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進行景物描寫詳解.ppt
畫面: 1.夜航去看社戲途中(月夜行船) 2.趙庄看社戲 (船頭看戲) 3.看社戲後歸航偷豆(月下歸航) 作品簡介: 本文是魯迅1922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作者以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了「我」20年來3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課文節選的是看社戲部分。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別名周樟壽,字豫山、豫亭,後改字為豫才。清末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中國偉大的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魯迅的精神被毛澤東主席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100多篇。
2. ppt演講稿,五分鍾內,內容盡量和七下課文有關(例如:花木蘭,鄧稼先,社戲,安塞腰鼓......)
【華盛頓的故事】
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位總統。他是孩子的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內樹。他父親回來了容,非常生氣。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誰砍了我的樹,我要狠狠揍他一頓。」 他父親到處詢問。當他問兒子時,華盛頓開始哭了起來。 「我砍了你的樹!」華盛頓和盤托出。 父親抱起他的兒子說:「我好聰明的孩子,我寧願失去一百棵樹,也不願聽你說謊。」
3. 預習社戲PPT
這是作者對童年時的回憶,與依戀。以此來代表來代表作者嚮往和平生活的心。對天真爛漫的自由生活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憶,表現了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社戲》這篇小說並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戲前後故事的敘述,贊美了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幹,表現了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社戲,指在社中進行的有關宗教、風俗的戲藝活動。在紹興,社日演戲是由來已久的了,南宋時,陸游的「社日」詩中就已經有「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的題詠。至清代,社戲成為亂彈戲劇的主要演出形式。紹興亂彈戲班所演的戲,大致可以分為廟會戲、節令戲、祠堂戲、喜慶戲、事務戲、平安大戲等等。紹興的大部分地區以廟會戲為主。廟會戲是指在各種神道如關帝、包公、龍王、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等等誕辰祭祀活動中演出的戲。祭祀神道的誕辰,是神廟所在地的農村的盛大慶典,通常舉行迎神賽會,綿延數里乃至十數里,哄動村社。同時,農村的貿易集市活動,也在廟會期間舉行,百貨駢集,稱為會市。演戲酬神,也是活動,也在廟會期間舉行,百貨駢集,稱為會市。演戲酬神,也是祭祀活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屆時,村民們遍邀外地鄉戚,備灑備飯,招待看戲。其實,廟會戲的演出,也不僅在二月至五月,差不多是全年全年陸續不斷,演出的目的是求福佑、保平安、祈豐收、逐瘟疫,這種廟會戲的演出十分頻繁。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紹興公報》社編印)中說:「越人好,多淫祀,自二月至五月,賽會無虛日,大率非鬼之祭,唯(馬臻)太守功德在人,雖遠益彰,歌舞其下,猶為近古。」 在紹興城郊,有四月初六西郭門蔣家溇廟會戲是紹興亂彈戲班所演社戲中的大宗,不勝編記。在紹興城郊,有四月初六西郭門蔣家溇的「黃老相公會」,有七月十三昌安門外文應橋的「朱(買臣)太守會」,是規模最大、異常熱鬧的兩次大廟會,都是數十副戲班沿河搭台演出,各地「成頭」(接洽戲班演出業務者)也趕來觀劇,以品評高下,定價定戲,聯絡戲班,洽談業務。戲班的演出也特別地巴結,以求有好的名聲,高的戲價,多多益善的演出機會廟會戲是紹興亂彈戲班所演社戲中的大宗,不勝編記。主要人物:我(迅哥兒)、雙喜、桂生、阿發、六一公公主要情節: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關於看社戲的時間《社戲》中寫道:「我們魯鎮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裡。」又說,趙庄之所以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課文注釋雲:春賽即「春天舉行的賽會」。據此,一般人認為,看社戲的時間是在春天。其實,這是不確切的。看社戲的時間應該是在初夏。其理由有三:第一,《社戲》中說,我到外祖母家去,是在「掃墓完畢之後」。那麼,浙江紹興一帶的掃墓是在什麼時間呢?據《越諺·風俗部》雲:鄉下墓祭一年間共有三次,一是「拜墳歲、上元之前,兒孫數人,香燭紙錠謁墓」;二是「上墳,即掃墓也,清明前後,大備船筵鼓樂,男女兒孫盡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羅拜,稱謂上墳市」;三是「送寒衣,十月祭墓之名,亦數人而已。」《越諺》的作者范嘯風,別號扁舟子,紹興城附近皇甫庄人。魯迅的外祖父魯晴軒中舉後遷居皇甫庄,租賃的就是范嘯風的房屋。他的話是可信的。另據周作人回憶:「周家墓祭的規矩,拜墳歲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而「清明上墳,規模就要大多了,不但是婦女同去,還因為要舉行三獻禮,有些舊排場。」把以上這些材料綜合起來分析,《社戲》中所說的掃墓,是指清明上墳無疑了。又據顧鐵卿所著《清嘉錄·卷三》雲:所謂清明上墳,並非僅僅指清明節那一天,而是「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那麼,小說中所說的「在掃墓完畢之後」,當然應該是在夏初了。第二,從《社戲》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看,也是在初夏。「碧綠的豆麥田地」,「羅漢豆正旺相」,這被稱為「羅漢豆」的蠶豆,在浙東一帶,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後才開始結果,到夏季才能收割。能剝了煮著吃的時候,當然是在初夏了。另外,小說中還寫道,看社戲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們,「多半是專到戲台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水果當然也只能到夏季才有。第三,周作人在《魯迅小說里的人物·地方戲》中明確寫道:「本文(指《社戲》——引者注)中說:『當時我並不想到他們為什麼年年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這是題目的說明,但實際上這種演戲大抵是在夏天。」 根據以上理由,看社戲的時間應該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一、整體把握《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為他人著想。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干凈,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二、問題研究1.作者為什麼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民風淳樸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作者作為客人,「在這里」「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小夥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2.六一公公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至於他誇「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只不過像今日誇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也有觀點認為六一公公雖是個好人,但是有農民的局限。他誇「我」的話,表明他意識深處受封建禮教的影響,這在當時也是難免的。3.為什麼在「我」的感覺里,那夜看到的戲是平生最好的戲,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從全文看,「我」為什麼十分懷念那夜看到的戲和那夜吃到的豆,關鍵不僅在於看戲和吃豆本身,更在於「我」和平橋村的孩子一起參加了看戲和吃豆的全過程,「我」懷念的不僅僅是好戲和好豆,更多的是平橋村那種朴實真摯、和諧親密的人際關系。練習說明一、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二、夏夜行船、月夜歸航在寫景敘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過哪些所見所聞所感來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歸航中「我」的心情與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所見: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漸望見依稀的趙庄,……還有幾點火,…… 所聞: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月下歸航寫了眾小夥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三、揣摩下列詞語,回答括弧中的問題。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輕松」和「舒展」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山為什麼說「踴躍」?) 3.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回望」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罩」表現了怎樣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為什麼還要「感激」?) 1.「輕松」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對比,表現「我」歡喜輕快的心情。2.以動詞「踴躍」寫山,把靜物寫活了。這個詞的含義與現在不一樣,作者在這里是創造性地賦予了這個詞以新的含義。3.「回望」兩字,表現「我」依依的心情。「罩」通過視覺表現戲台如夢如幻的情景,與來時呼應。4.因為城裡讀過書的「我」對他的豆子的誇獎。表現了六一公公淳樸厚道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