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教師如何提高教學設計能力 反思
一、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地位、內涵
課堂教學是學校一切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形式,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校實施人才培養的最主要的途徑。因此,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也就成了衡量一所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內容:扎實的學科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良好的理論素養,開闊的實踐視野,新教師缺的是教學經驗和實踐的積累。其具體包括:會備課、會上課、會設計練習、會輔導學生、會考試評價等等。這種教學能力由下列專業素養組成:觀念(包括質量觀、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知識(包括學科功底、教學心理學常識)、技能(包括教學組織、表達、板書、現代教學技術)、能力(包括教學設計、控制、反思、研究能力)、規范(包括師德修養、敬業精神、學術規范、言行)。
二、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必要性
(一)課堂是實施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
1、課堂有最大的時間權重———占學生在校活動時間的比例最大。
學校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顯然,學校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最重要場所。然而,學生在校活動的全部時間里,課堂教學的活動時間又是最多的。學生每周五天在校學習,除個別的校外活動外,幾乎全部都是班級授課,所以,如果說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的話,那麼課堂教學則是主導作用的 「中堅」。
2、課堂有最高的價值效用———育人的素質水平質量最高。
教育的最高價值在於更多、更快地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但無論哪路精英,都必須有堅實而全面的基礎。從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價值上看,課堂上完成的教學任務,是任何其他教學形式取代不了的。
中小學的班級授課是國家指令性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比,前者不僅課時數量多,而且內容廣。課堂教學的內容能從自然到社會,從生理到心理,從理論到實踐,豐富多彩,五花八門。它是學生的知識源泉、智慧源泉。因此,它能教會學生最全面、最系統的科學知識和生存能力。
3、課堂有科學的課程設置———各學科搭配組合科學。
國家制定的教學計劃,文科、理科的設置與比例,室內、室外的活動設置與比例都是經過科學論證而確定的。現行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構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甚至包括腦科學在內的合理格局,形成了最佳組合。眾所周知,這些課程的完成,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課堂教學。雖然各學科教學相對獨立,但課堂教學畢竟是多科並進的。也就是說,每一周的課,每一天的課,文理兩大類學科是相互交替進行的,或者說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每一個方面素質的提高,都是通過各類課程完成的。從這層意義上講,課堂是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中心,也是各學科教師對學生施教的 「團體賽」的中心。
4、課堂教學有默契的學段銜接———學生素質發展具有連續性。
課堂教學的排列是有序的。它是按照知識體系的邏輯順序而循序漸進的。各個學科是這樣,各個學年段也是如此。例如,一年級有自己的訓練內容和教學目的。那麼,到了二年級,也有自己的訓練內容和教學目的,只不過是各種素質的質量水平要求不同。從一年級到二年級也是學生整體素質的一次跨度很大的階段性飛躍。因此,從這個層面來看,課堂是學生素質連續發展的中心,也是各年級教師對學生施教的 「接力賽」的中心。
5、課堂有良好的內外條件———營造了專業性的教育環境。
課堂教學有其自己的優勢,突出地表現在它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創設積極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容易形成一種學習的意識,知道應當如何去接受學習或發現學習,容易體驗學習成功後的喜悅。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術業有專攻」,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更是這一環境的主體。這是課堂教學最重要、最關鍵的內部條件。他們有道德,有學識,有高深的專業性知識。他們還有高超的教學藝術水平,不僅懂得教什麼,而且知道怎麼教;不僅能指導學生的學習行為,而且能指導學生健康的心理發展。這一優勢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反映最突出。
6、課堂有豐富的教學容量———給學生提供充分發展的空間。
課堂上的學習除了讓學生自我攝取知識外,還要讓學生在能力、智力、非智力、品格等方面得到整合發展。換句話說,新課程不是「知識本位」教學,而是 「人格本位」教學。新課程還要求,每節課的教學容量達到最高水平,使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這一要求,只有課堂教學才能做到。
7、課堂教學有強大的推進功能———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動力強勁。
