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武則天教案

武則天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23 06:45:15

㈠ 約客教案可以速度給我發個嗎趙師秀的,謝謝了

武則天當政期間,實行了哪些政策?獲得了什麼結果?

連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消費、選拔賢才,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絕加強。人稱她的政治「政啟開元,治宏貞不雅」。 還是電腦好,高科技,(*^__^*) 嘻嘻 我有更好的答復珍藏轉載到本站
經濟上:武則天興修水利,器重農業,在她臨朝和稱帝的二十一年工夫里,她一共興修了十九項水利工程,在唐代諸帝中,僅次於她的孫子,在位長達四十五年的唐玄宗。較年夜的水利工程有: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則天令將原升源渠延長,引比方水、隴水入長安,辦理了長安地區用水及澆灌題目。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在泗州漣水(今江蘇漣水)開鑿了新漕渠,南連淮水,雷同了海州(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沂州(今山東臨沂)、密州(今山東諸城)之間的接洽。
聖歷元年(公元698年),在湖州安吉,則天令引天目水入邸閣池、石鼓堰,可以澆灌農田甚多。
彭州九隴縣(今四川彭州西北)刺史開鑿溝渠,引沱江水澆灌九隴唐昌農田,本地百姓年夜受其益。
冀州也修了兩項水利工程,一項是載初元年(公元689年),則天令羊元珪在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修羊令渠,一項是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在南宮縣(今河北南宮縣西北)修的通利渠,這兩項工程均造福本地百姓。
長安年間(公元701~704年),則天令竇琰於青州故營丘城(今山東濰坊西南)西南開溝渠,引白浪河水澆灌農田,長三十里,號竇公渠。
在一些內地地區,因為平易近族矛盾激化,軍糧運輸堅苦,則每皇帝積極構造軍屯,使內地地區辦理了軍糧題目,並且也減輕了國度軍費開支和長途運輸的徭役,並且對糧價的下降年夜有好處。
關中地區人口鱗集,地狹人稠,均田制難以奉行,農平易近受田不敷,勞績少,一旦產生災禍,就輕易孕育產生飢饉,則每皇帝於天授二年頒發聖旨,令各地官吏在百姓志願的環境下,構造關中居平易近移平易近河南道(即今河南洛陽一帶)。當時);共移平易近數十萬戶,上百萬人,不但有力地辦理了關中地區的壓力,也為洛陽以東的地曠人稀的地區補充了少量休息力,對這一地區的開辟無疑起了龐年夜感化,由此可見則天女皇的驚人風格派頭和實際本領。
封建國度的租稅和徭役日常是來自國度編籍的農平易近,一旦農平易近離開戶籍,就成為逃戶。過多的逃戶,既影響社會穩定,也影響國度財務和徭役。則每皇帝對逃戶的政策是相等的嚴懲的,她並不象其他君主那樣抑制農平易近避難,而是規定,各色人(包括工人、販子、農平易近)如果因為飢饉避難,在一活期內自首,就可以掉掉當局承認,在新的地區開辟,一年之內免租役。在河北地區,因為突厥人的入侵,本地百姓自願為突厥構築工程,突厥掉敗後,百姓擔憂受法律制裁,紛繁避難,則每皇帝令狄仁傑為安慰年夜使,赦免百姓之罪(在古今中外的汗青上,為仇人做詳細事變的人完全赦免,是極端有數的事,可見則天之胸襟和睦度),允許回鄉,抑制部隊搔擾,穩定了河北。在四川地區,因為唐朝為防備吐蕃,令數十萬百姓轉運軍糧,百姓不堪其擾,紛繁避難,則每皇帝令各父母官員鼓勵百姓回鄉,免徵一歲徭役,實在家貧有力存者,由中央當局仔細接濟,使本地百姓多回到了故里,對蜀地的穩定起了積極感化。
武則天的經濟政策可以說是相等告成的,到長安末年,洛陽的糧食堆積如山,考古材料有力地證實白這一點。人口的增加也反響了經濟的年夜好,唐初,戶口數為200萬,貞不雅末為300萬,而到了則天退位的神龍元年(公元705年),竟達635萬戶,是貞不雅年間的兩倍多,高出了唐太宗期間,證實白經濟的昌盛。
整個武則天期間,固然仍有「山東群盜」,中央上有「盜徒滋漫」,但數十年間沒有產生過一場農平易近戰爭,這乃至是貞不雅、開元時所不及的,這也可以反證出當時);社會比較穩定。如果僅僅以社會治安上的題目就揣測出武則天期間百姓生活形狀欠佳的話,那豈不是太雙方面了嗎?則天的生日,她第二故里的廣元人平易近至今懷念,五代以後,凡天災廣元人都要去皇澤寺求則天賜福,而乾隆附近的百姓更是在每年歉收之後以麥飯祀之,並稱乾隆為姑婆陵,中國汗青上---乃至全國汗青上也沒有幾個君王可以或許被百姓如此懷念不已的,這正反響了武則天深得平易近氣。(固然武則天的經濟政策也不有少弊端,如禁全國搏鬥及捕魚蝦,《通鑒》說江淮平易近多餓逝世,恐是誇張之辭,因為不克不及捕魚蝦,可以從事別的事變嘛,如果不是太懶,如何會餓逝世?如今不是也有休漁禁海令嗎?如何沒有見人餓逝世?說江淮平易近餓逝世之說僅見於《通鑒》,連把武則天罵得狗血淋頭的《新唐書》也不見提起,恐又是司馬光的揣測。又如則每皇帝時官方私鑄貨幣甚多,劣質貨幣彌漫,僧尼步隊惡性收縮,緊張影響社會經濟。

