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道客巴巴網幼兒園大班《二次分類》教案怎麼寫
幼兒園大班數學:圖形的二次分類 一、設計意圖: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目前,我班幼兒已經基本能單獨進行圖形、事物的一級分類,但是對事物圖形進行二次分類有點困難。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我選擇的「二次分類」這個數學活動時,我是考慮到,老師們習慣於僅以幼兒認識事物是從具體到抽象這一特點為依據,只強調直觀性,在活動中教師常運用教具演示,並以此為基礎講解基本的數學概念,而實際上,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通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得了的,必須通過幼兒自己主動活動的過程。「圖形二次分類」主要讓幼兒和教師一起通過圖形的特徵進行一次分類,再進行第二次分類,等幼兒初步掌握好二次分類的方法後,我們再進行一次直接的二次分類,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圖形的二次分類」的特徵。 二、教學目標: 1、學習按圖形的兩種不同特徵進行二次分類。 2、大膽用語言表述出圖形的二個層次的不同特徵,培養幼兒的分析、歸納能力和操作興趣。 3、能按要求操作,形成良好的操作習慣。 活動重點:學習按圖形的兩種不同特徵進行二次分類。 活動難點:大膽用語言表述出圖形的二個層次的不同特徵,培養幼兒的分析、歸納能力和操作興趣。 三、教學准備: 幼兒操作材料人手兩份,磁性板(板上畫好房子、房間)、含兩種特徵的圖形、標記。 四、教學方法 整個活動採用了三種方法:游戲法、語言討論法、嘗試操作法。 1、游戲法:通過「圖形寶寶分家」的游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游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為主動。即使知識上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 2、語言討論法:在數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引導幼兒先討論用什麼方法分類,操作後,再一次請幼兒討論。這樣,通過不斷的交流與討論,加上教師的幫助歸納,使幼兒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二次分類的概念。 3、嘗試操作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才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才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在最後的操作活動中,給幼兒投放了充足豐富的操作材料,並通過商量,一個分一個記錄的環節進行互助學習,對二次分類再一次進行經驗歸納。
㈡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
活動名稱:新年的形狀
活動前言:新年就快要到來了,幼兒園的小孩子們都在想著如何迎接新年的到來呢?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關新年的形狀吧,看看小朋友們是用什麼樣的辦法還迎接新的一年吧,你喜歡以下的小活動嗎?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區的活動,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交往能力。
2、感受與同伴一起辭舊迎新的喜悅,感受過年的歡樂。
3、了解春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和由來,加深幼兒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了解。
活動准備:
1、紅色正方形紙長方形紙若干。
2、剪刀、水筆、蠟筆。
3、錄音機、磁帶。
4、課件一個。
5、自製的「龍、獅」兩條、紅包若干個。
活動過程:
(一)、幼兒觀看放鞭炮的課件,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提問:漂亮的禮花和鞭炮聲使你們想到了什麼?(引導幼兒結合已有經驗進行講述)
幼兒A:我想到了新郎新娘結婚我們去喝喜酒。
幼兒B:我家飯店開業也放了鞭炮。
幼兒C:國慶節的時候也要放鞭炮的。
幼兒D:放鞭炮了,要過新年了。
(評析:幼兒已有的一定的生活經驗,當看到五彩繽紛的禮花鞭炮時,滔滔不絕地講起自己的親身經歷,老師也給了幼兒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2、教師小結:對呀,在各種喜慶的場合我們都要放鞭炮。特別是過新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
(二)、了解過年的習俗和由來。
1、教師提問:過新年時除了要放鞭炮外,我們還會干什麼呢?(引導幼兒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講到一種習俗就打開課件欣賞。)
幼兒A :過新年時一家人要在一起吃年夜飯。
幼兒B:爸爸媽媽還會給我穿新衣服呢。
幼兒C:我的爺爺給我送了100元壓歲錢。
㈢ 幼兒園大班數學《填填看》教案
教材分析:
在日常活動中常聽到小班幼兒會隨口說出1、2、3、4、5……,但讓幼兒實際來數一數某個東西的時候,卻是口裡數的和實際東西數量不相符。3—4歲的幼兒已經進行點數、計數活動,形成了最初的數概念。我班幼兒現處於小班下學期,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和訓練,已經能夠按順序口頭數數,能夠手口一致地點數4以內物體的數量,並說出總數。根據幼兒計數能力發展的順序:按順序口頭數數→按物點數→說出總數→按數取物,特設計此次數學教育活動。
活動目標:
1.能手口一致的點數1——7的數,並能大聲的說出自己的操作過程。
2.體驗數學活動點數匹配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能手口一致的點數1——7的數。
活動准備:
1.課件《數數有多少》
2.操作材料:排序板、每個幼兒8朵花
活動過程:
1.手指游戲《手指變變變》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玩個游戲《手指變變變》
一根手指頭呀,變呀變呀,變成毛毛蟲呀。 兩根手指頭呀,變呀變呀,變成小白兔呀。 三根手指頭呀,變呀變呀,變成金孔雀呀。四根手指頭呀,變呀變呀,變成大花貓呀。五根手指頭呀,變呀變呀,變成大老虎呀。我是一隻肚子非常非常餓的打老虎,想找一隻小動物吃……。
2.引導幼兒點數。
師:現在是什麼季節?(春天)春天給我們大家帶來了許多的禮物,一起去看看吧。
(展示課件)
(1)出示幻燈片大公雞,有幾只大公雞。
(2)誰又來了,出示幻燈片兩只小雞。教師帶幼兒一起點數,並說出總數。
(3)這次是誰來了,來了幾只蝴蝶,請幼兒說出總數,並提醒幼兒把話說完整。
(4)春天還有美麗的花朵,來數一數,這有幾朵花?
