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毛筆基本筆畫怎麼寫
去在當地找個書法班學學吧或者網上搜搜書法教學視頻或者找書法技法書看看。
『貳』 毛筆字入門教程 怎樣學習毛筆字 毛筆字基本筆畫聯系
學寫毛筆字之前,首先得准備必備工具,那就是古人稱之為「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
第一節 毛筆
一、 毛筆的種類
在挑選毛筆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毛筆的種類和性能。
毛筆的種類很多,筆頭都是用動物的毫毛加工所制。所以人們往往以筆毫彈性強弱的不同來進行分類。一般分為硬毫筆、軟毫筆與兼毫筆三種。
(一)硬毫筆
硬毫筆的筆毛彈性較大,常見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須、石獾毫、山馬毫、豬鬃等。
1.兔毫筆:兔毫筆歷史悠久,在長沙出土的戰國筆就是用兔毫製成的。它是將筆干一頭劈開數片,把筆頭插入後再用絲線緊扎而成。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兩種。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稱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製成,質軟而毫健。花白比較挺利,不如紫毫柔軟。
2.狼毫筆:這里的「狼」不是動物園里的那種狼,而是黃鼠狼。用黃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製成的筆,彈性比兔毫筆稍軟,比羊毫筆硬,只是質較脆,不耐摩擦。
3.鼠須筆:鼠須筆是用老鼠的胡須做成,所以性能堅挺。相傳東晉王羲之就是用鼠須筆寫《蘭亭序》的。
其他硬毫筆,如山馬毫、石獾毫、豬鬃筆等,筆性特別堅硬,一般初學者尚未掌握運筆歸規律,不易選用。
(二) 軟毫筆
軟毫筆的彈性較小,較柔軟。一般用羊毫、雞毫、胎毫等軟毫製成。
1.羊毫筆:羊毫筆是用山羊毫製成,其性能軟於紫毫筆,由於羊毫較細、較長,適宜於寫大楷及擘窠大字。
2.雞毫筆:雞毫筆是用雄雞前胸之毛製成,其性能軟於羊毫。
3.胎毫筆:胎毫是初生嬰兒的頭發,其性能極柔軟。南朝蕭子雲(487-549)就使用過胎毫筆,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叄』 大師毛筆毛筆入門基本筆畫視頻教程
你可以找啟明老師田蘊章書法視頻
『肆』 毛筆楷書基本筆畫怎麼練
一、筆畫基礎楷書由點畫開始,基本點畫包括:橫、豎、撇、捺、鉤、點六種。
1、橫:運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向右「勒筆」,筆桿左傾。
(1)露鋒起筆橫:筆鋒順勢向右下入紙輕頓筆,迅速微提筆鋒調順成向右行趨勢的感覺,同時再次頓筆,此次頓筆可比第一次力度稍重一點,之後,向右中鋒緩行筆,行筆方向向右上微高一點行筆,最後,用筆鋒向右下輕頓筆,然後再用筆鋒向左上回鋒至橫畫中心即可。
(2)藏鋒起筆:欲左先右,筆鋒逆勢向右入紙,隨即向右下以筆鋒輕頓筆,然後微提筆鋒調整成有右行趨勢感覺的筆鋒,再次在原處頓筆,力度可比第一次稍重,之後向右緩行筆,收筆方法與露鋒起筆橫相同。
2、豎 :食指、中指,向下勾筆,大拇指同時慢慢向外彎曲而不可僵直。
(1) 垂露豎:筆鋒向右上逆勢著紙,順即向右下輕頓筆,然後提筆回鋒鋒不離紙面,使筆鋒在提筆時自然聚攏,有調順筆鋒之意。
