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幼兒園科學探究教案

幼兒園科學探究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23 11:16:54

A.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怎樣落得快

活動目標:

1、通過對比實驗探索「怎樣讓紙落得快」的方法,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探索的樂趣。
2、通過實驗發現同樣的紙加重和改變形狀後落下的速度不一樣。
教材分析:
「怎樣讓紙落得快」這一活動的教學內容源於幼兒的日常生活,緣於幼兒探究的興趣。幼兒幾乎每天每天都要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紙,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習慣玩紙,通常把紙用來折、畫、撕、裹,卻沒有進一步探索其中的奧妙。結合這一點,我選擇了這個來源於幼兒生活,又是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作為科學活動內容,既是幼兒熟悉的,又基於幼兒的生活經驗。
大班幼兒對科學探究慾望很強烈,喜歡追根問底,我們班的孩子就特別喜歡問為什麼?並且他們也希望能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實踐來解決問題,而本次活動正好提供了讓幼兒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後解決問題。讓他們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使紙加重、變形,進行實踐、探索、交流,最後通過實驗得出如何讓紙落得快的方法,讓孩子們在探索、觀察、比較中獲得進步。
活動重點:引導幼兒探索「怎樣讓紙落得快」的方法。
活動難點:如何引導幼兒通過實驗發現「怎樣讓紙落得快」的方法。
活動准備:手揉紙若干,沙包。
活動過程:
一、導入,幼兒玩「紙片落下來」的游戲。
1、導入:今天,趙老師帶來了兩張一樣大小的紙,呆會兒呀我們就要和這些紙來做游戲了,那在做游戲前,老師有個要求:我們一定要把兩張紙的邊和邊對齊,整齊地疊在一起,用一隻手拿著,然後鬆手,看看紙是怎樣落下來的。
2、幼兒游戲。
3、提問:先把兩張紙放在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下,誰來說說你發現兩張紙是怎樣落下來的?
二、提出問題,猜想討論。
1、提問:哦,鬆手的時候兩張紙是同時落下來的,好現在趙老師有個問題要考考大家,那能不能讓其中的一張紙落得快一點呢?你有什麼辦法?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商量一下。
2、幼兒討論。
3、幼兒預測。
幼兒:有的說:「把兩張紙鬆手後,把其中的一張紙抓住,然後再放手。」有的說:「一張紙放積木,一張紙放打火機,這樣放打火機的那張紙就會落得快一點。」
三、引導幼兒分層探究:怎樣讓其中一張紙落得快?
(一)探究加重的方法讓紙落得快一些。
1、交代要求。
教師:剛才,小朋友想了很多的方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就要請我們小朋友自己去試一試了,這里呀有老師為你們准備的沙包,請沙包幫忙,能讓其中的一張紙落得快嗎?那麼在實驗前,我也有個要求:呆會兒比的時候,為了觀察的更加清楚一點,我們可以站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可是要注意安全。然後像剛剛游戲時一樣用一隻手拿著,鬆手的時候注意觀察兩張紙哪張落得快。
2、幼兒實驗。
3、幼兒交流。
教師:先做好的小朋友可以與旁邊的小朋友講講,你是怎樣做的,發現了什麼?
教師:好現在讓紙和沙包都先休息吧。誰願意來介紹你是怎樣來做實驗的,你發現了什麼?為什麼是沙包的那張紙落得快?
4、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紙上加了東西,可以幫助這張紙落得快。
(二)探究變形的方法讓紙落得快一些。
1、提出問題:那如果沒有沙包幫忙,只有兩張紙,你能讓其中的一張紙落得快一點嗎?有什麼辦法?
2、幼兒猜測。
3、幼兒實驗。
4、幼兒交流。
教師:你試了幾種方法?結果怎麼樣?
四、總結、延伸。
教師:通過兩次實驗,我們發現紙上加了東西,可以幫助紙落得快,而讓紙改變形狀後,也可以讓紙落得快,那為什麼只要改變紙的形狀,它也會落得快呢?請我們小朋友回去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尋找答案,一起去解決。

