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網路名片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首七言絕句,該作品無比生動的描繪出了杭州西湖夏季時的不勝美景,是歌詠該景緻的經典作品。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西湖六月美景的贊美之情,同時從「別樣紅」之中,透出作者是在以歡快的心態送友。讀者可以體會出:作者一邊陪著朋友走在路上,一邊和朋友談笑風生。因為只有具有如此「談笑風生」的心態,才能體會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情畫意。
詩題: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朝代: 南宋
作者: 楊萬里
體裁: 七言絕句
目錄
詩詞原文
注釋譯文
詩意
詩詞鑒賞
隱喻詩意
相關簡介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意畫
編輯本段詩詞原文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1)曉出:太陽剛升起。 (2)凈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4)畢竟: 到底。 (5)四時:春夏秋冬四季。 (6)別樣:不一樣。 (7)接天:與天空接在一起。 (8)無窮碧:無邊無際的碧綠色。
編輯本段詩意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時節,此時的風光與四季不同。碧綠的蓮葉無邊無際好像與天相接,在太陽的映照下荷花顯得格外艷麗鮮紅。
編輯本段詩詞鑒賞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1] 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朴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艷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涌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艷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編輯本段隱喻詩意
先了解背景: 林子方舉進士後,曾擔任直閣秘書(負責給皇帝草擬詔書的文官,可以說是皇帝的秘書),時任秘書少監、太子侍讀的楊萬里是林子方的上級兼好友,兩人經常聚在一起暢談強國主張、抗金建議,也曾一同切磋詩詞文藝、一唱一喝,兩人志同道合、互視對方為知己。 後來,林子方被調離皇帝身邊,赴福州任職,職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興,自以為是仕途升遷。楊萬里則不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時,寫下此詩,勸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因此其隱喻之意就不難理解了: 「畢竟」一詞表現出楊萬里的急切心情;「西湖」則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臨安。「六月中」是指朝廷。那麼後半句就不難理解了:「風光不與四時同」朝廷里和其他地方不同。「天」指皇帝。「日」也指皇帝。「接」有「挨著」的意思。「映」映襯,在太陽下。「蓮葉」、「荷花」都指林子方。「無窮碧」、「別樣紅」是說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那麼整首詩的意思就出來了: 畢竟是朝廷裡面,和外面官場不一樣。你只有在皇帝身邊,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啊! 可惜林子方並沒看懂,大喊一聲「好詩」便去福州了。於是,林子方淹沒在歷史滾滾長河之中。
編輯本段相關簡介
楊萬里 (1127-1206年)南宋詩人。字廷秀,學者稱誠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紹興進士,曾任秘書監。主張抗金。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學江西詩派,後轉以王安石及晚唐詩為宗,終則脫卻江西、晚唐窠臼,以構思精巧,語言通俗明暢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風,號為「誠齋體」。 楊萬里學問淵博,才思健舉。亦能文,對理學亦頗注意。相傳有詩二萬余首,現存詩四千二百餘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誠齋集》,今存。[2] 凈慈寺有關簡介 凈慈禪寺位於西湖南屏山慧日峰下,初名慧日永明院。始建於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由道潛禪師開山,延壽大師繼主法席。至北宋時,寺院臻於鼎盛,有各類殿堂三十八座,僧眾數千人,南宋時被佛教界評為江南禪宗五山十剎之一。元代高峰原妙、中鋒明本和孤峰明德皆出於凈慈,時謂「凈慈三峰」。凈寺歷代高僧輩出,對後世影響較大的,當首推永明延壽、濟公活佛和如凈禪師。 永明延壽大師(904~975),五代時人,三十歲出家,後參德紹禪師發明心地,為法眼宗第三代傳人。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入主凈慈禪寺,前後長達十五年,從學僧眾一千七百人,著《宗鏡錄》一百卷,取「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之義,調和各宗分歧,主張禪教一致,高麗國王聞其盛名,遣僧三十六人入華向其求法,清雍正皇帝對其推崇備至,譽為「曹溪後第一人」,稱其著述為「震旦宗師著述中第一妙典」,被後世尊為凈宗六祖。 濟公,法名道濟(1148~1209),南宋人,十八歲投靈隱寺瞎堂慧遠出家,因其為羅漢再來,故現不平凡之相,為寺僧所不容,後移住凈慈寺。傳說他言行癲狂,嗜食酒肉,見義勇為,抱打不平,詼諧幽默而有文采。民間更流傳有許多他的神異故事,被編成小說、戲曲等,廣為傳頌。濟公這一形象,家喻戶曉,深受百姓喜愛。本寺現尚有與濟公傳說有關之運木神井供遊人瞻仰。 如凈禪師,南宋人(1163~1228),曹洞宗名僧。時人評為「近世尊宿,絕無僅有者。」如凈禪師注重禪定實踐,強調只管打坐,嘉定十六年,日僧道元入宋求法,與如凈一見相契,盡得所傳,歸國後創立日本曹洞宗,奉如凈為始祖,如凈生前曾兩度住持凈慈寺,圓寂後亦葬於凈慈,至今墓塔猶存。 明太祖洪武年間,住持夷簡鑄了一口重兩萬余斤的大鍾。每日傍晚,夕陽西下,暝色蒼茫,鍾聲在群山碧空中回盪,響徹雲霄,復由南屏山石穴回盪互激,經湖面遠揚於十里之外,為西湖十景之一。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高宗弘歷南巡,於凈慈寺山門外建一碑亭,刻「南屏晚鍾」四字於內。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鍾最為盛矣。 凈慈寺自創建以來,歷經千餘年風雨,屢毀屢建,文革期間又蒙浩劫。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全面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凈慈禪寺得以修復,目前主要建築有金剛殿、大雄寶殿、鍾樓、觀音殿、三聖殿、念佛堂等。隨著杭州作為國際旅遊城市的地位不斷提高,伴隨著西湖景區大環境的優化改造,以及人們對佛教活動方面的信仰需求,凈慈寺院亦在力謀規劃。著手擴建中的凈慈寺,規模宏大,殿宇巍峨。誠為西子湖畔難得的佛國凈苑。
