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練毛筆字,練那些字所有筆畫類行都有的。簡單點的
只有永字具備了八種基本筆畫,練字稱為「永」字八法,但並未包括所有筆畫,從筆畫、部首偏旁、字的結構,從易到難練習,就是簡單有效的方法。
㈡ 我想學毛筆字,求練習筆畫的具體方法。
學習書法要持之以恆
開始練字應注意的幾點:(練一段還要學習字的結構等常識)
1 姿勢要正確,兩腳平放地上,兩手據案,肩平、背直、頭正,目注紙上。
2 握筆要指實掌虛,執筆在指,運筆在腕。開始練字枕腕,逐步提腕、懸腕。
3 筆法要分清,一般分方筆和圓筆兩種,還要明確中鋒、側鋒、卧鋒的應用部位。
4 楷書是學習毛筆字的基礎。楷書學完再學行書,最後是草書。您先學魏碑也行。
5 臨帖時不要看一眼寫一筆,先要讀帖,吃透要領,然後把一個字一氣寫成。
6 首先要把各種偏旁部首練好,以後再組成各種字就容易了。
1.練字應從哪種字體練起呢?
學習書法的途徑,傳統觀念認為應從唐楷入手,逆時而上,在寫好楷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練習南行、北碑、漢隸、秦篆。另一種觀念認為從青少年手部肌肉發育尚不成熟的特點出發,可以從變化較少的秦篆入手,順時而下,由行草而後楷書。這兩種觀念自有其道理。但我認為我們學習的硬筆書法與上文所述的毛筆書法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因循其練習方法,更不能受惑於先學毛筆後學硬筆的傳統觀念。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是硬筆,寫不好毛筆字照樣可以寫好硬筆字,沒有必要走彎路。
練習硬筆字應從哪種字體練起呢?我認為:從青少年的手部肌肉發育特點及硬筆書法筆畫粗細均勻,變化較少的特點出發,應從不求運筆快慢和輕重變化的字體練起。最好是印刷體中的黑體字,這種字體的美感主要表現在其結構上,我們可以通過對黑體字的揣摩分析,掌握字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我們才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愛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體刻苦練習。
2.練字都應該練什麼?
首先要練眼,即認真讀帖。宋代的書法家黃庭堅說:「古代人學習寫字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在牆壁上,專心致志的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唐朝的歐陽詢發現了晉代索靖寫的碑,愛不忍離,索性坐下讀碑三天。讀的帖越多,眼力就會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寫才好,好在哪裡。有一個成語叫「眼高手低」,我認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發現不了美,不知什麼是美,就更談不上創造美了。有不少同學以為書寫潦草是所謂的行書,導致他們以丑為美的原因是他們「眼低手也低」。
其次要練腦或說練心。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還要把寫得好的範字牢牢地記在心裡,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腦里,無論何時,一旦提到這個字,馬上就能想出這個字在字帖上的形狀。做到胸有成帖,腦有成字。
第三要練手。練眼和練腦是為了搞清字該怎樣寫。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寫出這種最好效果,因為腦不一定能指揮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揮得了筆。練手就是要達到心手一致,手筆一致的境界,所以練手也是至關重要的。練手主要是練指力、練腕力、練手感。寫字的時間長了會感到手指發痛,手腕發酸,手不聽使喚,多鍛煉這一現象就會消失。經常幫老師在黑板上抄題的學生和辦黑板報的學生寫字往往又快又好,他們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練出來的。還要注意練手感,讓大腦能指揮手,感覺到筆變成了手的一部分,變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輕松的指揮筆,想快則快,想慢則慢,想輕則輕,想重則重,想寫出什麼樣的效果就能寫出什麼樣的效果。
