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王充教學

王充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21 14:00:48

❶ 王充博覽 王充①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②,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③。好博覽而不守章句④。家貧無書,

喜愛閱讀,博覽全書;不因循守舊,不摘章守句,能夠有自己的見解;雖然貧寒,但是人窮志不窮,能夠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尋找書讀,十分愛好學習。

❷ 王充求學全文斷句

原文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無城徙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後歸鄉里,屏居教授。(選自范曄《後漢書.王充傳》)

譯文
王充字仲任,是會稽上虞人,他的祖先從魏國無城郡遷徙而來。王充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在鄉里以孝順母親被稱贊。後來到京城,在太學求學,扶風人班彪(漢代著名史學家)做了他的老師。王充喜歡廣泛地閱讀書籍但不死記硬背。由於家裡窮,沒有書可讀,他常在洛陽的市集上遊走,看人家賣的書,看過一次後就能背誦,因此,對各家各派的學說著作都很熟悉。

沒什麼問題吧,樓主!

❸ 大儒和鴻儒的區別教育學考研,荀子的大儒和王充的鴻儒

至聖先師:孔子儒林亞聖:孟子周末大儒:荀子公羊大師:董仲舒古學鼻祖:劉歆版蜀中大儒:揚雄權博學奇儒:王充經學大師:鄭玄一代經師:王肅少年奇才:王弼盛世鴻儒:孔穎達盛唐三賢:啖助·趙匡·陸淳衛道巨擘:韓愈理學先驅:李翱大唐文儒:柳宗元安樂先生:邵雍理學鼻祖:周敦頤史林宗匠:司馬光關學開山:張載宋學泰斗:程顥·程頤五峰先生:胡宏理學大師:朱熹湖湘學宗:張栻婺學之祖:呂祖謙心學祖師:陸九淵龍川諍儒:陳亮水心先生:葉適鶴山耆儒:魏了翁西山先生:真德秀禮學師儒:吳澄心學大師:王守仁理學殿軍:劉宗周大清儒宗:黃宗羲清學開山:顧炎武學術偉人:王夫之叔世碩儒:戴震經學畸人:廖平維新主帥:康有為新唯識家:熊十力現代聖人:梁漱溟新理學家:馮友蘭新心學家:賀麟文化巨人:唐君毅

❹ 請教《語文學科教學論》問題2

電話是受到電報發明的啟示而發明的。但從1837年塞繆爾·莫爾斯發明電報機至1876年發明電話,幾乎經歷了40多年的時間。

電報發明後,由於它傳速快,很快就受到了各國的重視,但是電報需要事先擬稿,有的還要翻電服本譯成電碼,然後把文字的或數碼的電報稿交電報局,由報務員按次序拍發出去。如果等回電,就要在對方收到電報後,按照同樣的程序,即先擬好回電稿,有的要譯成電碼然後再送當地電報局發回電,一次往返需要很長時間。因而人們對電報還不滿足,如果能有一種通信工具當時就能交換意見該有多好!

電報發明後,很多人想發明電話。他們想既然電報能用電流的通和斷來傳送電報的信號,能不能用電流通斷的原理來傳送人說話的聲音呢?這種想法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許多發明家的試驗都失敗了。

約在1860年,德國有一位發明家名叫萊斯第一次成功地用電流傳送了一段旋律,雖然不是人的說話聲,但這已經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了,他為他發明的這個裝置起了個名字,叫做「telephone」,這個名字就成了後來電話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電話的發明者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1847~1922),1847年3月3日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從事聾啞人教育工作的,貝爾從小就受到熏陶,對聲學和語言學產生了興趣,長大後在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學習,對人類說話的生理學頗有研究。1873年成為波士頓大學的聲音生理學教授。但是他開始研究的項目並不是電話,而是多路電報機。

