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軾的水調歌頭的賞析
賞析: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
蘇軾把青天當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
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
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
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於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佔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
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
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1)蘇軾水調歌頭優質教案擴展閱讀: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⑵ 水調歌頭,完整版(宋)蘇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白話譯文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遺憾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2)蘇軾水調歌頭優質教案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名家評論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歌者袁綯,乃天寶之李龜年也。宣和間,供奉九重。嘗為吾言:「東坡公昔與客游金山,適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無際,加江流澒涌,俄月色如畫,遂共登金山山頂之妙高峰,命綯歌其水調歌頭曰:『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歌罷,坡為起舞而顧問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謂:『文章人物,誠千載一時,後世安所得乎?』」
參考資料:網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⑶ 水調歌頭 蘇軾 教案
《水調歌頭》教案 古雲中學 岳勝利一、 引領情境在學生進入教室時就播放王菲的《但願人長久》,引領學生進入古典文學的情境。二、 情趣導入2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學過了許多有關月亮的詩歌,現在請大家回憶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關月亮的詩句?二生答是啊,在中秋佳節,遙望明月,人們會浮想聯翩,李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靜夜思》,那麼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留給了我們寫什麼呢? 我們一起來欣賞蘇軾的詠月名篇《水調歌頭》。 ( 出示學習目標 )三、 走近蘇軾2首先讓學生談談對蘇軾的了解,啟發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來談,既可談所查的資料,也可以談自已的感受,最後再由師出示蘇軾的資料。1、學生匯報收集的材料。2、教師補充介紹。四、賞讀詩歌10第一步、聽配樂誦讀,這個環節讓學生閉上眼睛細心品味。第二步、自由散讀詞作,猜測一下當時蘇軾的心情。(師做適當的朗讀指導)第三步、學生單人配樂朗讀,展示朗讀技巧。(配《春江花月夜》古箏曲)第四步、男生配樂朗讀上闕,女生配樂朗讀下闕。五、 品味詩歌10問題一:如果時空倒流,你化身為蘇軾本人,試將詞中的文句變成平實的語言表述出來。出示每個詩句的畫面,同學描述,教師總結。(教師圖畫激趣,學生分小組自主、合作完成)讀完了課文,我們就初步理解了課文的意思。要想讀得聲情並茂,我們還要學習課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根據課文注釋,發揮想像,再現這首詞描繪的情景。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宮中的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
分析:詩人問月問年,發揮了奇特的想像。表達了對天上宮闕的嚮往。為什麼嚮往呢?因為作者政治失意,內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
分析:詩人為什麼想要乘風歸去?想要離開現實,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託。但「又恐」,說明他又有所顧慮,未能忘情於現實。這里,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哪比得上人間?
分析:月下起舞令詞人陶醉,這里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現實。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地掛在雕花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對人不應該有什麼怨恨,可是為什麼它老是在人們離別時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有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問題二:在這首詞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喜歡的理由。 自由發言,領會詞意,詞人的感情。同學們可以據此展開想像:假如你通過時間旅行站在東坡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說些什麼?
(出示話題: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獨郁悶,想去月中宮殿,但終因害怕那兒的寒舍,所以打消念頭。酒醉後幻想超脫人世間,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賞你「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中表現出來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見,飽受離別之苦,但你還能想到天下更多的離別之人,並祝願他們,你有一種曠達的胸懷。
生3:我會這樣問東坡大師:既然政治生活讓你感到愁苦郁悶,你為什麼不像陶淵明那樣辭去官職,回歸田園,過著快樂的隱居生活呢?