軍事上:則天根本維護了國度的自力與國土齊備。她在位期間面對著吐蕃和突厥從西面和北面兩面沖擊的要挾,將領的缺乏,馬匹的淘汰也是緣故起因之一。唐高宗在位時,就在與吐蕃的交戰中掉掉了安西四鎮。這里趁便提一下文成公主和親的事變,自古以來都美化得了不得,不過從汗青究竟下去看,文成公主前半生和親告成,後半生和親掉敗,這正也反響了唐朝的軍事氣力由盛轉衰,如果沒有年夜唐帝國的強年夜,不要說一個宗室女兒文成公主,就算是皇帝的親生女兒---即真公主和親(如後來的唐肅宗愛女寧國公主等)也一定掉敗,當鼎祚式微時,以公主和親與獻女求媚並無本質區別,枉然自取其辱。則每皇帝在與吐蕃交戰頻頻掉敗中汲取了教導,她一邊選拔人才,發明白唐休璟、婁師德、郭元振等人,恰是他們的高興,才使得年夜周於長命元年(公元692年)告成地收復了安西四鎮,安定了契丹兵變,打退了突厥的沖擊,使中邦外鄉未受騷擾。武則天又發明性地設立了武舉,即所謂的考武狀元,並命令河北、河南等地構造馬隊團,一百五十戶發兵十五人,馬一匹,同時又闡明);懲罰,清算部隊,根本上辦理了部隊中的一些弊端。
在政治上,女皇對權益是抓得很緊的,真正做到了聖衷專斷。則每皇帝幾乎天天臨朝,處理懲罰國是,她總能將個人私家私事與國是離開,這也恰是武則天的告成之處。武則天用人,對付不平從本身的,每每赤族難逃,可是她也擅長發明和利用人才,凡有一無所長,她都不吝官之,凡是不稱職的,她都一一貶黜。對付本身的良知和苛吏,她毫不把真正的權益交給他們,細致保護宰相班子的正常事變,使國度板滯正常運轉,內地地區都利用則天筆墨,可見武則天政權的節制力有多強。她還發明性地設立了殿試的軌制,由皇帝親身監考,以後成為歷代王朝的定製,她又開南選,使嶺南廣西的士子亦無機遇成為官吏,允許自薦,遴選出了一批治國能臣。
在文學藝術方面:武則天好文藝,能詩文,善書法,一手飛白書,朝野稱贊。她的詩文頗見雅麗,固然不及年夜文豪,但也有特徵,論者覺得具有浪漫主義和實際主義相連合的特點。她還構造文人學士編寫了《孝子傳》、《列女傳》、《古今內范》、《垂拱集》、《臣軌》、《兆人本業》、《三教珠英》、《高宗實錄》等文史著作,憐惜少數掉傳了,獨一的指望是將來年夜約可以從乾陵里發掘。
女皇還靈通音樂跳舞,親身編舞,又構築了明堂、天像、天樞等年夜工程,對盛唐時文學、詩歌、音樂、美術、構築、跳舞等的昌盛起了火上澆油的感化。女皇還與全國各國創立了精良干係,以開放的姿態收攬各國之精英,對年夜唐的富強起了有力的感化。

少點可以不,能不克不及簡寫?

年夜略說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建立:

政治上:能破格提拔人才;經濟上:器重農業消費的發展;政治上:抵擋南方游牧平易近族的沖擊。總體上,在武則天當政的近半個世紀里,唐朝社會依舊在連續向前世長,為其後的開元亂世奠定了底子。

政治上:
1沖擊舊勢力,沖擊唐朝皇室和其他貴族集團。
2多方兜攬人才。
農業上:
1親身構造編寫農書,頒行全國,指導農業發展。
2鼓勵農平易近興修水利,栽桑養蠶。
3屢次減免賦稅和徭役。 武則天當政期間採取了哪些政策?獲得了什麼樣的結果?
唐太宗暮年,在太字廢立中經歷波折,末了由第9子李治繼位,為唐高宗,年號永徽。前期因為有長孫無忌等人的幫助,有了「永徽之治」的場合場面。「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不雅遺風。」但到前期,政局產生了變革,呈現了建國功臣關隴貴族與科舉新貴之爭,二是因為他暮年中風多病,政事由皇後武則上帝持,使唐朝汗青產生了變化。

武則天是一個帶有傳奇顏色的汗青人物。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又從唐太宗的才人成為唐高宗的皇後,繼而幫手高宗,參加朝政,臨朝稱制,獨攬年夜權,末了破天荒地登上皇帝寶座,成為中國汗青上無獨有偶的女皇帝,並對中國汗青孕育產生了緊張的影響。

一、武則天其人

武則天(624——705),名曌,並州文水(山西文水)人。其父軍人彟出身於木柴販子,,高祖時為工部尚書,應國公。14歲是武則天因艷名遠播,唐太宗貞不雅十一年,「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貞不雅二十三年蒲月唐太宗逝世後,武則天隨眾嬪御入感業寺為尼。654年(永徽五年),唐高宗把武則天歸入後宮,拜為昭儀。永徽六年(655)十月,唐高宗頒布發表廢王皇後、蕭淑妃為庶人。11月,武則天由昭儀當上皇後。660年後,高宗「風眩頭重,目不克不及視」,由武則天幫忙處理懲罰政事,共掌朝政,呈現了「二聖」場合場面,這時她上了《建言十二事》表現出精良的才華。弘道元年12月,高宗病危,遺詔太子李顯登基,「軍國年夜事有不決者,兼取天掉隊止」 684年2月,武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高宗第八子、武後第四子李旦為皇帝,是為睿宗, 本身在太皇太後身份臨朝稱制,安定了徐敬業的抵抗。690年5月,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梵衲、道士共六萬餘人上表請武則天當皇帝,皇帝李旦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於是,武則天允許皇帝及群臣之請,登上皇帝寶座,改唐為周,成為中國汗青上獨一的女皇帝。定都於洛陽。

二、武則天可以或許稱帝的緣故起因

武則天是我國汗青上獨一的封建女皇,武則天是如何登上皇帝「寶座」的呢?