1873年6月2日下午,貝爾和他的助手托馬斯·華生兩人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聯合試驗他們的電報機。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一個簧片被粘在磁鐵上了,當華生拉開這塊簧片時,貝爾發現他這邊房間里電報機上的簧片自己顫了起來,並發出了聲音。這一發現使這位善於思索的學者發生了興趣,產生了新的構想。他想,人說話的聲音是一種空氣振動,如果對著一塊薄鐵膜片說話,會使膜片顫動,如果在膜片的後面放一塊電磁鐵,膜片振動會改變與電磁鐵的距離,使電磁鐵的磁力線發生變化,電磁鐵線圈中就會感應出相應的變化電流。這電流順著電線傳送到對方同樣裝置的電磁鐵線圈中,就會使電磁鐵的磁力線發生變化,吸動它前面膜片,從而發出聲音。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華生。華生,這位電氣工程師很同意他的看法,於是開始研製。1875年6月3日終於製成了「電話機」,這種電話只能傳遞單音,還不能傳送人的完整的話。但他們已經對獲得的初步成果感到十分高興。之後,他們又經過反復試驗和改進,終於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遂於1876年2月 14日向美國專利局提出專利申請。 1876年3月7日,專利局批准了貝爾的專利權,確定了他們的發明。1876年3月10日,貝爾和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聯合試驗他們的電話機時,華生第一次聽到了貝爾發送的一句完整的話:「華生,請到這兒來,我需要你!」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用電話傳送的第一句完整的話。

最初發明的電話機十分簡單,這種電話機只能向一個方向傳話。後來經歷了許多人的研究和改進,才逐漸完善起來。

四大發明——指南針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頁獻。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左圖是戀掛型指車針復原模型。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來製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現的指南工叫司南,戢國時已普遍使用。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樣子像一隻勺,重心位於底部正中,底盤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時把長勺放在底盤上,用手輕撥,使它轉動,停下後長柄就指向南方。 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記載了它的形狀和用法。(鬼穀子?謀篇)里還談到鄭國人到遠處去采玉,就帶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另外,指南車的發明亦誰一步把這種儀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右圖為指南車模型,下圖分別為指南魚想像圖及司南模型。

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這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

抌括對指南針放置方法也作過詳細研究,總結出四種不同的方法,並作了比較:一,水浮法。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於具體方法,沉括沒有說明。到北宋晚期,葯物學家寇宗奭的(本草衍義?磁石條)才有介紹,原來是在指南針上穿上燈心草,就可以把針浮起。水浮法的缺點是磁針會隨水搖盪不定。二,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指甲上,可以靈活運轉,但缺點是容易滑落。三,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碗口邊綠上,也可以旋轉自如,但同樣易掉落。四,懸絲法。取一根新棉絲,用一點蠟黏在磁針中央,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磁針即可指示方向。比較之下,沉括認為這個方法最為理想。右圖為沉括指南針的四種試驗復原設計。

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頁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於航海了。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四大發明——造紙術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於1933年在新強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 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於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後放在水裡浸漬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後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下圖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之(抵壓簾覆)及(干焙火烘)。

四大發明——火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左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璠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戢爭中顥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圖為南未突火槍。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左圖為北未火葯箭。

四大發明—印刷術

印章、拓印、印染與雕版印刷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華佗的「五禽戲」
華佗是我國東漢末年的大醫學家和葯物學家,為充實和豐富我國古代醫學寶庫,做出了重大貢獻。
華佗不僅精通醫術,而且非常重視體育鍛煉對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華佗正在書房裡讀書,見一小孩把住門閂來回晃盪,他立即想到古書上「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話,人為什麼不也這樣天天運動,讓氣血流通呢?後來,華倫參考了「導引術」(全面鍛煉身體的方法),編出了一套鍛煉身體的拳法,名叫「五禽戲」。這種體育運動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運動姿態的體操,可以使周身關節、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幾十年堅持做「五禽戲」,活到九十多歲,仍然步履輕捷,耳聰目明,牙齒堅固。可知「五禽戲」是行之有效的健身體操。

得助於孩子的啟發
1608年,荷蘭米德爾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鏡師漢斯•李波爾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它是怎樣發明的呢?
有一天,兩個小孩正在李波爾賽的商店門口玩弄幾片透鏡,他們通過前後兩塊透鏡看遠處教堂上的風標,突然,好像發現什麼似的,興高采烈。李波爾賽趕忙跑了過去,他也拿起兩片透鏡一看,遠處的風標放大了許多。
李波爾賽高興地跑回店中,把兩片透鏡裝在一個筒子里。試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望遠鏡。後來,伽利略仿效製造了放大32倍的望遠鏡,直接導致了「日心說」的偉大發現。

「小人國」的發現者
列文虎克(1632~1723)是顯微鏡的發明者。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真正開始了對微生物的觀察和研究。
列文虎克只是個荷蘭德爾夫市政府的看門人。他利用看門之餘,磨製了許多鏡片。有一次,他透過兩片透鏡看東西,發覺能把極為微小的東西放大許

