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教版一年級下《求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案
一、引入
談話:秋天是豐收的季節,葡萄熟了蘋果熟了……小猴子可開心啦!因為它們又可以吃到最喜歡的玉米和桃子了。兩只小猴子來到山下掰玉米,一隻小猴子掰了4個玉米,另一隻掰了15個。請你算一算,它們一共掰了幾個玉米?你是怎樣想的?
二、展開
1、猜一猜。
談話:兩只小猴子來到山下采桃子,不一會兒已經采了23個桃子(出示情境圖中的一部分,其中書上還剩的5個桃子不出現)。請你猜一猜,樹上原來有可能有多少個桃子?為什麼?小組討論交流。
重點討論兩種情況:如果樹上的桃子采完了,那麼原來是23個;如果樹上的桃子還有剩餘的,那麼原來可能是24、25、26……但不可能少於23個。
2、說一說,算一算。
(1)(出示情境圖中還剩的5個桃子)提問:小猴子沒有采完桃子,樹上還剩幾個桃子?
樹上原來有多少個桃子,你們知道嗎?請大家動動腦筋想一想該怎麼算?為什麼?小組討論交流。
(2)討論後明確:樹上原來的桃子樹是總樹,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采走的23個,另一部分是還剩的5個。求原來有多少個桃子,要不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計算。
(3)列式計算(板書:23+5=28或5+23=28)。
追問:23、5、28分別表示什麼?23+5=28表示什麼?(引導學生再說一說列式的思考過程。)
(4)指導口答。
三、游戲活動
1、師范游戲:借給某某同學12朵花,還剩3朵。算一算老師原來有幾朵花?怎麼想的?
2、學生游戲:同桌合作,模仿剛才的借花游戲,同時說一說游戲過程:借給某某同學幾朵,還剩幾朵,原來有幾朵。
四、實際應用
談話:通過剛才的借花游戲我們已經知道原來有多少,只要把借走的和剩下的這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計算。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
1、「想想做做」第1題。
要求仔細看圖,用兩句花說一說圖中小朋友拼圖的情況。
提問:這盒拼圖一共有多少塊拼板?你准備用什麼方法計算?為什麼?
2、「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看圖說一說乘車的情況,再根據問題的選擇算發,並說一說理由。
3、「想想做做」第3、4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對已經解答的幾個問題進行反思。指出:這幾個問題都是把兩個部分合起來,求出總數。
② 哪裡有老四步的視頻教學各位大哥大姐幫幫忙給發一下
http://www..com/s?wd=%C0%CF%CB%C4%B2%BD
這里看看
或者你也可以到當地音像書內店都可以買容
③ 小班美術葡萄熟了教學反思
中班美術教案:《葡萄熟了》目標1、嘗試手指作畫的快樂。2、學慣用圓形組合專表現葡萄。准備:屬紫色、綠色、褐色廣告色,練習冊,一串葡萄。活動與指導:1、看老師不用筆也能畫畫。食指蘸紫色由下向上豎按葡萄,再用食指蘸褐色,豎指畫枝梗,蘸綠色橫指畫出葉子。引起幼兒用指作畫的興趣。2、出示葡萄,引起幼兒觀察葡萄,一顆一顆葡萄珠排列的樣子。3、用練習冊在葡萄葉下面,從下向上用食指蘸紫色點畫葡萄。4、評議幼兒作品,表揚幼兒大膽嘗試手指畫的積極性。
④ 小班體育游戲葡萄熟了教案與反思
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專的特點、教材的編寫屬意圖、完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
⑤ 公開課中班藝術葡萄熟了教案怎麼寫
中班美術教案:《葡萄熟了》
目標
1、嘗試手指作畫的快樂。 2、學慣用內圓形組合表現葡萄容。
准備:
紫色、綠色、褐色廣告色,練習冊,一串葡萄。
活動與指導:
1、看老師不用筆也能畫畫。食指蘸紫色由下向上豎按葡萄,再用食指蘸褐色,豎指畫枝梗,蘸綠色橫指畫出葉子。引起幼兒用指作畫的興趣。
2、出示葡萄,引起幼兒觀察葡萄,一顆一顆葡萄珠排列的樣子。
3、用練習冊在葡萄葉下面,從下向上用食指蘸紫色點畫葡萄。
4、評議幼兒作品,表揚幼兒大膽嘗試手指畫的積極性。
⑥ 淺談如何上好語文活動課
活動課是把學生的活動作為載體,以學生為主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小學語文活動課實際是一種具有客觀現實性的實踐活動,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有趣的活動去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想像力,讓學生在針對性的活動中對課文的內容產生感性認識。它既不同於語文課,也有異於課外活動。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活的,即做到氣氛活、方法活、思維活。語文活動課要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使他們在活動中發揮各自的特長,拓寬知識面,增強學習語文能力。
把握語文活動課的特點,上出語文活動課的特色
要把握語文活動課上活,首先要把握其特性。小學語文活動課的特性有五種:一是目的性。作為小學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語文活動課,它與語文學科一樣共同擔負著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身心素質,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和個性發展的重要任務。因此,開展語文活動課,我們應有明確的目的性。二是參與性。語文活動課應讓學生唱主角,以學生為活動為主體,大膽讓學生主動投入、自我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全部參與,還要讓學生全程參與。三是實踐性。教師要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聽、說、讀、寫、演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運用語言,學好語言。同時課文活動還要起到使學生認識生活、感知社會的作用。四是趣味性,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確定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力求新穎有趣,富有吸引力。五是個性。語文活動課要體現因材施教原則,有利於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小學語文活動課設計。實施過程中只有充分體現這幾個特點,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活動,才能上好課外活動課。
創設活動情境
