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物群落的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有晝夜的改變,也有季節的改變,還有年際的波動,但這種改變和波動並不引起群落的本質的改變,它的某些基本特徵還是保持著。但有時在自然界也常見到另一種現象:一個群落發育成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群落,這叫群落演替或生態演替。例如,北京附近的撂荒農田,第一年生長的主要是一年生的雜草,然後經過一系列的改變,最後形成落葉闊葉林。演替過程中經過的各個階段叫做系列群落。演替最後達到一種相對穩定的群落,叫做頂極群落。 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各有各的特點,可是有許多發展趨勢是大多數群落共有的,例如在演替過程中通常不僅有生物量積累的增加,而且群落在加高和分層,因而結構趨於復雜化,生產力增加,群落對環境影響加大。此外,土壤的發育、循環養分的儲存、物種多樣性、優勢生物的壽命以及群落的相對穩定性都趨向於增加。但在某些演替中,也有偏離這些趨勢的例外。例如,生產力和物種多樣性在演替的晚期階段減小,因而演替的頂極階段不是以最大生產力為特徵,而是以最大生物量以及低的凈生產力為特徵。對於頂極有3種學說:第一種是單頂極學說,主要由F.E.克萊門茨(1916,1936)所發展。這一理論強調在一定景觀中從不同生境開始的演替趨同於相似的頂極。例如在一森林區域內,不論在石質山坡或谷底發生的演替都將演變為森林,雖然這些森林可能由不同的樹種組成。由於這種相對的趨同,原則上一個地區的所有演替群落可能趨同於單一的(廣義的)頂極群落;這個頂極群落完全由氣候決定,所以又叫氣候頂極。如果該地區的群落之一由於某種原因被阻礙,不能發展成為氣候頂極,較長期停留在非氣候頂極狀態,這種穩定群落則叫做准頂極。
第二種學說是A.G.坦斯利於1939年提出的。他是多頂極學說的早期創建者之一。多頂極學說認為在一個地區可能存在不止一個頂極群落。由於土壤水分、土壤養分、坡地朝向、動物的活動等等因素的影響,在一個地區可以區分出許多穩定的群落或頂極群落。這一理論為許多生態學家所接受。在一地區的許多頂極群落中,其中一個可以被認為是最典型的,或對於該地區的一般氣候來說最具有代表性,這一群落便是氣候頂極;其他穩定群落包括地形頂極(由於地形位置而不同於氣候頂極)和土壤頂極(因土壤特徵而不同)。
第三種學說是頂極-模式假說,是R.H.惠特克1970年提出的多頂極概念的一種變型。他認為一個地區存在多種環境因素(溫度、水分、土壤肥力、土壤鹽漬性、生物因素、風等)的梯度、共同組成一種環境梯度模式,各種環境相互漸變。生物群落也適應於這種環境梯度模式,因而不是截然地分離成若干離散的頂極類型。頂極類型沿環境梯度逐漸地過渡。組成頂極模式最大部分的、並在景觀中分布最廣的群落類型,是優勢頂極,也就是氣候頂極。
不能機械地理解頂極概念,因為演替到達頂極階段,並不意味著群落發育的終止。實際上,頂極群落仍在發展,不過發展的速度十分緩慢,從外表不容易看出罷了。
以上F.E.克萊門茨的經典群落演替概念具有嚴格的確定性,他把演替中的群落排列成嚴格的序列。然而各地的觀察證明,群落演替有很大的隨機性。F.E.克萊門茨的概念正受到挑戰。
② 生物群落的演替說課ppt怎麼做
步驟/方法
>01
一、說理性
備課,可以從教案看出「怎樣教」;上課,可以從課堂教學看出「怎樣教」。而說課不僅要說出「怎樣教」,還要說清為什麼這樣教」,要讓聽者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是說課區別於備課、上課,形成獨有特徵的主要方面。說課要求教師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分別闡述,而且特別強調說出每一部分內容的「為什麼」,即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知識去闡明道理。
>02
二、科學性
課堂教學要求教師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教學的矛盾和問題。教師必須遵循教學原則去設計教學程序,教材的處理、挖掘及傳達程度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和思想性。
>03
三、高層次性
由於聽課的對象是懂教材、熟業務並具有一定教研水平的領導和教師,所以,我們要學習先進的教改經驗和教學方法,學習有關教育理論,充實說課理論依據,特別是對教材的處理,教法的選擇,板書的設計,語言的推敲,比以往備課更為精心,教學結構更趨合理。
>04
四、預見性
說課要求教師不僅講出怎樣教,還要說出學生怎樣學。所以,說課者要對所教學生的知識技能、智力水平、學習態度、思想狀況、心理特點、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析。估計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會有什麼困難,說出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和解決的辦法。說課者還要說出自己設計提問的關鍵問題,估計學生如何回答,教師應該怎樣處理。
>05
五、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
包括題目,在第幾冊、第幾單元,單元訓練重點、地位、教材的前後聯系,有時還要簡單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說教材內容時可以多說,也可少說,可按上面介紹的順序說,也可打破順序說,要因教材而定。
2.說教學目標
做到正確、具體、全面。
3.說教學重點、難點
4.說課時安排、教具准備等
>06
六、說教法、學法
1.教法和學法可以分別敘述。
2.教法和學法可以合在一起說明。
3.教學方法可以穿插在教學過程中說。
例如語文:閱讀教學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應是講讀法和談話法。還有「情景教學法」「讀書指導法」(查讀法、疑讀法、劃讀法、議讀法)。