B. 幼兒園中班科學探究無影燈教學目標

活動目標: 1、通過不同場景對比,讓幼兒感覺到有樹木的地方才是美麗的地方。萌發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 2、在游戲與情境中,啟發幼兒大膽、有創意地表達內心感受。在與同伴的交流中體會肢體動作帶來的樂趣。 3、通過對地球爺爺的幫助,體驗關心他人,快樂自己的愉快心情。

C. 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 怎樣指導造船

一、給幼兒自由選擇的空間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除了要為孩子准備數量充足,種類齊全,便於操作的物質材料外,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自主、寬松的操作氛圍,讓他們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去發現問題,並試著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以此誘發孩子們的創造潛力,保持探索的興趣.
二、探索活動中做孩子的玩伴
孩子在自主探索過程中,我會靜觀他們使用材料的情況和對活動的興趣,然後以玩伴的身份適時地加入到他們的探索活動中,及時掌握他們的操作方法和困惑,給予提示和引導,促進他們對問題的思考,將探索活動引向深入.如:在科學教育「認識磁鐵」中,孩子們用磁鐵去碰大量的鐵製品和非鐵製品,慢慢地掌握了哪些東西能被吸引,哪些不能.此時,我會適時讓他們對物體進行分類,找出它們的共性特徵,再引導幼兒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如何讓不被吸引的物體變得會被吸引」?如:在不被吸引的紙做的小船上放一小塊磁鐵,然後試著用磁鐵去吸引小船,讓小船在水中前進……這樣,讓幼兒進行不同的操作,獲得了不同的發現,將探索活動引向深入,讓每一個幼兒在每一次探索活動中都有新發現,都有成功的體驗,進一步保持了孩子濃厚的探索興趣.
三、引導幼兒相互交流和討論
蘭本達科學教育「探索一研討「教學法中提到,同伴之間的交流有利於他們分享經驗、積累經驗、獲得方法,還能提高孩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物體的降落過程」實驗中,我是這樣引導幼兒討論的:「在實驗中,你發現哪些材料,哪些形態的物體降落慢一些,哪些物體降落快些」?幼兒會說:羽毛、自製降落傘、棉花團等降落慢一些,明信片、畫紙、木塊降落快一些.可有一個孩子卻說:把畫紙折成飛機後降落得要慢一些,小朋友一聽都樂了.還有一個小朋友說:把棉花團撕成小片可以降落得很慢.我讓他們來演示,演示的結果讓幼兒很興奮,驗證了他們的想法,大家齊聲叫好,看著幼兒興趣這么濃,我借機提出問題:我們今天的這些材料,哪些可以通過改變,讓它變得比以前降落得快(或慢)些.通過討論和對討論結果的一些演示讓幼兒知道:把物體變得輕、薄可以減慢它的降落速度,讓物體表面變大,也可以減慢它的降落速度.……反之,把物體變成一團,可以加快它的降落速度……這樣的討論,不僅讓幼兒獲得了經驗,分享了同伴成功的喜悅,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更激發了他們繼續探索、創新的慾望和興趣.
幼兒有想法固然重要,但通過實際操作來驗證自己的想法更是至關重要.同時,接納他人的觀點,看到他人的探索和發現的價值,也是幼兒通過科學教育所應獲得的情感態度.教師要善於支持和引導幼兒運用操作的結果,依據所作的記錄,得出結論和形成解釋.還應為幼兒間的交流創造條件,使幼兒不斷鞏固、加深和擴展自己已獲得的經驗.

