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年級所有古詩兩首
一、《回鄉偶書》
1、作者:唐代賀知章
2、原文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3、翻譯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裡來的呀?
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作者:唐代李白
2、原文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翻譯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作者:唐代王維
2、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翻譯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四、《宿建德江》
1、作者:唐代孟浩然
2、原文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3、翻譯
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湧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五、《望洞庭》
1、作者:唐代劉禹錫
2、原文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3、翻譯
秋夜明月清輝,遍灑澄凈湖面,湖面平靜無風,猶如鐵磨銅鏡。
遙望美麗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聯翩。那翠綠的君山,真像銀盤里的一枚玲瓏青螺。
2. 古詩兩首四年級上冊望洞庭是什麼意思
望洞庭1(網路)
湖光秋月兩相和2,潭面無風鏡未磨3。
遙望洞庭山水翠4,白銀盤里一青螺5。[1]
詞句注釋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兩: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諧。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
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湖面無風,水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銀:一作「白雲」。青螺: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1] [2] [3]
作品譯文
秋夜明月清輝,遍灑澄凈湖面,湖面平靜無風,猶如鐵磨銅鏡。遙望美麗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聯翩。那翠綠的君山,真像銀盤里的一枚玲瓏青螺。[2] [3] [4]
整體賞析
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詩從一個「望」字著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鏡」,是近望所見;「洞庭山水」、「猶如青螺」,是遙望所得。雖都是寫望中景象,差異卻顯而易見。近景美妙、別致;遠景迷瀠、奇麗。潭面如鏡,湖水如盤,君山如螺。銀盤與青螺相映,明月與湖光互襯,更覺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君山猶如鑲嵌在明鏡洞庭湖上一顆精美絕倫的翡翠,令人美不勝收。其用詞也極精到。
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表現出天水一色,玉字無塵的融和畫面。「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
第二句描繪湖上無風,迷迷濛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詩人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還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託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裡,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盪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5]
名家點評
《鑒誡錄》:劉禹錫尚書有《望洞庭》之句,雍使君陶有《詠君山》之詩,其如作者之才,往往暗合。劉《望洞庭》詩曰:「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雍《詠君山》詩曰:「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韻語陽秋》:詩家有換骨法,謂用古人意而點化之,使加工也。……劉禹錫雲:「遙望洞庭山水翠,折銀盤里一青螺。」山谷點化之,則雲:「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四溟詩話》:意巧則淺,若劉禹錫「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是也。[6]
3. 3,古詩兩首裡面望洞庭中鏡未磨中的未是什麼意思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未是 沒有 的意思
4. 幼兒園大班古詩教案《望洞庭》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5. 望洞庭 劉禹錫 教案
一、教材依據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3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洞庭時所作。二、設計思想《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像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儼然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語文課程標准》指出:「三、四年級學生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通過教師有效地促進和支持性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在輕松、自由的課堂環境中快樂的學習。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完成了對傳統智力理論的批判與建設,本節課將以此理論為支撐,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關注每一位學生優勢智能的培養,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三、教學目標認知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能力目標: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情感目標: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四、教學重點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五、教學難點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六、教學准備: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3、實物准備:白盤子、青螺七、教學過程:(一)整體讀,感知美。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嶽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書:望洞庭2、指名說了解的劉禹錫和洞庭湖。(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5、同位互查讀,力爭人人過關。(註:介紹劉禹錫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讀詩的慾望。正所謂「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讀古詩,人人過關,是下步教學的良好開端。)(二)理解讀,洞察美。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准備工作呢?2、學生各抒己見。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組內研討。(3)全班交流。(相:相互和:和諧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遙望:遠望)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麼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引導學生想像: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濛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像,大膽述說古詩意思。(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說,其餘同學做好補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麼?「一青螺」又指什麼?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濛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1)自由練讀,想像畫面。(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註:詩中有畫,讀詩要想像重現詩中的畫面;畫中有詩,讀詩要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如詩如畫,品詩賞畫,古詩詞文字精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像空間。通過啟發學生想像,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詩,邊想像,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三)對比讀,深化美。1、投影映示:望洞庭潭面鏡未磨,潭面無風鏡未磨,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兩相和。洞庭山水色,遙望洞庭山水色,盤里一青螺。白銀盤里一青螺。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5、再讀原詩,深化美。(註:詩可言志,亦可傳情。古詩是語言的濃縮,而往往濃縮就是精華。作為中國獨有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語言的精煉與美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引發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熱愛。)