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語言教案小班「一望二三里」古詩教案怎麼寫
活動目標:
1.讓學生朗誦古詩《一望二三里》,深刻理解詩歌的意境,體驗數字詩的趣味。
2.讓學生用拍手、敲擊節拍的方法感受古詩的韻律之美。
3.增強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熱愛。
活動准備:
1.讓小朋友拿一到十的卡片。
2.幼兒用書:《一望二三里》。
3.可敲擊出柔和聲音的木筷、積木。
4.課件。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願望。
教師:(播放古箏音樂)這段音樂好聽嗎?你感覺是在什麼地方?
教師:你看到了什麼呢?
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古詩,讓我們聽著音樂一起欣賞一下吧!
(二)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古詩。
1.教師第一遍朗誦時,運用手勢、速度緩慢地進行。當說到數字時,手指點相應的字。
2.分析詩中內容。
(三)出示幼兒用書畫面,幫助幼兒理解古詩畫面的意境。
1.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
教師:你們發現了什麼問題?說給大家聽聽。
2.引導幼兒共同尋找答案。
3.藉助幼兒用書畫面以及動作、語言,逐句幫助幼兒理解古詩,重點讓幼兒理解「望」、「煙村」等詞義。
4.教師引導幼兒討論。
教師:這首詩聽起來有什麼感覺?
(四)教師藉助動作引領幼兒學念古詩。
(五)用多種游戲方式幫助幼兒朗誦詩歌,體會古詩的韻律之美。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語言區可安排幼兒分個別或小組背誦詩歌。
活動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主要是幫助幼兒初步學習朗誦古詩《一望二三里》,理解詩歌的意境,體驗數字詩的趣味。於是我在活動准備中特意增添了相應的字卡和圖示,在活動的相應環節給予幼兒適當的語言提示,幫助幼兒藉助字卡來記憶每一幅圖的內容;還有就是活動環節一經過調整後組織起來更是得心應手。通過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是將幼兒兩兩講述改為師生共同講述後,幼兒在老師的言語帶領下講述得更是帶勁,再加上講述時教師對個別表現突出幼兒的及時表揚,更增強了幼兒大膽講述的信心;本次活動的目標達成率較高。
整節課的各項常規都非常好,孩子們與我的合作很好。本節課讓我體會到:一節課要想上的好,不僅平常要對各項常規的培養;更需要的是准備好上課的各項思路和物質。
② 古詩教案怎麼寫
給個例子給你
教材簡析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詩意。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像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並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准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像詞所描繪的情景,並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岩」,是唐代人。呂岩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後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盪,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後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並質疑。(師適時板書並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卧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麼?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像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像。
2.學生反饋,把所想像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麼,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嚮往寧靜淡泊,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像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像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准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准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准,最流利。
3.自讀理解,藉助課後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迴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藉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隻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藉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像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像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像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並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第三課時(《清平樂•村居》)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並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的「樂」要讀成「l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後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閑居的人家」。