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聽 羅大佑 《童年》有感
《童年》是羅大佑早期影響最大的一首歌。張艾嘉首唱,後來羅大佑在《之乎者也》里翻唱了這首歌。
絕大部分人認為《童年》是一首描寫童年純真的一首歌,其實,這首歌是羅大佑批判歌曲的前奏,或者本來就是一首批判歌曲。羅大佑曾經說這首歌:「旋律,幾個小時就出來了,但歌詞寫了很久,寫了5年!」為什麼要對那麼一首口語化的歌詞化那麼長的時間呢?不能不提起羅大佑看過的唯一的一本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還有一部小說《約翰可利斯朵夫》他才看了一半),可以看出羅大佑對童年的回憶是痛苦的,也是批判的。
羅大佑少年時代就每天在家裡練習彈琴,外面的小孩子們在玩耍。他的父親是個矛盾的人,讓他學鋼琴並不是要他以後從事音樂。在羅大佑長大以後和父親激烈爭吵要不要從事音樂的時候,他當然想起了鋼琴前的童年。《麥田》里的主人公的反抗,逃學逃家給羅大佑這個好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刺激。所以,羅大佑對他的童年是反抗的,這種反抗在《童年》則是受到了《麥田》和當時的校園民歌的影響。
無奈,是《童年》整曲渲染的情緒,它和同專輯的《未來的主人翁》相輔相成,批判了現代教育對少年的摧殘。長大、獨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就是羅大佑童年的期盼。
但是,恰恰是剝奪了他童年的歡樂的鋼琴,幫助他成年以後找到了他最能依賴的靈魂依託--音樂。這對羅大佑的心理矛盾來說,實在是一種悖論,象極了卡夫卡小說《變形記》里的甲殼蟲。90年代初期,羅大佑承認,當時他看了一些存在主義的作品。我們在《童年》里也能夠感受到羅大佑對存在主義思潮的思考。
具體到歌曲里,羅大佑沒有選擇《未來的主人翁》的表現方法,而是運用了存在主義的虛擬、夢魘的渲染方法,將批判的主題通過對童年無奈的方法很淡很淡的渲染出來。相信羅大佑看過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鼠疫》。這種表現方法在羅大佑的作品中除了《搖籃曲》以外,再也沒有出現過。整個歌曲帶來的象徵意義要超過後來的其他直白的批判歌曲。而普通人聽來只能感覺到那股淡淡的哀愁,而這種哀愁的背後必須經過生活的磨練才能體會它的出處。
因此,我願意說《童年》是唯一的一首存在主義的國語歌曲。
誰能思考「等待游戲」、「心裡初戀」、「迷迷糊糊」、「這么孤單」到「盼望長大」之間的關系呢。《鹿港小鎮》里質疑了「家鄉的紅磚」和「水泥牆」的關系,而《童年》的「盼望長大」不料卻是盼望一個紛雜的社會,一個掙扎的靈魂和虛偽的人生。
這就是羅大佑用每一個人都有的童年的純真的盼望告訴我們未來的主人翁的全部悲哀,不過他用的僅僅是一首歌而已。
㈡ 羅大佑歌曲《童年》賞析
http://mp3..com/m?tn=mp3&ct=134217728&lm=-1&li=500&word=%CD%AF%C4%EA+%C2%DE%B4%F3%D3%D3
㈢ 羅大佑的童年這首歌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直到讀完,還是搞不清楚當初一時沖動買這本書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因為想窺探羅大佑的童年到底和平凡如我者有什麼不一樣?還是因為隨書所附贈的CD?而那些關於童年往事的種種回憶,究竟又會在隨著羅大佑的追憶腳步重新回到那個年代裡去之後,讓自己如何面對自己存在腦海里的片刻回憶的真實性?在這一波以「五年級」等昵稱所建構起來的回憶圖象里,到底那些是曾經親身經歷過的,而又有那些是被虛構出來而為了迎合同體感被強加上去的?