接著第二次頓筆,此次頓筆較之第一次頓筆稍重,然後順勢下行運筆,在下行中慢慢調成中鋒,緩慢沉著行筆,注意力放於筆鋒上,到收筆處時,很快略向右上提筆,然後順即向右下頓筆後回鋒向上自然收筆至豎畫中。
(2) 懸針豎:懸針豎的起筆和行筆與垂露豎筆法相同,只是在快到收筆時保持中鋒行筆、筆鋒下按力度微微加重,然後再慢慢提鋒收筆,收筆時筆鋒不亂,速度不可突然變快,要隨筆鋒自然聚攏,最後出鋒。
要強調一點是:懸針下行筆不是力度越來越小,而是在快收筆時反而加重,然後才自然提筆出鋒,使豎的下三分之一部分有魚腹狀的感覺,這樣的懸針顯得圓渾飽滿有力而不是細瘦尖刻,像牛尾狀。
3、 撇:用食指、中指向左下方運筆,保持大拇指關節向外彎曲,而不可僵直。撇的起筆有兩種,一種是藏鋒起筆,一種是露鋒起筆。其中露鋒起筆一般是和其它點畫粘連在一起,所以無須藏鋒。
(1) 長鋒起筆撇:筆鋒向右上或上方逆鋒入紙後,瞬即筆鋒向右下輕頓筆,再起鋒折回,鋒不離紙面,然後第二次頓筆,力度比第一次稍重,接著調成中鋒向下及左下方緩行筆,快收筆時按筆力度可稍加重變側鋒順勢出鋒撇出,注意速度不可太快。
(2) 露鋒起筆撇:起筆順勢搭在其它點畫上,調整好筆鋒中鋒行筆,收筆方法和上面藏鋒起筆撇相同,如:「木」字撇。
4、捺:捺的起筆也有藏、露之分。根據位置不同,還有反捺或點捺。
(1) 藏鋒起筆捺:筆鋒垂直入紙後,微向左上逆向行筆,提鋒,鋒不離紙面,然後向左下頓筆,順即調整筆鋒向右下中鋒行筆,行至快收筆處,逐漸加力按筆,並調整筆鋒成側鋒行筆,然後再微提筆,逐漸向右出鋒,捺出即可。如:「史」、「更」字捺。
(2) 露鋒起筆捺:露鋒起筆捺往往和其它點畫粘連在一起,所以不用考慮它的起筆是否藏鋒。起筆時,順勢以筆鋒放在與其粘連的點畫中,然後行筆即可,收筆和藏鋒起筆捺想同。
(3) 反捺:反捺是露鋒起筆,向右下中鋒行筆,逐漸下按筆鋒,到收筆時,稍提筆,鋒不離紙面,以鋒向右下頓筆,然後回鋒收筆即可。如:「欠」、「不」、「吳」字捺。
(4) 點捺:點捺是捺變成了點狀,露鋒起筆後,即向右下頓筆, 再回鋒收筆即可。如:「和」字中的點捺。
5、鉤:鉤的變化較多,常見的有:左踢鉤、右踢鉤和「戈」字鉤。三種鉤方向不同,運筆方法基本上一致。
(1) 左踢鉤:運筆下行至踢鉤處,提筆,鋒不離紙面,略有右上行筆之意,然後頓筆向左下,再提筆,回鋒至點畫中,再次頓筆,此次頓筆力度可稍大一點,同時調順向上行筆的筆鋒,以較快速度出鋒,即可。如:木、句兩字勾。
(2) 右踢鉤:運筆下行至踢鉤處時,提筆,鋒不離紙面,略有向上行筆之意,然後向右下頓筆,再提筆,回鋒至點畫中,再次頓筆,此次頓筆力度可稍大一點,同時調順向右上行筆的筆鋒,以較快速度出鋒即可。如:良字勾。
(3) 戈字勾:運筆向右下行至踢勾處時,順勢改變行筆方向右行並同時輕頓筆,然後提筆,調順筆鋒,自然向上出鋒即可。如:成字勾。
6、 點:
(1) 側點:
左側點:即向左傾倒的點。起筆向左上方逆鋒入紙後,輕頓筆,瞬即向下行筆,頓筆,緊接著向右下行筆(轉換筆鋒),然後向上回鋒收筆即可。
右側點:即向右傾倒的點,此點是與左側點在方向上不同。
起筆時,露鋒順勢入紙向右輕頓筆,隨即向左下行筆、頓筆,然後再向右下輕頓筆,很快向右上回鋒收筆。還有一種左側點是收筆不回鋒,在收筆時自然出鋒收筆即可,如:曾字頭上兩點。
(2) 豎點:豎點可以看作是豎畫的縮短,有時回鋒可以「意收」即可。起筆,向上逆鋒入紙後,向右輕頓筆,再向下行筆,然後提筆很快回鋒收筆即可。
(3) 提點:提點主要是指三點水或二點水最下面的點。露鋒向左下方向起筆後,瞬即向下略左偏一點頓筆,略提筆,再向右下頓筆,同時調好筆鋒,很快向右上出鋒踢出,與右邊的筆畫形成呼應關系。