1、她自己「通文史,權變多智」,具有超人的風格派頭和無畏的膽略,以及較高的文明素養和精良的政治才華。如《建言十二事》,就可充分表現,這是她可以或許稱帝的根本前提。

2、她與唐高宗干係密切,掉掉唐高宗的信任。顯慶四年後,高宗多病,凡是「頭重風眩,目不克不及視」。在這種環境下,她參加朝政,與高宗構成「二聖」場合場面,不但掉掉很多年夜臣的附和,並且積聚了豐富的經歷。從而為武則天稱帝打下了底子。

3、高宗臨逝世時下詔:「軍國年夜事有不決者,悉聽天後獎勵」,給了她「臨朝稱制」的權益。在臨朝稱制的六年間,她成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她用鐵的本領安定兵變,沖擊政敵,拔除異己,另一方面年夜力年夜舉選拔人才,擴展統治底子。為當皇帝掃清了門路。

4、在完全把握國度權益後,她倡導佛教,嘉獎符瑞,布政維新,積極為改朝換代製造談吐,為做皇帝做了少量的預備事變。

5、690年,預備事變年夜約就緒,在文武百官、四夷酋長的擁戴下,最終「改唐為周」,當上了年夜周「神聖皇帝」。

從武則天登基的進程中,可以瞥見,武則天之所以能當上皇帝,是與當時);的詳細汗青前提有密切干係的,也是與她自己的「精良才華」分不開的。可以說這兩方面的連合發明了「則每皇帝」的汗青。

三、武則天的統治

武則天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明朗。這在訂定政策、任免官吏和處理懲罰階層矛盾等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現。武則天承繼和美滿了唐太宗訂定的各項緊張軌制,分外是武則天十分細致對官吏的任免。她不但十分垂青官吏的造就和選拔,並且十分垂青官吏的稽核和起落。她曾經撰寫過一本專門報告為臣之道的書,叫做《臣軌》,對付可以或許稱職,且政績卓著的官吏,她都可以或許予以嘉獎或破格提拔。如婁師德在河西屯田,甚有善政,武則天手制褒美。對付不稱職的官吏,分外是貪污腐敗的官吏,也都能及時予以貶黜或沖擊。如索元禮「坐贓賄」,被武則天處死。因為武則天十分細致對官吏的任免,擅長用人,所以武則天統治期間的吏治較好,從中間到中央,掌實權的以賢才為多,辦事仔細,行政服從很高。固然當時);也呈現過一些苛吏、外戚和男寵,但這三種人在武周政權中的感化是極端無限的,他們底子不克不及擺布國度政治。又因為武則天擅長納諫,當時);的談吐也是比較自在的。比如在武則天臨朝稱制時,曾設置過「補闕」、「拾遺」等官。有人對武則天的用人政策不滿,在群眾場合說:「補缺連車載,拾遺平斗量。耙推侍御史,眯目聖神皇。」御史官覺得這是毀謗武則天,遂將此人捉來,央求武則天定罪。還比較擅長處理懲罰階層矛盾和平易近族干係。在武則天當政的數十年間,除產生過徐敬業等人的兵變和少數平易近族貴族的反復侵擾外,社會是相等穩定的。

在農業方面,她十分器重農業消費,武則上帝張「勸農桑,薄賦徭」。她連續奉行均田制,並把勸課農桑、開墾地皮和安扶百姓作為稽核父母官吏的緊張標准。以農業勞績的好壞和戶口的流移作為稽核父母官政績的標准,還編寫《兆人本業記》的農書,以指導農業消費。

武則天統治期間,文明掉掉復興。史載,武則天能詩善文,奪目書法,著何為豐。在宗教方面,佛教成為職位中央最高的宗教,禪宗成為影響最年夜的佛教宗派。年夜力年夜舉倡導佛教,因佛教徒著《年夜雲經》,宣稱是彌勒佛下凡,登基後,廣造佛像,造明堂天樞,還抑制捕魚抓蝦,令全國斷屠,在文學方面,詩歌和散文有了突飛年夜進的發展,呈現了像「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如許的詩歌改造者。

武則天統治期間,國力也很富強。從幫手唐高宗時起,武則天就了解到加強國防的緊張意義。臨朝稱制以後,更加細致與周邊少數平易近族和鄰國的干係。對付少數平易近族貴族所發起的侵擾和兵變,武則天則予以剛強沖擊。在武則天當政期間,唐朝的國土最年夜。樹立在乾陵的六十一蕃臣像,便是當時);國力富強的汗青見證。

武則天當女皇15年(690—705),史稱其政權為武周。704年12月,武則天抱病,住洛陽宮長生院。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聯結右羽林年夜將軍李多祚發起政變,復唐國號。11月,武則天崩於上陽宮,年82歲。垂危之際,絕筆去帝號,稱「則天年夜聖皇後」附葬高宗乾陵,立一石碑,上不書一字,終身功過,任先人評說。千百年來,有很多學者曾對武則天進行過評價,但評價的結果卻存在著很年夜的差別。有人說她荒淫暴虐,碌碌有為,把她貶得很低;有人說她用人納諫,明察善斷,把她抬得很高。固然海表裡學者對武則天進行了長期鑽研,並在鑽研方面獲得了一定的結果,但至今仍未構成同一的結論。

三、對武則天的評價

1、她一方面採取了酷刑濫殺,少量搏鬥唐的宗室諸王公公卿百官中不附己者,並任用苛吏如周興、來俊臣、索元禮等人,使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皇子除本身親生的李顯、李旦之外,全數被處死。

2、年夜興告發之風,實行間諜統治。

為沖擊異已,廓清吏治,年夜興告發之風,凡有告發者,臣下不得問,皆給驛馬,供五品食,使飴行在,雖農平易近樵人,皆得召見 ,稟於客舍,所言或稱者,剛不次除官,又在朝堂安排銅匭,以收告發函件。

3、修《姓氏錄》沖擊士族的社會職位中央和影響,規定皇朝五品官者,皆升為士流,並把武氏列為第一等級。

武則天有知人之明和納諫之明,她器重常識,擅長用人,可以或許會合統治階層的集團伶俐。

4、她美滿科舉,遍及汲取人才。690年她初次策問貢人於洛城殿,創始了殿試;702年,開設「武舉」,以選拔武職人員,選拔有特別才華的武將。,又將高宗時的南選成為定製,以選拔江西、黔中、福建、嶺南士子參加政權;同時嚴格測驗,創立糊名法,以防備作弊,同時,增加進士名額,並初創自薦和度、試官軌制,史稱武則天「挾刑賞之柄以駕馭全國,政由已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收羅到了如狄仁傑、姚崇、宋景等賢才,在決議計劃上很少掉誤,外行政上卓有結果,她的所作所為根本上都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所以,就連一些阻攔武則天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她是封建期間的「明君」。武則天在唐代特定的汗青舞台上扮演了緊張角色。在她參政和當政的40多年間,政治比較明朗,經濟有所發展,文明掉掉復興,國力也很富強。而這統統都為「開元亂世」的呈現奠定了堅固的底子,都在中國汗青上寫下了燦爛的一頁。

