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對外漢語教學:「來/去」和「到」的區別
來是指從別的地方到說話的人的所在地
去是指從說話的人的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例如
你想讓一個人上到什麼什麼的上面
如果你在上面,那個人在下面,你就應該說"上來"
如果你在下面,那個人也在下面,你就應該對他說"上去"
『貳』 對外漢語教學如何教
你如果是他的語伴,應該是以聊天為主,但也免不了要有些語法、語義、語用方面的講解;如果是他的私人教師,恐怕就得選用個教材了。另外這也取決於他的預期和要求,得徵求一下他的意見吧?
『叄』 對外漢語教學有哪些技巧
直觀法
就是用卡片、實物、圖片教具,直接解釋詞語意義的方法。比如:解釋「回杯子」,只要舉起茶答杯;解釋「龍」,只要舉一張畫有龍的圖片,也就一目瞭然了。
直觀法直接將實物與目的語的符號系統連接起來,繞過了由母語到目的語的解釋翻譯過程,因而可以使學生直接掌握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但是,如果學生所學的是生活中不太常用的詞語,盡管學生當時明白得快,記得也快,但未必能長期記住。因此,對於這類詞語,仍需要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重現,從而加深學生印象。
直觀法適用於生活中常用,離學生生活比較近的詞語。其不足處在於很多詞語,我們既無法把實物搬進教室,也很難用圖片表現它的外表特徵。例如「霜」。
『肆』 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真正開始於什麼時候
對外漢語教學歷史回顧
追溯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早在兩千五六百年前,《周禮》及《禮記》所提到的「通譯」已見端倪。而外國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國學習漢語,則始於東漢初年《後漢書·儒林列傳》:「匈奴亦遣子入學。」),盛於唐代,明、清也出現過熱潮,這都指來華學習。再溯外國的漢語教學,早在公元372年朝鮮就正式設立太學講授漢語(即高句麗第十七代小獸林五二年);公元1世紀至10世紀佛教傳入越南,為研讀佛經,越南人開始學習漢語和漢字;十八、九世紀,西方傳教士將漢語教學帶回德、法、意等歐洲國家,那裡的漢語教學往往跟漢學研究融為一體。但不管何時何地教、學漢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始終沒有成為一項專門的事業和一種專門的學問。如果以1950年7月清華大學正式成立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進修班(班主任周培源先生、副主任呂叔湘先生)標志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正式開始,我國對外漢語教學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大致可分為兩大時期,即實行改革、開放前30年的形成時期和改革、開放後20年的發展時期,前者又經歷了三個階段。
初創階段: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即從1950年的清華大學最先開設「東歐班」至1961年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專修班與北京外國語學院非洲留學生辦公室合並,成立了北京外國語學院外國留學生辦公室。由此從無到有建立了新中國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專門教學機構,並初步組成了一支專職對外漢語教師隊伍。這10年間共接收了來自60多個國家的3315名留學生,並開始了向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派遣漢語教師(朱德熙先生為當時首赴保加利亞任教的對外漢語教師)。
進展階段:60年代初期至中期「文化革命」前。期間經歷了1962年北京外國語學院留學生辦公室跟出國留學生部合並獨立建校,成立了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進而又於1964年經高教部批准,將預校升格改名為北京語言學晚,成為我國惟—一所以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為主要任務的高等學校。1965年夏,二千多越南留學生來華,使全國又有二十多所著名高校承擔了對外漢語教學任務,僅1965年留學生總數已達到了3312人。另外,從1961年起,高教部決定從一部分重點大學的中文系選拔優秀應屆畢業生作為儲備出國漢語師資,到北京外國語學院或北京大學進修三年外語,至文革共培養了四批一百多人,他們後來成為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中堅骨幹力量。
恢復階段:70年代初期至後期,在這之前的60年代下半段,正值十年「文革」的頭五年,對外漢語教學基本處於停頓狀態。但由於70年代初我國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1971年聯合國恢復我合法席位,1973年聯合國大會第28屆參議一致通過將漢語列為大會和安理會的五種工作語言之一,1972年因我國援建坦贊鐵路要為這兩國長期培養數百名專業技術人員,他們首先需要學習漢語),1972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恢復北京語言學院,並於1973年接收了42個國家的383名留學生。1974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為北京語言學院題寫了校名,標志著國家最高領導對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關心和重視。