7、 折:折有右上折和左下折。在折處,根據運筆的不同,也有方折、圓折和斷折多種寫法。
(1) 右上折:中鋒行筆到折處時,向右上提筆,鋒不離紙面,然後向右下頓筆,接著向左略轉筆,然後下行筆即可。如斷折,則是行筆至折筆處時,另起筆,藏鋒起筆後調整筆鋒下行筆,橫豎兩畫相搭。
圓折在顏體字中出現較多,在筆意上源自篆書的折法,即行筆至折筆處時,提筆,鋒著紙面即可,順勢輕頓筆,勿使鋒露出,然後調整好筆鋒下行即可。
(2) 左下折:左下折一般是另起筆,將橫畫與豎畫相連即可。但也有一筆寫成的。如:匈、陋二字的左下折筆即是。寫法是中鋒下行至折筆處時,略向右上提筆,然後向右下頓筆,再提筆,調整好筆鋒右行即可。
當然這兩個字用斷筆折寫法也可以,就是下行至折筆處時,另起筆寫橫,寫法和橫畫一樣使豎畫和橫畫相搭即可。
二、運筆基礎
1、起筆與收筆:
「起筆處:順入者無缺峰,逆入者無漲墨。」無缺峰則形狀完美,無漲墨則筆畫潔凈,起筆時順入成方,逆入成圓。收筆時則需頓或折筆鋒而成方,回鋒而成圓。
2、提筆與頓筆:
「頓」是將筆下壓,屈筆鋒而將力道使於紙上。「提」,則是將筆提起或半提起以繼續行筆。頓筆後需提筆才能行筆,而提筆後又需頓筆,使筆畫成形,或接連著下一筆的筆畫。
3、轉筆與折筆:
「轉」是圓潤筆畫的方法,「折」則是畫方的方法。行筆中停筆不動,變換筆鋒之方向略成ㄟ狀轉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筆意。轉法亦稱絞轉,行筆中「動而轉於下」,意近同於上,只是轉鋒時不停,順勢回轉向下,形亦同於ㄟ,但畫外角成圓,轉動幅度較為大。
4、方筆與圓筆:
在書寫時放慢速度,使運筆更穩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轉彎處,筆畫中等,將之突顯曲度,使整體架構看起來圓潤,且蕭散超逸。而方筆則是在上述各要點中,突顯筆畫的骨氣,讓整體架構明瞭,直方而不失輕巧,凝整沈著,蒼勁挺拔。
5、藏鋒與露鋒:
偏鋒、正鋒、搭鋒、折鋒、回鋒等。藏鋒即是將筆鋒藏於筆畫中,不露痕跡;露鋒就是筆鋒自然露外。筆鋒不藏,則缺乏含蓄之深韻,也不可偏重一方。兩者得相配合,藏鋒包其氣概,露鋒縱其精神,使字
(4)毛筆筆畫教學擴展閱讀:
毛筆楷書書寫姿勢:
毛筆的書寫姿勢主要有兩種:一是坐書姿勢,一是立書姿勢。前者主要在書寫字徑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時採用,後者一般用於書寫字徑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時採用。
一、坐書姿勢
正確的坐書姿勢,可以概括為八個字: 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1、臂開 關鍵是兩臂自然撐開,大小臂夾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關節能輕松和諧地配合,身體的力量可以暢通地傳到筆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盡量坐正、坐直。胸口離桌沿的距離約在3寸左右(根據所寫字的大小適當調節距離的遠近)。不可緊貼桌面或彎腰駝背;
3、頭正 頭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證視角的適度,眼睛與紙面距離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邊按紙,邊調節紙的位置,使正在寫的字始終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圍內。
