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班數學辨別里外上下前後左右教案和相應的說課稿,有嗎
設計意圖:
在一次游戲活動中,娃娃家的媽媽對爸爸說:"你去把奶瓶給我拿過來吧!"爸爸找了一會沒有找到,就問媽媽:"在哪裡呀?我怎麼找不到呢?"媽媽指著冰箱說:"在那裡呀!"可爸爸還是沒有看見。通過這次事件,我感覺小班孩子不能很好地用語言表達方位,因此在聖誕節來臨之際,我開展了此活動,希望通過活動的神秘和有趣讓幼兒輕松地掌握簡單的方位。
活動目標:
1.在游戲活動中理解並掌握方位詞:上下、里外。
2.積極參與、大膽講述,體驗游戲活動的樂趣。
活動准備:
1.創設情境:兩棵掛有禮物的聖誕樹;幾只放有禮物的聖誕帽子。
2.各種包裝好的禮物,聖誕老爺爺手套一隻。
3.音樂:聖誕歌。
活動過程:
(一)隨音樂進活動室。(播放聖誕歌)聖誕節快到了,聖誕老爺爺給我們准備了許多禮物,我們一塊兒去瞧瞧吧!
評:聖誕歌這段音樂比較輕松歡快,聽著音樂進活動室可以讓幼兒容入到聖誕節的氣氛里。
(二)感知方位:上下、里外。
1.找一找、說一說禮物在哪裡?
(1)師:聖誕老爺爺把禮物放在哪裡了?我們一塊兒去找找吧!(播放聖誕歌)評:讓幼兒自由找禮物,說說禮物放在什麼地方,這里給幼兒一個自由說的機會,同時也給了幼兒和老師、好朋友相互交流的機會。在音樂的伴奏下,氛圍比較輕松、活躍。
(2)提問:聖誕老爺爺把禮物放在了哪裡?
評:對小班的幼兒來說,說完整的語言是很重要的,這個環節不僅要讓幼兒理解上、下、里、外這些方位詞,還要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講述,這樣才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語言特點。
2.游戲:摸摸禮物跑回來。
聖誕老爺爺要請小朋友去摸摸禮物,你們願意嗎?(游戲玩法:小孩小孩真愛玩,摸摸這,摸摸那,男孩摸摸樹上面的禮物女孩摸摸樹下面的禮物快回來。)評:在理解方位詞的基礎上,和幼兒玩一個他們平時經常玩的游戲,加深了對方位詞的認識。這個游戲不僅活躍了活動的氣氛,而且可以遞進師生間的感情。幼兒對這個游戲很熟悉,所以我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男孩、女孩分開摸不一同方位的禮物,一方面增加了游戲的難度,同時解決了游戲時擁擠的現狀。
3.自由取下自己喜歡的禮物。
(1)師小結:聖誕老爺爺帶來了這么多的禮物,有的放在上面(動作),有的放在下面(動作),有的藏在裡面(動作),有的擺在外面(動作)。
評:教師結合動作小結禮物的方位,動作的表現更加形象,十分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
(2)小朋友你們想要這些禮物嗎?請你去拿一個自己喜歡的禮物。
評:看到這些包裝精美的禮物,孩子們一定很想要,如果一直把禮物掛在樹上或者放在帽子里進行教學,過一會就不感興趣了,所以設置拿禮物這個環節,進一步滿足孩子們的需要。
4.藏禮物,說說將禮物藏在了哪裡。
(1)你們玩過捉迷藏的游戲嗎?今天我們一起和禮物捉迷藏好嗎?
(2)你怎麼和禮物玩捉迷藏的游戲的?