❺ 王充關於教學原則和方法有哪些主張

王充關於教學原則和方法的主張:
(1)「詮訂於內」
王充指出:「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空言虛語,雖得道心,人猶不信。」所以他強調認識事物既要「信聞見於外」,又要「
詮訂於內」。詮訂有各種途徑,而最重要的是實踐。他說:「事有證驗,以效實然」,這就是說,認識和理論必須符合客觀事實,必須通過實際效果來檢驗。這是王充的基本的教學方法論。
(2)學用一致
王充主張學習知識是為了應用。他說:「凡遺通者,貴其能用也。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他強調把學到的知識加以融合貫通,運用於實際,解決問題。
(3)「距師」與「問難」
漢代儒生治學,好「褒古毀今」、「信師是古」,造成教育空氣沉寂,學術枯萎。尤其是在教育管理上,恪守師法家法,造成學者知識面狹窄,思想僵化,「前儒不見本末,空生虛說;後儒信前師之言,隨舊述故」,結果是以訛傳訛,謬種遺傳。因此王充有針對性地提出「距師」。他說:「凡學問之法,不為無才,難於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他主張破除對教師、對古人的迷信,敢於問難求解。即使對孔子、孟子之言也不可盲從。王充指出:「苟有不曉解之問,迢難孔子,何傷於義?誠有傳聖業之知,劃孔子之說,何逆於理?」這種提倡獨立思考,反對盲從和迷信的教育主張,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思想解放的作用。這是王充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❻ 胡瑗的教學方法與教育觀點是

