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蘇武傳教學反思

蘇武傳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0-12-23 04:39:37

⑴ 求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 每課的教學反思或教學小記

答案:有人頓悟」地心引力」的傳大論調

⑵ 求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全集,就是每課都要有。

《普羅米修斯盜火》教學反思
讓學生生動活潑的探究
——創設情境,引導探究
新課程改革以來,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為學科教學中急需探討的話題。如何圍繞文本組織學生探究,這一直成為語文教學方式轉變的難點,經過一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我以情境創設為突破口,找到了一條學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徑。現以蘇教版第七冊《普羅米修斯盜火》為例,來談談促進學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既蘊藏著學習的主動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變心理。只有維持兒童的這種學習的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對文本的探究深入下去,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文本,採用不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求知,形成積極的探究心理。這種探究心理的形成,對具有好奇心、求知慾的兒童來講,本身就是一種滿足,一種樂趣。所以在導入新課時教師要設法將學生帶入情境,這就保證兒童在接觸新課時,帶著熱烈的情緒,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究中去。
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之前,為了激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伊始我給學生描述了這樣一個情境:在遠古時代,每到夜晚地球上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到,既不能做飯,也不能取火。只能以動物來充飢,只能以樹葉來遮擋風雨。(電腦展示古代人的生活場景),許多人被子餓死,許多人被凍死。望著這樣的悲慘的景象,大家紛紛出謀劃策。是誰為人類取來第一粒火種呢?
課前的這一富有兒童色彩的童話情境敘述,猶如一塊磁鐵緊緊吸引了學生的心,學生們紛紛被調動起來,萌發了探究的激情,從而激烈地想知道人類第一粒火種的由來,為下面探究文本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優化情境:在體驗的樂趣中探究文本意境。
學習動機激發起來後,兒童會興致勃勃地學習文本。文本是語言符號的堆積,如果單純的依靠學生自己是無法體會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師要根據文本提供的豐富形象的語言描繪,將它創設成為一種具體可感的情境,並對一些情境優化、篩選出最適合學生生活體驗的情境,並將他們引入情境,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到樂趣,從而保持思維的敏捷,使他們對文本的探究能不斷進行。
《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探究的主題是普羅米修斯是怎樣盜取火種?為什麼要盜取火種?雖然文本中有許多適合學生體驗的文本情境,如角**境、多媒體情境等都能將學生帶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畫面當中,但是這些情境都不能抓住文本的主旨,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獲得探究成功的喜悅。所以在教學這課時我運用多種手段,將它組合成一個整體情境,並將學生引入情境中自主進行體驗、探究。
我根據文本內容,整合成一個立體的、多角度的多媒體課件。課件中包括阿波羅駕著太陽車從天空中以駛過的畫面,也包括那凶惡的鷲鷹啄食普羅米修斯肝臟動態場面以及當時的場景圖,但是就是缺少主人公普羅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在教學時,我用製作好的服飾讓學生穿上,分別扮演普羅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讓他們在情境中體驗普羅米修斯的堅強無畏與大英雄赫剌克勒斯的強烈的正義感。為了使電腦媒體與人物表演融合恰到好處,我讓他們自己分別設計人物的語言,以便表演時增強效果。下面觀看錶演的同學,充當當時的古人,讓他們想一想,普羅米修斯被宙斯抓走後,以及看著普羅米修斯被鷲鷹啄食肝臟時自己的表情。這樣表演者、被表演者與多媒體融為一體,增強了情境的感染力,為學生體會普羅米修斯的堅強無畏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獲得親身體驗,給他們留下了寬闊的想像餘地,使他們展開了想像的翅膀,飛到文本描寫的廣遠意境之中……另一方面,由於情感的作用,他們的抽象思維也由難變易,對文本的理解,不僅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體驗,而且由表及裡對文本內在內容也有了很深的體會。
三、憑借情境:在創造的樂趣中促進思維發散。
學生們通過情境有情有意地感知文本,但語文教學絕不能以此為終點,還要在此過程上,竭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促進他們的思維興奮點的提升。教師要從文本出發或改變體裁,或轉換角度,或引導質疑,或抒發情感,渲染鼓勵創造的氛圍,在此情此境中,兒童的創造性才易於突發表現出來。
學生在獲得情境體驗後思維被激活了,對文本內容的探究一發不可收拾。現將教學中的一個片斷記錄如下:
生:「普羅米修斯為什麼要去盜火,他怎麼不向宙斯要火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我想大家剛才在情境體驗中就想問這個問題,是不是?
生:(齊說)是的。
