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曰語教學

曰語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24 09:17:28

① 馬說的教案

馬說》教案
教學目的】
1. 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2. 掌握文中的字詞解釋,通假字的用法;
3. 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教學過程】
一.回憶「唐宋八大家」,由此引入介紹韓愈。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又一引題:賈島的推敲故事聯繫到韓愈,文名顯著。
2.為什麼韓愈會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教師介紹:韓愈歷來被稱為「文起八代之衰」,第一個沖在最前線的戰士會受到最高的贊美。在歷經了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內容脫離了實用的立場,而只是趨於聲律和辭藻的華美。文學的真正改革不得不有待於唐代了,以韓愈、柳宗元為首的攻擊六朝的文風在建設著實用的散文運動。而韓愈和柳宗元正是以文學創作作為自己改革的有利武器。
※「韓愈在當日對於根深蒂固的駢文陣線的宣戰,新散文的建立,確有一種百折不回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學發展史》)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摘自《辭海》「韓愈」條)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自稱昌黎韓愈,所以後人又稱他為韓昌黎。貞元八年(792)中進士後,過了四年才被宣武節度使任命為觀察推官,貞元十八年(802)授四門博士,歷遷監察御史,因上書言關中災情被貶為陽山(今屬廣東)縣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參軍,國子監博士,後隨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亂,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憲宗迎佛骨被貶潮州刺史,穆宗時,任國子監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韓愈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文學家。一方面他有大量傑出的詩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為文壇詩壇的領袖,廣交文友,提攜獎掖,不遺餘力,在他周圍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風格相近的文人。他不僅大力稱贊比他年長的孟郊,還獎拔比他年輕的賈島,又鼓勵李賀這位天才詩人,並為他因避父諱而不得參加科舉而大聲疾呼;此外,他還與皇甫湜、盧仝、樊宗師、劉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這樣,他與他周圍的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個文學集團,並以他本人為主將,掀起了一個很有影響的新詩潮。」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3.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韓愈的文章是如何體現他的「文道結合」的理論主張的。
4.出示課題。
二.解釋全文的字詞含義,掌握生字生詞的拼音。
三.從字詞過渡到內容含義:

四.介紹韓愈寫作的背景: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棗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採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後無限怨郁,離開長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寫這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陳心跡,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五.點出全文的寓意,明白文章的「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
1.如何「托物寓意」?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樂比喻「聖明的君主」,司馬者比喻「不認識人才或埋沒人才的人」。
2.作者在文中反映了千里馬被埋沒的悲劇,為了要提出一個怎樣的現實問題?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為喻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
3.這是一篇「說」,你讀完後,認為它屬於哪一種文體?(議論文)
4.為了達到議論論點的目的,作者用了一種什麼論證方法?(比喻)
用了比喻論證的好處有:
【關於韓愈的資料】
□《新唐書·列傳一百一》: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七世祖茂,有功於後魏,封安定王。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終秘書郎。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晉卒,愈從喪出,不四日,汴軍亂,乃去。依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參軍。元和初,權知國子博士,分司東都,三歲為真。改都官員外郎,即拜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
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後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既御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復為博士。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曰:……
執政覽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轉考功,知制誥,進中書舍人。 初,憲宗將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諸軍按視。及還,且言賊可滅,與宰相議不合。愈亦奏言:…… 執政不喜。會有人詆愈在江陵時為裴均所厚,均子鍔素無狀,愈為文章,字命鍔謗語囂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節度彰義軍,宣慰淮西,奏愈行軍司馬。愈請乘遽先入汴,說韓弘使葉力。元濟平,遷刑部侍郎。
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至為夷法,灼體膚,委珍貝,騰沓系路。愈聞惡之,乃上表曰:……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寬假,以來諫爭。」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後,天子感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於是中外駭懼,雖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謝曰:……
帝得表,頗感悔,欲復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論是大愛朕,然不當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鎛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終狂疏,可且內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州,問民疾苦,皆曰:「惡溪有鱷魚,食民畜產且盡,民以是窮。」數日,愈自往視之,令其屬秦濟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曰:…… 祝之夕,暴風震電起溪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無鱷魚患。袁人以男女為隸,過期不贖,則沒入之。愈至,悉計庸得贖所沒,歸之父母七百餘人。因與約,禁其為隸。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
鎮州亂,殺田弘正而立王廷湊,詔愈宣撫。既行,眾皆危之。元稹言:「韓愈可惜。」穆宗亦悔,詔愈度事從宜,無必入。愈至,廷湊嚴兵迓之,甲士陳廷。既坐,廷湊曰:「所以紛紛者,乃此士卒也。」愈大聲曰;「天子以公為有將帥材,故賜以節,豈意同賊反邪?」語未終,士前奮曰:「先太師為國擊朱滔,血衣猶在,此軍何負,乃以為賊乎?」愈曰:「以為爾不記先太師也,若猶記之,固善。天寶以來,安祿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孫在乎?亦有居官者乎?」眾曰:「無。」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歸朝廷,官中書令,父子受旗節;劉悟、李佑皆大鎮。此爾軍所其聞也。」眾曰:「弘正刻,故此軍不安。」愈曰:「然爾曹亦害田公,又殘其家矣,復何道?」眾訁雚曰:「善。」廷湊慮眾變,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湊何所為?」愈曰:「神策六軍將如牛元翼者為不乏,但朝廷顧大體,不可棄之。公久圍之,何也?」廷湊曰:「即出之。」愈曰:「若爾,則無事矣。」會元翼亦潰圍出,延湊不追。愈歸奏其語,帝大悅。轉吏部侍郎。
時宰相李逢吉惡李紳,欲逐之,遂以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詔不台參,而除紳中丞。紳果劾奏愈,愈以詔自解。其後文刺紛然,宰相以台、府不協,遂罷愈為兵部侍郎,而出紳江西觀察使。紳見帝,得留,愈亦復為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文。
愈性明銳,不詭隨。與人交,始終不少變。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愈官顯,稍謝遣。凡內外親若交友無後者,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鄭喪,為服期以報。
每言文章自漢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後,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樹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師說》等數十篇,皆奧衍閎深,與孟軻、揚雄相表裡而佐佑《六經》雲?至它文,造端置辭,要為不襲蹈前人者。然惟愈為之,沛然若有餘,至其徒李翱、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遽不及遠甚。從愈游者,若孟郊、張籍,亦皆自名於時。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駱玉明)
所謂「古文」的復興,有賴於韓愈的出現。而說到韓愈,則必須看到他的多面性。一方面,韓愈具有積極維護封建專制和儒家「道統」的熱情,而另一方面,韓愈又是一個個性很強、自我表現欲很強的人。在他的怪怪奇奇、汪洋縱肆的詩歌中,我們已經可以感覺到他的不甘凡庸、喜好張揚外露的氣質,而「花前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芍葯歌》)這一類自我描述,更不是拘謹斂束的形象。甚至,他以上追孟子、繼承道統自命,也可以說是上述兩方面因素的共同表現。所以,當韓愈投入古文復興運動時,他的態度與前人實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復興儒學為核心宗旨的基本立場上,他確是繼承了前人;但他的整個散文理論,特別在變革文風、推進創作方面,卻增添了許多新的和更為合理的內容。而古文運動獲成功,不僅由於他的理論,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寫出了許多富於個性、才力和創造性的佳作,從實踐上重新奠定了散體文的文學地位。同時,他大力提倡與呼籲文體改革,團結了一批撰寫散體文的作家,使散體文創作形成了一股較大的文學潮流。
《舊唐書·韓愈傳》說:「大歷、貞元之間,文字多尚古學,效揚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獨孤及、梁肅最稱淵奧,儒林推重。愈從其徒游,銳意鑽仰,欲自振於一代。」其中,獨孤及對韓愈的影響應該是間接的,因為大歷十二年獨孤及去世時,韓愈才十歲。但梁肅對韓愈卻有直接影響。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中曾說到過梁肅對自己及朋友的提攜,《唐摭言》還記載韓愈、李觀、李絳、崔群在梁肅處游學,三年未得見面,而一見之下,梁肅大為稱賞,於是十分推獎他們的文章。這可能是後人杜撰的故事,但韓愈接受了梁肅的散文理論,則無可懷疑。不過,韓愈的古文理論絕不是簡單地抄襲或因循前人的見解,它的實際內容要豐富得多。
第一,韓愈主張寫散文「宜師古聖賢人」(《答劉正夫》),但學習古文,並不因為「其句讀不類於今」,而是「學古道則欲兼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歐陽生哀辭後》),也就是說,學古文根本上是為了學習「道」。表面看來,這與蕭穎士、獨孤及、梁肅等人的思想並沒有區別,但是,蕭穎士等人所說的「道」只是指倫常教化、道德規范,即儒家學說中的外在倫理規范,而韓愈所說的「道」則兼指(有時偏重)人的內在道德修養和人格精神。他在《三器論》中曾說過,「不務修其誠於內,而務其盛飾於外,匹夫之不可」,在《答尉遲生書》中又說過,「夫所謂文者,必有諸其中,故君子慎其實」,並反復強調孟子「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的論點(《答侯生問論語書》),顯然他是吸取了孟子學說的精神,把內在精神看得很重的。所以,他很重視「氣」的作用,認為文章的好與壞,就決定於這種精神性的「氣」充實與否。
他曾借孟子的話說明,如果人格高尚、志趣充實,文章也會充實,而「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同上)。《答李翊書》中又說:
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與言猶是也。
這當然不是韓愈的發明,但是,韓愈再次提出這些見解卻有兩重意義:一是他把「文本於道」從外在禮法規范、道德信條對文學的制約轉化為人的內在人格修養對文學內容的決定。盡管韓愈所要求的人格修養與內在精神總體上並不與儒家禮法相沖突,但它畢竟使文學趨向自覺的表現而不是被動的詮釋。二是韓愈肯定了內在精神與人格修養中情感的地位。
所謂「氣」,也包括了「不平則鳴」(《送孟東野序》)、「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送高閑上人序》)、「愁思之聲」、「窮苦之言」(《荊潭唱和詩序》)等等「不平有動於心」的個人情感活動及其在各種藝術中的表現。這說明韓愈講「文以明道」仍是有較大包容性的,它並不排斥、甚至贊許強烈的喜怒哀樂之情的存在。
