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案該怎麼去寫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誇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誇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後,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麼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於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後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 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後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鍾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於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後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鍾聲響起後,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麼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後,「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麼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於寫他進家門以後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麼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於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准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後「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a. 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b. 畢業典禮後「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麼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後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後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於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後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後在心裡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麼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並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麼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作者的文章和同學們的發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愛的樂章,讓我們把這些內容記在本子上,印在腦海里,留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
四、作業
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
課後心得:這是一篇感情頗深的文章,學習中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對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夠完全進入課文中的狀態。衣襟上的夾竹桃引起「我」對爸爸的回憶,回憶中有快樂,也有感傷;有爸爸嚴厲的責罰,也有他綿綿的愛意。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經長大了。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2
一、設計理念
本單元的課文「或記錄作者成長的足跡,或展示他人成長的歷程,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而一、二課雖文體不同(第一課是散文,第二課是小說節選)但都是記錄「成長的足跡」的。教學此文,應本著新課標中「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領會作品的內涵」,及「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的能力」 的理論指導,讓學生從中獲得對人生健康成長與自身成熟的有益的啟示,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故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設計此課,為達到上邊的要求,選用「讀讀——議議——說說」的形式較好。
二、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父親朴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理解長輩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的必要性。
2、把握文中父親的思想性格。
3、理解標題的雙關意義。
4、學習記敘中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
三、學習重點、難點
記敘中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及朴實中蘊涵真摯感情的語言特點。
四、教學准備
1、讓學生課下通過圖書及網路查找有關作者的內容。
2、教師搜集有關作者的肖像圖片製作簡單的課件
五、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整體感知,把握文章脈絡。
2. 朗讀、復述課文
3. 了解敘事方法及主要作用
教學過程
(一) 激發感情,導入新課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真摯無私的。這種愛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子女對這種感情有的當時就體會到了,有的過了多少年後才逐步體會到。長輩們的這種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動和鞭策著一代代年輕人。同學們,父母的疼愛之情是否感動過你?你是通過什麼事體會到的?這種感情是體現在父母的只言片語中還是在父母的神情語氣里?無論是哪一種,都會令我們終生難忘。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就寫出了課文中的「我」所感受到的那種影響自己一生的真摯的父愛。板書課題。
(二)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文章脈絡。〔讀讀〕
1、你了解作者嗎?(讓學生交流搜集的作者資料,教師不必多講)〔林海音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台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訖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
-
2、學生朗讀課文(讀時發現不理解的字詞自行解決或同桌交流解決)。
3、簡要復述課文。(主要事件復述清楚即可。)
點名復述,其他同學評價。師及時鼓勵,精要指導。
4、了解敘事方法及主要作用。(學生對順序、倒敘比較熟悉,但插敘卻接觸較少,教師要作必要指導)
〔⑴文章主要採用了記敘中的插敘方法。回憶是要有感觸點的,這個感觸點就是眼前的事,由於眼前事的觸發,引起了對往事的回憶。同學們能找出觸發的事與回憶的事嗎?學生分小組完成。⑵插敘使文章的內容顯得豐富而不繁雜,插敘使文章的事件交錯而不散亂。由此可知,插敘的方法最適於回憶性文章的寫作。〕
(三)、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小組討論交流,然後推選代表班級交流)〔議議〕
〔爸爸的思想性格是通過事件和語言表現出來的⑴表面嚴厲,實際上卻充滿了愛心。⑵是一個特重感情的人⑶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等。鼓勵表揚把握較好的小組和同學〕
(四)小結。(也可以讓學生做)
這一節我們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文中爸爸的性格,那麼課文什麼地方最感動你,並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我們下節課再來探討。
(五)推薦作業:⑴反復讀課文,體會文章朴實的語言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⑵熟記「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音義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3
教學要點:1品味文章語言
2. 課題理解
3. 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
(一)品味文章語言。〔談談〕
文章朴實的語言中蘊涵真摯的思想感情。你認為本文中爸爸的哪些做法或哪些話對「我」影響最大,為什麼?(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做法:⑴爸爸打我;⑵讓我闖練等。話語:⑴「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⑵「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等。〕
(二)本文寫爸爸的花的內容很少,但課題卻是《爸爸的花兒落了》為什麼?你能另擬一個題目嗎?試一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標題一語雙關: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另一方面象徵天性愛花的爸爸離開了人世。另擬題時,要引導學生對所擬題目進行分析,找出優點及不足,老師不能,隨便否定或肯定〕
(三) 拓展延伸課文內容。
同學們,我們的父母也曾如文中的爸爸那樣教導過我們,甚至象文中的爸爸那樣打過我們吧,但我們以前卻不理解,學習了本文後你有了新的認識嗎?請大家談談。(小組交流,如時間允許,也可以讓部分同學在班上談談。)
(四)推薦作業
⑴課外閱讀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⑵運用插敘的方法,自擬題目寫一篇反映自己成長歷程的文章。
我只是幫你找些資料 僅供參考
② 《爸爸的花兒落了》精品教案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誇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誇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後,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麼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於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後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 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後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鍾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於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後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鍾聲響起後,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麼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後,「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麼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於寫他進家門以後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麼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於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准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後「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a. 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b. 畢業典禮後「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麼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後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後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於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後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後在心裡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麼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並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麼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作者的文章和同學們的發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愛的樂章,讓我們把這些內容記在本子上,印在腦海里,留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