師:哪位同學已經思考出答案了。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里,同學們只要細心再讀一讀課文,就能找到。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課文讀一讀。
生:(開始認真讀課文,一會兒,不少學生抬起頭)
師:誰知道了,先來回答。
生:我認為宙斯是不會把火種給普羅米修斯的,宙斯那樣兇殘,說明他缺乏同情心。這從他懲罰普羅米修斯可以看出來。
師:說得有道理。
生:如果宙斯把火種給普羅米修斯,他看到人間煙火裊裊,怎麼會立刻追查盜火者呢?他那樣生氣,肯定不會把火種給人間的。
生:其實,課文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要是宙斯肯給的話,人類就不會在無邊的黑暗中度過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夜晚了。
生:課文第二自然段也告訴我們要火種宙斯是不會給的。
師:(驚喜的)真的嗎?具體說說看。
生:這一段說普羅米修斯「決心」為人們盜取天火,「決心」就說明有困難要克服,如果要給的話,就不用「決心」了。
師:太好了。同學們,你們從課文的情境體驗中感受這么多的東西,你們真會學習。
……
學生剛從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創造性的問題,而且,他們對問題的回答也是那麼富有創造性,是基於文本,又高於文本的創造。這是教師憑借文本情境,恰當的引導所產生的結果。
巧設情境,給學生的探究活動帶來了生氣,帶來了歡樂,改變了探究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新問題」的單一形式,針對了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文」為手段,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智慧的源泉,促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終於獲得探究的樂趣、創造的樂趣。
《ang eng ing ong》教學反思:
在教學angengingong這節課中,我在拼音讀、寫指導上適時進行了示範,並結合低年級常規教育進行了多次示範,在恰當的時機以教師的言行滲透養成教育。例如在課堂中用榜樣示範及鼓勵語言「我喜歡發言聲音響亮的孩子」激勵學生養成積極發言,發言大聲、大膽的好習慣;在學生讀書、寫字的時候提醒學生讀寫姿勢;及時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等,這些比較充分地體現了教師示範不可忽視的作用。
但我覺得對於把握教師示範的形式及時機我還沒有深入學習,所以在本節課中出現了有些不必要的示範,對於學生已經很熟悉,掌握很好的內容也進行了示範,耽誤了學習時間,教學過程也顯得拖沓,這說明在示範作用的實效性方面我還要深入學習、思考。
教學「ang eng ing ong」,難點是在「ng」的發音,相對來說,後鼻韻母的發音比前鼻韻母困難多了,因為受方言的影響,有些同學就是發不準音。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出示「ng」,說清楚發音的方法,強化訓練,然後通過范讀、指名讀、開火車讀、當小老師領讀等,讓每一個學生都掌握發音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學「ang eng ing ong」的發音,以點帶面,面向全體,同時,讓學生根據前鼻韻母的發音方法嘗試自己讀出後鼻音,體現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教學結束時,我通過引導學生找找書本中、生活中讀後鼻音的音節,如學慣用品、生活用品、傢具、電器、同學的姓名、動植物名稱等都藏有後鼻音,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拼音教學生活化。
教學反思:《一去二三里》教學反思
經過一個月的「苦戰」,學生終於學完了拼音,開始接觸漢字了,第一篇識字就是古詩《一去二三里》,讀來琅琅上口,富有兒童情趣,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課文,課文配有插圖,小橋、流水、煙村、亭台、桃花……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炊煙裊裊,住著幾戶人家。山裡的幾座亭台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樹上、路邊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一幅幽靜美麗的山村田野畫面,這首詩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
教學古詩的時候我運用了課文的插圖,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的方法了解古詩所寫的小山村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地方。其中「煙村」、「亭台」這些詞語學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到「煙村」是什麼,「亭台」是什麼,使學生理解詩句變得簡單化了。再讓學生通過想像,使我們大家和詩人一起都置身於這美麗的小山村中,從而體會詩人的感受,最後通過朗讀將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學生們一個個都讀得興致勃勃,激發了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篇課文的教學是識字教學的第一課,是學生由拼音拼讀過程進入漢字讀寫的第一課,重要的培養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因此,我從田字格的結構教起,引導學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橫中線、豎中線、各方位小格。寫字時,先讓學生獨立觀察字形引入筆畫:「一」。出示課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引導學生自主觀察並指導書寫。再引入「二」的書寫,這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而「三」的寫法讓學生自己觀察體會,上台演示,教師相機板書,讓學生體會字的間架結構,體會漢字的形體美,並了解「從上到下」的筆順規則