D. 如何圍繞幼兒園科學領域總目標設計教案

一、問題的提出 在實施新課程的幾年裡,隨著幼兒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教師比較注重理論學習,但怎樣把理論轉化為實踐還需要一個中介過度,那就是教學活動設計,而設計的關鍵在於教師。由此,我們提出了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和教育的改革,以及人們對科學的動態認識,使得幼兒科學探究教育已受到相當的重視,與其他教學活動相比較,在設計與組織上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一些。 二、概念:什麼是探究活動? 幼兒探究活動是幼兒主動經歷世界,從自己的周圍生活和教師提供的環境中主動地觀察和嘗試探索、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依靠直接經驗進行探索,獲得主動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願意並知道如何去獲取知識、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由於幼兒期具體形象思維佔主導,以感性經驗為基礎,探究學習是幫助幼兒形成直接經驗的有效方式。幼兒在活動中帶著問題和已有經驗自主操作材料、親身感受與直接體驗、發現並自己得出結論,形成對事物的感性認識,這種學習方式對幼兒科學教育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 那麼,如何讓幼兒親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驗證方案、動手動腦解決問題——表達交流——得出結論」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孩子在「做」中產生思考和真正的探索、活動的設計是幼兒科學探究的關鍵,只有活動程序設計得當,才能支持幼兒持續探究的過程,深入地探究某個問題,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也就是說,你所設計科學探究活動能否讓幼兒經歷這一過程? 三、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主要包括: 教學活動方案設計前的思考、活動目標的確立、對教學活動材料的處理、具體活動方案的設計、調整策略及活動反思等幾個方面。 (一)、教師在教學活動方案設計前的思考 1、活動內容的准確定位: 現在,科學教育不同於過去的常識教育,在原「常識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科技、環境保護等內容,所以倡導教育內容生活化,擴展幼兒經驗,尤為重要。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是幼兒常見的、熟悉的、不為他們所注意、但又能引起其興趣的、易操作的內容。教師要發現、保護、培植幼兒可貴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例如,自由活動時,幼兒喜歡將黑板上的磁性教具一塊塊排隊,其實他們對磁鐵有所發現並在探索;在玩彈力球時,孩子們將它們壓扁又恢復,並且樂此不疲,教師就應因勢利導,擴展成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生成科學教育活動。

E. 幼兒園科學探究過程中具有哪些特點

幼兒科學教育更加尊重幼兒的認識特點和科學的本質特徵。它不追求幼兒說出來的回、准確的、答科學的概念,而是強調讓幼兒親身經歷探究和發現過程,獲得有關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幼兒可以悟到但說不出來的,也可能是在成人看來是幼稚的、童話般的,但幼兒卻在探索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了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思維方式和過程。更何況任何科學知識都是在不斷發展著的。在引導孩子們認識風時,我們不應在期待著他們能說出「空氣流動產生風」,而應為幼兒發現和感受到「風真有勁,把我的帽子吹跑了!」「風讓我的風車一會兒轉,一會兒停;一會兒往這邊轉,一會兒往那邊轉」感到滿足。