第二,學習古人的散文體格,主要應該學習古人「詞必己出」(《南陽樊紹述墓誌銘》),而不是簡單地模擬古文。駢文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好用典故,而缺乏創造力的作者便把一些爛熟的套話翻來復去地鑲嵌在文中,既無真情實感,又無新鮮的語言。針對這種缺陷而提倡散文的韓愈,便把「惟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看得很重。雖然他也很重視從古人的作品中學習語言,如《進學解》中曾歷數「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庄》、《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但他並不是停留在這些古文的技巧和語言上。在《答李翊書》中,他說自己學文,開始是「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但這時並不能「唯陳言之務去」。其後,「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漸漸有了心得,於是「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汩汩然來矣」。最後,對古人之言「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養氣守醇,才到了化境,可以自如地寫自己的話、自己的心了。可見,韓愈要求的,乃是「師其意不師其辭」的學習古文方法和「自樹立,不因循」(《答劉正夫書》)的文章語言風格。而實際上他對前代文章的借鑒吸收,范圍是很廣泛的,其中也包括駢文的成分。
在主張「文以明道」的同時也承認作者個人的內在情感在散文中表現的合理性,在主張「師古人」的同時又強調語言的創新和風格的個性化,這是韓愈散文理論的精華所在。但是,個人內在情感與個性的表現與「道」的要求,並不是很容易統一的,而常常會出現矛盾。面對這種矛盾,韓愈在理論上還是把「道」放在首位。他一方面承認人的內在情感是文學創作成敗的基礎,但另一方面又試圖把這些感情盡可能納入合乎封建倫常的規范中。他說他自己的「道」,乃是「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重答張籍書》),自己的「文」是「歌頌堯舜之道」的文,內容「皆約六經之旨」,雖然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辭,以求知於天下」,但也決「不悖於教化,妖淫諛佞譸張之說無所出於其中」(《上宰相書》)。總之,「道」對個性對情感的寬容,還是有限度的。
至於韓愈本人的創作,又比他的理論更能反映出他作為文學家的氣質。其中雖然有大量論「道」言「性」的作品,如《原道》、《讀荀子》等,但也有許多既出於真情,又刻意追求藝術性的文學作品。所以,當時人裴度說他「恃其絕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以為戲」(《寄李翱書》),後來人說他「徒語人以其辭」(王安石《上人書》)、「第文人耳」(宋釋契嵩《非韓》)、「以為文人則有餘,以為知道則不足」(張耒《韓愈論》),尤其是南宋大儒朱熹,更指責他「裂道與文以為兩物」(《讀唐志》),都看到了他在追求「道」與追求「文」之間的脫節現象,看到了他對文學性的興趣往往超過了對政治倫理的興趣這一事實。但是,這恰恰是韓愈在文學創作中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在創作實踐中,他既投入了豐富的情感,又運用了很高的語言技巧,因而寫出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
韓愈的《原道》、《原毀》、《師說》、《爭臣論》等說理文結構嚴謹,重視行文的氣勢和邏輯,過去很受一般古文家的稱賞,但文學價值並不高。倒是一些議論性的短文,帶著充沛的感情,寫得真摯動人。如《送孟東野序》為孟郊鳴不平,激動地發泄著對時代與社會埋沒人才現象的一腔怨氣;《送董邵南序》則借安慰因「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而只好去燕趙謀事的董邵南,抒發對才士沉淪不遇、生不逢時的感慨;
而《送李願歸盤谷序》則借贊美退隱者的清高,斥責那些「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的小人的卑劣行徑,蘊含了下層文人在社會壓抑下一種急於宣洩的「不平之氣」。此外,還有一些近乎寓言的雜感,則銳利尖刻、生動形象,往往一針見血,而又不動聲色。
如《雜說一·說龍》、《雜說四·說馬》、《獲麟解》等,都是借龍、馬、麟等動物的遭遇來寫人的,在這些雜感中往往包含了韓愈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或窮愁寂寞的嘆息。如著名的《說馬》: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在韓愈的散文中,悼念其侄韓老成的《祭十二郎文》尤其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哀弔之文前人多用駢體或四言韻文寫作,在整齊的格式中求得一種庄肅之感。而此文全無格式、套語,而且不像韓愈其他文章那樣講究結構。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身之未老而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後嗣之成立,極寫內心之辛酸悲慟;中間一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切動人。文章語意反復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景下散體文相對於駢體文的優長。
韓愈的記敘文中,如《張中丞傳後敘》、《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等,敘事中或加渲染,或雜諧謔,也寫得很生動傳神。像《張中丞傳後序》寫南霽雲向賀蘭進明求援,而賀蘭進明出於妒忌,按兵不動,反而設宴以籠絡南霽雲,這時,韓愈以濃筆重彩寫道:
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之泣下。
下面,接著又加上一節:
(南霽雲)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這兩段,在刻畫南霽雲忠勇堅貞品格的同時,把南霽雲剛烈的個性也凸現出來了。在《石鼎聯句詩序》中,韓愈充分運用欲擒故縱、借外現內的方法,描寫才智過人的道士軒轅彌明與劉師服、侯喜二人聯詩的戲劇性過程和人物的心理變化。
他先寫道士的貌不驚人,「白須黑面,長頸而高結,喉中又作楚語」,因而反襯出侯喜等人「視之若無人」的高傲似乎合情合理。但當應彌明之請而聯詩後,這種心理上的高傲就開始發生變化:一開始聽到寫詩,劉師服便「大喜,即援筆題其首兩句」,侯喜也當仁不讓,「踴躍,即綴其下」,道士卻一面「袖手竦肩,倚北牆坐」,一面高吟兩句「龍頭縮菌蠢,豕腹漲彭亨」,機帶雙敲,詭譎中暗含譏刺,兩人便驚住了;但他們心中仍然不服,還想倚多取勝,「聲鳴益悲,操筆欲書,將下復止,竟亦不能奇」,道士則「應之如響,皆穎脫含譏諷」。
直到三更,兩人心理上已徹底被擊潰,而道士「又唱出四十字」,這時兩人「大懼,皆起立床下拜」,道士卻已「倚牆睡,鼻息如雷鳴」。這篇文字如同小說,把兩個文人酸文假醋的模樣、前倨後恭的心理和道士不拘小節、放盪機智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
縱觀韓愈的散文創作,其藝術技巧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首先,韓愈很注意語匯的創新。駢文的一個重要缺陷就是語言陳舊、套路濫熟、好用典故,而他從前人的語匯中推陳出新,從當時的口語中提煉新詞,創造出不少新穎的語匯,使文章常常閃現出妙語警句,增添了不少生氣。像《送窮文》中的「面目可憎」、「垂頭喪氣」,《進學解》中的「動輒得咎」、「佶屈聱牙」、「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原道》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送孟東野序》中的「不平則鳴」,《應科目時與人書》中的「俯首帖耳」、「搖尾乞憐」等,都是沿用至今、鮮明生動的詞語。此外,韓愈還一反駢文好用華麗詞藻的習慣,採摭一些不為人所用或刺激性很強的詞彙,如《送窮文》寫鬼「張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頓腳,失笑相顧」,《石鼎聯句詩序》寫人「白須黑面,長頸而高結」,《進學解》寫治學「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送廖道士序》寫山氣「蜿蟮扶輿,磅礴而郁積」,看起來未必美,但極其生動傳神。當然有時韓愈也不免矯枉過正,用一些冷僻生澀的文字,使文章佶屈聱牙,拗口難通。
其次,韓愈很注重句式的設計。駢文的句式,固然整齊合拍、音節響亮,但缺少變化,氣勢較弱,韓愈的散文,則極善於交錯運用各種重復句、排比句、對仗句,來增加文章的變化與氣勢,發揮散文句子可長可短的優勢,彌補散文缺乏音樂美和節奏感的缺陷。如《進學解》第二段論先生的學業、儒道、文章、為人,四層敘述結尾分別是「先生之業,可謂勤矣」、「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先生之於文,可謂宏其中而肆其外矣」、「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使四層意思的節奏顯得很整齊分明,語氣在流暢中重重疊疊,層層加碼,為後面突然的大轉折作了有力的鋪墊。又如《畫記》中述畫中之人,不避重復地列舉了「騎而立者五人,騎而被甲載兵立者十人,一人騎執大旗前立,騎而被甲載行且下牽者十人,騎而負者二人……」等三十二種姿態的一百二十三人;
記畫中的馬,則一一寫了二十七種馬的姿態,看起來很羅嗦,但讀來卻娓娓動聽,畫上各種人、馬姿態畢現,各種長短錯落、節奏不一的句式以極其繁復的方式組織在一起,正好令人感受到這是一幅龐大細密、錯落參差的宏大圖畫的布局形式。此外,《送孟東野序》連用三十八個「鳴」,由於句式變化,並不令人感到單調,反而有一種噴涌而出、咄咄逼人的氣勢;前面提到《祭十二郎文》中寫初聞噩耗時心理的一段,句句用語助詞收尾,但「也」、「乎」、「耶」的不同語氣錯落相雜,或感嘆或疑問,句子忽長忽短,很真實地表現出感情的激烈的起伏變化。
再次,韓愈極為注意文章的結構布局。他有時以重筆陡然而起、突兀而現,抓住讀者目光,然後再轉入本題,如《送董邵南序》以「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起首和《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以「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起首;
有時則從遠處迂迴而來,如《送區冊序》先說陽山的究僻荒寒、文化落後,然後借莊子關於逃世之人聞空谷足音而喜的話轉接,寫出其時其境中與區冊交識的愉快。至於《送孟東野序》則是上述兩種類型的結合,文章從「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警句振起後,卻不引入孟郊之事,而是從物聲說到人聲,從人聲說到文辭,文辭又是從上古說到有唐,一路惝恍迷離,不著邊際。最後寥寥數語歸結到孟郊,反觀前文,既是作者自身人生感想的抒發,又成為本文正題的鋪墊。另外,像《原道》那種抽絲剝筍般的層層推進,《原毀》的正反互映、通篇對比,雖是單純說理文字,文章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情況下,韓愈還有意避免搖曳生姿的文章結構。如《柳宗元墓誌銘》寫得十分平實,表現出他對這位朋友愛其人格、才華而惜其行事(韓不贊同柳參與永貞革新)、憐其遭遇的心情;《祭十二郎文》也是直抒衷情,不有意為文。但這其實也是對於文章結構的一種精心考慮,即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平實就是最好的結構。
韓文具有各種體式,風格也有所不同,其最顯著的特徵是氣勢雄大、感情充沛而文字奇崛新穎、句式參差交錯、結構開闔變化,前人說它「猖狂恣肆」(柳宗元《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黿蛟龍,萬怪惶惑」(蘇洵《上歐陽內翰書》)。當然,韓愈在文章上很用力,「做」的痕跡也是難免的。
當時,韓愈是文壇上的領袖,他不僅自己提出理論,參與實踐,而且極力推獎提攜文學上的同道,如作《薦士詩》推薦孟郊,寫狀推薦張籍、樊宗師(《薦張籍狀》《薦樊宗師狀》),寫文為李賀打抱不平(《諱辯》)等。他自己也說交遊很廣,「所與交往相識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藝取」(《與崔群書》),李翱則說他「頗亦好賢」,像「秦漢間尚俠行義之一豪雋」(《答韓侍郎書》),因此,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作家集團,他們在詩文兩方面都進行了具有創新意義的努力。在詩歌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不少,散文方面則除了韓愈外,其他人的成就都不大。如李翱以議論文為主,雖結構整飭,卻缺乏文采和氣勢;皇甫湜的散文則比較重視外在語言形式上的奇崛,但情感力度較弱,氣勢也不夠雄大;樊宗師的散文更把韓愈的語言奇崛險怪推向了極端,雖然「詞必己出」,但他忽略了語言交流的通則,走向了晦澀艱深。 給分吧