⑶ 誰有20篇教學反思,急

【詞語解釋】
[沉靜] 非常安靜,一點兒聲音也沒有。
[灌木] 矮小的叢生的木本植物。
[木屑] 木頭的碎末。
[輕蔑] 看不起,不放在眼裡。
[球果] 指松樹或其他樹結的球形果實。
[凝神] 精神高度集中。
[宛轉] 形容聲音曲折、優美、動聽。
[垂頭喪氣]:神情沮喪的樣子。
[夜鶯]:文學上指叫聲清脆婉轉的鳥。
[空曠]:地方廣闊,沒有樹木和建築物等。
[興致勃勃]:形容興致很高。勃勃,興盛的樣子。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發出的聲音。
[寂靜]:靜悄悄的,一點聲響都沒有
【近義詞】
沉靜(沉寂) 凝神(凝思) 空曠(寥廓) 盤問(盤查) 輕蔑(輕視) 注視(凝視) 陰沉(陰森)
【反義詞】
宛轉(直率) 曲折(筆直) 戰爭(和平) 空曠(狹窄) 陰沉(晴朗) 輕蔑(敬重)
垂頭喪氣(昂首挺胸) 沉寂(喧嘩)
【難句講解】
第二天,在被燒的村子的圍牆旁邊,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著那件綠上衣,坐在原來那個河溝邊削什麼東西,並且不時回過頭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幾條道路,好像在等誰似的。
意思:這段話是說「夜鶯」堅守崗位,認真察看敵情,以便通知游擊隊再次殲滅敵人。
戰斗剛剛結束,立刻有一小隊德國兵進了村莊。大道兩旁是一片黑色的碎瓦。空曠的花園里,燒焦的樹木垂頭喪氣地彎著腰。
意思:由於德國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使蘇聯人民深受其害,滿目瘡痍,一片焦土,連燒焦的樹木也「垂頭喪氣地彎著腰」,這段話寫出了戰爭帶來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同時也說明了蘇聯人民對德國侵略者的憤恨。
剛剛一開火,村子就著火了,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
意思: 在回答德國兵的問話時,小男孩非常沉著、自然,在話語中流露出對德國強盜的憎恨。「怎麼會就剩下我一個?這里有麻雀、烏鴉、貓頭鷹,多著呢。夜鶯倒是只有我一個!」這是在敵人不易察覺之中戲弄敵人。「剛剛一開火,村子就著火了,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這里的「野獸」其實是指德國強盜,但德國兵卻沒有聽出來。由於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國兵的盤問,德國兵覺得只不過是個不懂事的天真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話。
「你們這里有游擊隊嗎?」軍官突然問。「你說的是一種蘑菇嗎?……」孩子回答。
意思:德國軍官想知道森林裡有沒有游擊隊,所以突然問孩子,希望突然發問能在孩子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獲得真實情報。孩子機警地裝做沒有聽懂他的話,故意用「蘑菇」來和他打岔,巧妙地掩蓋了這個敏感的話題。如果孩子回答「沒有」會引起德國軍官的懷疑,回答「有」又會引起敵人的戒備。故意答非所問,使德國軍官進一步認定他是個一無所知的小孩子,從而放鬆了防備。孩子的答話,說明他能隨機應變,顯示了他的聰明機智。