羅大佑的童年,到底又和我們之間有什麼相關?這該要從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談起。
羅大佑當年在台灣流行歌壇所引起的騷動,當然來自於在他所寫的歌里所流露出來強烈的批判意識以及濃烈的時代感,經過了這么多年,再重聽《之乎者也》,依然也感受到羅大佑旺盛的改革意識。羅大佑所伴隨台灣一同成長的,除了揚棄對風花雪月無關痛癢的歌詠外,所注入的省思意義,不論是對自己所身處的環境,自己所賴以成長的土地,自己所依靠生存的傳統價值觀,自己早已習慣或不習慣的社會多元變化,都該在生活中成為智性增長的養分,懂得反省思考那些原本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一切,是不是具有基本的合理性?那些總以為是不可動搖的價值觀,又隨著社會多元化的腳步,可能正在注入新的活力。
台灣的社會力正在透過不同的形式逐漸累積起來,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勃升力量,觀照著蠢蠢欲動的社會,適時的顛覆與爆發。舊的正在失去,新的尚未建立完成,變動性越高的社會,越容易感懷起古老的一切,越容易陷入那濃郁的懷舊氛圍里。
就當羅大佑唱出新的愛情觀時,羅大佑也徐緩地唱出某個世代對童年生活的諸多回憶。當羅大佑不斷對台灣流行歌壇注入新的刺激之際,一股濃烈的羅大佑式的論述也正在成形。把羅大佑當成是台灣流行歌壇的新希望,以為他的每一張作品都帶來新的啟示,於是羅大佑成了象徵某個時代批判價值的實踐,成為反省的知識叢結,成為文化的表徵,一份對台灣關懷的熱血赤忱。
而羅大佑的筆,總是以極端尖銳的方式,逼使人們去檢視周遭的一切,除了歌以外,羅大佑和社會溝通的管道,除了極少數的訪談自我的剖析,就只剩下那本早已絕版多年的《昨日遺書》。忘不了的是羅大佑式的反省角度,忘不了的是羅大佑不肯妥協的嘶吼吶喊。
羅大佑的許多作品也因此而成了塑造共同記憶的標的,<光陰的故事>代表著對逝去歲月的無盡感懷,<鹿港小鎮>則是新舊價值觀的沖擊,<未來的主人翁>成了對於兒童未來生活的預言,而<童年>,尤其是<童年>,更成了往昔生活甜蜜的回憶,把多少忙於現代生活的人們重新又拉回到記憶里。
也就因為<童年>成了羅大佑不朽的經典,當自從出版了《戀曲二○○○》以後就消聲匿跡的他,再重新以作家的身份出現在眾人眼前時,所受到的矚目當然該是空前的。
但是,必須要承認,進入廿一世紀的羅大佑終究已經不再是記憶中的羅大佑了,自從他拿掉眼鏡以後,我們就要明白溫情主義的脈動已經讓羅大佑不再那麼以批判作為思考的主軸。而原本期望從他的書寫里所要認識及了解的那些思維的線索,此刻或許不太可能以我們熟悉的方式再在眼前出現。
《童年》封面上那個年少羅大佑坐在鋼琴前撫著琴鍵泛黃的身影,似乎也暗示著當歲月已經無情地把許許多多的往事拉得老遠之際,我們也只能平鋪直敘地盡量捕捉歲月的尾巴,看能不能多抓住些什麼。
當聯合文學把這本書列為「繽紛」書系時,我們就該明了與文學之際已經有遙遠的距離,讀者試圖去尋找的,應該是羅大佑的童年和自己的之間,到底有多大的關系?這不是光去思索到底是誰搶到了那支寶劍的問題,更該是在台灣風雨飄搖的年代裡成長的那一代里,終究是共同經歷了一段物換星移的過往。在那物質缺乏的年代裡,羅大佑所鋪陳的他的童年已經是具有相當好的物質享受的童年。就像個介入者,羅大佑娓娓訴說著自己童年的回憶,讀者卻又不斷地自我跌回隱約的記憶里,和羅大佑的童年交纏著。
這除了窺視以外,又將經歷一段怎樣的閱讀過程呢?除了看到一個曾以批判精神著稱的歌手溫情地回憶著童年細瑣的往事之外,又得到了什麼?