【孔子】(前551-前497)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學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教學思想十分豐富。他善於了解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反對把學習停留在感性認識上,主張在博學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學思並用。他要求教師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結合起來,學生要"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把"仁"視為最高道德,仁,即"愛人",孔子編著了《春秋》、《詩經》、《尚書》等著作,並整理了後世著名的"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作為教授學生的教材。孔子的言論收集在其弟子所編的《論語》里。參見第三、四卷中的"孔子"。 【孟子】(前372-前289)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學家。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今山東省鄒縣)人。 基於民本主義思想,孟子反對兼並戰爭,提出"仁政"主張。孟子認為,教育主要是為了"明人倫",受教育者能了解和遵守封建社會中的等級制度。他以為學習要遵循正確的途徑,不斷地進修,使自己有高深的造詣,使自己默識心通,變為自己的知識財富。 孟子的整個教育思想以"性善"為基礎,注重"存"、"養"的功夫。今存《孟子》一書,一般認為是他的學生對他言行的記載,是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材料。《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稱為四書,為宋明以來封建教育的主要教材。 【荀況】(前313-前238) 中國先秦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學家。 荀況明確提出教育目的是培養士、君子和聖人,發揮教育在國家中的作用,他認為,人生無貴賤、智愚與貧富之分,使人們產生區別的唯一力量是教育,環境對人也發生積極或消極作用,提出"性惡論",認為教育能夠化性惡為性善;荀況重視道德教育,"禮義"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理論的中心;此外,他還提出了"強學力行"、"學思兼顧"、"專一有恆"、"積漸全盡"等教學方法。荀況認為在教學上教師的作用很大,教師有絕對的權威,特別重視教師的尊嚴。 《荀子》一書是經過後人整理而成,共有32篇,是研究荀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參見第三、四卷中的"荀子"。 【董仲舒】(前179-前104) 中國西漢儒家思想家、教育學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是以人性論為基礎的。認為教育對社 會的作用在於防止惡性、培養善性,對個人的作用則在於行善。董仲舒曾提出三個重要政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太學,改革選士制度;興教化,正萬民。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專一虛靜、強勉努力和博學多聞,認為德育必須通過智育來進行。 著作僅存《春秋繁露》17卷82篇。 【文翁】西漢人,姓文,名黨,字翁仲。 西漢時期教育學家。 景帝時任蜀郡太守,在此期間,倡導教化,教民讀書,學法令,選拔郡縣小吏10餘人到京都研習儒經,在成都城中設立學校,選官吏子弟入學。重視對學生進行從政能力的培養。景帝嘉獎文翁興學,文翁興學實為中國歷史上地方政府設立學校之始,對社會風氣的形成也有一定的關系。 【王充】(27-約97) 中國漢代唯物主義哲學家、教育學家。 王充從人性可以改變的觀點出發,認為人的知識、才能、道德品質都是在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形成和改變的。他承認把禮、樂、射、御等作為主要的教育內容。提出學習必須靠耳、目感覺器官獲得,開動腦筋進行理性思考。他批判了封建神學,提出了一些唯物主義的教育思想主張。 主要著作:《論衡》、《譏俗》、《政務》、《養性》等。 【顏之推】(531-約595) 中國南北朝時期思想家、教育學家。 完全繼承了孔子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先驗論觀點,強調中人教育。要求子弟學習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成為勤勉、博學、多能、務實、學以致用的人才。把家庭教育放在首位,提倡及早對兒童進行教育,甚至認為家庭教育應從胎教開始,並主張重視對兒童進行正確的語言教育。提出學習時要虛心,師友之間共同研究切磋,對士大夫進行"實學"教育,使其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顏之推的著作今存《顏氏家訓》20篇,《還冤志》3卷。 【周敦頤】(1017-1073) 北宋哲學家、教育學家。 周敦頤的教育主張以"學為聖人"為宗旨,認為教育的目的正是要使人們善惡歸善,求得"仁義中正"。他尤其強調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認為"君子進德修業"是學習的根本,知識是為德育服務的工具。在教育和學習方法上,他主張要靠自己的學習和思索,也要有教師和朋友的指導作用。 他的著作有《通書》、《太極圖說》等被後人編為《周子全書》和《周濂溪集》。 【二程】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 北宋兩位著名理學家、教育學家。 哲學上,把"道"看做第一性,把"氣"看做第二性的思想為南宋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政治上激烈反對王安石變法革新主張,主張治理國家以德治為主,與法治兼顧。二程將學做聖人當做教育的目的,要求養心寡慾,加強自我修養,以理性感受來認識掌握知識,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注重讀書方法。 二程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後世學者將其論述統收在《二程全書》。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學家、教育學家。 宋代集理學之大成者。朱熹的哲學思想的核心是"理",認為理是超然於物、無處不在的、獨立於自然界之外的絕對精神。在教育方面,重修白鹿洞書院,訂《白鹿洞書院學規》,修復嶽麓書院,從政之餘,執教達50年。提出"明人倫"的教育和學習的目的,重視兒童教育、大學教育,還提出了適時地啟發、教人有序等教學方法和原則。他的學生將其讀書方法歸結為: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六條。 朱熹編著的《蒙童須知》、《小學》、《近思錄》等在宋末成為封建學校的教科書。奠定理學基礎的著作有《西銘解義》、《論語集注》等。 【陸九淵】(1139-1193) 南宋思想家、教育學家。 肯定"理"是永恆不變的封建道德,主張唯心主義。提出"明理、立心、做人"的教育目的,還提出"切己自反,改過遷善"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觀點。