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暗示教學法有什麼意義
這樣運用暗示教學法,把知識教學融入故事中,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把兒童的好奇、好動、好玩和探求知識的強烈慾望,引導到對科學知識的熱愛上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② 課堂教學管理標准方法間接暗示法是什麼
教師通過運用抄比較隱蔽的表達方式傳達課堂管理意圖讓學生在某種暗示情景中自覺遵守課堂管理要求的方法。
這種方法既有利於保護學生的自尊需要又能體現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像「現在同學們都在認真看書有的同學還動筆圈點已經進入學習的良好狀態」之類的暗示語會使本來認真看書的學生更加認真使一些不怎麼認真的學生自動端正態度。
運用這種方法要求教師必須洞察課堂情景特別是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力求准確而巧妙淡化管理「痕跡」。
③ 情境教學法和暗示教學法的區別
主要區別是,性質不同、作用和意義不同、方法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2、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創設出形象鮮明的投影圖畫片,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並藉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彷彿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師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進行著的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
二、作用和意義不同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情境教學,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後才影響於學生的。諸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游戲、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繪畫、體操、音樂欣賞、旅遊觀光等等,都是寓教學內容於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景教學對培養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像,開發智力等方面確有獨到之處。
三、方法不同
1、情境教學法
創設情境的途徑一般為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六種。
2、情景教學法
採用情景教學,一般說來,可以通過感知、理解、深化三個教學階段來進行。
④ 暗示法的暗示課程
一期暗示法課程一般約30天左右。每期10個單元,每天4課時,每周6天。每單元的重點是約1200個單片語成的對話和相應的詞彙表和語法注釋。對話根據詞彙和語法的難度分級。整個課程和每個單元的安排都有具體的規定。每一單元化3天時間,第一天,半天;第二天,一天;第三天,半天。每一新單元的第一天,教師討論該單元中的對話的一般內容(不是結構),然後發給學生印有對話及其目的語譯文的書面材料。教師回答學生有關對話的問題,然後教師再用特殊的方法進行第二、第三次朗讀對話。第二、第三天對課文進行初步和進一步的擴展練習。初步練習為對話的模仿、問答、閱讀以及對150個左右單詞的操練等;進一步的練習包括鼓勵學生根據對話進行重新組合和輸出、朗讀與對話、相仿的小故事等。
整個課程的安排是這樣的:第一天,對學生的外語程度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結果把學生分成兩個班級,一個是起步班,一個是非起步班。教師然後介紹課程的有關情況以及對課程應持的態度。這樣做主要是為了使學生進入一種積極的、輕松和自信的學習狀態。然後用目的語給每個學生起一個新名字,並用目的語文
化為其編造一個新的身世,以便在以後的課程中使用。整個過程中,有兩次對材料進行操練的機會。一是在期中,要求學生在可能的環境中練習目的語;二是在期末,要求每個學生用目標語根據語境即興表演。
聽力練習是暗示法的特色之一,暗示法中的聽力練習與一般的聽力練習不同,它們一般在每個單元的第一天進行。學生首先閱讀新課文並與教師討論其內容。然後,學生開始放鬆,舒適地坐在轉椅上聽教師用某一特殊的方式朗讀課文。在教師第二次朗讀課文時,他邊讀邊演戲般地在背景音樂中用動作將課文內容表演出來。這個階段里,學生按照教師的指點,躺在椅子上作有規律的深呼吸。Lozanov 認為,無意識的學習就此開始。