《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讀,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准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准: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再讀,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後,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裡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像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嚮往。
(五)熟讀,成誦
1.小組內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③ 中班古詩教案
桃李天下課件裡面有
④ 幼兒園中班古詩無題教案
不建議給中班小朋友講無題,可以初步學習古詩,但是具體還是最好小學以上再學習,凌附教案如下:
一、教學目標
1. 欣賞體會本詩的朦朧美。
2. 了解無題詩的基本特徵。
3. 了解李商隱的生平遭際及其對創作的影響。
4. 思考文學的多義性問題。
二、教學要點
1. 含蓄朦朧的詩歌題旨和寄情深婉的藝術風格
2. 無題詩體制的基本特點
3. 詩中的名句
三、文本詳析
這首《無題》詩是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作於唐武宗會昌末年,李商隱居母喪期滿,重任秘書省正字時。李商隱的無題詩是他別具一格的獨創。詩中之意不便明言,所以標以「無題」。另有些詩取首句頭兩字為題,題目和內容基本上沒有什麼聯系,也屬無題詩。這類詩內容較為復雜。他的無題詩寄託深而措辭婉,辭藻清麗,聲調和美,令人讀之,盪氣回腸,不能自已。
這首無題詩寫的是痛苦與歡樂交織的愛情。詩的前四句是在分離時對震撼心靈的愛情的執著回憶。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第一句中的「昨夜」,是指往昔的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這個夜晚,星光燦爛,清風宜人,在畫樓之西,桂堂之東,詩人與所愛之人度過了一個令人銷魂的夜晚。然而這個溫馨旖旎之夜,有如昨夜之星辰,昨夜之清風,一去難以再返,留下的除了記憶中的幸福與歡樂外,只有今時的孤寂與傷痛。這句詩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把往昔與今日,愛情的溫馨與別離的傷痛調和成一杯令人心醉又令人心碎的醇酒。
第二聯寫詩人在他離開時品味這愛情之酒的感受。人為的間阻使詩人與所愛之人不得不分離,往日的愛情的溫馨成為昨夜星辰。詩人多麼渴望與所愛之人團聚,然而「身無彩鳳雙飛翼」,不能高飛,去沖破人為間阻,飛到所愛的人的身邊。「身無彩鳳雙飛翼」,寫出詩人對與所愛之人團聚的渴望和團聚無因相見無期的痛苦。但一想到昔日的愛情時,又因他與所愛之人心靈契合,情意相通,又使他在分離時感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幸福與歡樂。心靈的契合,情意的相通又戰勝了彼此形體的分離,愛情之酒就是這樣有苦有甜,苦的回味是甜。這一聯將對愛情的復雜感受物化為兩個美麗而貼切的比喻。使詩句的內涵復雜而深厚,表現得意深而情遠,情致纏綿。故而這兩句成為歷代傳誦的描繪受壓抑的愛情的名句。
詩的最後四句,由回憶而轉入現實。
「隔座送鉤」兩句,寫在一次宴席上,詩人與所愛之人在分離後意外相見了。這兩句用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氣勢流暢:詩人在與所愛之人和朋友們在一起,於春酒送暖,燭光搖紅的酒筵上,時而隔著座位做猜鉤之戲,時而分組為射覆之戲。這兩句詩中,詩人用繪畫的手法,畫出有詩人和所愛之人參加的酒宴的歡樂場面。由於前面四句詩對「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愛情的描繪,讀者不難在這熱鬧的酒宴場面中看到詩人與所愛之人含情脈脈的目光,捕捉到靈犀相通的深情交流。這兩句詩形象鮮明而生動。詩意卻朦朧,因而取得象外有象,言外有言的藝術效果。
「隔座」一聯極力於虛處寫詩人與所愛之人意外重聚的歡樂,還有一個目的是加重後面兩句的反跌。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詩人不得不在鼓聲的催促下,騎馬去秘書省應卯上班。此時身不由己地和所愛之人再次分離,有如隨風飄轉的蓬草,使今日的重逢,又如昨夜星辰一去不可再返。這里詩人以明確的筆墨寫出了這分離之苦是自己的宦身所造成的。在這里詩人把愛情與社會聯系起來,寫出他的愛情悲劇的原因。他的愛情不幸是功名利祿造成的。這里有詩人對自己的譴責,也有對功名利祿的詛咒。這杯本應是甜蜜的愛情之酒,由於自己的錯誤追求才注進了苦澀,所以他才刻骨銘心地難以忘懷了。
這首詩善於把心靈的波動熔鑄於詩的形象之中,構成深邃的意境,極其婉曲含蓄地傳達出細膩的感情。這是詩人寄情深婉的藝術風格的體現。
四、思考題思路提示
1. 你認為詩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詩人自己?
供學生獨立思考
2. 與《長恨歌》那種內容十分明確的愛情詩相比,這種含混朦朧的作品的長處與短處各有哪些?
本詩具體內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給讀者進行聯想、想像的空間,更能引發不同讀者多方面的感受。缺點是不太適合痛快淋漓地表達情感以及敘述事件。
3. 能否再舉出幾首具有朦朧美的詩作?