② 日語教學

西安。現代教育,不錯,學的人挺多,蘭劍老師,還有韓思遠老師都很不錯,相當不錯。但是還是那句老話,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③ 日語教學視頻全集

日語教學視頻全集之標日全套視頻

已經上傳附件需要可以下載.

一、【學習資料】:

1、50音音頻學習分為:五十音視頻上和五十音視頻下兩部

2、日本語N1能力考試聽解強化訓練[MP3格式]


3、標日初級MP3音頻【標日初級上冊mp3(1)、標日初級上冊MP3(2)、標日初級下冊mp3(1)、標日初級下冊mp3(2)】


4、各種練習題及學習資料【學習資料2、N1語法練習2000題1、N2聽力通關必備知識匯總、副詞、日本禮儀、日語N2語法總結、日語N3語法句型總結、日語常用疊詞、日語三級語法與詞彙練習大全、日語語法N5至N3總結、語法、最全的日語助詞助動詞】


5、看動漫學日語【1-13節視頻】


6、新標日視頻全套【1~48】


7、新標准日本語教材(全)【初級、中級、高級、】


8、語法&試題【2013年7月第一輪模考N2(音頻+試題)、N3詞彙資料合集、[15天輕松上手PDF]、[我的第一本學習書].(渡邊俊雄)PDF、N1核心詞彙:長短音辨析、N1完形填空考前練習(10篇)、N1語法練習2000題、N3N4N5必備語法常考句型220句、N3解題技巧大放送、超實用的口語、初級超詳細筆記、能力考3級閱讀資料、能力考N1聽力高頻詞彙、能力考N1新增語法、能力考N2語法句型、能力考試考前對策:N1詞彙].掃描版、能力考四級單詞表、一級&二級文字語法匯總、語法N5至N3總結、助詞、助動詞全集】


9、日語入門教程【五十音】PPT


二、【課後錄音與截圖】

1、標日初上【1-17課視頻教學】

2、標日初下【1-48課視頻教學】

3、初級會話【1-17課視頻教學】

4、初級語法【1-14課視頻教學】

5、動漫日語【1-30課視頻教學】

6、動漫聲優課【1-24課視頻教學】

7、練習課【截圖+錄音】

8、日常會話【截圖+錄音】

9、日劇日語課【1-24課視頻教學】

10、日語音樂課【截圖+錄音】

11、五十音【視頻教學詳解】

12、新聞日語【1-11課視頻教學】

13、周末狂歡歌曲【周末狂歡菠蘿鴨限量獻唱】

④ 馬說初中二年級教案和譯文

《馬說》教案
【教學目的】
1. 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2. 掌握文中的字詞解釋,通假字的用法;
3. 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教學過程】
一.回憶「唐宋八大家」,由此引入介紹韓愈。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又一引題:賈島的推敲故事聯繫到韓愈,文名顯著。
2.為什麼韓愈會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教師介紹:韓愈歷來被稱為「文起八代之衰」,第一個沖在最前線的戰士會受到最高的贊美。在歷經了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內容脫離了實用的立場,而只是趨於聲律和辭藻的華美。文學的真正改革不得不有待於唐代了,以韓愈、柳宗元為首的攻擊六朝的文風在建設著實用的散文運動。而韓愈和柳宗元正是以文學創作作為自己改革的有利武器。
※「韓愈在當日對於根深蒂固的駢文陣線的宣戰,新散文的建立,確有一種百折不回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學發展史》)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摘自《辭海》「韓愈」條)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自稱昌黎韓愈,所以後人又稱他為韓昌黎。貞元八年(792)中進士後,過了四年才被宣武節度使任命為觀察推官,貞元十八年(802)授四門博士,歷遷監察御史,因上書言關中災情被貶為陽山(今屬廣東)縣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參軍,國子監博士,後隨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亂,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憲宗迎佛骨被貶潮州刺史,穆宗時,任國子監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韓愈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文學家。一方面他有大量傑出的詩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為文壇詩壇的領袖,廣交文友,提攜獎掖,不遺餘力,在他周圍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風格相近的文人。他不僅大力稱贊比他年長的孟郊,還獎拔比他年輕的賈島,又鼓勵李賀這位天才詩人,並為他因避父諱而不得參加科舉而大聲疾呼;此外,他還與皇甫湜、盧仝、樊宗師、劉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這樣,他與他周圍的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個文學集團,並以他本人為主將,掀起了一個很有影響的新詩潮。」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3.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韓愈的文章是如何體現他的「文道結合」的理論主張的。
4.出示課題。
二.解釋全文的字詞含義,掌握生字生詞的拼音。
三.從字詞過渡到內容含義:

四.介紹韓愈寫作的背景: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棗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採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後無限怨郁,離開長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寫這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陳心跡,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五.點出全文的寓意,明白文章的「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
1.如何「托物寓意」?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樂比喻「聖明的君主」,司馬者比喻「不認識人才或埋沒人才的人」。
2.作者在文中反映了千里馬被埋沒的悲劇,為了要提出一個怎樣的現實問題?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為喻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
3.這是一篇「說」,你讀完後,認為它屬於哪一種文體?(議論文)
4.為了達到議論論點的目的,作者用了一種什麼論證方法?(比喻)
用了比喻論證的好處有:
【關於韓愈的資料】
□《新唐書·列傳一百一》: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七世祖茂,有功於後魏,封安定王。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終秘書郎。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晉卒,愈從喪出,不四日,汴軍亂,乃去。依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參軍。元和初,權知國子博士,分司東都,三歲為真。改都官員外郎,即拜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
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後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既御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復為博士。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曰:……
執政覽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轉考功,知制誥,進中書舍人。 初,憲宗將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諸軍按視。及還,且言賊可滅,與宰相議不合。愈亦奏言:…… 執政不喜。會有人詆愈在江陵時為裴均所厚,均子鍔素無狀,愈為文章,字命鍔謗語囂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節度彰義軍,宣慰淮西,奏愈行軍司馬。愈請乘遽先入汴,說韓弘使葉力。元濟平,遷刑部侍郎。
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至為夷法,灼體膚,委珍貝,騰沓系路。愈聞惡之,乃上表曰:……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寬假,以來諫爭。」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後,天子感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於是中外駭懼,雖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謝曰:……
帝得表,頗感悔,欲復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論是大愛朕,然不當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鎛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終狂疏,可且內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州,問民疾苦,皆曰:「惡溪有鱷魚,食民畜產且盡,民以是窮。」數日,愈自往視之,令其屬秦濟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曰:…… 祝之夕,暴風震電起溪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無鱷魚患。袁人以男女為隸,過期不贖,則沒入之。愈至,悉計庸得贖所沒,歸之父母七百餘人。因與約,禁其為隸。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
鎮州亂,殺田弘正而立王廷湊,詔愈宣撫。既行,眾皆危之。元稹言:「韓愈可惜。」穆宗亦悔,詔愈度事從宜,無必入。愈至,廷湊嚴兵迓之,甲士陳廷。既坐,廷湊曰:「所以紛紛者,乃此士卒也。」愈大聲曰;「天子以公為有將帥材,故賜以節,豈意同賊反邪?」語未終,士前奮曰:「先太師為國擊朱滔,血衣猶在,此軍何負,乃以為賊乎?」愈曰:「以為爾不記先太師也,若猶記之,固善。天寶以來,安祿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孫在乎?亦有居官者乎?」眾曰:「無。」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歸朝廷,官中書令,父子受旗節;劉悟、李佑皆大鎮。此爾軍所其聞也。」眾曰:「弘正刻,故此軍不安。」愈曰:「然爾曹亦害田公,又殘其家矣,復何道?」眾訁雚曰:「善。」廷湊慮眾變,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湊何所為?」愈曰:「神策六軍將如牛元翼者為不乏,但朝廷顧大體,不可棄之。公久圍之,何也?」廷湊曰:「即出之。」愈曰:「若爾,則無事矣。」會元翼亦潰圍出,延湊不追。愈歸奏其語,帝大悅。轉吏部侍郎。
時宰相李逢吉惡李紳,欲逐之,遂以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詔不台參,而除紳中丞。紳果劾奏愈,愈以詔自解。其後文刺紛然,宰相以台、府不協,遂罷愈為兵部侍郎,而出紳江西觀察使。紳見帝,得留,愈亦復為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文。
愈性明銳,不詭隨。與人交,始終不少變。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愈官顯,稍謝遣。凡內外親若交友無後者,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鄭喪,為服期以報。
每言文章自漢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後,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樹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師說》等數十篇,皆奧衍閎深,與孟軻、揚雄相表裡而佐佑《六經》雲?至它文,造端置辭,要為不襲蹈前人者。然惟愈為之,沛然若有餘,至其徒李翱、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遽不及遠甚。從愈游者,若孟郊、張籍,亦皆自名於時。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駱玉明)
所謂「古文」的復興,有賴於韓愈的出現。而說到韓愈,則必須看到他的多面性。一方面,韓愈具有積極維護封建專制和儒家「道統」的熱情,而另一方面,韓愈又是一個個性很強、自我表現欲很強的人。在他的怪怪奇奇、汪洋縱肆的詩歌中,我們已經可以感覺到他的不甘凡庸、喜好張揚外露的氣質,而「花前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芍葯歌》)這一類自我描述,更不是拘謹斂束的形象。甚至,他以上追孟子、繼承道統自命,也可以說是上述兩方面因素的共同表現。所以,當韓愈投入古文復興運動時,他的態度與前人實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復興儒學為核心宗旨的基本立場上,他確是繼承了前人;但他的整個散文理論,特別在變革文風、推進創作方面,卻增添了許多新的和更為合理的內容。而古文運動獲成功,不僅由於他的理論,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寫出了許多富於個性、才力和創造性的佳作,從實踐上重新奠定了散體文的文學地位。同時,他大力提倡與呼籲文體改革,團結了一批撰寫散體文的作家,使散體文創作形成了一股較大的文學潮流。
《舊唐書·韓愈傳》說:「大歷、貞元之間,文字多尚古學,效揚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獨孤及、梁肅最稱淵奧,儒林推重。愈從其徒游,銳意鑽仰,欲自振於一代。」其中,獨孤及對韓愈的影響應該是間接的,因為大歷十二年獨孤及去世時,韓愈才十歲。但梁肅對韓愈卻有直接影響。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中曾說到過梁肅對自己及朋友的提攜,《唐摭言》還記載韓愈、李觀、李絳、崔群在梁肅處游學,三年未得見面,而一見之下,梁肅大為稱賞,於是十分推獎他們的文章。這可能是後人杜撰的故事,但韓愈接受了梁肅的散文理論,則無可懷疑。不過,韓愈的古文理論絕不是簡單地抄襲或因循前人的見解,它的實際內容要豐富得多。
第一,韓愈主張寫散文「宜師古聖賢人」(《答劉正夫》),但學習古文,並不因為「其句讀不類於今」,而是「學古道則欲兼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歐陽生哀辭後》),也就是說,學古文根本上是為了學習「道」。表面看來,這與蕭穎士、獨孤及、梁肅等人的思想並沒有區別,但是,蕭穎士等人所說的「道」只是指倫常教化、道德規范,即儒家學說中的外在倫理規范,而韓愈所說的「道」則兼指(有時偏重)人的內在道德修養和人格精神。他在《三器論》中曾說過,「不務修其誠於內,而務其盛飾於外,匹夫之不可」,在《答尉遲生書》中又說過,「夫所謂文者,必有諸其中,故君子慎其實」,並反復強調孟子「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的論點(《答侯生問論語書》),顯然他是吸取了孟子學說的精神,把內在精神看得很重的。所以,他很重視「氣」的作用,認為文章的好與壞,就決定於這種精神性的「氣」充實與否。
他曾借孟子的話說明,如果人格高尚、志趣充實,文章也會充實,而「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同上)。《答李翊書》中又說:
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與言猶是也。
這當然不是韓愈的發明,但是,韓愈再次提出這些見解卻有兩重意義:一是他把「文本於道」從外在禮法規范、道德信條對文學的制約轉化為人的內在人格修養對文學內容的決定。盡管韓愈所要求的人格修養與內在精神總體上並不與儒家禮法相沖突,但它畢竟使文學趨向自覺的表現而不是被動的詮釋。二是韓愈肯定了內在精神與人格修養中情感的地位。
所謂「氣」,也包括了「不平則鳴」(《送孟東野序》)、「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送高閑上人序》)、「愁思之聲」、「窮苦之言」(《荊潭唱和詩序》)等等「不平有動於心」的個人情感活動及其在各種藝術中的表現。這說明韓愈講「文以明道」仍是有較大包容性的,它並不排斥、甚至贊許強烈的喜怒哀樂之情的存在。