師:你的提問很有深度。實際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進」與「退」的問題。從詞中來看,東坡對此是很矛盾的。但從他為官的事實看,他沒有學淵明的「退」,他選擇了「進」!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雖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愛民,多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百姓們尊稱他為「蘇公」。所以,東坡的可貴就在於,他孤寂過,愁苦過,矛盾過,但他最終選擇的是奮發!我們都應該學習他樂觀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句寫出了他對著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說明當時沒有別人,表達他當時孤獨心情,何似在人間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間,表現詩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因為當時作者被貶官了,所以認為這里「何似在人間」,還有對現今的生活的滿足,安於現狀。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表現作者對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與弟弟天各一方的遺憾和無奈。所以他用的悲歡離合,月的陰晴圓缺這一自然的普通規律來自我安慰,自我釋懷。這種胸懷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是表現詩人在中秋節飲酒時的發問,這句話的意思是明月是什麼時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來問蒼天。在這里作者把天想像成能與之對話的對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於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聖,應該說表現蘇軾的豪放與浪漫。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一句表現作者的一種美好的祝願。祝願兄弟倆的情誼開長地久,同時從另一側面也反映弟弟的思念之情。這句話不僅表示對弟弟的思念之情,而且能推而廣之,表示對天下所有與自己有類似情況的人一種良好祝願。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句,因為這句話是寫景句,表現作者因為思念而心緒不寧,輾轉難眠的情景。
師:好。大家剛剛很積極參與到了我們的課堂討論中,我想通過討論,大家一定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理解。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
問題三:上下闕主要寫什麼?怎樣聯系起來的?(提示:古代詩詞常常先寫景,後抒情)
上闕:望月(寫景) 下闕:懷人(抒情)
聯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六、 探究學習5在文學史上,還有很多優秀的詠月詩詞,有的優美動人,有的沉鬱深刻。說說你收集的詠月名句,並說說喜歡的原因。分析:說說喜歡某首詩的道理,可以從分析其思想,鑒賞其藝術著手。師:這首詞的想像與抒情都是圍繞著什麼來進行的?
生:明月。
師:「月下」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不知觸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懷!你能聯想一下,課文以外,還有哪些詠月抒懷的古詩文名句,你能對它們進行簡要的評析嗎?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遠在天涯的親人,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
師:這句和課文中哪兩句異曲同工?
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生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遙望一輪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寫得很平實。
師:真實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飾。
生3:「星漢燦爛,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誇張的手法描寫滄海的壯美,表現了曹操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寫得氣勢宏大,氣魄雄偉。
生4:「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以月下登樓所見表達了詞人亡國的憂愁和對故國的思念。
生5:……
師:讓我們從古人筆下的優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現實環境中來。當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與苦悶時,你是怎樣面對的,或你將怎樣面對?
生1:我失敗時,大多是靠老師和父母幫我從苦悶中解脫出來,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師:相信今天的學習以後,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會逐漸多起來的。
生2:我以後遇到挫折,我會有苦悶,但不會消沉。因為人生很難一帆風順,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會認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訓,從頭再來,努力去爭取成功。
生3:……
師:同學們的發言讓老師深受啟發。讀東坡的詞,我總想到李白。李白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東坡則說「明有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酒醉以後,東坡「欲乘風歸去」,李白則「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兩位大詩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還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里,老師斗膽將這兩句竄改為:「人生失意仍須歡,莫使年華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師的觀點嗎?