夜鶯的歌聲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意思:這句話既導出了事情的起因,又引出了下文。小男孩學夜鶯的叫聲,是用來吸引敵人的注意。果然,敵人「注意聽著」,「開始注視」,發現了他。
夜鶯還是興致勃勃地唱著,但是對藏在寂靜森林裡的人們來說,那歌聲已經沒有什麼新鮮的意思了。
意思:這句話含蓄地告訴我們:游擊隊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戰斗准備。「已沒有什麼新鮮的意思了」,說明游擊隊已經從「夜鶯之歌」中完全掌握了敵人的兵力情況,並作好了戰斗的准備。
有時候學夜鶯叫,有時候學杜鵑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著路旁的樹枝,有時候彎下腰去拾球果,還用腳把球果踢起來。
意思:他天真活潑,好像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其實,他是在迷惑敵人。況且,他的「學夜鶯叫」「學杜鵑叫」正是給游擊隊的同志們報信呢!
從孩子的嘴裡飛出宛轉的夜鶯的歌聲。
意思:這句話表面看來是贊美夜鶯的歌聲宛轉動聽,實際上是贊美小孩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可貴的愛國主義精神。這里起了點題的作用,也可以看出課文注意了前後照應。
【內容提要】
1941年6月22日,蘇聯衛國戰爭開始。當時,德國法西斯不宣而戰,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戰爭。蘇聯人民奮起保衛祖國。本文講的是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一個男孩用學夜鶯叫的方法,傳遞消息,協助游擊隊殲滅一夥德國法西斯強盜的故事。
【中心思想】
這篇課文講的是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一個男孩協助游擊隊殲滅一夥德國鬼子的故事,表現了蘇聯少年兒童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寫作特點】
一、全文以「夜鶯之歌」為主線貫穿始終:歌聲把敵人引到河邊,帶進山林,歌聲把敵情傳給游擊隊,歌聲又在河邊響起。
二、通過「歌聲」寫出了小男孩的機智、沉著、勇敢。
三、描寫主人翁形象富於童趣,使文章充滿鮮活的色彩。
【「歌」字解析】
課文中有四處寫到「歌」,突出地反映了男孩的機智勇敢、不畏強敵的品質。我們可以緊扣「歌」字來讀課文。
首先,課文開頭在寫到德國法西斯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時,「夜鶯的歌聲打破了夏日的沉寂,這歌聲停了一會兒,接著又用一股新的勁頭唱起來。」這里的「歌聲」是小男孩有意吸引敵人的注意。接著,在小男孩給敵人帶路時,他「有時候學夜鶯唱,有時學杜鵑叫」,似乎把身邊的軍官給忘了,取得了敵人的信任,為游擊隊巧送情報,為後面把敵人領入埋伏圈作伏筆。在小男孩把敵人引到樹林深處,進入游擊隊的埋伏圈時,「夜鶯的歌聲越來越響了」。繼而「夜鶯的叫聲停止了」,「接著傳來兩聲杜鵑叫」,游擊隊員們知道其中的意思。於是,游擊隊員向德國兵開火,不多時,全部殲滅了敵人,取得了勝利。這里表現出小男孩為協助游擊隊殲滅敵人,冒著生命危險把敵人領進埋伏圈,突出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最後,小男孩完成了任務,又坐在河邊執行新的任務,「嘴裡飛出宛轉的夜鶯的歌聲」,生動地表現出他勝利後的喜悅。