以道德教育和修養為唯一的教育內容,堅持了儒家教育的傳統精神。主張教學中要依照自立自得、注重心教、優游讀書、致疑切思的原則。 著有《象山全集》。 【柳宗元】(773-819) 唐代中期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學家。 柳宗元一生重視教育,認為君子不是天生的,強調後天學習,提倡博覽群書、博採眾長。他的師生觀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柳宗元多次對當時腐敗的教育制度進行批判,反對科舉制度。他的一生不但重視教育理論,也非常重視教育實踐。認為君子應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學到利人濟世的實用知識。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河東先生集》。 【韓愈】(768-827) 中國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學家。又稱昌黎先生。 韓愈曾任地方官,支持提倡地方教育。他把學校教育作為統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主張把教育與刑法並列起來。教育的內容是《詩》、《書》、《易》、《春秋》。在教學方法上提出"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主張;另外也十分重視先秦儒學一貫主張的"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應用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教育。韓愈教育思想的精華在關於教師問題的論述,反對"恥學於師"。韓愈還十分注意人才問題。在韓愈的教育思想中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集中表現在《師說》、《進學解》、《子產不毀鄉校頌》及《潮州請置鄉校牒》等文章中,此外還有其弟子李漢編的《昌黎先生集》等。 【胡瑗】(993-1059) 北宋學者、教育學家。 他的學術地位、教育成績在宋代頗為著名,曾創造了聞名後世的"蘇湖教法"。胡瑗倡導以儒家思想為中心、體現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正學",根據"明體達用"形成他的教育思想;胡瑗主張走出書齋、因材施教,此外他還很重視文娛體育。胡瑗的教育思想對王安石、顏元等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主要著作《論語說》、《洪範口義》(二卷)、《春秋口義》(十二卷)、《景佑樂府奏議》等書。 【王安石】(1021-1086) 中國北宋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學家。 王安石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可以成為天下國家之用"的治國人才。強調封建倫理道德的修養,重視培養從事實際工作的能力和才幹。王安石在變法期間,對科舉制度和學校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方面親自製訂了有關措施,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歷史上是有很大影響的。王安石在發展中國古代教育理論和改革國家教育制度方面貢獻卓著。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原教》、 《傷仲永》、《慈溪縣學記》等文章里。 【王守仁】(1472-1528) 明代中葉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教育學家。 在哲學思想上的主要內容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承襲了孟子和陸九淵的學說並加以發展。提出教育的作用是恢復良知,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是學和行相結合、自求自得、獨立思考。重視兒童教育,強調根據兒童接受能力發展兒童的個性。 著有《王文成公全書》38卷。 【李贄】(1527-1602) 明朝末年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學家。 反對舉功業、求名利的學習目的,提倡"關心天下百姓痛癢"、"治天下"的學習目的,既注重為學,也重視為人。以"童心"說揭露理學教育對人民的毒害,提倡"因材而篤"的教育觀點。 主要著作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等。 【黃宗羲】(1610-1695) 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和教育學家。 人稱梨洲先生。對天文、算術、樂律、經史百家及釋道等有獨到見解。哲學上認為品質人心是渾然流行之體,是公共之物。反對科舉制度,認為學校既是培養人才的場所,也是各級政府的監督機構,依據民主政治制度的理想,提出由大學、小學和書院構成的學校體系,教學內容注重實用,主張開設五經、兵法、歷算、醫射等科。 著有《明儒學案》等。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際哲學家、教育學家。人稱船山先生。 政治上主張忠君尊君;哲學上認為存在決定意識、精神依存於物質的世界的觀點。以他的唯物主義思想、社會進化論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論學說為基礎提出其教育思想,發展古代的"學"與"思"、"知"與"行"相結合的教育原理,提出"學思相資"的教育教學理論,還提出了"學思結合、二者並重"的教學方法和原則,提倡依照兒童的特點對兒童進行教育。 著有《船山遺書》等。 【陶行知】(1891-1946) 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1917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回國,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東南大學教育科主任。1920年與朱其慧、晏陽初等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任執行書記,致力於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發表《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7年,創辦曉庄師范,任校長。九一八事變後,組織國難教育社,創辦「山海工學團」,主張採用「小先生制」,實行「即知即傳」。發起組織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運動後,積極參加抗日民主運動,與沈鈞儒等聯名發表《團結禦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須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務的主張。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礎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主張,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體系。 .