四、作業
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
課後心得:這是一篇感情頗深的文章,學習中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對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夠完全進入課文中的狀態。衣襟上的夾竹桃引起「我」對爸爸的回憶,回憶中有快樂,也有感傷;有爸爸嚴厲的責罰,也有他綿綿的愛意。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經長大了。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2
一、設計理念
本單元的課文「或記錄作者成長的足跡,或展示他人成長的歷程,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而一、二課雖文體不同(第一課是散文,第二課是小說節選)但都是記錄「成長的足跡」的。教學此文,應本著新課標中「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領會作品的內涵」,及「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的能力」 的理論指導,讓學生從中獲得對人生健康成長與自身成熟的有益的啟示,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故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設計此課,為達到上邊的要求,選用「讀讀——議議——說說」的形式較好。
二、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父親朴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理解長輩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的必要性。
2、把握文中父親的思想性格。
3、理解標題的雙關意義。
4、學習記敘中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
三、學習重點、難點
記敘中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及朴實中蘊涵真摯感情的語言特點。
四、教學准備
1、讓學生課下通過圖書及網路查找有關作者的內容。
2、教師搜集有關作者的肖像圖片製作簡單的課件
五、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整體感知,把握文章脈絡。
2. 朗讀、復述課文
3. 了解敘事方法及主要作用
教學過程
(一) 激發感情,導入新課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真摯無私的。這種愛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子女對這種感情有的當時就體會到了,有的過了多少年後才逐步體會到。長輩們的這種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動和鞭策著一代代年輕人。同學們,父母的疼愛之情是否感動過你?你是通過什麼事體會到的?這種感情是體現在父母的只言片語中還是在父母的神情語氣里?無論是哪一種,都會令我們終生難忘。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就寫出了課文中的「我」所感受到的那種影響自己一生的真摯的父愛。板書課題。
(二)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文章脈絡。〔讀讀〕
1、你了解作者嗎?(讓學生交流搜集的作者資料,教師不必多講)〔林海音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台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訖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
-
2、學生朗讀課文(讀時發現不理解的字詞自行解決或同桌交流解決)。
3、簡要復述課文。(主要事件復述清楚即可。)
點名復述,其他同學評價。師及時鼓勵,精要指導。
4、了解敘事方法及主要作用。(學生對順序、倒敘比較熟悉,但插敘卻接觸較少,教師要作必要指導)
〔⑴文章主要採用了記敘中的插敘方法。回憶是要有感觸點的,這個感觸點就是眼前的事,由於眼前事的觸發,引起了對往事的回憶。同學們能找出觸發的事與回憶的事嗎?學生分小組完成。⑵插敘使文章的內容顯得豐富而不繁雜,插敘使文章的事件交錯而不散亂。由此可知,插敘的方法最適於回憶性文章的寫作。〕
(三)、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小組討論交流,然後推選代表班級交流)〔議議〕
〔爸爸的思想性格是通過事件和語言表現出來的⑴表面嚴厲,實際上卻充滿了愛心。⑵是一個特重感情的人⑶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等。鼓勵表揚把握較好的小組和同學〕
(四)小結。(也可以讓學生做)
這一節我們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文中爸爸的性格,那麼課文什麼地方最感動你,並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我們下節課再來探討。
(五)推薦作業:⑴反復讀課文,體會文章朴實的語言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⑵熟記「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音義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3
教學要點:1品味文章語言
2. 課題理解
3. 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
(一)品味文章語言。〔談談〕
文章朴實的語言中蘊涵真摯的思想感情。你認為本文中爸爸的哪些做法或哪些話對「我」影響最大,為什麼?(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做法:⑴爸爸打我;⑵讓我闖練等。話語:⑴「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⑵「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等。〕
(二)本文寫爸爸的花的內容很少,但課題卻是《爸爸的花兒落了》為什麼?你能另擬一個題目嗎?試一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標題一語雙關: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另一方面象徵天性愛花的爸爸離開了人世。另擬題時,要引導學生對所擬題目進行分析,找出優點及不足,老師不能,隨便否定或肯定〕
(三) 拓展延伸課文內容。
同學們,我們的父母也曾如文中的爸爸那樣教導過我們,甚至象文中的爸爸那樣打過我們吧,但我們以前卻不理解,學習了本文後你有了新的認識嗎?請大家談談。(小組交流,如時間允許,也可以讓部分同學在班上談談。)
(四)推薦作業
⑴課外閱讀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⑵運用插敘的方法,自擬題目寫一篇反映自己成長歷程的文章。
我只是幫你找些資料 僅供參考
③ 阿累 《一面》 教案
《一面》教案設計 熱 【字體:小 大】
《一面》教案設計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4-4-28
【目的要求】
了解本文是按照時間順序記敘的。
學習本文從"遠、中、近"三個角度描寫外貌的方法。
學習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的方法。
【課文解析】
注音釋義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踱(ó) 地窖(jiào) 卡嘰(jī)布 同胞(bāo) 窘(jiǒng)相 哧(chī)啦 捻(niǎn) 隸(lì)體 腕(wàn)子 熏(xūn)黑 鞠躬 (jū gōng) 虐(nüè)待
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書脊:書籍被訂住的一邊。
赫然:文中是很鮮明的意思。
殷勤 :
平素:平時。
優遇:優待。
懊悔:
莽撞:魯莽。指言語、行動粗率而不審慎。
躊躇:猶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用手輕輕地摸了又摸。
頹唐:精神不振作。
抖擻:振作。
打眼:引人注目。
疑惑:迷惑,不理解。
憎惡:憎恨,厭惡。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別人的便宜。
陡然:突然。
恭敬:對尊長貴賓謙恭而有禮的。
恣情:放縱,沒有約束。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內容主旨
本文按照時間順序緊緊圍繞"一面"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文章通過記敘作者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同魯迅見過一面的事情,熱情贊頌了魯迅先生熱愛勞苦大眾和對進步青年的關懷,以及作者對魯迅先生的崇敬,決心踏著先生足跡前進的真摯感情。
全文分兩部分,以空行隔開。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三層:第一層(1)-(2)段:寫"我"去內山書店的原因。第二層(3)-(17)段:寫內山老闆熱情地接待"我"和"我"賣書缺錢的困難。第三層(18)-(38)段:描述作者同魯迅先生一次短暫而激動人心的會面(這也是全文的主體)。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寫"一面"對作者的鼓舞和影響,以及事隔四年之後作者對魯迅逝世的沉痛悼念。
寫作手法
選取富有典型意義的事例,從多方面運用襯托、對比的方法表現人物。
抓住人物最鮮明的外貌特徵--"瘦",從作者的感受入筆,較好地表現人物的思想。
作者的筆觸引著我們進入內山書店,像攝影機一樣實錄往事;焦點聚在魯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人物形象隨作者的觀察和感受而逐漸豐滿。
第一次作者觀察的地點在遠處,在黑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所以人物形象"模糊"作者粗線條地勾勒出身材、年齡、國籍、衣著和抽煙的神態(第3段):"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國人,穿一件牙黃的長衫,嘴裡咬著一枝煙嘴……";第二次的觀察在近處,作者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因此刻畫比較具體、細致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臉色、頭發、胡須)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第19段):那個"咬著煙嘴"的老人"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瘦的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約摸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第三次為"特寫"(第32、35、36段),作者面對面地觀察魯迅,不僅觀察的更細致,而且把前兩次觀察不到的細微特點再補寫出來:"黃里帶白的臉,瘦得教人擔心;頭上直豎著寸把長的頭發;牙黃羽紗的長衫;隸體'一'字似的胡須;左手裡捏著一枝黃色煙嘴,安嘴的一頭已經熏黑了。""他微笑,默認地點了點頭","他的臉--瘦!""帶著獎勵似的微笑"這次描寫把人物的頭部和全身結合起來寫,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作者還注意寫魯迅的手--"竹枝似的手指","小袖管緊包在腕子上"。這些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突出了魯迅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
【重點語段研讀】
語句:
看一下那書脊,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我便像得了保證似的,立刻從書架上抽下一本。
研讀:
"赫然",原是形容大怒,或者形容令人驚訝的事物突然出現的樣子。文中表示"魯迅譯"這三個子十分醒目的出現在作者眼前。表現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仰、信任。
語句:
他微笑,,默認地點了點頭,好像我心裡想著要說的,他已經統統知道了一樣。
研讀:
"微笑",表現出魯迅的慈愛和安詳;"點頭",表現出魯迅的信賴和放心;"知道",表現出魯迅的理解和關切。
【測試題與答案】
測試題
判斷下面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在括弧內劃"√",錯誤的劃"×"。
《一面》是一篇寫人為主的記敘文,按時間的順序,記敘了作者與魯迅見面的全過程。( )
本文描述的是作者唐 與魯迅先生在內山書店見過的一面。( )
文中寫內山老闆很殷勤地接待"我",是為了表現日本人很會做買賣。( )
本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突出了魯迅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 )
判斷下列句中破折號的用法,將所選序號填入括弧內。
備選答案:A表注釋 B表提示 C表插說 D表話題轉換 E表話沒說完
我又仔細地看他的臉--瘦! ( )
"嗚--"火車開動了。 ( )
我掏那塊帶有體溫的銀元,放到他手裡--他的手多瘦啊!( )
你買這本書吧--這本比那一本好。" ( )
我向裡面望了一下--陰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 ( )
戰士們向國民黨反動派的老巢--南京城沖去。 ( )
閱讀下面文字,並按要求回答問題。
他從架上扳下一本書來,版式紙張和《毀滅》一模一樣,只是厚一點點,封面上印著兩個八分體的字:《鐵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遞給我,小袖管緊包在腕子上:
你買這本書吧--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誰?對我這樣一個平日被人輕視的工人下那樣誠懇的勸告?我一進門的時候本來就有點疑惑;現在更加疑惑了;雖然猜不出是誰,但自己斷定:一定是一個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價:一元八角!