近二十幾年來,隨著「文革」結束及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國力增強及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需要了解中國,加強跟中國的交往,由此在世界范圍內擴大了對學習漢語的需求。這種需求相比過去長期處於緩慢、反復的狀況,是一個質的飛躍和突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伍』 對外漢語教學中怎麼講解趨向動詞"來
給樓主一篇講趨向動詞的對外漢語教案做參考:
1 教學內容分析
1.1 學習內容分析
了解並掌握復合趨向動詞的讀音、詞義、實際用法,判斷復合趨向動詞是否使用正確,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能夠造簡單的句子,在日常交際中進行使用。
1.2 教學重點分析
切實加強復合趨向動詞基本意義的理解掌握,要生動、具體、形象、充分的利用圖片、實際情景、實際語境讓學習者感知、體會和理解。要將詞義相近或相似的復合趨向動詞進行對比,簡單清楚地解釋區別,通過圖片和實際情景進行演示。
2 學習者分析
2.1 學生基本特徵
接觸漢語一段時間的初級班學生,年齡20歲左右,多為泰國、印尼學生,少數歐美學生,文化程度為大學本科,對漢語有濃厚的興趣。
2.2 學習動機
通過相應等級的HSK考試並且在日常交際中能夠熟練運用。
2.3 學習偏好
喜歡教師多進行互動教學,學生們能夠有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3 教學目標制定與陳述
3.1 教學目標
課程運用綜合法,從聽、說、讀、寫幾個方面,來教授學生復合趨向動詞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課程學習,首先使學生認知復合趨向動詞的讀音、詞義和實際用法,掌握相關知識;並在此基礎上能夠完成相應的練習,判斷句子中復合趨向動詞使用是否正確,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嘗試自己造句,進行對話和交際,掌握應用技能。
3.2 難點分析
要注意講清各種引申意義,從最基本義的認知義指導出去,抓住其最類似的特點,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將不同的引申意義與結構形式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4 教學策略
4.1 教學思路與組織
教學中應當多進行鼓勵,善於發現學生的進步,給學習者樹立信心;同時相信自己的教學能力,做到認真負責,友好熱情。
4.2 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中,略微放慢語速,盡量使用簡單的詞彙構成句子,重點、難點講解時可進行適當的重復和解釋,遵循精講多練的教學原則。
主要採用圖片、情景等形象的方式理解掌握,少用言語描述。通過圖片情景等輸入和使之大量應用,建立認知感覺和語感。
多融入一些場景教學及交際性練習,鼓勵學生多開口講漢語。
5 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多媒體設備、教師硬體環境。
6 教學流程
6.1 組織教學:35分鍾
師生互相問候,檢查學生出席情況,對缺席學生表示關心。
宣布本節課教學內容:復合趨向動詞。
6.2 導入新課:1015分鍾
6.2.1 復習檢查
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單純趨向動詞。
如下圖:板書1單純趨向動詞並標明拼音:
1)標音朗讀
全班同學集體朗讀兩遍,增強印象。
2)看字朗讀
擦掉標注的拼音,全班同學朗讀兩遍。自我考察,老師判斷他們的掌握情況。
3)分別朗讀
每個同學分別朗讀一遍,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逐個糾音。
6.2.2 過度導入
對上節課掌握情況進行點評、總結,由單純趨向動詞引出復合趨向動詞,導入新課內容。
6.3 講解新課5060分鍾
如下圖:板書2:由板書1略微變化,使其具有新的教學意義。
6.3.1 讀音
上課前已經復習過單純趨向動詞的讀音了,這里只簡單重復一下。
1)集體朗讀
按照板書2的規律,全班同學集體朗讀兩遍,增強印象,熟悉構成方法。
2)個別提問
每個同學提問幾個詞的讀音。老師在這一過程中觀察學生的表現,以判斷他們的掌握情況。
6.3.2 詞義
1)釋義: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圖片多為同學們喜歡的卡通人物,解釋復合趨向動詞的基本詞義。
2)演示:用教室中的場景、情景,模擬、演示。讓學生通過肢體語言進行記憶,加深印象。
(1)進來:利用教室的門演示,從外面走進教室里。
(2)出來:同上,從教室走出教室。
(3)上來:利用教室的講台演示,從下面走到講台上去。
(4)下來:同上,從講台走到下面。
(5)回來:從教室走出去,再回到原來的位置。
(6)過來:朝著說話人走。
3)引申:在學生較熟練地掌握復合趨向動詞的基本詞義的情況下,適當講解一些抽象含義,進行知識擴展,以便交際。每個例句配有圖片或動畫,便於學生理解。
(1)下來:①由明到暗,由強到弱,有動到靜的逐漸變化的過程。
例句:天慢慢黑下來了。
②使事物停留或固定,以免消失。
例句:老師上課講的語法你都記下來了嗎?
