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楊式太極推手教學視頻
學基本的推手架法 感覺 李德潤 師爺的比較詳細!他不講怎麼實戰!
內功推手 魏樹人老爺子的最好
祝大彤講的也好!別的我還真沒看過!
2. 怎樣練好楊氏太極拳推手怎樣松隨
練好太極拳,把周身之勁練成一家,把樁功和腰腿練的合乎要求,然後再學太極推手。專
練好太極拳屬的標準是:頭頂、肩沉、肘墜、腕坐、指展、胸含、腹實、腰松、臀斂、肛提、襠圓、周身之勁,一松到腳。這才算基本達到標准,相反,仰臉、端肩、肘掀、腕軟、五指無形,挺胸、提肚、撅臀、松肛、兩腿過曲,永遠也練不好太極拳,更談不上推手。
3. 哪兒有楊氏太極推手(教學)下載
你好,你去優酷www.youku.com上下載,搜索「楊氏太極拳推手」就會有資專料出來的。或者直接搜索「推手」,那你能看到的屬資料就更多。可以下載,可以在線看,流暢度都是可以的。
那裡有非常多的好的資料,我自己也常去看,同時www.56.com上也有很多太極拳的好資料,可以參考。
再會,好運。
4. 陳式太極推手和楊式推手有什麼不同
太極拳推手也稱太極推手、推手、打手、揉手、擖手,是太極拳一種訓練方法。即雙人徒手體會用力方法的一種練習。太極拳分為:拳架訓練、推手訓練、技擊防身訓練三個部分;從太極拳的組成部分嚴格地講:推手是檢驗拳架的方法,是拳架與散打的橋梁。分為: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定步推手注重兩人雙手、雙腳形成陰陽形狀旋轉--形成一個圓,在圓的運動中演示拳架中的招式,以校正拳架;活步推手:訓練肢體靈敏度,沾連黏隨不丟頂。從北宋張三豐算起至今已以近千年歷史,王宗岳《太極拳論》寫得好清楚:推手是體會上下相隨,隨屈就伸,沾連黏隨不丟頂。即太極拳力量方法。推手訓練不是技擊防身訓練,技擊防身才是太極拳終極目標。
推手方法主要有:「掤」,用手臂沾接、捧架對方,築成防線;「捋」,順勢向側方或向後牽引;「擠」,向前擠壓,逼迫;「按」,向下、向前推按;「采」,向下牽引;「挒」,橫向分化或進擊對方;「肘」,用前臂旋轉或肘關節制約、攻擊對方;「靠」,以肩、背擠壓。推手時,兩人手臂相搭,按著一定的程序互相推挽,周而復始,俗稱「打輪」。在「打輪」過程中,雙方力爭牽制對方,使其失去平衡,進而趁勢將對方發放出去。技術高超者能使對方雙腳騰空,擲跌於地,自己卻安穩自若。推手雙方必須保持手臂沾連不脫,在互相黏隨的運轉中動搖對方的重心。推手禁用腿法,也不準使用摔跤、擒拿、擊打等方法。這與以踢、打、摔、拿為主的散手項目迥然不同。它是一種彼此制約、掌握平衡、剛柔相兼、別具一格的對抗運動。
有些地區流行的推手,允許用手或腿或手足兼用纏繞對方關節,但多數地區禁而不用。推手的形式很多,可以分為單推手、雙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推手、散推手等。其中最基本的是定步雙推手,也稱四正推手,練習時雙方對面站立,一腳在前,腳步不動,用掤、捋、擠、按 4種方法推揉打輪。活步推手是在四正推手的基礎上,兩人腳步移動,一進一退,直線往返;也有的兩人側身走成圓形。大捋推手是用采、、肘、靠 4種方法按順序打輪,因其勁力多為斜向,故又稱四隅推手;其腳步移動成弧線,進者3步,退者2步,邊走邊轉,腳步輕快。散推手是兩手推挽不拘形式,不按固定程序打輪的推手方法,形式更為自由。推手的運動特點是不丟(脫離)不頂(頂撞),以靜待動,以柔克剛,與打太極拳的要領是一致的。推手中的「靜」不是靜止,而是精神集中,仔細觀察,感覺,尤其是通過身體觸覺,准確判斷對方力量的
大小、方向、部位,以便及時做出反應,這叫做「聽勁」。太極推手要求知己知人,後發先至,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急則急應,緩則緩隨,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其基礎全在於「聽勁」技巧。推手中的「柔」也不是消極躲避、軟而無力,而是要求以巧制勝,避實就虛,用小力勝大力。如對手來勢兇猛,就要走化旋轉,避開鋒銳,將對方引進,並使其力量分散,落空,陷於被動,再集中優勢出擊對方,其勁力迅猛如放箭。推手中掌握這種「先化後發」、「以柔克剛」的技巧,稱為「懂勁」。
經常練習太極推手,可以鍛煉人體反應能力,提高身體靈敏、速度、力量、柔韌等素質。推手與太極拳配合練習,更可以收到相輔相成、均衡發展的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極推手與太極拳一樣得到廣泛流傳。由於它簡便易行,饒有趣味,對抗而無傷害,所以在開展太極拳的地方,大都有人練習太極推手。
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對練形式。以雙人鍛煉為主。運用太極拳的勁力、技法,遵循太極拳的原則如「以靜制動」 「以柔克剛」進行的運動。在起過程中綜合運用太極拳的各種身法、步法和招式,是太極拳體系中訓練技擊能力和勁力感悟性的重要手段。傳統太極拳推手經常在師生之間和學員之間進行。現代武術比賽中設立了太極推手項目,分級別進行,並對場地、服裝、參賽年齡、局數等作出了相應的規定。