教育的本質功能在於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外活動都能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但動力最大的則是課堂教學。因為它能集社會性素質、心理素質於一體,高強度地推進學生全面發展。課堂、教師、教學條件、教學過程等都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針對性設計的,全部教學都是按照國家制定的教學計劃,遵照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全面快速地推進學生發展的。顯然,對學生發展推進動力最大的、最有效的,非課堂教學莫屬。
(二)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能力結構中的核心要素
社會現實清晰地表現出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明顯差異,什麼原因所至?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師德方面的,有智能方面的,有非智能方面的等等,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們之間的教學能力水平不同。教學能力是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因此,它在教師能力結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教師能力結構中的核心要素。
1、教學能力是完成教學任務的直接工具———決定課堂教學質量水平。
教學有任務,學生要發展,誰來完成這項工作?毋庸置疑的答案是教師。教師憑什麼?憑教師良好的個人綜合素質。一節課,從課的導入及運用教師的教學導入能力開始,到課的終結及運用教師的教學終結能力結束,都必須是在教學能力的作用下完成。換句話說,全部教學過程完全是在教師教學能力的控制下進行的。因此,它是表面的、唯一的完成教學任務的直接工具。這一工具是與學生 「短兵相接」的直接 「武器」,它決定了 「解決戰斗」的時間和勝負。如果「武器」精良,那麼,就會 「三下五除二」,「快刀斬亂麻」;如果 「武器」不好,那麼,就會 「戀戰沙場」,「久攻不下」。所以說,教師的教學能力決定了整個教學質量。
2、教學能力是教師各種素質水平的集中表現———決定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
教學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教師的許多素質都有密切關系。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教學能力是教師其他素質水平的反映。比如,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水平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想素質水平;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水平反映了教師的教學理論素質水平;教師的整合教學能力水平反映了教師的知識結構素質水平等等。因此,教學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集中表現。
3、教學能力是教師的職業能力———反映教師的本質特徵。
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職業能力,比如,工人的職業能力是生產能力,農民的職業能力是種田能力,醫生的職業能力是治病能力,那麼,教師的職業能力無可非議的是教學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標志,它的大小決定了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是教師職業特有的一種能力,它是區別於其他職業的本質標志。
三、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一)提高控制課堂教學的能力
教師對於課堂教學的組織、駕馭能力,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育目的根本保證。因此,提高教師控制課堂教學的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課堂教學的控制,就是對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變數(教師、學生、教材、教法等)進行適當合理的調節與控制,引發學生對知識的吸引力,使之沿著教師的思路成功地進行學習的過程,其基本結構如下:
教師接受信息--教師處理信息--教師啟發信息--學生接受信息--學生處理信息---學生輸出信息--- 反饋信息。
由此不難發現,影響課堂教學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課堂教學的外部環境、學生的實際水平、教材等等,都會對課堂教學控制產生影響。而教師的水平是影響課堂教學控制的主要因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起著主導的作用。那麼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控制的能力呢?
1、提高教師的修養水平
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為教師對自身的情感、儀表、舉止等方面的約束能力。這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根本前提。著名教育家加里寧曾經指出:「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很好地收斂自己,他應該感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到這樣嚴格的監督。」教師的情感、儀表、舉止等直接影響到融洽的課堂氣氛的形成,影響教學效果的實現。