⑷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的教後反思

鄧小平認為,雖然中國和蘇聯同為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也曾對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但蘇聯和中國的社會主義還是有區別的。他在1979年11月會見外賓時就中國與蘇聯在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上的異同作了這樣的回答:「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與蘇聯不完全一樣,一開始就有區別,中國建國以來就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對資本家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採取贖買的政策,不是剝奪的政策。所以中國消滅資產階級,搞社會主義改造,非常順利,整個國民經濟沒有受任何影響。毛澤東主席提出的中國要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也與蘇聯不同。但是,我們有些經濟制度,特別是企業的管理、企業的組織這些方面,受蘇聯影響比較大。」[6](235) 鄧小平認為,中國共產黨內發生的權力高度集中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受了蘇聯高度集權的影響。198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的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中指出,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同我國歷史上封建專制主義的影響有關,也同共產國際時期實行的各國黨的工作中領導者個人高度集權的傳統有關」。[6](329)這里講的共產國際時期,實際上指的主要是斯大林時期及其所形成的蘇聯模式。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提出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主要是在經濟管理許可權上進行劃分,著眼於中央和地方的分權和集權,但對怎樣使作為經濟細胞的企業更積極地發揮作用則沒有具體論述。在文革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鄧小平則開始了對這個問題的探索。1978年9月15日他在講話中指出:從總的狀況來說,我們國家的體制,包括機構體制等,基本上是從蘇聯來的,人浮於事,機構重疊,官僚主義發展。文化大革命以前就這樣。辦一件事,人多了,轉圈子。有好多體制問題要重新考慮。總的說來,我們的體制不適應現代化,上層建築不適應新的要求。過去講發揮兩個積極性,無非中央和省市,現在不夠了,現在要擴大到基層廠礦,要加強基層企業的權力。比如大慶,決定它引進的建設項目,從頭到尾應由大慶負責,包括自己派人出去考察,每件技術怎麼引進,怎麼學,同外國人來往,簽訂合同等。[5](376)在企業的組成形式上,他結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改變了原來中國所實行的重視發展大型工業企業的思想,認為「日本企業中百分之九十是中小企業,我們中小企業也是大量的。我們搞四個現代化需要學習日本,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中小企業的經驗會對我們有幫助。中國過去學習蘇聯的企業管理方法,許多企業追求大而全。現在,有些地方搞試驗,把一個廠分成幾個廠,搞專業化。凡是這樣做的都見效了。」[5](617)這一看法對其後私營企業和個體經濟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對鄉鎮企業的崛起也是一個重大的推動。 鄧小平特別強調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把觀察問題的視角放得廣些、寬些。1978年9月16日聽取王恩茂等匯報後,他發表講話指出:「理論聯系實際,就是從實際出發,把實踐經驗加以概括。不論搞農業,搞工業,搞科學研究,搞現代化,都要實事求是,老老實實。……多少年來,就是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們的腦筋開動得也不夠,這些年來思想僵化了。企業管理,過去是蘇聯那一套,沒有跳出那個圈子。那時候,蘇聯企業管理水平比資本主義國家落後得多,後來我們學了那個東西,有了那個東西比沒有好。但現在連那個落後的東西也丟掉了,一片混亂。」[5](378)1978年11月14日接見中國駐新加坡機構主要負責人時,他指出:「在日本訪問時,我們到處講窮,日本人說這是有信心的表現。他們說得有道理。我在日本說,本來長得很醜,為什麼要裝美人呢?蘇聯就吃這樣的虧,自以為什麼都是自己的好,其實農業、技術都很落後,結果是自己騙自己。我們的框框太多了,一下子要改過來不容易。北京在前門一帶建了三十棟房子,外面好看,裡面就不行了。可派人出來看看,學人家是怎麼搞的。大家要開動腦筋,有的人總認為自己好。要比就要跟國際上比,不要與國內的比。」[5](429)1978年11月27日會見美國專欄作家羅伯特諾瓦克時,他表示:「我們過去有些東西是學蘇聯的,那些東西看來是落後了。」[5](438)在國際形勢和時代主題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還堅持原來的發展模式,勢必會造成自己發展方面的被動。鄧小平並不認為蘇聯已經找到了一條成功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模式和路子,他通過觀察和思考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他在1980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作的《目前的形勢和任務》報告指出,「蘇聯搞社會主義,從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經63年了,但是怎麼搞社會主義,它也吹不起牛皮。」[6](250)尋找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路子,是每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的重大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從蘇聯模式的反思中起步和發展的。鄧小平對蘇聯模式弊端的認識是逐步深入和發展的。
通過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一些歷史事件的反思,鄧小平還把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建設提上了日程。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嚴重破壞黨內民主,無視法律,給蘇聯黨和國家帶來了很大的損害;在中國也由於缺乏一套健全的黨內民主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和法治制度,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有章不依、有法不循的現象,以致後來釀成了文革那樣的慘劇。鄧小平對此有很深的感觸,1980年8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他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