第四要練結構,因為練字的關鍵是掌握字的結構。字的結構是指字的筆畫的長短比例及筆畫間的穿插避讓關系。謝曉東在歌曲《中國人》中唱道:「最愛寫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漢字的結構特點。掌握了漢字的結構,寫出了方方正正,結構美觀的黑體字,將其筆畫稍加變化就能寫出宋體、魏體、楷體、仿宋體、龐體、司馬體、隸書等各種字體的漢字。如果掌握不住漢字的結構,無論如何對字的筆畫進行修飾,進行美化,都是難看的贅物,越變越難看。所以掌握字的結構,寫好黑體字是練好一切字體的關鍵和基礎。
第五要練筆畫。不少同學練過書法,他們從楷書練起,許多運筆的規則都忘了,只記住了頓筆。結果寫出來的字拖拉累贅,狀如鬼畫符。我提倡大家從黑體字練起,抓住字形,取消頓筆。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筆畫的寫法和大多數同學在書寫這些筆畫時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點,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運筆,有一個運筆過程。注意「點」也是有長度的,不能厾成圓點。
②橫,由左至右平等運筆。關鍵是「橫要平」,不能一頭高一頭低,或頓筆頓成波浪形。根據方塊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長短,不要太短或太長。
③豎,從上往下垂直運筆。關鍵是「豎要直」,不能左右歪斜,更不能寫成豎鉤。根據方塊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長短,不要太短或太長。
④撇,從右上方往左下方運筆,不要寫成點撇或橫撇。
⑤折,寫折筆時,折角宜方不宜圓。不要在轉角處大肆頓筆,寫成脫肩的兩個鈍角,要寫成一個直角。
這樣寫出來的字,如用圓珠筆寫,就是類似火柴棍的幼圓體美術字;如用鋼筆書寫,就是標準的黑體字。雖然筆畫單調,但只要結構准確,照樣美觀好看。就像蹲馬步是練武術的基本功一樣,橫平豎直是寫漢字的基本功。許多人寫不好字的原因就是橫不平豎不直、結構不準確。如果結構不對,筆畫的變化再豐富也寫不出好字來。
3.練字的一般步驟
在練習黑體字,掌握字的結構,練好基本功的基礎上,可以選定自己喜歡的字體進行練習。選定字體的過程叫選帖,在選帖的基礎上,還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我們讀黑體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橫的長度是豎的長度的二倍,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硬筆書法筆畫的變化並不明顯,也不易為中學生所掌握,這里就不再多說了。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藍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著字帖一字一字地寫在作業紙上,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作業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准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准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第五步創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寫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悟出字帖上沒有的字的寫法。根據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寫出一段有中心、有內容、自成體系的文字,這就是創作了。
如果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寫出一手與字帖接近的字,中學生練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4.練字的注意事項
