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教學研究的方法

教學研究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0-12-12 13:36:30

教學中是怎麼進行教學研究的

一、教研工作的三個層次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一般包含三個階段,即教材探悉的起步階段——教學過程研究的發展階段——心理研究和課題實驗研究的成熟階段。這個成長過程體現了認知的層次性和漸進性。由此,我們可以把教師的教學研究工作分為三個層次:(一)學習、鑽研課程標准和教材——教師成長的起步階段 首先,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和學科指導意見。每位教師,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必須經常對課程標准和學科指導意見認真研讀,反復思考,熟練掌握課程標準的教學目的及對各知識點的要求。總的說來,教師鑽研課程標准要做到以下四個明確:1.明確本科目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最重要的理論和技能是什麼,教學體系的結構,主要的思路和邏輯主線是什麼。 2.明確教材的各部分在整個學科體系中處於什麼地位,它們之間是怎樣聯系的。 3.明確哪些是教材中的基本現象、基本理論、基本技能。 4.明確每個部分的具體的教學目的、要求是什麼,並據此確定內容的教學檔次。一般分為「了解、理解、掌握」三個檔次。 其次,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 1.把教材讀厚——微觀備課 把教材讀厚,就是要求教師要在課程標准和指導意見的指導下,對教材精讀細研,作深入細致地分析。把教材讀厚,就是要求教師在鑽營教材時多思考,多發問,對一些重點知識反復思考,將心得體會、疑問或評論和有關的參考資料放在一起,就會感到把書讀厚了。把教材讀厚,目的是把教材的內涵充分挖掘出來。越細、越深越好。這種由薄到厚的過程,是不斷思考的過程,是不斷提出問題的過程,也是對教材不斷理解加工的過程。 2.把教材讀薄——宏觀備課 把教材讀厚可以把細節搞清楚,但是,也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此,教師還必須在精讀細研的基礎上,藉助提要筆記、心得筆記,不斷地對教材進行概括歸納,把握教材的要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只有這樣對教材吃透吃深,我們的教學才有明確的方向性。我們才能確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才可以制訂出可行的教學計劃,有利於學生學習。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以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這並不是學的知識少了,而是把知識消化了。(二)熟悉、研究教學過程——教師成長的發展階段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改進教學方法。可以說,課堂教學的研究深入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各個教學細節,不斷完善教學過程,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教學過程的研究內容有很多,包括教法研究、學法研究和教學手段研究。教法研究主要包括研究教材的處理方法、教學思路設計、課堂結構安排、教學語言設計、提問設計、板書設計、難點突破的方法等等。學法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介紹學習經驗,揭示學習的規律,預習、復習和考試的方法等等。教學手段的研究的重點是研究如何利用教學的輔助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的輔助手段包括掛圖、投影、幻燈、錄像、電視等等。特別是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方面有好多問題值得研究探討。(三)研究教育教學——教師成長的成熟階段 中小學教師在教學第一線,實踐經驗豐富,對教育教學中的許多問題體會深刻,每個教師都有好多經驗需要總結,還有許多問題和困難需要解決,所以說,中小學教師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但另一方面,中小學教師存在信息閉塞,資料不足,時間少而散等不利因素。因此,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應側重以下三個方面: 1.以應用研究為主。中小學教師的各方面的條件決定了他們的教研課題應以應用性為主,教師要不斷從備課中、從教學中、從學習研究中發現問題,認真思考研究這些問題,從中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這些課題與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干什麼,研究什麼,相互促進。 2.以微觀研究為主。所謂微觀研究,就是要求教師研究的課題題目要小,把問題講深講透。例如,我們可以就一節課的導語設計、課堂小結的方法、詞彙的學習等進行研究。由於課題比較小,便於集中精力研究,容易組織資料,也容易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3.以引入研究為主。引入研究就是要從自己的工作需要出發,引入和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經過自己的消化和改造,創造性地運用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大多數教師的工作情況。

② 變式教學主要運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1、教育觀察法
教育研究中的觀察法即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藉助於感官或輔助儀器,對處於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感知,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方法。
教育觀察法的分類:自然觀察法與實驗觀察法,直接觀察法與間接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是在自然發生的條件下,在對觀察對象不加變革和控制的狀態下進行的觀察;實驗觀察法是在控制條件的情形下進行的觀察。
直接觀察法是指直接通過感官考察研究對象的方法;而間接觀察法是人的感官通過儀器觀察研究對象的方法