⑸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全語文教學反思

《普羅米修斯盜火》教學反思
讓學生生動活潑的探究
——創設情境,引導探究
新課程改革以來,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為學科教學中急需探討的話題。如何圍繞文本組織學生探究,這一直成為語文教學方式轉變的難點,經過一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我以情境創設為突破口,找到了一條學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徑。現以蘇教版第七冊《普羅米修斯盜火》為例,來談談促進學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既蘊藏著學習的主動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變心理。只有維持兒童的這種學習的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對文本的探究深入下去,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文本,採用不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求知,形成積極的探究心理。這種探究心理的形成,對具有好奇心、求知慾的兒童來講,本身就是一種滿足,一種樂趣。所以在導入新課時教師要設法將學生帶入情境,這就保證兒童在接觸新課時,帶著熱烈的情緒,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究中去。
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之前,為了激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伊始我給學生描述了這樣一個情境:在遠古時代,每到夜晚地球上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到,既不能做飯,也不能取火。只能以動物來充飢,只能以樹葉來遮擋風雨。(電腦展示古代人的生活場景),許多人被子餓死,許多人被凍死。望著這樣的悲慘的景象,大家紛紛出謀劃策。是誰為人類取來第一粒火種呢?
課前的這一富有兒童色彩的童話情境敘述,猶如一塊磁鐵緊緊吸引了學生的心,學生們紛紛被調動起來,萌發了探究的激情,從而激烈地想知道人類第一粒火種的由來,為下面探究文本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優化情境:在體驗的樂趣中探究文本意境。
學習動機激發起來後,兒童會興致勃勃地學習文本。文本是語言符號的堆積,如果單純的依靠學生自己是無法體會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師要根據文本提供的豐富形象的語言描繪,將它創設成為一種具體可感的情境,並對一些情境優化、篩選出最適合學生生活體驗的情境,並將他們引入情境,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到樂趣,從而保持思維的敏捷,使他們對文本的探究能不斷進行。
《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探究的主題是普羅米修斯是怎樣盜取火種?為什麼要盜取火種?雖然文本中有許多適合學生體驗的文本情境,如角**境、多媒體情境等都能將學生帶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畫面當中,但是這些情境都不能抓住文本的主旨,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獲得探究成功的喜悅。所以在教學這課時我運用多種手段,將它組合成一個整體情境,並將學生引入情境中自主進行體驗、探究。
我根據文本內容,整合成一個立體的、多角度的多媒體課件。課件中包括阿波羅駕著太陽車從天空中以駛過的畫面,也包括那凶惡的鷲鷹啄食普羅米修斯肝臟動態場面以及當時的場景圖,但是就是缺少主人公普羅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在教學時,我用製作好的服飾讓學生穿上,分別扮演普羅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讓他們在情境中體驗普羅米修斯的堅強無畏與大英雄赫剌克勒斯的強烈的正義感。為了使電腦媒體與人物表演融合恰到好處,我讓他們自己分別設計人物的語言,以便表演時增強效果。下面觀看錶演的同學,充當當時的古人,讓他們想一想,普羅米修斯被宙斯抓走後,以及看著普羅米修斯被鷲鷹啄食肝臟時自己的表情。這樣表演者、被表演者與多媒體融為一體,增強了情境的感染力,為學生體會普羅米修斯的堅強無畏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獲得親身體驗,給他們留下了寬闊的想像餘地,使他們展開了想像的翅膀,飛到文本描寫的廣遠意境之中……另一方面,由於情感的作用,他們的抽象思維也由難變易,對文本的理解,不僅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體驗,而且由表及裡對文本內在內容也有了很深的體會。
三、憑借情境:在創造的樂趣中促進思維發散。
學生們通過情境有情有意地感知文本,但語文教學絕不能以此為終點,還要在此過程上,竭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促進他們的思維興奮點的提升。教師要從文本出發或改變體裁,或轉換角度,或引導質疑,或抒發情感,渲染鼓勵創造的氛圍,在此情此境中,兒童的創造性才易於突發表現出來。
學生在獲得情境體驗後思維被激活了,對文本內容的探究一發不可收拾。現將教學中的一個片斷記錄如下:
生:「普羅米修斯為什麼要去盜火,他怎麼不向宙斯要火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我想大家剛才在情境體驗中就想問這個問題,是不是?
生:(齊說)是的。
師:哪位同學已經思考出答案了。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里,同學們只要細心再讀一讀課文,就能找到。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課文讀一讀。
生:(開始認真讀課文,一會兒,不少學生抬起頭)
師:誰知道了,先來回答。
生:我認為宙斯是不會把火種給普羅米修斯的,宙斯那樣兇殘,說明他缺乏同情心。這從他懲罰普羅米修斯可以看出來。
師:說得有道理。
生:如果宙斯把火種給普羅米修斯,他看到人間煙火裊裊,怎麼會立刻追查盜火者呢?他那樣生氣,肯定不會把火種給人間的。
生:其實,課文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要是宙斯肯給的話,人類就不會在無邊的黑暗中度過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夜晚了。
生:課文第二自然段也告訴我們要火種宙斯是不會給的。
師:(驚喜的)真的嗎?具體說說看。
生:這一段說普羅米修斯「決心」為人們盜取天火,「決心」就說明有困難要克服,如果要給的話,就不用「決心」了。
師:太好了。同學們,你們從課文的情境體驗中感受這么多的東西,你們真會學習。
……
學生剛從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創造性的問題,而且,他們對問題的回答也是那麼富有創造性,是基於文本,又高於文本的創造。這是教師憑借文本情境,恰當的引導所產生的結果。
巧設情境,給學生的探究活動帶來了生氣,帶來了歡樂,改變了探究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新問題」的單一形式,針對了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文」為手段,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智慧的源泉,促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終於獲得探究的樂趣、創造的樂趣。

閱讀全文

與蘇武傳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