下面我再談談練字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書寫工具的選擇。「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無論是鋼筆還是圓珠筆都要選用書寫流暢,線條粗細均勻的好筆。墨色太淺,難以辯認;墨色太黑,又給人以壓抑感。在考試時往往會因此影響閱卷老師的心情,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所以筆跡的墨色以藍黑色為最好。
第二個問題:練字應注意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由於現在絕大多數的中學生使用的是圓珠筆,我就以圓珠筆為例談談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用圓珠筆寫字要採用坐姿,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由於圓珠筆寫的字小,所以筆尖的活動要在視覺效果最好的區域。一般右手執筆,筆的位置要略偏右側。眼睛距紙面約30厘米,胸部距桌邊約10厘米。兩臂自然伸展,小臂平枕桌面。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分別按住筆桿的左右兩側,中指第一關節左側抵住筆桿的下方,無名指和小指依次貼靠中指自然彎曲成半握拳狀,起直轄市控製作用。拇指與筆桿接觸點到筆尖的距離約4厘米。筆桿斜靠在虎口上,與紙面成45-60度角,字越小,角度越大。如用鋼筆寫字還應注意筆尖在外,筆舌在里,讓筆尖的中縫接觸紙面,以保證出水均勻,線條流暢。
第三個問題:練字要心平氣靜,善始善終,不能心浮氣躁,敷衍了事。寫字的時候要做到一筆不苟,每一筆都要寫得實實在在。有人練字的時候,喜歡在結束前亂畫一氣,這種亂畫是練字的大忌,不但有損筆尖的壽命,而且讓練了半天,剛剛取得的進步化為烏有。
第四個問題:不要輕易變換字體。練字要有恆心,有毅力,要練好扎實在基本功。練字要堅持經常,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須知:一日練功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在掌握了字體結構的基礎上,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字體堅持不懈的練下去,輕易不要變換字體。因為一旦變換字體,又得從頭練起。
第五個問題:要學用結合,練寫合一,有的同學練字的時候寫得很好,但寫作業的時候又瞎寫一氣,這們是永遠練不好字的。練過的字平時用到了,應該寫的象練時那樣好,練一個用一個,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學用結合才能練好字。
第六個問題:各科教師要齊抓共管密切配合。首先教師要寫規範字,其次還要鼓勵學生練字。對作業書寫潦草的學生要批評教育,讓其改正。督促學生練字不只是語文教師的責任,每個教師都有責任。
㈢ 楷書毛筆字筆畫寫法
你在網上查一下 「田蘊章」 這個人,有他的視頻講解,非常細,非常好。中國現代楷書書法家。
㈣ 毛筆字筆畫怎麼寫
這里所說的「毛筆字」,是指按傳統法度書寫的毛筆字,而不是用毛筆隨意寫出的字。它是學習書法的第一階段。怎樣寫好毛筆字,是一個很復雜、很具體的大問題,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講透徹的,本文只是概念性地提示一些寫好毛筆字的基本要領。
要想寫好毛筆字必須掌握好筆法和字法。
首先是執筆。蘇東坡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這里介紹一般所用的「五指執筆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筆桿(適當高度),保證筆桿不脫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筆的外側,既加強食指捏筆的力量,又發揮把筆往裡鉤的作用;無名指的甲肉之際抵在筆桿內側,起著把筆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無名指的指肚下部,輔助無名指把筆往外推。握筆時要如古人所說:「令掌虛如握卵」,這樣便於運筆。學書要經常練習握筆、鉤回、推出和旋轉筆桿(加上腕的作用)練習畫直線和弧線。執筆的高低和是否懸腕、懸肘,由所書字的大小來決定,小字低執,枕腕;大字高執,懸腕;再大則需懸肘。