學生參加暗示法學習班完全自願。但是一旦參加,就必須嚴格遵守班級的規定和活動安排。學習期間,課堂上、校園里嚴禁吸煙。學生的心理狀態對成功至關重要。因而事先要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准備活動。他們不得對教學材料作任何的分析或安排,必須保持一種被動的狀態讓材料通過大腦,在大腦中反復。
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創造可暗示的課堂環境,用學生最可能接受和記憶的方法將語言材料教給學生。Lozano認為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對暗示法表現出絕對的信心;
(2)言談舉止和服飾一絲不苟;
(3)精心組織教學過程的開始階段,包括音樂的選擇和播放、守時等;
(4)對教學時間保持嚴肅的態度;
(5)進行測試並有策略地對待差的答卷;
(6)強調對教學材料整體的而非分析型的態度;
(7)保持謹慎的熱情Lozanov(1978:275-6)。
按照Lozanov 的要求。教師必須善於表演、唱歌並具有心理暗示治療的技巧,因而要經過3到6個月的培訓。
暗示法中教學材料分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的包括課文和錄音,間接的包括課堂布置和音樂。
4個小時的教學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口頭復習階段。教師和學生對前面學過的內容用研討或提問的方式進行復習;第二階段介紹和討論新的材料;第三階段,音樂時間是暗示法的最大特色。以下是Lozanov 這個階段的活動的描述:
一開始,所有談話停止一二分鍾,教師聽錄音機里放出的音樂。慢慢地,聽了幾段並進入狀態以後,他開始朗讀或背誦課文,聲音隨音樂的起伏而變化。學生邊聽邊看教材中配有譯文的課文。第一和第二場音樂會期間,有幾分鍾的沉默。有時間隔可長些並允許學生活動一會。第二次音樂播放前,又是幾分鍾的靜
默。聽了幾段音樂後,教師開始朗讀課文。這一次,學生合上書聽教師讀。最後,學生悄悄地離開教室。他們被告知可做任何與所學課文有關的家庭作業,但是晚上睡覺前和早上醒來後必須粗略地將課文讀一遍Lozanov,1978:272)
出處:《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⑤ 暗示教學法基本特點
暗示教學法抄也叫「啟發式外語教學法」。是由保加利亞的心理學家洛扎諾夫創立的一種學習語言的方法。此方法從1966年開始為人們採用,已經推廣到十多個國家,而且在非語言學科的效果也很好。
暗示教學法的原理是整體性原理。他認為,參與學習過程的不僅有大腦,還有身體;不僅有大腦左半球,還有大腦右半球;不僅有有意識活動,還有無意識活動;不僅有理智活動,還有情感活動。而人們在通常情況下的學習,總是把自己分成幾部分:身體、大腦兩半球、有意識和無意識、情感和理智等,它們總是不能協調,甚至相互沖突,因而大大削弱了人的學習能力。暗示教學法就是把這幾部分有機地整合起來,發揮整體的功能,而整體的功能大於部分的組合。
⑥ 暗示教學法的系統論述
暗示教學法
出自MBA智庫網路(http://wiki.mbalib.com/)
暗示教學法(Suggestivo Teaching)
目錄
[隱藏]
1 什麼是暗示教學法
2 暗示教學法的發明
3 暗示教學法的心理學依據
4 暗示教學法的基本原則
[編輯]什麼是暗示教學法
暗示教學法一詞,又稱啟發教學法,它是保加利亞暗示學專家格奧爾基·洛扎諾夫在60年代中期創造的,被稱為是一種「開發人類智能,加速學習進程」的教學方法。
暗示教學法的原理是整體性原理。它認為,參與學習過程的不僅有大腦,還有身體;不僅有大腦左半球,還有大腦右半球;不僅有有意識活動,還有無意識活動;不僅有理智活動,還有情感活動。而人們在通常情況下的學習,總是把自己分成幾部分:身體、大腦兩半球、有意識和無意識、情感和理智等,它們總是不能協調,甚至相互沖突,因而大大削弱了人的學習能力。暗示教學法就是把這幾部分有機地整合起來,發揮整體的功能,而整體的功能大幹部分的組合。
[編輯]暗示教學法的發明
在醫學上,暗示是指一個人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的一種作用。暗示療法是指通過醫生向患者暗示某種觀念,使患者在接受這些觀念的過程中解除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從而使疾病症狀得以減輕和逐漸根除的一種治療方法。
20世紀50年代中期,洛扎諾夫正是受到一起心理暗示療法成功案例的啟發,開始把全部精力轉向暗示教學的研究。9年後,他以充足的實驗根據證實了「暗示超常記憶力」 的存在。
同時,洛扎諾夫還有感於傳統教學落後於時代發展的現實,看到了改革的必要。他認為傳統教學的主要弊端在於:
①低估了人類學習的潛力;
②只強調刻苦,不講究方法,造成學習者不同程度的心理緊張狀態;
③沒有靈活運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缺乏建立在人體生理和心理研究基礎上的綜合性教學手段。
