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想要一片人教版初中或高中語文課文的教案,任意一篇就可以(教案是教學設計么)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一、【學習目的】
1.通過學習,想像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的主題思想
2.有感情地吟誦詞。
3.初步了解詞的特點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二、學習內容
1.濟南有一位著名的才女,名叫——李清照,誰來給大家介紹介紹?
小紅 我來給大家總括一下
李清照(1084-1155),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閑適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宋代著名女詞人(詞國女皇)李清照的一段美好的回憶中。
板書課題:《如夢令》 齊讀。
如夢令是這首詞的——(詞牌名)。詞牌,規定了詞的格式、字數等,也可以是一種曲調。而題目與詞牌不同,它是一首詞的主題。詞牌沒有必要與詞的內容相符合。詞牌相同的詞的(格式)、(停頓)、(字數)、(韻腳)相同--每首詞都有詞牌名,但不一定有題目
俗話說的好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詩詞 講究的就是讀,接下來大家就自由朗讀,之後我會請同學上來朗讀要求讀准字音,讀准停頓,讀出詞人的情感韻味。
【活動二:結合插圖,想像詞的畫面美】
孩子們讀得真好聽,讀出了詞的韻律,真了不起!那麼這首詞說的是什麼呢?
我請位同學幫我概述一下,小李,你來試試。
還時常記得出遊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2)講得不錯,大家都懂了嗎?真懂了嗎?好,老師來考考你們。
3. 興盡
「興」是個多音字,在這里讀第四聲,為什麼呀?
「興盡」就是指——興致滿足了。
想想,作者興致未盡之時,她與朋友們會玩些什麼呀?(一個人還是幾個人?一個人會玩什麼?幾個人會玩什麼?)
她們或許會一起觀賞美麗的荷花,一起進行快樂的劃船比賽,一起喝酒作詩……通過剛才的學習,相信大家已經弄懂了詞的意思。但光理解字面的意思還不夠,要能夠展開想像,讀出詞中美好畫面,那才是不簡單呢!
.請大家閉上眼睛,靜靜地想想 看看本詩為我們呈現出了那幾幅畫面 我請同學為我們概述一下
小明 你來說說
(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飛鷗鷺……)
【活動三:尋找詞眼,品味詞的意蘊美】
恩 你們說的都很好
的確,詞人的情感都濃縮在一個「醉」字當中,那麼李清照僅僅陶醉在美酒中,陶醉在美景中嗎?
那時候的李清照是一位天真活潑而又靈秀聰慧的爽性的少女,無拘無束,無憂無慮,自然健康地成長,寄情於山水,托懷於自然
大家都知道這首詞寫得美,那麼這首詞又有哪些寫作特點呢?
語言簡潔朴實,節奏和諧,意境優美,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3. 最後我們來齊讀全詞
李清照不僅陶醉在美酒中,陶醉在美景中,更是陶醉在少女時期美好的生活中。讓我們再次朗讀這首詞,一起沉醉其中吧!
作業: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幅畫面,描述出來。(咋們下節課進行交流,點評。)
❷ 小學語文教案
小小竹排畫中游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麗富饒的地方,能喜愛江南,熱愛自己的家鄉. 2、用自己的方式認識12個生字,會寫」口 日中」3個字.認識2個筆畫和三個偏旁。 3 、利用生活經驗 、圖片、 聯繫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 、樹木密、 禾苗 、江南、 魚米鄉等詞語,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認識筆畫 偏旁和生字,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直接導入。 1、 師:小朋友們坐過竹排嗎?(板書:竹排) (如果有,請他來說一說,再出示課件。如果沒有,就直接出示課件「竹排」。學生看圖理解,隨機正音:排。) 2、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3、小小竹排畫中游。(指名讀課題,正音。)
二、 初讀課文,質疑問難。 1、 學生自由讀課文3分鍾,教師巡迴,隨機正音。指名說說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2、 學生再次讀一遍課文,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3、 四人小組交流問題,能在小組中解決的就直接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待會兒全班交流。
三、 交流問題。(在充分預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提問教師隨機引導。) 詞語方面的問題: 順水流:可以請學生邊讀句子邊用手勢表演,然後自己讀句子做手勢最後共同邊讀邊表演。 樹木密:先請學生說說,再出示課件,讓學生懂得這是指樹木多,枝葉茂盛,一棵挨著一棵。 禾苗:你見過禾苗嗎?(見過,就追問:在什麼地方?是什麼顏色的? 沒見過,就帶孩子們看看禾苗的圖片。)最後,都引出:綠油油。你還見過綠油油的什麼? 江南魚米鄉:課文哪個地方講到魚?那個詞與米有關?(魚兒游,禾苗綠油油)教師介紹。(課件出示)學生讀有關句子。 有關課文的問題: 小竹排在哪裡游?學習最後一句。 為什麼說江南魚米鄉?學習2、3、4句,隨機理解詞語:樹木密、禾苗、綠油油。(方法同上) 為什麼小竹排在畫中游?全班討論,引出江南好風光,就像一幅畫。從而學習2、3、4、5句。隨機理解詞語:樹木密、禾苗、綠油油。(方法同上)
四、再讀課文。 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1、 個別讀。2、同桌讀。3、指名讀。4、全班隨著樂曲齊讀。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開小火車認讀12個生字。 2、游戲:一字開花(口頭擴詞)
二、學習生字、偏旁、筆畫。 1、先出示「日」教師范寫,學生書空。認識筆畫橫折鉤並書寫三個。 2、 引導學生找找「中」的壓線筆,再跟老師一起書空,認識新筆畫橫折。 3、學生自己書寫「口」,互相評價交流。再寫三個。 4、認識3個偏旁,找找帶有該偏旁的字。(課文中學過的、自己知道的)
三、背誦課文。 指名讀,自由准備,同桌互背,指名背,集體齊背。
四、 擴展延伸 1、出示「綠油油」齊讀,請學生自由說說「綠油油的什麼」。 2、照樣子說說「abb的什麼」,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3、請學生展示搜集的有關旅遊資料和照片,進行介紹,感受祖國山水的美麗。
❸ 課文 有的人的教案
《有的人》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2.學習對比寫法。
3.了解詩中的議論,認識詩歌哲理性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難點】對比寫法,詩中議論的作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指導:
1.摘錄臧克家《關於短詩〈右肘人〉》:
在舊社會里,我們看慣了這樣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鄉紳,殘害壓迫人民,壞事做絕,罪孽深重,卻妄想「流芳百世」,到處豎起「澤被鄉梓」「德高望重」一類的「功德」碑,把自己升為萬古不朽的「偉人」。
《有的人》寫於……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見教師教學用書P33)
2.看「學習重點」「預習提示」,明確學習本課的重點及內容。
3.讀課文(定條件的由男女生結合,兩人一組,每節詩由男讀1—2行,女讀3—4行,用磁帶錄上音待評)
(二)課堂教學(以讀帶講)
l.導入
新課(可借鑒吳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為《革命烈士詩抄》題詞「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書課題,配樂,范讀全文(放錄音磁帶或教師朗讀。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抽讀課文並正音:臧(z1ng)摔(shu1i)
(老師對朗讀速度、節奏、語調的諷刺與贊頌,情感的愛與憎予以指導)
4.預習檢測
(l)放兩組錄音作業,第一盤放1—4節,第二盤放—一7節,同學評。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後,為____,懷著的情感而寫的。
(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對魯迅先生崇敬)
b.題目不直接寫作「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課題更含蓄,便於對比突出主題,將魯迅精神加以提煉、引伸,讓讀者獲得深刻的教益。)
C.用詩句填空。「有的人」在詩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歡一種人。魯迅屬於____一種人。
(最佳選擇是第二節中的2、4行。)
d.「紀念魯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詩中表達感慨用的表達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議論)
e.通篇採用手法,褒貶鮮明,但重在____。作者從魯迅生前____,故後____這兩點來表現他的偉大。
(對比,贊頌,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人民熱烈紀念他)
5.閱讀研討
(1)限時默讀。找出:哪些詩句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讀每節詩的後兩行)
(2)同桌互相聽讀。(針對以上問題互議,互談)
(3)表情朗讀。一人領全班合,齊讀上面板書的有關內容。(注意激發頌揚情感)
問:
①為什麼說有的人死了還活著?
