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反思 最初我認為信息技術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操作
如果總是採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在短時間內可能效果不錯,但長期下來,學生便會慢慢地失去興趣。信息技術課一般採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開始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然後教師講解、演示或學生自己看書學習,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鼓勵優生輔導差生。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點撥關鍵點、演示重點內容。有時,讓學生上台操作,邊操作邊做解釋,教師適當補充,這樣的效果很好。另外,將書本中的例題和練習相結合,提出典型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討論,然後由小組派代表上台來講解和演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加強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經驗。
2. 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如何做到教學反思的有效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困惑,促使一線的教師努力學會反思。但事實表明,老師們在反思的方法、途徑、效果參差不齊。怎樣進行有利於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反思成為老師們關注的話題—— 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重點,因為課程改革的理念大部分是通過課堂來實施的,加強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反思,正是切中了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程追求有效教學,同樣要探索教師的有效教學反思。用問題引發自己的課後思考,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反思途徑。 一問:這堂課讓學生得到什麼 這應該是一堂課結束後的首要問題。新課程理念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收獲怎樣。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教師的思維中心必須轉移到學生上來,而不是教材、教參、教學內容,只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有效反思才富有實效。 「我這堂課讓學生得到什麼?」備課時當然要思考,課後的思考更有特殊意義。調研中我們發現,教師備課時制定的目標大多還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現為三種傾向:一是資料型,目標大多依賴於教學參考資料,未作思考,直接抄錄教參;二是經驗型,依賴於自我的教學經驗,對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可能思考得還不深入,甚至有差距;三是套路式,每堂課都有一個知識與基礎、能力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形式主義,大而無當。 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充分利用教材等教學資源,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制定具體的、貼切的「這一課」的目標,課堂圍繞目標實施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收獲、有發展。 二問:這堂課學生收獲了沒有 這是課堂教學效果的反思,是有效教學實施水平的反思。「收獲了沒有」本身是比較抽象的問題,執教者應學會從具體可感知的視角來檢驗學生的收獲。教師主要可以從學生的狀態入手進行反思: 一看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態,是積極主動的,還是被動應付的?是全體參與的,還是幾名尖子生的活動?表現為課堂有沒有討論,是否熱烈? 二看學生課堂答題狀態,答題能直接反映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形成等情況,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識的掌握是否准確、熟練?能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三看學生課堂思維狀態,學生思維是膚淺的,還是深入的?是短暫的,還是持續的?有沒有提出富有見解的問題?是否形成了師生、生生思維的碰撞等等,都可供教師反思。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是學生課堂收獲的直接反映,當然更可以成為教師反思的重要依據。三問:我是通過什麼方式讓學生得到的 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感情,達到了預設的學習目標,但是,實現目標的方式是有區別的。新課改倡導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疑難處相互討論、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同時形成能力,在探究過程中也培養了情感態度。這個問題實際上反映的是教師的教學理念。 課後反思這一問題便是強化課改理念的自覺實施、有效實施。通過反思,肯定會發現傳統的影子,甚至課堂教學是新鞋舊路兜圈子,這就需要執教者具備自我解剖的勇氣和膽量。