"先生,我買不起,我的錢不夠……"我的話低得連自己都聽不見了,我不知道怎樣才好。
我低了頭,頭腦里轟隆轟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臉。我只聽見一個聲音在問我:
"一塊錢你有沒有?一塊錢!"
"有!"我抬起頭,頓時恢復了勇氣。
"我賣給你,兩本,一塊錢。"
什麼?我很驚異地望著他:黃里帶白的臉,瘦得教人擔心;頭上直豎著寸把長的頭發;牙黃羽紗的長衫;隸體"一"字似的胡須,左手裡捏著一枝黃色煙嘴,安煙的一頭已經熏黑了。
"你買這本書吧"一句中"這本書"是指《 》。
這段文字中劃線的句子運用的修辭方法是 ,突出了魯迅先生 的特點。
這段文字中對魯迅先生主要運用了( )和( )的描寫方法。
"我"斷定對方"一定是一個不平常的人"的依據是 。
文中"瘦得教人擔心"比寫成"非常瘦"要好,理由是什麼?請簡要分析。
"我很驚異地望著他"中"我很驚異"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
A√ B× C× D√
1B 2E 3D 4A 5C 6A
1鐵流 2比喻 瘦(但精神還好)3外貌、語言 4對"我"這樣一個平日被人輕視的工人下那樣誠懇的勸告 5同樣是外貌描寫,但前者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6兩本書對方居然只賣一塊錢。
【資料窗】
作者介紹:
阿累(筆名),原名朱凡(1909-1987),江蘇漣水縣人。少年時期,他在南京金陵大學附中、上海立達學園上過學,後考入上海同文書院學習日語,畢業於上海藝術大學。當過售票員,參加工人罷工、新四軍,加入了共產黨。
背景:
1936年魯迅先生逝世,阿累正在上海從事寫作和翻譯工作。阿累雖然崇敬魯迅先生,也愛讀他的文章,但和魯迅先生卻無往來,僅在四年前(1932年),他當售票員時,因在內山書店購書,和魯迅先生有過一次偶然的相遇。就是那次魯迅的熱心幫助,使阿累深受感動,並永遠銘刻在他的心頭,永遠激勵著他前進。於是,當《中流》半月刊要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的專號向阿累約稿時,他便以《一面》為題,於1936年10月寫了這篇紀念先生的文章。
不給點分嗎?哈哈!
④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作文教學課件:如何在作文中巧設倒敘
在作文中我們常用順敘和倒敘的方法寫,「插敘」卻不常用。所以,有些同學很想學學「插敘」內怎樣寫。
插敘容是在原來敘述的過程中,由於表達的需要,中斷了原來的敘述而插入另一段敘述;而在這段插人的敘述結束後。再繼續原來的敘述。插敘的內容可以是一件完整的往事,也可以是與敘述主體相關的另一件事,還可以是另一種事物。
如《江姐》這篇課文,一開始寫深夜江姐被特務帶出牢房,接下去插入對江姐生平的介紹和被捕的情況的描述,然後再繼續寫江姐面對特務的嚴刑拷打,堅貞不屈的情景。
又如《飼養員趙大叔》這篇課文,在寫他關心牲口,特別是精心照料金皇後時,插人他冒雨用毯子把「金皇後」從麥茬地拉回家裡這件往事。
插敘可以使讀者對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使文章的脈絡更加清楚,中心更加突出。
在我們的作文中,有時為了把敘述的主要事件說得更清楚、更透徹,也要把有關的事插進去交待,這也就是插敘。
⑤ 《一面》的教案
教學目的 :
1.學習本文記敘的順序,和文章的結構形式。
2、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徵的外貌描寫。
3.體會本文遣詞造句的濃烈的感情色彩。
4、認真體會作者思念和崇敬魯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學習魯迅的願望。
教學重點:目的1、2
教學難點:目的3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地窖(jiào):收藏東西的地洞。
赫然(hè):顯耀、盛大。見義中註解。
嵌著(qiàn):把東西鑲入凹處。
窘相(jiǒng):為難。文中有「不自在」意。
頹唐(tuí):精神不振作
熏黑(xūn):煙氣接觸物體
憎惡(zēng wù):人一厭惡
虐待(nüè):兇狠刻薄待人。
揩油(kāi):見註解。
恣情(zì):放縱、無所顧忌。
撫摩(fǔ)、摩挲(suō):見注。
抖擻、(sǒu)見注。
腦勺(sháo)勺,一種器具,此為比喻。
二、課文學習
(一) 問題導入:如果在正文前邊沒有「預習提示」,你讀了文章後能知道一面的含義嗎?
與一面有關的成語誰能說?
如果沒有預習提示,能知道是誰和誰的一面嗎?若能,有什麼依據?
(二)人物描寫學習
1、描寫的分類
2、分析外貌描寫——人物描寫的重點。
本文的重點是寫人。下面,讓我們再細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突出魯迅這一人物形象的。
(1)本文寫魯迅,用筆墨最多的是什麼?也就是說,對魯迅的描寫,側重點放在哪個方面? 本文寫魯迅,用筆最多的是外貌描寫,這是本文人物描寫的重點。
(2)為什麼本文人物描寫的重點是外貌描寫呢?
這是由本文記的事的特點決定的。本文記的是一次見面,只能是人物外部形象的記實。而人物外部形象給作者的印象又非常突出,這就決定了要細致刻畫人物外貌。(3)本文是怎樣描寫人物外貌的呢?這里,我們講一講外貌描寫的基本知識,在這方面,前人給我們總結了很好的經驗,這些經驗就變成了一些理論知識。就本文有關的情況來看,有這樣三點值得重視:
①抓特徵。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徵,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寫,那就會是「千人一面,」寫了等於沒寫。因此,寫外貌必須抓住人物的特徵,即區別於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點。
②有視角。即要選擇一定的角度去觀察、去描寫。這就是說,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人物外貌,定要放到具體的環境中去。這樣,人物就活了,描寫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現層次也就豐富多樣了。
③表現性格。如果只是為了寫人物外貌而寫人物外貌, 就會失去外貌描寫的目的和意義。寫外貌必須能有助於表現人物性格。
下面,我們根據這三點來分析課文中時外貌描寫。
(4)本文幾次寫了魯迅的外貌,通過什麼視角、抓住了哪些特徵?細細梳理課文,劃出重點,概括回答問題。
第一次描寫:在暗處,只能模糊辨出形體:寫了長衫(因有顏色)、煙嘴(因有火光)。
第二處描寫:在近處,看得清楚了;寫了面孔、寸發、胡 須。這三樣都抓住了特徵,直堅的寸發,隸體「一」字的胡須是魯迅形象的特色,而黃白的面孔則是勞累的表現。
第三次描寫:面對面,可以仔細辨認。前兩次描寫的總繪,還是面孔、寸發、胡順、長衫、煙喝,只是更細致、更具體了。
隨講隨出現板書。
外貌描寫
視角 特徵
暗處(模糊) 長衫、煙嘴
近處(清楚) 面孔、寸發、胡須
對面(仔細) 總體描繪
(5)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些外貌特徵的,突出的最主要的特徵是什麼?