2、調查研究法
調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發現問題、揭示事物的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研究法一般和其他研究法配合使用。按調查對象的性質和調查工作的方式,可以分為訪問調查、問卷調查、個案調查和文獻調查等。
調查研究法的步驟
第一步,做好調查的准備工作。首先要根據科研課題確定調查的題目是什麼,比如對「高村溫泉呼雷湯」的研究。首先要確定調查對象,擬定調查研究的提綱,確定調查研究的具體方案,如調查的方式方法,調查的組織安排、人員分工,所需要的經費等等。
第二步:具體實施調查。這是調查研究最關鍵的環節,科研工作是否取得成功,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具有多大的理論和應用價值,往往都取決於這一步。最大限度地獲得第一手真實的資料,是這一階段的根本目的。
第三步:對材料進行研究分析。通過對所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科學的整理,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推斷出結論,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步:總結階段。根據資料分析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撰寫調查報告,進行課題總結。

3、文獻法
就是用書中的理論作為依據,推斷或驗證一個觀點的正確與否。也就是我們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從中抽取出有規律性的東西為我所用,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調查或者比較分析,展開深層次的研究,從中總結出經驗,尋找出規律。但一定要避免重復別人的東西。

4、教育實驗法
它是根據研究目的,人為地改變或創設條件,讓一種因素發揮作用,從而引起或產生某種現象,揭示事實之間的必然聯系和客觀規律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教育實驗主要採用自然實驗法,也就是在自然的、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實驗,使學生保持常態。這樣的實驗結果才是可靠的、可信的、真實的,才具有科學價值。按實驗對象的分配方法把教育實驗分為單組實驗、等組實驗和循環實驗等。
單組實驗:比如說一個地區、一個學校、一個年級或者一個班的學生,分期實施不同的實驗因素,每次對一個實驗因素的效果加以測量和分析。比如,「分層教學法在教學中的作用」的研究,就可以採用單組實驗法,通過對某個班級學生前後行為的變化,我們可以分析出分層教學法對教學質量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等組實驗:是選擇兩個條件相同或相似的組進行實驗,一組施加實驗因素,另一組不施加這種實驗因素,通過兩組間的比較,來看實驗因素的效果。比如,「新型××訓練法對提高運動成績的實驗研究」,我們就可以安排一個以傳統方法進行訓練的對照組,來對照分析這種新型的訓練方法對提高運動成績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循環實驗:是把幾個實驗因素循環施加於幾個不同的實驗組,按照各實驗因素變化的總和來判定實驗結果。比如對「和諧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的研究,就可以通過循環實驗,輪流對不同的實驗班施測,通過最後的結果,綜合分析和諧教學法對學生學習行為改變的影響程度。

③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1、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是當今教育研究中運用廣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一種具體方法。它主要通過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現象,基本目的在於描述與解釋,在描述過程中進行解釋。

2、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教師和研究人員針對實踐中的問題,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方法,以改進教育工作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動。它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融為一體,將教育者和教育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強調在「行動」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大致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環節,即計劃、行動、考察和反思。

3、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是研究者採用問卷、訪談、觀察、測量等方式對現狀進行了解,對事實進行考察,對材料進行收集,從而探討教育問題、教育現象之間聯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敘事:教育敘事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


(3)教學研究的方法擴展閱讀:

教育研究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是科學的方法,對教育有關的因素進行分析測試,研究教學的過程。

數據有兩種類型,定性的和定量的數據。定性研究使用定性的數據。數據的特徵是描述性的。教育研究者地定性數據包括:觀察、訪談、文件分析、作品分析。(論文、日記、照片或者博客)

教育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基礎,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地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簡言之,是用教育理論去研究教育現象,探索新的未知規律,以發現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為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務。

在教育研究中,包含了多個學科不同程度的交叉。這些學科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哲學。這些學科交叉為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教育研究的發現應該在特定的情境中解釋,可能不適合其他的時間、空間。

