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園戶外活動弓箭的教案
活動目標1.大膽地探索輪胎的多種玩法, 發展走、跑、跳、跨、平衡等基本技能。
2.培養幼兒積極與同伴合作游戲的意識及勇敢、自信的心理品質。
活動准備:輪胎 和幼兒人數相等、小梯子2個、繩子、紙棒、小皮球障礙物若干。
活動過程一、准備活動韻律操( 自編動作): 頭部、肩部、擴胸、體側、體轉、弓箭步、下肢、全身、跳躍二、自由玩輪胎1、幼兒自由組合, 在操場四周自由玩輪胎並探索輪胎的各種玩法。
2、教師觀察: 誰玩輪胎的方法最多, 誰最會玩, 誰能和別人玩得不一樣。
指導重點:
(1)引導幼兒相互學習, 及時糾正動作。
(2)指導幼兒滾、走、跳輪胎時, 要注意自我保護, 出汗太多時注意休息, 並用干毛巾擦汗等。
(過渡環節老師擺放器材,生活老師組織幼兒休息、脫衣、擦汗等)三、集體練習1、教師引導幼兒說說輪胎有幾種玩法, 怎麼玩。
2、集體跨輪胎。輪胎單放或重疊在地上, 單腳從輪胎一端跨入另一端。
3、指導重點:
1、對能力較弱練習難度較大幼兒, 教師可用"你需要老師的幫助嗎"等語言進行提示和幫助。
2. 讓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練習的難度。
四、競賽游戲: 極限挑戰1、將幼兒分成 4 組進行迎面接力, 每組准備輪胎1 個, 小梯子1個。
2、教師示範: 第一、二組幼兒抬著有輪胎的梯子, 到達終點交給對面小朋友; 第三、四組幼兒接過梯子, 到達終點時交到對面小朋友手中, 依次類推。
五、結束部分1.帶領幼兒做腰、腿等部位的放鬆運動。
2. 組織幼兒整理運動器械。
『貳』 描而樂《貓咪射箭》教學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繪本初步感知螺旋彎繞,了解生活中的螺旋彎繞。
2.嘗試用身體動作來表現螺旋彎繞,體驗身體彎繞的樂趣。
『叄』 關尹子教射教案
關尹子是著名的箭術教師。列子跟他學射箭。有一次,列子接連幾箭都射中了靶心。他高興地跑去問關尹子:「老師,我可以算學會射箭了吧?」關尹子反問他:「你自己知道了能射中靶心的道理嗎?」列子說:「那我可不知道。」關尹子說:「那不行,你還不能算是學會射箭了,回去再學!」列子回去以後,認真琢磨射箭的道理,又苦練了三年,箭術進步得非常快,到了百發百中的地步。他又去向關尹子報告自己的學習成績。關尹子還是問他:「現在你知道能夠射中靶心的道理了嗎?」列子說:「知道了。」關尹子高興地鼓勵列子:「好!這樣你可以算學會射箭了。無論干什麼事情,都要懂得它包含的道理。學射箭應該這樣,治理國家和做人更應該這樣。」
【提示】
列子雖然接連射中了靶心,關尹子卻不承認他學會了射箭。為什麼?因為列子並沒有掌握射箭的規律。不掌握規律而射中靶心,是偶然的;掌握了規律而射中靶心,才是必然的。關尹子不愧是著名的箭術教師。我們做事情要有成功的把握,就應該努力去掌握規律,提高自覺性,克服盲目性。
【原文】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1)。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2)?」對曰:「弗知也(3)。」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4)。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5)」
——列子
【注釋】
(1)請——請教,問。
(2)所以——表示「……的原因」。
(3)弗——不。
(4)守——遵守。
(5)為——治理。
『肆』 小班蒙古族射箭體育游戲教案
教材分析:抄題材體裁襲,內容形式,結構背景,教學目標: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引導法等,教學准備:CAI等多媒體課件,教學重點, 難點: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a.課前准備,b.師生問好,二,導課,情景展示圖片,學生觀看思考回答,三,進行新課,a.出示課題,b.教師採用圖片法, 啟發式,引導法,敘述法,示範法,談話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c.學生個別先掌握內容,分組掌握內容,全班掌握內容,學生在教師引導配合中進一步掌握內容,d.本節課內容豐富難易安排合理,形式新穎不拘一格,結構緊湊不拖沓,分層分部分版塊,e.學生在教師引導配合中進一步掌握全部知識內容,實現本節可制定的教學目標,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f.拓展延伸,四,二度創作,五,小結反思。
『伍』 戊戌變法與新文化運動的異同點
變法內容
新政內容主要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皇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這令光緒傾向以明治維新為改革的藍本的。
教育改革
舉辦京師大學堂 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等學堂,州縣設小學鼓勵私人開辦學堂 設立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派皇族宗室出國游歷,挑選學生到日本游學 廢八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 設譯書局 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
經濟建設
康有為強調中國必須以工商立國,才能富國養民;另因為官辦企業多弊病,故也著重鼓勵民辦企業。 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在各省設分局 廣泛開設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訂立獎勵學藝、農業程序,編譯外國農學書籍,採用中西各法切實開墾 頒發制器及振興工藝給獎章程 在各地設立工廠 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 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名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 倡辦實業,促進生產。 鼓勵私人開辦工礦企業
軍事方面
改用西洋軍事訓練 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 頒發興造槍炮特賞章程 籌設武備大學堂 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槍炮
政治方面
裁減冗員 設置京卿學士,以集思廣益 准許地方官與士民上書 改上海《時務報》為官報,創設京師報館 開放新聞自由 按月分類列名每年收支 康有為還有好些未發表的新政,如尊孔聖為國教,立教部、教會,以孔子紀年,制訂憲法,開國會,軍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親自統帥陸海軍,改年號為「維新」,斷發易服,遷都上海等。據康有為表示,自軍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緒的同意。 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意志帝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占旅順大連,法國進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強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清朝,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鍾。 榮祿
光緒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後的手裡。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後同意光緒帝進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緒帝帝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帝帝召見康有為, 調任他為京章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 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新政內容主要有:裁汰冗員、廢八股、開學堂、練新軍、滿漢平等,等等;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帝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正在變法的時候想要推薦使把型號特別地當作明治維新的改革前進了。 戊戌政變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太後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 9月19日,慈禧太後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帝,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譚嗣同拒絕出走,表示:「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其他數十人被捕,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唯一在地方徹底實施變法的地方巡撫湖南巡撫陳寶箴被革職,且永不敘用。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即現北京大學)和各地新式學堂被保留外,其餘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廢止。 譚嗣同英勇就義
新文化運動
作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即圍繞著「四提倡,四反對」而進行的具體實踐活動。前期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後期則由先進的知識分子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題。 魯迅
有具體一例可觀:就新文化方面,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也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張: 一曰:需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需講求文法 四曰:不做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他認為,新文學的語言是白話的,文體是自由的,這樣就可以注入新內容、新思想。
編輯本段進步性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編輯本段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李大釗
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於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以及對西學的全盤肯定具有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