作者寫魯迅的面孔、寸發、胡須、長衫,都各具特色,都與作者的視線相適應,而最主要的是突出了他的「瘦」,因過分的操勞而損壞了健康的戰士的形象。
(6)作者從外貌描寫.中是怎樣表現人物的性格的呢?從文中哪些地方,我們感受到魯迅的精神和人格的偉大?
本文在外貌描寫中突出人物的性格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描寫本身的感情傾向。提問:從哪些語句中體現出來?
第二次描寫;「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後的樣子」;「頭發……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
②用抒情篤調寫感受,烘託人物。提問:從哪些語句 中體現出來?
第二次描寫:魯迅看了「我」一眼之後,文中寫道。「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著的撫摩似的」第三次描寫;似乎認出是魯迅之後。「我結結巴巴的,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
③用適當的議論來深化人物性格。提問:從哪些語句中體現出來?
第三次描寫;認出魯迅後,「正是他,站在行進行列最前面的我們的同志,朋友,父親和師傅—…•越老越頑強的戰士!」
第二部分:「前面是一條路……」以上諸種手法的運用,使魯迅的外貌更具內在的表現力量,突出了他的無限關懷後輩和剛毅、堅韌的性格。
以上內容,依次出現板書。
外貌描寫突出性格手法
1.描寫本身的感情傾向
2.寫感受烘託人物
3.用議論深化人物性格
三、作業
用300字左右的一段話對你最喜愛的一個人進行描寫,重點放在外貌描寫上。
第二課時
一、字詞小檢測
注音、解釋、聽寫
二、課文學習
(一)記敘要素
1.知識導入。
第二冊以學習記敘文為主。學習記敘文必須掌握它的文體知識,以利於閱讀分析課文。
下面,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再輔以點撥,作出明確概括。
(1)記敘文的要素有哪些?
作為一篇記敘文,記人記事都必須具備一定的要素才能說清楚。
記敘的要素有六個,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叫做「六要素」。
過去,人們通常使用「五要素」說,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為什麼(原因和結果)。這「五要素」說中外通用,特別在新聞報道中成為定論。由於這五個詞英語的打頭一個字母都是「W」,故又稱「五個W」。
我們中國傳統的說法是「四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四要素」說其實就包括了前述的「五」和「六」要素,「事件」就包括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現在稱「六要素」表達得更具體了。
任何一篇記敘文,在一般情況下,都必須具備這六個要素,但有時不影響表達,也並不是不可省略某些要素。
這六個要素的表達,在一篇具體的文章中是多種多樣的。這點必須清楚。
(2)記敘文中的順序指的是什麼呢?
記敘文中的順序指的是:用什麼樣的標准來安排材料的先後。
安排材料先後的標準是多種多樣的,這就決定了文章的順序也不會是一種。主要的有:
時間順序,也可以說是事物發展的順序。記敘文以記人記事為主,人物的活動離不開事件,所以,按照事物發展的過程,即時間的先後來展開記敘,是記敘文最基本的順序。
空間順序,即按照地點的不同、空間的變換來安排文章的材料。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有空間順序,先寫「百草園」,後寫「三味書屋」。
此外,還有按照事物的性質安排順序、按照感情的發展變化安排順序等。這些順序,以後都要接觸到,這里了解一下、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時間順序。
(3)按時間順序、或事物發展的順序來安排記敘的材料, 都有哪些方式?
按時間和事物發展的過程來敘述故事,可以有多種方式,通常用到的有:
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這是第二冊記敘文學習的重點。事實上,我們在前面學過的文章中都有過接觸。
按照前面三個提問,邊回答、邊訂正、邊總結,依次出現板書。
記敘文基本知識
1.要素:
時、地、人、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2.順序:
時間(事物發展過程)
空間(不同地點)
事物性質
感情變化
3.方式:
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4)什麼是順敘?
「順敘」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發生、發展和結束的自然過程來安排材料,事物發展的過程往往也是時間先後的過程。所以,時間順序和事物發展的順序在文章中是統一的。
我們今天學習的新課《一面》,就是採用「順敘」的方法來安排材料的一篇範文。
(二)課文學習。
(l)簡介課文。
要求。看標題、看預習提示第1段、從頭至尾瀏覽(即視線掃瞄)一下課文。
教師採取邊提問、邊講解、邊板書的方法。初步明確以下問題。
① 本文寫的人物是誰?
② 本文寫的是一件什麼事?
③ 本文的作者是誰?
④本文寫作在什麼年代?
教師明確:
① 本文寫的主要人物是魯迅。
魯迅,生於1881年•1936年10月19僅去世,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寫於1936年10月,魯迅逝世的當月。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葦,30年代在上海學習、當售票員,後加入共產黨,參加過罷工,1936年後從事寫作和翻譯。
本文寫的是作者和魯迅的一次見面。
(2)快速閱讀。
要求:本文約2600多字,按每分鍾談300字算,給10分鍾讀完一遍,不必細看,了解大概,掌握整體情節結構。本文以空行隔開,分為兩個部分,記敘主要在第一部分,帶著課後的,練習三」看課文,劃分第一部分又可分成幾個層次,一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作者和魯迅的一面之交的。
拿起筆,在每一層次的空白處做上記號,能從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概括一下這一層的意思寫在空白處就最好。
(3)檢查閱讀。
找上、中、下三類學生回答,看誰分得大體正確,使用的符號最恰當,概括得最准確。教師邊訂正、邊解答。 本文第一部分寫了作者進內山書店看到魯迅然後離開內山書店的全過程。這一過程,既是時間順序,又是事情發展的順序。
②本文第一部分大體上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l、2兩段,寫「我」去內山書店的原因。
第二層次:3至17段,寫內山的熱情接待和,「我」買書 的困難。
第三層次:18至38段,寫「我」和魯迅的會面。
依次板書
結構層次
我去內山書店原因
第一部分: 事情的經過 我想買書有困難;
我與魯迅一面之緣
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想
3.重點批劃。
具體劃分第一部分的三個層次,在相應的空白處各自概 括這三層的意思。
做練習一。在書上用曲線(或重點號)劃出本文寫出記敘基本要素的有關語句。
時間——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點——虹口公園,內山書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裡躲一會兒雨,順便歇歇也好。
主要人物(魯迅)的出場——
我向裡面望了一下……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個瘦瘦的…中國人。
原先和內山說話的那個老人咬著煙喝走了出來。
事情的結果——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書塞進帆布袋,背起便走出書店的門。
三、作業
如果你就是阿累,是一個力求上進的先進青年,通過回憶,重寫《一面》,可以自已重擬一個你認為恰當的題目。
第三課時
一、作業講評
二、課文學習
1、整體結構
(1)從整篇文章看,本文是記一件事呢,還是寫一個人?回答肯定是兩種答案均有。本文是既寫人又記事。寫人和記事是分不開的,人的活動構成事件,事件當中表現人物。但從文章的整體傾向來看,又有重點在於寫人或記事的不同。從本文的整體看,雖然記的是一件事(此處可由學生概括是一件什麼事人寫作者和魯迅的一次會見,而重點卻在寫人。
(2)為什麼說本文的重點放在寫人上?