4、足安 兩腳自然平放,屈腿平落。兩腳平行或略有前後,雙腿不可交叉(俗稱為二郎腿)。
二、立書姿勢
立書姿勢是為了懸腕運轉靈活,同時由於居高臨下,視角開闊,便於統觀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書姿勢的具體要求為:兩腳稍微分開,一腳略向前,保持好身體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離不宜過遠,左手按紙,右手懸腕懸肘書寫。
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應太低,以免彎腰過度,容易疲勞。
『伍』 毛筆字中各種筆畫的運筆圖解特別是筆畫「點」的。
本文介紹如何寫好毛筆字方面的知識,寫毛筆字如何運筆呢?運筆所謂運筆,是指用毛筆寫出筆畫的過程。講運筆,實際上是要考慮毛筆在書寫過程中鋒毫聚散狀態的變化。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一是從垂直方向上,即所謂「提按」;二是從水平方向上,即所謂「使轉」;三是要講書寫的速度,即運筆的「節奏」。
①提按
學習毛筆書法,應該對提按給予足夠的重視。毛筆筆鋒柔軟而富有彈性因而能夠隨著提按的變化寫出或粗或細的筆道來,這是毛筆區別於硬筆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有的書法愛好者不懂得提按的重要,寫毛筆字時把筆壓得很死,將筆鋒全部鋪在紙上,自認為這樣寫「有力」、「痛快」,結果寫出來的筆畫粗細一致,缺少變化,如同是放大加粗了的硬筆字。這是學習毛筆書法的大忌,初學者尤其應當注意。一般說來,毛筆的筆鋒從上至下依次可以分成筆根、筆肚、筆尖三個部分。書寫過程中,用的較多的部位是筆尖和筆肚,筆根一般不用。運筆中所講的「提」,並不是說將筆鋒提高紙面,而是指運用筆尖書寫的狀態;相應地,「按」則是指筆肚著紙的狀態。初學時,由於手指、手腕尚不能靈活運用,對筆的性能也還不太熟悉,所以會覺得「按」比「提」要容易一些。正因為如此,我們主張更要有意識地加強對「提」的訓練,也就是多用筆尖去寫,「提」得住了,方能「按」得下去。在實際運用中,「提」和「按」總是相互依存、交替使用的。我們主張多作「提」的練習,但若只會用筆尖,寫出來的字筆畫未免顯得單薄,因此說做到「提」與「按」的靈活轉換才算真正懂得了運筆。根據經驗,大多數初學者會感到由「提」到「按」比較方便,困難的則是從「按」到「提」 的轉換,因此這里對這個問題多做一點講解。從按到提,在撇、捺、鉤等收筆處呈尖狀的筆畫中經常用到。我們觀察這些筆畫從粗到細的過渡,看得出總是逐漸進行的,可見筆鋒運行當中的由按到提,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提起的速度,應與水平方向上運筆的速度相符。這樣寫出來的筆畫,才顯得飽滿、厚實。初學者可能有這樣的體會:在寫橫、豎等提按變化不太明顯的筆畫時,甚至上還能保持運筆速度的均勻,但在寫撇、捺、鉤等筆畫時,總覺得慢不下來,習慣於一揮而就。這實際上就是由按到提的功夫還不到家,不能夠在提的過程中保持毛筆毫鋒與紙面的有效摩擦,只好靠速度和慣性使筆鋒 「甩」出去,這樣,會出現許多不必要的飛白和枯筆,筆畫太「虛」,俗稱「鼠尾」。因此,提的過程不能圖快,應當追求「實」的感覺,對筆鋒逐漸提離紙面的過程,做到心中有數。