書法是線條造型藝術。所謂筆法主要的就是怎樣創造理想線條(點畫)的用筆方法。
提按。筆按下去寫,筆劃就粗,提起來就細。就像人走路的兩只腳,一隻落下,一隻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樣,筆在寫字的過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產生出粗細絕不相同的線條來。
每寫一個筆畫,都有入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入筆有「露鋒」法,順筆而入,使筆畫開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鋒法」,逆鋒入筆,橫畫欲右先左,豎畫欲下先上,使筆鋒藏在筆畫中,筆畫開端基本呈圓形。行筆要學會「中鋒用筆」,使鋒尖常在點劃中間運行。為使筆畫有力度,還要學會澀勢用筆,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華。收筆有「露鋒」(把筆逐漸提出紙面,畫呈尖形,如懸針豎、撇、捺、鉤),有「藏鋒」(將筆尖收回畫中,如垂露豎,筆畫尾端呈圓形)。
結字又叫結體或間架結構。啟功先生曾指出,寫毛筆字一要把握間架結構,二要練好筆畫特點。間架結構比點畫特點重要。間架好的字,筆畫特點不突出,也還順眼;反過來就不行了。因此,認真研究並把握好字的結體規律十分重要。所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
學寫字應先從楷書或隸書入手。掌握各種筆法後再學其它書體就有了基礎。臨帖是練好字的必需手段。不臨帖,全憑自己想法隨意寫,是上不了路子的。學寫毛筆字一定要有恆心與毅力,要持之以恆,戒驕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說:「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按學習規律堅持臨池不輟,必然學有所成
㈤ 練習毛筆字筆畫
不需要的。你只要看著書多練就好。重要的是你要自己多領悟。寫完後對照著書比較一下哪些比劃寫的不盡人意。當然,有分析也好。要自己領悟啊。
㈥ 毛筆字入門教程 怎樣學習毛筆字 毛筆字基本筆畫聯系
學寫毛筆字之前,首先得准備必備工具,那就是古人稱之為「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
第一節 毛筆
一、 毛筆的種類
在挑選毛筆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毛筆的種類和性能。
毛筆的種類很多,筆頭都是用動物的毫毛加工所制。所以人們往往以筆毫彈性強弱的不同來進行分類。一般分為硬毫筆、軟毫筆與兼毫筆三種。
(一)硬毫筆
硬毫筆的筆毛彈性較大,常見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須、石獾毫、山馬毫、豬鬃等。
1.兔毫筆:兔毫筆歷史悠久,在長沙出土的戰國筆就是用兔毫製成的。它是將筆干一頭劈開數片,把筆頭插入後再用絲線緊扎而成。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兩種。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稱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製成,質軟而毫健。花白比較挺利,不如紫毫柔軟。
2.狼毫筆:這里的「狼」不是動物園里的那種狼,而是黃鼠狼。用黃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製成的筆,彈性比兔毫筆稍軟,比羊毫筆硬,只是質較脆,不耐摩擦。
3.鼠須筆:鼠須筆是用老鼠的胡須做成,所以性能堅挺。相傳東晉王羲之就是用鼠須筆寫《蘭亭序》的。
其他硬毫筆,如山馬毫、石獾毫、豬鬃筆等,筆性特別堅硬,一般初學者尚未掌握運筆歸規律,不易選用。
(二) 軟毫筆
軟毫筆的彈性較小,較柔軟。一般用羊毫、雞毫、胎毫等軟毫製成。
1.羊毫筆:羊毫筆是用山羊毫製成,其性能軟於紫毫筆,由於羊毫較細、較長,適宜於寫大楷及擘窠大字。
2.雞毫筆:雞毫筆是用雄雞前胸之毛製成,其性能軟於羊毫。
3.胎毫筆:胎毫是初生嬰兒的頭發,其性能極柔軟。南朝蕭子雲(487-549)就使用過胎毫筆,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㈦ 毛筆字基本筆畫