如阮籍《詠懷》、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隱《錦瑟》、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紗」等。
作者的生平及創作情況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父親李嗣做過縣令。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隱年十七,受到曾在憲宗朝做過宰相的太平軍節度使令狐楚的賞識,讓李在門下,與他兒子令狐綯一起學習。令狐楚長於章奏,李商隱經他親自指點,遂以四六章奏馳名。李商隱也自認為是令狐楚的傳衣弟子。後被署為節度府巡官,專掌章奏。
從大和六年(832)以後,兩次參加進士考試失敗。文宗開成二年(837),令狐楚已死,令狐綯任左補闕。這年「高鍇知貢舉,令狐綯雅善鍇,獎譽甚力,故擢進士第」(《新唐書·李商隱傳》)。
開成三年,李商隱赴涇原節度使(治所在今甘肅省涇川縣之北)王茂元幕,王茂元愛其才,以女妻之。令狐綯父子,屬於「牛黨」,王茂元屬於「李黨」。因此令狐綯認為李商隱娶王茂元之女為妻,是「背恩」,而「牛、李黨人蚩謫商隱,以為詭薄無行,共排笮(音窄,壓也)之」(《新唐書·李商隱傳》)。這年應博學鴻詞科,落選。
開成四年應書判拔萃科,及格。授秘書省校書郎,但不久調補宏農(今河南靈寶市)尉。他在開成三年曾有詩:「沈約憐何遜,延年(顏延之)毀謝庄」(《漫成三首》)。說明有愛惜他的人,也有毀損他的人。他由校書郎調任職位低下的縣尉,可能也與牛李黨爭有關。開成五年(840),李商隱辭去縣尉職。
武宗會昌元年(841),李德裕入相,「李黨」得勢。王茂元調任忠武軍節度使(管轄今河南省許昌一帶)。會昌二年,李商隱又以書判拔萃,再任秘書省正字。宣宗繼位後起用「牛黨」,大中元年(847)李德裕貶潮州(今廣東潮州)司馬,李黨給事中鄭亞出為桂州刺史。李商隱應鄭亞聘為掌書記。大中四年盧弘正出鎮徐州,奏李商隱為判官。這年,王氏夫人死。大中六年,盧弘正死,李商隱自徐州返京。求令狐綯,補太學博士。這時的「牛李」黨爭雖以李德裕的貶死而告結束,但令狐綯始終不能諒解李商隱的所謂「背恩」而在政治上予以援手。不久,柳仲郢為東川節度使,以商隱為節度書記檢校工部郎中。大中十年(856)柳仲郢調回長安,商隱亦返京。十一年在柳仲郢手下任鹽鐵推官,不久還鄭州。大中十二年卒,年四十六。
李商隱的一生就在牛、李黨的磨擦中討生活。雖然他不是自覺的「牛黨」或「李黨」,但「牛、李黨人視他為「背恩」、「無行」,事實上已把他當作曾是「牛黨」和後又屬「李黨」看待而捲入了黨爭漩渦。使他不得不在「牛、李黨」的官僚手下討生活,還不得不向庸俗的官僚如令狐綯輩再三陳情,請求諒解。不但青年時期欲回天地的凌雲壯志盡成虛幻,而且屢遭排斥,過了一輩子寄人籬下的幕僚生活。這種創傷,使得他帶有濃厚的感傷抑鬱情調,從而影響了他的詩篇的風格。就他現存的近六百首詩來看,內容還是較廣泛的。如《有感》,《重有感》的反對宦官專權;《韓碑》、《壽安公主出降》、《送戶部李郎中充昭義攻討》的反對藩鎮割據,《城上》、《漫成五章》(之五)的反對少數民族奴隸主的侵擾;《可嘆》、《碧城》的諷刺統治集團的荒淫無恥;《瑤池》、《華岳下題西王母廟》的諷刺統治者服葯求仙的愚昧:《詠史》、《覽古》諸篇的對統治者游樂荒怠的警戒;《行次西郊一百韻》對社會動亂與人民苦難的反映。當時社會上的重要方面幾乎都涉及了。至於抒發個人遭遇的坎坷、受壓抑的悲憤心情的作品那就更多了。
這些作品,說明了李商隱的詩篇的現實意義。而且「又聞理與亂,系人不系天」、「幾時拓土成王道?從古窮兵是禍胎」、「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等詩句也反映了他具有憂世憂國的思想。當然,他究竟是個封建士大夫,他的集子中還有些如《效徐陵體贈更衣》、《又效江南曲》等輕艷懷想的作品。
李商隱的古體詩,也有寫得很成功的作品,但尤長於七言律、絕。他的律詩語言精練,對偶工巧。形成深情綿邈,綺麗清新的獨特風格。他的七絕善於造意,精於遣辭,含蘊深厚,形象優美。王安石稱贊他的詩,「以為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而已。每誦其『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與『池光不受月,暮氣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戰場'之類,謂雖老杜亡以過也」(見《蔡寬夫詩話》)。但憂時傷亂的篇章之多,關懷生民苦難的情感之深,與乎氣魄的宏偉深健,李商隱是無法與杜甫相比的。至於格律的整嚴,詞語的穠麗流美,以及抒情的細膩深致,那確實不亞於老杜,甚至還有比老杜更動人的句子。他的七絕也不同於李白、王昌齡,如「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有李、王的情韻,而不及李、王的嘹亮高朗。
李商隱的詩給人突出的感覺,是語言精美,尤其善於用典。有時他糅和幾個典故而又貼切地表達他的思想感情。但也有些篇章過於追求語言的華美,堆砌僻典,不免有晦澀之感。甚至有時故意隱曲深藏,使人不得其解。所以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譏誚他:「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尤其北宋「西昆體」的作家,專門學他詞句華麗的一面,形式主義傾向更為嚴重。其實這只是李商隱的部分缺陷,他的詩並不都是晦澀難解的,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游原》);「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不都是明白如話而又情韻深遠嗎?
