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語言比較新穎的教案
大班科學活動:蝴蝶棲息 活動目標: 1、 對平衡現象感到好奇,有探索的慾望。 2、 嘗試保持平衡的方法。 活動准備: 水彩筆,蝴蝶20隻;每組回型針、橡皮泥若干。 活動過程: 一、 第一次操作 1、 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探索興趣。 蝴蝶想穩穩地停在我的手指尖上,行嗎? 2、 操作探索。 3、 相互交流並演示自己的方法。 4、 引導幼兒觀察手指抵在蝴蝶的什麼部位,才能保持平衡,並在此位置上用筆作上標記。 二、 第二次操作 1、 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探索興趣。 不抵在這個部位,但能讓蝴蝶穩穩地停在我的手指尖上,行嗎? 2、 操作探索。 3、 相互交流並演示自己的方法。 4、 得出結論:將手指抵在加上重量的翅膀一側。 三、 第三次操作 1、 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探索興趣。 在蝴蝶的一側加上重量,蝴蝶還能穩穩地停在我的手指尖上嗎? 2、 操作探索。 3、 相互交流並演示自己的方法。 4、 得出結論:在蝴蝶另一側加上相同重量的物品。 重心移動,將手指抵在加重的翅膀一側。 四、 結束部分 1、 給蝴蝶塗上顏色。 2、 在音樂聲中,蝴蝶停在幼兒手指尖上翩翩起舞。
❷ 幼兒園繪本《看一看 猜一猜》教案
一、活動目標:1、通過觀察發現事物整體和局部的關系。2、能大膽進行猜測想像,並用比較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3、願意參與閱讀活動,喜愛閱讀知識繪本。二、活動准備:教學用書、幼兒用書、放大鏡三、活動過程:一、引導幼兒觀察封面,激發興趣。引導幼兒觀察封面,提問:「你看到了什麼?引出書名——看一看猜一猜二、導讀。(2-4頁)1、翻看第一頁「指紋」畫面。(1)幼兒大膽想像猜測:這是什麼?(2)請小朋友在身上找一找它。(3)翻看第二頁畫面驗證幼兒猜測,師:原來它是我們手指上的指紋。(4)讓幼兒觀察自己的手指,提問:你在手指上找到了么?是不是每根手指上都有這樣的的指紋?你找到了幾個這樣的指紋?小結:我們手上有漩渦狀的和不是旋渦狀的,這些都叫指紋。我們手上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2、翻看第三頁「舌頭」畫面。(1)請幼兒猜想:這是什麼?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並敘述理由。(2)翻看第四頁畫面驗證幼兒猜測,請幼兒互相觀察對方的舌頭,看看有沒有圖片上這樣的小泡泡。小結:舌頭上的這些小泡泡叫做「味蕾」,它可以幫助我們吃東西的時候分辨出不同的味道。三、自主閱讀1、老師提出閱讀要求A、看書的要求B、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看完以後請你把看到的介紹給大家。2、幼兒討論A、提問:誰來說說看,你在書中都看到了什麼?你是怎麼看出來的?蝴蝶翅膀、魚鱗、羽毛、放大的布紋、冰糖、花粉等B、幫助幼兒梳理、總結提升經驗。四、完整欣賞圖畫書。1、提醒幼兒翻書和看書的方法。提問:是什麼寶貝能把這么細小的東西讓大家看的這么清楚呢?五、經驗延伸。出示放大鏡,帶領幼兒用放大鏡去尋找更多神秘的、細小的寶貝。
❸ 幼兒園大班語言七彩的蝴蝶教案怎麼寫
設計意圖:
大班的孩子經過幾年的共同生活、學習,同伴之間產生了一定感情,但他們對朋友的理解還建立在一起玩耍的概念上,缺少些關愛的情感,故事中的友情和關愛能觸動孩子的心靈,於是設計了以下活動: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中大象和蝴蝶間的友情,願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感受並萌發朋友之間相互關愛的情感。活動准備:文字、故事圖片、故事PPT等活動過程:
一、 談話導入:(讓幼兒對故事產生興趣)1、 出示文字"朋友"。誰認識這兩個字?
2、 你有朋友嗎?擁有朋友的感覺怎麼樣?
