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0-12-24 19:13:22

㈠ 小學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評課稿

教學至今,聽過不少教師的課,但李XX老師的《光的傳播》一課,給我的印象最深:本節課採用多媒體加演示實驗的課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有趣的故事情景引入為突破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標,合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展學生小組討論,分組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通過探究自主總結、整理獲取有關「光的傳播」知識。整個教學活動突出了光的直線傳播規律這一重點,突破了對光的直線傳播條件的認識、利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現象的難點,有效實現了三維目標,特別注重知識獲得的探究過程。
1.巧設情境,導入新課
李老師用如來佛祖要求「孫悟空與光娃(光源的兒子)」比試賽跑開始,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入課題,讓學生處在濃厚的興趣中,巧妙的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課題導入特別,切合學生實際,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徵。
在創設的情景中李老師還創造性的加入了本節課的知識點,讓學生從中尋找,概括出來,使學生在獲得精神愉悅的同時,學習了物理知識,並且培養了他們的分析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注重探究,教法靈活
李老師具有很強的親和力,組織學生討論積極,學生分組實驗探究主動有效,實驗器材准備科學合理,充分顯示了光在氣體、液體、透明固體(果凍)中的直線傳播路線,很好的探究了光的直線傳播。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靈活,多媒體應用得當,豐富多彩的圖片、光源的舉例、影子的成因、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等很好地體現了多媒體課型形象直觀的特點,降低了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適時展現了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
教學活動中通過環環相扣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合作完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學過程」和「探究的科學方法」,教給學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真正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3.從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會
整個教學活動緊密結合生活實際,擴大了與學生的交流面,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多種教學方法交替運用,使知識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得到掌握,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課堂設計完整、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後呼應、教學方法應用靈活得當,課堂效率高,教學效果好。
另外,還讓學生知道,物理知識來源於社會,服務於社會,用光的直線傳播知識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簡單現象: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排隊、瞄準,激光準直等,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4.注重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
教學活動中,李老師將學習的重心向知識探究轉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
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培養了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全面育人的新課程理念。
在教學中通過對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反對迷信、崇尚科學的科學史觀教育。
在講到「人造光源」一詞時,延伸介紹了人類用火的發展史,使學生們感受到了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
五、賞識教育,評價及時
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各種表現作出相應的評價,並給予及時的表揚,推行賞識教育。尤其是進行小組討論時,對討論積極、回答正確的同學獎勵給他實驗時的果凍,引起了其他同學的羨慕之心,更增強了這些同學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得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其他同學也能避短揚長,有助於學生間的競爭與合作。
六、基本功扎實,精講精練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李老師基本功扎實,教學經驗豐富,雖年逾四十,仍能學習多媒體這一先進的教學手段,是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學習的榜樣。所選習題都各有側重,對課上所講授的知識點,既有練習又相互補充,很好的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
但李老師的課也有些微的不足:這節課的實驗都相對較簡單,教學時,教師完全可以放手,只給學生器材,讓他們自己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及進行實驗後的討論交流,那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動手實驗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另外,應該給點時間讓學生記憶基本概念和規律,讓學生養成做筆記的習慣,這都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同時也能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再就是,學生不必過早的接觸科學探究,雖然實驗中難免會有所涉及,但不必把探究的七要素全部搬出來,按步驟進行;並且七要素也不是每個實驗都必須有的,也可以只有幾個要素組合完成實驗。
總體來看,李老師的這節課,是成功的,對我的教學還是有一定啟發的,也使我清楚的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會抽出更多的時間學習各種理論知識,豐富自己,以期在新課改的路上走的更遠!