②誰以「野草」自比?有何含義?「地火」又指什麼?「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什麼精神?
③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
(4)個別讀。(帶著下列問題)讀每一節詩的前兩行。
問;①詩中給我們刻畫了另一類鮮明的形象,與前一種人有強烈的反差,這叫什麼寫法?其作用是什麼?
②這首詩從哪幾方面把兩種人進行了對比?詩的2—4節同5—7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的?
(學生搶答,教師歸納)
(5)讓男生(或女生)帶著譏諷、詛咒的語調朗讀以上 有關詩行。
(6)精讀2—4節,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問。
1.你怎樣理解活著的人已經死了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現實生活中的哪些人?
2.為什麼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3.(展開聯想)請聯系中國近(現)代史,舉一例說明「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場如何?
再舉一例說明「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著的人」得到人民怎樣的擁戴和回報?
(7)背誦全詩。參看板書。
6.揣摩運用
(l)處理課堂練習第五題。
(2)第八題與第四題比較練習。
(3)第七題在課前或課後閱讀體會。不作講解。
❹ 初中語文課文教案怎麼寫
教案(教學方案)即預設的教學實施計劃。編寫教案必須以鑽研教材、充分備課為基礎。教案的構成包括總案(也叫做「總貌」)和分案(分課時教案)兩部分。總案是一個課題的總的教學計劃,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時數、預習內容和要求」等項內容;分案指每一課時的教學實施方案,主要有「教學要點、教學過程和內容、板書設計」等項目。
按詳略程度的不同,教案有詳案、簡案之分。詳案接近於講稿,不僅寫出問題解析的內容要點,還寫出講解、分析部分的表述語言。簡案只列明各環節、具體步驟及其內容要點,講述語言則從略。
教案的寫法有基本的格式,但實際工作中的教案可以有種種的便於施教的寫法。新教師宜按規范格式寫詳案。教案的呈現形式有文本式和表格式兩種,但內容是一樣的。
按照教學規范,不論什麼課型,上課前都應編寫教案。下面主要介紹閱讀課教案的基本項目和寫法(作文課教案主要在「教學過程和內容」部分有區別)。
課題(居中書寫)
——即所教課文的題目,如「社戲」。一般不須註明課文作者姓名。
教學目標:
——即通過本篇課文教學,期望學生達到的語文知識能力、語文學習方法、情感態度方面的具體結果。教學目標要具體,忌浮泛。一般說來,語文教學目標的陳述有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可省略)、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表現程度。如某教師擬設的《背影》閱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抒發的深沉的父子之情。
2、體會本文樸素真摯的語言特色。
3、學習在敘述和描寫中抒發感情的方法。
教學目標通常以省略主語的無主句表述。但是,省去的行為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針對不同情況,重、難點可分述亦可合一;與教學目標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但往往與目標有較密切的聯系。重、難點的陳述角度(隱含的主語)也因具體內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教學方法:
——本課題教學所用的主要方法。宜用規范表述,如「講讀法」。運用多種方法的,列述其主要者,如「講讀法,輔以討論法」。不必展開說明。
教學時數:
——本課題教學的計劃時數。如「2課時」。
預習內容和要求:
——對學生課前預習的具體要求,未安排預習則無此項目。
根據實際情況,還可在「預習內容」前增列「教具」等項目。
接下去是分案。分案部分的頁面可分為兩個區域:在右側留出1/3寬的縱向空間,作為「板書內容」欄,列出伴隨教學進程出現的板書內容。
第×課時
教學要點:
——指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主要內容,其實質是本課時的「總案」。教學要點的表述應具體、切實、扼要。如教學僅1課時,則無須標注「第×課時」,「教學要點」也可省略。
根據需要,這里還可增列「教學設想」、「多媒體手段」等項目。
教學過程和內容:
——也稱「教學內容和步驟」。按預設的教學進程,依次列述教學各環節、步驟及其具體內容。總案所設的目標、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等預想,應在分課時教案中加以落實。分課時教學過程和內容的安排的時間長度應在45分鍾內。
各步驟中包括具體的教學內容和選用的教學方法。具體的步驟大體有:一、檢查預習或復習舊課;二、導入新課,導入語應精心擬制,能較好起到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學習的作用;三、學習新課(或講讀新課),此部分應按實際環節實寫詳列,如介紹時代背景、朗讀全文、齊讀第×段、討論××問題、講解或分析××部分(或問題);如有討論或提問,除列出所提問題外,還應寫上執教者預設的講述內容。四、小結。五、課堂練習。六、布置作業。以上環節可有所變通。「學習新課」部分應做到綱目清楚,條理分明。尤應注意正確使用層次序號。
附:板書設計
——即關於預設的板書內容在黑板上最終形成的結構狀態。通常指主體板書,有時也包括預設的輔助板書(如語文知識要點、作家作品常識等),但不包括教學中的臨時板書。
板書內容應揭示出課文精要所在,體現教學基本思路,能幫助學生理清教學內容、把握重點,便於記錄、利於記憶。
板書設計講究直觀性、科學性與藝術性(美感效果),以簡潔為上。主體板書安排在黑板中間的主要區域,左右兩端安排輔助板書或臨時板書。
一般情況下,板書按課時設計。如果有課題的統一板書設計,也可附列於最後課時的末尾。
下面是我院某學生實習時實際執教的教案及課堂簡要實錄,含總案和第一課時分案。附上供參考。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學目標:
1、了解全文氣勢雄渾的特點,學習本文敘事簡潔、語言洗煉、詳略得當、夾敘夾議的寫法。
2、了解新聞的文體特徵及結構特點。
教學重點:
1、氣勢雄渾特點;
2、新聞的結構特點。
教學方法:
講讀法、提問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預習要求:
熟讀全文,感受它的氣勢,查詢生字詞。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檢查預習作業。
2、提問法導入。
3、介紹新聞的有關知識(定義;四個特點;結構五部分;消息六要素)。
4、解題(氣勢)。
5、背景介紹。
6、課文講讀(電頭、導語、氣勢)。
7、小結。
8、布置作業。
(按:此為備忘式要點。)
二、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預習:
1、請同學上台給生字詞注音:
荻、銳不可當、殲滅、要塞、阻塞、堵塞
2、正音、正字、正義
荻港 dí 銳不可當dāng
獲得 huò 當真dàng
殲滅jiān 要塞sài
阡陌 qiān 阻塞sāi
纖維 xiān 堵塞sāi
敷衍塞責sè
(二)講讀新課
1、導入:
同學們,一個星期前我給大家朗讀了關於美國9·11事件的報道,這一個多星期來,同學們一定又看了不少新聞,下面請幾位同學談一談,這一個星期來他看過哪些新聞,看誰知道的事件最多!