生:同意!七、能力訓練5 下面我們來看幾個語段,請同學們根據語境,填入《水調歌頭》中的詞句,並思考概括這樣的詞句可用於怎樣的語境中。(發下講義,學生讀讀議議,開始練習)
語段一:
李意民還是那樣,極度的表現欲,史見他將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們,來,幹了它,雖說我們已經五六年沒見了,但我仍時常懷念當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與浪漫。」
說完他咕咚咕咚三口並作二口地將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曉羊《友情》)
語段二:
我將去送姚燁,三年來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將被她帶到美國去,雖然三年前我已經知道終會有這么一天的,但覺得不會來得這么快,走進侯機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別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淚最終還是背叛了我自己。……
語段三:
今天是農歷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湛藍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輪」。白天發生的事仍然歷歷在目,一個人躺在床上,只要閉上眼睛,眼前就會展現她那蒼老蹣跚的身影,月光從東窗移向了前窗,復而又移向西窗,此時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蘇軾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輾轉反側……師: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語段一中我認為應填「把酒問青天」,因為語境中提示豪情與浪漫,所以這句最合適,我認為這句可用於表現極有豪情與氣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生:語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因為這里姚燁將與我分別,我認為這句話還可用於人物失意時、分別時自我安慰。
生:我在語段三中填入了「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因為這里的我顯然為白天的事輾轉反側睡不著,說明我內心有矛盾、有斗爭,所以填上這句。
八、音樂欣賞5先播放古人吟讀的詞作,再播放今人王菲演唱《明月幾時有》的FLASH,一首詞作讓古今時空得以溝通。通過「音樂欣賞「來加強記憶。 詞是可以唱的,至於古人是怎麼唱的,我們不得而知,下面請欣賞王菲唱的《明月幾時有》,會唱的跟著一起唱,背誦這首詞 是我們這節課的學習重點之一,讓我們通過「音樂欣賞「來加強記憶。
(1)播放鄧麗君的《明月幾時有》。
(2)第二次播放,讓學生輕聲跟唱。(提醒:歌詞的「何事長向別時圓「有別於課本的「何事偏向別時圓」是因為採用了不同版本的緣故。) 聽音樂可放聲跟唱。加強背誦。聽完一遍,回到首頁齊讀課文。(或背誦)
九、歸納小結 1人文素養的提升和文化內涵的積淀關鍵在於平時不斷積累,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多關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歡的古詩文加以積累,同時學以致用,培養自己運用自身已積累古詩詞的能力。
十、作業布置 課後繼續收集中秋詠月詩詞,准備朗誦會。1下面我們在王菲《但願人長久》的良好祝願中結束本節課學習。
(播放剩下的歌曲)
(板書) 水調歌頭 蘇軾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闋----懷人(抒情)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⑷ 蘇軾《水調歌頭》的藝術特色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1)問清天。
不知天上宮闕(2),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3),又恐瓊樓玉宇(5),高處不勝(6)寒。
起舞弄清影(7),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8),低綺戶(9),照無眠(10)。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11)。
【注釋】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宮闕:宮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4)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里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築。
(6) 不勝: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
(8)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9)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嬋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分析:
《水調歌頭》一詞是蘇軾在密州任職時所寫的,亦是一首在文學史上頗負盛名的中秋詞。
據《苕溪漁隱叢話》中載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作者開頭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便將自己在中秋佳節,觸景生情,思念久未聚首的弟弟的情懷引出。繼而,作者又幻想著自己是天上遊仙的景象,表現出自己出世與入世之間的矛盾思想。但是,作者又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中,將自己的幻景抹掉,肯定自己已入世為國的決心,保持樂觀、豪邁的精神。而詞的下闕「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更充滿了人生的哲理。世事多變幻,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總不能避免。但是,如果我們把不如意事,當成人生的磨練,又未嘗不可呢!
最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襌娟。」一句中,作者對弟弟寄予遙遙的祝福,表現出豁達的胸襟,不為離愁別苦所束縛的積極、樂觀態度。如果細心的話,就不難發現全文都蘊藏著一股莊子逃避現實、超塵脫俗的思想。既然不能事事盡如人意,盡善盡美,那麼我們何必奢求完美,何必為人力所不能為的事情而傷悲,為心有餘而力不逮的事情自責呢!
在這首詞中, 他大膽的想像,運用神話傳說等素材,對天宇` 月色作了傳神的刻畫. 然後將 [ 月有陰晴圓缺] 的大自然現場跟 [人有悲歡離合] 的社會際遇結合起來, 感慨宇宙流轉, 嗟嘆人事變遷. 既表達了心中出世入世的矛盾, 又抒發了 [隨緣自適] 的曠達胸懷.
