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浣溪沙蘇軾的主題
這首詞上片表現詞人面對清新春景的愉快心情,下片進而有寺前西流溪水,聯想到人生也可以老當益壯。全詞充滿積極樂觀的情緒。
❷ 蘇軾的浣溪沙教案
『譯文』
去蘄水縣的清泉寺,寺在蘭溪旁邊,溪水向西流。
山腳下蘭版草嫩芽浸入小溪權, 松林間小路清沙凈無泥. 傍晚細雨中布穀鳥陣陣啼叫。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發,多愁感慨時光流逝。
注釋
①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游,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②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
③瀟瀟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註:「江南吳二娘曲詞雲,蕭蕭暮雨郎不歸'。」瀟瀟:形容雨聲。子規:布穀鳥。
④此句當為寫實。但「門前」雲雲,亦有出處。《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台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一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
⑤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這里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發,悲嘆衰老。 白發:老年。唱黃雞:感慨時光流逝。
❸ 請問有沒有蘇軾寫的浣溪沙教案,急需!!! (就是那個簌簌衣巾落棗花那首詞)
教學目標:
1、 初步掌握賞析詩詞的三個基本方法。
2、體會蘇軾心繫民生的感情、樂觀豁達,胸懷寬廣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
學會勤誦讀、多聯想、抓意象的賞析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蘇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懷大愛的寬廣情懷。
一、導入:
周傑倫的《東風破》這首歌怎麼來的?是詞作者方文山根據蘇軾的詞《東風破》改編而成,東風破是詞牌名。我們剛學過蘇軾的詞《江城子.密州出獵》,詩《贈劉景文》,唐詩宋詞,詩詞是中國文學中很重要的二種體裁,那麼詩詞有些什麼區別呢?詞有詞牌名,詩只有題目,詞可有題目也可沒有題目,詞的句式長短不一,詩則字數一致。詞牌即詞的格式有一千多種,而詩只有幾種,故詞自由得多。
二、對於詩詞,我們該怎樣去欣賞呢?請同學們先說一說。
今天我們就以蘇軾的《浣溪沙》為例,來學習詩詞賞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1、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勤誦讀是一個鑒賞的好方法。
先請一個學生讀一讀,要求准確流利,字正腔圓。請學生評價。老師指正:上下片要停頓長些。再請學生讀。
詩詞都是講韻律的,所以古人吟誦詩詞時,常會手舞足蹈。先請大家手舞一舞,找出蓋停頓的地方,擊掌一次。▲▲/▲▲/▲▲▲/
足蹈也叫踏歌,請學生腳踏節奏讀。然後手舞足蹈配合讀。
古人作詩詞講究平仄,平聲應讀得舒緩,仄聲應讀得短促。學生試讀平仄。
再手舞足蹈並讀出平仄。老師手勢指揮齊誦讀。
2、人們品讀詩詞時,常說詩中有畫,是因為文字給了人以豐富的想像。所以賞析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多想像。
請學生再品讀《浣溪沙》,邊讀邊想像。說說讀著讀著,你彷彿看見了什麼?
小結:有了聯想,平面的文字就變得立體起來,有了生命力,所以賞析詩詞,一定不能失去想像。
3、賞析詩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抓意象。意象是用來寄託作者情感的客觀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請學生在詞中找出認為是意象的事物:棗花、古柳、繅車、牛衣、黃瓜、日、野人家。
這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農村氛圍?發展生產,安居樂業。
看著這幅農村圖景,想像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欣慰,愉快。
可是蘇軾有什麼好高興的呢?簡介背景。因為和朝廷革新派王安石政見不合,蘇軾自請外調到了杭州,不多久,被遷調到偏遠的密州(今山東諸城),四年後又被調遷至徐州(今江蘇,靠近山東),到了徐州,又適逢大旱。碰上這么多不順心,假如是你,會感覺怎樣?(沮喪,失望、憂郁等)。
蘇軾仕途失意,在詞中有無怨艾?沒有。非但沒有,還帶領民眾長途跋涉去石潭求雨,老天倒幫忙,下了幾場透雨,於是蘇軾又帶領大家去石潭謝雨,回來途中,蘇軾走進了這村子。看到村民們安居樂業,蘇軾欣慰地笑了。這可以看出蘇軾是個怎樣的人?
不以個人得失為意,心中裝的是國家興盛,百姓安居樂業的大志。樂觀豁達,愛民如子,親民,胸懷寬廣。
下片中有一個詞很能體現蘇軾親民的特點,是哪個?「試問」。
怎樣才算「試問」?客客氣氣,不想打擾。杜甫《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老婦前致詞,吏乎一何怒」,和蘇軾的「試問」形成何等鮮明的對比。所以離開徐州時,百姓都依依不捨,所以蘇軾到今天仍被後人景仰,決不僅僅因為他傑出的文學才華,還因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懷大愛的人格魅力。
5、總結賞析詩詞的三個基本方法:勤誦讀、多想像、抓意象。
三、作業:運用學到的方法,賞析張志和的《漁歌子》。
❹ 浣溪沙蘇軾教案
http://www.jxjyzy.com/ResourceHtml/657942.html在這里下載或版權http://www.sunwang.cn/Soft/yycz/banian/200812/Soft_20081201153656.html
❺ 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蘇軾浣溪沙的翻譯
山中的蘭花剛剛萌生嬌嫩的嫩芽浸入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泉水沖刷得沒有回意思尼土。黃昏時寺外下答起了蒙蒙細雨,不時傳來杜鵑鳥的啼叫聲。誰說人生只會慢慢變老,不會回到少年時代呢?你看那門前的流水都能往西邊流去。不要等到年老才感慨時光的流逝。
原詩如下: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❻ 浣溪沙宋蘇軾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描寫雨中的南方初春,表達作者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
全詩如下: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譯文如下:
山腳下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布穀鳥在瀟瀟細雨中啼叫。
誰說人老不會再回年少時光呢?你看看,那門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
(6)浣溪沙蘇軾優秀教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蘄水清泉寺時所作,當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蘄水,縣名,即今湖北浠水縣,距黃州不遠。
作品賞析
人們慣用「白發」、「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的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蘇軾也曾化用樂天詩,吟過「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
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發唱黃雞!」這與另一首《浣溪沙》中所雲「莫唱黃雞並白發」,用意相同。
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執著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❼ 八年級上冊浣溪沙(蘇軾!)導讀。人教版課本里的導讀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呵呵,我沒有八年級的書,這是我從網上找的,希望你滿意,並採納我的回答!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❽ 小學六年級的課文 蘇軾的浣溪沙 教案
教學目的 、教學重難點 、 教學方法 、 教學過程 、教學工具 、教學總結 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