(按:從近期重大新聞入手,導入簡潔。)
2、介紹新聞的有關知識:
這節課開始,我們就要進入一個新的單元——新聞單元了,我們所說的「新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不同的概念。廣義的「新聞」泛指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關於現實情況的報道文章,包括消息、新聞評論、通訊、社論、典型報告等;狹義的新聞指簡要、迅速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新聞文體,又稱「消息」,下面,請同學們翻到課本P165,把消息的定義劃下來,通過這個「消息」的定義並結合大家所看過的新聞,大家想一想,新聞(消息)有哪幾個特點?(按:實際授課還引入「街談巷義」對比,並由學生議論、歸納)
明確:1、內容真實 2、迅速及時 3、有價值 4、簡明扼要(板書)
通過預習,我們知道消息的結構有五個部分,都是哪五部分呢?(學生回答)不清楚的同學請看課後練習題第二題。那消息的六要素又是什麼呢?(學生回答)(人物、時間、地點、事件)這同時也是?(記敘文的六要素)。
3、解題
現在開始講讀課文。這則消息的標題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是一個什麼句子?(主謂句)主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謂語?(橫渡長江)說明的對象?(人民解放軍)數量?(百萬)地點?(長江)標題中最有氣勢的兩個詞是?(百萬、橫渡)這個標題准確、簡煉地概括了內容,可謂「點晴之筆」或者說是整篇文章的「眼睛」。(按:提出氣勢提問,抓到本篇要妙。當堂學生齊聲回答:橫渡,百萬;執教者還臨場發揮,板書兩行字: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標題是文章的眼睛。)
4、電頭及導語講讀(插入時代背景、朗讀全文,感受全文氣勢、情感):
(1)下面請大家注意注釋①,再看看課文的第一行「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這叫「電頭」,說明了消息的來源地點?(新華社)時間?(22日22時),體現了消息的什麼特點?(迅速及時)
(2)大家知不知道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淮海、遼沈、平津)1949年初三大戰役結束,我人民解放軍殲敵一百多萬,取得全國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政府依然垂死掙扎,在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半月的苦心經營之後,於4月20日,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總司令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我人民解放軍於該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22日2時,新華社播發了毛澤東同志撰寫的消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報道了中路軍萬船齊發、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的戰況。22日夜,毛主席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按:此處插入時代背景,設計得好。實際授課改為提問,學生爭先恐後回答,末了,又引導學生用「勝利在望,勢如破竹」八字歸納。)
(3)下面請一位同學充當我新華社的播音員,為我們朗讀一下課文,朗讀的時候要注意表現出對我解放軍取得碩碩戰果的喜悅之情和我軍勝利在望、勢如破竹的昂揚風貌。其他同學注意思考一下課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按:朗讀與文章特點「氣勢」結合,與情感體驗結合,好。當時一生讀後,全場鼓掌。)
(4)請一位同學回答課文的劃分。(導語、主體)
導語:第①、②句。主體:第③句到完。
(5)導語中,哪一句話表現了參加戰役的人數之多?(「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說明戰線之長的是?(「從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表現了攻勢之凌厲的是?(「沖破敵陣」)寫出了渡江范圍之廣的是?(「西起」「東至」)。短短兩句話,概括了報道的全部內容,展現了文章的氣勢,語言簡潔流煉,體現了新聞簡明扼要的特點。(按:此設計最好,再談氣勢,卻非簡單重復,而是進入分析,分析遺詞造句如何表現出了氣勢雄渾、勢如破竹。執教育還將「人數之多」「戰線之長」「攻勢之凌厲」「范圍之廣」寫到黑板上,每寫一句,學生齊聲回答文中相應句子,真有點群情激動。)
(6)齊讀導語,加深體會(按:(6)緊接(5)而來,再次感受文章的特點和用筆的要妙。當時朗讀效果甚佳,教學達到一個高潮。)
5、歸納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新聞的相關知識,有新聞的四個特點,消息結構的五部分,消息的六要素(集體回答),我們還學習了課文的電頭和導語,了解了消息「迅速及時」和「簡明扼要」兩個特點是如何體現在具體的作品中,文章的雄渾氣勢如何體現在標題和導語中。
6、布置作業:
①把生字詞注音一遍,抄五遍;②做課後練習三、四;③體會主體部分「勢如破竹」「氣勢磅礴」的特點,以便第二課的討論。
(三)板書設計
(此從略)
(按:「氣勢磅礴」或「氣勢雄渾」,是這篇新聞的主要特點。授課者自始至終注意把握這一點,處處呼應。這就是 「美」在此處,「美」的發現。授課者還不自覺運用了文體學的文本分析理論。知識、能力、情感也都有體現。教學內容重點突出,簡明得當,教學活動豐富,「朗讀」處理得好,「問題」設計得好,教師解讀點撥的語言也准備得好。教學環節完整,教案內容條理很清楚,操作性強。)
❺ 語文教案
22 核舟記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F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板書課題)
二、整體閱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2.查字典,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貽、軒敞、箬蓬、黍、糝、髯、褶、髻、篆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四、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贊其成功之處。
五、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贈)後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
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雲,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並交代核舟的來歷。
②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 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 零數,余數。
②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
③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
④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後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②這段主要採用什麼說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二、學習第三段
1.質疑並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2.口譯並評價翻譯情況。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麼?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軾、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
(5)橫卧一楫。 (6)倚一衡木。 (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3.這寧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麼布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4.這一段描述篛篷覆之中的「篛」,與「箬」讀音相同、意義相同,本文中用「篛」。
題目解說舟子」神情動...