一般地說,記敘文記事的目的都是為了寫人。這篇文章寫一個普通工人和魯迅的「一面」之緣,就更是如此。
本文通篇都是記事,但事情的每一個部分的記敘都圍繞著寫人。
(3)本文具體寫作者和魯迅見「一面」這件事在第一部分的第三層,為什麼要寫第一第二層呢?這兩層與第三層有什麼關系呢? 如果把第三層的內容用「一面的情景」來概括,那麼,第一、二層應該怎樣概括呢?
第一層次:寫「我」去內山書店的原因,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
第二層次:寫內山熱情接待和買書困難。出現了魯迅的模糊形象、魯迅的名字。
第三層次:寫有幸見了「一面」,魯迅的關懷。辨識出魯迅。
第三層次寫出、「一面的情景」,第二層次就寫出「一面的起因」,第一層次就寫出「一面的背景」。這也正是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
(4)第二部分(即結尾段)議論感想,寫的是見「一面」的什麼呢?能不能也用一個詞概括?
在學生的回答中比較、分析、明確:第二部分寫出「一面的影響」。
小結:
本文寫事是完整的統一的,兩大部分之間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以「一面」為核心事件,寫出了前因後果,焦點
集中在這「一面」「的主人公魯迅身上。
2.引導學生體會文中伏筆和照應。
文中魯迅的出場和描寫、「我」對魯迅的逐步辨認,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有一個過程,作者行文中必先有一些暗示,能不能找到幫助「我」從出魯迅的伏筆?
在學生尋找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劃出下列語句,說說有無暗示作用。
① 那笑聲里,彷彿帶著一點「非「日本」的什麼東西。
② 看一下那書脊,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
③ 他是誰?……我一進門的時候本來就有點疑惑,現在更加疑惑了…… 以上文字連起來就會發現,從最初看到魯迅到最後認出魯迅,一在作者的行文中都流露了自己的心理活動,作好了伏筆。
4、詞語學習
引導學生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並批註。
記敘的語言,有的是交代情節有的則帶有抒情意味,用抒情的筆調來敘事,來描寫。這里,重要的問題是,「遣詞造句」本文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很多,大家挑出來,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概括一下,寫在相應的空白處,以作批註。
先看練習五的例句。學生先答,教師比較。
作者認出魯迅以後。
結結巴巴」:一種激動的心情,一時難以用語言表達。
「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沒蹦出來,」。當時社會環境險惡、顯示特有的機警,顯示對魯迅特有的愛護和崇敬。
「帶著體溫」:保存了多少時間,多麼珍貴!
「他的手多瘦呵!我鼻子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魯迅操勞一生,作出了多大的犧牲!作者激動之情達到頂點。
再找其它描寫的詞句。
「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似的。」:用自身的感受表現對魯迅的崇敬。
「我低了頭,頭腦里轟隆轟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臉。」:矛盾復雜的心情,反襯出魯迅對年輕人的深切關切之情。
第二部分的議論,帶有強烈的抒情色彩。
「我們不願恣情地悲痛,這還不是我們恣情悲痛的時候」:語句工整,對仗,含義極其豐富:應該恣情地悲痛,但我們不願。時代的責任感、魯迅的遺志也使我們不能,事實上,這已經表達了作者恣情悲痛的心情。
「我們也不願計算我們的損失,這是難於計算的」:魯迅的死造成了難以計算的巨大損失,我們不願計算是因為我們要完成魯迅未竟的事業。
5.吟誦課文。
主要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各自小聲吟誦,以不影響他人而自己又能出聲為限。
三、作業練習
(一) 默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1.畫出本文表示時間的語句。
2.畫出本文表示地點的語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二 這篇文章記事寫人,重點放在寫人上,說說為什麼要這樣寫?
三 全文以空行隔開,分兩部分。
1.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內容可概述為三層:「我」去內山書店的原因,內山老闆熱情接待「我」,「我」有幸見了魯迅「一面」。根據上述概括將第一部分劃分為四種不同的層次,請指出正確的一種,並說明理由。
(A)(1)│(2)-(17)│(18)-(38)
(B)(1)(2)│(3)-(18)│(19)-(38)
(C)(1)(2)│(3)-(17)│(18)-(38)
(D)(1)-(4)│(5)-(17)│(18)-(38)
2. 有人認為刪去第二部分,文章會更精練、更集中、更符合回憶錄的寫法。你覺得這種意見對不對?為什麼?
四 作者的筆觸引著我們進入內山書店:像攝影機一樣實錄往事;焦點聚在魯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
1.口頭介紹下列「鏡頭」:
書店的全景 書架一角的近景 一本書的特寫
2.填寫下表,看看作者對魯迅外貌的描寫是如何由遠及近、從粗到細,逐步「攝制」成的。
五 回憶性文章的用語,常蘊含著作者的深情。請結合括弧里的提示,揣摩加點詞語的含義和感情色彩。
1.我結結巴巴的,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一定是他!不會錯,一定是他!那個名字在我的心理亂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沒有蹦出來。(「結結巴巴」本意指口吃,用在這里表現出作者什麼樣的一種神態和感情?「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沒有蹦出來」,想一想為什麼作者要「向四周望」?為什麼「沒有蹦出」魯迅的名字?這又表現出作者的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我費力地從里衫的袋裡(公司為防止我們「揩油」,衣衫上一隻袋都沒有縫)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元,放到他的手裡——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書塞進帆布袋,背起便走出書店的門。(為什麼不直接寫「掏出那塊銀元」,而要加上「帶著體溫的」這樣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為什麼要強調說明「他的手多瘦啊」,「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作者這時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恭敬地鞠了一躬」,作者這時又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六 下邊是本文開頭三處伏筆,試指出下文與這三處伏筆的照應之處。
1.「我」本來要去接班,但還要等半個鍾頭。
2.「我」是一個因為繁重的勞動而「困軟得很」的窮售票員。
3.「我」不到別處,而到內山書店去歇歇。
七 破折號在本文中有如下用法:①表注釋,②表提示,③表插說,④表話題轉換,⑤表話沒說完。請辨析下邊的例子:
1.這時,我忽然記起哪本雜志上的一段訪問記——( )
2.你買這本書吧——這本比那一本好。( )
3.我向裡面望了一下——陰天,暗得很,只能模胡辨出……( )
4.一個矮小而結實的中年人——內山老闆走了過來。( )
5.我……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元,放到他的手裡——他的手多瘦啊!( )
6.「哦!您,您就是——」( )
7.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裡只剩一塊多錢……( )
8.那種正直而慈詳的眼光,使我立該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著的撫摩似的。( )
9.我又仔細地看他的臉——瘦!( )
答案:
一、1.一九三二年秋天,一天中午,還要等半個鍾頭的樣子,這事到現在已經隔了四年,一九三六年十月。
2.上海,虹口公園,內山書店,店裡,店後面長檯子旁邊,南面,北面,裡面,書店的門。
3.起因:接班還要等半個鍾頭,到內山書店躲雨,歇歇。經過:翻看書籍,內山老闆殷勤接待,買書缺錢,與魯迅會面、交談並接受贈書。結果:從「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響。
二、這篇文章著重刻畫人物。文章中雖有不少記事的成分,但這些記事是為了交代時代背景、描寫人物出現的具體環境,記事還是為了刻畫人物。重點放在人物刻畫上,意在突出主要人物魯迅的高尚品格;這也正是這篇文章記敘的重點。
三、1.(C),正確,符合主要內容的概述。(A),不對,第(1)段只交代了年代、地點和人物,沒有交代「我」去內山書店的原因,不符合主要內容第一層的概述。(B),不對,第(18)段寫魯迅出來,已屬於第三層的開頭。(D),不對,第③④兩段已屬於第二層的開頭部分。
