樂教師的歷史責任,不僅僅在於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能使學生認識到它在世界音樂寶庫中的重要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我國的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的氣質和感情,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我們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時時感受到民族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讓他們的心靈在跳動的音符中自由放飛,激發他們參與民族音樂學習的積極動機,這樣才能提高、促進小學民族音樂課堂的教學實效。

Ⅳ 民族民間音樂在教學中的實踐與探討

我國的民族民抄間音樂是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作為各民族文化的生態景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國的人類學家、民族音樂學家,以及眾多的藝術審美追求者。然而,民族民間音樂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審美,其大都被人們作為與人交流情感和溝通信息的行為方式,它承擔著傳授知識、風俗禮儀、宗教活動、人際交往等多種社會功能,它是民族的「精神紐帶」。多年來,當民族民間音樂從原有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剝離出來,進入專業學校教育後,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整體逐漸被劃分為系統性的知識結構,如樂音的音律、音階、調式、節奏、織體等等,但是,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學科性質同時也確定了它是一門注重實際音樂生活調查,並從中吸收和積累豐富現場資料的理論課程。在民族民間音樂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有效的方法去進行調查實踐?總體上,教學要從感性的材料入手,作到感性與理性相結合,即用豐富的民族音樂陶冶學生的性情,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步培養其民族心理素質和增強其對母語文化的熱愛之情;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深入民間,去領略中國傳統音樂之美,並親自收集各種音樂研究資料,使其不斷在理論與實踐上進行科學探索。