流派
推手流派與風格: 開展較為廣泛的太極拳推手大致為三大流派,其風格特點各異。
一、是陳式太極拳推手,主要有管腳、拿關節;
二、是楊式太極拳推手,主要是棚勁大,以發勁為主;
三、是吳式太極拳推手,主要是柔化為主。
四、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推手,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推手是繼承太極拳道推手最全面的一種推手。從北宋張三
推手
豐傳承至今以近千年歷史,1988年出版的《東方修道文庫·太極道訣》已經證實是最古老的、傳承最完善的推手。講究陰陽變化,以推手檢驗拳架正確與否;強調推手是一種訓練方法,是連接拳架與散打的橋梁。從推手訓練中體會到:道家「無為」思想的實質精神,從推手中可以體會到修道不分先後,只要方法得當——經過三層九級制訓練都可以達到「應物自然,防身的目的。」如果你有興趣就可達到王宗岳《太極拳論》的「耄耋御眾之形」。由於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傳承中有十不傳:心險好鬥、不忠不孝等,所以知道的人很少。為了提高大家對推手的認識,特公布於世:太極拳推
手訓練--三層九級制訓練方法。推手訓練分三種形式體現:定步推手——招熟,活步推手——懂勁,散推手——神明。經散推手訓練後很容易進入散打階段。散打,是另外一種訓練方法:也分三層九級制(見「玄機真人」鄭琛《太極拳道詮釋》一書)。王宗岳《太極拳論》只是針對推手訓練的重要性進行了描述。推手只是從手開始訓練,「推」是本能,訓練中要「推」而「不推」,利用搭手看肘的圓的運動體會力度大小、方向,體會拳架中的招式在圓的運動中使用的時機以檢驗拳架訓練的正確與錯誤,再體會全身的感應程度以修煉全身敏感性。
5. 楊式56太極拳口訣
1、預備勢+第一勢來並步站,眼要平視松下肩,左胯右抽落右胯,左腳向左跨步來。預備勢來開步站,收心忘事歸練拳,呼吸自然內暢長,眼要平視神內含。
2、起勢+兩臂前搓松下肩,與肩同高變下按,右手抹眉兩臂展,同時腰帶右腳開。屈膝下蹲兩手起,頭頂松肩手變按,右手抹眉右腳開,兩手翻轉抱球來。
3、攬雀尾左朋+重心右移腰右轉,兩手抱球在胸前,提起左腳再左轉,胯托左腿向前邁。重心前移蹬後腳,上下分手左朋生,面向正前眼遠視,呼吸自然頂頭懸。
4、攬雀尾右朋+重心後移左腳扣,重心左移兩手隨,腰向左轉右手引,然後抱球到胸前。腰向左轉帶右腿,復向右轉邁右腿,重心前移弓步成,屈臂向上右朋生。
5、單鞭+重心後移身法正,腰胯帶動右腳扣,兩手平抹向左行,與肩同高眼隨行。兩手屈臂向右轉,右手後伸要立掌,左手內翻到胸前,腰向左轉合起手。復向左轉變勾手,右腿坐穩氣下沉,後胯托起左腿邁,弓步按掌單鞭生。
6、提手上勢+重心後移扣左腳,重心左移松勾手,兩臂平展松兩肩,腰向左轉提右腳。復向右轉送右腿,腳著地合起手,右手在前與眼平,左手合到右肘下。
7、白鶴亮翅+兩手下履右靠生,雙手翻轉到胸前,右手收到小腹上,左手轉圓到臉前。腰向右轉帶左腿,復向左轉向前點,左手下按右手托,上頂下松長身形。
8、左摟膝拗步+重心不動腰右轉,右手向下復後轉,伸臂挑腕收耳旁,左手隨腰來轉動。重心右移左腳起,復向左轉送左腿,左手向前摟左膝,弓步右掌向前推。
9、手揮琵琶勢+右腳跟步復下落,右手回手到胸前,左腳略動虛步落,左手前伸琵琶成。
10、左摟膝拗步+穩住重心腰右轉,右手向下往後伸,轉腕挑掌收耳旁,左手隨腰來轉動。腰向左轉胯托腿,邁出左腿左手摟,弓步右掌向前推,弓步收臀身不俯。
6. 楊式太極拳林墨根與吳式太極拳李秉慈推手誰贏了
林墨根功夫不算最好,只是李丙慈沒有跟楊禹廷學過技擊而已。
7. 太極拳 陳氏 楊氏 吳氏 推手的差別
大致上是有差別的,但是發人上基本上大小沒什麼區別
看推手的差別主要看化解的專過程,而不是屬推手,
陳氏架子大,重炮捶
楊氏重擒拿,
吳氏重摔跤,各有側重點
---------------------
那個視頻我看了~只能說是現代太極拳的劣根,很多人被推時候習慣往後跳,用來調整重心,防止摔倒,其實這個方法很有問題,容易造成腳下不穩,也不知道當時是誰那麼缺德想出來的
8. 我爸爸要買一本關於楊氏太極推手快速入門的書,求推介一下,最好網上有賣
網上都有 不要買了 網路一搜一大把
9. 楊式太極林墨根大師和吳式太極大師李秉慈推手誰勝了
肯定是楊式太極林墨根大師勝
10. 楊式太極拳88式 教學片
楊式88式,陳思坦演練:http://www.taiji.de/taiji/head5_14/88-form.mpg
楊式競賽套路40式,陳思坦演練:http://www.taiji.de/taiji/head5_4/40-form.mpg
綜合競賽42式,高佳敏演練:http://www.taiji.de/taiji/head5_6/42-form.mpg
綜合競賽48式,吳阿敏演練:http://www.taiji.de/taiji/head5_0/48-form.m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