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徽花鼓燈的流派
蘭花有馮派、陳派、鄭派三大流派比較受各大舞蹈院校推崇,還有楊派、唐派、王派、趙派等十幾個地方性影響較大流派。鼓架子和鑼鼓也有很多流派
② 請教安徽花鼓燈~心得體驗
對穩定性要求很高,我的學生怎麼也站不穩,剎不住,還有三道彎也很難找好,總的來說我個人覺得安徽花鼓燈還是蠻難的!
③ 花鼓燈劃圓動律要領
安徽花鼓燈的話。學習安徽花鼓燈的時候老師強調說四個素。「傾」「擰」「逗」「圓」。主要是肋帶動的上下、劃圓動律,這些基本上都是靠腰部發力加上身體控製做的。一般舞蹈裡面都是靠腰部,腰部也被稱為中緞,是力量的發力點,也是身體的支點,做所有的舞蹈語言都離不開的。
在拿道具時,上身劃圓的時候有肩膀也有在發力。再配合上呼吸。如果在初步學習的時候,先按一些步驟來,上課細心聽老師講課,下課後自己練習的時候可以慢慢來,覺得那裡不對的時候在多想想,慢慢的就熟練了。
一,花鼓燈角色分工
花鼓燈的角色繁多,分工也較為細致。男角統稱「鼓架子」,女角統稱「蘭花」。根據分工的不同,「鼓架子」又可分為「大鼓架子」、「小鼓架子」、「丑鼓」和「傘把子」。
「大鼓架子」主要表演「上盤鼓」中的疊羅漢,俗稱「底座」;「小鼓架子」主要表演「大花場」和「小花場」;「丑鼓」類似於戲曲中的丑角,演出時身青花鼓,善於即興演唱,表演滑稽詼諧;「傘把子」又稱「領傘的」。
負責全場演出的指揮和調度,其中,「文傘把子」主要負責領唱和對唱,「武傘把子」以舞蹈為主,調整隊形,掌控節奏。「蘭花」以摺扇和方巾為主要道具,表演時左手拿方巾,右手執扇,通過步法及姿態的變換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花鼓燈舞蹈組成
花鼓燈主要由舞蹈、燈歌、鑼鼓演奏和後場小戲組成,而舞蹈又是花鼓燈的主要組成部分。花鼓燈的舞蹈包括「大花場」、「小花場」和「盤鼓」三部分。
「大花場」是大型的集體情緒舞;「小花場」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多為兩人或三人即興表演的具有簡單情節的抒情舞;「盤鼓」沒有固定的表演形式,是舞蹈、武術與技巧表演的結合,同時又具有造型藝術的特徵。
三,花鼓燈表演流程
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花鼓燈形成了自己的演出套路:開場鑼敲響過後,「文傘把子」或「丑鼓」首先出場,接下來是「武傘把子」上場,然後依次進行「大花場」和「小花場」表演,最後是「盤鼓」或後場小戲表演。雖然有大體的表演程序。
但由於表演是即興的,所以也要視具體的情況而定。某一部分可以重復多次,直到觀眾滿足、演員盡興為止。也正因為如此,花鼓燈的演出常常是通宵達旦,從晚上持續到天明。
④ 求安徽花鼓燈有關體態"三道彎"的一些資料
花鼓燈
花鼓燈,又名紅燈,在鳳台城鄉廣為流傳。據老藝人口碑所傳,鳳台花鼓燈在清光緒之前就已形
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有了較為豐富的舞蹈和鑼鼓。清光緒年間,縣玩燈鬧元宵的風俗很盛,規模
龐大。勞苦大眾在新春佳節,通過玩燈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愛情的追求,對封建統治的抨擊。
另外,花鼓燈演出還與求雨、還願等活動密切相連。
民國21年(1932年)至民國26年,是鳳台花鼓燈興盛時期之一。幾乎在庄有鑼鼓,村村有燈
班。每年春節、廟會時,茅仙洞、四頂山、趙家孤堆等地便是花鼓燈燈班聚會、競演(抵燈)的好地方。
各燈班敲著鑼鼓,舉著岔傘、彩旗,鼓架子頂著臘花,邊走邊唱,湧向會場,以精湛的演技,華麗的服
飾吸引觀眾。
為提高知名度,各燈班紛紛聘請著名藝人精心培育新秀,或刻苦鑽研,練出絕招。民國22年在
尚塘集一次「抵燈」中,40多個燈班連續演出四天四夜,400多名花鼓燈藝人參加了演出。在這五年