評:"捉迷藏"這個游戲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首先讓幼兒自己選一個喜歡的禮物,然後和禮物玩"捉迷藏"的游戲,使禮物和幼兒直間發生關系,在玩"捉迷藏"游戲的過程中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的禮物藏在了什麼地方,這里說的方式也有好幾種,如先請幾個幼兒告訴聖誕老爺爺,然後請小朋友告訴旁邊的小朋友,這樣就滿足了他們說的慾望。"捉迷藏"的游戲可以使幼兒學習正確運用這四個方位詞。
5.歌表演"聖誕禮物"。
(1)教師演唱"聖誕禮物"。( 歌詞:聖誕禮物、聖誕禮物、在哪裡?在哪裡?有的放在上面、有的放在下面,真好看、真好看!聖誕禮物、聖誕禮物、在哪裡?在哪裡?有的藏在裡面、有的擺在外面,真好看、真好看!)評:老師利用幼兒熟悉的"兩只老虎"的旋律,重新填了詞,使小朋友聽起來很明了,而且加上動作,更加形象生動,小朋友非常願意表演。而且我利用聖誕老爺爺的形象演唱,小朋友更加覺得希奇,聽的很認真。
(3)幼兒跟著老師一起演唱。
聖誕老爺爺唱的好聽嗎?你們想唱嗎?那我們一起跟著聖誕老爺爺唱吧。
(三)拆禮物。
1.搖一搖、聽一聽,猜猜裡面裝的是什麼禮物?
2.拆開禮物,相互說說盒子里的禮物是什麼?
3.品嘗、分享糖果。
評:最後一個環節是本活動的高潮部分,其實從一開始幼兒就很想擁有這份禮物,當我以聖誕老爺爺的口吻說要把禮物送給他們時,他們可高興了,個個都迫不及待地想看裡面到底藏了什麼東西?於是我藉助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搖一搖,猜一猜裡面到底藏了些什麼,這里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想像力,小朋友的猜想很多,有的說巧克力、有的說積木、有的說小手帕……在這個充滿神秘的盒子里,到底藏著什麼呢?小朋友已經等不及了,於是我又以聖誕老爺爺的口吻請小朋友自己動手拆禮物,然後把自己收到的禮物告訴旁邊的小朋友。
活動延伸:
在日常活動中鞏固、運用上面、下面、裡面、外面等方位詞。
⑵ 小班辨別同伴的聲音教案
活動意圖:
小班的幼兒對生活中一些物品發出的聲音比較感興趣,根據幼兒興趣愛好開展了此次活動《好聽的聲音》,引導幼兒在聽辨中區別、了解各種聲音所表示的意義。擴大幼兒聽辨聲音的范圍,培養幼兒聽辨聲音的能力。體驗探索聲音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學兒歌,了解不同物品的聲音。
2、探索聲音的樂趣。
3、體會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
活動准備:
黃豆、米、罐子寶寶、標記圖、地飾標記圖。
活動過程:
一、根據生活經驗,大膽猜測罐子里的物品。
1、出示罐子。
罐子寶寶和我們一起學本領。
數一數。罐子寶寶。(四個)
這些罐子寶寶有什麼不一樣?(顏色,高矮)第一個是什麼顏色的?
小結:顏色,包裝,高矮都不一樣。
數一數幾個高,幾個矮。
2、罐子寶寶里的聲音。
罐子寶寶有聲音嗎?
1)空罐子
2)「米罐子」
你聽到什麼聲音?(幼兒大膽說,沙沙沙的聲音)
怎麼會有聲音?(幼兒猜測原因)
猜罐里放了什麼東西?(根據生活經驗猜測)
你們猜對了嗎?(驗證答案,體驗成功的喜悅)
小結:米罐子,沙沙沙。
3)「石頭罐子」
搖一搖,猜一猜。
小結:石頭罐子,當當當。
4)「黃豆罐子」
搖一搖,猜一猜。
小結:黃豆罐子,嗒嗒嗒。
黃豆長什麼樣?有什麼本領?