Ⅵ 學習中國音樂史以及如何加強中國民族音樂教育

(一)必須高度重視中小學音樂教育 對於音樂教育,人們應給與高度的重視,從現在的狀況來看是不容樂觀的,這需要國民與教育工作者的一起努力。首先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家長都要重視音樂教育在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創造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將音樂教育工作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素質教育緊密聯系起來。使基礎教育從升學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第二要配好教師,配齊設備,這就要求政府給與高度重視和充足的經費投入。第三要遵照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的精神,切實搞好「普九」教育中的音樂教育,按照各年級音樂教學計劃,開足課時,保證音樂教育質量,特別要重視音樂欣賞課質量。 (二)提升大學生的民族音樂欣賞能力 針對大學生音樂知識薄弱的現狀,必須加強音樂素質教育,彌補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不足。音樂教育屬於審美教育范疇,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大學一方面要開設音樂欣賞類的選修課,增長大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質,另一方面,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提供音樂實踐的場所,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要加強引導,讓大學生多欣賞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提高審美情趣和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通過民族音樂的欣賞,在音樂活動中還可以結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第一,增強感性經驗的積累是培養音樂欣賞能力的關鍵。音樂既不同於文學,又有別於繪畫,它是聲音的藝術、時間的藝術。音樂欣賞能力的養成最直接、最關鍵的就是多聽,多接觸民族音樂。大學生要培養自己的音樂欣賞能力,還要廣泛傾聽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流派、不同類型的代表作品,這樣,一方面可以擴大大學生們的藝術視野,多方面提高欣賞心理素質和水平,同時還可以使大學生們從比較和鑒別中提高音樂欣賞能力,提高對民族音樂的愛好和興趣。 第二,掌握音樂知識是培養音樂欣賞能力的基礎。音樂基本知識是音樂的語言,掌握豐富的音樂理論知識對培養大學生的欣賞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音樂知識越豐富,音樂欣賞能力也就越強,水平也就越高。 第三,提高自身文化藝術修養,促進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音樂欣賞能力是文化藝術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藝術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音樂欣賞能力和水平。音樂文化和其他文化密切相關,如與文學、戲劇、舞蹈、繪畫、歷史以及民俗等是密不可分的,欣賞者在聆聽一首好的作品時,收獲的審美感受是長期積累的知識、審美趣味等多種因素在一瞬間以感性方式展現出來的結果。所以大學生應該利用大學這段美好時光,努力汲取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陶冶情操,開闊胸懷,這對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 第四,大學生應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文化藝術活動。如參加校園歌手大賽、合唱比賽、民族音樂文化節等活動,對民族音樂文化親身體驗,也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積累。總之,大學生要想成為一名水平較高的音樂欣賞者,就必須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生活體驗,以促進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三)加強和改進民族音樂教育 第一,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加強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注重人才的全面培養。政府教育部門要捨得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投資,為中小學配備音樂教學設備和師資。 第二,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審美教育,增強鑒別音樂美的能力。審美教育是我們整個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辨別、欣賞美的能力。現在的大學生都在從不同的角度追求美,但他們的審美能力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的美感教育,正確引導他們對美的追求,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觀念。正確的審美觀念對大學生的音樂欣賞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三,全社會應共同營造一個有利於培養大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大環境,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把民族音樂課定為學校公共必修課,高等院校應根據實際,設立民族音樂文化藝術中心,加強藝術師資隊伍的建設,為大學生開設民族音樂基本知識、音樂欣賞、中國音樂史等課,循序漸進地培養大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興趣。音樂理解力、鑒賞能力在音樂素質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高全民族的音樂素質,主要指的就是提高音樂理解鑒賞能力,高等院校應把提高大學生的音樂鑒賞力作為一個主要教學目標。 第四,學校還應利用廣播台、宣傳欄等,廣泛宣傳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在校園里營造一個健康高雅的音樂氛圍,引導大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積累的音樂素材對欣賞的作品進行感知與辨別,在獲得美感的同時,提高音樂鑒賞力。 第五,學校應經常邀請專業樂團深入到高校校園,演奏一些膾炙人口的民族音樂優秀作品,並改變演出方式,在演奏前可先進行樂曲的創作背景及一些簡單欣賞知識的講解。 (四)宣傳文化部門要加強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宣傳 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宣傳文化部門,必須嚴格遵循這一原則,對大學生只熟悉流行音樂的現狀,宣傳文化部門應有所作為。要加強對媒體、出版業的領導和監控,加強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宣傳,改變那種流行音樂充斥媒體的狀況,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加大對高雅音樂,優秀作品的獎勵力度,對格調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樂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使媒體中的音樂健康發展,使青年人接觸到完整健康的音樂作品。 綜上所述,對加強大學生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大學生群體也一定要加強自身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修養,同時國家的宣傳文化部門也要改變那種流行音樂充斥媒體的狀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加大對高雅音樂,優秀作品的獎勵力度,對格調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樂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使媒體中的音樂健康發展,也使更多的大學生群體接觸到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族音樂作品。