2.這種意見不對。第二部分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靜的思索,表現了「一面」對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響。這部分的抒情和議論,畫龍點睛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四、(1)書店的全景:「店裡空盪盪沒有一個顧客,只有店後面長檯子旁邊有兩個人用日本話在談笑。」書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橫排著一列中文的《毀滅》。」一本書的特寫:「看一下那書脊,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
(2) (見課本)
五 1.「結結巴巴」,顯示出作者突然發現自己崇敬、熱愛的魯迅先生就站在身邊,一種深感激動的神態和幸福的心情,難於用言語來表達。作者要「向四周望一望」,表現出當時社會環境的黑暗和險惡,怕有密探之流在旁邊。作者阿累,當時是「左翼劇聯」成員、中共地下黨員,養成了高度警惕的習慣。「沒有蹦出」魯迅先生的名字,一是當時環境的險惡,不能暴露魯迅;二是作者有意強壓自己的感情,竭力保護魯迅。這表現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由衷敬愛之情。
2.「帶著體溫的」銀元,表明這是作者艱苦勞動所得,雖少卻很珍貴。「他的手多瘦啊」,意在表現魯迅憂國憂民,操勞一生,作出了極大的自我犧牲。「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是作者被魯迅的崇高品質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所深深感動。「恭敬地鞠了一躬」,是作者對魯迅的由衷感謝和崇敬。
六、1.暗示與魯迅會面的時間短暫,給下文「我」與魯迅僅見「一面」所受到的巨大鼓舞和影響,埋下伏筆。
2.給下文「我」買書缺錢產生困窘,由魯迅幫助解決,因而更加崇敬魯迅,埋下伏筆。
3.「我」是個進步青年,內山書店出售進步書刊,「我」到內山書店歇歇,翻閱書籍,能汲取知識和力量。這為下文看到魯迅譯著,會見魯迅,埋下伏筆。
七 1.(⑤) 2.(④) 3. (③) 4. (①) 5.(④) 6. (⑤) 7.(①) 8.(①) 9.(②)
⑥ 大瀑布的葬禮教案
14* 大瀑布的葬禮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閱讀課文,一連串的問題在我們的頭腦中涌現出來。「葬禮」,通常是對死去的人的一種哀悼活動,為一條瀑布舉行葬禮,這是為什麼呢?而且這個葬禮居然由國家總統親自主持,規格如此之高,這又是為什麼?作者通過這次特殊的葬禮,意欲告訴人們些什麼?
課文採用倒敘的手法,先寫巴西總統菲格雷特為大瀑布主持葬禮;接著寫了大瀑布發生變化前後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們為它舉行葬禮的情形;最後,又回到課文開頭的場景,寫菲格雷特總統在葬禮中號召人們保護生態平衡,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先寫結果,後寫起因與經過。這樣從一開始就把讀者的心緊緊地抓住,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此外,本課還採用對比的手法,把昔日瀑布的雄偉壯觀與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對比,把昔日遊客流連忘返的熱鬧場面跟如今乘興而來、失望而去的痛心結局對比,強烈地反映出葬禮的「特殊」與必要,震撼著每一個讀者的心。
選編本文,首先要引導學生通過了解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由壯觀到枯竭的過程,認識到環境保護與生態、自然景物的關系,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其次是透過語言文字領會作者的表達手法。
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課文內容,明白菲格雷特總統為大瀑布舉行葬禮的目的和意義,激發學生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情感。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氣勢更是雄偉壯觀,每秒鍾有1萬立方米的水從幾十米的高處飛流直下,落地撞開萬朵蓮花,濺起的水霧飄飄灑灑,水聲震耳欲聾。
此句作者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寫出了大瀑布「雄偉壯觀」的美。「每秒鍾有1萬立方米的水」,運用數字形象地說明瀑布流量巨大、速度極快;「飛流直下」寫出了大瀑布咆哮而下的宏偉氣勢。作者花較多的筆墨描寫大瀑布,意在引起讀者的注意,起到與下文對比的作用。
②它在群山之中無奈地垂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把逐漸枯竭的瀑布比喻成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老人,觸動讀者的心弦,激起讀者的悲傷之情。這樣作比,形象地寫出了瀑布的現狀,引起人們的警覺,並與前面的壯觀之美形成對比,讓人感傷、悲懷、震醒,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瀑布無限眷戀的感情。
③菲格雷特總統用飽含深情的語調,講述了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曾經給巴西和其他國家人民帶來的驕傲與歡樂,號召人們立即行動起來,維護生態平衡,愛護我們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劇不再重演!
「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大家看,讓人悲痛惋惜。把大瀑布的逐漸枯竭、即將消失稱之為「悲劇」甚是恰當。正因為大瀑布再無往昔雄姿,已是日暮殘年,所以人們自發地匯集於瀑布腳下,菲格雷特總統也正是採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意欲埋葬人們的愚昧及破壞生態平衡的落後觀念、行為,喚醒人們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生存家園的責任心。句末感嘆號增強了表達效果。這句話也點明了主題。
(2)對詞語的理解。
紛至沓來:紛紛到來。
枯槁:①(草木)乾枯;②(面容)憔悴。
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氣,形容臨近死亡。課文中指瀑布即將要完全消失。奄奄,呼吸微弱的樣子。一息,一口氣。
酋長:部落的首領。
水簾:指瀑布從天而降就像水做的簾子。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三、教學建議
1.課文所講的塞特凱達斯大瀑布對學生而言非常陌生,課前可收集大瀑布的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藉助一些聲像資料,讓學生入情入境。
2.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讀懂閱讀提示,把握要求,然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再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可參考以下教學思路:
(1)初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可用口頭填空的方式進行歸納。如,
(在洲的與兩國的交界處,有一條河,河上有一條世界著名的大瀑布。由於毫無節制的開發和利用,這條大瀑布面臨,1986年9月,當時的巴西總統,親自為這條瀑布主持了一個葬禮。)
(2)再讀課文,想想大瀑布以前和現在的景象有什麼不同,畫出相關的語句。(有條件的地方觀看錄像、圖片)感受大瀑布昔日雄偉壯觀與如今瀕臨枯竭的不同景象,對大瀑布的即將消失產生悲痛之感。再指名讀出不同語氣。
(3)三讀課文,想一想,造成大瀑布悲劇的原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交流:①上游建起了水電站;②水資源浪費,周圍工廠「用水毫無節制」;③森林破壞,亂砍濫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葬禮是為死去的人舉行的,現在大瀑布並未完全消失,人們為什麼就舉行葬禮了?交流後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談感想。
(4)用較快的速度回顧全文,想想課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主要抓兩點:一是今昔對比;二是首尾照應。
3.菲格雷特總統在葬禮上的致辭,課文並未展開,學有餘力的班級可組織學生在讀通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對大瀑布以前和現在不同景象的描寫,進行小練筆。此外,本文恰當地運用了許多詞句來描寫瀑布和遊人,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積累。
四、教學案例
今昔對比感情朗讀
師:課文是怎麼描寫以前的大瀑布和現在的大瀑布的?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畫出有關句子。
(生瀏覽課文,畫有關句子。)
師:(課件出示)是這幾句吧!咱們一起讀讀。
(生讀「這條瀑布曾經……清晰可聞。」「幾年過去……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師:讀著讀著,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兩幅畫面?