要想把語文活動課上活,活動情境一定要活,特別是活動內容要活,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能使學生產生興趣。五年級第一學期,我與學生大多不熟悉,為了使大家能盡快互相了解,溝通就設計了這樣一堂活動課,讓每個學生給自己畫像(說說自己)要求從外表、年齡、性格、愛好、特長等方面進行自我介紹。學生彼此自我介紹促進了互相了解且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和口頭作文能力,再如每學期開始,我都開展一次班內講故事比賽,讓學生講假期積累的有趣故事,這種語文活動課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使學生積累了寫作材料。像這樣的語文活動課,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生自然趕興趣,也容易活起來。
語文活動課的形式要活
這里的形式主要是指活動的組織方式、教學方式、活動方法等。教學中要根據創設的活動情境,選擇有利於調動學生活動積極性的方式、方法、生動活潑地實現教學目的。如教學課本中的寓言、童話故事時我採用課本劇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在我指導下學生自己將寓言、童話故事改編、導演、排列成小品參加競賽,這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再如,進行人物描寫的片段訓練時,我在課前讓學生排練一段舞蹈。課堂上,讓一名女學生穿上服裝隨著樂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翩翩起舞,再引導學生按片段的敘述描寫的要求去觀察表演,然後口頭作文,書面作文,這堂課運用了多種媒體手段。學生有演、有看、有想、有說、有寫、上得繪聲繪色,生動活潑。
語文活動課的活也要注意一個原則,既活要有度,不是為了活而活,而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活動積極性,讓學生對活動有濃厚的興趣,很好地完成活動內容,實現活動目標。
重視學生活動的心理准備,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語文活動課的主要功能是發展學生獨立的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自主獨立的個性,學習良好的做人品行。作為教師應針對這一特點,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活動中得以充分的發揮,揚長、避其短,使學生通過活動明白:為了解決問題,就要靠個人的理解、情感、意志參與活動。當學生認識到活動的目的時,再有教師來引導,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其獨立性,讓他們名副其實的活動起來,在實踐中認識世界,擴展和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明白做人的道理。
例如,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晏子使楚》,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取了活動的形式,首先讓學生自己讀通課文內容,了解課文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想侮辱他,晏子反駁了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從而表現出了晏子機智、勇敢、能言善辯,接著要求學生自主選擇課文中的人物,進行對話練習,最後進行課本劇的表演。通過這節語文活動課,不僅展示了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而且拓展了他們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應做一名機智、勇敢、報效祖國的一代新人,在這種授課過程中,由於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必然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成果。
強調實踐,著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活動課,就是要求學生親自參與活動,動腦去認識,動手去實踐,在實踐中學會知識,掌握技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活動課《學習做編輯》,這一課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整理學習知識的實踐活動能力。根據這一教學內容,首先布置學生做好准備工作,接著教給學生摘錄有益的課外讀物,最後安排自己的筆記本中,通過這樣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好動手記錄的好習慣,使不喜歡動筆的同學,開始逐漸喜歡動筆了。
重視學科的綜合性,在認識過程中進行再創造。
列寧指出: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先基本觀點。語文活動課的類型很多,無論什麼類型的活動課必須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走出課堂,參觀訪問,是學生聯系實際,聯系生活,認識社會的大課堂,是語文活動課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明顯區別,也是促進學生認知與情感發展的重要途徑。它可使學生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身心得到全面發展,更完善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小學高年級階段的語文活動課,採取走向社會的形式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思辯興趣、審美興趣等,這類活動課適於高年級階段的學生,有利於發展他們學習語文的廣泛性、持久性和深入性。如看西部說西部畫西部寫西部是小學語文的一次獨特的綜合活動。
其優點:集於學科的綜合性。
活動課的第一過程是使學生在認識事物(看西部的發展)過程中了解銀川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然後在實踐中(參觀訪問,當一小時建設者),使學生的思想認識發生質的飛躍。
認識中產生創造力。
在西部對自己產生巨大吸引力與影響力,教師進了第二、三步,說西部、畫西部。學生對這具有觀察意義的參觀、訪問活動記憶猶新,通過說西部的壯觀和西部今後的遠景,藉助於手中的筆進行創造性的描繪,謳歌贊美改革開放的銀川。
感受與實踐的統一。
當一幅幅作品把西部描繪下來後,學生們根據自己的作品加以豐富想像,再用文字表達出來,雖然學生寫作水平不同。但在他們的作文中可以看出與以往作文明顯的區別在於,他們寫出了各自真實的內心感受。
綜上所述,在語文活動課,只有堅持實踐的觀點,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愛好、興趣,教師從中加以合理的引導,才會加深和拓寬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從而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