在一個字當中,每個筆畫的輕重粗細也是不同的,這更得強調用筆的提按變化。用筆提按掌握得好,能夠使寫出來的字看起來有節奏感和「立體感」。這就如同畫一幅畫,不僅要講究構圖,還要講究明暗;唱一首歌,不僅要旋律准確,還要有高低起伏。尤其是在行草書當中,用筆畫的粗細變化來加強輕重對比的方式用得更為普遍。例如「詩」字,其小篆寫法是筆筆精細均勻,無提按變化。隸書寫法除了「蠶頭雁尾」處有提按外,其他筆畫也講究筆道均勻,楷書中起筆、收筆處講究提按,但從整體來看仍然是筆畫粗細基本一致。而寫行草書的時候,如果仍然使每個筆畫粗細不變,則未免顯得單薄,缺乏生氣。通過加重某一個筆面而形成筆畫的粗細對比,效果顯然會好得多。
②轉折
這里所說的轉折,指的是筆鋒在水平方向上的運行情況。具體說來,毛筆的使轉不外乎分為直行與轉折兩種善。橫、豎無疑以直行為正,撇、捺有弧度,但書寫時鋒毫不發生扭絞與換向,故而也屬直行的范疇。橫折、豎折、彎鉤以及行草書中的筆畫連帶之處,因筆鋒在換向的過程中發生了鋒毫的扭絞,所以稱之為「轉折」。直行的運筆,要求在一段距離中很好地把握筆鋒行進的方向,對橫、豎來說,首先是以直為主,不能有無謂的轉折的彎曲;撇、捺筆畫,則是要保持其弧度的流暢與光滑。至於這些筆畫中的粗細起伏變化,則主要是通過筆鋒的提按來實現的,與運筆的方向關系不大。比較復雜的是轉折。轉折,總而言之,是指筆畫的相接和運筆的換向;分開來說,轉是圓轉,折是方折,二者的筆墨效果不同,在筆法上自然也各有千秋。方折,在楷書中比較多見,要求在兩筆相接或換向表現出筆畫相接的形狀來,但運筆並不停頓。也就是在筆鋒不提離紙面的前提下,要完成轉折之後的重新起筆,但又不能露出筆鋒痕跡來。圓轉,在行草書中甚為多見,楷書中的許多方折之處,到了行草書中都以圓轉所代替。圓轉要示光滑、流暢,但又不能沒有粗細差別,形同滑環。若沒有一定把握提按的功夫,這一點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③節奏
書法不同於繪畫,可以塗塗改改。寫字是一個一次性、不可逆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書寫過程中,最起碼在書寫一個筆畫的過程中,不能使筆有所停頓,當然也不允許寫完之後再描。也就是說一個筆畫的長短粗細,提按變化,都要在這個不能停頓的書寫過程中去完成。就如同拉提琴一樣,應當一口氣把一個曲子拉完,中間洞庭湖有間歇。所以對於書法藝術來說,它有著一個和音樂相類似的要求,那就是時間要素。反映在具體的操作過程當中,這就是運筆的節奏。運筆節奏有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在整個書寫過程中運筆的速度,二是在一個筆畫、一個字中筆鋒運行與停頓的轉換與配合。
先說說整個書寫過程中的速度。有一種說法:「楷如站,行如走,草如飛」,於是有人常常想當然地認為,寫行草書的時候運筆速度一定要很快,否則怎麼能夠「走(跑)」起來、 「飛」起來呢?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所謂「站」、「走」、「飛」只不過是對各種字體字勢的一種形象說法,並不是針對運筆速度而言的。