綜不雅武則天的終身,我們也可以看出,武則天不但有勇於改造的精力,堅固不拔的意志,日理萬機的本領,並且具有精良的政績。綜不雅武則天終身,有孝敬也有不對,但功年夜於過,她上承貞不雅,下啟開元,是連接兩個亂世的橋梁,為唐的鼎盛奠定了底子,他是一個有作為的女政治家,該當說,武則天是中國現代精良的政治家,是中國現代女性中的佼佼者,是中華平易近族的精夫君物。

感謝
經濟上:武則天興修水利,器重農業,在她臨朝和稱帝的二十一年工夫里,她一共興修了十九項水利工程,在唐代諸帝中,僅次於她的孫子,在位長達四十五年的唐玄宗。較年夜的水利工程有: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則天令將原升源渠延長,引比方水、隴水入長安,辦理了長安地區用水及澆灌題目。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在泗州漣水(今江蘇漣水)開鑿了新漕渠,南連淮水,雷同了海州(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沂州(今山東臨沂)、密州(今山東諸城)之間的接洽。
聖歷元年(公元698年),在湖州安吉,則天令引天目水入邸閣池、石鼓堰,可以澆灌農田甚多。
彭州九隴縣(今四川彭州西北)刺史開鑿溝渠,引沱江水澆灌九隴唐昌農田,本地百姓年夜受其益。
冀州也修了兩項水利工程,一項是載初元年(公元689年),則天令羊元珪在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修羊令渠,一項是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在南宮縣(今河北南宮縣西北)修的通利渠,這兩項工程均造福本地百姓。
長安年間(公元701~704年),則天令竇琰於青州故營丘城(今山東濰坊西南)西南開溝渠,引白浪河水澆灌農田,長三十里,號竇公渠。
在一些內地地區,因為平易近族矛盾激化,軍糧運輸堅苦,則每皇帝積極構造軍屯,使內地地區辦理了軍糧題目,並且也減輕了國度軍費開支和長途運輸的徭役,並且對糧價的下降年夜有好處。
關中地區人口鱗集,地狹人稠,均田制難以奉行,農平易近受田不敷,勞績少,一旦產生災禍,就輕易孕育產生飢饉,則每皇帝於天授二年頒發聖旨,令各地官吏在百姓志願的環境下,構造關中居平易近移平易近河南道(即今河南洛陽一帶)。當時);共移平易近數十萬戶,上百萬人,不但有力地辦理了關中地區的壓力,也為洛陽以東的地曠人稀的地區補充了少量休息力,對這一地區的開辟無疑起了龐年夜感化,由此可見則天女皇的驚人風格派頭和實際本領。
封建國度的租稅和徭役日常是來自國度編籍的農平易近,一旦農平易近離開戶籍,就成為逃戶。過多的逃戶,既影響社會穩定,也影響國度財務和徭役。則每皇帝對逃戶的政策是相等的嚴懲的,她並不象其他君主那樣抑制農平易近避難,而是規定,各色人(包括工人、販子、農平易近)如果因為飢饉避難,在一活期內自首,就可以掉掉當局承認,在新的地區開辟,一年之內免租役。在河北地區,因為突厥人的入侵,本地百姓自願為突厥構築工程,突厥掉敗後,百姓擔憂受法律制裁,紛繁避難,則每皇帝令狄仁傑為安慰年夜使,赦免百姓之罪(在古今中外的汗青上,為仇人做詳細事變的人完全赦免,是極端有數的事,可見則天之胸襟和睦度),允許回鄉,抑制部隊搔擾,穩定了河北。在四川地區,因為唐朝為防備吐蕃,令數十萬百姓轉運軍糧,百姓不堪其擾,紛繁避難,則每皇帝令各父母官員鼓勵百姓回鄉,免徵一歲徭役,實在家貧有力存者,由中央當局仔細接濟,使本地百姓多回到了故里,對蜀地的穩定起了積極感化。
武則天的經濟政策可以說是相等告成的,到長安末年,洛陽的糧食堆積如山,考古材料有力地證實白這一點。人口的增加也反響了經濟的年夜好,唐初,戶口數為200萬,貞不雅末為300萬,而到了則天退位的神龍元年(公元705年),竟達635萬戶,是貞不雅年間的兩倍多,高出了唐太宗期間,證實白經濟的昌盛。
整個武則天期間,固然仍有「山東群盜」,中央上有「盜徒滋漫」,但數十年間沒有產生過一場農平易近戰爭,這乃至是貞不雅、開元時所不及的,這也可以反證出當時);社會比較穩定。如果僅僅以社會治安上的題目就揣測出武則天期間百姓生活形狀欠佳的話,那豈不是太雙方面了嗎?則天的生日,她第二故里的廣元人平易近至今懷念,五代以後,凡天災廣元人都要去皇澤寺求則天賜福,而乾隆附近的百姓更是在每年歉收之後以麥飯祀之,並稱乾隆為姑婆陵,中國汗青上---乃至全國汗青上也沒有幾個君王可以或許被百姓如此懷念不已的,這正反響了武則天深得平易近氣。(固然武則天的經濟政策也不有少弊端,如禁全國搏鬥及捕魚蝦,《通鑒》說江淮平易近多餓逝世,恐是誇張之辭,因為不克不及捕魚蝦,可以從事別的事變嘛,如果不是太懶,如何會餓逝世?如今不是也有休漁禁海令嗎?如何沒有見人餓逝世?說江淮平易近餓逝世之說僅見於《通鑒》,連把武則天罵得狗血淋頭的《新唐書》也不見提起,恐又是司馬光的揣測。又如則每皇帝時官方私鑄貨幣甚多,劣質貨幣彌漫,僧尼步隊惡性收縮,緊張影響社會經濟。