小結:可以做成許多豆製品。
3、罐子寶寶里裝的東西不同,碰撞發出的聲音也不同。
米罐子,沙沙沙;石頭罐子,當當當;黃豆罐子,嗒嗒嗒。
二、尋找相同聲音中,鞏固不同物品的聲音。
1、有的罐子寶寶里放了米、有的放了黃豆、有的放了石頭。
這里有許多小罐,請你來搖一搖,聽一聽,你的小罐發出了什麼聲音?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猜測並驗證)
2、為罐寶寶找相同聲音的朋友。
每人一個罐子,聽聽是什麼聲音,請相同聲音的寶寶一起搖,並說出好聽的聲音。
請個別幼兒搖,並說出好聽的話,如米罐子,沙沙沙。請米罐子的寶寶一起來,到米罐子寶寶的家。聽口令搖。
三、在游戲中,體驗聲音帶來的樂趣。
⑶ 中班數學教案《辨別異同》
活動准備
蝴蝶找花的PPT。
蝴蝶、四朵花圖片,頂部貼有蝴蝶圖片的棍子一根。專
活動目標屬
學習藉助圖片分辨音樂樂句。
能夠用連貫、優美的肢體動作表現音樂內容。
感受音樂優美、動人的旋律,體會音樂中蝴蝶找花的快樂。
⑷ 中班的辨別異同教案怎麼寫
活動目標:
1、學習10的形成,知道9添上1是10,了解9、10相鄰兩數的關系。
2、培養幼兒內的觀察力,能仔細地觀容察並說出物體的數量,嘗試對物品進行統計。
活動准備:
1、花園背景圖,10朵紅花、10朵黃花、10隻蜜蜂、10個蝴蝶的粘貼卡片。
2、幼兒人手一份內容不同的食品店和統計表一份。
⑸ 鑒別腐敗的食物教案
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
[教學目的] 讓學生知道變質食物對健康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變質食物對健康的危害。
[教學過程]
1、導入,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 吃完東西後,肚子很不舒服(疼痛、腹瀉、嘔吐, 請學生談親身體驗) ,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是因為 吃了不幹凈的食物為了我們的健康,這堂課就來學習「不吃變質的食物」 ,板書課題。
2、什麼是變質的食物?指沾有細菌、毒素和蟲卵的食物,食用這些食物就會引起食物中毒。哪些是容 易變質的食物(罐頭、水果、肉類等)
3、食物中毒的症狀: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無力等,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被污 染的食物被食用後,還可引起痢疾、傷寒、肝炎及寄生蟲等傳染病。
4、怎樣預防食物中毒?四人小組討論、記錄,派代表回答。
5、教師小結:吃干凈的食物,腐敗、有異味、潰爛不潔的食品和水果不能吃,餐具清潔,小攤上的東 西不要亂吃,購買食品要注意。
6、學生朗讀課文,完成課後練習。
7、效果考查:怎樣防止病從口入?
[板書設計] 不吃變質的食物
1、 吃變質食物引起的症狀和疾病: 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無力、痢疾、傷寒、肝炎、寄生蟲病
2、 怎樣防止病從口入?
⑹ 蒙氏不同物體辨別教案
目 地 要 求
1、感知10個以內物體一對一或一對集合的現象。
2、在操作中感知物體數量的對應關系。
3、樂意探究,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准 備
教具:4個盤子,巧克力豆若干。
學具:盤子、豆子若干。油畫棒若干。
內 容 與 指 導
一、早談:國旗下好孩子。
科學領域:物體的對應(蒙氏)
活動過程:
1、 預備活動。
師幼互相問候。
走線,線上游戲:點豆豆。幼兒在線上走,教師站在線的出
口處,給每位經過的幼兒一顆巧克力豆給予獎勵。
2、 集體活動。
① 感知「一對一」的現象。
師:剛才小朋友都吃了巧克力豆,現在我這里還剩下4顆,
把它裝在四個盤子,怎麼裝呢?誰來說一說?
小結:4顆豆豆分別裝在4個盤子,一個盤子里裝1顆。
② 感知「一對二」的現象。
師:兩顆豆豆說他們是好朋友,不能分開,那怎麼辦呢?請
你們想想辦法。
小結:4顆豆豆分別裝在兩個盤子里,一個盤子里裝2顆。
③ 操作活動「分豆豆」。
師:幼兒感知在一對一或集合的現象:在一個盤子里裝一個
豆豆或裝幾顆豆豆。
3、 游戲活動。
師:扮演漁翁,幼兒扮演小魚,邊念兒歌邊做魚游的動作。
當漁翁抓到一條魚寶寶時,一名幼兒就要圍著漁翁游動,變
化魚寶寶的數量,游戲可繼續進行。
4、 幼兒操作。
師:准備各種材料讓幼兒分組操作學具。
5、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反 思 與 調 整
能力強的幼兒掌握比較快,能力弱的幼兒還不懂期中的含義。
⑺ 小班 不做危險的事,辨別陌生人教案
活動設計背景
保護幼兒的生命是幼兒園的首要任務。我作為,幼兒教師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尤其是小班幼兒剛進入幼兒園,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意識都很弱。幼兒安全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幼兒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安全教育應把握時機。所以,我抓住這個機會對我們班幼兒進行了一系列的安全教育,從小班就堅持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培養和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活動目標
1.知道不能輕信陌生人的話,不跟陌生人走。
2.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處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形成自我保護能力。
活動准備
1.有關的圖片四張。
2.玩具、果凍、巧克力。
3.請一位幼兒不認識的阿姨扮演陌生人,並設置表演情境。
活動過程
一、故事《古麗和陌生人》
開始部分:
1.講述故事《古麗和陌生人》:古麗獨自在院子里玩,這時一個陌生人問他公園怎麼走,古麗有禮貌地告訴了他該怎樣走,陌生人非常感謝古麗。回到家裡,古麗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說:「古麗,你做得對!不過還有一些事情你要多加註意。」古麗連忙問媽媽:「還有什麼事情應該注意的呢?」
2.集體討論:(1)媽媽為什麼說古麗做得對?(2)我們來猜猜媽媽還對古麗說了哪些應該注意的事情?