『貳』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詩意
詩意是:六月里西湖的風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時節的不一樣: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專去,與屬藍天相連接,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綻蕾盛開,在陽光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艷嬌紅。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楊萬里【朝代】宋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教案擴展閱讀:
楊萬里的詩以白描見長,就這點來說,這是詩不失為他的代表作之一。從藝術上來說,出了白描以外,此詩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後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
二是剛柔相濟。後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一。
『叄』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http://www.21wing.com/sehui/show.asp?id=11157
http://www..com/?word=%CF%FE%B3%F6%BE%BB%B4%C8%CB%C2%CB%CD%C1%D6%D7%D3%B7%BD+%BD%CC%B0%B8&tn=myie2dg
http://www.buzhai.com/info/6729.htm
『肆』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詩意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首七言絕句,該作品無比生動的描繪出了杭州西湖夏季時的不勝美景,是歌詠該景緻的經典作品。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西湖六月美景的贊美之情,同時從「別樣紅」之中,透出作者是在以歡快的心態送友。讀者可以體會出:作者一邊陪著朋友走在路上,一邊和朋友談笑風生。因為只有具有如此「談笑風生」的心態,才能體會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情畫意。
詩題: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朝代: 南宋
作者: 楊萬里
體裁: 七言絕句
目錄
詩詞原文
注釋譯文
詩意
詩詞鑒賞
隱喻詩意
相關簡介 編輯本段詩詞原文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意畫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1)曉出:太陽剛升起。 (2)凈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閣秘書 (4)畢竟: 到底。 (5)四時:春夏秋冬四季。 (6)別樣:格外。 (7)接天:與天空接在一起。 (8)無窮碧:無邊無際的碧綠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編輯本段詩意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時節,此時的風光與四季不同。碧綠的蓮葉無邊無際好像與天相接,在太陽的映照下荷花顯得格外艷麗鮮紅。編輯本段詩詞鑒賞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1] 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朴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艷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涌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艷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編輯本段隱喻詩意
先了解背景: 林子方舉進士後,曾擔任直閣秘書(負責給皇帝草擬詔書的文官,可以說是皇帝的秘書)。時任秘書少監、太子侍讀的楊萬里是林子方的上級兼好友,兩人經常聚在一起暢談強國主張、抗金建議,也曾一同切磋詩詞文藝、一唱一和,兩人志同道合、互視對方為知己。 後來,林子方被調離皇帝身邊,赴福州任職,職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興,自以為是仕途升遷。楊萬里則不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時,寫下此詩,勸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因此其隱喻之意就不難理解了: 「畢竟」一詞表現出楊萬里的急切心情;「西湖」則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臨安。「六月中」是指朝廷。那麼後半句就不難理解了:「風光不與四時同」朝廷里和其他地方不同。「天」指皇帝。「日」也指皇帝。「接」有「挨著」的意思。「映」映襯,在太陽下。「蓮葉」、「荷花」都指林子方。「無窮碧」、「別樣紅」是說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那麼整首詩的意思就出來了: 畢竟是朝廷裡面,和外面官場不一樣。你只有在皇帝身邊,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啊! 可惜林子方並沒看懂,大喊一聲「好詩」便去福州了。於是,林子方淹沒在歷史滾滾長河之中。編輯本段相關簡介