必須得承認,在這本徐宗懋執筆的《童年》里,捨去那一張張相片,略去羅大佑的名字,除了突顯了在那個時代里的成長記憶,竟什麼都沒有剩下。換句話說,這羅大佑的童年記憶,像標本樣呈現在讀者眼前,除了細碎的感懷,又期待在其中讀到些什麼?
羅大佑並沒有真的拿筆記載下自己的童年記憶,而是透過徐宗懋的筆,添加了另一個也許是相同時代背景及生活記憶的「他者」所記錄下來的,姑且就算是羅大佑的童年吧!然後就一路追尋到《之乎者也》出版時的心路歷程,任意帶過只佔了一頁篇幅的八十五年以後的經歷,主要,還是歌頌童年的存在價值。對羅大佑來說,他所期待的是不斷成長的動力,不斷地回到童年裡去探找可以感受到的巨大能量。而對羅大佑的文字有百般依戀的讀者,懷抱著以往《昨日遺書》的印象,讀起《童年》來,所受到的震憾與打擊恐怕不比當初羅大佑突然交出一張溫情主義的專輯《家》來得小吧!以羅大佑的思維模式及慣有的批判觀點,寫起純然追憶的文字,到底又能突顯如何的氣質呢?
或許對著迷於羅大佑每次出版有聲或文字作品總希望會是一次全新的觀感的大多數人而言,更重要的反而是隨書附贈的CD《昨日至今》里所收錄幾首純音樂的彈奏及未曾出版發表過的幾首新作。從羅大佑將音樂創作重心從台灣移至香港,然後順理成章地轉往大陸發展以後,捧著新近的創作卻遲遲沒有機會在台灣發行的他,或許也利用這次《童年》的出版,試探一下台灣流行音樂市場的脾胃,到底是不是已經遺忘了他?還根本是,羅大佑選擇放棄台灣這小小的市場,而願意擁抱大陸更廣大喜好流行音樂的眾多人口?把「童年」留在台灣,把「未來」寄望大陸。
寧願以為是自己想太多了,是自己誤把沉重的包袱加諸在羅大佑已是中年而顯力衰的肩頭上,沒辦法輕輕鬆鬆地讀著羅大佑稀鬆平常的文字作品。老想著他該要把自由主義的人文氣質灌注到童年的追憶里,而忽略了他其實也希望能安安靜靜愉愉快快的回憶,那個屬於他一個人的童年。
㈣ 羅大佑的童年這首歌哪句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麼
就這么抄好奇,就這么幻想,這么孤單的童年。
其實《童年》整首歌表達的並不是我們熟悉的那個純真的兒時,而是青春期的反抗和叛逆。
那麼復雜的感情都能被歌詞和旋律組合一一傾述,音樂真是個神奇的東西。直到有天聽到羅大佑,他說」所有的歌都是一種」愛「的表達,那是一種每個人身上都有又被或多或少隱藏表達的一種東西,它是那麼的詭異。「
㈤ 羅大佑童年歌詞語文賞析。每句都要有,就像語文閱讀一樣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抄在聲聲叫襲著夏天
草叢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拚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游戲的童年
福利社裡面什麼都有就是口袋裡沒有半毛錢
諸葛四郎和魔鬼黨到底誰搶到那支寶劍
隔壁班的那個女孩怎麼還沒經過我的窗前
嘴裡的歷史手裡的漫畫心裡初戀的童年
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
總是要等到考試後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
一寸光陰一寸金老師說過寸金難買寸光陰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
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山裡面有沒有住著神仙
多少平日記憶總是一個人面對著天空發呆
就這么好奇就這么幻想這么孤單的童年
陽光下蜻蜓飛過來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
水彩蠟筆和萬花筒畫不出天邊那一條彩虹
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
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長大的童年
㈥ 請問羅大佑的《童年》創作時間。
羅大佑從1976年就開始寫《童年》,收錄在1981年發行的《童年》專輯中。
《童年》是電視劇《走過夏季》的片尾曲,由羅大佑作詞作曲,張艾嘉演唱,收錄在1981年發行的《童年》專輯中。1994年該歌曲所在的專輯獲「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2009年,羅大佑憑借該歌曲登上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詞曲作者羅大佑為張艾嘉創作了這首歌。創作《童年》的時候羅大佑正在醫科大讀書。寫這首歌的地方不是在池塘邊,更不是在榕樹下,而是一個普通的地方。羅大佑寫歌的時候,腦海中全是粉筆、黑板、便當、課桌,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狀況下寫下《童年》這首歌。