1965年,他領導成立了暗示法教學小組,第二年擴展為暗示法研究所,開始在16所實驗學校對五千多名學生進行實驗。結果表明,良好的學習氣氖能使外語學習效果成倍提高。l971年,在保加利亞召開了第一次國際性暗示法討論會,從此,暗示教學法迅速在許多國家被嘗試運用,並成為教育界紛紛探討研究的課題。
[編輯]暗示教學法的心理學依據
暗示教學法有一系列的理論基礎,如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神經生理學理論、精神治療學理論等,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心理學理論。洛扎諾夫的理論基礎是,學習應成為一種趣事,應當在無緊張的狀態下進行;作為人,其思維是在自覺意識和潛意識兩種意識層面上進行的;暗示是利用通常不用的大腦儲備的手段,目的在於加快學習。後來人們把它歸納為四條心理學上的依據:
1.人的可暗示性
即人的可意會性、可啟示性、可影響性,「是人類個體之中一種普遍的品質」,由於它才使人和環境間的無意識關系發生作用。人雖都具有可暗示性,但接受暗示的能力各不相同。它受制於發出暗示和接受暗示雙方各自的體力、智力、職業能力、社會地位等多種因素。如果前者在這些方面都優於後者,那麼就可產生較強的暗示能力,反之則可能使暗示受到抵制以至失去作用。人具有接受暗示的能力,但同時也具有反暗示的能力,這種反暗示的防線通常有三道:①邏輯防線,「對於它印象上認為不合邏輯動因的,一概擋駕」;②感情防線,「對於不能達到創造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一律擋駕」;③倫理防線,「凡與個人的道德原則相矛盾的暗示,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這三道防線為人所共有。在使用暗示教學法時,決不是要去強行突破這三道防線,而是相反,要取得與這三道防線的協調,引起心理上的共鳴,從而克服它。
2.人的無意識心理活動
無意識活動又稱非理性活動,是與有意識和理性活動相對的概念。人在進行理性活動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伴有非理性活動的存在。暗示學的研究認為,「即使最強烈的觀念,除非和個人的無意識心理傾向相結合,和他的態度動機相結合,和他對某一事物的期待相結合,和他的需要興趣相結合,並且和他的個人的情緒、智能、意志記憶要求等特性協調,否則是不能產生暗示效果的。」
3.人的非注意心理反應(又稱為非特定心理反應)
這是一種人未注意到的心理反應,如一個人聽另一個人說話,聽者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說者所說的內容上,這是一種注意的心理反應,也稱為特定的心理反應。說話者的語氣、語調、表情以及伴隨而來的動作、手勢、姿態等,也時不時地引起聽者的部分注意,這是聽者沒有意識到的注意,即模糊的注意。這種聽者沒有意識到的注意,就是非注意心理反應。
4.人的潛力
是指潛藏在人的大腦里和身體里的還未發揮出來的能力,也就是人深藏著還未動用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古往今來,世界上一切成功的科學發明、文學創作,無不是作家、科學家最大限度地挖掘並發揮了自己的潛力而做出來的。人的潛力的挖掘不是很容易的,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它都潛藏於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深處,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即特定的環境壓迫下,在某種強烈的動機、願望、目的及需要的促使下,才會顯露出來。人的潛力一旦挖掘出來,就可以使人產生超常的記憶力、想像力、思維能力等,暗示教學法正是用各種方式創造一定的環境和情境,迫使人發揮出自己潛在的各種能力。
暗示教學法的心理學理論根據都來自科學實踐,符合人的客觀實際。它所依據的人的可暗示性、人的無意識心理活動、人的非注意心理反應、人的潛力,總括起來,都是以人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注重人的感情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而這些也可理解為包含著人的情感和認知、人的直覺和創造性、人的個性與發展、人的潛能等因素。
[編輯]暗示教學法的基本原則
1.愉快而不緊張原則
愉快而不緊張的學習氣氛是利用無意識心理活動的必要條件。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緊張狀況,人的思維活動才能最活躍。因此,暗示教學法要求教學不應帶有任何緊張氣氛,要使學生在愉快、自然、輕松的情境中學習。在暗示教學中,愉快情緒不是來自要求學生掌握繁多的知識,而是來自學生主動索取知識的願望。因此要求教學形式要靈活多樣,教學方法要有利於消除學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勞、緊張、恐懼等感覺和情緒。
2.有意識與無意識統一原則