問題倒在他大多數詩篇的感傷情調。詩人都是具有豐富的感情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深於情,而且也都是憤郁中積發而為詩的。但李、杜、白的多數篇章的情感,都高昂憤激雄健深厚。而李商隱的多數篇章卻陷於纖巧幽深、哀郁傷感。這與他個人遭遇有關,與晚唐衰頹的時代精神也有關。
有《玉溪生詩集》傳世。以馮浩的《玉溪生詩箋注》、朱鶴齡的《李義山詩注》較好。
⑤ 古詩明日歌教案
明日歌
【作者】錢福 【朝代】明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內。
世人若容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萬世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
晨昏滾滾水東流,今古悠悠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⑥ 古詩所見的教案怎麼寫
一、課文概述
《所見》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是一首古詩,屬於精讀課文。袁枚的《所見》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它簡短的文字中蘊含著無窮的意境,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回味無窮。它貼近學生的生活,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夏天的情趣,與本單元 「快樂的夏天 」主題相吻合。
二、教學理念
古詩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煉,魅力無窮。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像,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於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應當說古詩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著民族的魂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古詩教學,並力求探索出教學古詩的新思路:立足詩詞,放眼於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淡化詩意,品析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多元教學,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
三、學生認知基礎分析
一年級的孩子在學前就有一定的古詩積累,詩歌特有的韻文形式利於學生朗讀,教材為詩歌選配的畫面生動、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內容的難度。詩句中的文字注音,對於有一定自讀能力的孩子來講難度不大。但教者應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以利於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感悟。古詩詞源於生活,引導學生把在生活中觀察到、體驗到的東西用古詩詞進行表達,也能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感悟。
四、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
(1)會認10個二類字,能正確認讀書寫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通古詩。鼓勵學生用動作,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生字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古詩的學習,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學習重、難點:學會生字,有感情的吟誦古詩。
五、教學方法
1、課前准備,搜集一些贊美夏天的小詩。
2、強調課前預習,了解古詩 ,認讀生字 。
2、談話法、合作交流法。
3、感悟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的過程中,營造學詩氛圍。
4、誦讀法:多形式誦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
4、想像法:讓學生開啟想像的閘門,進入古詩意境。
5、聯系生活法:將課堂與生活有效整合,知道夏天是美好的,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從而熱愛夏天,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設計
13、古詩《所見》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新人教版第二冊第四組教材:《所見》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詩、林」等六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
重、難點:學會生字,有感情地朗誦、背誦古詩。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生字詞卡片。
教學方法:1、強調課前預習,了解課文,認讀生字,並學會組詞。2、談話法、合作交流法。3、閱讀感悟法: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交流的過程中感悟課文內涵,提高語文素養。4、學習探究法。5、想像法:讓學生開啟想像的閘門,揣摩作者內心,產生情感共鳴。6、聯系生活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引導學生背誦有關春天的古詩。(師:小朋友,你們會背有關春天的古詩嗎?誰來背背?今天我們來學習有關夏天的古詩。板書:古詩)
(設計意圖:激發起學生對再次學習古詩的興趣)
2、(出示課文插圖):古時候有個大詩人叫袁枚,他在一個夏日去樹林里,樹林里的畫面吸引了他,於是他把他所看見的畫面寫成了一首小詩《所見》(板書課題)
(請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師一齊來寫課題《所見》,並齊讀兩次。)
(設計意圖:揭題,讓學生了解作者創作《所見》的情境。)
二、初讀古詩、識字
1、引導學生看課文情境朗讀視頻後說話:
詩人看到了什麼?師根據生回答板書:牧童 黃牛 林 蟬
2、師: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所見》。(播放音樂,師范讀課文)
(多麼有意思的一首小詩呀,你們想讀嗎?請小朋友打開13課,自由讀課文《所見》)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接觸課文、感受課文。)
3、學生自由讀古詩,遇到不會的生字多讀幾次,要求將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在教學中,初讀課文,引導學生通過讀題質疑,圍繞課題提問題,帶著自己的問題自由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然後,根據學生的問題及時地去梳理,整理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初讀課文之後,交流解決問題。著重體現自主與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讀書的目的性。)
4、(看到同學們讀得津津有味,生字寶寶也跑出來跟你們見面了。看,它們來了)
學習生字詞(出示課件):
古詩、所見、林樾、牧童、黃牛、閉口、立正
自由拼讀--看拼音個別讀--去拼音讀--開火車讀--齊讀
(字詞理解指導:「牧童」、「蟬」出示蟬的圖片、「閉口」、「立正」用動作來表達)
5、學會了生字,那我們有什麼好辦法把生字記下來呢?