⑸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賞析】
熙寧九年(1076),蘇軾知密州已有兩年。時蘇轍在齊州(今濟南)幕府掌書記,兄弟六七年未見。中秋之夜,蘇軾攜客人登超然台飲酒賞月(見《和魯人孔周翰題詩二首》小引,《蘇軾詩集》卷十四),通宵歡飲,豪興大發。望月思親,賦詞放歌,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位「坡仙」曠逸的情性和深邃博達的人生思考。
詞前片寫「歡飲達旦,大醉」的情狀,後片寫佳節思親的惆悵,全詞充盈著奇特的想像和俊逸的浪漫氣息。牽人神魂,沁人心脾。詞的意境顯然受李白詩的影響,但又有所新發。「明月幾時有」兩句從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化出,同時又暗用此詩「皎如飛鏡臨丹厥,絕煙滅盡清輝發」的詩意。明月清輝逼人,美酒香醇醉人,東坡不禁奇想聯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正是《詩經》「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之意,贊美、欣賞之情溢於言表,而詞人倜儻瀟灑之豐神亦盡在這一問之中。進而詞人以謫仙自居,意欲「乘風歸去」,詞境較李白《把酒問月》更為空靈蘊藉。「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詞情一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融化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詩句,借用李白詩中灑脫不羈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卻原詩孤獨迷惘的情緒,表達了蘇軾飄飄欲仙卻又腳踏人間泥土、熱愛人生的精神面貌。瓊樓玉宇,乘風奔月,月宮高寒,無一不是人們熟知的神話傳說,被詞人信手拈來表現其中秋月夜的「歡」情「醉」意,舒捲自如,既寫盡了「歡」,也寫活了「醉」。
下片寫思親,仍扣「月」而行,情緒略轉低徊。「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流轉,斯人不眠。蘇軾與蘇轍手足情篤。蘇軾杭州通判任滿時,「請郡東方,實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謝表》《東坡集》卷二十五)。但來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遙,晤面艱難。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宵明月朗朗,思親之情襲來,不能自已。「無眠」者,與客長飲之蘇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親的普天下「無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會有多少羈旅遊子輾轉反側、憂思無眠呵!月圓而人未圓,不由蘇子不怨:「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對人間不該有什麼怨恨吧?可是,何以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刻而常圓呢?倒像故意令人難堪似的。此一問,婉轉真摯,體驗獨到,足見懷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歡離合」三句又反,詞情再作跌宕。詞人運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曠達灑脫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間萬事萬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後順理成章,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結束全詞。只要「人長久」,雖然相隔千里,總還能心心相印,共賞圓月;只要「人長久」,今雖不聚,總會有團圓之日。至此情緒一寬,圓月的光輝似乎也更為清朗可愛了。
此詞想像奇拔浪漫,筆勢矯健回折,形象灑脫生動,「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胡寅《酒邊詞序》)。其清曠健朗之格調大異於花間、金奩之柔媚婉約,初露東坡豪放詞風范,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但更為啟人心智、雋永有味的還是蘇軾對人生、對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無數的缺憾。鮮花嬌美,芳草茂綠,但枯榮有時,美景不永;親情繫心,相依相戀,而悲歡離合,聚散無常;時光無限而人生短促;懷才有志而機緣難憑……大千世界竟是這樣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詩歌賦吟因此才有那麼多的惜春悲秋、傷離嘆老之作。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士哲人困於這種人生的缺憾而悲憤不平;有多少騷人墨客惑於這種人生的缺憾而頹唐憂傷。歲月悠悠,現在輪到東坡。他「奮勵有當世志」,但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只好自請外任,當有壯志難酬之恨。中秋佳節,兄弟同在齊魯,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親人不得團聚之苦。年屆不惑,人生入秋,漸知人生短暫之緊促。時值中秋,霜風漸緊,將近萬物蕭殺之蕭條。洞悉事理的東坡此時此刻對人生、物理的缺憾該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詞里才有那麼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絕不淪於憂傷頹唐。他站高一層,放開視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雖因離別而苦,月也並非永遠團圓。萬事萬物之圓美、欠缺總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輪轉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於月圓人散呢?繼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超越了時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謝庄《月賦》),共賞明月意味著雙方健在並互相思念,這就足以令人慶幸和寬慰。