無意識心理活動使人們能和環境保持平衡,而且一切有意識的活動都建立在無意識的組合之上。「個人的見解、動機和記憶都受感情、想像以及其它無意識活動的影響」。只有當有意識與無意識和諧統一時,學生的智力和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洛扎諾夫認為,如果教學過分相信理性的力量,不顧及感情調節理智,無意識節有意識,最終只能造成理智和情感、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矛盾,加劇彼此間的不平衡,嚴重影響教學的效果。
3.師生互相暗示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師生之間建立一種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關系。這種師生關系不但能把握學生的情感,而且能使之與理智趨於一致,使學生通過有意識與無意識兩種心理活動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識。
上述三條原則之間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缺少任何一條,都不能稱其為暗示教學法。
⑦ 英語暗示法教學的一般步驟是什麼
「暗示教學法」是由保加利亞的心理學家洛扎諾夫創立的一種學習語言的方法。此方法從1966年開始為人們採用,現在已經推廣到十多個國家,而且在非語言學科的效果也很好。下面介紹幾種英語教學中的暗示法。
(一)環境暗示
暗示教學法認為,暗示是個人和環境之間一個經常性的交流因素,倘若能達到「人——環境」之間的「共振」,人與環境間的不斷交流就能達到最為和諧協調的境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建立在「有意識灌輸——有意識被動接受」這樣一個教學系統之上的,而暗示教學法則突出強調環境與人的「共振」。教的一方需要為學的一方創造一種共振的環境,在這樣一種共振體系中,學生便能自然的、不由自主的、超常的完成學習任務。無論是優美愜意的物化環境的陶冶,還是愉悅和諧的心理環境的感化,都能使學生在無對抗的狀態下,樂意、順利地接受環境的暗示信息,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師應該對教室進行科學合理的布置,為學生創設一個明快、舒適的學習場所,如在學習園地多展示一些學生的英文習作,以及與英語相關的圖片、資料等,多給學生以「英語學習是實用的、愉快的、不困難的」,「只要我努力,我就能成功」等一類的積極暗示,以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內組織興趣小組,讓他們根據教師指定的主題,如食品、飲料、動物等不同內容,收集圖片、包裝袋等與之相關的各類資料,分小組在班級內展出,並在黑板報上開辟欄目加以介紹,最後再進行小組間的評比,這不僅能起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還可以鞏固強化各單元的教學內容。
同樣,如果能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場景、氛圍等環境條件來強化暗示刺激,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如圍繞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在班級布置一個類似的環境,運用實物,藉助多媒體的光、聲、像等多種手段,以及教師的語言與肢體語言,使學生處於放鬆的假消極狀態,從而激發學生的感知和記憶潛力。如在教學「Halloween」時,教師先在課前收集整理好相關的資料,然後在班內進行布置,讓學生置身於節日氛圍中。教師再結合這個節日中的重頭戲—masks進行教學與操練,接著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從而對西方人過萬聖節的情況有個完整的了解,並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慾望。此時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一邊復習操練本單元教學內容,一邊自製面具,最後在各方面條件都成熟的時候,舉行化妝舞會,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在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緒是高漲的,心情是輕松的,他們關心的是在活動中如何表現自己,從而在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中復習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還鍛煉提高了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與交際能力。