軍事上:則天根本維護了國度的自力與國土齊備。她在位期間面對著吐蕃和突厥從西面和北面兩面沖擊的要挾,將領的缺乏,馬匹的淘汰也是緣故起因之一。唐高宗在位時,就在與吐蕃的交戰中掉掉了安西四鎮。這里趁便提一下文成公主和親的事變,自古以來都美化得了不得,不過從汗青究竟下去看,文成公主前半生和親告成,後半生和親掉敗,這正也反響了唐朝的軍事氣力由盛轉衰,如果沒有年夜唐帝國的強年夜,不要說一個宗室女兒文成公主,就算是皇帝的親生女兒---即真公主和親(如後來的唐肅宗愛女寧國公主等)也一定掉敗,當鼎祚式微時,以公主和親與獻女求媚並無本質區別,枉然自取其辱。則每皇帝在與吐蕃交戰頻頻掉敗中汲取了教導,她一邊選拔人才,發明白唐休璟、婁師德、郭元振等人,恰是他們的高興,才使得年夜周於長命元年(公元692年)告成地收復了安西四鎮,安定了契丹兵變,打退了突厥的沖擊,使中邦外鄉未受騷擾。武則天又發明性地設立了武舉,即所謂的考武狀元,並命令河北、河南等地構造馬隊團,一百五十戶發兵十五人,馬一匹,同時又闡明);懲罰,清算部隊,根本上辦理了部隊中的一些弊端。
在政治上,女皇對權益是抓得很緊的,真正做到了聖衷專斷。則每皇帝幾乎天天臨朝,處理懲罰國是,她總能將個人私家私事與國是離開,這也恰是武則天的告成之處。武則天用人,對付不平從本身的,每每赤族難逃,可是她也擅長發明和利用人才,凡有一無所長,她都不吝官之,凡是不稱職的,她都一一貶黜。對付本身的良知和苛吏,她毫不把真正的權益交給他們,細致保護宰相班子的正常事變,使國度板滯正常運轉,內地地區都利用則天筆墨,可見武則天政權的節制力有多強。她還發明性地設立了殿試的軌制,由皇帝親身監考,以後成為歷代王朝的定製,她又開南選,使嶺南廣西的士子亦無機遇成為官吏,允許自薦,遴選出了一批治國能臣。
在文學藝術方面:武則天好文藝,能詩文,善書法,一手飛白書,朝野稱贊。她的詩文頗見雅麗,固然不及年夜文豪,但也有特徵,論者覺得具有浪漫主義和實際主義相連合的特點。她還構造文人學士編寫了《孝子傳》、《列女傳》、《古今內范》、《垂拱集》、《臣軌》、《兆人本業》、《三教珠英》、《高宗實錄》等文史著作,憐惜少數掉傳了,獨一的指望是將來年夜約可以從乾陵里發掘。

㈡ 你好,我急需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講述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於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
導入: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階段,也是我國的歷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國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隋朝大運河通到哪裡?隋朝為什麼會成為繁榮一時的朝代?你知道隋煬帝這個人嗎?應當怎樣評論他?學習本課你將得到啟示。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講隋代周的過程: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簡況如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圖,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朝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麼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後,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出示兩組數據:
(1)
隋初 隋盛時 結論
人口 三千多萬人 四千六百多萬人 人口激增
墾田 一千九百多萬頃 五千五百多萬頃 墾田擴大
糧倉 長安太倉 洛陽含嘉倉;洛口倉 糧倉豐實
(2)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
後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史上是少見的。
從材料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結論: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播放《隋朝大運河》錄像,使學生對大運河有一定感性認識。
出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強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隋朝的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得出結論:隋文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地有①遊玩江都;②加強南北交通;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再想一想,大運河的開通有什麼歷史意義?
得出結論: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小結(略)