蘇軾的這種自我慶幸和自我寬慰反映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蘇軾的思想深博而復雜,以儒為根底,但並不排斥佛、老,而且善於將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與儒學理論融匯貫通,用以處理行藏、出處、進退之節。中國士大夫對待人生、事業的挫折,大體遵循兩條道路:或放棄理想,與世浮沉;或堅持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哪怕碰得頭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蘇軾則以獨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走了第三條道路。他既不放棄理想,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極端激烈抗爭,而是聽其自然,力求超脫。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憂游卒歲,且斗尊前」(《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的態度來對待。天地無窮,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風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親人分離,他又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寬解祝福……作為近千年前的古人,蘇軾的人生態度不無缺憾,但他一輩子處人處事坦盪圓通,隨遇而安,因緣而適,有效地保持了內心的平靜,一生樂觀、開朗,達到了多少人心嚮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這就是蘇軾,這就是《水調歌頭》獨特藝術魅力之所在。
⑹ 蘇軾《水調歌頭》的300字的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於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佔了上風。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
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明月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憑借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裡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6)蘇軾水調歌頭優質教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
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名家評論
當代詞學家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中秋詞。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間之事實。揮灑自如,不假雕琢,而浩盪之氣,超絕塵凡。胡仲任謂中秋詞,自此詞一出,余詞盡廢,可見獨步當時之概。起句,破空而來,奇崛異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化出。「不知」兩句,承上意,更作疑問,既不知月幾時有,故亦不知至今天上為何年也。
「我欲」三句,蓋因問之不得其解,乃有乘風歸去之願,「我欲」與「惟恐」相呼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就本意說固高妙,就寓意說亦極蘊藉。「起舞」兩句,仍承上來,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風歸去,惟有徘徊於月下。自首至此,一氣奔放,誠覺有天風海雨逼人之勢。
換頭,實寫月光照人無眠。以下愈轉愈深,自成妙諦。「不應」兩句,寫月圓人不圓,頗有惱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轉,言人月無常,從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願」兩句,更進一解,言人與月既然從古難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軀,藉月盟心,長毋相忘。原意雖從謝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然坡公加「但願」二字,則情更深,意更厚矣。
⑺ 蘇軾 水調歌頭體裁
答案:《水調歌頭》體裁是長調。
古詩詞91字以上為長調、59~90字為中調、58字以內為小版令。水調歌頭全詞共計權97字,故屬於長調。
【全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宋]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由於作者與當權者政見不合,被排擠到密州去當地方官,心情很抑鬱,同時他已七年不見弟弟子由,心裡十分懷念,種種思緒通過此詞來抒發。
通過自己對兄弟的親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這首詞把宇宙、人生問題融合在一起,把對官場的思考和對弟弟的懷念貫穿到賞月中去,想像瑰麗而又不忘現實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
⑻ 蘇軾 水調歌頭 賞析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奇思,幻想遊仙於月宮。下片寫賞月後的體司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願望。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美,富於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⑼ 蘇軾的最詳細資料,水調歌頭板書、賞析、翻譯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於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於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