(二)體態暗示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如果把表情、聲音作為非言語交流的符號,那麼言語只能表達信息的7%,而大部分是靠非言語來表達的。在言語和非言語行為結合在一起的時候,言語只能起到方向性或規定性的作用,而非言語行為才能准確地反映出話語的真正思想和感情,擔當起絕大部分的傳播職能。試驗結果表明,當人們搜集各種信息不一致的時候,其總體效果等於7%的言語聯系加 38% 的聲音聯系加上 55% 的肢體動作。「體態暗示」就是指教師在實施教學時,用體態語言把自己的用意、願望表露出來,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或明白教師的用意所在。體態暗示是溝通師生感情的特殊信息傳遞方式,尤其是在以語言文字為主的課堂言語交際中具有特殊的適用性和實用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更能體現暗示的委婉特點,起到感染、傳遞、調控、激勵等多方面的作用,往往教師的一束目光、一個手勢,就能使某個學生或者整個班集體產生某種微妙的心理變化,形成某種心理狀態,有效地提高言語交際的效果。例如在課堂上,對於表現較好的同學,教師可以豎起大拇指來稱贊,對於表現突出的同學,教師可以叉開食指和中指作「V」形,稱贊其高明,了不起。
同樣道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恰當地運用體態暗示的藝術手段,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新授句型 May I come in? Come in, please. 教師故意在臨上課前安排一位同學去辦公室取東西,學生自然就遲到了,只能在門口敲門:「I'm sorry. May I come in?」教師一邊說:「Come in,please.」,一邊用手勢來表示,學生根據教師的動作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義,然後教師再領讀幾遍,請學生再來表演,學生興致勃勃地看了又看,練了又練,短短的五分鍾時間就牢牢地掌握了這個句型。而且,在以後的課堂上,學生也能熟練地用它來表達遲到的歉意。這種方法依靠的是多次反復的訓練對感官產生刺激,刺激的次數越多,所產生的記憶就越牢固,從而逐漸使訓練內容從無意識轉變為有意識的,最後達到不再遺忘。
(三)活動暗示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碰到的最大「敵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夠,也不是學習內容深奧難懂,而是在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動機障礙。小學生天性好玩,生性好動,如果在教學中能把學習的內容以活動作為載體,來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調動學生的內需力,就可以輕松自如地「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和活動體驗來獲得認知發展」,熟練掌握所學內容。把活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引人入勝的練習形式,還能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慾。富有創造性的英語教師,總是善於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如游戲,表演唱,或是故事接龍,模擬交際活動等等,輕松地完成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Do you have any hobbies」時,教師新授完以後,安排了這樣的一個游戲——擊鼓傳花。要求學生在擊鼓時有節奏地詢問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weekends? 鼓聲停時花在誰手裡就由誰站起來回答。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放鬆大膽地展示著自我,體驗著成功的快樂,從而樹立起自信心。而活動中體現出來的自發性、隨機性和潛在性的無意識刺激,更是對學生有意識的學習起到了奠基和補充的作用,達到兩者「雙重交流水平」的和諧一致,從而創造出最佳的學習效果。
(四)自我暗示
我們每個人的自我形象就像一部電腦,要由自己來編排數據和輸入程序。你的生活環境,你的經歷,別人對你的評價和反應,你從過去的成功和失敗中獲得的經驗都會為你提供有關的數據信息。你通過反復編排把自己的形象輸入「電腦」,於是,在你心靈深處就出現了一個能夠指引你思維方式的自我意向。是誰在為你控制操作?就是自我暗示。自我暗示的方式主要有:寫名言警句提醒自己、自我形象設計、經驗總結、教訓啟迪、自我激勵等。成功教育表明:任何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潛能,而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挖掘他們的潛力,善於運用暗示手段,給予激勵和引導,激發孩子樹立學習的信心,學會認識自己、欣賞自己。例如面對考試,我們也不妨採用積極的語言暗示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充滿自信地對自己說:「我一定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我曾經第一,我就很有可能再成為第一。」 「只要我保持冷靜,我肯定能做好這份答卷。」