(四)延伸讀,升華美。1、投影映示:題君山題君山雍陶方干[波不動影沉沉, 曾於方外見麻姑,碧色全無翠色深。聞說君山自古無。疑是水仙梳洗處, 元是昆侖山頂石,一螺青黛鏡中心。海風吹落洞庭湖。2、自由練讀後,指名讀。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並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隻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後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後趕來,船被風浪阻於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於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於竹上,呈現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於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有趣的是,君山在歷史上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麼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並下令於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4、再讀兩首《題君山》,洞庭湖與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腦中升華。(註:詩中有詩,詩外有詩,以詩帶詩,以詩比詩,把相關的詩詞優化組合,既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悟出了學習古詩要運用對比的方法。美麗的傳說自然勾起學生的幻想,演繹精彩的朗讀。這是教學內容的延伸,亦是學生情感升華的階梯。)(五)多樣作業,表現美。1、寫一寫:想像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學生的興趣是有差異的。傳統的單一的作業難以迎合所有學生的口胃,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多元智能發展。)八、教學反思崇實·唯美·益智――《望洞庭》教後反思崇實。課堂教學著重體現「三實」。「三實」即真實、朴實、扎實。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充分挖掘課內外資源,有效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關注學困生,課堂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機會。如初讀古詩,人人過關,全部達到正確、流利;組內交流古詩意思,讓學困生先說等。木桶原理告訴我們,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面向全體就要照顧到學困生,他們一般語言智能較弱,讓他們「大聲思維」,讓他們意識到課堂是因他們而公平存在著的,必會揚起他們自信的風帆,自然無須揚鞭自奮啼。唯美。莊子曾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古詩是唯美的藝術,《望洞庭》堪稱美的經典。詩中融入作者大量的想像,是現實與幻想的結合,正因如此,給這首古詩增添了一些神奇的色彩,美侖美奐,亦真亦幻,作者對洞庭山水濃濃的喜愛之情躍然紙上。「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境。」聞一多也說,既然是詩,就得有「詩的藝術,詩的想像,詩的情感,在詩的王國里,寧可多一點貴族精神,也萬不可提倡什麼平民風格」。學生要想達到美讀成誦,必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就需要發揮想像,潛心涵詠,洞察詩人內心世界,感悟古詩的意境。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對比讀、延伸讀、布置多樣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課內到課外,無不在循序漸進地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境。益智。多元智能理論賦予了智能全新的定義,認為每個人與生俱來地擁有8種智能,並至少擁有一項優勢智能,優勢智能可以帶動弱勢智能,實現全面發展。課堂中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不同智能優勢的學生獲得喜歡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看圖,培養學生自然觀察者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讓學生到台前解說,培養語言言語智能;讓學生想像畫面,培養視覺空間智能……總之,我在古詩教學中努力實踐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誦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做一種享受而不看做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6. 幼兒園古詩望洞庭湖教案
《望洞庭》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作的一首七絕。下面是閃靚兒童網整理的教學設計,幫助大家學習這首古詩。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會背誦古詩。 2、讀懂古詩,想像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對洞庭湖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 想像古詩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准備】 1、學生課前通過上網、翻閱書籍,了解洞庭湖的相關知識。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去過洞庭湖嗎?你們了解洞庭湖嗎?誰能介紹介紹。 2、今天,我們和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讀通古詩 1、生自由練讀古詩。 2、錄音范讀古詩。 3、指名讀古詩,要求學生讀出節奏:223。 三、讀懂古詩 1、生藉助相關資料,通過小組合作說說古詩的意思。 2、分組匯報古詩的意思。 四、品讀古詩 1、指名讀古詩,說說古詩描繪了哪些景物? 2、學生匯報,課件逐一展示。 3、設問: ⑴為什麼會把沒有風的湖面比作沒有磨過的銅鏡? ⑵為什麼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銀盤里的一青螺? 4、生藉助課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從古詩中,你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 五、會讀古詩 1、這首詩,你認為應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 2、試讀古詩。 3、指讀點評。 4、背誦古詩。 六、課外拓展 1、鏈接劉禹錫的其他古詩。 2、讓學生自由讀讀背背。 七、課堂小結 【教後記】 本節課,我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古詩教學中,課堂中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成功之處地於: 1、課前上網搜集資料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識內容,又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錄音范讀為學生提供規范的朗讀,便於學生模仿。 3、課件的使用,使學生對古詩中描繪的景物有了直觀而形象的了解,更能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課文中兩個比喻所用的精妙之處。 4、課件鏈接了劉禹錫其他的詩,讓學生對劉禹錫有了更全面地了解,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7. 誰有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課的《古詩兩首》(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說課稿
我有,但是沒有峨眉山月歌。
8. 什麼是望洞庭詩作
其詩作《望桐庭湖贈張丞相》就表現了他的入仕之心和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氣。 (共2頁) 關鍵詞: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唐詩,語文,初中,閱讀欣賞 閱讀《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詩題「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從一個「望」字你了解到了什麼?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洞庭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麼?「一青螺」又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 所屬分類: 李白詩作 搜索《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相關的維吧1[2][3]下一頁 《望洞庭》課堂教案設計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是指什麼?「一青螺」又指什麼?再與課文插圖對照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四兩句是寫什麼? 明確:這兩句是實寫洞庭湖 這堂課我們學習了《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另外,因課時關系將李白和白居易的兩首詩作了走馬 7.比較閱讀:對比讀<望洞庭>和山月歌>,想想兩首古詩中描寫的月亮有什麼異同(師出示李白晚年詩作(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師生共同欣賞。)峨眉山月歌送 《秋登巴陵望洞庭》 詩詞正文 清晨登巴陵,周覽無不極。明湖映天光,徹底見 所屬任務 李白詩作 2010北京車展 關於我們 新聞中心 服務條款 合作夥伴 招聘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孟浩然:詩與王維齊名,稱為"王孟".主要詩作有《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過故人 主要詩作有《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過故人庄》、《春曉》、《宿建德江》等等。 辦什麼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比較好些? 射擊的時候 太平洋的中間是什麼? 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