F. 求一份幼兒園中班 科學活動公開課詳細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製顯微鏡的探究活動,知道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閱讀列文虎克自製顯微鏡並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了解顯微鏡發展的歷史,體會技術是不斷發展的,技術的改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促進著科學研究的發展。 3.以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勵學生。 【教學准備】 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剪刀、膠水。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粉、青苔、蠶絲、紙纖維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學過程】 1.引入 提出問題:我們怎樣才能把物體放大更多的倍數呢? 學生小組討論,嘗試。 班內交流。 2.怎樣放得更大 探究:用兩只手一前一後分別拿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凸透鏡(如教材上的圖),反復調整它們之間的距離來觀察物體,然後拿開一個透鏡,只用一個透鏡觀察物體。反復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 學生匯報。 教師設問:猜猜看,放大倍數是2倍和3倍的兩個放大鏡疊加在一起,最大能放大幾倍呢? 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師歸納出兩種可能「倍數相加等於4倍」、「倍數相乘等於6倍」。 教師告訴學生正確的計算方法是兩個放大鏡的倍數相乘。 教師說明顯微鏡的原理:我們剛才經歷的過程就是人們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在 17 世紀,人們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一個凸透鏡把另一個凸透鏡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樣明顯提高了放大倍數,這就是最早的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觀察的范圍大大地擴大了。 3.做個簡易顯微鏡 討論顯微鏡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製作:學生分組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4.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只用一個放大鏡時觀察不清的文字和圖片,看看觀察效果如何。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青苔、花粉等,比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麼不同。 5.了解顯微鏡的發明、發展史 閱讀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討論: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什麼? 6.講解:教師介紹顯微鏡的發展歷史 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能把物體放大 300 倍,使人類看到了過去從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後來人們不斷改進技術使顯微鏡不斷改進和完善,可以把物體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萬分之一毫米的物體。但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國科學家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由此把放大倍數提高到 1 萬倍。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世界上已經研製成功了放大率 200 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人們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質內部的精細結構,知道了所有物質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極小極小的微粒組成的,從而發現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們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這種顯微鏡比電子顯微鏡更先進。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為我們研究微觀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類最敏銳的眼睛。 7.提出下一節課的研究任務——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1.6 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教學目標】 1.發現並提出有關生命世界的問題,產生對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願望。 2.帶著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並按計劃進行研究,在老師或家長的幫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3.能對觀察過程和結果進行整理,寫出簡單的符合要求的觀察報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學准備】 1.教師預先准備好一些資料卡片或相關的書籍,這些資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養和觀察黴菌、如何培養手上細菌的菌落、如何獲得生活在水裡的微生物等。 2.根據學校的條件,准備一些顯微鏡和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標本、工具和材料。 【教學過程】 1.引入 對話:詹森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顯微鏡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了什麼? 為什麼列文虎克會有這么多精彩的發現? 我們的許多同學也用顯微鏡發現了生物世界的許多有趣的問題,大家讀讀我們教材上的事例。 學生閱讀教材第 15 頁「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內容。 講解:「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於觀察,從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後又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研究解決了問題,得出了寶石花耐旱的答案。我們在平時觀察中,對周圍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許多問題,讓我們也來自己尋求答案。 2.提出問題 我們對生命世界有哪些問題呢?可以從自己的家、校園、我們的身體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學課文第 12 頁,然後分組討論,互相啟發,然後歸納出幾個可以探究的問題。如: 魚缸里的水變綠了,是不是水裡有什麼微生物? 廚房裡的砧板上有沒有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沒有微生物? 我們的頭發在顯微鏡下是什麼樣的? …… 大組交流。各組提出本組的問題,由學生或老師把這些問題都記錄下來,並進行整理、歸類和篩選。 3.教師指導學生使用顯微鏡和准備觀察材料 說明顯微鏡下觀察的要求,講解觀察標本的製作和培養。 出示顯微鏡,講解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進行安全教育和環境教育。 4.確定研究課題,制訂研究計劃 各組從這些問題中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本組的研究課題。 根據問題制訂觀察研究的計劃。 大組交流計劃。 5.布置課外觀察任務 在家長或者老師的幫助下,按計劃進行顯微鏡下的觀察研究。 根據自己的觀察研究寫出研究報告。 告訴學生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和寫作要求,包括課題名稱、問題是怎樣提出的、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研究結果、收獲和體會。內容要真實,除正文外,可附圖、表格、照片、實物等。 7、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 教學目標: 1.培養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增強合作探究的意識。 2.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能對觀察過程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整理,寫出簡單的符合要求的觀察報告。 3.發現並提出關於生命世界的問題,獲得關於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 對教室環境做相應布置、製作一張「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的研究大海報、了解各組研究的課題內容。 學生准備: 整理小組研究的方法、步驟、結果、遇到的問題等,完成《匯報交流表》。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1、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內容? (引導學生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觀察活動的材料准備、確定的研究計劃以及研究報告的內容、格式進行回憶、交流。) 學生匯報交流。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開個科學展示會,交流大家在上節課中研究的過程、方法,研究的成果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二、交流會前的准備 1、在交流會中,請大家把自己小組研究的情況介紹給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組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向大家徵求對自己組的研究情況的意見。同時,我們也要互相評一評,看看哪組的研究更好? 2、那麼我們怎樣看一個研究好不好呢?應當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評價呢?請大家想一想。 3、學生共同討論,形成評價標准: A.有明確的選題 B.有完整的計劃 C.研究報告內容齊全(包括選題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過程、研究的結果、研究中的問題等幾個方面) D.表述清楚有條理 E.小組成員團結合作 三、召開「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科學展示會 1、下面開始我們的「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科學展示會。由第一小組先進行匯報,請其他組的同學認真仔細聽,對他們的研究報告有什麼意見、建議或者問題,可以在他們匯報結束後提出來,然後再由第一小組的同學進行解答。 2、學生匯報。 3、交流:教師組織其他組的同學對第一組的研究報告提出意見、建議,指出其中不足之處和改進意見,並由第