間,鳳台花鼓表演藝術有了較大發展,傳統節目《小場》的舞蹈語匯逐漸豐富,表現力更強了。臘花去
掉了「村子」(綁在腳上的道具),步法由過去碎小的「咯噎步」、「軟步」發展了「上山步」、「腳跟梗步」、
「大起步」等大幅度的動作。服裝由原來寬邊大袖清代裝束改為時裝。花鼓歌〔綉荷花」、〔綉兜兜」、
〔敗調」等已很完整。出現了搶手絹、搶扇子、搶板凳等具有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的小舞蹈。
民國27年(1938年),日軍侵佔縣城,民不聊生,花鼓燈演出躍人低谷。少數藝人組班到六安、
霍邱一帶以演出花鼓燈謀生,並以花鼓燈的藝術形式宣傳抗日,參加擴軍擁軍活動。民國28年秋,
陳敬之、宋廷香等藝人把花鼓燈「後場」及有關戲文加以民間弦管伴奏,使群眾更加喜愛,稱其為「弦
子燈」。其他燈班爭相效仿。民國29年至民國38年,花鼓燈歌舞逐漸被「弦子燈」所替代。
解放後,花鼓燈藝人業余編演歌舞慶賀翻身解放,歌頌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宣傳治淮和
抗美援朝運動。1952年,專業文藝工作者對鳳台花鼓燈進行考察、挖掘。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得到
了政府的重視。1953年3月,鳳台選派田振起、李兆葉、李學洪等10位花鼓燈藝人參加全國第一屆
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傳統節目《小場》和《大場》被拍成電影,成為影片《民間歌舞》中精彩的節目之
一。此後,縣又培養出紀美英、郭廷英等第一代花鼓燈女演員。改變了過去臘花由男子扮演的習慣。
1955年元月,在安徽省工農青年業余文藝觀摩演出大會上,鳳台縣花鼓燈節目《拾棉花》、《搶板凳》
獲節目獎和演出獎,詹樂廷、紀美英獲表演獎。1957年3月,花鼓歌對唱《小圓房》參加全國第二屆
民間音樂舞蹈會演,觀眾贊譽這個節目「百看不厭,百聽不煩」。
1958年,鳳台縣推劇團演出了花鼓燈歌舞——《收棉舞》。潔白的扇子、手絹象徵棉花,載歌載
舞,打破了以前的花鼓燈舞時不歌、歌時不舞的傳統表演手法,塑造了新時代勞動婦女的形象。1960
年冬,董必武副主席在阜陽觀看了這個節目。1964年,在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展覽演出會上,《收棉舞》
獲專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評。此後,在《田頭樂》及《新媳婦搶場》兩個節目中,花鼓燈女主角從塑造
人物實際出發,丟掉手絹、扇子,藝術地再現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婦女的精神風貌。這種手法被陸續
運用在《送糧路上》、《爭鍬》等節目中,推動了花鼓燈表現現代生活的改革進程。
「文化大革命」中,花鼓燈歌舞中的扭、晃、顫、顛、抖、三調彎等舞姿,被斥為「黃色下流」,演員與
藝術均遭批判,花鼓燈藝術活動銷聲匿跡。
1978年後,花鼓燈藝術逐漸恢復生機。1982年12月,陳敬之、陳永舜運用獨特的顫、顛、抖動作
創編獨舞《野花謠》,由吳國蘭在安徽省農村業余文藝會演中表演,獲優秀創作獎、優秀演出獎。在華
東地區第二屆舞蹈調演中獲三等獎。N84年初,中共鳳台縣委發出搶救花鼓燈歌舞的號召,由縣文
化局牽頭。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個花鼓燈藝術培訓班。藝訓班得到省內外各屆人士的關注,有關單位
派員攝影錄相、撰文宣傳,兄弟地區及有關單位派人前來學習技藝、排練節目,推動了花鼓燈事業的
發展,鳳台形成解放以來新的花鼓燈熱。1985年,由藝訓班學生演出的《踏青》、《夏令營》、《姐弟
樂》、《小花場》、《永幸河畔稻花香幾個節目,在淮南市首屆花鼓燈藝術節上獲優秀創作獎、優秀表
演獎。安徽省電視台曾以此攝制專題片,於1986年元旦向全省播放,博得各屆人士好評。