嘉佑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佑六年(1061)經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後值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還朝任職,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時期。他強調改革吏治,反對驟變。認為「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因意見未被採納,請求外調,從熙寧四年(1071)起,先後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處,多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蘇軾詩句深文周納,羅織罪名,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獄。5個月後被貶黃州為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馬光,廢除新法。蘇軾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由於與當政者政見不合,再次請調外任。先後任杭州、潁州、揚州知州。後遷禮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讀兩學士。紹聖元年(1094)哲宗親政後,蘇軾又被一貶再貶,由英州、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歸。死於常州。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政治上幾經挫折,始終對人生和美好事物有著執著的追求。他的思想主體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釋老思想中與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文學主張與歐陽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視文學的藝術價值。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創作以詩歌為多,計)2700餘首,題材豐富多樣。詩中表現了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關切,特別是對農民的同情。如《荔枝嘆》、《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五禽言》、《吳中田婦嘆》等。描寫自然景物的詩寫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尋味。如《有美堂暴雨》、《題西林壁》等。詩歌還反映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畫面,無事不可入詩。寫物傳神,奔放靈動,觸處生春,極富情韻,成一代之大觀。
散文成就很高,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談史議政的文章氣勢磅礴,善於騰挪變化。敘事記游的散文既充滿詩情畫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記》、《石鍾山記》、前後《赤壁賦》是其代表作品。
詞作多達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離別、男歡女愛的藩籬,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抒寫報國愛民的情懷。「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包括對農民生活的表現。詞風大多雄健激昂,頓挫排宕。語言和音律上亦有創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詞的發展史上開創了豪放詞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愛情詞、詠物詞均有佳作,表現出多樣化的藝術風格。
傳世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1.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歷代選蘇軾詞的也總選到這一首。
這詞作於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蘇軾四十一歲,時為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太守。題說「兼懷子由」,當時蘇軾與其弟子由已經六七年不見了。
這首詞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本來甚為明顯,蘇軾因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鬱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於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的矛盾過程。而前人卻多妄解,說神宗讀到「瓊樓玉宇」兩句,嘆雲:「蘇軾終是愛君」,即量移汝州。此說與事實不符。蘇軾移汝州在黃州之後,不能說因這詞而「量移汝州」。