④ 簡答題1.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學的

1、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

時代發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會里,要立足就必須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要有勇於實踐、創新的能力;要適應素質教育對老師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

2、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做課題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在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及遇到的困惑。這些問題包括自己教學實踐的問題,有學生行為習慣、道德表現的問題,有學校教育的問題,還有學校管理模式的問題。但要注意,一線教師脫離教學實踐做研究,做那些大而空的課題,徒勞無益。

3、有助於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

課題研究的嚴密性,也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

4、有助於形成科研教學意識

教科研實踐活動不但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重要的是養成一種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習慣;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反思。

(4)教學研究的方法擴展閱讀:

教師專業的含義:

1、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通過專門訓練和終身學習,逐步習得教育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並在教育專業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從而成為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

2、它包含雙層意義:既指教師個體通過職前培養,從一名新手逐漸成長為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的成熟教師及其可持續的專業發展過程,也指教師職業整體從非專業職業、准專業職業向專業性質職業進步的過程。

二、教師專業化目標

1、群體目標教師任職有規定的學歷標准;具有雙專業性(學科專業和教育專業);有公認的職業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有專門學習機構、專門內容和措施;有資格認定製度和管理制度;成立自治組織機構對教師個體進行監控。

2、個體目標承擔起為他人提供教育服務的責任和義務;掌握某種學術和理論;具有熟練的教學實踐技能;能恰當應對不確定教學情境;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產生自我專業發展的需要;接受專門機構或團體監控教學質量和自我發展。

⑤ 教學研究的目的、方法和任務分別是什麼

教學研究d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方法主要是從教育實踐中提出某種設想,然後通過實踐去驗證(這叫行動研究法,實驗法因為難以有效控制自變數和因變數,近年來一般不提倡了)。

教學研究的任務主要就是提出設想,檢驗設想,總結經驗,為教學工作提供相關經驗。

(5)教學研究的方法擴展閱讀:

教育理論關系:

1、教學專題研究是用科學方法探索教育規律的實踐活動,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必須以教育理論為指導,探索教學規律.任何脫離教育理論的研究都是沒有普遍意義的。

2、一般來說,中學教師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是有所了解的,但只憑這些了解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與理論,掌握教育統計和評價方法,更應掌握與教學研究專題相關的教學理論.如果沒有掌握教育理論,就談不上教學專題研究,最多也只能是教學經驗總結。若能以正確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就能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

3、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交叉科學的出現,給教學專題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可以運用多種學科進行綜合研究教學專題.因此,教師除了要掌握教育科學的一般理論知識和自己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廣泛地學習與教學專題研究相關的各門知識,特別要注意學習新學科,比如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為了更好地從事教學專題研究和交流研究成果,還應提高外語水平和微機操作能力。否則,即使研究成果水平再高,交流起來也很不方便,更難進行國際交流。

⑥ 教育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教育研究是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力。通過教育研究,轉變教育觀念;探索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徑、手段,並為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質量與辦學效益提供決策依據。教育研究既能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又能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
其次,教育研究是發展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的基礎。教育研究是充實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根本前提,它在理論開拓與學科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後,教育研究能夠增強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培養未來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徑。教育科學研究是提高研究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於廣大教師來說,通過教育科研,能夠使他們在教育實踐中勇於探索,由單憑經驗向依靠理論過渡,通過認識、學習和運用教育規律,掌握科研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成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成為未來的教育改革家。

⑦ 教師應從事怎樣的教學研究

中小學教師開始著手進行教育研究時,常常會有這樣的問題或疑惑:一是研究的主題如何確定。許多老師認為,搞研究就是要選擇具有前瞻性、先進性課題,這樣的課題才有價值。那麼該選什麼樣的題目才能適合教師研究的要求呢?二是研究方案如何制訂。大凡研究,選題之後都要有相應的研究計劃,有一套程式,還要有文獻資料的積累,這該怎麼辦?三是研究方法怎樣選擇。研究需要選用適當的方法,諸如實驗法、調查法、案例研究法等等,但這法那法的似乎和教師的日常教學實踐有距離,沒有時間做怎麼辦?四是研究報告怎樣撰寫。研究最後要寫文章,文章要有理有據,有理論色彩,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理論,不會寫文章怎麼辦?說實話,我們所倡導的行動研究就是針對老師們的四個擔心的,因為行動研究的特色就是:一邊工作,一邊研究。
一、我們倡導的行動研究
1、以探究實際問題、改進實踐為目的
實例3.1:張老師的課題研究