❼ 王充的兒童教育思想的借鑒意義

王充(公元 27—?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今浙江上虞),原魏郡元城人(今河北大名)。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 27年),卒年不詳,據史料分析,他的卒年應在公元 97—105年之間。王充生活於東漢前期,經歷了光武、明、章、和帝四朝,正是赤眉起義失敗,農民運動處於低潮,東漢政權相對穩定的時期。在學術思想領域,這個時期正是俗儒守文失真,方士仙士惑眾,陰陽五行災異讖緯之說猖獗的時代。
王充目睹紫朱雜廁,瓦玉集糅,論說紛雲,莫之所宗,「聽者以為真然,說者不舍,覽者以為實事,傳者不絕」,甚至「南面稱師」,也誦讀宣揚奸偽邪說的狀況,他企圖使人們「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於是以「心憤涌,筆手擾」的心情作《論衡》,以「銓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論衡·對作》),批駁虛妄偽說。范曄稱他的著作能「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後漢書·王充傳》)。紀曉嵐稱王充的思想「殊有裨於風教」(《四庫提要》卷一二○,子部雜家四),近人錢穆說他是「開魏晉新思想之先河。」
王充祖上曾因「從軍有功, 封會稽陽亭」,但時間不久。後來他的先世「以農桑為業」,他的祖父王泛,父親王涌「以賈販為事」,因與豪家丁伯結怨遷居上虞,所以,他自稱出身於「細族孤門」,接近一般人民群眾生活,屬於下層社會,被人譏諷為「宗祖無淑懿之基,文墨無篇籍之遺」(《論衡·自紀》)。他一生「仕路隔絕,志窮無如」,晚年「發白齒落,日月逾邁,壽倫彌索,鮮所恃賴,貧無供養,志不娛快」,處境相當困難。他罷官歸家以後,一面招收生徒教學授業,一面研究學問專心著述。
王充自述他對仕宦淡漠,說:「不貪富貴」,「不慕高官」,「貶黜抑屈,不恚下位。」他抱著「世能知善,雖賤猶顯;不能別白,雖尊猶辱」的心情看待世俗人情,立定以「憂德之不豐,不患爵之不尊;恥名之不白,不惡位之不遷」的高尚情操立身處世,寧可過「處卑、位賤」的生活,也不趨炎附勢(《論衡·自紀》),所以,晚年不僅物質生活極端貧困,而且精神也受到極大壓抑。
從王充的《自紀篇》來看,他罷官歸鄉以後,以對「世書俗說」、「考論虛實」的精神著書立說,希望將自己的思想留給後人,以垂教後世。他說:「充仕數不耦,而徒著書自紀,」又說:「既晚無還,垂書示後」(《論衡·自紀》)。所以他的著作都是針對當時社會上和思想界的現實問題而寫的,貫穿著新鮮明朗的批判精神。王充譏惡那種「升擢在位之時,眾人蟻附,廢退窮居,故舊叛去」的庸俗世風人情,撰《譏俗》一書;他憂患人君治民之道,不得其宜,為郡國守相縣邑令長陳通政事,作《政務》一書;痛感「俗書偽文多不誠實」,於是作《論衡》一書。晚年由於生活貧困,精神孤寂,年老體弱,作《養性》書十六篇,在著述中結束了一生。
王充的著作雖多,但現存僅《論衡》一書。王充寫作《論衡》的目的是針對當時「俗書偽文」和「俗儒守文」而發的。他以不畏強暴的大無畏精神,求真理,正是非。他以科學為依據,以「證驗」為尺度,對一切虛妄謬論給予無情的批判。在讖緯迷信充斥於世的條件下,他敢於公開抨擊「天人感應」,「神靈怪異」,一掃漢代二百多年陰陽讖緯之風,為東漢學術另闢途徑,在思想史上有重要意義。
《論衡》是中國哲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用道家的自然主義攻擊儒家的天人感應說,使中國哲學史上掀起了一大波瀾。
據《後漢書》記載,《論衡》共八十五篇,內《招致》一篇有錄無文,實際上只有八十四篇,是他用了 30年心血寫成的一部哲學政論巨著。由於《論衡》直指官方神學化的儒學,因此被列為禁書,不得流傳,東漢政權瓦解後,才重見天日,但這已是王充死後百年的事了。
在《論衡》這部著作中,也談到教育問題。如環境與教育在人的培養中的作用;反對「生而知之」,主張「學而後知」的學習論;反對呆讀死記,重視實際鍛煉的學習方法;反對復古,重視現實的教育內容;反對「信師是古」,提倡「問難探索」的學風,等等,這些對以後唯物主義教育思想的發展都有一定影響。王充依據自然科學理論,吸收道家「無為自化」和荀況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思想,建立起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哲學體系。
王充在哲學的根本問題上繼承了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他認為,天地是物質性的,宇宙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生成是自然現象。他曾說:「夫天者,體也,與地同」(《論衡·祀義》)。又說:「天覆於上,地偃於下,下氣蒸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很清楚,王充把天當作自然物,不是人格化的,有意志的,有無上權力的神。所以他說:「春觀萬物之生,秋觀其成,天地為之乎?物自然也。如謂天地為之,為之宜用手,天地安得萬萬千千手,並為萬萬千千物乎?」(《論衡·自然》)他以造物須用手,天沒有手不可能創造各物為理由,通俗地證明天是自然物而不是神。他以「日月行有常度」,即天體的運行有其自身的規律,是一種自然過程,否定天是有目的,有意志,可以降福佑善,下禍懲惡,譴告人事等「天人感應」的謬論。他又以魚生水中,獸在山林來證明物各有其自然本性,所以得出結論:「夫天地不能為,亦不能知也。」(《論衡·自然》)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災變呢?他說,這乃是運行規律的失調,而非意識性的感應,就好像人生病一樣,「血脈不調,人生疾病,風氣不和,歲生災異」(《論衡·譴告》)。他針對人死變鬼,可以禍害生人的謬論,指出,人之生是由於夫婦合氣,是自然現象。同樣,人死氣滅,也是自然現象,怎能變鬼?他解釋說:「鬼者,歸也,神者,荒忽無形者也」(《論衡·論死》)。人死精神消失,骸骨歸土,消亡無形,從醫學生理學角度論證了人的生與死乃是普通的自然現象。王充還進一步從精神與肉體的關系,闡述了形神關系,有力地駁斥了鬼神的存在,堅持了唯物主義原則。