生:我彷彿看見以前的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的河水如百萬雄獅,咆哮而下、一瀉千里,十分壯觀;而如今,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水流量很小,如一條小河,緩緩地流動,再無往日雄姿。
師:因為只是想像,不是真的看見,所以用了「彷彿」,你的用詞很准確。繼續交流!
生:我好像看見每秒鍾有一萬立方米的水從幾十米的高處飛流直下,像一道巨大的珍珠屏,落地撞開萬朵蓮花,水霧飄飄灑灑,水聲震耳欲聾,那磅礴的氣勢足以讓人嘆為世界奇觀,我好像又看見如今的大瀑布像一條小溪,順著懸崖流下,像根根細線。
師:同學們很會想像,如果能看著大瀑布咆哮而下,雄偉壯觀的景象,那該多好哇!想看嗎?
生:想。
師:請看大屏幕,(放課件)請你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盡可能地用上課文中的詞語。
生:塞特凱達斯瀑布滔滔不絕,一瀉千里,資料介紹說它曾經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今天親眼所見,真是名不虛傳啊!
生:塞特凱達斯瀑布不愧是巴西人民的驕傲啊!
生:塞特凱達斯瀑布如此的雄偉壯觀,怪不得吸引了世界各國如此多的遊客到此觀賞游覽!
師:說得真好!現在請看如今的大瀑布。(放課件)
師:此刻,你有什麼感受?
生:人們如此地破壞自然環境,使得塞特凱達斯瀑布逐漸枯竭,今後將再也見不到那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的壯觀景象了。唉,太可惜了!
生:人們破壞了大自然,大自然也會懲罰人類,若干年後,誰會來給人類舉行葬禮?
生:從現在起,我們一定要保護環境、愛護大自然了!
師:大瀑布的消失、枯竭讓人痛心疾首,扼腕嘆息,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朗讀課文,要通過你們的感情朗讀,感動同伴,感動老師。
五、相關鏈接
巴拉那河 巴拉那河是南美州第三大河,僅次於亞馬遜河、密西西比河。巴拉那河自東北向西南,先後流經巴西南部、巴拉圭和巴西、阿根廷兩國的國界,進入阿根廷東北部,至巴拉那折向東南,注入拉普拉塔河。從巴西格蘭德河與巴拉那伊巴河在南緯20°的匯合點算起,全長近4 000千米,流域面積280萬平方千米,其中約一半面積屬於巴西,其餘屬玻利維亞、巴拉圭和阿根廷。
塞特凱達斯大瀑布 南美洲巴西與巴拉圭邊界的瀑布群。位於巴拉那河峽谷內,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瀑布群之一。水力極為豐富。瀑布總寬90米,總落差114米,跌落聲遠至30~40千米。瀑布上游建成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伊泰普水電站,所形成的人工湖使瀑布消失。
伊泰普水電站 巴西自上世紀70年代經濟起飛後,先後經歷了兩次電力能源危機。出於深刻的教訓和對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對能源需求的預計,巴西政府毅然決定同巴拉圭合作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
在成立伊泰普兩國公司的基礎上,1975年10月,伊泰普水電站終於破土動工。經過10年奮戰,1984年5月,第一台發電機組投入運轉。又經過7年的努力,1991年5月全部工程完工,最後一台發電機組開始發電,耗資183億美元的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終於建成。
自建成以來,伊泰普水電站已在巴西和巴拉圭能源供應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今,伊泰普水電站不僅能滿足巴拉圭全部用電需求,而且能供應巴西全國30%以上的用電量,聖保羅、里約熱內盧、米納斯吉拉斯等主要工業區38%的電力來自伊泰普。
由於人類不環保,所以導致悲劇上演。
⑦ 關於大班數學倒序數數教案怎麼寫
幼兒園數學教案:學習4的分成
教師:屈老師
設計意圖:
由於剛剛學專習了2和3的組成,不過前兩屬次主要是由老師拿實物進行分合,幫助幼兒理解分合的含義,然後讓孩子們能用語言進行表達分和合的過程,初步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那麼,在已具備這樣的條件下,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讓幼兒們通過自己的嘗試、探索來學習4的分成,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讓他們在自己的摸索中去獲得知識,找尋答案.
活動目標:
1、在游戲活動中歸納、總結、學習4的分成.
2、發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觀察,邏輯思維,推理能力.
3、在操作活動中不斷探索數的多種分法,激發幼兒的求知慾.
活動准備:
教師:4條大魚,3個魚缸,12條小魚.
幼兒:每位幼兒4條小魚圖片、一張記錄表、操作題.
活動重難點:
讓幼兒在探索操作中學習4的多種分法.
⑧ 有祝福的教學設計嗎
第一課時
本課時重點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了解倒敘的作用。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初中曾經學過魯迅的小說《故鄉》、《孔乙己》,其中由活潑可愛而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說——《祝福》。
二、介紹背景:
《祝福》寫於1924年2月7日, 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魯迅全集》第二卷。
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
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說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斗。
《祝福》這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習課文:
1、自讀「預習提示」,了解小說的教學重點,明確教學目標。
2、理清情節,了解倒敘的作用。
3、速讀課文,概括各段內容。
提問:這篇小說是按時間順序敘述,還是另有安排?
明確:本文在序幕以後就寫出了故事的結局,這是採取了倒敘的手法。
提問:在結構上採取倒敘手法有什麼作用?
討論歸納:
設置懸念,使讀者急於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濃重的悲劇氣氛,而且死後引起了魯四老爺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的尖銳的矛盾,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
第二課時
本課時重點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顧小說的三要素:
情節、人物、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說的主題是靠人物形象來體現的。這一課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們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運,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題。而作為人物形象又是通過故事情節──人和人之間的聯系或沖突表現出來的。那麼,祥林嫂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就先來分析一下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由此來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領會《祝福》的主題。
1.開端:
①祥林嫂為什麼要到魯家做工?
小說的一開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犧牲品。因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給一個「比她小十歲」的丈夫,而丈夫又過早地喪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慘的命運之中。按理說,「年紀大約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勞動在農村生活下去的,可是 「她家裡還有嚴厲的婆婆」, 於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魯四老爺家裡。
②祥林嫂是怎樣對待使她「嫁而守寡」、「備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過祥林嫂在魯家生活的情況,寫出了她的爭扎與反抗。
③祥林嫂在魯家的生活是極其悲慘的:……為什麼說她「反滿足」?
她希望憑借辛勤的勞動來換取起碼的生活,尋求一條活路。這就鮮明地揭示出她勤勞、善良、質朴、頑強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爭扎。
然而,勤勞、善良的祥林嫂想通過加倍的勞動來擺脫悲慘的命運的願望,很快破滅了。她在魯家做工只三個半月,由於魯四老爺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說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樣,「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搶了回去,封建的族權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發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 是故事情節的發展。在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寫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對祥林嫂的迫害而顯示出了這種迫害是很殘酷的呢?(P.)
同一隻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兩條繩索,捆住了婦女的脖子,朝著相反的方向緊勒,要把勞動婦女置於死地而後快。祥林嫂當時就處在這種極端悲慘的境地中:
族權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權又視此為奇恥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遠生活在恥辱之中。祥林嫂以後的悲劇,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麼,祥林嫂是如何對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
①祥林嫂為什麼又一次來到魯四老爺家?