「詘右臂支船 (詘——「屈」,彎曲。)
左手椅一衡木 (衡——「橫」,橫著)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簡——「揀」挑選)
約八分有奇 (有——「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為字共三十有四 (有——「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通「父」,對男子的美稱,多附於字之後)
3•一詞多義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奇異、罕見、(手藝)奇妙。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零數,餘數。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有。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通「又」。
為:為宮室、器皿、人物 —— 雕刻成。
中軒敞者為艙 —— 是。
可:高可二黍許——大約。 珠可歷歷數也——可以
端:東坡右手執卷端——名詞,「右端」 其人視端容寂——形容詞,「端正、正」
。
5. 通假字:
(1)「活板」的「板」通「版」。
(2) 「已後典籍皆為板本」的「已」,通「以」,「已」和「後」連用,表示時間。
(3)「若止印三二本」的「止」,通「只」。
6《核舟記》
【學習導引】
微型雕刻這種藝術形式,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了。但如果退回到400多年以前的明朝,要想在一個長不盈寸的核桃上雕刻各式各樣的人物、物品卻絕非易事。《核舟記》會讓我們領略這件舉世聞名的工藝品的風采,結識傑出的藝術大師王叔遠。閱讀時要注意學習本文寫人狀物的方法和順序,體會簡潔、生動的語言。
【學習目標】
1.探究雕刻家的藝術構思。
2.探究說明的空間順序。
【基礎知識精講】
課文全解
一、背景材料
「大蘇泛赤壁」,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在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磯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從課文可以看出,雕刻家雖然取材於這件事,卻不受這件事自身過程的拘束,他講求了的既具體生動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圖再現人物的神情動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環境分離開來。在他的藝術構思中,精心地設計每一個細節跟突出事物的整體形象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
本文題目末字「記」,系指文體而言。「記」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
二、課文剖析
1.重點精講——文章結構安排的特點
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開頭是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說明所用的原材料體積很小,而表現的范圍極廣,可見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說明他構思精巧,技術高超。在這樣的概括介紹之後,接著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這就明顯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圖,即以具體作品來證明作者對王叔遠遠技藝的評價是合乎實際的。
中間是分說: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至第4段)介紹舟的正面,是顯示雕刻家巧妙構思和精湛技藝的主要部分。又可分為三小層:
第一小層(第2段)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即船艙。其中,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它不僅可以開關,而且上面刻了對聯,共十六個字,可見雕工的精細;「啟窗而觀」,還可「雕欄相望」,更顯出雕刻家構思的巧妙。
第二小層(第3段)介紹船頭部分,寫舟上游覽者——蘇軾、黃魯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這一層對表現雕品的主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紹也最為詳細。除了細致地寫出人物的衣著、姿勢而外,還著意描述了蘇、黃二人泛舟時的心情。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畫卷的美好意境里,這是何等豁達、放曠的胸襟!至於佛印的「矯首昂視」,則又給人一種灑脫不群的感覺。這就自然成為蘇、黃二人神情的陪襯,使畫面顯得不單調。
第三小層(每4段)介紹船尾部分,寫舟子的表情和動作。兩個舟子的神情也「不屬」:一個「若嘯呼狀」很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很專注的樣子。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松、愉悅的氣氛,跟船頭的情景互相呼應。
第二層(第5段)介紹舟的頂部。這一層是略寫。只介紹了題名和篆章,以「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再次顯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題名用黑色,篆章用紅色,對照鮮明,於此可見雕刻家的細心。
最後總括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但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本文語言平實、洗練,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句句都出自作者審視所得,毫無誇飾,逼真而又生動,讀罷令人有如同親見「大蘇泛赤壁」之感。
2.寫法精講
這是一篇值得稱道的頗具特色的散文。其主要特色有三:
第一是描寫細致。作者所記的是一件特定的工藝品——一枚小巧玲瓏的核舟。
第二是層次井然。作者對核舟各部的描寫,是先總寫,後分寫;從右到左,由上到下,符合人們觀察事物的順序,很有章法。
第三是富於想像。《核舟記》寫的是件靜止的物件,但是作者在靜中取動,寫得情趣盎然。
說明時,採取了總分結合,依次介紹,逐一描述的寫法,給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第一部分概括介紹,使讀者對王叔遠技術的精巧,先有一個總的印象,這是總說。第二部分,先總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後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作詳細說明:先寫船艙,次寫船頭,再寫船尾,最後寫船頂。第三部分又是總說,照應文章開頭,但比第一部分深入了一步。它以串聯的數字做綜合統計,使所說明的核舟給讀者留下更清晰的印象,加強了說明效果。三個部分,先總後分,分而後合。結尾以「嘻,技亦靈怪矣哉」來收攏全文,同開頭說明的「奇巧人」前後照應。
3.難點精講——按空間順序說明物體
說明物體的形狀、結構一般都是先說整體,而後逐一地說它的各個局部,稱為空間順序。至於整體怎麼說,各個局部的順序怎麼安排,則要因物制宜,沒有一定之規。本文寫核舟整體的只有兩句話,一說長度,一說高度,突出了這件雕刻品的體積之小。以下寫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藝術構思,是雕刻品的主體部分,自應在前;上面是題款,系雕刻品的附屬部分,自應在後。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為奇。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寫舟的正面卻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這樣的順序寫,而是將船頭和中間部分的順次加以顛倒。為什麼要這樣寫?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竟然可以關閉,由此說起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這後一個原因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那麼,蘇、黃、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頭是畫的主體部分,而船艙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還可以使讀者初步領略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如果按正常順序先寫船頭次寫船艙,就不會產生這樣的藝術效果。至於最後寫船尾,這用不著細說,那兩個舟子顯然是用來烘托船頭的三位游者的。
問題全解
雕刻家的藝術構思
本文之所以寫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夠通過它的文字想像出這件藝術品所表現的內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對雕刻家的藝術構思理解得相當深。這要從這件作品的「大蘇泛赤壁」的主題說起。
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要點:
(1)蘇軾游赤鼻磯,也曾「攝衣而上,履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但據前後兩篇《赤壁賦》所記,大部分時間是「泛舟游於赤壁之下」。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修狹」的特點,宜於刻成舟形。由於這兩個原因,雕刻家自然會產生把游覽的全過程集中到「舟」上來加以表現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題。
(2)蘇軾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前後兩篇《赤壁賦》中都提到有「客」相從,只是沒有指名。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蘇軾在黃州生活時期的好友佛印和黃魯直。蘇軾的「峨冠多髯」,史書上有記載,容易表現出來;佛印是僧人,也不難刻畫出他的外形特徵。這就進一步形成了以蘇軾居中,魯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設想,再以「蘇、黃共閱一手卷」表現二人的閑適心情,以佛印的灑脫神態作襯托,又將三人置於船頭的顯著地位,畫面的主體部分就突出了。
(3)游覽的地點是在赤鼻磯(蘇軾誤作赤壁),這在「核舟」上是無論如何也難以用富有立體感的細節表現出來的。於是雕刻家巧妙地藉助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的文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艙左右的小窗上。這是雕刻家的大膽的藝術創造,實際上是通過觀賞者的文字想像能力來表現生活中的實在圖景,是一種「移植」的手法。
(4)為了給觀賞者造成一個江上泛舟的實感,雕刻家精心地設計了一個「舟尾橫卧一楫」的細節,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燒茶,都是很悠閑的樣子,跟蘇軾《後赤壁賦》里「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覺得靜中有動。
(5)除上述的各項設計而外,還有個細節也很有表現力:一個是佛印「矯首昂視」,一個是楫右邊那個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著天空和兩岸的山色,後者使人感到江上確實有徐徐吹來的「清風」,這就把「核舟」以外的廣大藝術空間展示出來了。
【學習方法指導】
譯句的方法
1.古今的語序完全相同,可以照原來的順序逐序逐字翻譯成。
2.有的含有數量詞,可聯繫上下文,照原來的語序譯,如「船尾橫放著一支槳」。也可適當變換語序,譯為「一支槳橫臣在船尾」。
3.「人五」「窗八」這種表述方式不合現代語習慣,譯時應變換語序:「總計這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小窗」。
4.要注意定語後置的應將修飾詞前置於中心詞之前。
【拓展訓練】
1.《核舟記》賞析
作者在《核舟記》中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生動地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贊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
從文章開頭至「蓋大蘇泛赤壁雲」為第一段,簡練概括地告訴讀者,王叔遠有著不同凡響的雕刻技藝,他能在「徑寸之木」上,隨意雕刻出不同形狀的藝術品。然而更絕的是,他能利用木頭天然圖紋、形狀,表現各自形態。「罔不因勢象形」,強調了「形態」;「各具情態」,則突出了「神似」。這樣,也就突出了王叔遠是個「奇巧人」。「蓋大蘇泛赤壁雲」的「蓋」,在這里作副詞,為「大概」之意。從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來看,是「大蘇泛赤壁」。但《赤壁賦》寫蘇東坡泛舟赤壁,雖有其事,但是沒有說有黃魯直和佛印和尚伴遊。這樣,也就間接地說明了雕刻者善於根據蘇東坡的原文進行想像。核舟上刻著蘇東坡游赤壁,這點明了整個核舟所刻畫的主要內容。「蓋大蘇泛赤壁雲」在全文起著「橋梁」作用。這一段只五十餘字,用筆經濟、簡練,層次清楚,交代清楚,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也約略點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從「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至「嘻,技亦靈怪矣哉」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節。起筆時,作者如剝筍似的進行具體的描述,很有層次感。先寫核舟的長和高,「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以核舟本身之小,來顯示核舟工藝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著進入具體的描述。先寫「中軒敞者為艙」,著力突出在這一特定的條件下,船艙的高大、寬敞,以及在核舟中所佔據的位置。小舟不滿「徑寸」和「軒敞」的船艙,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強烈的對比,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來顯示核舟雕刻藝術的特色。接著,能開能關,所以「啟窗而觀」則「雕欄相望」,閉窗時所刻的前後《赤壁賦》的膾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則顯現於眼前。在「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細膩逼真,又富有詩情畫意,其情趣之妙,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顯示王叔遠精妙絕倫的雕刻技藝。而作者用細膩的筆調,把工藝品上的詩情畫意生動逼真地表達出來,也足見他藝術手法之高明。
第二、三小節,著重介紹核舟上的五個人物是為了增強作品的活力。如果讀者細細留神、品味,就不難看出雕刻藝人有著驚人的想像力。《赤壁賦》文中「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沒有交代「客」是何許人,而雕刻藝人卻選擇了黃魯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體化了,並在具體化的過程中加以個性化。由此,作品對他們三人精神狀態的描寫,也就成為這件工藝品最有光彩的部分。王叔遠這位民間雕刻藝人,在雕刻時,簡直是發揮了戲劇導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頭,三個人沒有平均地佔據僅有的一點空間,他們「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運筆有時採用粗線條,一筆帶過,如「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有時採用工筆畫似的手法,如「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蘇、黃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共閱一手卷」,特別是「各隱卷底衣褶中」,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來了,筆角顯得十分細膩。而此時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矯首昂視」,「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沉醉在清風、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掛著歷歷可數的佛珠。從最細微處落筆,雕其貌而刻其神。「執、撫、指、語、矯、視」等幾個動詞畫龍點睛,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使人物活靈活現。人物的表現,身上的服裝,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襯,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美。對於船尾上的兩個船夫,作者的描寫也筆力不減。「橫卧一楫」,雕刻藝人刀法之妙,表現得淋漓盡致。「橫卧一楫」就是說船槳停止劃動,船在江中隨波盪漾,此時方可進入泛舟江上,漫遊赤壁的詩請畫意之中。而兩個船夫,其一「若嘯呼狀」,另一「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淡淡的兩筆,陡然生輝,兩個舟子進入規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畫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態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態又是呼應的,具有整齊美。