但是,王充的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無神論的思想,還是樸素的直觀的,他不可能對於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有本質的認識,因而有些解釋也缺乏說服力和科學性。
王充的著作現存的僅有《論衡》一書,是以「疾虛妄」的態度來寫作的,宗旨是「立真偽之平」,即講求真實客觀,反對虛假浮誇。他的教育思想也體現在這本書中。
1、論教育的作用
王充與董仲舒類似,也把人性分為三種:有生來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來就惡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無善無惡,或善惡混雜的人,是中人。但人性的善惡,並非受命於天,而是由自然的「氣」構成的,人性「秉氣有厚薄,故性有善惡」。他認為生來就善或惡的人很少,絕大多數是中人,中人之性可以通過教育使之定型。生來就惡的人也可以通過教育使惡為善。總之,在他看來,人的善惡在於教育。因此,他特別強調統治者應該重視教育,發揮教育在治國化民中的重要作用。
2、關於培養目標
王充理想的培養目標是「鴻儒」。他把人才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是「鴻儒」,能獨立思考,著書立說;第二是「文人」,獨立思考能力略遜,但文才尚佳,善於寫一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通人」,文筆談不上,但能博覽古今,知識淵博;第四是「儒生」,連博覽也談不上了,只能掌握一門專業(一經),從事教學而已,這是人才的最低檔次,只比沒文化的俗人強一點。可見王充特別推崇研究能力和創新意識,其次是文才,再其次才是知識的淵博程度,最看不起專經傳授的教師。王充譏諷這類人是鸚鵡學舌,就像「門人」、「郵者」一樣,毫無自己的創意成果。這固然是出於他對當時經學教育的強烈不滿,但輕視一般傳授知識的教師,也是片面的。
3、學以求知
王充堅持唯物主義立場,認為天地之間沒有生而知之的人,學習是獲得知識的惟一途徑。當然人與人的稟賦不同,但不學是不可能得知的。他指出:「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知物由學」可謂古代最有價值的認識論命題之一。
王充認為,學習應是感性認知與理性思考相結合的過程。其中耳聞目見的直接認識是基礎,否則就可能被虛假浮誇的東西所迷惑。所以他強調:「須任耳目,以定情實。」但僅憑耳目,得到的只是表象而已,還必須將感性認知提高到理性的高度,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他說:「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開心意。」王充兼論感官與思維的作用,使古代學習理論上升到新的高度。
4、問難、距師
王充對當時儒者「好信師而是古」的盲從、迷信學風進行了尖銳的批評。他強調治學一定要有「問難」精神。問難不同於一般不明白時的提問,而是質問,提問者是經過個人思考,有自己的看法的。問難的對象沒有限制,甚至可以是聖賢。他認為:「苟(如果)有不曉解之問,造難孔子,何傷於義?誠(真正)有傳聖業之知,伐(討伐,批評)孔子之說,何逆於理?」他撰寫了《問孔》、《刺孟》等文章,列舉若干例證,說明聖賢也不可能事事正確,也並非每句話都無懈可擊。而弟子當時不知問難,後人又盲目附和,使義理不明,損害的正是聖賢之道。為此,王充感嘆:「凡學之道,距師為難。」距師即與師保持距離,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師,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距師並不是拒師,王充更沒有徹底否定孔子等聖賢的意思,他提倡的是追求學術真諦的精神,是勤於思索、實事求是的態度。在當時獨尊儒術及師道尊嚴盛行的環境下,更是具有反潮流的突出意義。

❽ 中國有哪些教育學家

1、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2、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3、陳鶴琴

陳鶴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縣人,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

早年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留學美國五年,191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五四運動期間回國後,最初擔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東南大學成立後,任教授和教務主任。

4、葉瀾

葉瀾,中國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本科,並留校工作至今,現為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

5、葉聖陶

葉聖陶(1894—1988),男,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1916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教,推出第一個童話故事《稻草人》。 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23年,發表長篇小說《倪煥之》。

1949年後,先後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民進中央主席。

閱讀全文

與王充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