第2課 「貞觀之治」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後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 李淵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於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採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徵三個人物,也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關魏徵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強調)
展示武則天畫像,邊引導學生看圖,邊簡介武則天經歷。
重點介紹武則天的統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後,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討論: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看法。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第3課 開元盛世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像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准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後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於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麼改進?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展的時期,此時開創並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有的學者從「文化」的廣義角度看待科舉制度,認為科舉制度是中華文化中「最顯凸的創發」。本課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第一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隋朝產生的背景和創立的過程及作用,第二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唐朝逐漸完善的過程,第三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對中國以及世界的影響。
【教學過程】
從當前的考試導入(側重於考試的功能)
那麼科舉制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是我們這節課的內容。
一、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舉制創立的背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負責察訪與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現材料,並據此做出簡短的總評語。「家世」也稱「品」,本人才德謂之「狀」,中正官註明士人「品狀」後評定其等第。等第分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讓學生探討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員大多隻能從高門權貴中選拔,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為朝廷和國家出力。
(2)官員的選拔權力集中在地方權貴手中,不利於中央集權。
怎樣解決這些弊病呢?利用考試選拔官員。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學生列表歸納)
人物 貢獻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誕生階段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完善階段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①隋文帝:隋文帝為了集中選士大權,採用考試的辦法,以分科舉人取代了魏晉以來九品官人的制度。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詔舉賢良。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兩科。
②隋煬帝: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舉人,包括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臂力驍壯等,其中文才秀美科,當即進士科。放寬了錄取標准,把錄取和任用權完全集中在中央,這便是我國歷史上科舉制度創立的開始。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
提問:九品中正制與科舉考試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九品中正制主要憑士子的名望和門弟。開科考試錄取標準是士子的考試的成績,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學和能力。
③唐太宗:唐太宗時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唐太宗時擴充了國學的規模,還增加了考試的人數。例如,進士科考試,每年應試的人少則八九百人,多則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過十餘人以至三十人左右,錄取比例不過百分之一二。由於就舉的人多,而錄取的名額少,50歲能考中進士的人,還算是很年輕的了,仍被看作「少進士」,終身不第的人居多數。「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正因如此,進士及弟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人稱「登龍門」。一旦考中就飛黃騰達,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④武則天:增加了考試科目。殿試:武則天在宮殿親自面試考生。武舉:考察武功和騎射。
⑤唐玄宗:詩賦成為主面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考試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進步?聯系現在的考試制度,談談你對科舉制的看法。(可以通過下面的問題提示學生思考)
①某單位招聘職員,有一百人要參加,而只能錄取十個人,如果你是考官,你會考試哪些因素,進行哪些測試?——科舉考試也是貫徹「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行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讓有真才實學的人可以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②如果沒有考試,你會不會認真讀書?——科舉制把「讀書-科舉-做官」連為一體,所以要做官就得讀書,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如果你准備參加科舉考試,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的內容,你會怎麼做?——科舉制十分重視讀書人的基本功,特別是書法和文采。讀書人為了能取得好成績,就得在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舉制促進了文學藝術(特別是書法和文學)的發展。
總結: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出示兩組材料:
英國大網路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採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說過: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
討論:這里的考試制度指的是什麼?從這兩則材料能反映出什麼問題?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與唐朝的關系,了解回紇、粟末、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系。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各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比較概括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於各民族的發展,這種關系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隋唐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教材首先介紹吐蕃人的社會生活狀況、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和親、吐蕃贊普的上書,說明了吐蕃與唐朝「和同為一家」的密切關系。其次介紹了回紇、南詔等民族與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情況,說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廣泛性。
本課的重點,是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本課的難點,是唐朝對邊疆各民族採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度、唐朝與吐蕃的和親、唐玄宗冊封回紇、與南詔等少數民族首領的政策都是開明政策的體現。
【教學過程】
導入:歷史上中原地區的許多統治者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的領袖——「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麼能獲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過上述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出要學習的新內容。)
(出示布達拉宮的圖片)大家知道這座宮殿是為誰而建造的嗎?——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
松贊干布是哪一個民族的領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個地區?是現在的哪個民族?
(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吐蕃的位置,並完成圖表:在地圖上填上唐朝前期邊疆的少數民族)
填圖時注意:
這些少數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區?
唐朝政府設置了哪些機構管轄這些少數民族?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這些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如何?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出示有關藏族生活的圖片,從中聯想唐朝時吐蕃生活習俗的情況)
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軍法很嚴,戰時前隊皆死,後隊方進。以戰死為榮,幾代都戰死的有家被視為高門大族。
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王,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學生介紹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吐蕃王國的創建者,629年繼位為贊普,當時年僅13歲。他父親在權力爭奪中被毒死。父王諸臣和母後諸族舉兵公開叛亂。
學生思考並回答: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思考:為什麼吐蕃贊普要自稱外甥,又說是先皇帝的舅宿親?
因為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稱為外甥;而他的前輩松贊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帶珠丹的舅家。
討論:聯系當今的國際形勢,談談唐蕃「和同為一家」對解決民族矛盾和沖突有什麼借鑒作用?
關於其它民族,不作統一的要求,課後完成下面的表格:
民族 活動地區 與唐朝的關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為一家: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尺帶珠丹與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紇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維吾爾族
靺鞨 東北 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滿族
南詔 西南 唐玄宗封皮羅閣為「雲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遊取經等史實。
通過講述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啟發學生思考唐朝與外國頻繁友好往來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通過討論鑒真六次東渡和玄奘歷時18年的西遊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體現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的對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在於理解封建時代的對外交往為何如此頻繁?它與當今的開放有什麼區別?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西遊記》劇照。
提問:吳承恩的《西遊記》實際上是以哪一個歷史故事為題材寫成的?《西遊記》以玄奘西遊天竺取佛經的故事為題材寫成的。
出示《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在地圖上找到天竺的位置並填出唐朝時的主要外貿城市及與唐朝有往來的國家
一、對外友好往來
(通過填圖讓學生對唐朝對外往來有個粗略的了解,同時提高學生讀圖和填圖能力)
根據《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講解從哪些城市出發,經過哪些路線,到達哪些國家:從洛陽、長安出發向西通過絲綢之路,可以到達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東可以到達新羅;從廣州出發,走海路可以到達東南亞各國、天竺,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從揚州出發可以到達日本。
由此可見,唐朝對外交往相當頻繁,與唐朝有貿易往來的包括亞非歐七十多個國家。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雲集世界各國人士,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的情況。
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由學生列舉唐朝與日本的來與往:
1、遣唐使(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
想一想:遣唐使來唐的主要使命是什麼?從哪裡可以反映出來?
——學習唐朝的文化。(從遣唐使的人員構成和遣唐使回國帶回大量的書籍可以反映出來)
同時,使團對唐朝的贈品(珍珠、絹、琥珀、瑪瑙),和唐朝的回禮(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易。
2、鑒真東渡
播放《鑒真東渡》的錄像。
鑒真的六次東渡,可以說是歷盡磨難。第五次東渡時,鑒真剛出海就遇上了風暴,鑒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達海南島。在這次東渡中,先後有36名中日人員犧牲,而鑒真本人也因病雙目失明。
鑒真仍支持不懈,終於在753年,東渡成功。
(通過鑒真的感人經歷,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鑒真的六次東渡,傳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談。郭沫若稱贊鑒真東渡:「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學生解釋郭沫若贊美鑒真的詩句,並用事例說明。
舍己為人傳道藝:鑒真把唐朝的建築、醫葯等道藝傳到了日本。在鑒真主持設計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在唐招提寺內保存的鑒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
日本政府為什麼要把鑒真坐像定為國寶?
表明這坐像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鑒真坐像是唐朝與日本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日本政府把它定為國寶,表示對鑒真的尊崇和對中日友誼的珍視。
「唐風洋溢奈良城」——說明通過日本與唐朝頻繁的友好往來,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影響。
3、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學生列舉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制度、建築、錢幣和文字、茶道、服裝、坐姿。
例如在建築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長安城的對比圖)兩幅圖有什麼相似之處?說明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為二;都有西市、東市,商品貿易同居民區分開;都是街道布局整齊筆直如棋盤狀;都有皇帝的宮殿並都在城北中央。
這說明日本建築、城市建設與管理、經濟制度、皇權思想等從里到外,都滲透著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總結:唐朝時,國力強盛、文化發達,日本與唐朝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積極地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其自身的發展。
下面我們來看看唐朝與新羅友好往來的情況。
三、唐朝與新羅的友好往來(略講)
在地圖上找到新羅的地理位置。
新羅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新羅與中國毗鄰,所以兩者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新羅商人給唐朝帶來牛、馬、人參等,從唐朝帶回絲綢、茶葉、瓷器、葯材和書籍。
同時唐朝文化對新羅的影響也很深遠。如韓國的國旗,韓國的國旗被稱為太極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為基礎而繪制的;韓國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礎上創造的。
剛才我們講了日本、新羅在與唐朝密切的友好往來中,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同時,唐朝也不忘學習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充實自己。
學生舉例:朝鮮音樂傳入中國;玄奘西遊取經。
四、玄奘西遊
學生自製課件,並根據課件講解玄奘西遊的經歷。
玄奘取經回來後,還根據旅途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這本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藉。後來,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找到了那爛陀寺的遺址。
小結:略