3、 今天我們來認識幾位新朋友,出示ppt。 過渡:大象和蝴蝶怎麼會成為朋友呢?我們一起來聽一個故事。
二、欣賞故事:(理解故事,感受朋友間的互相幫助。)1、 分段欣賞故事 1)欣賞故事至:遇到蝴蝶求助大象會幫助它嗎?怎麼幫? 2)繼續聽故事至:大象一路走一路格格笑著。你覺得蝴蝶能幫大象什麼忙嗎?
3)接著看下去至:遇到萬丈深淵的峭壁那裡。 這個時候大象會怎麼想?怎麼做呢?
2、 大象的叫聲被蝴蝶聽到了, 可是蝴蝶怎麼救大象呢?
3、 想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一起去看看大圖片!(幼兒分小組邊看邊輕輕討論)4、 看懂了嗎?你覺得他們是怎麼想辦法的?過渡:是不是這樣呢?我們聽完故事就知道了。 5、你覺得艾瑪和蝴蝶為什麼能成為好朋友?小結:有朋友真好,真正的朋友能互相幫助,互相依靠。
三、朋友的需要:(從故事中的友情聯繫到生活中朋友間的相處。)1、 生活中,你是怎麼樣對待你的朋友的呢?
2、 我們熟悉的朋友遇到了一些事情,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怎麼了?你會怎麼做?(PPT)小結:生活中,多些朋友就有了……,讓我們都來關愛自己的朋友。
❹ 幼兒園大班開心識字教案《蝴蝶結》
活動一:美麗的蝴蝶花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掌握系蝴蝶結的方法。 2、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愉悅的體驗。 活動准備: 綵帶、鞋、包裝帶若干,蝴蝶花一盆, 可樂瓶若干(內裝沙子),綠彩紙若干張、雙面膠。 活動過程 一、出示蝴蝶花,引發幼兒觀察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盆花,你們看看是什麼花? 2、這種花的樣子像什麼呀?你們喜歡蝴蝶花嗎? 二、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動手的興趣。 1、蝴蝶花沒朋友很孤單,她想來找找她的朋友,小朋友願意幫她嗎? 2、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綵帶、彩繩,我們用這些綵帶彩繩變成蝴蝶花好不好?怎麼變呢? 三、教幼兒學做蝴蝶花 1、老師示範做蝴蝶花,邊做邊兒歌。 2、「剛才老師是怎樣將綵帶變成蝴蝶花的?」藉助兒歌講解做蝴蝶花的步驟,突出重點與難點。 3、幼兒嘗試做蝴蝶花,老師巡迴指導。 四、合作裝飾蝴蝶花花園 1、現在我們給蝴蝶花建造一個花園吧。 2、提出製作要求:兩人共同合作,可以做一朵或幾朵蝴蝶花插到可樂瓶中,和蝴蝶花放在一起。 3、幼兒合作製作蝴蝶花(注意色彩的搭配)。 4、師生一起欣賞蝴蝶花。 附兒歌: 兩個好朋友呀, 見面握握手呀, 翻個大跟頭呀, 繼續向前走呀。(系出第一個結) 一隻小白兔呀, 耳朵碰耳朵呀, 鑽個小山洞呀, 變成蝴蝶花呀。(系出第二個結) 活動二:漂亮的蝴蝶結 活動目標: 1、 嘗試在兒歌的幫助下,學習系蝴蝶結。 2、學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增強自我服務的能力。 3、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勞動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准備: 帶有鞋帶的鞋模若干;女孩子穿系蝴蝶結的連衣裙;男孩子穿系鞋帶的鞋子。 活動過程: 一、藉助故事,激發幼兒動手興趣。 1、佳佳小朋友,快過生日了,她看上了一雙系蝴蝶結的鞋子,可是媽媽卻不給她買,這是為什麼呢? 2、講述故事《一雙有蝴蝶結的鞋子》。 二、復習兒歌,經驗遷移。 1、佳佳是怎麼樣學習系鞋子上的蝴蝶結的呀? 2、復習系蝴蝶結的兒歌。 3、出示鞋模型,讓幼兒觀察,鞋子上的蝴蝶結和我們做過的蝴蝶花是一樣的。 三、比比誰的蝴蝶結系得好。 1、指導幼兒利用鞋模練習系鞋子上的蝴蝶結。 