鳳台縣花鼓燈現在已經發展成為能表現多種題材、塑造各種人物的舞台藝術,它的音樂和舞蹈
被戲曲和其他藝術廣泛吸收,鳳台花鼓燈表演藝術已傳播到日本等13個亞洲國家和法國等歐洲一
些國家和地區,對世界各國文化藝術產生著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
表演藝術
舞蹈
女角舞蹈:女角稱臘花,也稱包頭的、蘭花。解放前由男性青少年扮演,根據擔負任務的多寡分
為大臘花、二臘花、三臘花等。清光緒年間,臘花表演者身著寬邊大袖紅褂褲,頂球花,戴遮臉羞,掛
墊子(足下綁蹺板)。為使身體平衡,須挺上身,收腹,臀部稍突出,如小腳女子走路的姿態。民國初,
提倡女子放足,臘花不「掛墊子」,由於傳統表演的習慣,臘花表演時重心仍在前腳掌,形成「上山步」
(另一說系暗花對登山時人們腳下動作的模仿)。為表現女子見到男子時害羞的神情,臘花在拐彎時
多用手絹招嘴,足下用「瓦步」(模擬小腳行走)。解放後,梧嘴和瓦步均不再使用,多運用大起步、小
起步、俏步、蹦跳、跨跳等步法姿態表現生產勞動的場面。臘花表演時,姿態、扇花、手絹花均有發展。
現在臘花表演時,右手持扇,草法有:二指夾、兩指捏、三指捏、捏扇軸、握扇、扣扇、虎口拿扇等。
扇花有;搖扇、揉扇(分前後)、別扇、貼扇、反扇、甩扇、扛扇、推扇、抽扇、顛扇、夾扇、飄扇、編扇、
卷扇、攏扇、欽扇、砍扇、托扇、舀扇、科扇、雲扇、掃地扇、遮陽扇、擋人扇、遮羞扇、反陽扇、避雨扇、擋
風扇、單撲蝶、雙撲蝶、割麥花、盤扇、貼胯翻扇、合開扇、雙分扇、風吹荷花、翻腕合開扇、旋轉反陽
扇、里外八字扇、單背巾側翻扇、盤荷花、前後花、雙繞花、單繞花、蝴蝶盤花、小二姐繞玉容等40餘
種。
臘花在手持手絹,手絹花有:放帕、收帕、轉帕、繞帕、里外八字花等。
步法有;小起步、大起步、波浪步、平足步、雙環步、踏車步、原顛步、後別步、篩子步、十字步、後
跟步、顫顛步、顫抖步、花梆步、足尖步、雲顫步、喀蹬步、拔泥步、上山步(分軟、硬、小、十字、吸胯5
種)雲步、消步、互步、綉步、挫步(分單地、雙掛)、怕步(分前、後、左、右)、波步、空步、腳跟梗步、
後勾小跳步等30多種。
轉身有腳尖轉身、掃堂轉身、撤步轉身(分抱頭與纏頭2種)、上步轉身(亦分抱頭、纏頭2種)、
政扇轉身、套雲轉身、雙繞巾轉身、單雙跳轉身等變化。翻身有反掃堂翻身、雙合扇翻身、跳三步翻
身、右前點步翻身等多種。
拐彎有抒身留情、回頭亮翅、回頭望郎、單拐彎、雙拐彎、小拐彎、三拐彎、剪子股拐彎、龍擺尾拐
彎、腰旁抽扇式拐彎。
姿態有三調彎、懷中飽月、搭蔭棚、端針匾、避雨式、水中望月、單背巾、單挎籃、水中留影、打式、
追式、鳳凰單展翅、風擺柳、閃腰、閃身、晃腰、聳肩、鳳凰三點頭(分軟、硬2種)、小二姐梳頭、燕子駛
風等20多種。
男角舞蹈;男角稱鼓架子,亦稱扎頭的、挎鼓的。因分工不同,有領傘的(分文傘、武傘)、小鼓架
子、大鼓架子、丑鼓之分。
領傘的是演出時的指揮,率領全場玩友「跑陣伍」(變化圖形)。文傘擅長唱工,有即興編詞的才
能,武傘擅長舞蹈,能翻跟斗。領傘的岔傘舞蹈有轉傘、拋傘、磕傘、繞傘、跳傘、躥傘、編傘、滾傘、前
後掏傘等。
小鼓架子能歌善舞;大鼓架子(又稱「底座」)力氣大,能頂多人,主要表演「上盤鼓」里的各種造
型;丑鼓多表演插科打諢,風趣詼諧。鼓架子步法有:鴨子步(大快步)、風擺柳、跨跳步、簸箕步、上山
步(有大、小、十字3種)、樂步、投泥步、大場步(快步)、擰胯步、前趨步、雙環步、後別步、踩三鑼、橫
挫步、繞繞步、鍾擺步10多種。
架勢分「大架子」與「小架子」兩種。「大架子」有扁擔式、打虎式、擰身吸腿跳、單出拳、弓箭步、浪
子跳球、金雞獨立、二郎擔山、霸王舉鼎、推車式、獅子大甩衣、騎馬蹲襠式、拔刀式等。「小架子」有前
後拳、沖拳式、敗式、跳望式、迎式、望月式、懷中抱月、砍轉蹲式、擰身吸腿、拜式、抽袖式、插劍式等。
拐彎有趕步、跳吸腿轉身、拐時轉身、偷步、轉身小踢腿、吸腿拐彎、跺腳拐彎、轉身抓空、踏步轉
身、抱頭轉身等。
打腿動作有小五腿、五響抓空、二起腿抓空、十八響、三拍腿、繞繞腿、二起腿、打里拐、打外拐、