(2)下去:已經開始的動作繼續進行下去。
例句:已經開始了,就幹下去吧。
(3)出來:①產生了結果,從無到有。
例句:這張畫,他想了一個多月才畫出來
②識別、分辨事物,從無意義到有意義。
例句:我看出來了,他畫的是一隻大象。
(4)起來:①新的動作開始,一般是由靜態轉變為到動態。
例句:天一亮,市場就熱鬧起來了。
②使人或食物從分散到集中的動作的完成。
例句:殺人犯被抓起來了。
(5)過來:恢復或轉到正常狀態。
例句:老師把握文章中的錯字都改過來了。
他終於明白過來了,有了金錢就不等於有了幸福。
(6)過去:失去正常狀態,進入不正常狀態。
例句:聽到這個消息,他幾乎要昏過去了。
6.3.3 構成
由兩個單純趨向動片語合而成。
6.3.4 練習
1)判斷正誤
利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展示例句。因為處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加強學生對復合趨向動詞使用的正面印象,所以以下選取的例句全部是正確的。
經理讓小王上來找他。(經理在三樓,小王在二樓)
你有什麼困難可以說出來。
我等了很久,他才從樓上走下來。
2)選詞填空
用所學的復合趨向動詞填空。
讓他講______________________,講完以後再問問題。
他怎麼這么快就把我們的計劃宣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什麼意見,歡迎你們全都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句
仿照之前練習中的句子,可先進行簡單替換,後用復合趨向動詞自己造句,教師糾正錯誤,給予指導,並了解、判斷學生的接受水平和理解程度。
6.4 強化鞏固1520分鍾
1)讀音
按照板書2的規律,全班集體朗讀復合趨向動詞,方便記憶,同時復習復合趨向動詞的構詞方法。
2)含義
簡單復習每個復合趨向動詞的基本詞義和抽象含義。
3)例句
重復朗讀練習中的句子,加強印象。
6.5 布置作業35分鍾
用今天所學的復合趨向動詞,每個詞造兩個句子,下節課上課時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有對復合趨向動詞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先自己查詢一下動詞+趨向動詞這種用法。
『陸』 對外漢語教學有哪些特點
1、以語言對來比為基礎自。利用漢語與母語的對比,會讓老外更好的理解漢字的特點。
2、與文化因素相結合。中外文化具有很大的差異,作為漢語教師,除了學習漢語教學基礎知識和方法外,也要多去了解國外的文化。
3、以培養漢語交際能力為最終目標。老外往往沒有太多時間來進行漢語學習,他們希望能學以致用,盡快將漢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來。這也是漢語教學最重要的特點。
『柒』 對外漢語教學方法有哪些
1,「對外漢語教學法」的課程性質和意義
1.1 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 漢語作為版外語或者作為第二權語言的教學。
思考:對外漢語教學同「英語教學」比較相似還是跟「中小學語文教學」比較相似,為什麼
2,教學法的理論支柱
2.1 討論:
思考:這些都談到了外語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你覺得有什麼共同之處。
提示:上述書中均把語言學理論、心理學理論、教育學理論作為重要的理論基礎。
2.3 教學法理論支柱之二:心理學原理
2.3.1 心理學研究什麼?