㈦ 羅大佑《童年》簡介
看一下佑叔《封面人物》訪談視頻的26分半左右有講到
視頻貼吧里有,網路上也搜的到,為防吞我就不貼了
我了解的大概有這么幾點不算大眾的信息:
1。《童年》寫於佑叔大學二年級(1974)到大學六年級(1978年)[註:佑叔念醫學院,七年制],整首歌寫了五年才完成。
2。《童年》先有曲後有詞,曲子是在他大二放假時去台南看女友,回程時火車上腦中跑出的旋律,而歌詞卻醞釀了整整五年。
3。關於諸葛四郎和魔鬼黨:這是葉宏甲先生在《漫畫大王》中連載的漫畫《諸葛四郎》里的人物,是台灣早一代人童年的記憶(關於《諸葛四郎》可參見網路)
4。關於那棵榕樹:這棵樹其實不在池塘邊,而在佑叔五歲在宜蘭住的時候巷子口的,此處是整首歌唯一與真實不符之處(可參見那個視頻的1分20秒左右的地方)
5。首唱這首歌的張艾嘉,收錄與《張艾嘉的童年》,佑叔是這張唱片的製作人,《光陰的故事》《是否》等佑叔創作的歌曲亦於此專輯有收入
6。這大概是佑叔傳入大陸的第一首歌(我沒考證過),由成方圓翻唱,原來的五段歌詞中「隔壁班的那個女孩怎麼還沒經過我的窗前」一段未通過審核,所以大陸最早聽到的歌詞只有四段
大概就這么多,有什麼關於佑叔的問題可以問我。
最後,
羅大佑吧歡迎您的光臨!——戀上你的樣子
㈧ 童年表達的主題思想羅大佑
就是抄懷念童年的美好時光
演唱:羅大佑
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操場邊的鞦韆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師的粉筆
還在拚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等待著下課
等待著放學
等待游戲的童年
總是要等到睡覺前
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
總是要等到考試後
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
一寸光陰一寸金
老師說過寸金難買寸光陰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迷迷糊糊地童年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
沒有人能夠告訴我
山裡面有沒有住著神仙
多少的日子裡總是
一個人面對著天空發呆
就這么好奇
就這么幻想
這么孤單的童年
陽光下蜻蜓飛過來
一片一片綠油油的稻田
水彩蠟筆和萬花筒
畫不出天邊那一道彩虹
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
地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
盼望著假期
盼望著明天
盼望長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盼望長大的童年
㈨ 急!!!羅大佑 童年 歌詞賞析
羅大佑:童年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草叢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回老師的粉筆還在拚命答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游戲的童年
福利社裡面什麼都有就是口袋裡沒有半毛錢
諸葛四郎和魔鬼黨到底誰搶到那支寶劍
隔壁班的那個女孩怎麼還沒經過我的窗前
嘴裡的歷史手裡的漫畫心裡初戀的童年
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
總是要等到考試後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
一寸光陰一寸金老師說過寸金難買寸光陰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
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山裡面有沒有住著神仙
多少平日記憶總是一個人面對著天空發呆
就這么好奇就這么幻想這么孤單的童年
陽光下蜻蜓飛過來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
水彩蠟筆和萬花筒畫不出天邊那一條彩虹
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
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長大的童年
㈩ 羅大佑的童年這首歌反映了兒童年少是的什麼特點
每當聽這首歌的時候,小時候的事情都會在腦中浮現,我想歌者和寫這首歌的人最終的目的就是這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