總之,教師要及時的、不斷的暗示學生堅持與放鬆,用良性語言激勵自己奮進。通過一次次反復的自我暗示,同一思想的不斷敲擊就會使它銘刻在潛意識中,學生的大腦和行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種積極的條件反射,從開始的有意識的自我控制,到後來的自覺行動,學生將會沿著良性的軌道不斷奮進。
⑧ 淺談如何通過腹部呼吸和冥想達到暗示教學法的目的
丹田呼吸法就是腹式呼吸法。
所謂腹式呼吸法是指吸氣時讓腹部凸起,吐氣時壓縮腹部使之凹入的呼吸法。正確的腹式呼吸法為:開始吸氣時全身用力,此時肺部及腹部會充滿空氣而鼓起,但還不能停止,仍然要使盡力氣來持續吸氣,不管有沒有吸進空氣,只管吸氣再吸氣。然後屏住氣息4秒,此時身體會感到緊張,接著利用8秒的時間緩緩的將氣吐出。吐氣時宜慢且長而且不要中斷。做完幾次前述方式後,不但不會覺得難過,反而會有一種舒暢的快感。實際上測定呼吸時的腦波,可以知道在吸氣時屏住氣息的瞬間則大鳴大放,而且在吐氣時 α波 也持續出現。也就是說,屏住氣息可以使得α波更容易出現。
做腹式呼吸時,體內會產生一種前列腺素的物質,可消除活性養,並且擴張血管的功能。當你做腹式呼吸法,活動橫隔膜時,它會從細胞內滲入血管及淋巴管,去除活性養的毒素、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做腹式呼吸可使腹部的各個內臟,皆得以受到呼吸節奏的刺激。這種刺激透過神經,做為一種和緩的呼吸節奏的自我調節信號傳至腦,腦在接受這些刺激之後便成為α狀態。
人靠呼吸存活,呼吸停止人馬上就會死亡,呼吸重要到幾乎等於人生,只有呼吸的人才有生機。然而一般的人大都只用淺呼吸過活(胸式呼吸),因此只使用到1/3的肺,另外2/3的肺都沉積著舊空氣。如果運用腹式呼吸法(呼吸意識化)進行呼吸,肺就能夠完全被使用。腹式呼吸能夠讓體內充分取得氣的功能,同時也攝取更足夠的氧氣。如此一來,既可凈化血液,更能促進腦細胞活性化。
所謂好的呼吸是在意識之下「緩緩」進行的,另外「深深的」也很重要。換言之,意識之下既緩且深的呼吸法是造就α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腹式呼吸法可使腦波維持在12赫茲以下,就大腦生理而言,就是α波最容易出現的時候,同時它能增進腦內荷爾蒙內啡的分泌,有助於創造力的開發。
在冥想中最重要的是呼吸法,所果未能掌握正確的呼吸法,無法實現深度冥想意識,所以,也可以說,呼吸法如何,將會決定冥想的成功與否。
⑨ 什麼叫暗示教學法:暗示教學法到底是怎樣的呢
暗示教學來法也叫「啟自發式外語教學法」。是由保加利亞的心理學家洛扎諾夫創立的一種學習語言的方法.
暗示教學法的原理是整體性原理。他認為,參與學習過程的不僅有大腦,還有身體;不僅有大腦左半球,還有大腦右半球;不僅有有意識活動,還有無意識活動;不僅有理智活動,還有情感活動。而人們在通常情況下的學習,總是把自己分成幾部分:身體、大腦兩半球、有意識和無意識、情感和理智等,它們總是不能協調,甚至相互沖突,因而大大削弱了人的學習能力。暗示教學法就是把這幾部分有機地整合起來,發揮整體的功能,而整體的功能大於部分的組合。
⑩ 暗示教學法是什麼
教學中運用人的無意識記憶,把人的理智活動和情感活動統一起來,使學生在輕回松、愉快的環境答中不知不覺得到學生到知識的一種方法。暗示教學法的關鍵在於組織和創造學習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彩用一系列的暗示手段,如,優美的學習環境,輕松舒緩的音樂、節拍、抑揚頓挫的配樂朗讀、逼真的情景的創設,演生動有趣的短劇,讓學生參與到活潑的游戲中,這樣,學生有良好的情感體驗,適於引發學生無意識學習的潛能,調動學生全部的身心活動,把把有注意力誘導和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造成一個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超強記憶能力,最有效地掌握教學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如教學《孔明燈》一課,教學開始,教師讓學生邊聽故事邊欣賞圖畫,學生都是故事謎,特別喜歡聽,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孩子們,他們彷彿看到了1000多年前諸葛亮發明孔明燈,利用孔明燈的情景,不知不覺中了解了有關孔明燈的一些知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研究孔明燈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