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心理活動
情感、意志-->心理過程
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脾氣、內外向-->個性傾向和特徵
2.3.2 心理學對人的心理活動、心理過程及個性傾向等等的研究,都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外語教學方法。
2.4 教學法理論支柱之三:教育學原理及教育心理學原理
2.4.1 教育學研究什麼?
2.4.2 教育學的發展影響外語教學法:
1) 在傳統古典教育思想的制約下,只能採用翻譯法。
2) 捷克教育家認為教育必須「遵循自然」,從而產生了直接法。
4,布置作業
『捌』 對外漢語教學的的40個語法點
1.漢語的基本語序
主語 + 謂語 + 賓語
我 學習 漢語。
2.用「嗎」、「呢」的疑問句
你去嗎?| 你去哪兒呢?
3.用疑問代詞的疑問句
他是誰?|這是什麼書?|你去哪兒?|你怎麼去?
4.正反疑問句
你是不是中國人?— 你是中國人不是?
你有沒有照相機?— 你有照相機沒有?
5.用「A還是B?」的選擇疑問句
你喝咖啡還是啤酒?| 你去商店還是(去)書店?
注意:「還是」和「或者」是有區別的:
星期天,我在家裡看電視或者(× 還是)聽音樂。
6.定語(用在名詞前)
(1)說明領屬關系,應該用「的」:
這是我的書,那是他的筆。
(2)說明人或事物的性質,不用「的」:
他是漢語老師。| 這是中文書。
(3)說明親屬關系或單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們學校。
7.狀語(用在動詞 / 形容詞前)
(1)副詞作狀語: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詞短語作狀語:
我在中國學習。| 我從美國來。| 我跟中國老師學漢語。|
我給他寫信。 | 你往前走。 | 我對他說了這件事。
(3)雙音節形容詞作狀語,常用「地」:
他高興地說:「今天是我的生日」。
(4)單音節形容詞作狀語,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詞前有程度副詞,一般要用「地」:
他很認真地學習。
8.結果補語(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果)
形式:動詞 + 動詞/ 形容詞
(1)動詞 + 動詞(懂、見、完、在、到、給、成…):
我聽懂了。| 我看見他了。| 作業做完了。|車停在門口。
(2)動詞 + 形容詞(對、錯、好、清楚……):
你說對了。| 飯做好了。| 我聽清楚了。
9.簡單趨向補語
動詞 + 上、下、進、出、回、過、起 / 來、去
動詞後有賓語,趨向補語是「來 / 去」的情況:
(1)賓語是處所詞語的形式:動詞 + 處所詞語 + 來 / 去
明天他回北京來。| 他進圖書館去了。
(2)賓語是事物詞語的兩種形式:
表示完成:動詞 + 來 / 去 + 事物詞語
我借來一本書。| 他拿去了那支筆。
表示要求:動詞 + 事物詞語 + 來 / 去
你快倒茶來!
10.復合趨向補語
動詞 + 上來 / 上去、下來 / 下去、進來 / 進去、出來 /
出去、回來 / 回去、過來 / 過去、起來
(1)賓語是處所詞語的形式:「來 / 去」在句末
他走進教室來。| 他跑回家去。
(2)賓語是事物詞語的形式:
表示完成,事物賓語前有數量詞的兩種形式:
他拿出來一本書。| 他拿出一本書來。
表示完成,事物賓語前沒有數量詞:
他拿出書來。
表示要求,事物賓語在「來 / 去」前:
你拿出書來!