㈢ 求:中學歷史第四單元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教案(新人教版)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講述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於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
導入: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階段,也是我國的歷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國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隋朝大運河通到哪裡?隋朝為什麼會成為繁榮一時的朝代?你知道隋煬帝這個人嗎?應當怎樣評論他?學習本課你將得到啟示。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講隋代周的過程: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簡況如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圖,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朝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麼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後,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出示兩組數據:
(1)
隋初 隋盛時 結論
人口 三千多萬人 四千六百多萬人 人口激增
墾田 一千九百多萬頃 五千五百多萬頃 墾田擴大
糧倉 長安太倉 洛陽含嘉倉;洛口倉 糧倉豐實
(2)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
後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史上是少見的。
從材料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結論: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播放《隋朝大運河》錄像,使學生對大運河有一定感性認識。
出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強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隋朝的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得出結論:隋文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地有①遊玩江都;②加強南北交通;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再想一想,大運河的開通有什麼歷史意義?
得出結論: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小結(略)

第2課 「貞觀之治」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後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 李淵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於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採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徵三個人物,也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關魏徵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強調)
展示武則天畫像,邊引導學生看圖,邊簡介武則天經歷。
重點介紹武則天的統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後,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討論: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看法。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第3課 開元盛世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像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准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後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於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麼改進?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展的時期,此時開創並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有的學者從「文化」的廣義角度看待科舉制度,認為科舉制度是中華文化中「最顯凸的創發」。本課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第一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隋朝產生的背景和創立的過程及作用,第二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唐朝逐漸完善的過程,第三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對中國以及世界的影響。
【教學過程】
從當前的考試導入(側重於考試的功能)
那麼科舉制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是我們這節課的內容。
一、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舉制創立的背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負責察訪與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現材料,並據此做出簡短的總評語。「家世」也稱「品」,本人才德謂之「狀」,中正官註明士人「品狀」後評定其等第。等第分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讓學生探討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員大多隻能從高門權貴中選拔,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為朝廷和國家出力。
(2)官員的選拔權力集中在地方權貴手中,不利於中央集權。
怎樣解決這些弊病呢?利用考試選拔官員。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學生列表歸納)
人物 貢獻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誕生階段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完善階段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①隋文帝:隋文帝為了集中選士大權,採用考試的辦法,以分科舉人取代了魏晉以來九品官人的制度。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詔舉賢良。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兩科。
②隋煬帝: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舉人,包括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臂力驍壯等,其中文才秀美科,當即進士科。放寬了錄取標准,把錄取和任用權完全集中在中央,這便是我國歷史上科舉制度創立的開始。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
提問:九品中正制與科舉考試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九品中正制主要憑士子的名望和門弟。開科考試錄取標準是士子的考試的成績,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學和能力。
③唐太宗:唐太宗時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唐太宗時擴充了國學的規模,還增加了考試的人數。例如,進士科考試,每年應試的人少則八九百人,多則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過十餘人以至三十人左右,錄取比例不過百分之一二。由於就舉的人多,而錄取的名額少,50歲能考中進士的人,還算是很年輕的了,仍被看作「少進士」,終身不第的人居多數。「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正因如此,進士及弟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人稱「登龍門」。一旦考中就飛黃騰達,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④武則天:增加了考試科目。殿試:武則天在宮殿親自面試考生。武舉:考察武功和騎射。
⑤唐玄宗:詩賦成為主面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考試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進步?聯系現在的考試制度,談談你對科舉制的看法。(可以通過下面的問題提示學生思考)
①某單位招聘職員,有一百人要參加,而只能錄取十個人,如果你是考官,你會考試哪些因素,進行哪些測試?——科舉考試也是貫徹「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行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讓有真才實學的人可以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②如果沒有考試,你會不會認真讀書?——科舉制把「讀書-科舉-做官」連為一體,所以要做官就得讀書,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如果你准備參加科舉考試,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的內容,你會怎麼做?——科舉制十分重視讀書人的基本功,特別是書法和文采。讀書人為了能取得好成績,就得在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舉制促進了文學藝術(特別是書法和文學)的發展。
總結: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出示兩組材料:
英國大網路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採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說過: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
討論:這里的考試制度指的是什麼?從這兩則材料能反映出什麼問題?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與唐朝的關系,了解回紇、粟末、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系。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各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比較概括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於各民族的發展,這種關系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隋唐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教材首先介紹吐蕃人的社會生活狀況、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和親、吐蕃贊普的上書,說明了吐蕃與唐朝「和同為一家」的密切關系。其次介紹了回紇、南詔等民族與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情況,說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廣泛性。
本課的重點,是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本課的難點,是唐朝對邊疆各民族採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度、唐朝與吐蕃的和親、唐玄宗冊封回紇、與南詔等少數民族首領的政策都是開明政策的體現。
【教學過程】
導入:歷史上中原地區的許多統治者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的領袖——「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麼能獲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過上述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出要學習的新內容。)
(出示布達拉宮的圖片)大家知道這座宮殿是為誰而建造的嗎?——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
松贊干布是哪一個民族的領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個地區?是現在的哪個民族?
(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吐蕃的位置,並完成圖表:在地圖上填上唐朝前期邊疆的少數民族)
填圖時注意:
這些少數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區?
唐朝政府設置了哪些機構管轄這些少數民族?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這些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如何?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出示有關藏族生活的圖片,從中聯想唐朝時吐蕃生活習俗的情況)
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軍法很嚴,戰時前隊皆死,後隊方進。以戰死為榮,幾代都戰死的有家被視為高門大族。
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王,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學生介紹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吐蕃王國的創建者,629年繼位為贊普,當時年僅13歲。他父親在權力爭奪中被毒死。父王諸臣和母後諸族舉兵公開叛亂。
學生思考並回答: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思考:為什麼吐蕃贊普要自稱外甥,又說是先皇帝的舅宿親?
因為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稱為外甥;而他的前輩松贊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帶珠丹的舅家。
討論:聯系當今的國際形勢,談談唐蕃「和同為一家」對解決民族矛盾和沖突有什麼借鑒作用?
關於其它民族,不作統一的要求,課後完成下面的表格:
民族 活動地區 與唐朝的關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為一家: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尺帶珠丹與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紇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維吾爾族
靺鞨 東北 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滿族
南詔 西南 唐玄宗封皮羅閣為「雲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遊取經等史實。
通過講述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啟發學生思考唐朝與外國頻繁友好往來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通過討論鑒真六次東渡和玄奘歷時18年的西遊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體現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的對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在於理解封建時代的對外交往為何如此頻繁?它與當今的開放有什麼區別?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西遊記》劇照。
提問:吳承恩的《西遊記》實際上是以哪一個歷史故事為題材寫成的?《西遊記》以玄奘西遊天竺取佛經的故事為題材寫成的。
出示《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在地圖上找到天竺的位置並填出唐朝時的主要外貿城市及與唐朝有往來的國家
一、對外友好往來
(通過填圖讓學生對唐朝對外往來有個粗略的了解,同時提高學生讀圖和填圖能力)
根據《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講解從哪些城市出發,經過哪些路線,到達哪些國家:從洛陽、長安出發向西通過絲綢之路,可以到達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東可以到達新羅;從廣州出發,走海路可以到達東南亞各國、天竺,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從揚州出發可以到達日本。
由此可見,唐朝對外交往相當頻繁,與唐朝有貿易往來的包括亞非歐七十多個國家。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雲集世界各國人士,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的情況。
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由學生列舉唐朝與日本的來與往:
1、遣唐使(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
想一想:遣唐使來唐的主要使命是什麼?從哪裡可以反映出來?
——學習唐朝的文化。(從遣唐使的人員構成和遣唐使回國帶回大量的書籍可以反映出來)
同時,使團對唐朝的贈品(珍珠、絹、琥珀、瑪瑙),和唐朝的回禮(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易。
2、鑒真東渡
播放《鑒真東渡》的錄像。
鑒真的六次東渡,可以說是歷盡磨難。第五次東渡時,鑒真剛出海就遇上了風暴,鑒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達海南島。在這次東渡中,先後有36名中日人員犧牲,而鑒真本人也因病雙目失明。
鑒真仍支持不懈,終於在753年,東渡成功。
(通過鑒真的感人經歷,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鑒真的六次東渡,傳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談。郭沫若稱贊鑒真東渡:「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學生解釋郭沫若贊美鑒真的詩句,並用事例說明。
舍己為人傳道藝:鑒真把唐朝的建築、醫葯等道藝傳到了日本。在鑒真主持設計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在唐招提寺內保存的鑒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
日本政府為什麼要把鑒真坐像定為國寶?
表明這坐像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鑒真坐像是唐朝與日本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日本政府把它定為國寶,表示對鑒真的尊崇和對中日友誼的珍視。
「唐風洋溢奈良城」——說明通過日本與唐朝頻繁的友好往來,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影響。
3、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學生列舉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制度、建築、錢幣和文字、茶道、服裝、坐姿。
例如在建築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長安城的對比圖)兩幅圖有什麼相似之處?說明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為二;都有西市、東市,商品貿易同居民區分開;都是街道布局整齊筆直如棋盤狀;都有皇帝的宮殿並都在城北中央。
這說明日本建築、城市建設與管理、經濟制度、皇權思想等從里到外,都滲透著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總結:唐朝時,國力強盛、文化發達,日本與唐朝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積極地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其自身的發展。
下面我們來看看唐朝與新羅友好往來的情況。
三、唐朝與新羅的友好往來(略講)
在地圖上找到新羅的地理位置。
新羅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新羅與中國毗鄰,所以兩者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新羅商人給唐朝帶來牛、馬、人參等,從唐朝帶回絲綢、茶葉、瓷器、葯材和書籍。
同時唐朝文化對新羅的影響也很深遠。如韓國的國旗,韓國的國旗被稱為太極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為基礎而繪制的;韓國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礎上創造的。
剛才我們講了日本、新羅在與唐朝密切的友好往來中,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同時,唐朝也不忘學習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充實自己。
學生舉例:朝鮮音樂傳入中國;玄奘西遊取經。
四、玄奘西遊
學生自製課件,並根據課件講解玄奘西遊的經歷。
玄奘取經回來後,還根據旅途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這本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藉。後來,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找到了那爛陀寺的遺址。
小結:略