3.出示圖片:
圖一:陌生人要你跟他出去玩時,你不能跟他一起去。
圖二:陌生人給你玩具或好吃的東西﹙果凍,巧克力﹚時,你不能要。
圖三:陌生人要去你家時,你不能帶路。
圖四:陌生人硬拉你跟他走時,你要反抗,大聲呼救。
二、情境練習情境一:一個陌生的叔叔對一位小朋友說:「小朋友你真可愛.我請你吃果凍。」接著又拿出玩具給他玩。
集體討論: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禮物,應該怎樣對他說?
情境二:一個陌生的阿姨敲門進入教室,對某幼兒說:「我是你媽媽的好朋友,她今天沒有空來接你。讓我送你回家,跟我走吧。」
教師提醒:(1)你認識她嗎?(2)如果你不認識她.能不能輕信她的話?(3)那你應該怎麼對這位阿姨說?
教師小結:對待陌生人要有禮貌,但不能輕易相信他們的話,尤其是不能跟陌生人走。
教學反思
我通過這節課和幼兒講古麗和一個陌生人之間發生的一段事情,引發幼兒在現有經驗的基礎上談談對「陌生人的理解,以及遇見陌生人應注意些什麼。再通過集體的學習,幫助所有幼兒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處的方法,讓孩子知道如何應變可能遇到的危險:我認為僅僅告訴幼兒「不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況.然後指導孩子如何去做。所以我在活動中設置了一些與幼兒實際生活非常貼近的情境,引起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認識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現象,初步對我們班幼兒形成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下次,我用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激發幼兒對安全教育的興趣。
⑻ 綜合實踐活動教案如何辨別方向
1用手錶
一般來說,在當地時間6時左右,太陽在東方,12時在正南方,18時左右在西方。根據這一規律,便可以利用手錶根據太陽概略判定方向。
方法是:將手錶放平,以時針所指時數(每日24小時計時制)折半的位置對准太陽,「12」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如在當地時間上午9時,應以折半的位置「4」和「5」之間對准太陽;下午2時(14時)40分,應以7時20分對准太陽。為便於判定,可在時數折半的位置垂直豎立一細棍或細針,使其陰影通過表盤中心。判定時,應以當地時間為准。
注意:此方法在北緯23度30分以南地區,夏季太陽垂直照射,不便使用。(即赤道及南半球地區不能使用)
看不見太陽的情況下(北半球):
1、植被:枝葉旺盛為南,獨立樹通常南面枝葉茂盛,樹皮光滑;
2、鋸開的木樁:年輪較疏的為南面、北面密。大岩石、土堆、大樹南面草木茂密,而北則易生青苔。
3、房屋的座落及朝向:國內民房大多為背北朝南,安徽的徽州正好相反;
4、利用一根直木棍及太陽來判定方位。主法是:用一根直桿(直木棍),使其與地面垂直,把一塊石子放在直桿影子的頂點A處;約10分鍾後,當直桿影子的頂點移動到B處時,再放一塊石子。將A、B兩點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的指向就是東西方向。與AB連線垂直的方向則是南北方向,向太陽的一端是南方。
5、夜間判定方向:北極星是正北天空中一顆較亮的恆星,夜間找到了北極星就找到了正北方。
6、積雪的融化 積雪融化的地方定是朝南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