第四、五小節,分別記王叔遠在核舟背上刻題名和印章,並對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統計。核舟背上題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它保證了工藝品的完整,反映了藝術的高超。「細若蚊足,鉤畫了了」,筆畫工細,並且線條清晰。船背題名「其色墨」,篆字圖章「其色丹」,著色黑紅相襯,再加上船艙十六個字用「石青糝之」,從船頭到船尾,色彩和諧、協調,藝人的創作態度,從始至終,一絲不苟。「通計一舟」,連續用了九個「為」字,細致地羅列,用形象、簡潔而又帶有立體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現在讀者面前。眾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計其長曾不盈寸」的「修狹」的桃核上,其技藝就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文章一開頭向讀者介紹民間雕刻藝人王叔遠的精湛的技藝和核舟的內容後,便按順序寫核舟的長、高、船艙、船頭、船尾、船背,最後對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進行統計,與開頭相呼應,用贊譽王叔遠鬼斧神工之絕技結束整篇文章,猶如一根絲線,串綴珠玉貝石而盛情整體。通篇四百多字,每個字的選擇,就像這巧奪天工的核舟一樣,精雕細琢。核舟是雕刻工藝品,直接給人以視覺感受。通過作者細膩而傳神的描述,引起讀者的想像,加深對核舟的視覺印象,完成了它獨特的審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豐富,對比巧妙。核舟形體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態之活和情態之細;動中有靜和靜中有動;文字淺顯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對比中顯示雕刻藝術的精湛和詩意美。同時我們還要提到,雕刻藝人有著不凡的見識。我們知道蘇東坡膾炙人口的前、後《赤壁賦》問世以來,可說在文學史上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其藝術成就之卓爾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顯露出對整個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黃魯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紹年間,新黨用事,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貶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晚年卒於宜州(今廣西宜山)貶所。他們在政治上不得志,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他們必然會和皈依佛門的佛印和尚引為同調。所以,雕刻藝術家補充了《赤壁賦》中「客」的具體人物,其藝術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的確,《核舟記》把核舟雕刻升華到一個新的藝術境界,同時核舟又增強了《核舟記》的藝術魅力。
❻ 我身邊的人課文教案
6.胖乎乎的小手\r\n \r\n教學目標:\r\n1.認識\\「胖、喜」等13個生字。會寫\\「看」和\\「著」這兩個字。\r\n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體會感受嘆號的作用。\r\n3.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和上下文理解全家人都喜歡蘭蘭畫的原因。教育學生養成尊敬長輩的美德,有幫助長輩的願望和行為。\r\n教學重點:認字和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自讀、自悟,懂得文中蘊含的道理。\r\n教學難點:養成尊敬長輩的美德,有幫助長輩做事的願望和舉動。\r\n教學過程:\r\n(一)猜謎導入,激發興趣\r\n1.小朋友們,跟老師一起拍手說個謎語好嗎?\\「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幹活不說話。」 (手)\r\n2.對了,謎底就是\\「手」。請大家伸出自己的小手,說說你的小手可以做些什麼?\r\n同學們的小手本領真大。\r\n3.這雙手是一名叫蘭蘭的小姑娘的手,那她的小手可以做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胖乎乎的小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r\n胖:在課題中有一個生字,誰能讀好?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學習\\「胖」 字:半個月亮就是胖。胖的反義詞是瘦。介紹月肉旁,與身體的部位有關。\r\n4.蘭蘭的小手除了胖乎乎的,還怎麼樣呢?讓我們來讀讀課文,從課文中去找答案吧!\r\n(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r\n1.請同學們翻開書,自由朗讀課文。朗讀之前,先聽聽老師的要求:\r\n藉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確,讀准字音,讀通句子,讀不準的地方多讀幾遍。\r\n2.你們看,生字寶寶從課文中跑出來了,你們會讀嗎?出示生字,請學生當\\「小老師」帶大家讀。\r\n3.生字寶寶脫掉了拼音帽子,你們還記得它們嗎?去掉音節認讀、開火車讀。\r\n(三)再讀課文,了解大意\r\n1.生字詞我們都會讀了,課文肯定也能讀得很好的!數數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標上自然段的序號。\r\n2.我想請6位同學來讀課文,每位同學讀一個自然段。\r\n3.其他同學認真聽,邊聽邊想:全家人都喜歡什麼?\r\n4.分段指名讀課文。讀後匯報,你從哪知道的?(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全班同學讀讀這句話。(出示:全家人都喜歡蘭蘭畫的這張畫。)\r\n5.這張畫有什麼特別嗎?\r\n6.指名讀第二自然段。指導讀好蘭蘭的話。\r\n7.是呀,這張畫畫的正是蘭蘭的小手。全家人都喜歡蘭蘭的小手嗎?請你再來讀讀課文,以最快的速度在課文中找出這些句子,用橫線將它們劃出來。(學生劃句子)\r\n8.(學生匯報三句話)課件出示這三句話:\r\n爸爸說:\\「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過拖鞋呀!」\r\n媽媽說:\\「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洗過手絹啊!」\r\n姥姥說:\\「這胖乎乎的小手幫我撓過癢癢啊!」\r\n(四)讀中感悟,讀中積累\r\n1.指導朗讀有關的句子:\r\n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過拖鞋呀!\r\n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洗過手絹啊!\r\n這胖乎乎的小手幫我撓過癢癢啊!\r\n這幾句話有什麼相同之處?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r\n爸爸、媽媽、姥姥是長輩,平時跟你說話是怎樣的?(親切、關愛、誇獎)\r\n小結:在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蘭蘭主動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r\n這些都是小事,可是爸爸媽媽姥姥是多麼高興啊!\r\n2.變個方式,你會嗎?\r\n爸爸喜歡蘭蘭的小手,是因為( )。\r\n媽媽喜歡蘭蘭的小手,是因為( )。\r\n奶奶喜歡蘭蘭的小手,是因為( )。\r\n3.現在,蘭蘭明白了,大家喜歡她的畫,是因為( )。\r\n4.大家都這么喜歡蘭蘭的小手,蘭蘭明白了,她高興地說……(引讀最後一個自然段)\r\n5.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們覺得蘭蘭是個怎樣的孩子?誰來誇誇她呀?\r\n蘭蘭是個 ( )的孩子。 蘭蘭有一雙( )的小手。\r\n6.全班同學帶著你對蘭蘭的誇獎,我們來分角色朗讀課文。你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老師和你們一起讀。\r\n7.蘭蘭長大後,會幫家人做哪些事情呢?\r\n8.蘭蘭的小手這么能幹,同學們,你們平時有沒有幫爸爸、媽媽、老師或同學做過什麼呢?誰來說一說?\r\n(五)自主識字,指導寫字\r\n1.看來我們班的同學也很不錯,我們的小手也能做許多事情了。不管是幫助別人還是受到別人的幫助,我們都會非常高興的。在學校里,我們的小手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寫出一手漂亮的字。今天我們就來寫一寫這兩個字吧。學寫\\「看」和\\「著」。\r\n2.你覺得這兩個字在寫的時候有什麼需要特點注意的地方嗎?(觀察這兩個生字的占格位置。)\r\n看 (手目看) 著(羊目著)\r\n3.在田字格中寫字,我們要看清楚每一個筆畫的位置,認真地書寫,並且注意自己的寫字姿勢。(教師范寫)\r\n4.學生書寫(一描二看三記寫),教師巡視指導。\r\n5.實投展示、評價\r\n(六)課堂小結束:\r\n 從同學們剛才認真的書寫態度中看出,大家都是有志氣的孩子,你們長大一定會為社會做出很多貢獻的。老師希望大家能像蘭蘭一樣從小事做起,從關心身邊的人做起,努力地為身邊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n \r\n你可以根據教案自己做ppt,希望對你有幫助。
❼ 還有人活著嗎 教案
還有人活著嗎?教案
一、教學內容:這篇課文由美國影片《泰坦尼克號》的結尾引入,以倒敘的方式,記敘了三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小故事,表現了遇難者對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棄的精神,贊揚了搶險人員為了搶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顧自己安危的高貴品質,譜寫了一曲曲盪氣回腸的生命之歌。
二、教學要求:
1、通過閱讀課文,了解發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體會救生人員一心排險救人的急切心情以及遇險人員奮力自救的不屈精神,從而感受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那種人間真情以及那種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課文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3、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重難點:感悟「還有人活著嗎?」這句話在當時對救生人員和遇險人員都意味著什麼?