課堂教學應當是有激情的。如果教師語言簡潔風趣,親切和藹,語調抑揚頓挫、輕重適當,學生就會在這種情感的感染下,很快進入問題情境。反之,如果教師情緒失控,動輒發火,學生就會焦慮不安;如果教師沒精打采,口授隨便,那麼學生也會情緒低落,心中的反應也只能是死水微瀾;若教師情感過度,渲染過重,語調始終高昂激越,學生就會趨於疲憊麻木,繼而產生逆反心理,如此種種情形,都難以使學生產生與教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影響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同樣,教師的儀表、舉止等如果失度,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氣氛。因此,教師首先必須加強自己的修養水平。
2、提高教師運用語言水平
課堂教學語言是一種工作語言,它受教學規律的制約,受各學科性質的支配。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制約著學生的智力活動方式和效率。科學的使用教學語言,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保證。
課堂教學語言應具有科學性。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因此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具有科學性,做到准確、精練,有條不紊,合乎邏輯。
課堂教學語言應具有啟發性。在教學中,能否引起學生積極思考,能否打開學生的思路,能否引導學生獨立、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是實現課堂教學控制的關鍵所在。因此,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具有啟發性,通過啟發性的語言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對學生想知而又不知的內容,予以恰到好處的點撥,既要把問題點到,又不把話說盡,給學生留有思考的餘地。
課堂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教師要善於應用形象的語言,激起學生的創造思維,引發學生豐富的想像。
3、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能夠處理各種意外情況的能力,對於學生接受知識的信息反饋要隨時掌握,及時處理。弄清他們的希望與困難,並根據這些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節奏,使其張弛適度。或迂迴插入,慢慢導向課本中心,或更弦易轍,調整教案中原有設想,轉換講述角度。特別是對學生中稍縱即逝的有價值的信息,要及時捕捉,合理利用。
4、提高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各種教學媒體的能力。
實現課堂教學控制,教師必須能夠根據各種條件變化,靈活選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努力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如採用電化教學手段,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等,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直觀。也可多種教法並重,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利於課堂控制。
總之,注意提高教師控制課堂教學的能力,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課堂教學能力的途徑
我們學校一貫都十分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特別是這幾年學校一直把構建一支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作為辦學興校的頭等大事來抓,在全國范圍內引進了一大批新教師。大大充實了我校的師資力量,基本上剛從高校畢業的年輕人。他們熱情高、干勁大、有朝氣、不保守,敢於改革創新,學校也極大可能地為新教師成長提供更多的平台,已經有師徒結對、新教師講課比賽、教師技能比賽、聽評小組的評課、請專家來校指導、外出學習等形式。有絕大部分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在不斷提升,教學成績也比較理想,他們的成長總結起來基本上有以下的途徑:
1、在獨立思考和學習中培養。
面對課程改革,教師要學會獨自思考,即認真地反思及總結,獨立思考是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徑。現在的教學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挑戰,如何將自己的教學設想轉成教學行為,更好地將自己的東西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師要深思的事情。教師只有獨立思考,才能教學目標、教學能力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夠深入鑽研、不斷創新,才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進步。例如教師要備一節課,首先應該是自己先獨立理解教材,領會課標、教參的精神,然後根據自己的教學能力、班級學生的基礎,獨立設計出符合自己教學水平、符合學生實際的教案來。這樣的過程,憑的全都是教師自我的積累,發揮的全都是教師自己的才智,那麼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師自己。
2、在借鑒中感悟。
借鑒他人經驗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借鑒不是臨摹、效仿、照抄,而是從經驗中悟出道理。借鑒不是借「標」而是悟「本」,絕不是「東施效顰」(見《莊子,天運》,美女西施病了,皺著眉頭,按著心口。同村的醜女人看見了覺得姿態很美,也學著她的樣子,卻丑的可怕。後人把這個醜女稱作東施,東施效顰比喻胡亂模仿,效果很壞。)作為一名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是新手,我們要虛心吸取經驗,走進課堂聽評課,聽不同類型教師的課,建議新老師先聽課後上課,虛心請教有豐富經驗的同行教師,感悟課堂教學的真正本質,將所見所悟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3、在同行交流與合作中提升。