外擺蓮、里擺蓮、雙擺蓮等。挽腿分左挽腿、右挽腿、迎掌挽腿、單側身挽腿、雙推掌挽腿、雙握拳挽
腿、推抓挽腿等。拍腿有:雙拍腿、跳步拍腿等。
鼓架子技巧有蛤煌跳、矮子步、蛇行、一盆花、劈岔、精鎮毛、紡棉翅、前簸後簸、大後簸、兔子扒
窩、趴虎、跳蹦蟲子、羅磨床子等。
2人及2人以上配合的動作和造型有:喜鵲登技、白鶴亮翅、鴨子島水、燕子探海、前過山、後過
山、兔子蹬鷹、懶老婆裹腳、迎面猴摘桃、黑狗鑽襠、躥毛(高低毛)、坐肩(一節半)、站肩(二節杠)、編
馬大掃堂腿、連環掃堂腿、陳傳睡覺、懶老婆睡覺、老鷹叨小雞、童子拜觀音、雙牌坊、鴛鴦鳥、兩節半
(坐肩項人)、三節杠(1人頂2人)、拉駱駝等。
花鼓燈音樂分歌唱、伴奏2個部分。歌唱含花鼓歌與後場小戲中的小調,演唱形式有獨唱、對
唱、齊唱等。解放前,藝人根據自己的嗓音隨口演唱,音調的高低,旋律與節奏的變化,腳色互相接唱
的「茬口」,都在長期的實踐中互相配合默契,在協調中得到發展。
傳統的花鼓燈沒有明確區分男女專用唱腔,從旋律的特點、節奏的變化等方面可以分為2種類
型:
(1)挎鼓調(男唱腔)。旋律樸素,節奏明快,曲調與鳳台方言結合得非常和諧,垛句近似吟誦。
(2)臘花調(女唱腔)。旋律優美抒情,徐緩舒展,表達情感細膩,節奏較自由。
鳳台花鼓歌演唱調式,屬於「宮」調式與「徽」調式的占總數的80%以上,這類花鼓歌節奏自由
明快,旋律優美,多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及廣大人民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屬於「角」調式及
「羽」調式的僅佔少數,主要表達角色哀怨、悲憤的情緒。流行的花鼓歌,大都只在「宮、商、角、微、
羽』下個音級中活動。
傳統鳳台花鼓歌的結構形式,多為5個樂句組成單樂段,前3句後接鑼鼓間奏,再接唱4、5兩
句,構成一個完整樂段。末句總結全段詞意,起到歸納強調的作用,少數由4個樂句構成一個樂段,
也有突破5句、4句為一樂段格式的。
鳳台花鼓燈的旋律及節奏受當地民歌小調影響很深,經歷代藝人豐富發展,已經形成20餘種
曲調,大都遵循第三樂句及結束句的落音重復第二樂句落音的規律,旋律中6度、7度大跳經常出
現,充分體現鳳台人民租擴、豪放的性格特徵。
花鼓燈鑼鼓是傳統的伴奏樂器,是花鼓燈歌舞的靈魂,直接影響著歌舞者的動作和情緒。藝人
中流傳著「鑼鼓一響,腳底板就癢」的說法,反映了花鼓燈鑼鼓對藝人們巨大的吸引力。鳳台花鼓燈
鑼鼓分為「下場鑼鼓」與「曲牌鑼鼓」2種:「下場鑼鼓」演奏,密切配合舞蹈進行,依大鑼領奏,演奏時
的起與收,轉換與銜接,均由大鑼向從屬樂器作出明確交待,從屬樂器皆依大鑼的節奏變化而變。有
經驗的鑼鼓演奏藝人十分熟悉舞蹈者的表演,鑼鼓的節奏與舞者的舞姿、步法、姿態配合得十分協
調,恰到好處。有的鑼鼓演奏行家還在演奏過程中邊奏邊舞,有的高高拋起鑼褪或鼓條,使燈場氣氛
更加熱烈、活躍。「曲牌鑼鼓」又稱「番子鑼鼓」,適於行進中演奏,多用於招徐觀眾,或獅子燈串門演
出時演奏。
民國28年(1939年)花鼓燈獨舞及後場小戲中開始用弦管伴奏,但花鼓歌仍使用鑼鼓伴奏。解
放以後,花鼓歌的演唱用民族弦管配合鑼鼓進行托腔伴奏,在弦管樂的襯托下,花鼓歌的演唱更加
動聽。
演出形式
解放前,花鼓燈演出均在稻場上、河灘空地上、廟堂當院里進行。觀者或站或坐,把場地圍成一
圓圈。場內並排放幾條長凳,後面站打鑼鼓的(稱鑼門)。臘花由鼓架子頂著入場,端坐在長凳上,懷
抱扇子低頭不語,也不許男子靠近,因為他現在已是「姑娘」了。鼓架子在長凳兩端或蹲或立。
演出的程序無統一規定,一般領傘的先上,「踩四門斗子」,表示向行家請教,向觀眾致意。接著
「小三引場」,即領傘的與每個臘花分別對演幾個動作後,臘花仍次歸原坐。隨即,領傘的分別把鼓架
子及臘花都引上場,這叫「大三引場」。玩友上場後,開始玩《大場》,跑「陣伍」。其間領傘的適時安排
一些唱段或數板,以松馳節奏,讓其他演員恢復一下體力。完畢,鑼鼓重起,繼續跑「陣伍」。《大場》