2、將系好蝴蝶結的鞋模展示在「我的小手真靈巧」主題板塊上。 四、活動拓展 1、找找我們身上的蝴蝶結。 2、幼兒兩兩合作互相系身上的蝴蝶結。 活動設計評析: 1、循序漸進,巧妙過渡。系鞋帶是一項幼兒較難掌握的技能,練習時幼兒往往會因為枯燥難學而失去興趣,做美麗的蝴蝶花卻是幼兒樂於學習的。該活動從蝴蝶花入手,先讓幼兒學做美麗的蝴蝶花,再遷移至學系鞋帶,扎各種蝴蝶結,如此循序漸進,巧妙過渡,幼兒願意學,有興趣學。 2、以兒歌指導實踐,且貫穿整個學習活動。兒歌實際上把系鞋帶的方法具體詳細地表達出來,而且念起來朗朗上口,很有韻味,幼兒樂於接受。在整個活動進程中,教師充分發揮了這一指導語的作用,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3、保教並重。活動一是一次手工活動,活動二則是保教方面的學習內容。整個活動,教育是為保教服務,保育中又有教育的成分。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4、最後的活動拓展非常必要,因為幼兒動手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絕非一兩次學習活動所能達到的,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必須延伸於幼兒的實際生活當中。
❺ 大班早期閱讀《看一看,猜一猜》教案
《看一看·猜一猜》是大班早期閱讀繪本中的一個內容,主要是通過對畫面的觀察,來猜一猜是什麼東西,嘗試著去發現事物整體和局部的關系.這本圖畫書畫面清晰、情節簡單易懂,對於大班幼兒來說,能夠關注到繪本的重要內容.但是如何調動幼兒參與閱讀活動的積極性,如何激發幼兒進行大膽的猜測想像,如何讓幼兒能夠用比較完整、清晰、生動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是我設計本次活動的主要意圖.
活動目標:
1、願意參與閱讀活動,嘗試發現事物整體和局部的關系.
2、能大膽進行猜測想像,並用比較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准備:
閱讀CD和教學大書,大書中的部分文字內容用白紙條遮擋;
PPT課件、放大鏡;
幼兒人手一本小圖書.
一、引導幼兒觀察封面,激發興趣.
引導幼兒觀察封面,提問:「你看到了什麼?那你們說說這會是一本關於什麼的圖書呢?」最後打開遮住書名的白紙條,幼兒認識書名《看一看·猜一猜》.
二、翻看教學大書,師幼共讀P1---6頁.
1、翻看第一頁「指紋」畫面.
(1)幼兒大膽想像猜測:這是什麼?
(2)請小朋友在身上找一找它.
(3)翻看第二頁畫面驗證幼兒猜測,師:原來它是我們手指上的指紋.
(4)讓幼兒觀察自己的手指,提問:你在手指上找到了么?是不是每根手指上都有這樣的漩渦狀的指紋?你找到了幾個這樣的指紋?
2、翻看第三頁「舌頭」畫面.
(1)請幼兒猜想:這是什麼?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並敘述理由.
(2)翻看第四頁畫面驗證幼兒猜測,請幼兒互相觀察對方的舌頭,看看有沒有圖片上這樣的小泡泡.小結:舌頭上的這些小泡泡叫做「味蕾」,它可以幫助我們吃東西的時候分辨出不同的味道.
3、翻看第5頁「蜻蜓的眼睛」畫面.
(1)猜猜這又是什麼呢?
(2)翻看第6頁畫面猜測驗證,師:原來是蜻蜓的眼睛,我們通常把它的眼睛叫做「復眼」.
三、幼兒自主閱讀.
1、PPT課件一一出示圖片:蝴蝶翅膀、魚鱗、羽毛、放大的布紋、冰糖、花粉等,並提問:猜猜這是什麼?
2、提示幼兒:答案就藏在小書裡面,請找一找,答案在第幾頁?它是什麼?
3、幼兒交流發現結果,操作記錄答案在第幾頁,並說一說它到底是什麼?結合識字,出示字卡:鱗粉、鱗片、羽毛、布紋、花粉等.
四、聽閱讀CD完整欣賞圖畫書.
1、介紹繪本名稱和作者
2、幼兒邊聽CD邊翻看小書,注意提醒幼兒翻書和看書的方法.
提問:是什麼寶貝能把這么細小的東西讓大家看的這么清楚呢?
五、經驗延伸.
出示放大鏡,帶領幼兒用放大鏡去尋找更多神秘的、細小的寶貝.