詞的上片主要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是從李白《把酒問月》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兩句脫化而來。同時點明飲酒賞月。接下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贊美月夜;也有當今朝廷上情況不知怎樣的含意。《詩經》中「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並非問今天是什麼日子,而是贊美的語氣:「今天是多麼好的日子啊!」的意思。下面「我欲乘風歸去」三句,表面是說「我本來是神仙境界中來的,現在想隨風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瓊樓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經受不住天上的寒冷」。這幾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黨爭激烈,難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這里所謂「人間」,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奮發有為,做地方官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這樣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現出積極的樂觀的情緒。
詞的上片敘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發對兄弟的懷念之情。蘇軾和蘇轍,手足之情甚篤。據蘇轍《超然台記敘》說:「子瞻(蘇軾字)通守餘杭,三年不得代。以轍之在濟南也,求為東州守。既得請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蘇軾拋掉湖山秀麗的杭州,由南而北,原為兄弟之情。但到密州之後,仍不能與弟轍時常晤對。對弟弟的思念,構成這首詞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開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轉朱閣」,謂月光移照華美的樓閣。「低綺戶」,謂月光照著有離愁別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閣」「綺戶」,與上片「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光,也寫月下的人。這樣就自然過渡到個人思弟之情的另一個主題上去。「不應有恨」兩句是用反詰的語氣、埋怨的口吻向月亮發問。「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轉為安慰的語氣;既然月有圓缺,人有離合,自古皆然,那是沒有什麼可悲傷的了。惟願兄弟倆彼此珍重,在遠別時光里共賞中秋美好的月色。「蟬娟」,月色美好的樣子。此句從謝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蛻變而來。理解到遠別的人可以「千里共嬋娟」,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結束全詞,與上片結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這首詞的上、下片都帶有人生哲學的意味,如上片結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與陶潛桃花源詩所說:「凡聖無異居,清濁共此世。心閑偶自見,念起忽已逝」諸句約略同意。就是說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有凡境、聖域、清境、濁境。當一個人思想開朗、胸懷坦盪的時候,就是在聖域、清境里,反之,清境、聖域便都不見了。同時這也就是儒家「無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確對待事物的思想,那麼無論在哪裡都可以有所作為,心安理得。在人間也可以得到快樂,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樣可以做一番事業,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難全」含有這樣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這正是與月亮有圓時、也總有缺時一樣,原是自然界的規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詞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學意味的詞,到蘇軾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首詞雖然包含人生哲學,然而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首先感覺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到的是作者豐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說教。同時,詞里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後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沒有悲觀失望的消極思想,情緒是健康的。同時,這首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以它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所贊美所稱贊的名作。
2.這首詞寫於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的中秋節,這一年也是蘇軾出任密州的第三年。詞分為上闋和下闋,詞中有中秋的圓月,杯中的美酒,更有詞人深思,惆悵,困惑,幻想,相思,和最後的通透。蘇軾在詞的小序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閉上眼將自己放置在這樣的場景里,酒杯中殘留的曖昧余香,與流動在血液里的酒精,一起作用,小心而又劇烈地碰觸飲酒人此時敏感的神經。沒有醉酒的經歷,不過見過一些,聽過一些,在想,在那瞬間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感覺?月下,醉酒的人也許無法辨認,究竟是自己的視線模糊,還是事物的輪廓模糊。而我想,在覆蓋的模糊中,一定會有某種存在的確定主宰著人的意志。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時間在不停前移,時代在不斷更替,但人尋找自我宣洩的方式似乎並不輕易改變。記得在電視里看到過很多次人醉酒的場景,他們在自己搖晃的視覺空間中暴露著自己發問的慾望,但又似乎並不企圖找到任何想要的答案。中秋夜總能帶來很濃的相思情緒,盡管自己也曾遭遇那種相思中落寞,但卻不能說出這一晚與一年中剩下的364個夜晚有什麼區別。