2002年9月,張老師接了初三年級兩個班的物理教學,在對學生物理學習基礎情況的調研過程中,發現了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學生之間的學習水平差距大,二是很多學生認為物理難學、沒有興趣學。張老師在對一些成績差的學生的情況調查分析後,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和教師教的角度做了認真的思考,並學習了相關理論。之後,張老師將對學生的評價作為改善學生學習物理動機的突破口,有了三個具體的「動作」。在不斷精緻這些「動作」的過程中,張老師所教兩個班學生的物理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張老師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在上面的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用心的張老師發現了教學中的問題,在對問題本身做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主動學習,積極探究,試圖改進教學的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如果要問,什麼是教師的行動研究?毫無疑問,張老師所做的事情,就是教師的行動研究。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教師行動研究的第一個特點:研究的問題來源於教師的教學實踐,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改進教學實務。

如果我們對此做一點深層次的理性分析,我們可能發現以上的分析有點就事論事的味道。教師的行動研究,從直接的目的來看,確實是為了改進教學實務,從深層來看其實是提供了教師反省與探究自己教學實務的機會。「行動研究中『研究』所包含的意義可能是喚醒教師對其工作情境與實踐問題的『專業知覺』,進而透過系統的探究過程予以『理解』、『詮釋』乃至改進,這便是教育行動研究的始末。」[①]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作為一種研究方法,行動研究與理論研究和控制嚴格的實驗研究等是有區別。
2、研究與行動相結合
實例3.2:不斷「有辦法」的劉老師

作為一名有著十幾年教齡的語文教師,劉老師在兢兢業業地工作的同時,也有著很多的困惑,尤其是作文教學。一個偶然的機會,劉老師開始了《通過寫作檔案袋的收集和評估提高中學生語文學習的自我效能》的研究。劉老師自定的目標是:以寫作檔案袋的形式,充實學生的寫作內容,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劉老師先上網查閱了一些相關的資料,又結合自身的經驗,向學生介紹了什麼是檔案袋,檔案袋搜集的方法等等。盡管劉老師准備了很久,也似乎擺足了「噱頭」,但學生的反應並不強烈。有經驗的劉老師沒有灰心,也沒有強迫,而是讓一部分人先動起來。三個多星期後,全班學生都動起來了。當劉老師正准備鬆口氣的時候,問題又來了,學生對持續了一個多月的檔案袋沒興趣了,怎麼辦?又是調查,引導,又是一部分學生現身說法。漸漸地每個學生的檔案袋豐富了,但就在這時,另一個問題又產生了,怎麼辦呢?「繼續想辦法做唄!」劉老師說得很輕松。

如果再要問,教師的行動研究是什麼?那麼我們可以簡單地說,教師的行動研究從根本上說就是一種行動,是教師的「行動之旅」。在這樣的「旅途」中,教師需要不斷地根據目的,檢討、調整、修正自己的行動,並形成新的行動。從這里,我們又似乎可以得出教師行動研究的第二個特點:研究的過程就是教師的不斷行動的過程。

必須說明的是,教師的行動研究是為了行動而研究,而不是為了研究而行動。在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用心的教師會遭遇疑難、困惑,會採取不同的行動改善現狀。但為了解決問題,這種行動可能要「復雜」一點,需要一點策略,需要採取明智的、有計劃的行動方案,經由不斷地內省和內化,審時度勢,達致理想的改變。所以,教師的行動研究本身,也是一個科學性的研究過程。
3、以合作的方式進行
實例3.3:「二五班」的工作坊

小楊同學是讓二(五)班所有任課老師非常「頭痛」的「特殊」生,習慣差,成績差、不誠實。班主任張老師家訪後,發現他家不僅生活環境差,而且父親曾蹲過兩次獄,母親目不識丁。在張老師對任課老師講了小楊的家庭情況後,原來對他非常「頭痛」的七位老師(語、數、外、體、美、自、音),驚訝之餘,有了份同情和責任。他們決定聯合起來共同「行動」,把更多的愛給予小楊。