當然,由於字勢與筆畫形態的關系,委草書在書寫過程中自然要比楷書速度快一些,但這種快,通常只是為了取得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筆意連綿而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間歇,並不是沒有任何停頓,更沒有快到「飛」的地步。我們如果有機會看一些大書法家寫行草書,會發現他們的書寫速度仍然很慢,跟寫楷書沒有太大差別。雖然說行草書以自由活潑、自然天成為圭臬,但點畫形態與字形結體上的一些形式和效果,其實很多都是書者的匠心所在,是「有意為之」的東西。如果書寫時連運筆速度都不能控制,如何談得上「有意為之」呢?在一個筆畫、一個字中,筆鋒運行的速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往往要根據筆畫的提按起伏、字勢的凝重流暢的不同來適時地調整運筆的速度,這是運筆節奏的第二重含義。一般說來,在一個筆畫中,粗的地方筆鋒是按下去的,與紙面的摩擦也大,因而行筆速度較慢;細的地方只以筆尖觸紙,雙不能滲墨太多,故而要求行筆速度快一點。同樣,對一個字來說,如果要使其字勢厚重雄渾,則筆畫必然也粗重,書寫起來耗時也多;而字勢靈動輕巧的字,其筆畫也多纖細輕靈,筆速一定也快。在行草書作品中,點畫、字菜都需要有起伏,有錯落,當然也要求在運筆的速度上有緩急快慢的配合,有運行與停頓的交替才行。
『陸』 毛筆字基本筆畫
【右點、左點】
點可以看作是楷書基本筆畫的起點。點法又稱側法。執筆時筆桿可略向右後方傾斜,筆鋒尖向上翹起,以側取勢;點又以斜側居多。點的形態:頭尖、背拱、腹平、尾圓。要圓潤飽滿,渾厚有力。
右點:尖鋒如紙,順勢落筆,向右下方落點,然後迅速鋪毫,用力偏重於點的右上方,收筆時稍提筆迅速向右下頓挫筆鋒二至三次(提按動作),向左上回鋒收筆。
右點的病筆:
1.瘦長:行筆距離過長,用力過小。
2.臃腫:用筆交代不清。
3.牛頭:起筆過重,轉、按之力太大,稜角過多。
4.殘缺:用筆草率,沒有收筆過程。
左點:用筆與右點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平撇、斜撇】
撇的運筆方法與懸針豎大致相同,不同是方向向左斜下。
平撇:向右上逆鋒起筆,由左上向右下落筆,成筆力較重的點,稍作挫動,調鋒後中鋒向左下撇出,撇尖要尖銳飽滿。平撇常用在字 首筆,形態短粗。
斜撇:用筆方法與平撇大致相同,區別在於斜撇的方向(左下)、形態(較長)。寫斜撇要注意用筆輕重徐疾、抑揚頓挫的變化,出鋒時力量要送到尖端,不要過於輕率。
撇的病筆:
1.僵直:執筆僵直,指腕運行不靈活,缺少適度的弧形變化。
2.釘頭鼠尾:起筆過重,行筆過於草率,速度過快。
3.鋸齒:行筆時偏鋒,筆鋒偏在一側,未能中鋒用筆行筆。
4.新月:起筆沒有按頓,缺少形態變化。
5.散尾:三種原因,一是筆鋒沒有掭尖;二是收筆時筆鋒未能送到尖端,而是隨意甩出;三是需要更換毛筆。
6.木棍:不會提筆、按筆,平均使用力量。
第四課 筆畫(三)
一、目標
掌握基本筆畫短撇、豎撇、斜捺、平捺的寫法,描寫含有這幾個基本筆畫的字。
二、教學資料
【短撇、豎撇】
短撇:用筆與平撇相同,只是傾斜角度大些。
豎撇:豎撇的上部用筆與豎相同,至三分之二處向左下自然行筆。
【斜捺、平捺】
捺是基本筆畫中比較難寫的筆畫。
平捺:逆鋒向左下輕起筆,向右下作輕點,輕輕挫動筆尖,調至中鋒後提運向右上,再向右下,並逐漸加重筆力,筆畫由細到粗,至捺腳處稍頓駐,寫出稜角,然後向右微微挫動(一進一退地調鋒)徐徐推出,出鋒收筆。
斜捺:寫法與平捺基本相同,起筆可用順鋒起筆,斜度較大。
有人將捺畫喻為波浪,書寫時要有起有伏,一波三折。
捺的病筆:
1.頸粗:起筆時用筆過重。
2.趾尖臃腫:收筆時沒有提筆出鋒。
3.腳單薄:沒有按筆,用力過輕。
4.腳短小:收筆時提筆太快。
第五課 筆畫(四)
一、目標