第二,學習古人的散文體格,主要應該學習古人「詞必己出」(《南陽樊紹述墓誌銘》),而不是簡單地模擬古文。駢文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好用典故,而缺乏創造力的作者便把一些爛熟的套話翻來復去地鑲嵌在文中,既無真情實感,又無新鮮的語言。針對這種缺陷而提倡散文的韓愈,便把「惟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看得很重。雖然他也很重視從古人的作品中學習語言,如《進學解》中曾歷數「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庄》、《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但他並不是停留在這些古文的技巧和語言上。在《答李翊書》中,他說自己學文,開始是「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但這時並不能「唯陳言之務去」。其後,「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漸漸有了心得,於是「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汩汩然來矣」。最後,對古人之言「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養氣守醇,才到了化境,可以自如地寫自己的話、自己的心了。可見,韓愈要求的,乃是「師其意不師其辭」的學習古文方法和「自樹立,不因循」(《答劉正夫書》)的文章語言風格。而實際上他對前代文章的借鑒吸收,范圍是很廣泛的,其中也包括駢文的成分。
在主張「文以明道」的同時也承認作者個人的內在情感在散文中表現的合理性,在主張「師古人」的同時又強調語言的創新和風格的個性化,這是韓愈散文理論的精華所在。但是,個人內在情感與個性的表現與「道」的要求,並不是很容易統一的,而常常會出現矛盾。面對這種矛盾,韓愈在理論上還是把「道」放在首位。他一方面承認人的內在情感是文學創作成敗的基礎,但另一方面又試圖把這些感情盡可能納入合乎封建倫常的規范中。他說他自己的「道」,乃是「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重答張籍書》),自己的「文」是「歌頌堯舜之道」的文,內容「皆約六經之旨」,雖然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辭,以求知於天下」,但也決「不悖於教化,妖淫諛佞譸張之說無所出於其中」(《上宰相書》)。總之,「道」對個性對情感的寬容,還是有限度的。
至於韓愈本人的創作,又比他的理論更能反映出他作為文學家的氣質。其中雖然有大量論「道」言「性」的作品,如《原道》、《讀荀子》等,但也有許多既出於真情,又刻意追求藝術性的文學作品。所以,當時人裴度說他「恃其絕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以為戲」(《寄李翱書》),後來人說他「徒語人以其辭」(王安石《上人書》)、「第文人耳」(宋釋契嵩《非韓》)、「以為文人則有餘,以為知道則不足」(張耒《韓愈論》),尤其是南宋大儒朱熹,更指責他「裂道與文以為兩物」(《讀唐志》),都看到了他在追求「道」與追求「文」之間的脫節現象,看到了他對文學性的興趣往往超過了對政治倫理的興趣這一事實。但是,這恰恰是韓愈在文學創作中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在創作實踐中,他既投入了豐富的情感,又運用了很高的語言技巧,因而寫出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
韓愈的《原道》、《原毀》、《師說》、《爭臣論》等說理文結構嚴謹,重視行文的氣勢和邏輯,過去很受一般古文家的稱賞,但文學價值並不高。倒是一些議論性的短文,帶著充沛的感情,寫得真摯動人。如《送孟東野序》為孟郊鳴不平,激動地發泄著對時代與社會埋沒人才現象的一腔怨氣;《送董邵南序》則借安慰因「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而只好去燕趙謀事的董邵南,抒發對才士沉淪不遇、生不逢時的感慨;
而《送李願歸盤谷序》則借贊美退隱者的清高,斥責那些「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的小人的卑劣行徑,蘊含了下層文人在社會壓抑下一種急於宣洩的「不平之氣」。此外,還有一些近乎寓言的雜感,則銳利尖刻、生動形象,往往一針見血,而又不動聲色。
如《雜說一·說龍》、《雜說四·說馬》、《獲麟解》等,都是借龍、馬、麟等動物的遭遇來寫人的,在這些雜感中往往包含了韓愈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或窮愁寂寞的嘆息。如著名的《說馬》: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在韓愈的散文中,悼念其侄韓老成的《祭十二郎文》尤其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哀弔之文前人多用駢體或四言韻文寫作,在整齊的格式中求得一種庄肅之感。而此文全無格式、套語,而且不像韓愈其他文章那樣講究結構。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身之未老而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後嗣之成立,極寫內心之辛酸悲慟;中間一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切動人。文章語意反復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景下散體文相對於駢體文的優長。
韓愈的記敘文中,如《張中丞傳後敘》、《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等,敘事中或加渲染,或雜諧謔,也寫得很生動傳神。像《張中丞傳後序》寫南霽雲向賀蘭進明求援,而賀蘭進明出於妒忌,按兵不動,反而設宴以籠絡南霽雲,這時,韓愈以濃筆重彩寫道:
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之泣下。
下面,接著又加上一節:
(南霽雲)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這兩段,在刻畫南霽雲忠勇堅貞品格的同時,把南霽雲剛烈的個性也凸現出來了。在《石鼎聯句詩序》中,韓愈充分運用欲擒故縱、借外現內的方法,描寫才智過人的道士軒轅彌明與劉師服、侯喜二人聯詩的戲劇性過程和人物的心理變化。
他先寫道士的貌不驚人,「白須黑面,長頸而高結,喉中又作楚語」,因而反襯出侯喜等人「視之若無人」的高傲似乎合情合理。但當應彌明之請而聯詩後,這種心理上的高傲就開始發生變化:一開始聽到寫詩,劉師服便「大喜,即援筆題其首兩句」,侯喜也當仁不讓,「踴躍,即綴其下」,道士卻一面「袖手竦肩,倚北牆坐」,一面高吟兩句「龍頭縮菌蠢,豕腹漲彭亨」,機帶雙敲,詭譎中暗含譏刺,兩人便驚住了;但他們心中仍然不服,還想倚多取勝,「聲鳴益悲,操筆欲書,將下復止,竟亦不能奇」,道士則「應之如響,皆穎脫含譏諷」。
直到三更,兩人心理上已徹底被擊潰,而道士「又唱出四十字」,這時兩人「大懼,皆起立床下拜」,道士卻已「倚牆睡,鼻息如雷鳴」。這篇文字如同小說,把兩個文人酸文假醋的模樣、前倨後恭的心理和道士不拘小節、放盪機智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
縱觀韓愈的散文創作,其藝術技巧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首先,韓愈很注意語匯的創新。駢文的一個重要缺陷就是語言陳舊、套路濫熟、好用典故,而他從前人的語匯中推陳出新,從當時的口語中提煉新詞,創造出不少新穎的語匯,使文章常常閃現出妙語警句,增添了不少生氣。像《送窮文》中的「面目可憎」、「垂頭喪氣」,《進學解》中的「動輒得咎」、「佶屈聱牙」、「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原道》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送孟東野序》中的「不平則鳴」,《應科目時與人書》中的「俯首帖耳」、「搖尾乞憐」等,都是沿用至今、鮮明生動的詞語。此外,韓愈還一反駢文好用華麗詞藻的習慣,採摭一些不為人所用或刺激性很強的詞彙,如《送窮文》寫鬼「張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頓腳,失笑相顧」,《石鼎聯句詩序》寫人「白須黑面,長頸而高結」,《進學解》寫治學「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送廖道士序》寫山氣「蜿蟮扶輿,磅礴而郁積」,看起來未必美,但極其生動傳神。當然有時韓愈也不免矯枉過正,用一些冷僻生澀的文字,使文章佶屈聱牙,拗口難通。
其次,韓愈很注重句式的設計。駢文的句式,固然整齊合拍、音節響亮,但缺少變化,氣勢較弱,韓愈的散文,則極善於交錯運用各種重復句、排比句、對仗句,來增加文章的變化與氣勢,發揮散文句子可長可短的優勢,彌補散文缺乏音樂美和節奏感的缺陷。如《進學解》第二段論先生的學業、儒道、文章、為人,四層敘述結尾分別是「先生之業,可謂勤矣」、「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先生之於文,可謂宏其中而肆其外矣」、「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使四層意思的節奏顯得很整齊分明,語氣在流暢中重重疊疊,層層加碼,為後面突然的大轉折作了有力的鋪墊。又如《畫記》中述畫中之人,不避重復地列舉了「騎而立者五人,騎而被甲載兵立者十人,一人騎執大旗前立,騎而被甲載行且下牽者十人,騎而負者二人……」等三十二種姿態的一百二十三人;
記畫中的馬,則一一寫了二十七種馬的姿態,看起來很羅嗦,但讀來卻娓娓動聽,畫上各種人、馬姿態畢現,各種長短錯落、節奏不一的句式以極其繁復的方式組織在一起,正好令人感受到這是一幅龐大細密、錯落參差的宏大圖畫的布局形式。此外,《送孟東野序》連用三十八個「鳴」,由於句式變化,並不令人感到單調,反而有一種噴涌而出、咄咄逼人的氣勢;前面提到《祭十二郎文》中寫初聞噩耗時心理的一段,句句用語助詞收尾,但「也」、「乎」、「耶」的不同語氣錯落相雜,或感嘆或疑問,句子忽長忽短,很真實地表現出感情的激烈的起伏變化。
再次,韓愈極為注意文章的結構布局。他有時以重筆陡然而起、突兀而現,抓住讀者目光,然後再轉入本題,如《送董邵南序》以「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起首和《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以「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起首;
有時則從遠處迂迴而來,如《送區冊序》先說陽山的究僻荒寒、文化落後,然後借莊子關於逃世之人聞空谷足音而喜的話轉接,寫出其時其境中與區冊交識的愉快。至於《送孟東野序》則是上述兩種類型的結合,文章從「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警句振起後,卻不引入孟郊之事,而是從物聲說到人聲,從人聲說到文辭,文辭又是從上古說到有唐,一路惝恍迷離,不著邊際。最後寥寥數語歸結到孟郊,反觀前文,既是作者自身人生感想的抒發,又成為本文正題的鋪墊。另外,像《原道》那種抽絲剝筍般的層層推進,《原毀》的正反互映、通篇對比,雖是單純說理文字,文章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情況下,韓愈還有意避免搖曳生姿的文章結構。如《柳宗元墓誌銘》寫得十分平實,表現出他對這位朋友愛其人格、才華而惜其行事(韓不贊同柳參與永貞革新)、憐其遭遇的心情;《祭十二郎文》也是直抒衷情,不有意為文。但這其實也是對於文章結構的一種精心考慮,即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平實就是最好的結構。
韓文具有各種體式,風格也有所不同,其最顯著的特徵是氣勢雄大、感情充沛而文字奇崛新穎、句式參差交錯、結構開闔變化,前人說它「猖狂恣肆」(柳宗元《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黿蛟龍,萬怪惶惑」(蘇洵《上歐陽內翰書》)。當然,韓愈在文章上很用力,「做」的痕跡也是難免的。
當時,韓愈是文壇上的領袖,他不僅自己提出理論,參與實踐,而且極力推獎提攜文學上的同道,如作《薦士詩》推薦孟郊,寫狀推薦張籍、樊宗師(《薦張籍狀》《薦樊宗師狀》),寫文為李賀打抱不平(《諱辯》)等。他自己也說交遊很廣,「所與交往相識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藝取」(《與崔群書》),李翱則說他「頗亦好賢」,像「秦漢間尚俠行義之一豪雋」(《答韓侍郎書》),因此,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作家集團,他們在詩文兩方面都進行了具有創新意義的努力。在詩歌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不少,散文方面則除了韓愈外,其他人的成就都不大。如李翱以議論文為主,雖結構整飭,卻缺乏文采和氣勢;皇甫湜的散文則比較重視外在語言形式上的奇崛,但情感力度較弱,氣勢也不夠雄大;樊宗師的散文更把韓愈的語言奇崛險怪推向了極端,雖然「詞必己出」,但他忽略了語言交流的通則,走向了晦澀艱深。