G. 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有哪些基本環節

科學探索活動之後,幼兒會有一種想將探索中的體驗、發現以及遇到的問題等傾倒出來的慾望。在這一環節,有效的對話交流對幼兒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一、交流環節存在的問題 (一)舉手回答成為一種形式 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討論時,一般喜歡說:「我喜歡讓舉手的小朋友來回答。」「你如果知道,舉手告訴老師。」這就使得只要教師一拋出問題,幼兒就產生了舉手的條件反射,舉手的幼兒多了,教師一時不知道請誰先講好,於是就常用「開火車」,或是隨便抓住視線里的幾個幼兒請他們講。有些幼兒在一旁舉手,直到火車快開完了才輪到自己回答,在這個「煎熬」的等待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早已轉移到「為什麼還沒輪到我」的問題上,對剛才教師的提問興趣也大打折扣。 (二)單純語言上的互動占絕大多數 在科學活動的交流環節中,一般由教師以問題的形式引出討論的話題,而在引出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常常是把一個具體的問題拋給幼兒,讓幼兒對拋出的問題加以回答。對於語言加工較好的幼兒來說,可以在短時間內理解教師的問題,也能夠在短時間內組織語言來回答。但是,對於一些在語言加工方面處於「弱勢」的幼兒來說,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這些幼兒看來也許是懂了,也許不完全懂,或者完全懂了,但他們不一定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往往會忽略這一點,以為幼兒還不知道,還不理解。於是就在心裡給幼兒貼上一個標簽「這個孩子不行」。是真的不行嗎?如果換一種問與答的表達方式,或許是可以的。 (三)「一問一答一評」式交流占上風 教育實踐中,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討論時,仍舊沿襲著l-R-E交流模式,這里的I( Initiation)代表教師發起的問題,R( Response)代表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E( Evaluation)代表教師評價學生的回答。在這種交流模式中,由教師針對幼兒之前的科學活動提出問題,幼兒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答復,教師再針對幼兒的答復進行評價,只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會再添加額外的梳理和歸納工作。這種交流模式中幼兒看似表現得非常積極,但整個過程幼兒都由教師的問題牽著走,順著教師預設的軌道進行揣摩、猜測。很多時候,教師的一個個追問,貌似可以激發幼兒的思考,實則是在強迫幼兒順著自己的思維走。 二、促進有效交流的對策 (一)將「看得見的符號+語言」引入討論 組織幼兒進行交流時,教師不一定非以純語言的形式導入,也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看得見的符號,如手繪圖畫、PPT動畫等,讓幼兒能夠根據這些可視畫面更形象地對教師的問題進行語言加工,更加深入地思考。對於語言加工能力處於較低水平的幼兒來說,圖像的刺激能夠起到輔助的作用,在閱讀符號的過程中,幼兒也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可以用來思考教師的問題,而非在一個匆忙、緊湊的時間里表面化作答。 (二)將討論的主體還給幼兒 交流討論是為了促進幼兒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討論的主體是幼兒,因此教師應該給予幼兒一定的自由,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幼兒。有一位教師在組織幼兒討論「物體落下來時的形態是怎麼樣的」這一問題時,教師沒有用「開火車」的方式輪流讓幼兒來回答,而是在征詢幼兒意願的前提下,讓圖畫記錄的主人先來描述自己所畫的內容,再讓其他幼兒根據圖畫主人的描述推斷哪一幅圖畫是該幼兒的。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圖畫的主人非常認真地思考以理清自己的思路,作為聽眾的幼兒也在集中精力傾聽圖畫主人的描述。交流氣氛非常活躍,「台上」的「主人」熱情洋溢,「台下」的「聽眾」積極響應。正是在這種自由的交流氛圍中,幼兒才釋放了內在思考的能量,將整個身心投入在交流之中。 (三)發問要能引起幼兒的分類思維 交流中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因素就在於如何從他人的觀點中進行學習。當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一致時,幼兒可以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圖式.進行充實:當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時,則易引起幼兒的發問:「為什麼他和我的不一樣呢?」「噢,還可以這樣做啊!」從而對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因此,教師在發問時,要讓幼兒意識到自己的回答與他人的回答不一樣,以激發思維的碰撞。