㈣ 川教版歷史七年級下第二課:走向全盛的唐朝的說課教案。急急

第二課 走向全盛的唐朝

成都經開區實驗中學 趙線

點擊新目標

1、記住: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記住唐玄宗前期的主要年號和唐朝鼎盛時期的名稱。

2、歸納武則天和唐玄宗的治國政策;

3、分析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前期國力強盛、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共同原因。

4、評價武則天。

鏈接舊知識

1、讀一讀:第一課的知識建構

2、背一背:唐太宗的治國措施。

3、問一問:隋朝建立和統一時間?隋文帝和唐太宗統治時期分別出現了什麼樣的盛世局面?

課前小熱身

1、通讀全文,把你認為的重點知識勾劃出來,並圈點出關鍵詞語,並把你在預習中遇到的疑惑做好批註。

2、完成知識建構(見叢書P6)

3、師生交流完成情況:

課堂進行時

1、故事引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武則天是唯一的女皇帝。鮮為人知的是,她主政時期造了大量的新漢字,但是都隨著她的王朝衰亡而煙消雲散。這些字就被稱為「武則天遺字」。

武則天遺字舉例如下:

曌、瞾:讀音為zhào,字義是『照耀』,日月當空就是『照』。

囝、囡:讀音為nān,字義是『兒女』,家中的子女就是『兒女』。

埊:讀音為dì,字義是『大地』,有山有水有土就是『地』。

圀:讀音為guó,字義是『國家』,[四]+[方]就是『國』。

玍:讀音為hù字義是『人民』,人在土地上就是『人民』。★註:現在方言中仍有此字,讀音gǎ

缶:讀音為fǒu字義是『中正』,人在山上雙手平身就是『正』。

……

2、學習新課,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歸納武則天的治國措施

政治方面:

經濟方面:

由於採取以上措施,在她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

但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的嚴酷手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則天的墓前立了一塊高大的石碑,但是碑上一個字都沒有,因而叫 「無字碑」。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請同學們給武則天寫一篇簡單的碑文(評價武則天):

★唐玄宗的治國措施

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濟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於以上措施,唐玄宗統治前期,出現了「_____________」的全盛局面

★列表比較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等方面採取的相同治國措施

政治方面

經濟方面

分析唐朝初年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統治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發展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結:理出唐朝初年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發展過程

奠基(唐太宗) 繼續發展( ) 全盛( )

課堂大練兵:(完成叢書單項選擇和材料解析題)

課後思收獲:我記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全文

與武則天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