Ⅶ 視唱練耳教學如何融入民族音樂素材

一、視唱練耳教學融入民族音樂的可行性探討 視唱練耳是通過對學生視唱技能、音樂審美聽覺及音樂素質的全面訓練,幫助學生全面提高音樂文化藝術修養,掌握音樂文化諸要素,增強對音樂的表現與理解能力。它不僅包括音樂技術的層面,也體現出音樂文化的層面,有什麼樣的教育模式,就形成什麼樣的聽覺習慣和審美情趣。隨著世界多母音樂文化教育意識的興起和發展,人們已深刻體會到對西方音樂的盲目推崇及對本民族音樂的固步自封所造成的種種弊端,尋求本民族文化資源,成為國家和民族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策略[1]。但不可否認,就視唱練耳學科而言,還是以西洋音感為基礎、用西方音樂語法來理解中國音樂。民族音樂思維訓練在學科中仍處於附加模式與弱勢地位。 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明天決不屬於不會保存自己文化傳統的民族。因此,努力探求本民族的音樂語言,構建具有本民族特性音調和音感的、較為獨立和系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民族聽覺得到充分鍛煉,形成良好的民族音長感、音強感、音高感、音色感、調性感、調式感、結構感及民族多聲思維感等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當前視唱練耳學科思考和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而這個民族基本音感的基礎就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只有這種音樂才是「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作品。」[2]也只有這種形態思維概念的音樂才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傳統之根,它理應成為民族音樂思維視唱練耳教學的基礎。 二、民族音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體現(一)視唱1、民族音樂的特殊調感 我國的民族音樂大都是建立在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調式體繫上,音的進行大都是以「三音迴旋」的方式為基礎而進行的,音的傾向性不同於大小調體系。因此,在視唱時,不要將音的進行唱得那麼生硬,前後音的關系要相對柔和些,並掌握一定的合適語法,力求做到民族音樂風格上的准確表達。 2、民族音樂的特殊音高要求 民族音樂特別是一些民歌,大都來自民間往往都有濃厚的音調特點,雖被「記錄在譜」,但由於現代記譜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僅按照譜面上唱出來的有時會感到「不對味」,失去了原作的一些魅力。因此,必須根據不同的民族音樂特點加以靈活的處理。 3、民族音樂的特殊節奏要求 一些山歌風味的民歌,其節奏有一定的自由性,要處理得體才不會失去原有的風格,因此,在視唱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這種山歌風味的民歌視唱感覺。 4、民族音樂的特殊律制的要求 在視唱課堂上,我們的教學大都採用鋼琴作為定音和伴奏的樂器,這就決定了視唱只能採用十二平均律。因此,鋼琴系學生除了會十二平均律以外,還可補充了解其它律制的民族音樂。一方面,有比較才能更好地詮釋西方鋼琴音樂;另一方面,在演奏中國或其它民族的音樂時才能有較深刻的理解。同樣,若讓民樂系學生只掌握與民樂密切相關的知識,就容易形成教學上的偏差,學生知識結構面的不平衡也難免會導致他們演奏上出現一些困難等。所以我建議作為專業院校的學生應較全面地了解首調與固定調;掌握不同律制的不同風格,培養學生能夠分辨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純律、中立音的細微差別,而不是狹義地只專注於自己專業的東西。以解決好視唱民間曲調對民族音樂風格的把握,以及教學上如何適應我國國情來促進民族音樂的發展,如何使得教學規范化等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高科技電子行業得到迅猛的發展,日新月異。現在製造這種樂器已不會像以前那樣受到技術方面的限制了,就拿製作音樂的合成器來說,它已經能調出多種律制,並能夠生動地模仿出各種樂器的不同音色及不同風格的潤腔。 (二)民族音樂聽覺訓練的含義及手段 民族音樂聽覺是在長期的、有意無意的外部音響刺激下所形成的內在民族音樂形象的積累,是通過大腦對舊有音響形象經過再加工改造,形成新的音響形象的發現過程。 2、應該使學生對民族音樂產生正確的反應,以促進他們民族音樂聽辨能力的提高。聽覺往往是通過知覺增進,而知覺又是由於外界刺激引起的。例如,當看到外界景色,即使是同一景色,地質學家和植物學家、軍事家、登山運動員等由於他們的職業不同,他們注意力和側重面都完全不同,這意味著知覺是根據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所以我們必須經常造成與民族音樂內容有關的各種刺激,並通過這些刺激,促進學生對民族音樂聽辨能力的提高。 3、為了使學生注意聽覺訓練,必須靈活地運用各種音樂手段。(1)默唱。不出聲地再現樂曲或音響的能力,最初的形式是默唱與出聲唱交替進行。其方法可以從樂句、樂段開始逐步過渡到整首樂曲。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默唱與出聲唱還可採取個人與個人唱、個人與集體唱的形式交替出現。(2)演奏樂器。事實上,演奏樂器對聽覺訓練有及其重要的意義,例如,拉小提琴進行聽覺訓練時,除了音高、音色等方面的差別外,還有演奏樂器時的復雜技巧方面的問題。(3)與欣賞進行有機的結合。聽覺訓練是為了使學生們能將融合在一起的形形色色音響,轉化為有規律的,使人得到美的享受的民族音樂組織,如果在進行聽覺訓練的同時忽視了聆聽、演奏(唱)和創作三個環節來體會民族音樂的情趣,那麼就會歪曲了聽覺訓練的作用和本質。 (三)民族音樂的樂句與旋律理解

閱讀全文

與民族音樂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