㈡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及專家點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運用實驗驗證理解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難點是運用光的直線傳播理論來解釋影子的形成。
學生根據前面兩課的學習,可以理解影子的形成是由於物體擋住了光源的緣故。如何讓學生理解光是沿直線傳播的,並利用光的直線傳播理論來解釋影子的形成,理解陰影部分為什麼沒有光線進去呢?
首先我讓學生作出了猜測,學生都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我再播放光照射物體的圖片讓學生思考:光是沿直線的形式傳播嗎?
接下來,為了驗證學生的猜想我安排了兩個實驗,實驗由簡到難,層層推進。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做書本上介紹的這個實驗——光穿小孔。在這個實驗中學生都發現只有讓三個小孔對齊,才能使光通過在最後的紙屏上產生光斑,這就驗證了光的直線傳播。再引導學生,移動小孔紙板進行觀察,學生通過實驗發現移動後,在最後的紙屏上不能出現光斑了,光斑出現在移動的那塊小孔紙板上了,從而驗證了光只沿直線傳播。為了使學生能清楚的看見光的直線傳播路徑,我為學生再演示了第二個實驗:煙箱實驗。在一個透明的長方體盒子中噴入少許的煙後,用一直激光筆對著煙箱照射,學生可以清晰的看見一條筆直的光,又進一步驗證: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最後,我拿出一根直管、一根彎管和學生玩了一個小游戲。在6小組中各選一位學生上來分別用直管和彎管來看教室的白熾燈燈光,最後,6位學生得出的結論都是相同的——直管能看見燈光,彎管看不見燈光。這樣就從反面驗證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通過光的這一特性就能合理的解釋影子的形成其實就是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整堂課,其實內容都很簡單,就是如何一步步加深驗證,對於學生來說可能興趣更大,因為這堂課注重更多的是探究的過程。
這節課我也總結了一下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 要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運用實驗、有效的提問、引導和討論等策略;

2. 將學生帶入生活情景,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起學生的探知慾望,引導學生探索;

3. 同時輔以相關課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指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有關現象進行歸納。

4. 要給學生閱讀課本和記憶基本概念的過程,給點時間讓學生記憶基本概念和規律;講例子耗的時間太多,我覺得課後思考的方式更好。

㈢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案與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回准》的要求.(2)分析每答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㈣ 五年級上冊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從純科學意義上講,無論早晨、中午還是傍晚,人眼看到的太陽都是1分視角,所以它既沒有變大也沒有變小。所謂大如車蓋或小如盤盂都只是相對地面物體產生的錯覺。 至於冷與熱,還涉及熱量積累過程,這也與太陽離地球遠近的變化無直接關系。

㈤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後反思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材分析

【設計理念】

本節通過讓學生們收集相關的資料(圖片、文字、實物),知道生活、生產中有各種各樣的光源。通過對資料和實物的分析,還可以得到光源的共同特性──發光體。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讓學生明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教材中用激光引導掘進方向的圖,示意性展示了光直線傳播的應用。教材以聲音在空氣中速度大小為基礎,從「光的傳播比聲音快」的感悟中,了解光的傳播速度。「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光」作為「科學世界」內容給出,以弘揚科學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用光速的知識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理解一些天文知識,了解最大的長度單位──光年。

以探究光的直線傳播條件為核心,重視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是處理本節課教學內容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從教學模式上突出「探究」,讓學生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實驗活動。讓學生去想,去說,去做,去表達,去感悟。將「光的傳播」作為探究課來處理,可以強化課題的方法教育功能和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養。將本課題的教學變為師生共同參與的探究課。設計引入課題從常見的「人眼看物體」開始討論,以激發學生認識光的興趣並對學生進行勞動創造人類文明的思想教育。問題提出後,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研究,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光的直線傳播的條件,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對於一些抽象的物理現象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化,讓學生從直觀的物理現象中自行探究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參與探究的狀態之中,充分展現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類;

2.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 =3×108m/s。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光在空氣中和水中傳播的實驗現象,了解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2.閱讀「科學世界 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內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3.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於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三、教學資源

1.演示:小激光燈、手電筒、演示課件;

2.學生探究實驗器材:小激光燈、果凍、水、蠟燭、手電筒、帶孔的紙板、地球儀、乒乓球等。

四、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

引入課題
請同學們打開窗簾,我們看到明媚的陽光照進了教室,老師看到了大家一張張的笑臉.試想,如果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我們還能看見物體嗎?這是為什麼?