他們針對小楊的特殊情況制定了一個特別的教育方案。之後,七個人一有空就湊在一起,說小楊的變化,說「方案」的好與不好,交流小楊在各自課上的表現。老師們將他們的這種討論方式稱為「二五班的工作坊」。

一年多來,小楊在「二五班工作坊」老師的關心下,除了學習上由於智力的因素還無法和同齡孩子相比外,可以說他已經是一名合格的,而且是一名可愛的、關心集體的小學生了。

從這個實例中,我們似乎可以得出教師行動研究的第三個特點:研究的過程是教師的合作參與的過程。可以這么說,合作參與是教師行動研究的重要精神特質之一,因為教師的行動研究不是在實驗室里進行的,而是在實踐即行動的過程中進行的,因此需要參與者或相關者分工合作、經驗分享,共同教育教學問題的解決作出決策。

教師的行動研究是基於教師個體獨立自主行為的合作研究,重視的是成員間夥伴平等關系。可以說,教師的研究過程是合作的過程,也是相互學習的過程。老師們在一個合作的團隊中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使實際工作過程變成一個協作研究過程,使研究過程又變成一個理智的工作過程。
4、是個不斷展開的螺旋過程
實例3.4:「我一路辛苦地走過來,但還要繼續。這是個美妙的過程。」

有著十幾年歷史學科教齡的倪老師,對自己十多年歷史教學的得意和失意做了細致的回顧,在查詢了大量資料和別人研究情況的基礎上,將「初中歷史『質疑式』教學法研究」作為研究的課題。

倪老師做研究的第一步是精心設計了一份研究計劃。計劃中,倪老師對「如何從創設質疑教學情境開始,通過循序漸進、動態優化的教學策略,探索質疑式歷史教學法」的過程做了詳細的設計。在學校科研顧問的指導下,倪老師對計劃做了修正,在課堂中開始了行動。

課堂上,倪老師開始按計劃進行她的教學。學校科研顧問和組內的老師觀課後發問:應該怎麼理解質疑?「質疑式教學」究竟要改變什麼?是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是學生的學習行為?

倪老師沒有想到這些問題,只是對幾個星期以來的付出和專注被如此輕易地否定不甘心。倪老師據理力爭,但來自教研組同事的困惑和科研顧問的發問,不時讓她語塞。

回家後,倪老師對研究計劃做了認真的反思,又找來與研究課題有關的書籍,「惡補」了其中的相關理論。「把『質疑』的目標看作是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將學生獲取『質疑能力』作為目標,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質疑』是為了搞活課堂氣氛而設置的教學手段和形式,後者的『質疑』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一種能力,只有如此,歷史課才能成為一種智慧性的學習活動」,一個星期後,倪老師很有感慨地在修正的研究計劃前寫上了這樣一段文字……

倪老師還在行動,倪老師的故事也遠還沒有結束,按倪老師自己的說法是:「我一路辛苦走來,但還要繼續。這是個美妙的過程」。

被大家一致公認的行動研究的先驅者心理學家勒溫(Lewin,K.)認為:行動研究是由許多迴路所形成的反省性螺旋,其中每一迴路都包含計劃、事實資料探索或偵察以及行動等步驟。每一個「研究-行動」迴路會導致另一「研究-行動」迴路的進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歷程。自勒溫之後,行動研究的主要倡導者大都遵循勒溫提出的螺旋循環概念,或略有修正,但原則上都認可行動研究的展開過程是「觀察—計劃—行動—反省」的循環,這在很多文獻中都有比較詳細的闡述。

事實上,教師的行動研究的過程不可能分割得如此清晰,也不一定都依此順序直線進行的。真實的行動研究不是很有序,不是很整齊,可能比我們想像的研究還要凌亂,沒有正式的開始、中間和結尾。但不管如何,從這里我們也可以得出,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的第四個特點:行動研究是個不斷展開的螺旋過程。換言之,行動研究不象傳統的研究那樣,在研究報告的撰寫和呈交以後就完成了,它可能包括檢驗我們的想法、觀察、記錄我們自己和我們行動的結果,作為過程的繼續,我們可能會嘗試其它想法並繼續行動,就如倪老師所言:「這是一個美妙的過程」。
二、教師如何參與行動研究
(一)擬定行動研究計劃
1、為什麼要有行動研究計劃

一些老師在課題申報書中會寫到,本課題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但之後既沒有具體的研究設想,也沒有具體的計劃。問老師原因,得到的回答是:行動研究的特點不是行動與研究相結合嗎?我們的工作就是研究,為什麼還要有計劃呢?