H. 關於幼兒園大班科學實驗教案有哪些

【活動設計思路】: 《綱要》中提出,關於開展幼兒科學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接觸體驗、表達感受和交流過程中知道探索的樂趣。水是我們身邊最熟悉的事物了,它無處不在甚至不可或缺,小朋友對水更是喜愛,又恰好遇上這炎炎夏日,於是用孩子最熟悉又喜歡的"水"設計了這...個活動。利用感官教學、直觀教學、實踐體驗、交流的教學方式讓孩子系統地認識了水。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讓幼兒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 3、通過活動激發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慾。 【活動准備】: 多媒體、海綿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塊、桌子、金屬(小鑰匙)、小花灑、木塊【活動難點】: 孩子們對雨水的形成過程的理解,對此教師除了有簡明的敘述講解以外,還會利用道具進行簡單的演示,形象地解釋雨水形成的循環過程。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教師組織幼兒輕松愉快地入場坐好。(音樂) 2、(播放雷電聲→雨聲)利用多媒體等道具營造夏天雷電雨時的氛圍,通過聲音刺激幼兒的聽覺感受。 3、教師提問:剛剛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會想到什麼?(引導幼兒說出打雷閃電的聲音、下雨的聲音) (二)基礎部分 1、教師提問: 你聽過的雨聲是怎樣的呢?(霹靂啪啦、滴答滴答……)你們知道,雨水是怎麼來的嗎?想知道嗎? 2、水的形成--觀察圖片(雨水形成循環圖)教師用語:請小朋友們一起安靜地、認真地觀察這幅圖,答案就在裡面。 教師提問:告訴老師,你看到了什麼? (教師給小朋友自主觀察與思考的時間,鼓勵小朋友動腦筋、積極發言)。 教師解說:雨水是這樣形成的-太陽熱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熱變成了水蒸氣,飄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氣變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變成我們看見的雲朵,當雲朵里的小水滴越積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從天空中掉落下來,這就是我們看見的雨啦!你們看,就像這樣…… (1)解說:把海綿當做雲朵,當雲朵里的水分不多時,還很輕(讓幼兒感受海綿的重量)太陽照射下的空氣中充滿水分; (2)給海綿注入水分,解說:當雲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太重,於是從天上落下來,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嗎? (3)請個別小朋友體驗。 3、水的形態--冰 (1)教師用語:小朋友,水除了有液體、氣體的形態,還有其它形態,是什麼呢?(搖動裝有冰塊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與思考,引導幼兒說出"冰") (2)請小朋友摸一摸冰塊,說出感覺。(冷冷的) (3)教師用語:水一經冷凍,就變成"冰"的狀態了。 (4)提出問題:冰又怎麼變成水的呢?(准備水的三態,讓孩子觀察與思考)4、水的作用教師引導:水這么奇妙,它有什麼用呢?(喝、清潔、游戲等等)與幼兒談話,適當利用語言和圖片引導幼兒說出:水可以……;可以用水……。讓幼兒自主思考,作出經驗談,知道水的用處很多,我們都需要水。 教師提問:小朋友,如果沒有了水會怎樣呢? 引導幼兒說出沒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們要珍惜水資源,不浪費水,可以怎麼做呢?(水龍頭關緊、洗菜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 (三)結束部分 1、水的游戲操作游戲准備:准備三個透明水罐、水、海綿、乒乓球三個游戲玩法:把小朋友平均分成三組,在規定的時間內(音樂控制)讓每組幼兒輪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綿吸水灌進透明水罐里,看哪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為勝。(教師示範一次) 2、小結與提問水的用處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來清潔,還可以玩游戲呢!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小朋友,請看清楚--演示:把金屬鑰匙和木頭放進裝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種物體形成對比(浮、沉)。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探索:為什麼乒乓球和木塊會浮在水面上,而鑰匙卻沉下去了呢?還有什麼是能浮在水上的呢?請小朋友回家後,自己去尋找一個完整的答案,回來告訴老師。