要看到自己的發展,敢於肯定自己,但同時更要大膽剖析落後的教學方式、方法,認識其弊端,並嘗試用新的方式組織教學。經常堅持這樣的反思,先進的教學理念才會逐步代替陳舊的觀念,有效教學的實施便會更自覺、更富於成效。 四問:有沒有比這堂課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應該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反思,也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反思。這一問題是建立在自我對這堂課教學效果基本認可的基礎上的,是對自我的再提升。有時,執教者經過三思而選擇的教學方法,實施後自我感覺還比較滿意,自己認為教學是有效的,對課堂採用的方法會倍加珍惜,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無定法,教無止境,我們應追求教學方法的精緻、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更何況,學生群體不同、教學背景各異,都可能制約方法的選擇。 所以,我們要善於向自己質疑,要挑剔每一個教學細節,要敢於否定自我。善於比較是教學方法再提升的重要途徑,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最善於揣摩同行的教學方法,善於借鑒名師、特級教師的教法。教師應該學會這一技巧,敢於與名師比,與特級教師比,取長補短,為我所用。 新課程在推進的過程中,各地經常舉辦同題教研活動,這是不同教學方法展示的平台,是不同教學個性展示的平台,是教學思想碰撞的平台。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平台更新觀念,挑戰自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成為更成熟的有效教學、高效教學。
3. 六年級信息技術課第五課流星雨教學反思
今天的課堂是沉悶的,文本沒有引起學生的共鳴,我和學生的情緒都很低落。是不是課前聽寫生字的不理想,影響了我們的情緒;是不是引入部分沒有激起學生的興趣;或是這樣的文本我們應換一種方式切入。
4. 作文公開課教學反思怎麼寫
範文,僅供參考。
本學期,我在小學部執教了一節作文示範課《想像作文》,作文課的素材是課本上《清平樂村居》的插圖。辛棄疾的這首詞,清新質朴,字里行間充滿生活氣息,而且課本上插圖的意境也很美。課後習題是這樣的:「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先說一說,再寫下來。」這道題給了我點子,我決定將其拓展成小練筆,作為作文公開課的教學內容。
課本上的插圖意境優美,將茅檐、小溪、青草這些景物,與翁媼、個兒子這些人物巧妙地融合在一個畫面中,賦予了這些鄉村平常的景物以新的意境,構成了淡雅、質朴的藝術境界,恰似一個迷人的世外桃源,令人心馳神往。
作文課前,我用了一節課時間完成了《清平樂村居》的教學,這樣學生就有了最基礎的寫作素材,即詞的譯文。並且通過理解詞意,對課本插圖也有了深入的理解。那麼,如何將言簡意賅的譯文拓展成內容豐富的文章?這就需要教師藉助插圖來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通過豐富任務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讓文章血肉豐滿起來。
我用一個配樂吟唱的小動畫來導入作文教學,這個小動畫圖片色彩鮮艷,童聲吟唱輕松、有節奏。我的用意是用此引發學生探究圖片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可是因為是借班上課,師生之間很陌生,缺乏了解和默契,這個設計並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學生的表現沒有如我預想的那樣興趣濃厚,所以這是一處小敗筆。之後的整節課中,學生的狀態都沒有活躍起來,師生互動有障礙。
接著,我出示了插圖,告訴大家這樣的田園生活正式詞人辛棄疾理想中的生活,請學生為圖片起個貼切的名字,也就是擬個作文題目。學生的答案比較精彩,說到了「世外桃源」、「令人嚮往的田園生活」等文題,本環節完成的比較圓滿。
本節課,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圖中景物,從而生動地進行環境描寫。因為環境描寫是本首詞的一大亮點,也是人物出唱錢的鋪墊。學生從二年級寫話開始就開始練習看圖表達了,但一直到五年級,還是不能很好將景物按一定的順序串聯起來,寫成一段文從字順、條理清晰的話。他們寫出來的句子略顯單調、枯燥,缺乏好詞佳句的修飾,缺少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潤色。因此,我在張主任的的啟發下,花了很多時間來引導學生先口述景物描寫,再動筆寫下來。學生口述的時候比較凌亂、破碎,但寫下來的句子就明顯通順、優美多了。
接下來的時間,幾乎都在啟發學生想像人物的對話和心理活動。課後反思這個環節,學生思維沒打開,課堂氣氛不活躍的症結,在於我問題引導上存在問題,以致於讓學生陷入了「詞窮」的僵局。例如我在啟發學生想像翁媼對話場景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覺得這對老夫妻會聊些什麼?」學生的回答很簡潔,「他們會聊年輕時的事。」「他們會聊聊三個兒子。」這樣的答案沒有細節,不是我想要的。如果我換個說法來問學生:「你覺得這對老夫妻會怎麼聊天呢?」學生就可能回答出翁媼聊天的具體內容了。由此可見,教師課堂上的提問很重要,字字句句都要仔細斟酌、推敲,切不可馬虎對待。有了這次前車之鑒,以後在課堂上我會認真地設計教師的語言。
細細回味,掩卷深思,我還意識到自己課堂上的評價不夠多、針對性不強,這樣的忽視多少會影響到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不利於活躍課堂氣氛,這也是我日後應該多加註意的。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雖然我已經有7年的教學經驗了,但在駕馭課堂上仍然時常感覺力不從心。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此鼓勵自己活到老、學到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