【右點、左點】
點可以看作是楷書基本筆畫的起點。點法又稱側法。執筆時筆桿可略向右後方傾斜,筆鋒尖向上翹起,以側取勢;點又以斜側居多。點的形態:頭尖、背拱、腹平、尾圓。要圓潤飽滿,渾厚有力。
右點:尖鋒如紙,順勢落筆,向右下方落點,然後迅速鋪毫,用力偏重於點的右上方,收筆時稍提筆迅速向右下頓挫筆鋒二至三次(提按動作),向左上回鋒收筆。
右點的病筆:
1.瘦長:行筆距離過長,用力過小。
2.臃腫:用筆交代不清。
3.牛頭:起筆過重,轉、按之力太大,稜角過多。
4.殘缺:用筆草率,沒有收筆過程。
左點:用筆與右點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平撇、斜撇】
撇的運筆方法與懸針豎大致相同,不同是方向向左斜下。
平撇:向右上逆鋒起筆,由左上向右下落筆,成筆力較重的點,稍作挫動,調鋒後中鋒向左下撇出,撇尖要尖銳飽滿。平撇常用在字 首筆,形態短粗。
斜撇:用筆方法與平撇大致相同,區別在於斜撇的方向(左下)、形態(較長)。寫斜撇要注意用筆輕重徐疾、抑揚頓挫的變化,出鋒時力量要送到尖端,不要過於輕率。
撇的病筆:
1.僵直:執筆僵直,指腕運行不靈活,缺少適度的弧形變化。
2.釘頭鼠尾:起筆過重,行筆過於草率,速度過快。
3.鋸齒:行筆時偏鋒,筆鋒偏在一側,未能中鋒用筆行筆。
4.新月:起筆沒有按頓,缺少形態變化。
5.散尾:三種原因,一是筆鋒沒有掭尖;二是收筆時筆鋒未能送到尖端,而是隨意甩出;三是需要更換毛筆。
6.木棍:不會提筆、按筆,平均使用力量。
第四課 筆畫(三)
一、目標
掌握基本筆畫短撇、豎撇、斜捺、平捺的寫法,描寫含有這幾個基本筆畫的字。
二、教學資料
【短撇、豎撇】
短撇:用筆與平撇相同,只是傾斜角度大些。
豎撇:豎撇的上部用筆與豎相同,至三分之二處向左下自然行筆。
【斜捺、平捺】
捺是基本筆畫中比較難寫的筆畫。
平捺:逆鋒向左下輕起筆,向右下作輕點,輕輕挫動筆尖,調至中鋒後提運向右上,再向右下,並逐漸加重筆力,筆畫由細到粗,至捺腳處稍頓駐,寫出稜角,然後向右微微挫動(一進一退地調鋒)徐徐推出,出鋒收筆。
斜捺:寫法與平捺基本相同,起筆可用順鋒起筆,斜度較大。
有人將捺畫喻為波浪,書寫時要有起有伏,一波三折。
捺的病筆:
1.頸粗:起筆時用筆過重。
2.趾尖臃腫:收筆時沒有提筆出鋒。
3.腳單薄:沒有按筆,用力過輕。
4.腳短小:收筆時提筆太快。
第五課 筆畫(四)
一、目標
掌握基本筆畫斜提、平提、橫折、豎折的寫法,描寫含有這幾個基本筆畫的字。
二、資料
【斜提、平提】
提的形態正好與短撇相反。斜提、平提寫法相同,只是角度有所不同。
提的寫法是逆鋒起筆,向右下頓筆,轉鋒向右上(右)行筆,邊行邊挫動筆鋒中鋒行筆,出鋒收筆,要將筆力送到鋒尖。
提的病筆:
1.鼠尾:提筆過早,過快。
2.尖薄:起筆、行筆輕而細。
3.鈍軟:行筆慢而無力。
4.棒狀:不會按、提,平均用力。
【橫折、豎折】
橫折:先寫一橫,運筆到轉折處,筆鋒向右上角稍稍提起調正筆鋒,然後向右下略重地按頓一兩下,再折鋒偏向左下行筆,寫豎畫。橫折的關鍵在於轉折之處要寫得豐滿、健壯。
豎折:可以看作是豎和橫的組合,但要注意轉折處不能斷筆。寫豎至轉折處時,將筆鋒輕輕提起(不離開紙面),邊提邊將筆鋒向左拓展,以便調整筆鋒,然後順勢寫橫畫。
橫折的病筆:
1.鶴膝:丹頂鶴的腳又長又細,而它的膝蓋則圓而粗大,很有特性。人們把點畫線條細柔,而轉折、駐筆處渾圓突出的病筆,稱為「鶴膝」。為了避免這種狀況,要求頓筆時筆鋒動作不能過大,也不要猶豫不決。
2.脫肩:轉折處脫開,筆斷意斷,互不關聯。
3.抗肩:轉折處提筆過高。
4.圓角:轉折處沒有提按,直接圓轉,導致骨軟無力。
5.塌肩:轉折處沒有提筆。
第六課 筆畫(五)
一、目標
掌握基本筆畫豎彎、橫鉤、豎鉤、彎鉤的寫法,描寫含有這幾個基本筆畫的字。
二、資料
【豎彎】
先按照寫豎的筆法運筆,至轉彎處筆稍提,向右下圓弧行筆,再向右行筆,至末端回鋒收筆。
【橫鉤】
先寫一橫,運筆到轉折處,筆鋒向右上角稍稍提起調正筆鋒,然後向右下略重地按頓一兩下,接著掉轉筆鋒向左下迅速出鋒。
【豎鉤】
先按照寫豎的筆法運筆,至出鉤處先將筆鋒提起一些再按下去,略頓一下,稍挫鋒,然後向左上迅速提筆出鋒。
豎鉤的病筆:
1.尖薄:豎畫寫到下端時,未經提頓就直接出鉤,顯得細弱尖長,輕薄無力。
2.臃腫:尾部頓按過重,動作過慢。
3.傘柄:平均用力,出鋒慢而無力。
4.散鋒:三種原因,一是筆鋒沒有掭尖;二是收筆時筆鋒未能送到尖端,而是隨意甩出;三是需要更換毛筆。。
【彎鉤】
順鋒起筆,落筆要輕,頭部微尖,然後中鋒逐漸用力,弧行向下運筆,至末端提按頓筆,向左快速出鋒收筆。