②有人認為,喪夫失子有偶然性,這種看法對不對?
喪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隱藏在偶然性背後的,是那起決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於舊社會中蔓延著的傳染病「傷寒」,阿毛死於祥林嫂的貧困、勞碌。(若不是忙著「打柴摘茶養蠶」,能讓年僅兩三歲的孩子去剝豆嗎?)因此,實質上,是罪惡的政權奪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兒子的生命,使她陷於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開始把批判的筆觸由封建夫權、族權擴展到封建政權。
按照封建宗法觀念,婦女「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一旦喪夫失子,則連在家庭中生存的權利都被剝奪了。因此,「大伯來收屋」使祥林嫂走投無路,只好再一次來到魯家。她到魯家後,又遭受了更大的打擊。
③在魯四老爺,人們對待祥林嫂這個「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態度如何?
A.魯四老爺的態度:
魯四老爺站在頑固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場上,從精神上殘酷地虐殺她。他暗暗地告誡四嬸的那段話,就是置祥林嫂於死地而又不露一絲血痕的軟刀子。(通過四嬸先後喊出三句「你放著罷」,殺人不見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們的態度:
人們叫她的「聲調和先前很不同」。
魯迅用他那犀利的筆鋒,從廣闊的領域里揭示了封建社會黑暗的程度。
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使她感到痛苦與迷惑。她不時地向人們訴說著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卻慘遭蹂躪。而柳媽的說鬼又給祥林嫂新的打擊。
C.柳媽說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對待這如此沉重的打擊的?其結果如何?
為了爭得做人的權利,為了求得一線生存的希望,她在竭盡全力地反抗著:
她背著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勞碌著,以便積夠十二元鷹洋,用「捐門檻」的方法去擺脫人們在陽世、陰世間給她設下的「罪名」,她忍受著咬嚙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無邊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幹了一年,這是何等堅韌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的結果,出乎柳媽、祥林嫂的預想,這血淋淋的事實深刻地說明了:祥林嫂是無法「贖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結局:
當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喪失了當牛做馬的條件後,魯四老爺就一腳把她踢出門外,使她終於成了「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的僵屍。即使這樣,她在臨死前,還向我提出了三個問題:
A.「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B.「那麼,也就有地獄了?」
C.「那麼,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
這是對魂靈的有無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後有靈魂,因為她想看見自己的兒子;她害怕人死後有靈魂,因為她害怕在陰間被鋸成兩半。這種疑惑是她對自己命運的疑惑,但也正是這種疑惑,這種無法解脫的矛盾,使她在臨死前受到了極大的精神折磨,最後,悲慘地死去。
從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條繩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正是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悲慘遭遇的真實寫照。作者正是通過塑造祥林嫂這一典型人物,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擊的。
小結:
祥林嫂是生活在舊中國的一個被踐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視的勤勞、善良、質朴、頑強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
總之,祥林嫂的悲劇是一個社會悲劇,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源是封建禮教對中國勞動婦女的摧殘和封建思想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根深蒂固的統治。
第三課時
本課時重點分析魯四老爺、「我」和柳媽的形象。
一、檢查作業:
二、分析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當時農村中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頑固地維護舊有的封建制度,反對一切改革與革命。他思想上反動,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過什麼手法來刻畫這個人物的呢?
①間接描寫:
通過魯四老爺的書房陳設的描寫,點明了魯四老爺的身分(地主階級、封建理學的衛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惡本質,從而揭示出他成為殺害祥林嫂的劊子手的深刻的階級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寫:
A.行動描寫:
這表現在祥林嫂被搶走的兩件事上:
當婆婆一邊搶人一邊來領工錢時,魯四老爺把祥林嫂一文還沒有的工錢全交給了婆婆。
與此相對照的是對被壓迫的寡婦祥林嫂的冷酷無情。
祥林嫂曾那樣辛勤地為魯家勞動過,可當她遭到惡運時,魯家卻無動於衷,連祥林嫂走沒走、怎麼走的,都毫不過問,只是到了正午,四嬸肚子餓了,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時拿走米和淘籮,於是傾巢出動「分頭尋淘籮」;連平時擺派頭、端架子的魯四老爺都「踱出門外」,「直到河邊」,等看見米和淘籮「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邊還有一株菜」時,這才放心。這場虛驚,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統治者的眼裡,一個勞動婦女的命運都不如一個淘籮、一點米、一株菜,魯四老爺冷酷殘忍的嘴臉躍然紙上。
B.語言描寫:
在祥林嫂的問題上,魯四老爺一共開過六次口,說了百十來個字,卻就把他反動、頑固、虛偽自私、陰險狠毒的性格特徵,把他殺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盡致。
a.祥林嫂被搶前:
b.祥林嫂被搶時:
c.當他為尋淘籮,「踱」到河邊時:
d.緊接著,午飯之後,衛婆子又來時:
e.對四嬸的暗暗告誡:
f.祥林嫂死後:
作為這六次開口背景的是魯四老爺虛偽寒暄後的「大罵其新黨」,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開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這一形象:
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對祥林嫂提出的「魂靈的有無」的問題,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
在小說的結構上,「我」又起著線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四、分析柳媽:
問:有人認為柳媽是幫助魯四老爺殺害祥林嫂的兇手。你是怎樣來看待這一問題呢?
明確: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乾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於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獄之類邪說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信條,所以她對祥林嫂改嫁時頭上留下的傷疤,採取奚落的態度。至於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也完全出於善意,主觀願望還是想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救她跳出苦海,並非要置祥林嫂於死地,只是結果適得其反。
她的主觀願望和客觀效果的矛盾說明柳媽是以剝削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為指導,來尋求解救祥林嫂的「葯方」的,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淵,這更顯示出悲劇的可悲。柳媽正是這樣一個同情祥林嫂而又給她痛苦的人。
第四課時
本課時重點分析寫作特點。
一、檢查作業:
二、分析、討論寫作特點:
1.精當的環境描寫。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劇性格上的幾次重大變化,都集中在魯鎮「祝福」的特定的環境里,三次有關「祝福」的描寫,不但表現了祥林嫂悲劇的典型環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
①第一次是描寫鎮上各家准備「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魯鎮年終的大典」,富人們要在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的好運氣」,以便繼續他們貪得無厭的「幸福生活」,而製作「福禮」卻要像祥林嫂一樣的女人「臂膊在水裡浸得通紅」,沒日沒夜地付出自己的艱辛,可見富人們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這些廉價奴隸的血汗之上的。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性。同時,通過「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寫,也顯示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農村的狀況:階級關系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一句話,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
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的理學觀念也表現得最為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力。她為了求取這點權力,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的門檻,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於侮辱,死後免於痛苦的願望,她的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句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的時刻憑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環境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結尾通過「我」的感受對祝福景象的描寫。
祥林嫂死的慘象和天地聖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同時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畫:
①肖像描寫:
三次變化:
②畫眼睛(眼神):
3.倒敘的手法:
三、小結:
以《祝福》為題的意義:
1.小說起於祝福,結於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著密切的關系。
2.封建勢力通過祝福殺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於「天地聖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祝福聲中。通過這個標題,就把「凶人的愚頑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不幸,鮮明地擺到讀者的面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主題方面更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