其實,這是對行動研究的誤解。行動研究的確是和教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的,在展開的過程中,不規定具體的行動步驟和策略,但既然是研究,事先就需要有個初步的假設和計劃,這樣才能提高研究效率,拓展研究深度。另一方面,有了研究計劃也有利於督促研究者在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和調節,調節計劃,更調節行為。客觀地說,行動研究的計劃是教師研究之旅的一種指南,制定計劃的目的並不是以後要不折不扣地執行,而是通過這樣一個環節,希望教師們在進行行動研究時,明確「我要進行的研究是什麼」,這就是提出行動研究的設想和制訂計劃的意義和價值之一。
2、怎樣的行動研究計劃是合適的
按照我們的經驗和認識,一份比較合適的行動研究計劃可能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研究的問題。問題是工作中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研究中要解決的問題。行動研究所針對的問題應該比較集中,題目不易過大,關於這一點前面《教師研究的起步》這一章中有詳細的說明,這里不再贅述。

研究的設想。設想就是關於怎樣解決問題的假設,強調的是在展開的過程中,用怎樣的方法將行動與研究結合在一起,使問題得到比較好的解決。對於我們中小學教師來說,更應該將我們的教學與研究聯系起來。

過程的規劃。需要規劃的是行動的過程,以及伴隨在一起不可分離的討論、反思、調節、資料的搜集積累等等研究過程,行動與研究是融為一體的。

研究的大致時間表。由於行動研究中研究與工作改進是同步的,所以研究的時間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適當地縮短或延長。
⑤ 怎樣進行資料積累、處理等技術性的問題。

讀到這里,可能老師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行動研究中「研究計劃」和「行動計劃」是什麼關系?從理論上說,一項研究的行動計劃和研究計劃應該是分開的,但從老師進行行動研究的實際來看,兩者卻是結合的。一個大家能比較認同的行動研究計劃中有行動,包括實踐過程的各個環節;計劃中也應該有研究,設想、反思、調節、資料積累等等。只是這樣的計劃並不是研究一開始就有了,而是老師在行動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完善、「建設」起來的。
無論是研究還是行動,歸根結底要解決教育的實際問題。這里有幾個必要的提醒:①
當研究的目標和解決實際問題游離時,不是好計劃;② 當工作目標完全取代研究目標時,行動研究就沒有研究只有行動;③
計劃有大有小,要根據實施的時間長短來加以考慮。
(二)不斷澄清研究問題

雖然教師行動研究中,工作與研究是不可分離的,但畢竟教師工作中面臨大量的瑣碎的問題,研究要從大量瑣碎問題中,提煉出有研究價值的(即這個問題的解決沒有非常現成的答案),問題解決的本身會對實踐產生關鍵性影響的,同時又有研究可能的問題。這是一個不斷發現和提出問題,又不斷澄清問題的過程。提煉出來關鍵問題後,要以此為中心將工作中的其他問題與它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探索的思路或者說框架。

每個教師能找到的問題和能研究的問題是不同的,因為在不同的層面上都存在有價值的問題,在常規化教學下有常規的問題,水平高的教師也善於把「不是問題之處問題化」。任何教師只要處處留心、用心,就會有問題,就能夠研究。只是要注意的是,由於教師的行動研究中行動與研究在整個過程中是密不可分的,有時容易混淆行動與研究,因此我們是在思考研究的目標時,還是應該將工作與研究適當地剝離。
下面所呈現的是學校里一群教師在進行的一個研究。
實例3.6:「差生」產生的原因及轉化策略研究

C中學是區裡面需要重點加強的十二所薄弱初中校之一。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生源差,學生的入學成績低,相當比例的學生來自單親或貧困家庭,絕大多數學生的家庭教育條件較差。因此,「差生」問題是困繞C中學發展的首要問題。在對學校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刻分析的基礎上,校長決定成立學校教科研小組將「差生產生的原因及轉化策略研究」作為研究的問題。