❻ 幼兒大班語言教案 達.芬奇畫蛋
達·芬奇(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家、自然科學家、工程師。他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城附近的芬奇鎮,父親是當地的公證人,母親是農村婦女,但很早就死了。
達·芬奇從小就很聰明,長得也很漂亮,非常惹人喜愛。上小學時,他各門功課的成績都很優異,算術課上他提出的一些問題,經常使老師感到棘手。課余時間,他的愛好是繪畫。他在木板上、地面上、牆壁上居然無師自通地畫出了栩栩如生的蛇、蝙蝠、蝴蝶、蚱蜢……父親見了,非常歡喜。鄰居們見他畫什麼像什麼,都親切地稱他為「小畫家」。
芬奇的父親本來不想讓孩子學畫,希望他子承父業,當一名律師。但兒子非凡的畫藝,把固執的父親征服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終於高高興興地把他送到了當時的歐洲藝術中心佛羅倫薩,拜著名的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費羅基俄為師。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很嚴,他的教法也很有些特別。達·芬奇來到畫室的第一天是學畫雞蛋,第二天是學畫雞蛋,第三天仍是這樣。無休止地畫呀畫呀,枯燥乏味極了,就這樣畫了一年。芬奇畫膩了,心裡想:「這有什麼必要呢?一筆下去畫一個圈兒就行了。」費羅基俄老師彷彿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對他說:「別以為畫蛋很容易,很簡單,要是這樣想就錯了。在一千隻雞蛋當中從來沒有兩只蛋的形狀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看它,形狀便立即不同了……所以,如果要在畫布上准確地把它表現出來,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聽了老師這番教誨,達·芬奇懂得了老師的苦心,就決心不停地練習基本功。他每天一大早就對著雞蛋畫起來,直到夜深人靜了,仍然對著雞蛋畫。經過3年的努力,達·芬奇的技藝大長,他畫的雞蛋各具形態、維妙維肖,對色彩的感覺敏銳了,線條的把握准確了,手中的畫筆也能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了。老師看了非常滿意。
有一天,費羅基俄畫了一幅《基督受洗圖》,他自己很滿意,得意之餘,對達·芬奇說:「芬奇,在這幅畫上再畫兩個天使吧!」芬奇高興地答應了一聲,很快就把兩個天使畫好了,這兩個天使體態活潑自然,面部表情生動柔和。老師一看大吃一驚,相比之下,自己畫的是多麼生硬板滯呀。他在心裡承認學生超過了自己,感到既高興又慚愧,從此竟然擱筆不畫,專門從事雕刻了。
達·芬奇結束了學徒生活,開始了獨立創作,《最後的晚餐》《蒙那麗莎》等都是他的不朽名作。他的繪畫成就越高,作畫越是嚴肅。據說達·芬奇在畫《最後的晚餐》時,為了把出賣耶穌的叛徒猶大畫好,曾到各種場合去潛心觀察賭徒、流氓、罪犯的各種形象和舉止。最後,他終於找到了讓猶大驚惶失措和手裡緊握錢袋的表現手段。這兩處細節描繪的巨大成功,是與少年時長達數年的刻苦畫蛋分不開的。
❼ 幼兒園繪本教案:《花園里有什麼》
教材簡解:
《里有什麼》是一本圖文並茂的繪本,它有別於一般的科普讀物,帶領孩子們走進一個精彩奇妙的世界裡。讓我們跟隨著書中的主人公去觀賞形形的花草樹木,去聞一聞花草的芳香,去聽一聽蟲兒的鳴叫,去感受清涼的微風。全書以一種新的視角傳遞給孩子如何調動各種感官去認識周圍的世界,引領孩子學會探索、研究的方法,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享受著大自然珍貴的饋贈。
目標預設:
1.愉快的閱讀圖畫書,感知里有什麼小可愛。
2.重點觀察主角人物的動作、表情、感受畫面所富有的童趣,並用動作表現。
3.嘗試使用形容詞描述在里的感受。
重點:觀察主角人物的動作、表情、感受畫面所富有的童趣。 難點:怎樣感受看不到的東西並表述出來。 設計理念:
一、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
現在的繪本閱讀已不再局限於語言的范疇,可以挖掘出其中豐富的知識內涵,《里有什麼》涉及到了認知和探索、語言的韻律和節奏、熱愛大自然的社會情感,能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
二、提高幼兒的前閱讀能力。
1.能夠將繪本中的信息與現實生活相。 2.通過想像對書中的內容進行猜想和預測。 3.願意與同伴交流分享閱讀的經驗和感受。 設計思路:
這本書吸引我們的是它輕快、富有童趣的繪本語言。它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又蘊藏著許多令人驚喜的小細節,而且一切都不是一下就能洞悉明白。活動前我們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讓他們先去感受里一切生命的原生態的面貌。在閱讀繪本的時候,孩子們會不由自主地回憶起在里觀察到的東西,閱讀變得自然、真實。在了解有時看的到、有時看不到內容時,我們先讓孩子去自主閱讀,從繪本中尋找答案,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交流閱讀中意想不到的發現,彼此分享閱讀的的經驗和感受。對於看不到的東西,我們使用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課件,調動孩子的感官去感知,並鼓勵孩子們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很快解決了這個比較抽象、寫意的問題。最後的音、畫、聲的有機結合讓孩子體驗著閱讀的美感和韻味。
教學過程:
一、和幼兒討論有關的經驗。
孩子們,春天來了,幼兒園的里會有什麼呢?(老師帶領幼兒在幼兒園里散步。)
小朋友們,早上我們在幼兒園的里散步,你發現里有什麼? 二、閱讀圖書,感知里看得到的小可愛。 1.地面上看得到的。
(1)這里也有一個,猜猜裡面會有什麼?(幼兒猜想里有什麼。)
(2)我們一起來看看究竟有什麼呢?