出示生字:詩、林、立、童、黃、閉)
讓學生兩人一組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識記較難的生字。
(1)同桌說 (2)指名說
6、寫一寫:(出示課件:把我們寫漂亮:詩、林、立、童、黃、閉)
(1)、 師重點范寫「林」、「童」、「黃」三個生字,生書空。然後生在書上描1個。
(2)、同學間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時,盡量使學生在寫字的過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因此,主要採用多媒體直觀展示法,讀字、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訓練。在詞語教學中,首先抓住課文中的新詞和重點詞讓學生反復的認讀,對難寫的字給予適當的指導,容易寫錯的字讓學生自己觀察和比較,幫助學生讀准字音。並輔之以認字方法,以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辨別、理解能力。)
三、圖文結合,再讀感悟
師:生字學會了,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把古詩讀得更好。
1、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著歌兒。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師:(動情地)你們看,小牧童坐在黃牛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地放聲歌唱,響亮的歌聲傳遍了整個樹林。我們來讀一讀這兩行詩。
出示第一、二行古詩:「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越」,引導學生讀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讀 齊讀)
師:牧童騎著黃牛的心情怎樣?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心情來讀?
(1)學生自由練讀一到兩次──(2)指名讀後,師:「牧童的歌聲響亮嗎?他響亮的歌聲傳遍了整個樹林,所以振字要讀得重些」。(出課件解釋:傳遍了樹林)──(3)師范讀──(4)齊讀──(5)師:牧童騎著黃牛的心情怎樣?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心情來讀?──指名讀──(6)(師: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那麼牧童騎在牛背上會有什麼樣的表情和動作呢?──男生讀 (7)請同學們一起來讀第一、二行古詩,)有感情、配以動作齊讀。
2、師:牧童唱歌這么高興,他有沒有一直唱下去?有沒有,(引出課件古詩: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學生齊讀
師:牧童唱著唱著,他的歌聲突然停止,「噓!他想干什麼?」
(1)你從第三行詩哪一個詞哪個看出來牧童很想捉蟬?(師:對,「意欲」就是心裡想要的意思。並出示課件解釋:「心裡想要」)
(2)指導學生讀好此句:意欲捕鳴蟬 師:要用怎樣的心情來讀?
3、師:我們讀第四行時要小聲點,千萬不要驚動樹上的蟬。引導學生讀好第三、四行古詩。
指名讀--女生讀--男生讀--配動作齊讀
4、師:你們能根據古詩描述的畫面,說說詩意嗎?
看圖,指名學生說說詩意--師再引導全體學生看詩句說說詩意。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欣賞能力和感悟能力。)
5、想像說話:
牧童有沒有捉到樹上的蟬呢?