課題開始啟動時,老師們只是感覺差生問題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但具體該先研究哪一方面的具體問題,採用怎樣的策略並不清晰。後來,學校成為了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基地學校,在科研人員的建議下,學校倡導教師寫教育案例,回顧、分享各自的教育教學經驗。在交流、討論中,老師們發現原來一頭亂麻的差生問題,一下子聚焦成了三個問題:學生、家長和老師心目中的「差生」和「好學生」;當學生犯了錯以後,老師該做怎樣的決策;老師應該怎樣關注不同的「差生」。

之後老師們以年級組為單位,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研究問題,並且確定了共同觀察的對象,定期組織交流心得、經驗、研究的進展。

目前研究還在繼續之中,不知將來會發生什麼,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在不斷的研究中,問題被不斷地澄清,解決問題的策略不斷清晰,老師們對「差生」的認識也漸漸發生了變化。

教師行動研究的過程,不斷澄清研究問題的過程,也是不斷清晰問題解決策略的過程。上面的例子可能是一個現實發生的比較典型的例子。如果我們將這個例子詳細地解剖下,可以看到在行動研究過程中,老師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①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有關的多個問題,找出關鍵問題;②通過一定的方法,在嘗試問題解決的問題中,將問題聚焦,在可能的范圍內對問題進行進一步定位;③從已經解決問題或未解決的問題中引申出新的問題。這是一個深化研究的過程,很多時候也是一個新研究的開始。
其實上面的每一個過程都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多時候這些過程不是線形的,而是交替進行的。
(三)選擇適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行動研究是一種具有兼容性和開放性的研究方式。從事行動研究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需要兼用多種研究方法,諸如個案研究、教育觀察、調查研究、經驗總結、實驗研究、比較研究、文獻研究、教育測量等,凡是能夠改進行動的方法都可以運用。

從根本上說,行動研究法是一種研究理念,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研究。對教師而言,方法並無難易之分,有的只是適合或不適合的方法。這些方法在前面以及後面幾章都詳細地論述了,這里我想和老師們分享的是,在日常教育實踐中,老師們做研究時應該怎樣才能不斷調整解決問題的策略,更好地、更有效率地選擇方法。
實例3.7:我的「發展日」

「教師專業發展日」是我校在課改形勢下為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而實施的一項新舉措。作為一年級的語文教師和學校的語文教導,我把專業發展日的主題確立為「語文教學中提高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效能」,期待通過專題性的研究解決在教學實踐中的難題。為此,我制定了為期一個月的「立問題——學方法——尋對策——進課堂」的專業發展計劃,並預定以公開教學和自我反思錄作為此次發展計劃實施的成果匯報。

一個月里,我邀請合作夥伴觀察我的課堂教學,記錄我的教學過程及學生的學習過程,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和教研組的老師一起觀摩新教材的課堂教學實錄,總結分析新教材教學與我現有教學之間的不同之處,深入學習新《語文課程標准》,分析新教材教學中的成功經驗,找出影響當前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我們針對理論學習與課堂觀摩的收獲,結合當前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逐個尋求解決的方法,並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和改進,觀察其有效性。最後,我以一堂公開教學和反思錄總結本次專業發展活動的收獲。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能發現老師們用了不同的方法來發現、診斷問題和試圖解決問題。行動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獲得方法的途徑也是不同的,但是可能要留心這樣幾點:①要學習別人的經驗,要學習先進的理念;②教師相互之間要切磋與研討,彌合各自的缺陷,發揮各自的優長;③要將反思貫穿於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將實踐的方法、途徑等與研究計劃、目標追求等不斷進行對照,來考慮選擇的方法與途徑等。
(四)詳細搜集和積累行動過程中的各方面資料

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教師的行動研究時,我們會發現資料的搜集和積累的重要性。教師的行動研究過程就是一個邊總結、邊研究、邊積累資料,逐步提升的過程。積累資料的過程是注意分析情況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素養提高的過程,因此搜集和積累資料是行動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

積累資料時首先要做有心人,重視時間中的反思,憑事實說話,關注實踐中的細節,呈現我們研究中所走過的每一個腳印。
積累資料的方法是多樣的,這在前面和後面的不同章節中都有介紹,這里不一一贅述了。