演完,演員由領傘的指揮下場。接著小鼓架子請臘花上場玩燈,先唱《請樓歌》,實質上這是兩人即興
的對歌,對唱者憑識多見廣盡情施展才能。有問有答,有唱有和,貼船下篙,見風采柳。如答不上,臘
花則不下「樓」。一鼓架子敗去也可另請別人繼續對歌,直到唱和圓滿,臘花才「白紙扇子飄滿懷,扭
扭捏捏下樓來」。接著是雙人舞,稱《小場》。每次演出能玩幾個《小場》,每對藝人互相配合,盡情發
揮,表演各不相同。飼。場》後,根據觀眾要求,或演《上盤鼓》,即上三路,集體表演項人造型。或演
《中盤鼓》,即中三路,表演盤桌、盤板凳等單人或多人造型。或演《地盤鼓》,即下三路,鼓架子與臘花
在地上跌、翻、騰、躍,或互相配合的舞蹈動作。其間,還靈活安排一些歌唱,如《想郎》 、《送郎》、
《大實話》、《大白話》、《窮人歌》等。壓軸節目是《後場》,因節目多,每次只演一至幾出。最後,
由一人唱《收場歌》,演出結束。
解放後,花鼓燈演出逐漸從廣場改為舞台,從自由結合演出,變為有固定的程序安排,節目也以
新創的為主,傳統節目、即興歌舞逐漸減少。
代表藝人
田振啟( 1897—1964),藝名「田小銀子」,雙湖鄉園藝村人。他從小看花鼓燈就愛模仿,少年時
在老藝人的影響、指點下,表演藝術進步很快。為了演好女角「蘭花」,一有空就細心觀察模仿婦女的表
情和動作,久而久之,他扮演的婦女形象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25歲起改演「鼓架子」,因他熟悉「臘
花」的表演,能和「臘花」配合默契,深得玩友好評和觀眾喜愛。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曾組織一班花鼓
燈到縣城進行慶祝演出。解放後,他雖已年過半百,但仍致力於花鼓燈藝術的探求。1953年,他作為
安徽花鼓燈代表隊的成員參加了華東地區和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榮獲個人表演一等獎。
被文化部長周揚贊譽為花鼓燈表演藝術家。1958年,被吸收為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後又被收入
《中國藝術家辭典》。田振啟是花鼓燈鳳台流派的奠基人,在全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964年病故。
陳孝恭( 1919-),號敬之,藝名「一條線」,王集鄉陳巷村人。他自幼就是個花鼓燈迷,12歲開
始,在田間地頭割草放牛時,就學著扭花鼓燈,14歲開始組班演出。在演出中,他如飢似渴地汲取前
輩藝人的藝術營養,技藝不斷提高。他身段極其靈活,在扮演少女時,一個妹水動作,一個撲蝶式,無
不形神兼備。舞蹈時,肩部、腰部、腿部可做波浪形抖動。他創造的「顫顫抖」動作風格獨特,他敏捷
的步法,輕盈的動作,腰的晃扭,體形上的「三調彎」具有銷魂落魄之魁力。群眾贊嘆:「一條線一走,
栽倒一片,回頭一看,起來一半。」陳敬之不僅擅長舞蹈,還善於歌唱,他嗓音質朴純正,加之愛學習
和吸收各地山歌小調,形成了獨特的花鼓歌唱腔,被稱為「一條線調」。解放後,陳敬之被安排在鳳台
縣文化館工作,成了專業藝術工作者。1962年,他參加了省文化局舉辦的花鼓燈舞蹈研究班,使其
花鼓燈歌舞藝術得到進一步升華,正式形成個人表演風格。1964年,他在上海演出時受到周恩來和
陳毅的接見。1978年,他的代表作《游春》、《搶板凳》及新創作的《爭鍬》在省、市、縣會演中獲好評,
並被拍成電視片。1982年,他編排的《野花謠》獲安徽省農村業余文藝會演優秀創作獎,優秀演出
獎。1983年,應邀在北京舞蹈學院講學。1984年後,一直在鳳台花鼓燈藝校和鳳台推劇團藝術表演
人才培訓班從事教學,培養的學生多次在國家、省、市級各類演出比賽中獲獎。陳敬之已近古稀之
年,仍致力於花鼓燈事業。
宋廷香(1905一)白塘鄉人,別名來瞎子。13歲玩燈,嗓音好,善表演,能即興編詞,隨口演唱,借
言通俗風趣,引人捧腹。他扮演「領傘的」指揮表演《大場》,調度合理,圖形變化逼真好看,轉換隊形