6、課件出示全詩 (師:你們喜歡這個小牧童嗎?那我們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把這首古詩讀熟)
(1)師范讀
(2)兩人一組互讀
(3)齊讀
(設計意圖:整個教學過程突出以讀代講、層層深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突出教學重點、抓准探究點,拓展教學深度,讓學生經歷強烈的情感體驗。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7、背誦古詩:
1、師:看來小朋友把古詩讀懂了,現在你們能看著板書,老師讀前一句,你們接後一句嗎? (結合板書,師生合作背詩句)
2、引導看圖,練習背誦。 引背--自由背--齊背
四、知識延伸:
1、為課文插圖配上古詩。
2、學唱古詩。
(師:你們為插圖配上了小詩,真了不起!那我們現在也來做一回快樂的小牧童,聽著音樂做做動作吧!)播放課件音樂
3、搜索有關夏日的古詩。
(設計意圖:在學生記憶古詩、深刻體會古詩的基礎上,抓住時機,因勢利導,設拓展思維,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能力的培養。)
⑦ 《如何讀懂古詩》的教學設計
1.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
2.理解詩歌中詞語的含義。
3.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4.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現狀分析】很多考生埋怨古詩難讀,甚至讀不懂,對面古詩閱讀鑒賞存有畏難或放棄的心理,不利於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鑒於此,本節課從如何讀懂詩歌入手,教會學生解讀古詩的方法,掌握解讀古詩的鑰匙。
【教學目標】學習讀懂古詩的方法,幫助學生找到解讀詩歌的鑰匙。
【教學重點】如何從兩個層面讀懂詩歌。
【教學難點】如何領會詩歌的深層意思。
【教學方法】討論法、鑒賞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建議】關於「如何讀懂古詩」的方法可操作性強,建議教師把方法落實到具體的詩歌鑒賞中去,進行示範操作,讓學生在看教師示範操作的過程中懂得方法要領,學會獨立操作。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經常埋怨讀不懂古詩,害怕讀古詩,甚至放棄讀古詩。其實,「讀不懂」不是不讀詩的理由,我們「讀不懂」,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我們「沒文化」,而是因為我們「不懂讀」,即尚未掌握讀古詩的方法,當我們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後,我相信「讀不懂」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二、授課內容
(一)詩歌備考的四個環節
知識——讀懂——鑒賞——表述
1、知識包括形象、語言、技巧、思想內容和古詩詞常識等。
2「讀懂」在四個環節中的地位
(1)讀懂是知識的綜合運用。
(2)讀懂是鑒賞和表述的基礎。
(二)首先弄清怎樣才算「讀懂」?
1、明白表層意思(能翻譯出大意: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景物)
2、領會深層意思,包括寫出了什麼意境(形象、氛圍),表達了什麼情感(情緒、心境),反映了什麼思想(態度、觀點)
(三)傳授如何讀懂詩歌的方法
1、如何明白淺層意思?
(1)填充內容——詩中省略的主語、賓語、狀語、過渡語等;
(2)調整語序——主謂倒裝、狀語後置、賓語前置等;
(3)整合句意——前後連綴,大體翻譯為意思相對完整的句子。
【課堂演練】
明白以下兩首古詩的淺層意思。
例1:
詠白海棠
薛寶釵
珍重芳姿晝掩門,
自攜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
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
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
不語婷婷日又昏。
【參考:(我)珍惜看重(白海棠)美好的姿容。白天,我掩門出去
親自提著手瓮澆灌白海棠。(剛澆上水的白海棠)在秋日的台階上像洗去胭脂一樣,映出了它的身影;在那灑滿露水的台階上招來如同冰雪般的精魂。淡雅到極致才知道海棠花更嬌艷,而像玉一樣憂愁怎能夠沒有淚痕呢?(海棠花)想報答白帝的雨露之恩,只憑借自身的清亮潔白就可以了,(但它只是)默默無語高高地站立在那裡直到黃昏。】
例2:
詠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簾半掩門,
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
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
倦倚西風夜已昏。
【參考:(我)半捲起門簾,半掩著門,(望著那白白的海棠),(覺得該)碾碎冰塊給它做土用玉來給它做盆。(它彷彿)從梨花那裡偷來三分潔白,(又好像)從梅花那裡借來一縷精魂。(眼前的白海棠)像月宮中的仙女在縫制白衣,又彷彿是秋天閨房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淚痕。(我)倦倚在昏夜西風之中,嬌羞無語能和誰傾訴(我的心事呢?)】
2、如何領會深層意思?