第七課 筆畫(六)
一、目標
掌握基本筆畫卧鉤、斜鉤、豎提、豎彎鉤的寫法,描寫含有這幾個基本筆畫的字。
二、資料
【卧鉤】
順鋒稍輕落筆,向右下圓弧行筆,轉而橫向,筆力由輕到重,至出鉤處稍微挫動,向左上出鉤。整個筆畫要圓潤而流暢。
【斜鉤】
逆鋒起筆,斜向落筆,稍頓挫調整筆鋒後向右下中鋒行筆,至出鉤處稍提按,使鉤的底部豐滿一些,然後提筆向上或稍偏右出鋒。
【豎提】
寫豎至轉折處時,將筆鋒輕輕提起(不離開紙面),邊提邊將筆鋒向左拓展,以便調整筆鋒,再向右下按筆,然後向右上出鋒。
【豎彎鉤】
先按照寫豎的筆法運筆,至轉彎處筆稍提,向右下圓弧行筆,再向右行筆,至末端調整筆鋒向上出鋒。
第八課 筆畫(七)
一、目標
掌握基本筆畫撇折、撇折點、橫撇、橫折鉤的寫法,描寫含有這幾個基本筆畫的字。
二、教學資料
【撇折】
先寫撇至轉角處將筆鋒輕提(不能斷筆),同時向左側拓展,調鋒後向右上出鋒。
【撇折點】
先寫撇,至轉折處提筆(不離開紙面),再向右下寫一右長點。
【橫撇】
先寫橫,至轉折處稍提筆,再寫斜撇。
【橫折鉤】
橫折鉤是在前面學習了橫折、橫鉤的基礎上安排的。先寫橫折,至出鉤處與豎鉤的鉤法基本相同。
㈧ 學習寫毛筆字,在寫字過程中怎麼運筆呢
毛筆書法運筆規則:
1、運筆,也稱用筆,就是筆毫從落紙起書寫各種點畫起止運行的規律。前人在長期的書法藝術實踐中,對運筆的方法總結出不少的經驗,有些已成為行之有效的法則。每寫一筆畫,都包括起筆、行筆、收筆三步;筆鋒都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筆的運行要「收藏筆鋒,逆入平出」,「橫畫豎下,豎畫橫下」,「有往必收,無垂不縮」,不能呆板地平來直去。當然,各種書體的運筆方法不盡相同,但歸根到底都是上述基本法則的發展和變化。這里介紹幾種基本的運筆方法。
2、起筆,指筆畫的開始。起筆的方法,有順鋒(出鋒),有逆鋒(藏鋒)。
3、行筆,指筆鋒在紙上運行,交換起落,不斷提按的動作。
4、收筆,指寫到一畫的末尾如何把筆收束。收筆的方法有出鋒(露鋒),有回鋒(藏鋒)。
5、按筆,就是將筆鋒按下,使其有力地著紙,可使筆畫線條變粗變重。輕按叫「蹲」,重按叫「頓」,頓後轉鋒叫「挫」。
6、提筆,就是為了使筆畫線條變得略細一些或出鋒,而將筆稍微提起。筆畫的轉折處與筆畫間的連帶處,大都用提筆。提筆應注意高低輕重適度。提筆與按筆是相對的,又是相互聯系的,二者交錯進行,就使點畫間的起筆、行筆、收筆產生輕重不同的力量,呈現出粗細深淺等豐富多樣的變化。
7、順鋒,就是筆鋒順著筆畫的方向落筆入紙。
8、逆鋒,就是落筆或收筆時,採取與筆畫進行的方向相逆的筆鋒。又稱「倒插法」。
9、轉鋒,指筆鋒在轉彎處按弧線轉過,寫出不帶稜角的筆畫形態,即所謂「轉以成圓」。
10、折鋒,指筆鋒在轉彎處稍停,再以折線轉過去,寫出帶稜角的點畫,即所謂「折以成方」。又有虛折、實折之分。向右運行的橫畫,先向左上方落筆,隨即折而下頓,再向右運行,收筆時向右下方稍頓,再折而向左收筆,豎畫及斜畫均以此類推。這叫虛折,筆行至方角轉折處,筆鋒不作圓轉而取翻墊,這叫實折
11、回鋒,就是筆行盡處,筆鋒原處倒回或通過轉折後倒回。
12、出鋒,就是筆行盡處,筆鋒高提離紙,鋒出筆畫之外。
13、藏鋒,指落筆、收筆時,將筆鋒藏在筆畫內,不讓鋒芒外露,使筆畫兩端含蓄而有力。起筆藏鋒用逆鋒,收筆藏鋒用回鋒。
14、露鋒,就是筆鋒在點畫中顯露出來,起筆露鋒用順鋒,收筆露鋒用出鋒。
15、側鋒,指筆毫尖端的鋒芒不在點畫的中央而偏向點畫的一側,所以又叫偏鋒。
16、中鋒,在行筆中、筆毫鋪開以後,筆毫尖端的鋒芒在筆畫的正中間運行,所以又叫正鋒。這是書法中最基本的運筆方法。
17、方筆,指起筆和收筆處呈現出帶有方形的稜角。其運筆的方法是將筆鋒逆入斜切,即寫豎畫時欲下先上,寫橫畫時欲右先左。撇、捺等畫以此類推。在行筆中間將筆鋒鋪開,收筆處用頓筆折回。這種筆畫自然厚重遒勁。
18、圓筆,指起筆、收筆及折畫的轉折處呈現出圓勁的形狀。其運筆方法為:逆入平出,下筆時用裹鋒,即不使筆鋒分散開來,然後提筆運行,寫到末尾,不頓不折,一駐即收。這樣筆畫圓潤透逸。
上述各種運筆方法,彼此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在寫字運筆的時候,不可能也不應當用分解的方法死搬硬套,而要從中參酌變化,補偏救弊,達到熟能生巧、運用自如的程度。
㈨ 求視頻:歐體毛筆字筆畫教程
到優酷搜索「每日一字」,南開大學書法研究生導師、當代歐楷大家田蘊章先生錄制了365集書法講座,相信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