時打招呼(呼喊或口哨)恰到好處。他與陳敬之合作時間最長,表演《小場》默契,「推小車」獨具特色,
小車上坡、下坡、過橋、陷泥窩都表演得逼真,並富有藝術誇張。把花鼓燈歌舞發展成「弦子燈」、「四
句推子」他是先行者。
萬方啟(1912一)劉集鄉人,別號「萬陋子」。扮演「小鼓架子」注重與臘花的配合,善於逗趣,面部
表情豐富,「五響抓空」、「二起腿抓空」動作靈巧敏捷,聳肩、抱頭轉身、鴨子步等姿態步法風趣,有戲
曲丑角表演特點,傳人有張立根等。
劉傳昌( 1905-)藝名「蓋三江」,蘭花表演動作干凈利索,有「溜」勁,擅長踩「襯子」。表演吸收了
懷遠派的風格特點。對同時期有名氣的蘭花劉佩德(別號:「端公」)、潘金德(藝名「潘金蓮」)、崔占
富、李小友、李金珠(藝名「金邊小油壺」)等在藝術表演方面,都有一定的影響。
武佩選(1917-1955),架河人,藝名「氣死猴」。注重技巧表演,筋頭翻得好。曾參加 1953年全
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及影片《民間歌舞》的攝制工作。與同期的鼓架子王考千、朱冠香、詹樂亭、威武
等在表演技藝方面,互相吸收,很有名氣。
鄧虹(1944-),女,懷遠縣人,系解放後鳳台縣培養出來的優秀臘花之一。她聰穎靈巧,廠學
博記,從師多門。花鼓燈動作輕盈嫵媚,舞姿優美。1964年至1985年多次參加省、市級會演。表演
的《花鼓之鄉》獲優秀演出獎,《田間衛士》獲表演三等獎,《小花場》獲表演一等獎。
張土根(1943一),鳳台縣城關人。從師萬方啟、朱冠香等。動作敏捷有力,活潑自如,擅長翻各
種筋頭。表演時富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是鳳台流派鼓架子表演的傳人。與鄧虹編排演出的《小花場》是花
鼓燈場中的精品,深得觀眾喜愛。作品有《夏令營》、《放牛娃》等。
主要節目
花鼓燈傳統節目有《大場》、《小場》、《游場》、《雙花場》、《搶板凳》、《後場》等。
大場:群舞,演出人數4至24人皆可,男女角色人數相等,由領傘的率領組合成各種圖形。表演
時既有統一調度,又有個人發揮,伴以熱烈的鑼鼓,響亮的口哨,舞蹈場面熱烈奔放。
小場:雙人舞,有文武之分。武場以舞為主,男女角色相互配合,以內涵豐富的舞姿抒發感情,刻
劃性格,演泄情愛。文場以唱為主,舞蹈次之。唱詞與舞蹈不一定有聯系,前後段也可不連貫。內容
大都是情歌,唱一段舞一段,交替進行。《小場》是花鼓燈藝人創造的抒情詩,是花鼓燈歌舞的精華部
分。
游場:獨舞,表現天真爛漫的少女,在花紅柳綠的春光里盡情游戲,觸景生情,對未來充滿著美
好的還想。其中的「顫、顛、抖」動作及豐富多彩的扇花、手絹花使這種單人舞獨具特色。
雙花場:3人舞,由2女角、工男角3人表演,內容吸取了戲曲《二女爭夫》的情節,上演場次不
多。民國時期鳳台縣即不多見。
搶板凳:3人舞,表現3個天真活潑的兒童,擠坐一條板凳,玩耍逗趣,人物形象鮮明,場面十分
歡樂。
後場:是2、3人表演,有情節、有人物生活小戲的總稱。較流行的有《黑眼瘋》、《表姐表妹》、
《禿鬧房》、《恨小禿》、《小貨郎》、《王小樓賣線》、《游春》、《拾棉花》、《四老爺觀花》、
《四老爺坐獨桿轎》、《賣餃子皮》、《麻丫頭慪婆家》等。
解放後,縣境內的專業及業余文藝工作者在傳統節目基礎上,又創作出一批有新意、有特色的
花鼓燈節目,其中主要有《小圓房》、《拾棉花》、《永幸河畔稻花香》、《抗洪奪豐收》、《送紅燈》
《新媳婦搶場》《棉海新曲》、《爭鍬》、《采種》、《田頭樂》《送糧路上》、《田間衛士》、《花鼓之鄉》
《野花謠》等。
花鼓燈歌詞選
1:花鼓一打頭對頭,玩燈的都是光蛋猴,一元銀錢買燈草,二沒有銀錢去打油,玩燈就趁月亮
頭。
2:送郎送到清水河,照(朝)著清水跺三腳,紅繽子綉鞋跺斷了線,跺斷了三尺白裹腳,捨不得親
郎於哥哥。
3:東家門口一棵棗,彎彎扭扭長得好,今年開花結棗子,明年開花結元寶,大的大,小的小,三間
屋子裝不了。
4:提起農民真可憐,披星戴月去種田,好花景緻倒不看看,娛樂場中倒不著玩,民間疾苦對誰
言?