(3)看到的有丁香花、酢醬草、金盞菊,以及小小的椰子樹,還有??還有??,
小結:哎呀!太多了,我們都說不完啦! 2.地下看得到的。
翻開土地來看看,裡面有什麼呢?(直接指著畫面提問)
哇,這是樹的根,這是草的根,這是還在睡覺的小蟬,這是蚯蚓挖的、這是小螞蟻的家、這是小螞蟻的蛋,還有??還有什麼藏在泥土裡?
請你發揮想像來告訴我吧。
小結:原來里的很多東西都藏在泥土裡來,要翻開土地才能發現, 三、幼兒自主閱讀,找到有時看得到有時看不到的東西。
1.有一些東西,有時看得到,有時看不到,你知道那是什麼嗎?請你拿起這本書,翻一翻,仔細地找一找,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2.提出閱讀的要求。
(1)放在腿上,一頁一頁地翻看。
(2)自己看,把看到的東西放在心裡,待會和大家交流。
(3)請幼兒拿著書上來介紹自己的發現,一定要告訴大家在第幾頁,全體幼兒翻到那一頁共同閱讀。
(4)介紹連頁,提醒其他幼兒注意傾聽介紹。 3.理解繪本中有時看得到,有時看不到的東西。
咦,我的書上怎麼找不到這些東西呢,請你幫我來找一找。(引導幼兒發現兩本書的不同)
看,像藏在樹葉下面的毛毛蟲,藏在草叢里的蚱蜢,以及停在花朵上面的小蝴蝶,這些東西不動的時候很難被發現,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要耐心等待才能發現,但它們還是看得見的。
四、運用感官探索、感受看不到的東西。 不過,有些東西是真的看不到的。那是什麼呢?
感受涼涼的微風、聞一聞花草的清香,聽一聽蟲子的叫聲(播放班得瑞《森林交響曲》中蟲叫的音頻)
小結:原來「涼涼的微風」是看不見的, 「花兒的清香」是看不見的, 「蟲兒的叫聲」是看不見的,它們要用身體才感受得到;要用鼻子聞得到;要用耳朵才聽得到。
五、總結(播放課件——蟲鳴、花草抽芽、蟬寶寶睡覺) 噓——拉長耳朵仔細聽,你有沒有聽到小蟲鈴鈴的叫聲。 噓——睜開眼睛仔細看,你有沒有看到花草正在抽芽。
噓——翻開泥土仔細瞧,你有沒有看到土裡的蟬寶寶正在睡香香甜甜的午覺。
噓——噓——噓——
小聲點,不要嚇跑了里各種看得到、看不到的小可愛。
六、分別呈現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暗示兩個不同的,請幼兒分類哪些是看得到的,哪些是看不到的。
我們一起來幫助里這些看得見、看不見的東西分一分類吧。 多美呀,這一切只要用心就能感受得到。(貼上愛心標志) 七、完整欣賞《里有什麼》。
春天的大自然多美呀!寫這個故事的人,畫這個故事的人,還有我們讀故事的人,心情都變好了。
現在就讓我們再一次用心的欣賞這個美好的故事吧。 (幼兒邊觀看課件邊欣賞配樂故事)
❽ 繪本《蝴蝶,飛哪兒去了呢》教案
作品分析:
繪本《去哪兒了》畫面簡單、逼真,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比較淺顯易懂,這個繪本中沒有很多文字的描述,但小蝴蝶飛來飛去的畫面,帶給了幼兒無限的遐想。根據幼兒的閱讀特點,他們喜歡大圖片、色彩鮮艷,教師通過引導孩子觀察、尋找小蝴蝶落在什麼地方,認識了家中的物品,同時掌握了不同方位的空間關系(窗簾上,地毯上,沙發上,桌子上)。讓孩子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反復閱讀圖畫故事,孩子不僅豐富自己的口語經驗、形成與書對話的經驗,同時讓孩子根據作品的結構進行模仿或進行創編活動,發展幼兒語言的創造性。在活動中還融入了音樂的說說唱唱和探索顏色的環節,旨在通過這些讓孩子們更親近閱讀、更快樂地閱讀。