《馬說》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僕役的馬夫的手裡,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裡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喂養。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面表現。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⑤ 孔子七十二賢人名單及成就

1,顏回(孔子弟子;孔門72賢之首;復聖)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贊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

2,閔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丘弟子,為七十二賢之一。

閔子以孝聞名,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稱贊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1074年,齊州太守李肅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蘇轍撰文、蘇軾書寫《齊州閔子祠記》的石碑,敘述了修建祠堂的經過。到明代,經歷城人劉敕發集,捐資重修了閔子騫墓和祠,並在殿後修起了「講學堂」的東西廂房「齋」和「蘆花館」。

3,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鐸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冉氏族譜》稱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顏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後公西氏聞孔子設教闕里,「命三子往從學焉」。品學兼優。為人度量寬宏,「仁而不佞孔子稱其「可使南面」,即可擔任一方長官(《雍也》)。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4,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孔門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衛亂,父子爭位,子路被蒯聵殺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結纓遇難,葬於澶淵(今河南濮陽)。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 。

《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

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⑥ 五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0課的意思和鑒解

分類:五年級下冊知識點歸納
第10課 《楊氏之子》

生字詞
生詞
梁國 聰惠 造詣 乃 曰 家禽

讀讀

寫寫

詞語

積累

多音字
wéi(為人) yìng(應付)

為 應

wèi(因為) yīng(應該)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1、梁國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惠。

譯文:梁國一戶姓楊的人家中有個九歲的孩子,很聰明。

我的理解:這句話點明了文章要講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點,起到總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

譯文:(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的父親不在家,孔君平於是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

我的理解:從孔君平來拜見孩子父親一事課看,兩家的關系很好,常來常往,所以當得知孩子的父親不在時,孔君平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叫出了這個孩子,可見孔君平和孩子很熟悉。