楊萬里 (1127-1206年)南宋詩人。字廷秀,學者稱誠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紹興進士,曾任秘書監。主張抗金。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學江西詩派,後轉以王安石及晚唐詩為宗,終則脫卻江西、晚唐窠臼,以構思精巧,語言通俗明暢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風,號為「誠齋體」。 楊萬里學問淵博,才思健舉。亦能文,對理學亦頗注意。相傳有詩二萬余首,現存詩四千二百餘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誠齋集》,今存。[2] 凈慈寺有關簡介 凈慈禪寺位於西湖南屏山慧日峰下,初名慧日永明院。始建於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由道潛禪師開山,延壽大師繼主法席。至北宋時,寺院臻於鼎盛,有各類殿堂三十八座,僧眾數千人,南宋時被佛教界評為江南禪宗五山十剎之一。元代高峰原妙、中鋒明本和孤峰明德皆出於凈慈,時謂「凈慈三峰」。凈寺歷代高僧輩出,對後世影響較大的,當首推永明延壽、濟公活佛和如凈禪師。 永明延壽大師(904~975),五代時人,三十歲出家,後參德紹禪師發明心地,為法眼宗第三代傳人。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入主凈慈禪寺,前後長達十五年,從學僧眾一千七百人,著《宗鏡錄》一百卷,取「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之義,調和各宗分歧,主張禪教一致,高麗國王聞其盛名,遣僧三十六人入華向其求法,清雍正皇帝對其推崇備至,譽為「曹溪後第一人」,稱其著述為「震旦宗師著述中第一妙典」,被後世尊為凈宗六祖。 濟公,法名道濟(1148~1209),南宋人,十八歲投靈隱寺瞎堂慧遠出家,因其為羅漢再來,故現不平凡之相,為寺僧所不容,後移住凈慈寺。傳說他言行癲狂,嗜食酒肉,見義勇為,抱打不平,詼諧幽默而有文采。民間更流傳有許多他的神異故事,被編成小說、戲曲等,廣為傳頌。濟公這一形象,家喻戶曉,深受百姓喜愛。本寺現尚有與濟公傳說有關之運木神井供遊人瞻仰。 如凈禪師,南宋人(1163~1228),曹洞宗名僧。時人評為「近世尊宿,絕無僅有者。」如凈禪師注重禪定實踐,強調只管打坐,嘉定十六年,日僧道元入宋求法,與如凈一見相契,盡得所傳,歸國後創立日本曹洞宗,奉如凈為始祖,如凈生前曾兩度住持凈慈寺,圓寂後亦葬於凈慈,至今墓塔猶存。 明太祖洪武年間,住持夷簡鑄了一口重兩萬余斤的大鍾。每日傍晚,夕陽西下,暝色蒼茫,鍾聲在群山碧空中回盪,響徹雲霄,復由南屏山石穴回盪互激,經湖面遠揚於十里之外,為西湖十景之一。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高宗弘歷南巡,於凈慈寺山門外建一碑亭,刻「南屏晚鍾」四字於內。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鍾最為盛矣。 凈慈寺自創建以來,歷經千餘年風雨,屢毀屢建,文革期間又蒙浩劫。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全面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凈慈禪寺得以修復,目前主要建築有金剛殿、大雄寶殿、鍾樓、觀音殿、三聖殿、念佛堂等。隨著杭州作為國際旅遊城市的地位不斷提高,伴隨著西湖景區大環境的優化改造,以及人們對佛教活動方面的信仰需求,凈慈寺院亦在力謀規劃。著手擴建中的凈慈寺,規模宏大,殿宇巍峨。誠為西子湖畔難得的佛國凈苑。
『伍』 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及意思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注釋]
1.曉:早晨。
凈慈寺:全名「凈慈報恩光孝禪寺」,與靈隱寺為西湖南北山兩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閣秘書。
2.
四時:春夏秋冬四季。在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
3.無窮碧:因蓮葉面積很廣,似與天相接,故呈現無窮的碧綠。
4.別樣:特別,不一樣。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
[賞析]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號誠齋。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孝宗時官至太子侍讀。光宗召為秘書監。工詩。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學「江西詩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一生作詩二萬余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陸』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內容
曉出凈慈寺來送林子方自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詩意內容:到底還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風光與其他時候大不相同。蓮葉接天一望無際的碧綠,荷 花映日呈現出異樣嬌紅。
感情:表達了作者對西湖六月美景的贊美之情。
作者簡介:楊萬里,南宋江西吉水人。著名詩人,與陸游、范成大等齊名。一生作詩二萬多首,流傳下來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的詩構思新巧,風格清新活潑,平易自然。語言通俗曉暢,自成一家。
『柒』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賞析
【賞析】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編輯本段]名句賞析——「映日荷花別樣紅。」
「映日荷花別樣紅。」
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朴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驚采絕艷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涌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艷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我們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