也許人們已經習慣地把它當作了一個悄悄承認自己消極一面的借口。蘇軾凝望著深藍天空中的明月,回味著滑過喉間的酒味,設下疑問,讓我們看到他心境的困惑與惆悵。這種方式的設問,讓我想起李白在《把酒問月》中寫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以前覺得天際因為它的廣闊無邊而寬容得能包容下每一個彷徨的人關於宇宙關於人生的疑問,但發現人們虔誠的等待卻被天際的空曠所嘲笑,答案埋得太深,人,依舊空洞而不知所措。但也許,對天設問是古人偏愛的一種形式,亦或是一種固執的表現。「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一句在回答前面問題的同時又設下了新的疑問,是蘇軾更深沉的思索。兩句相關聯的疑問讓詩人豐富幻想的產生展現得自然而符合情理。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一句寫到了詩人從現實中引出的幻想。覺得蘇軾是一個容易沉醉於自然里的人,如同在他的《前赤壁賦》中一樣,詩人在不經意間將自己和周圍的事物融在一起。我想這或許是因為蘇軾其人具有的浪漫的性格和飄逸的情懷,也或許是因為大自然——這個客觀的實體不會給人的思想和精神再帶去任何禁錮和壓迫,便也或多或少淡化了人們主觀情感里的痛苦。當時的蘇軾正遭遇著政治上的失意——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調任地方官,前途的渺茫,加上與弟弟子由各分處異地,內心的抑鬱如同一種強烈的葯劑,使他產生了「乘風歸去」的翩然想法。這也恰恰體現了蘇軾「出世」的思想。上闋最後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現實與幻想的摩擦,隱射出蘇軾矛盾在「出世」與「入世」間的復雜心態。他再次提出了上天和自己都無法作答的疑問,內心的蒼涼無奈與孤獨,赤裸在「青天」陪襯的「明月」里,而又被腦海中幻想與真實存在的現實所釋放。
我想,當心緒復雜或是混亂時,依賴某一種純粹的情感或許可以是一種得到救贖的方法。蘇軾對弟弟子由的想念不僅是當時特定環境下的產物,更是他尋找自我寬慰的一種途徑。在詞的下闋,詩人用一種美好的藝術形式,表現了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讓我們看到人生中的悵恨和悲怨被因此轉化為了哲學上的曠達。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此時的月亮被賦予了生命的跡象,月光從紅色樓閣到雕花門窗的流動,恰好與蘇軾波動的思緒所對應。月光最後移落到了長夜無眠的人身上。這樣的畫面讓我想起小時常背誦的李白的《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似乎思念的苦總會在月光的映襯下顯得越發深切濃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會因為有了黑夜中月光映照下影子的陪伴,而在不情願中更清楚的看到孤獨的全身。蘇軾在相思情最強烈時遭遇到月亮最最完整與明亮的一面,而無聲緩緩釋放熱量的月亮卻單純得一無所知。詩人用反詰的語氣發出了對月亮的質問:月亮本來是沒有恨事的,為何偏要在人們離別之時顯出晶盤的樣子,偏要增添人們多少「月圓人未圓」的悵恨。這是蓄謀的嘲弄?還是另類的同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既是對上一句的回答,又是詩人對人生的重新思考:自「古」以來,世上便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的一生中有歡樂必有悲苦,有團聚必有離別,就好比月亮也會遇到陰、晴、圓、缺。有人說這是蘇軾對人生哲理性的思索,他意識到了事物的殘缺性和兩面性。蘇軾將感情轉入理智,化蒼涼為明達,在對人生的詮釋中找到了自我寬解的路徑。不過想問自己:人在想不到其他出路時,是否常去找一些看似與自己「同命相連」的事物來進行類比,以此得到一絲絲的安慰?全篇的最後一句蘇軾寫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南宋謝庄《月賦》的詩句也寫道:「美人邁兮音塵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世上沒有完美的事情,那麼與親人的離別也就不用一直悲傷哀怨,只求永遠身體健康,能在千里之外共賞明月。不用懷疑,字的表面證實了詩人的灑脫與曠達 ——詩人似乎將自己對人生的思想領悟再一起升華,將之前所有的疑問化作一種美好的祝願,充滿迷茫苦悶悵恨凄切的情緒終究被積極達觀的心境所替代。但是想問問當時的蘇軾,難道糾纏於內心的的疑慮就真的那麼容易消散嗎?那「悲觀」連帶出的一切孤獨,迷惘,絕望,無助又有多少價值存在於一個人不可見的內心深淵呢?
記得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曾說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我想,人們喜歡事物激進發展的趨勢,我覺得這是蘇軾在寫作這首詞時所選用的一種模式。詞充滿了豐富的想像,豐富的描繪,豐富的情感,豐富的思想轉折——讓人豁然開朗的變化。只可惜,覺得詞中顯露的這些跳躍出現得太突然,到來的太快,似乎超越了時間可以測量的范圍。所以有些相信詞中隱藏著欺騙,痛心於詩人對自己傷痛的極力遮蓋與掩飾。不過,也有些嘲笑自己的這種想法,也許樂與悲的轉換可以是一瞬間的事,也許樂與悲之間根本就沒有明顯的劃分。蘇軾也只是努力在表現自己內心思想與情感的過渡。
⑽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既只要人常在。但作者知道人之離合與月之圓卻是自右而然,同樣不能圓滿,企望天專上的純潔,化悲怨屬而為曠達,似與嫦娥共舞,低照在門窗上,似乎瀟灑的帶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憤,千里共蟬娟」表達了作者樂觀的態度。「但願人長久,詞人不滿現實,縱然千里阻隔。蘇軾遙望月宮本詞開篇。
隨著月光的移動。「不知天上宮闕,從而感情轉入理智,豪邁的意氣,起舞弄影的飄逸中帶著幾分酒後的輕狂,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身處瑤池仙境,同樣一種缺陷的美好,也能同賞一輪明月。無眠的孤清與親人分離的悲涼只能唯圓月是問,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入。但天上恰如人間,照的屋裡的詞人難以入眠、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對比。既知此理便「不應有恨」,恍如咫尺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