(1)聯系信息,揣摩語言,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題目、注釋、詩人生平、典故;意象語言、情感語言、首尾句。
例1:戴復古《江陰浮遠堂》:「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註: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後期詩人
(情感語言、註解)
例2:杜甫的詩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人生平、意象語言、尾句)
例3:崔顥的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意象語言、情感語言)
(2)再現情境,設身體驗
通過聯想和想像,再現詩歌情境,設身進入這一情境中去體驗、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3)篩選詞語,確定內容
聯系意境、情感、思想態度等相關主題詞,確認詩歌的深層意思。
【課堂演練】
進一步領會薛、林《詠白海棠》的深層意思(加下劃線的詞語是重點詞語)。
詠白海棠
薛寶釵
珍重芳姿晝掩門,
自攜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
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
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
不語婷婷日又昏。
(此詩有意以白海棠結合自己,以花寫人,反映出薛寶釵以穩重、端莊、淡雅、寧靜、清潔自詡的內心世界。)
詠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簾半掩門,
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
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
倦倚西風夜已昏。
(詩中的種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擬花之「『秋閨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寫照。詩中所表現出來的瀟灑、高潔、孤傲、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與寶釵的白海棠詩相同,她們都在詩中表現了自我,但黛玉之真率與寶釵之矯情,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特徵。)
(四)方法小結
如何讀懂詩歌的方法
1、明白淺層意思
(1)填充內容,(2)調整語序,(3)整合句意。
2、領會深層意思
(1)聯系信息,揣摩語言;(2)再現情境,設身體驗;(3)篩選詞語,確定內容。
(五)小試牛刀
請從兩個層面解讀以下這首古詩。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
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
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
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
為拂綠琴埃。
〔注〕苗發、司空曙是李益詩友。
【參考】
淺層意:傍晚時分,一陣微風吹來,把我從冥坐中驚醒。我走近窗戶,思緒飄渺起來。(風)吹開門,又吹動竹子。(我聽到動靜)以為是故人來(看望我)。(風)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階下的青苔上。(這風)應該掀開門簾進屋來,為我拂去綠琴上的塵埃。
深層意需領會以下要點:
1、這是一首懷遠思人之作;2、「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這兩句詩渲染了清冷幽靜的氛圍。3、本詩通過微風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了思念故人的感情。
(六)學習建議
1、「讀懂」是一項綜合性的智力活動,要先學會分步閱讀,再上升到綜合閱讀。
2、要真正讀懂詩歌,方法不是萬能,多讀多悟才是關鍵。
3、這段時間做詩歌鑒賞題,不要忙於答題,要有意識地把讀懂詩歌放在首位。
三、作業:
⑧ 古詩《絕句》教案
幼兒園大班古詩教案《絕句》
活動內容:古詩《絕句》
活動目標:
1.
激發幼兒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
在給詩配畫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內容,學會整首吟誦。
3.
採用字圖搭配的方法理解動詞
「
鳴
」
、
「
上
」
、
「
含
」
、
「
泊
」
的含義。
活動准備:課件、掛圖、畫有古詩內容的小圖片、字卡:鳴、上、含、泊。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
師幼自由交流認識的飛禽引入課題。
2.
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幼兒簡單了解黃鸝和白鷺:黃鸝:羽毛的顏色非常好
看,經常站在樹枝上展示它動聽的歌喉。白鷺:是一種水鳥,會用嘴捉魚,當它們成群的飛上天空的時
候,經常是排成一行。
3.
師幼一起或請個別幼兒朗誦這首關於黃鸝和白鷺的古詩《絕句》。
二、展開
1.
前兩句採用幼兒給詩配畫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內容。
老師朗誦
「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
,
請幼兒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想像畫出這兩句的意思,
並請幼兒解釋其含義。(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叫,白鷺排成一行飛上晴朗的藍色的天空。)
2.
後兩句採用看大掛圖的形式,理解其詩句的內容。
(
1
)
「
窗含西嶺千秋雪
」
。西嶺:是一個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幾千年都化不了的雪;
窗含:
從窗戶里向外望去,
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
幼兒用手勢當作
「
小窗
戶
」
,看一看西嶺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
「
小窗戶
」
里了。
(
2
)
「
門泊東吳萬里船
」
。東吳:是一個地方的名字,離這里有幾萬里路,
這些船有將要駛向東吳的,也有從東吳來的,都停在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個字
「
泊
」
;門外
停著將要駛向幾萬里外東吳的船和從萬里東吳駛來的船。
3.
老師示範朗誦並演示操作活動教具,請幼兒完整欣賞古詩。
4.
教師採用字圖搭配的方法,幫助幼兒理解古詩中的動詞。
鳴:鳥的叫聲;上:飛上;含:向外望去,西嶺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泊:停泊、停靠。
5.
知識拓展:古詩是描寫人物的還是描寫景色的?哪個季節的景色?
你是
從哪裡知道的?作者是誰?他為什麼要寫這首古詩?
三、結束
幼兒自由朗誦學過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