交流與合作是教師教學行為的主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具有競爭意識,而且更需要合作。隨著信息傳遞的迅猛發展,對教師素質也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團結協作,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勇於承擔責任是新時期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的合作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通過交流與合作能獲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擔問題;通過交流與合作可以從同事那裡獲取教學信息和靈感,產生新的想法;教師在合作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展示給學生,用無聲的語言告訴學生合作很有益,教師也在身體力行他們所倡導的信念;作為一個集體,教師通過合作可以獲得比個人努力更多的成績;通過分析材料、計劃及共同努力,可以減輕自己的負擔,所以,與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師能力培養、提升的又一重要途徑。
4、在課堂實踐中探索。
教學能力是後天獲得的,教學能力是在實踐中提高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因此,實踐就成了教師形成和發展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堂是教育研究的最前線,在理論中實踐,把自己所學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再運用到實踐中去,是對已學理論的檢驗,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系統,可以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5、在反思中前進。
(1)反思教學能力形成與提高的渠道是否暢通----「開源助流」。
反思的目的在於:分析教學能力形成的障礙,通過排除而「開源」;分析渠道梗阻的原因,通過打通而「助流」。
(2)反思各種教學能力強弱----「揚長補短」。
經過分析、努力,讓強得更強,弱的不弱。
(3)反思各種教學能力的效用----「高低兼顧」
經過分析、努力,讓教學效用高的繼續高,教學效用低的不再低。
反思可以分成三階段:
課堂前反思:此階段為備課,預測學生的反應及學習狀況,所以藉由搭配課堂後反思:一次次的訓練自己的預測能力,使之更精準。
課堂中省思:在課堂中觀察學生反應,並迅速擬定教學策略,需要良好的臨場經驗,而這正是新手教師最缺乏的。
課堂後省思:上完課後針對之前的課做全盤檢討,例如:提問是否適當?活動參與度如何?學生的接受程度…等,作為下一次課程安排的依據。舉個例子,首先教師因為遭遇到問題而心中浮現問號:「為什麼小明上課總是不專心?」,當我們在課堂中遇到這種情況,總是忍不住要罵學生。其實本來已經充滿挫折感的學生,更因為我們這一罵而對學習失去興趣。針對這問題,教師可以先藉由省思想出可能性,再去尋找解決方式。可能性一、孩子可能有身體上的疾病。可能性二、孩子可能聽不懂,所以無法專心。雖然班上的同學年紀皆相近,但所處的認知發展階段可能不同,有的可能已經到了具體運思期,有的還在前運思期,所以挑個最淺顯易懂的解釋方式,以實際操作代替口述,應該會比較有效。
總之,在中學教育中,教師肩負著很大的責任。然而,只要我們有敬業精神,練實基本功,善於思考,善於深入實際進行教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B. 急求小學生身體素質練習方法,手段等。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各方面,最好有教案,計劃
小學生,還是體校啊,如果是普通小學生一般的跳繩,跑步最好,還有一些綜合游戲,不適合加過於專業的訓練,對發育有不良影響
C. 急求小學生身體素質練習方法,手段等。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各方面,最好有教案,計劃
身體素質通常指的是人體在肌肉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和柔韌等。力量是指克服對抗力的能力。它是身體素質中最基本的,有的教練認為力量是其它素質的基礎。有些運動如果沒有力量,可以說是無法完成的。誰的力量大,誰的成績好。訓練可以使肌纖維增粗,增加肌肉中蛋白質的含量,並改善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從而發展力量素質。通常力量訓練採取負重訓練,克服身體重量和外界阻力的練習。鍛煉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練習內容負重練習主要是通過負重做深蹲起,持啞鈴深蹲起,腿捆砂袋跑步等來發展腿部力量。也可用手持啞鈴原地擺臂、卧推杠鈴、上下推舉杠鈴等來鍛煉臂力。怠雙腿的下蹭起,引體向上、俯卧撐、倒立、角力、背人跑步、各種屈體等動作則是克服身體重量和外界阻力的練習。速度是指在單位時間里完成動作的次數或使身體快速位移的能力。速度素質的表現形式有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周期性運動中的位移速度。速度素質在很多運動項目中都起重要作用。有的項目是以速度的快慢來衡量成績。如游泳、跑、滑冰、自行車等。有的項目也要求具有很高的速度素質。例如足球、籃球、排球等。速度素質的優劣取決於肌肉力量的大小,技術動作的正確與合理,以及神經過程的靈活程度等。發展速度素質主要藉助於提高一般身體素質,特別是肌肉的力量與彈性,動作的協調性,發展耐力和柔韌性等。耐力是指有機體長時間持續工作的能力,也可以看作是對抗疲勞的能力。耐力素質包括一般耐力和專門耐力。一般耐力是指小強度或中等強度進行長時間工作的能力;專門耐力是根據不同運動項目的特點所需要的耐力。靈敏素質主要取決於大腦皮質神經過程的靈活性。靈敏素質主要是在多組合、高難度、技術性強的運動中得到發展。柔韌是指大幅度完成動作的能力。它取決於肌肉、韌帶的彈性和關節活動范圍的大小,也取決於神經支配工作肌肉緊張與放鬆的協調能力。良好的柔韌素質可以使動作舒展美觀。有些高難的動作沒有一定的柔韌素質就難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