3、為設果,果有楊梅。

譯文:(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

我的理解:從這句可以看出孩子很有禮貌,很會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譯文: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並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立刻回答:「我可沒有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我的理解:這是故事的重點部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的回答也在孔君平的姓上做文章,但巧妙地採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一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孩子語言的精妙之處就在於「以彼之道還治彼身」。

寫作結構

(寫作順序、 文體的特點、段落劃分等)
1、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

2、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古今字義不同,注意注釋中「通假字」的含義,如「惠」,同「慧」;注意「日」和「曰」的書寫區別。

主要內容
本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與客人巧妙、委婉的對話。

注意事項
1、初次接觸文言文,要學會正確朗讀課文,學會文言文朗讀的停頓節奏。

2、學會根據注釋、插圖和聯繫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對於文中的注釋要牢記。

3、課外閱讀《世說新語》,了解其他關於言語表達的小故事。

⑦ 曰語常用500句教學視頻

交罰款了盛大加快了豐盛的了空間范德薩

⑧ 語言文字手抄報資料

一、什麼是漢民族共同語?
民族共同語是民族內部通用的語言,是一個獨立民族的主要標志之一。
漢民族共同語的產生年代還不能說得很確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時期就產生了。當時的民族共同語叫"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詩經》的語言就是雅言,《左傳》、《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釋方言的例子。
漢代的民族共同語叫"通語",也叫做"凡語"、"凡通語"或"通名",西漢揚雄編著的《方言》就是用當時的民族共同語"通話"來解釋各地的方言的,這是我國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時代,人們做詩詞、寫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韻書應運而生。韻書的出現,"正音"風氣的盛行,都在客觀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語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語叫"天下通語",周德清的《中原音韻》記錄的就是當時的民族共同語。
漢民族共同語和各個方言都來源於上古漢語,同出一源。漢民族共同語是在某一個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咱們的漢民族共同語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普通話已於1982年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從此,普通話具有了明確的法律地位,成為全國通用的語言。
二、普通話等於北京話嗎?
有人認為普通話就是北京話,比如可以說"她會說普通話",也可以說成"她會說北京話",這就是把普通話跟北京話當成一回事。其實嚴格地說,「普通話」並不等於「北京話」。相聲大師侯寶林在《普通話與方言》這個相聲段子中就形象地指出了普通話同北京話的區別。
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而北京話只是諸多方言的一種。普通話是在北京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成為民族共同語後就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普通話的定義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一般認為,這個定義是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對普通話加以規范。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指的是以北京音系為標准音,即北京話的聲母、韻母、聲調系統,而不包括北京話的土音;同時,普通話詞彙也不包括北京話中的一些土話。
方言區的人學習普通話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按照北京人特別是老北京人的語音、詞語來說話,要注意分辨哪些是北京人的土詞、土語。怎樣分辨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聽普通廣播、電視,多聽普通話教學錄音、錄像帶,學說標準的普通話。
三、推廣普通話宣傳口號
(1)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2)積極普及民族共同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3)愛國旗,唱國歌,說普通話(4)四海同音,萬眾一心
(5)普通話:神州音,華夏情(6)普及普通話,四海是一家
(7)面向現代化,推廣普通話(8)積極普及普通話,齊心協力奔小康
(9)樹立語言規范意識,提高民族文化素質
(10)推廣普通話,公務員要帶頭(11)新聞媒體要成為推廣普通話的榜樣
(12)普通話是我們的校園語言(13)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
(14)普通話:情感的紐帶,溝通的橋梁
(15)說普通話,迎四方賓客;用文明語,送一片真情
(16)溝通----從普通話開始(17)說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
(18)說普通話,從我做起(19)說好普通話,朋友遍天下
(20)普通話,使你我靠得更近
(21)普通話--時代的需求,時尚的追求
(22)普通話----讓生活更精彩,讓社會更溫馨
(23)普通話同青春攜手,文明語和時尚並肩
(24)文明語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話融匯東西南北情
(25)心相印,語相通,共奔小康樂融融
(26)實現順暢交流,構建和諧社會
對你有幫助請採納滿意答案吧

⑨ 加拿大.是什麼語言

加拿大的官方語言有兩種:英語和法語。
但加拿大是個聯邦制國家,包括有10個省和3個地區,其中的10個省是組成聯邦的成員,3個地區是聯邦的直轄區域。
作為組成聯邦的成員,加拿大每個省都有極大的自主權,包括有自己法定的官方語言。
在加拿大的10個省中,有8個省都只有一種官方語言:英語。這8個省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阿爾伯塔省、薩斯喀徹溫省、曼尼托馬省、安大略省、愛德華王子島省、新斯科舍省、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省。
有1個省也只有一種官方語言,但該省的官方語言是法語。這個省是魁北克省。
還有1個省有兩種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這個省是新不倫瑞克省。
至於加拿大的3個地區,因為是聯邦直管的,所以其官方語言也是英語和法語。但是因為這3個地區都在加拿大的北部,那一帶主要是印地安和因紐特居民,所以一些主要的土著部落語言也被列為了地區的官方語言。
在聯邦層面,比如聯邦政府、聯邦直轄的那3個地區的政府、以及一些全國性的大企業(比如像加拿大航空公司),他們發布的文告、提供的服務、官方網頁等等,都必須同時使用兩種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
但是在那10個省里,則只需使用本省的官方語言。比如在那8個英語省里,省政府和地方市鎮政府的官方網頁只有英文,當地的公立學校的教育語言只有英文。法語在這8個省中完全不流行,在公立學校的外語課里,法語也只是與德語、漢語、西班牙語等語言一樣,只是選修課之一,而不是必修課。
在以法語為官方語言的魁北克省,則英語完全沒有法定地位,當地政府的官網上只有法文,公立學校的教學語言也只有法語。
而同時有英語和法語兩種官方語言的新不倫瑞克省,則有兩套平行的公立教育體系: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和以法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省內學生自願選擇進入其中之一進行學習。
以上介紹的加拿大聯邦、以及各省的官方語言情況。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有五分之一的加拿大人是出生在外國的。所以,並非所有的加拿大人都能熟練地使用英語或法語。在一些移民群體中,本民族的語言也被廣泛地使用著,比如漢語、印地語、旁遮普語、菲律賓語、德語、俄語、義大利語等等。
但是這些非官方的語言,只是在民間使用,或者是在一些商業服務場合出現。比如在華人居民比例較高的城市,當地的銀行以及其它一些商家,都提供中文服務。但是在官方機構,市政廳、警局、法院、學校等等,往往就只能說官方語言了。

⑩ 日語教學視頻

日語教學視頻不知道樓主指的是那套教材的?

如果是處於N5-N3等級的建議樓主採用內標准容日本語教材

標准日本語教材要是沒有的話可以在附件自己下載這里包含了標准日本語全套日語教學視頻

提示:樓主手機是看不到附件的建議用電腦下載。

希望這套叫日語教學視頻可以幫助到你,有用記得採納哦!

最後送樓主一句話:

意義ある目標に向かって進み始めるのなら、それはもう成功だと言える。

當你開始朝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前進時,你就成功了


閱讀全文

與曰語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