(五)撰寫研究報告,進行經驗分享

撰寫研究報告是進行研究的必要歷程。行動研究的報告和學術研究報告應該有所不同。行動研究的報告必須依照研究的內容,以別人最清楚易懂的方式呈現,讓其他老師看了之後,能夠立即明了研究者的方法與結果。教師行動研究的報告不是學術研究報告,它應該有這樣幾個效能:
1、經驗分享

老師在進行行動研究之後,有一項重要的目的就是將自己的經驗與同事分享。老師群體更是一個合作型的實踐共同體,老師們應該在共同實踐、經驗交流中不斷地成長與創新。
2、公開

一種稱得上研究的活動應該爭取公開發表成果,公開的價值在於為批評打開了一扇窗子,使經由批評而得到改進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它還可以增加在某個領域里的知識。

行動研究是教師結合教育工作開展研究的過程,也是在行動中不斷學習的過程,研究計劃的實施常常會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干擾和沖擊,需要合理安排好時間,處理好計劃性與調節性的關系,長周期與短周期的關系,注意資料積累、反思總結的時效性和具體安排上的靈活性。在行動研究過程中,教師會比以前從事單純的事務性工作時增加一些工作量。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當教師的日常工作增添了研究的成分以後,當研究成為教師職業生活的一種方式後,教育的質量和工作效率就會逐漸提高,教師的自我價值也會不斷提升。

⑧ 實訓教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哪些

(一)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 一、講授法,教師通過語言的描述、說明,向學生傳授美術技能知識的方法,它是使用范圍較廣、頻率較高的教學方法。但是單純的講授並不能更多的引起學生的注意,而對教師的藝術表達語言、知識面等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 二、談話法(問答法)是教師與學生以口頭語言相互交流進行教學的 一種方法。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開拓學生的思維。但是問答法中由於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同,提出的問題也就會千奇百怪,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語言、問題難度也要相當的考究,否則容易引起課堂的混亂。 三、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班或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或辯論,獲得或鞏固美術知識的教學方法。 四、讀書指導法,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美術教科書和課外美術資料獲取知識;擴大美術視野的教學方法。 (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一、演示法 二、參觀法 三比較法 直接感知的教學方法,能擴大學生的審美視野,但是在期間容易發生突發性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相當機靈的反應能力,能積極應對各種突發性的問題。 (三)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 實踐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高繪制實踐活動,形成、鞏固、完善相應技能知識的教學方法,輔導練習法是以實踐為主的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它能促進學生在美術活動中能眼、手協調並用,從而提高與發展美術的創造能力與審美素質。 (四)以陶冶情操為主的教學方法——欣賞法、情境法 觀察比較法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研究而直接獲得知識、感受、教育的方法。這種方法打破課堂和書本的約束,使教學與生活聯系緊密,擴大學生視野,從現實社會生活中接受教育。美術教育離不開觀察,觀察又總是伴隨著比較。沒有觀察,便沒有視覺和感知。觀察獲得感性的認識。沒有比較,不可能有正確的感知和准確的判斷。比較是進行思維地去認識事物。美術教學的觀察比較對象,一是對客觀景物、物象世界的觀察比較,一是對畫面及其表現形象的觀察比較。 (五)以指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觀察法、發現法 引導學生明確比較的標准。比較是相互對比中進行的思維判斷。無論是寫生還是臨摹,都是在其對象與自己畫畫之間,不停頓的互相對照比較之中進行觀察的。其標准就是寫生或臨摹的對象。寫生畫的形象比例的觀察,則以物體的自身的長與寬為標准,得出長、寬的比例關系。物體間的比例,則以其中一物(一般多以大物體)為標准得出其間的比例關系。物體的傾斜角度則是以垂直、水平線為標准進行比較、觀察……包括品評作業的好差亦應以優秀作業作為比較標准

⑨ 教學研究中普遍應用的研究方法

教學研究中普遍應用的研究方法是:觀察法。教學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教學實驗。

⑩ 教育教學的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最常見的就是實驗法,通過控制組和對照組之間的比較得到研究結果

閱讀全文

與教學研究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