四、教學准備:
1、 課外閱讀錢鋼的報告文學《唐山大地震》。
2、 搜集有關唐山大地震的錄象資料。
五、教學時間:兩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課題
1976年唐山發生了大地震。對每一個唐山人來說,這都是一場特大災難。值得慶幸的是,黨和政府對災區人民及時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醫療隊和解放軍戰士趕往災區,搶救生命財產,妥善安排受傷人員,與災區人民一起重建家園。
二、學習生字新詞
1、 初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2、 指名讀課文,糾正字音。
3、 學習生字:泰 瓷 墟 揪 賠
4、 利用形近字來記憶生字,重點是「泰、瓷、墟」三個字,還要注意同音字的區分。
5、 解決詞語意思:似曾相識 、 天國福音 、 魂飛魄散 、 賠罪、兩世為人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2、交流:課文記敘了唐山大地震中三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小故事,表現了遇難者對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棄的精神,贊揚了搶險人員為了搶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顧自己安危的高貴品質,譜寫了一曲曲盪氣回腸的生命之歌。
四、感知課文內容。
1、 指名讀課文,思考課文可以分成幾部分?
2、 交流:第一部分(1——4)寫作者於1998年夏天在電影院觀看美國電影《泰坦尼克號》時深受感動的場面,一句「還有人活著嗎?」深深觸動了作者的心,自然引起下文。第二部分(5——9)作者生動地給我們講述了1976年大地震時三個遇難者死裡逃生、被人救起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自己永不放棄,不斷爭取,就有生的希望;人間自有真情在。
五、作業
1、完成習字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課文
聽寫詞語:廢墟 陶瓷 泰山 揪住 賠罪
二、 感知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體會情感。通過老師聲情並茂的范讀,讓學生感知文字所負載的情感。
2、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通過自己的語氣、表情等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三、學習課文
1、緊扣重點,讀中有所感悟。
2、感悟「還有人活著嗎?」這句話在當時對救生人員和遇險人員都意味著什麼,讓學生充分表達個人意見的基礎上,由老師進行小結。「還有人活著嗎?」對救生人員來說,體現了他們對每一個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高度負責的精神,要讓更多的人活下來;對遇險人員來說,則意味著生還的希望、被救的可能。
3、談一談,課文中的哪些事情感動了你?「我的淚,為人類高貴的精神而拋灑。」這「高貴的精神」指的是什麼精神?(一方面指的是面對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災難,要有一種不氣餒、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另一方面指的是救生員高度負責、決不留下一點兒遺憾、視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的崇高思想。
4、總結寫法(文章以救生員的問話「還有人活著嗎?」為作文題目,貫穿課文全過程,使文章形散神聚,中心突出。
四、感悟真情 這篇課文,作者以自己的真情實感,以生動傳神的言辭,描繪了在災難和不幸面前,人們對生的留戀、對生的渴望。唐山人是不幸的,唐山人又是幸運的,因為在這場災難中,他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濃濃深情,感受到了哪裡有困難,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可親可敬的解放軍戰士。真可謂「蒼天無情,人有情」。
五、災難再現
1、觀看唐山大地震的錄象資料,感受地震時的場景,激起學生對戰士的敬仰之情和對現實生活的無限熱愛。
2、談地震災區孤兒的安置問題,感受黨對災區人民的關懷之情。
六、作業
1、完成同步
2、寫一讀後感
❽ 俗世奇人教案
本書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說的白描入筆,極具有故事性和傳奇性,讀起來讓人拍案叫絕。
馮驥才的這組故事,寫出生活在天津的諸般奇人妙事。書中正骨醫生「蘇七塊」,看病前必先收七塊銀洋;粉刷匠「刷子李」幹完活全身不沾一個白點;泥人張從鞋底上取下一塊泥巴便單手捏出活人嘴臉;造假畫的黃三爺以假亂真耍得行家丟了飯碗等等,皆是些聽起來神乎其神,實際上存在過的人物。難得馮驥才掌握了這許多寫小說的材料,又以如此簡短的篇幅將它們使用出來。
看《俗世奇人》,那九河下梢的碼頭味道撲面而來,絕錯不到旁的地界兒去。那語言,結實、神氣,看得人恨不能自個兒開講評書。比方說,賣石材的候家門口擺著個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鎖,上面刻著一行字:凡舉起此鎖者賞銀百兩。張大力「看見這把鎖,也看見上面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問一問……」(《張大力》)這「使手問一問」,寫得妙極……馮驥才的語言,還好在得其神、不拘泥,像這句:「那時沒有報紙,嘴巴就是媒體,愈說愈神,愈傳愈廣。接二連三總有人來看畫,裕成公都快成了綢緞庄了」(《藍眼》)。 「報紙」啊、「媒體」啊,在當時都是新詞,用在此處卻絕不突兀。
馮驥才在後記里說:「寫完了這一組小說,便對此類文本的小說拱手告別」。這樣一來,《俗世奇人》便既是絕活又是絕唱,雖出版有年,仍值得再三推薦。
經過改編的小劇場話劇《俗世奇人》抽取了原著中的精髓,加以濃縮,通過歷史故事折射百姓民生。該劇由三個故事組成,一是名畫家孔七爺擂台賣畫,二是賀道台,送茶湯和八哥討好欽差大臣榮祿,三是鑒賞大師"藍眼"辨別真假畫。三個故事都以"真假"命題,道的是真假功夫,真假貨物,真假語言,真假生死,真假性情,真可謂:天南地北容易辨,世上真假最難說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創作的同名小說集。全書由19個短篇小說連綴構成,各篇文字極精短,半文半白,帶有"三言兩拍"筆意,作品的風格也接近古典傳奇色彩,取話本文學旨趣。書中所講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衛市井生活為背景,每篇專講一個傳奇人物生平事跡,素材均收集於長期流傳津門的民間傳說,人物之奇特聞所未聞,故事之精妙嘆為觀止.
《俗世奇人》教學設計
我的解讀:本文的要點有兩點:一是寫「俗世」中人,二寫「俗世」中"的奇人,一俗一奇,便是文章的要領。刷子李。泥人張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們有才能,有個性,喜怒哀樂樣樣俱全,但行事言語又高於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稱之最為恰當不過。
兩篇短文都以兩位手藝人的高超手藝為話題。既為奇人,則軼事多多,但作者均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作者描寫人物的本領十分高明。
我的設計:
教學目的
1、聯系朗讀,要求學生掌握根據文章中的情景進行誦讀。
2、學習文章以小見大的寫法。
3、品味語言特點,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
教學重點、難點: 情節曲折有致,敘事一波三折。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天津市所轄某居民委員會,准備建立一個奇人檔案室,請你為所轄區域的奇人建立一套檔案資料。下面請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列內容:
姓名: 性別: 住址: 曾用名:
服飾特點: 興趣愛好: 特長: 奇特的地方表現在:
性格特徵:
有代表性的故事:
2、中央電視台「想挑戰嗎」專欄節目正在招聘有奇特本領的人,請為刷子李、泥人張分別寫一份推薦詞。要求語句形象,敘述與抒情議論結合。
二、導人
中央電視台有一個欄目叫「想挑戰嗎」,你在觀看電視的時候,一定有令你難忘的具有特殊本領的人,請舉出一個例子。
如、用鏟車開啤酒的司機;
今天我們學習在天津衛這個地方的一些有奇特本領的平常人。
作者簡介
馮驥才(1942~ ),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於天津。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後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濃厚興趣,1974年調天津工藝美術廠、在工藝美術工人業余大學教圖畫與文藝理論。1978年調天津市文化局創作評論室,後轉入作協天津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筆會中國中心會員,《文學自由談》和《藝術家》主編等職。著有長篇小說《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說集《雕花煙斗》等。短篇小說《雕花煙斗》,中篇小說《啊!》、《神鞭》,分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致深入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閱讀課文。
整體感知
作者寫「刷子李」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
寫「刷子李」,先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天津碼頭「優勝劣汰」的環境,為人物預設一個極不同尋常的背景,然後再寫刷子李的奇妙絕活,極力寫他手藝之高——「刷漿時必穿一身黑,幹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這是在與自己挑戰?還是以特立獨行顯示自己的超凡出眾?但無論如何這吊起了讀者的胃口。接著,從一個小徒弟的視角印證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來,居然連一個芝麻大的粉點也沒發現。他真覺得這身黑色的衣服有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正當徒弟對師傅佩服得五體投地時,卻突然發現刷子李褲腳上有一白點:師傅如那山般的形象轟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後揭開謎底:那白點原來是黑褲燒了個小洞造成的!