>07
七、說教學程序
說教學程序的各階段,一般要說出教什麼,接下來說怎樣教。這要從選擇什麼教學方法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訓練學習獲得知識以及為什麼這樣教這幾方面說。在說怎樣教的過程中還要說清:如何進行反饋矯正、小結,如何滲透思想教育,布置作業的內容及如何引導學生完成作業等。要把教學過程說詳細具體,但並不等同於課堂教學實錄。對於重點環節,諸如運用什麼教學方法突破重難點要細說,一般環節的內容則可少說。盡量避免師問、估計生答,師又問,估計生又會答,這種流水帳式的說法。如何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沒有固定模式,可以把一課書的內容分為幾課時,再逐課時安排教學環節。可以把整個環節的安排先說出來,再逐環節再說,可以把一個環節的內容說完後,再依次說下個環節的內容,環節之間盡量用上恰當的過渡語,使整個說課內容渾為一體。
③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1
錯的復。地理學上有個自製然帶分布圖啊,如果沒有人類的影響,沒有被破壞的棄耕農田就會恢復為本地自然帶上的分布的情況。
這種情況在生物學上應該是屬於不完全的此生生物群落吧。這是由當地的降水與溫度情況決定的
2當然不是,應該是腐食性的,土壤小動物,像蚯蚓一類,還有大量的單細胞原生動物,他們吃枯枝落葉,不算植食。植食應該是採食活的機體
④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1,2都不對,但樓上對一的解釋不清楚……原因是這樣,森林的形成是對自然條版件有要求的,比如土壤厚度權,降水。自然條件不允許的地方不可能形成森林,比如原來是草原的地方棄耕的農田。二的回答正確,我本來不想說了,但是你為什麼要復制粘貼我曾經給別人的回答還不標明呢,我很憤怒…
⑤ 生物群落的演替
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種生物群落被另一種生物群落所取代的過程。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內部關系與外界環境中各種生態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到目前為止,人們對演替機制的了解還遠遠不夠。下面僅介紹幾種演替的主控因素。
1)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散布和動物的活性。它是群落演替的先決條件,任何一個地段,都有可能接受遷移、擴散來的植物繁殖體;當地段內的生態環境條件,適合某物種的繁殖體發芽、生長,並能進行繁殖後代時,該物種就能夠定居下來。只有當一個種在新地點能進行繁殖時,才能算作定居成功,為以後的群落演替奠定基礎。
2)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群落在發生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地改變著自身的生態環境,使一些原有的物種逐漸淘汰,而為其他物種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例如,在雲杉林採伐後的林間空曠地段,首先出現喜光草本植物;當喜光的闊葉樹種定居下來,並在草本植物上方形成郁閉樹冠時,喜光草本植物便被耐陰草本植物取代;當雲杉伸到群落上層並郁閉時,原來發育良好的喜光闊葉樹種發育受到很大限制。在此過程中,群落內光照由強變弱,溫度由不穩定到穩定,依次經歷喜光草本植物階段、闊葉樹種階段和雲杉階段的更替過程,也就是演替過程。
3)種內和種間關系的改變。群落物種內部及物種之間都存在特定的相互關系。這種關系隨內外環境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地進行調整。當密度增加時,種群內部關系緊張,競爭力強的物種得到充分的發展,而競爭力弱的物種卻逐漸失去地盤,甚至被排擠出群落。這種現象多見於未發育成熟的群落。
4)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雖然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源自群落內部,但外部環境諸如氣候、地質、水文、地下水位、土壤鹽分等條件的變化,都有可能成為演替的誘因。氣候決定著群落的外貌和分布及其結構和生產力。氣候變化是引起演替的重要誘因之一。大規模的地殼運動,如冰川、地震、火山活動等可使地球表面生物部分或全部毀滅,使得演替從頭開始。河流改道造成原來依靠河水發育的植被群落消亡,而演替為耐旱的荒漠群落。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地表鹽漬化,使群落中不耐鹽的物種消亡,而耐鹽植物逐漸成為群落主導物種。
⑥ 關於群落的演替的題
這題答案選擇A.
演替的過程可以分為:裸岩→地衣→苔蘚→草本植物→灌木→森回林.
一般來說答,群落演替的總趨勢是物種多樣性增加,群落穩定性提高.
在森林階段,群落中可以找到地衣.苔蘚.草木.灌本等植物,群落演替是一種"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圖中A先增加後減少,B不斷增加.
D選項首先可以排除.因為先出現的生物一定是植物,而不是肉食類.
B選項."A表示整個種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各級數量."這個說反了,應該是"B表示整個種群的生物量,A表示草本植物的各級數量."
C選項.腐殖質定義:已死的生物體在土壤中經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機物質.
明顯C選項是不合理的.假設B表示整個植被中的種類數量,那麼數量一直在增加,壤中腐殖質量肯定也是一直在增加,不可能出現拋物線式增長.
所以答案選擇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