5:上了場子懶怠玩,奉告同胞聽根源:為的是我國土地失去了一大半,大家都不奮自戰,能情願
落一個國破家亡身不全?同胞們,你本是男兒漢,怎不抱熱血去抗戰?可知道中國開化已夠四千多
年,古老文化光輝燦爛。如今日本小鬼侵略咱,硬吞俺澎湖列島和台灣,東三省現已被他占,還要繼
續打中原,日本鬼子侵略手段毒辣狠——毒瓦斯、細菌戰,坦克車、重機關,連珠大炮和轟炸機,好殺
焚掠樣樣全。汪精衛、倪嗣沖,受人利用當漢奸,這些龜孫眼皮淺,賣國求榮不要臉。中國被鬧得這
么可憐,哪還有閑心把花鼓燈來玩。
6:張口合口講你賭招高,俺的家產哪裡去了?二畝水田全賠凈,小驢駒子偷賣掉,大桌子抬去還
了帳,小板凳劈掉當柴燒,寒冬臘月睡蘆席,沒有被子蓋夾扶,…·、·要想做人先戒賭,想過好日子靠
勤勞。
7:不提吃大煙俺不講,提起來這事惱俺心腸。你看你吸得骨瘦如柴沒人樣,躬腰曲背眼落膛。畫
匠都難畫你這模樣,俺怎麼能嫁你吸大煙的郎。
8:革命黨人孫中山,一心想把大清翻。推倒清朝攆宣統,人剃辮子馬打鬃,眼看革命要成功。占
漢口、奪武昌,扒廟宇、蓋學堂,洋學生組成國民黨。東三省死了張作霖,出了個少帥張學良,眼看中
國變了樣......
9:鑼鼓一打倉才才,毛澤東的命令傳下來,一定要把淮河來修好,沿淮兩岸不生災,天下農民得
安泰。
10:我奴家今年一十九,又想留即又嫌丑,蟲吃沙梨子心裡啃(肯),風刮楊柳亂點頭,滿心的願
意等郎求。
11:振子開花月月青,叫聲玩友你是聽:會演大會任務完成的好,把我們留下參加「五·一」大游
行。遊行走過天安門,抬頭看到朱德總司令。大家舉手齊歡呼,「毛主席萬歲」大喊幾聲。
12:車水車到汗珠淌,水奔稻田翻白浪。同心協力搞生產,共為豐收出力量,勞動的號子遍地響。
13:鳳凰台上好風光,棉海一片白茫茫。摘棉姑娘心歡暢,手挎著籃子出了庄,姐妹們抬棉去到
那田旁。
14:永幸河水樂呵呵,雜交水稻把戶落。年年配鴛鴦,代代育嬌娥。大名遠揚普天下,真是個獨
占鰲頭稻一棵。
東方芭蕾——花鼓燈簡介
政府的高度重視。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發展「南戲(黃梅戲)北舞(花鼓燈)」的文化發展戰略。市委、市政府更是從實踐「三個代表」的戰略高度,突出強調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花鼓燈的重要意義,並要求從以下八個方面開展工作:
1、把握重點,重點培養花鼓燈活體繼承人,保持和繼承花鼓燈原始生態,提供一種與先輩們相連續的感覺,認定若干個文化空間(集中舉行文化活動的場所或時間),讓花鼓燈這一中國漢族優秀舞蹈藝術傳承下去。 花鼓燈藝術是我國民族民間優秀藝術,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有較高的知名度,作為中國漢民族舞蹈的傑出代表和中國九億農民藝術代表,在世界舞蹈藝術中有獨特地位,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藝術資源,被譽為「東方芭蕾」。
一、花鼓燈藝術簡介
「花鼓燈」的歷史。它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遠古時期,在淮河岸邊的塗山氏國,禹的後人為了紀念大禹和女嬌,在塗山上蓋起了禹王廟,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都趕禹王廟會,打起鑼鼓,跳起舞蹈,據說從此就有了花鼓燈。但花鼓燈真正有史可考應源於宋代。據<鳳台縣志>記載,「花鼓燈歷史悠久,宋代就流傳於淮河流域的懷遠、鳳台一帶」。 事實上,宋代以來,用音樂、舞蹈、詩歌相結合的藝術形式,通過情節和人物來表現簡單的生活事件和群體情緒, 已成為漢族民間歌舞發展的主要趨勢,也是漢族民間歌舞藝術的主要美學特徵。花鼓燈把情節性的雙人歌舞與情緒性的集體歌舞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了比較完整、系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它的出現應該符合宋代漢族民間歌舞的發展潮流。說花鼓燈源於宋代應當比較符合實際。
經過明清時期的發展,花鼓燈流行區域逐步擴展,逐漸形成了以蚌埠懷遠為中心,輻射淮河中游二十多個市、縣。特別是1932年,淮河流域人民為了慶祝大災後的豐收,大鬧花鼓燈,這一時期,花鼓燈的表演藝術有了很大發展,舞蹈動作更豐富,出現了《盤板凳》等節目
⑤ 安徽花鼓燈道具在民間舞教學與創作中的運用和發展