白天,如果我們緊閉雙眼,仍什麼也看不見,這又是為什麼?

對!實際上我們的周圍就是一個充滿五顏六色的光的世界,同學們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奧秘,從本章開始,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光的世界。
不能看見。因為夜晚沒有光,我們什麼也看不見。

沒有光進入我們的眼睛。
聯系實際提出問題,激發興趣,引起注意。

進行新課
1.光源

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禮花的圖片。

光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把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有很多能發光的物體,它們都是光源,誰能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呢?

為了使用方便,人們研究並製造了人造光源,它的發展有一段很長的歷史,請看圖片展示:原始人用篝火照明,後來又出現了火把、油燈、蠟燭,現在又有了更方便的各種電燈,人造光源還在發展和改進。

2.探究光的直線傳播的條件

請看老師手中的小激光器,它發出的光在遠處的牆上產生一個亮點(演示)。請大家猜測,光源發出的光是怎樣傳播的呢?

㈥ 五年級上冊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運用實驗驗證理解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難點是運用光的直線傳播理論來解釋影子的形成。
學生根據前面兩課的學習,可以理解影子的形成是由於物體擋住了光源的緣故。如何讓學生理解光是沿直線傳播的,並利用光的直線傳播理論來解釋影子的形成,理解陰影部分為什麼沒有光線進去呢?
首先我讓學生作出了猜測,學生都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我再播放光照射物體的圖片讓學生思考:光是沿直線的形式傳播嗎?
接下來,為了驗證學生的猜想我安排了兩個實驗,實驗由簡到難,層層推進。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做書本上介紹的這個實驗——光穿小孔。在這個實驗中學生都發現只有讓三個小孔對齊,才能使光通過在最後的紙屏上產生光斑,這就驗證了光的直線傳播。再引導學生,移動小孔紙板進行觀察,學生通過實驗發現移動後,在最後的紙屏上不能出現光斑了,光斑出現在移動的那塊小孔紙板上了,從而驗證了光只沿直線傳播。為了使學生能清楚的看見光的直線傳播路徑,我為學生再演示了第二個實驗:煙箱實驗。在一個透明的長方體盒子中噴入少許的煙後,用一直激光筆對著煙箱照射,學生可以清晰的看見一條筆直的光,又進一步驗證: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最後,我拿出一根直管、一根彎管和學生玩了一個小游戲。在6小組中各選一位學生上來分別用直管和彎管來看教室的白熾燈燈光,最後,6位學生得出的結論都是相同的——直管能看見燈光,彎管看不見燈光。這樣就從反面驗證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通過光的這一特性就能合理的解釋影子的形成其實就是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整堂課,其實內容都很簡單,就是如何一步步加深驗證,對於學生來說可能興趣更大,因為這堂課注重更多的是探究的過程。
這節課我也總結了一下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 要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運用實驗、有效的提問、引導和討論等策略;
2. 將學生帶入生活情景,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起學生的探知慾望,引導學生探索;
3. 同時輔以相關課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指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有關現象進行歸納。
4. 要給學生閱讀課本和記憶基本概念的過程,給點時間讓學生記憶基本概念和規律;講例子耗的時間太多,我覺得課後思考的方式更好。

㈦ 光是怎麼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光是直線傳播的。光源發出光,是因為光源中電子獲得額外能量。如果能量不足以使其躍遷到更外層的軌道,電子就會進行加速運動,並以波的形式釋放能量。

㈧ 《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設計教學反思

科學概念:
1、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2、光的速度為30萬千米每秒。
能力目標:
1、學會設專計驗證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屬實驗。
2、能夠依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結論。
3、會畫光傳播的路線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知道推測要有理有據。
2、在實驗過程中認真觀察,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