作者寫「泥人張」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
寫「泥人張」,則是單刀直入。三言兩語介紹泥人張後,便切入正題,這是一場人格的較量,也是智力的較量。面對海張五的挑釁,人們都等著看泥人張怎樣「回報」。於是,故事有了懸念。而泥人張的回報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臉狂氣」的海張五頭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張五接著又侮辱起泥人張的手藝——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對此,泥人張居然毫無反應,但事後的「回報」更令人叫絕——次日,街市小雜貨攤上擺出了一二百個「海張五」泥像,並大書「賤賣」等字。泥人張一言不發而妙招制勝。
提問:刷子李和泥人張有什麼共同點? -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刷子李和泥人張都是俗世奇人,他們都拿手擅長的行當,可以說是有大本領大智慧。
四、學習課文
(一)誦讀。 學生自由朗讀,並做適當圈畫、批點,或復述故事。
(二)表演。 兩篇短文情節性較強。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課文編寫課本劇或小品進行表演。學生演出後,評選出最佳劇本和最佳演員。
提示: 課本劇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點,設計好舞台提示,處理好台詞。
編寫課本劇:文章中大量的介紹性的文字,可以通過人物的自報家門或者旁白的形式進行介紹,注意文章應該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有適當的增減。文章的敘述方式可以被改變,、以適應劇本的需要。
(三)品詞語。 文中有一些傳神的字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韻味。
提問: 品味下面的語句。揣摩語氣、語調和重音,研討括弧里的問題。
1.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這個句子在句式上有什麼特點?這樣寫突出了作者什麼觀點?)
2.這一套可不是誰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碼頭上的一種活法。 (「碼頭上的一種活法」是什麼意思?「地地道道」用在這里有什麼作用?)
3.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 (作者說泥人張的手藝「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這么說是不是太誇張了?你怎麼理解這種誇張的作用?)
4.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這些話在他手裡的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 (你怎麼理解句中加點的「找」字,試著將它換成其他的動詞,看看錶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第1句,句式上運用了對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對有絕活人的稱道、佩服。
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碼頭上的一種活法」,寫出人們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強調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絕活。
第3句,作者並沒有太誇張,這里運用誇張手法,突出了泥人張的手藝高超,無與倫比。
第4句,「找樂子」寫出海張五的囂張氣焰。如將「找」換成其他的動詞「玩」、「叫」等,表達效果就不夠恰當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畫了刷子李和泥人張這兩個奇人,人物性格鮮明。
「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藝出眾,技藝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為自己設立的近乎苛刻的「從業標准」更是奇崛之極。他以這樣的標准使自己遠遠超越了同吃這一碗飯的同行,使自己成為高山仰止的偶像。「刷子李」其實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領。大膽的「承諾」,充滿自信,豪氣干雲。同時又心細如發,對於小徒弟細微的內心活動體察入微。
而「泥人張」則是另一種風格。他沉穩、干練,面對他人羞辱鎮定自若,喜怒不形於色。他胸有成算,後發制人。面對無端侮辱,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予以還擊,一招制敵。這是一位個性內斂、應對從容的奇人,恰與「刷子李」形成鮮明的對比。
(五)難點研討:
1、提問:「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揣摩這些話,看作者對待手藝和手藝人持怎樣的態度?你認為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按作者的觀點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嗎?圍繞這一話題,分小組展開討論或辯論。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在作者看來,人有手藝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絕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領外。還要講求與別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發展。
2、「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曹小三最關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沒有白點是否本末倒置?
如果刷子李手藝平平,專在保證「身上沒有白點」上下功夫,那就不但無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舉的目的其實是在以極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藝,其中流露出對自己手藝的絕對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作是對自己的挑戰和較勁。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的實力做後盾,就絕不能說是作態作秀,即便是作秀,他做的也確實「優秀」。或者說,這是一種「包裝」,是一種廣告效應,完全無可非議。
而曹小三的心態也屬正常。既然刷子李為自己立下了如此之高的標准,別人就必然會用這一標准來衡量他。
3、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獨到之處?
首先是濃郁的「天津」風味:「要哪沒哪」「就賽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一個泥團兒砍過去」等都汲取了方言中的精華。
其次,語言極具造型能力:「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呆著」一句對稱工整,有對比,有比喻、誇張,將天津衛碼頭上的世風描寫得淋漓盡致。
再看寫刷子李刷牆的一段文字:
「只見師傅的手臂悠然晃來,悠然晃去,好賽伴著鼓點,和著琴音,每一擺刷,那長長的帶漿的毛刷便在牆面「啪」的清脆一響,極是好聽。啪啪聲里,一道道漿,銜接得天衣無縫,刷過去的牆面,真賽平平整整打開一面雪白的屏障。」
這哪是刷牆,簡直是在舞蹈,真有《庖丁解牛》「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的風采。幾句簡單的白描,人物就立刻活在紙上。
又如,泥人張捏好海張五頭像後,「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一個「戳」字看出了泥人張內心的憤怒、鄙夷與不屑,真是無可更易的一個字眼。
此外,全文語句短小精粹,活潑幽默,又大有單口相聲的風味。
五、拓展訓練
1.說說你周圍有什麼「俗世奇人」?講一講,讓同學們聽聽。 學生可以結合本地的風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師介紹馮驥才《俗世奇人》一書,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書中的其他篇目,如《蘇七塊》《馮五爺》《藍眼》《蔡二少爺》>等等。
六、小結 本文以兩位手藝人(刷子李、泥人張)的高超手藝為話題。作者均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情節雖然簡單,但安排得曲折有致,敘事一波三折。語言本色樸素,具有濃郁的「天津」風味,並且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