11.程度補語
形式:形容詞 + 極了/ 得+不得了 / 死了/ 壞了 / 得很 / 多了
他高興極了。| 我累得不得了。| 我餓死了。
12.可能補語(用在動詞後,表示能力或可能性)
形式:動詞 + 得 / 不 + 結果補語 | 趨向補語
表示能力:這本書我看得懂,他看不懂。
表示可能:他明天回得來,我明天回不來。
13.情態補語
形式:動詞 + 得 + 非常 / 很 / 比較 + 形容詞
(1)動詞後沒有賓語的形式:
他跑得很快。
(2)動詞後帶有賓語的形式:
他學漢語學得很好。(重復動詞)
漢語他學得很好。 (賓語提前)
他漢語學得很好。 (賓語提前)
14.時量補語(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持續多長時間)
(1)持續性動詞的三種形式:
我學漢語學了一年。 (重復動詞)
我學了一年(的)漢語。 (動詞+時間+賓語)
漢語我學了一年。 (賓語提前)
(2)非持續性動詞的形式:
他離開中國一年了。(動詞+賓語+時間)
(3)賓語是人稱代詞的形式:
我等他等了十分鍾。(重復動詞)
我等了他十分鍾。 (動詞+人稱代詞+時間)
(4)副詞或能願動詞,要放在重復動詞前邊:
我學漢語只學一年。/ 我學漢語要學一年。
15.動量補語(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數量)
形式:動詞 + 動量詞(主要是「次、遍、下」)
(1)動詞 + 動量詞 + 事物賓語:
我看了一次電影。| 他看了一遍課文。|
(2)動詞 + 人稱代詞賓語 + 動量詞:
昨天,我找了他三次。
16.存現句
形式:處所詞語 + 動詞 + 名詞
(1)表示存在:牆上有一幅畫。
(2)表示出現:前邊來了一個人。
(3)表示消失:停車場上開走了一輛車。
17.動態助詞「了」
形式:動詞 + 了
說明:「了」在動詞後,表示動作完成(與時間無關):
昨天我吃了早飯就去學校了。
明天我吃了早飯去學校。
平時我吃了早飯就去學校。
18.語氣助詞「了1」
形式:「了」在句尾。
說明:表示事情已經發生:
現在他去書店買書了。| 昨天你去書店了沒有?(正反問)
19.語氣助詞「了2」
形式:「了」在句尾
說明:表示變化:
春天了,天氣暖和了。
他是大學生了,可以獨立生活了。
20.動態助詞「了」+ 數量詞 + 語氣助詞「了」
說明:表示動作可能繼續,或不再繼續:
我學漢語學了一年了,我還要學習一年。(還要繼續)
我學漢語學了一年了,以後不學了。 (不再繼續)
21.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
說明:表示動作或事情很快會發生)
要下雨了。/ 新年快到了。/ 汽車快要開了。
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國了。(「快要」前不能用時間詞語)
22.動態助詞「著」
形式:動詞 + 著
說明:表示動作或狀態的持續
外邊下著雨,刮著風。(動作持續、動態)
房間的門開著。 (狀態持續、靜態)
23.動態助詞「過」
形式:動詞 + 過
說明:表示過去的經歷
我去過北京,沒有去過上海。
正反問:你去過北京沒有?
24.在 / 正在 / 正 + 動詞……(呢)
說明:表示動作的進行
他在看書(呢)。| 他正在看書(呢)。| 他正看書呢。
外邊在下著雨。| 外邊正下著雨。(可以跟「著」一起用)
25.連動句
形式:有兩個以上的動詞
昨天他去商店買了東西。 (「了」在最後一個動詞的後面)
26.兼語句
形式:A請 / 讓 / 叫 B + 動詞
我請他來。
老師讓學生寫作文。
爸爸叫兒子去買東西。
27.用「比」字句表示比較
(1)A(不)比B + 形容詞
我比他高。| 我不比他高。
(2)A比B更 / 還 + 形容詞
我很高,他比我更 / 還高。
(3)A比B + 形容詞 + 數量 // 一點、一些 // 得多、多了
我比他高五公分。
我比他高一點。
我比他高得多(多了)。
(4)A比B早 / 晚 // 多 / 少 + 動詞 + 數量
我比他早來五分鍾。
我比他多學了三篇課文。
(5)「比」字句中有程度補語,有兩種形式:
我比他來得早。
我來得比他早。
28.用「A跟B(不)一樣 +(形容詞)」表示比較
我的書跟他的書一樣。| 我的書跟他的書不一樣。
我跟他一樣高。| 這個房間跟那個房間不一樣大。
29.用「A有 / 沒有B(這么 / 那麼) + 形容詞」表示比較
他有我這么高。
我沒有他高。(或:我沒有他那麼高)
他有你高嗎?(或:他有你這么高嗎?)