掌握基本筆畫斜提、平提、橫折、豎折的寫法,描寫含有這幾個基本筆畫的字。
二、資料
【斜提、平提】
提的形態正好與短撇相反。斜提、平提寫法相同,只是角度有所不同。
提的寫法是逆鋒起筆,向右下頓筆,轉鋒向右上(右)行筆,邊行邊挫動筆鋒中鋒行筆,出鋒收筆,要將筆力送到鋒尖。
提的病筆:
1.鼠尾:提筆過早,過快。
2.尖薄:起筆、行筆輕而細。
3.鈍軟:行筆慢而無力。
4.棒狀:不會按、提,平均用力。
【橫折、豎折】
橫折:先寫一橫,運筆到轉折處,筆鋒向右上角稍稍提起調正筆鋒,然後向右下略重地按頓一兩下,再折鋒偏向左下行筆,寫豎畫。橫折的關鍵在於轉折之處要寫得豐滿、健壯。
豎折:可以看作是豎和橫的組合,但要注意轉折處不能斷筆。寫豎至轉折處時,將筆鋒輕輕提起(不離開紙面),邊提邊將筆鋒向左拓展,以便調整筆鋒,然後順勢寫橫畫。
橫折的病筆:
1.鶴膝:丹頂鶴的腳又長又細,而它的膝蓋則圓而粗大,很有特性。人們把點畫線條細柔,而轉折、駐筆處渾圓突出的病筆,稱為「鶴膝」。為了避免這種狀況,要求頓筆時筆鋒動作不能過大,也不要猶豫不決。
2.脫肩:轉折處脫開,筆斷意斷,互不關聯。
3.抗肩:轉折處提筆過高。
4.圓角:轉折處沒有提按,直接圓轉,導致骨軟無力。
5.塌肩:轉折處沒有提筆。
第六課 筆畫(五)
一、目標
掌握基本筆畫豎彎、橫鉤、豎鉤、彎鉤的寫法,描寫含有這幾個基本筆畫的字。
二、資料
【豎彎】
先按照寫豎的筆法運筆,至轉彎處筆稍提,向右下圓弧行筆,再向右行筆,至末端回鋒收筆。
【橫鉤】
先寫一橫,運筆到轉折處,筆鋒向右上角稍稍提起調正筆鋒,然後向右下略重地按頓一兩下,接著掉轉筆鋒向左下迅速出鋒。
【豎鉤】
先按照寫豎的筆法運筆,至出鉤處先將筆鋒提起一些再按下去,略頓一下,稍挫鋒,然後向左上迅速提筆出鋒。
豎鉤的病筆:
1.尖薄:豎畫寫到下端時,未經提頓就直接出鉤,顯得細弱尖長,輕薄無力。
2.臃腫:尾部頓按過重,動作過慢。
3.傘柄:平均用力,出鋒慢而無力。
4.散鋒:三種原因,一是筆鋒沒有掭尖;二是收筆時筆鋒未能送到尖端,而是隨意甩出;三是需要更換毛筆。。
【彎鉤】
順鋒起筆,落筆要輕,頭部微尖,然後中鋒逐漸用力,弧行向下運筆,至末端提按頓筆,向左快速出鋒收筆。
第七課 筆畫(六)
一、目標
掌握基本筆畫卧鉤、斜鉤、豎提、豎彎鉤的寫法,描寫含有這幾個基本筆畫的字。
二、資料
【卧鉤】
順鋒稍輕落筆,向右下圓弧行筆,轉而橫向,筆力由輕到重,至出鉤處稍微挫動,向左上出鉤。整個筆畫要圓潤而流暢。
【斜鉤】
逆鋒起筆,斜向落筆,稍頓挫調整筆鋒後向右下中鋒行筆,至出鉤處稍提按,使鉤的底部豐滿一些,然後提筆向上或稍偏右出鋒。
【豎提】
寫豎至轉折處時,將筆鋒輕輕提起(不離開紙面),邊提邊將筆鋒向左拓展,以便調整筆鋒,再向右下按筆,然後向右上出鋒。
【豎彎鉤】
先按照寫豎的筆法運筆,至轉彎處筆稍提,向右下圓弧行筆,再向右行筆,至末端調整筆鋒向上出鋒。
第八課 筆畫(七)
一、目標
掌握基本筆畫撇折、撇折點、橫撇、橫折鉤的寫法,描寫含有這幾個基本筆畫的字。
二、教學資料
【撇折】
先寫撇至轉角處將筆鋒輕提(不能斷筆),同時向左側拓展,調鋒後向右上出鋒。
【撇折點】
先寫撇,至轉折處提筆(不離開紙面),再向右下寫一右長點。
【橫撇】
先寫橫,至轉折處稍提筆,再寫斜撇。
【橫折鉤】
橫折鉤是在前面學習了橫折、橫鉤的基礎上安排的。先寫橫折,至出鉤處與豎鉤的鉤法基本相同。
『柒』 毛筆字帖基本筆畫
l隸書是一個字里最長的筆畫是蠶頭燕尾。楷書里的豎畫有懸針豎,滴水豎。還有不少,不過你問的太籠統了。也沒說你要的是什麼字帖的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