活動目標
1.通過閱讀理解畫面內容,掌握不同方位的空間關系(窗簾上,地毯上,沙發上,桌子上),並學說「飛呀、飛呀,落到XX上」的句式。
2.通過玩游戲,初步了解對比色,相似色的關系。
3.會輕輕翻閱圖書,初步形成閱讀的好習慣。
活動准備:課件「去哪了」、自製紙蝴蝶人手一隻。彩色手工紙若干,印花工具,黃顏料,擦手毛巾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1、師:春天來了,樹綠了,花開了,真漂亮。誰會喜歡呢?(幼兒大膽猜測)教師播放《蝴蝶找花》的音樂。
指導策略:通過音樂將幼兒帶入春天的氛圍。
小蝴蝶飛到花朵上,它還會飛到哪裡去呢?這個秘密就藏在這本書里。
2.教師播放PPT封面圖片。提問:畫面上有誰,小貓和蝴蝶分別是什麼顏色的?你看到這幅畫里什麼顏色最多?
3. (出示PPT第一頁和第二頁畫面)
師:小蝴蝶,飛呀飛,飛進我的窗戶里來了。窗戶上有什麼?(窗簾)引導幼兒說說怎樣的窗簾?
學習句式:小蝴蝶,飛呀飛呀,落到窗簾上。
指導策略:意在引導幼兒仔細地觀察畫面,提醒幼兒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表達。
二。 幼兒自主閱讀。
1、教師提出翻看圖書要求:食指和拇指輕輕捏,一頁一頁翻看。
2、幼兒閱讀,教師輕輕朗誦句式:飛呀、飛呀,落到XX上,引導幼兒觀看畫面。
指導策略:指導幼兒學習翻書,能一頁一頁地翻,有序地安靜地看書。
三、學習故事中的句式。
出示PPT4-7畫面)師:小蝴蝶,飛呀飛呀,落到什麼上。引導幼兒觀察畫面, 並根據故事中的句式回答:落到地毯上,落到沙發上,桌子上,牆壁上。
指導策略:請幼兒帶上紙蝴蝶一邊飛一邊說:落到地毯上,落到沙發上,桌子上,牆壁上,鞏固空間方位詞。可以配上音樂比較溫馨。第一遍建議老師帶領幼兒做游戲,第二遍請能乾的幼兒帶領做游戲。
四.拓展經驗。
1、教師出示紙蝴蝶:小蝴蝶還飛到我們的教師里來了,它會落到哪裡呢?
2、教師示範講述。
3、幼兒人手一隻蝴蝶,根據自己的意願將蝴蝶停在教室的任意處,鼓勵幼兒用「飛呀、飛呀,落到XX上」句式說一說。
指導策略:指導幼兒用「飛呀、飛呀,落到XX上」的句式創編。
五.請你觀察四幅圖的背景顏色(綠色,黃色,紅色,藍色)
教師出示:彩色手工紙若干,印花工具,黃顏料,擦手毛巾
請幼兒用印花蘸黃顏料分別在四種彩紙上印花,比較黃花在那種顏色里藏得最好。
指導策略:通過玩顏色的游戲讓孩子自己發現黃色的花躲進黃色的布里很難找到的秘密。
六、結束活動:幼兒帶著蝴蝶到教室外玩耍。
活動延伸:
在戶外活動、區角活動中投放蝴蝶材料,練習「飛呀、飛呀,落到XX上」句式
指導策略:在創造性的模仿、實踐練習活動中充分發掘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