30.動詞重疊(表示時間短,或嘗試)
(1)動作還沒有發生,單音節動詞之間可用可不用「一」:
這個問題,我要想想。
這個問題,我要想一想。
(2)雙音節動詞之間不能用「一」:
這個問題,我們要研究(× 一)研究。
(3)動作已經完成,單音節 / 雙音節動詞之間要用「了」:
這個問題,我昨天想了想。
(4)用「在」、「正在」等表示動作的進行,動詞不能重疊:
他正在聽(×聽聽)音樂。
31.形容詞重疊(有生動、形象的作用)
(1)單音節的重疊形式:AA
她有一雙大大的眼睛。
(2)雙音節的重疊形式:AABB
這是一個乾乾凈凈的房間。
(3)形容詞重疊作定語,或單獨作謂語,後邊要用「的」:
一雙大大的眼睛 / 他的臉紅紅的。
(4)重疊的形容詞前不能用「很」:
她穿得(× 很)漂漂亮亮的。
32.「把」字句
形式:A把B + 動詞 + 其他成分
語義:說明移動、變化或產生的結果
我把門關了。 (動詞後用「了」)
我把作業做完了。(動詞後用「結果補語」)
你把箱子拿上來。(動詞後用「趨向補語」)
你把這本書給他。(動詞後用賓語)
注意:
(1)「把」字句里不能用可能補語:
× 我把這本書看得完。
(2)賓語一般是確指的,或雙方都知道的:
你把這本書(× 一本書)給他。
(3)能願動詞 / 否定詞,放在「把」前:
我要把這本書給他。| 我沒把這本書給他。
(4)動詞後有補語「在、到、給、成」時,常用「把」字句:
我把車停在門口。|我把書放到桌上。
我把筆還給他。|我把這本英文書翻譯成中文。
33.被動句
(1)用「被」的「被」字句:
形式:A 被 B + 動詞 + 其他成分
我的詞典被他借走了。
我的錢包被人偷了。
(2)不用「被」的被動句:
飯吃完了。| 信寫好了。
34.「是……的」
(1)強調已發生動作的時間、地點、方式
他是昨天來的。
他是從北京來的。
他是坐飛機來的。
(2)表示態度或看法
我認為,你打人是不對的。
他的學習態度是認真的。
35.越來越 + 形容詞 / 心理類動詞
冬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了。
我越來越喜歡音樂了。
36.越……越……:
(1)主語相同:風越刮越大。
(2)主語不同:老師越說,我越不明白。
37.一 …… 就 ……
說明:表示第一個動作發生後,第二個動作馬上發生。
(1)主語相同:我一下課就回家。
(2)主語不同:老師一說,我就明白了。
38.「有一點兒」和「一點兒」的區別
(1)有一點兒 + 形容詞(有「不如意」的意思):
這本書很好,可是有一點兒貴。
(2)有一點兒 + 心理類動詞:
他們想去公園,我也有一點兒想去。
(3)形容詞 + 一點兒(表示比較):
昨天20度,今天(比昨天)冷一點兒。
(4)動詞 + 一點兒 +(賓語):
我會說一點兒漢語。
39.定語的一般順序
名詞|代詞 + 指示代詞 + 數量短語 + 形容詞/名詞 + 中心語
學校 這 兩個 新 學院
她 那 五件 漂亮的 絲綢 衣服
40.狀語的一般順序
時間 + 處所 + 范圍 + 程度 + 情態/方式 + 介詞短語 + 動/形
我們 都 對他 很熱情
我們 在學校 非常 認真地 跟老師 學漢語
我們昨天 在家裡 都 很 高興地 給他 打了電話
=============================
注意:1.「也」+ 別類副詞:
我學漢語,他們也都學漢語。/ 我常去公園,他也常去公園。
2.別類副詞 + 程度副詞:
我們都很喜歡他。/ 他們也非常努力。
3.時間副詞+介詞短語:
我正在給他寫信。/ 他已經從國外回來了。
4.時間副詞+形容詞短語:
他常常熱情地幫助我。/ 他總是認真地學習。
5.表示重復的副詞「也、又」+否定副詞:
我明天也不來。/ 他昨天又沒來。
6.否定副詞 / 時間副詞 / 能願動詞 +「把、被、讓、叫」構成的
介詞短語:
他沒把書還給我。/ 我的書已經被他借走了。/我能把這件事做好
7.時間詞語 + 表示處所的介詞短語:
我下午兩點從學校出發。
8.表示空間、共同的介詞短語 + 表示對象的介詞短語:
他在電話里對我說了這件事。/ 我跟他一起給老師寫了一封信。
9.能願動詞 + 介詞短語:
我本來想跟他商量這件事的。/ 他願意為大家表演節目。
10.表示重復的副詞「又、還」+ 能願動詞:
他的病好了,又能來上課了。/今年我來了中國, 明年我還要來。
11.能願動詞 +「常常」、「再」:
你應該常常復習課文。/ 那個地方太美了,我要再去一次。
12.「就」+「都」/ 能願動詞:
吃完飯我們就都回家了。/ 你打電話給他,他就會來的。
13.「再」、「就」+「把」字句 / 「被」字句:
這本書今天不用還給我,明天再把它還給我吧。
明天你來的話,就把照相機帶來。
你要努力一點兒,不要再被老師批評。
他剛吃完飯,就被同學叫走了。
14.形容詞短語 + 介詞短語:
他高興地對我說了這件事。 / 他滿意地把東西買走了。
15.時間詞 + 表時間介詞短語 + 表時間的副詞
* 他最近常常感冒。
* 我從現在起永遠不吸煙了。
* 他昨天從早上七點一直睡到下午四點。
* 關聯詞語
因為---所以--- | 不但---而且--- | 只要---就---,只有---才---,
如果---就--- | 一---就--- | 雖然---但是--- | 不是---而是---
既然---就--- | 即使(縱然、哪怕、就算、就是)---也---
連---都(也)--- | 凡是---都--- | 無論(不管)---都(也)----
與其---不如--- | 寧可---也不--- ……
『玖』 在線漢語教學是什麼意思
就是通過網路教學,是一項新型的教學方法,但是專業的對外漢語教師是需要專相關的教學能力屬和教學資質的,根據2007年12月31日的國務院73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清理規范各類職業資格相關活動的通知》中要求:為有效遏制職業資格設置、考試、發證等活動中的混亂現象,切實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維護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能人員的合法權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確保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順利實施,更好地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經國務院同意,近期對各類職業資格有關活動進行集中清理規范。
『拾』 什麼是對外漢語教學教老外學中文要培訓去哪學呢
對外漢語教學就是學習怎麼樣教老外學中文。做老外的中文老師。深圳IMCPI是深圳對外漢語教學頂尖的培訓機構。注重教學實踐。而且可以申請免費公開課。深圳市福田區紅荔路與新洲路的交匯處第壹世界廣場A座22E可以看看 。下面是IMCPI簡介
IMCPI是(國際漢語推廣協會)的簡稱,2008年成立於美國歷史文化名城波士頓。IMCPI是業界知名的國際漢語教師培養機構,注重國際漢語教學方法及專業教材的研發。同時,IMCPI也是全球首家制訂並發布「國際漢語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國際組織。今天,IMCPI的國際漢語教學方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機構和組織認可,並逐步成為國際漢語教師行業的教學標准。
IMCPI為中國籍教師與漢語學習者提供面對面直接交流的機會,讓漢語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實踐所學到的教學方法,並且以國畫、書法、太極等富含中國文化的活動形式提高教師與學生雙方的參與度,進一步符合西方人趣味教學的特點
IMCPI於2010年01月份正式發布「Dynamic and static Interval Approach」(DSI,動靜間隔教學法),這是IMCPI與Harvard University合作研究三年後取得的最新教學研究成果。教學實踐表明,IMCPI「DSI動靜間隔教學法」能夠使漢語學習者在知識有效累積量方面提升52%,在掌握漢字的速度和數量方面有非常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