來花鼓燈服飾道具一覽表
名稱 用於何自種角色 形狀製作及其它
球花 臘花 用紅巾或紅綢從中段折成球狀花朵,固定在角色頭頂兩頭各留二尺余,分左右坐在胸前
勒子 臘花 黑布做的勒頭帶,中間窄、鑲嵌一枚勒花(花形亮片)兩邊寬,兩頭釘有帶子。
臉羞 臘花 用珠子亮片穿成許多小串,釘在勒子上,珠串兩邊長,中間短,齊眉遮額。
襯子 臘花 用前低後高腳形木板釘在做好的假小腳與綉鞋(與京劇旦角足下踩的「蹺」相同,演出綁在腳上,因褲腳肥長,只露假腳與綉鞋)
扇子 臘花 折疊紙扇,建國前多系藝人自製,用8根竹篾糊上桑皮紙,俗稱八根柴,現均用舞蹈摺扇,扇邊粘有各色綵綢。
手絹 臘花 亦稱手巾、汗巾。建國前用正方形彩色粗布做成,現用絲綢彩巾。
扎巾 鼓架子 亦稱「頭巾」,用桃花手巾或正四方形的紅布、札巾的結打在前額,稱「英雄結」。
岔傘 領傘的 竹子劈開一頭,紮成傘形,蒙紅巾或紅綢。上綉花、草、魚、龍圖案,系4條飄帶,傘頭上外罩網子,用金黃絲結成。岔傘分文傘、武傘兩種。武傘小,便於舞蹈。
⑥ 安徽花鼓燈風格,特點
花鼓燈藝術是我國民族民間優秀藝術,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有較高的知名度,作為中國漢民族舞蹈的傑出代表和中國九億農民藝術代表,在世界舞蹈藝術中有獨特地位,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藝術資源,被譽為「東方芭蕾」。
「花鼓燈」的歷史。它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遠古時期,在淮河岸邊的塗山氏國,禹的後人為了紀念大禹和女嬌,在塗山上蓋起了禹王廟,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都趕禹王廟會,打起鑼鼓,跳起舞蹈,據說從此就有了花鼓燈。但花鼓燈真正有史可考應源於宋代。據<鳳台縣志>記載,「花鼓燈歷史悠久,宋代就流傳於淮河流域的懷遠、鳳台一帶」。 事實上,宋代以來,用音樂、舞蹈、詩歌相結合的藝術形式,通過情節和人物來表現簡單的生活事件和群體情緒, 已成為漢族民間歌舞發展的主要趨勢,也是漢族民間歌舞藝術的主要美學特徵。花鼓燈把情節性的雙人歌舞與情緒性的集體歌舞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了比較完整、系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它的出現應該符合宋代漢族民間歌舞的發展潮流。說花鼓燈源於宋代應當比較符合實際。
經過明清時期的發展,花鼓燈流行區域逐步擴展,逐漸形成了以蚌埠懷遠為中心,輻射淮河中游二十多個市、縣。特別是1932年,淮河流域人民為了慶祝大災後的豐收,大鬧花鼓燈,這一時期,花鼓燈的表演藝術有了很大發展,舞蹈動作更豐富.
⑦ 介紹一下安徽花鼓燈,主要把那些什麼試的詳細說下。
安徽花鼓燈,是我國淮河流域,特別是淮北一帶農村十分盛行的歌舞形式。相傳,最早的花鼓燈只是跑跑隊形,做幾個簡單的動作,扭兩下身段。到了後來,淮河的水災消退,莊稼豐收,人們便開始大鬧花鼓燈。於是花鼓燈從自娛性向表演性方向發展,豐富了舞蹈動作和表現力。解放後,優美多彩的花鼓燈再次受到舞蹈工作者的重視,通過不斷的交流提高,使花鼓燈從原來的民間廣場演出形式發展成為舞台表演藝術,並加以完善。
花鼓燈歌舞藝術包括舞蹈、歌唱和小戲。歌時不舞,舞時不歌。在民間人們給花鼓燈藝人起的綽號有「小金蓮」、「小白鞋」、「草上飛」等,就不難看出花鼓燈舞蹈非常講究腳下工夫。動作溜得起,剎得住,放和收十分鮮明,既有速度、力度的對比,又有擰傾、剛柔、動靜的對比。舞蹈中男子還要有精彩的翻筋斗。花鼓燈中女子叫蘭花,男子叫鼓架子。男女在表演上十分細膩,手絹和扇子是花鼓燈舞蹈的表演道具,運用十分奇妙,在諸多同樣道具的漢族民間舞中特別突出,使得它既有北方的剛勁古樸,又有南方的靈活秀麗 。
花鼓燈在民間流派眾多。就流傳地域和表演風格上來看,大致可分鳳懷兩派。風派講究男女角色的傳情,動作小巧玲瓏,優美細膩,懷派講究動作輕捷,風流灑脫。
⑧ 安徽花鼓燈蝴蝶抱胸式的要領
美女很漂亮,沒關系才有好偏僻,好喜歡的人都很多人都不把那個人買太多那麼多,要不然不然就想著好好讓我行不好辛苦好辛苦好辛苦好辛苦好辛苦好辛苦
⑨ 安徽花鼓燈舞蹈
花鼓燈《劉海戲金蟾》、《玩燈人的婚禮》、《網中情》、《新媳婦挑塘》,《新媳婦挑塘》,《游春》、《搶扇子》、《搶板凳》的劇目裡面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