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會科學基礎知識 教案
《社會學基礎》教案
(第七周 第2次課 2學時)
一、授課題目
第六章 社會群體(第一節)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社會群體的含義和社會群體存在的基礎、了解社會群體的類型,掌握社會群體結構及其作用過程。
(二)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群體,從而增強學生的群體歸屬感,增強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本章的重點在於理解社會群體的含義和社會群體存在的基礎。
(二)難點
本章的難點在於掌握有關社會群體的結構。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 啟發法
本次課使用多媒體教學
五、教學過程
Ⅰ、復習舊課
(提問)考察社會互動的緯度有哪些?(約5分鍾)
Ⅱ、講解新課
第六章社會群體(幻燈)
第一節 社會群體概述(幻燈)
導入:魯濱遜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如果想像一下,你是現代的魯濱遜,長期的與人類社會斷絕了所有的聯系,你會是什麼反應呢?也許有人說,感覺很好,我想干什麼就干什麼,想用多大的聲音唱歌就用多大的聲音,可是,你能堅持多久呢?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答案是堅持不了多久。因為人們的社會生活是以群體形式進行的,這就是我們本次課要討論的內容。(約3分鍾)
一、什麼是社會群體(幻燈)(重點)(約25分鍾)
(一)含義(幻燈)(啟發法)
是不是任何一群人都是社會群體?(請學生思考,再講解)
廣義的社會群體,泛指一切通過持續的社會互動或社會關系結合起來進行共同活動,並有著共同利益的人類集合體。
狹義的社會群體,指由持續的直接的交往聯系起來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二)特徵(幻燈)(講授法,啟發法)
(請學生說說自己在自我介紹時都是怎麼介紹的,除了姓名、年齡,還會介紹些什麼,結合學生的答案來說明初級群體的特徵)
1、有明確的成員關系。
2、有持續的相互交往。
3、有一致的群體意識和規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協作和規范。
5、有一致行動的能力。
二、群體存在的基礎(幻燈)(重點)(約20分鍾)
(一)從社會成員個體方面來看,個體有群聚的本能,並希望在群體中滿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幻燈)(講授法)
(二)從社會自身來看,群體是社會生產過程中的產物。(幻燈)(講授法)
三、群體的類型(幻燈)(約20分鍾)
(一)初級群體和次級群體(幻燈)(講授法)
依據成員間的親密程度來劃分。
初級群體,又叫直接群體,指的是其成員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為基礎結成親密關系的社會群體。
次級群體,又叫間接群體,指的是其成員為了某種特定的目標集合在一起,通過明確的規章制度結成正規關系的社會群體。
(二)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幻燈)(講授法)
依據群體的正規化程度及其成員間的互動方式來劃分,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約提出的。
正式群體,指人們根據特定的組織目標或組織原則而建立起來的群體。
非正式群體,指那些沒有正式組織形式,結構較為鬆散,或者雖有正式組織形式但屬臨時形式的群體。
(三)內群體與外群體(幻燈)(講授法)
根據群體成員對群體的心理歸屬來劃分的,由美國社會學家薩姆納提出來的。
內群體,指成員對其有團結、忠心、親密及合作感覺的群體。
外群體,泛指內群體成員以外的其他任何「別人」的結合。
(四)所屬群體與參照群體(幻燈)(講授法)
依據群體成員的身份歸屬來劃分
所屬群體,指成員身份所屬的群體。
參照群體,人們可能實際上並不屬於它的實際成員,卻感到自己「屬於」它,是人們在對自己和自己的行為進行估價時所參照的群體。
(五)血緣群體、地緣群體、業緣群體與趣緣群體(幻燈)(講授法)
依據群體內人際關系發生的緣由及其性質來劃分
血緣群體,指基於成員間血統或生理聯系而形成的群體。
地緣群體,指基於成員間空間或地理位置關系而形成的群體。
業緣群體,指基於勞動或職業的聯系而形成的群體叫業緣群體。
趣緣群體,指基於成員間興趣、愛好、志向等的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體。
四、社會群體的結構(幻燈)(難點)(約25分鍾)
社會群體作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其內部已因成員間的相互作用而發生了一定的結構模式。規范、地位、角色、權威及其成員間的關系,都是這種結構模式中的要素。
(一)群體凝聚力(幻燈)(講授法)
1、含義(幻燈)
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吸引其成員,把成員聚集於群體中並整合為一體的力量。
2、表現為三個層次(幻燈)
第一,人際吸引。
第二,成員對規范的遵從。
第三,成員把群體的目標自覺地看成自己的目標,並將群體的規范自覺的內化為自身的行為准則。
3、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幻燈)
(1)從個人和群體的心理互動看,群體自身是否有吸引力和成員是否感到這種吸引力。
(2)從個人與群體間的利益關系看,二者的利益是否一致。
(3)從成員在群體中的關系結構看,這一結構是否遵從一致性原則和互補性原則。
(4)從群體成員與其領導的關系看,群體成員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領導的才能,以及領導資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領導個人是否具有魅力。
(5)從群體與其環境的關系看,如果一個群體內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當其面臨環境的巨大壓力與威脅時,其凝聚力也會大大增強。
(二)群體規范(幻燈)(講授法)
1、含義(幻燈)
群體規范指在某一特定群體活動中,被認為是合適的成員行為的一種期望,是群體的一種標准化的觀念。
2、形成(幻燈)
群體規范的形成有一定的心理機制。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對於外界事物的經驗具有一種將其格式化、規范化的傾向,這種規范化的經驗被稱為定型,它有助於人們在重新遇到類似情況時盡快做出反應。
群體規范的形成還受模仿、暗示、從眾、服從等因素的影響。
(三)群體內部關系(幻燈)(講授法)
群體內部關系指成員彼此交流與作用的狀態和過程,是群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察:
1、從群體規模入手,群體規模的大小直接影響著群體成員間關系的數量和形式。(幻燈)
美國學者葛福達提出一個群體人數與潛在關系的公式:
(X表示潛在關系數,n為人數)
2、利用「社圖網」來分析群體成員間關系的狀態及該群體結構的緊湊程度。(幻燈)
3、我們可以通過群體內部信息的溝通方式,來分析群體成員的地位結構類型和凝聚力狀況。(幻燈)
Ⅲ、歸納總結(約2分鍾)
1、社會群體的含義。
2、社會群體存在的基礎。
3、社會群體的類型。
4、社會群體的結構。
六、思考題(幻燈)
1、在現代社會為什麼人們更加強調合作?
2、你認為現代中國社會和傳統社會相比,差序格局是否有所改變?
七、主要參考資料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中國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戴維•波普諾著,李強譯,《社會學》(第十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費孝通,個人•群體•社會——一生學術歷程的自我思考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1。
5、梁旭光,社會群體 理論學刊 1986.5。
6、曾傑 人作為社會群體是怎樣思維的? 哲學動態 1985.10。
八、課後記
(以下為課後記在紙質教案上的內容)
本次課基本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表現出對該問題有很大的興趣,能積極思考和回答一些問題,教學效果較好。
本次課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一個是關於群體存在的基礎講解的不是很清楚,所舉例子不是很有說服力;另外一個是對社會群體結構的說明從三個方面來說,但在講課過程中,沒有說明群體內聚力、群體規范和群體內部關系之間是什麼關系。這兩個問題是以後需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