I. 大班科學探究第一課地球儀的教案

活動目標:
1、了解有關地球的簡單知識,萌發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情感。
2、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愛護地球也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3、初步認識地球,簡單了解其外形特徵和運轉知識,激發幼兒愛科學的情感。
4、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
2、物質准備:地球儀,錄像帶。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不用發動日夜轉,春夏秋冬按時換,一日行程八萬里,滿載人類千千萬"。
二、地球長什麼樣。
1、觀察地球儀。
2、觀看錄像。
小結:地球是圓圓的,在不停地轉動,自轉的同時還繞著太陽轉,因為地球很大,所以感覺不到它的轉動。四季的交替,晝夜的出現就是轉動的結果。
三、地球上住著誰。
1、看錄像,提問:企鵝、北極熊、熊貓、鯨魚生長在地球的什麼地方?地球上除了動物還生長著什麼?
2、讓小朋友在地球儀上找出中國和其他所知國家的地理點陣圖置,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3、地球這么大,我們怎樣才能清楚的看到地球呢?人們根據地球的樣子做了個模型。叫地球儀。(出示地球儀)請幼兒在地球儀上找出我們的祖國---中國。
你還知道哪些國家的名字呢?
4、地球上都有什麼呢?(人、動物、植物)三、保護和愛護環境。
1、課件展示:美麗的風光圖片。讓幼兒了解地球地球上美麗的大自然,激發幼兒熱愛地球的情感。
2、"地球媽媽生病了"課件展示:污染環境的種種原因與現象,讓幼兒了解人們亂倒垃圾,大量砍伐樹木,工廠排出的廢氣、廢水、廢渣等破壞和污染了環境。
3、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
四、地球媽媽生病了。
結合幼兒美術作品講故事:有的人把地球媽媽的頭發剪掉了;有的人把地球媽媽的衣服弄臟了,扯破了;地球媽媽的身體發燒了。
讓幼兒理解樹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氣污染和臭氧層的破壞是地球媽媽生病的主要原因。
五、爭做地球的小醫生。
自由討論:怎樣保護地球?
人們為了保護地球,規定每年的4月22日為地球日,讓全世界的人們一起行動來保護我們的地球。
六、活動延伸。
把地球儀放在科學角,讓幼兒在自由活動時觀察、互相交流。

閱讀全文

與幼兒園科學探究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