(5)還有一件好吃的禮物呢?請幼兒點數。
3.認識排序板。
(出示排序板)
提問:(1)排序板上有什麼?
(2)應該從小紅旗開始點數。請小朋友們手拿著小紅旗進行點數。
4.幼兒練習點數。
每位幼兒先點數5以內的花朵,點數正確的幼兒老師獎勵一朵花,然後再進行點數,根據不同層次的幼兒,點數數量逐漸增加。幼兒點數
5.花兒朵朵
請幼兒把花貼到自己身上,同時會說1朵花、2朵花、3朵花……。貼好後進行游戲。
活動反思:
數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教會幼兒操作的方法。只有這樣,在老師和孩子共同努力下,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在這節活動中,先通過孩子感興趣的「禮物」,讓孩子反復練習並掌握點數的方法,鍛煉手眼協調,並且點數正確的幼兒老師獎勵小花,這樣既有驗證的作用,又起到了進一步加大難度的目的,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根據幼兒發展水平的不同,設定不同的目標,充分考慮孩子的個體差異性。
二、
今天,孩子們在園上了一堂數學活動,名字叫《數數有多少》。小班的孩子對5以內的數字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手口一致地點數與說總數的能力還有所欠缺,所以設計了這堂活動。《數數有多少》的目標是:1.能收口一致地點數10以內的數。 2.對點數活動產生興趣。目標中是要點數10以內,小班幼兒對於情景化的游戲,特別喜愛。
本次活動幼兒自己操作得不是太理想,在活動剛開始,教師請幼兒看數字拍手,小朋友們大都能拍對,只有少數幾個人在其他幼兒拍完後還繼續拍手,沒有數量的概念。當老師請小朋友們在紅、藍、黃船中尋找一樣多的船時,小朋友們都能找對,可讓孩子們自己找圖片中一樣多的物體塗色時,有的幼兒就找不對了,我覺得原因有兩個:
1.有的幼兒數概念不強,不會手口一致地點數物體數量,所以他會數錯,導致操作錯誤。
2.有的幼兒不會在同一格子中找一樣多的物體,常常跨格子尋找,也會導致結果錯誤。
結合以上兩點經驗,我覺得以後再次上數學課時,第一要加強幼兒數概念的訓練,多給幼兒手口一致點數的機會,或在數學角投放相應的材料讓幼兒練習;第二,在幼兒操作之前,教師一定要把操作要求講清楚,必要時還可以讓幼兒復述一遍,讓幼兒知道要做什麼,應怎樣去做,這樣幼兒操作的正確率才會高。
㈣ 大班數學教案《蔬菜和水果》分類
活動設計背景
數學活動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比較抽象、枯燥的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讓幼兒在生活中與游戲中輕輕鬆鬆地學習數學;如何變「傳授為主」為「以幼兒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幼兒真正地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於是,我嘗試設計並實施了以下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動目標
1.動手操作,能夠按物品的特徵分類,
2.體驗團結合作的快樂,學會謙讓;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夠按物品的特徵分類
難點:感知分類的概念;
活動准備
各種顏色的圖形卡片,玩具,鉛筆,書若干,動物圖片數張,白紙;
活動過程
一.整理物品
1.小熊搬新家,小朋友幫助它把玩具和學慣用品整理出來,擺放到合適的位置。
2.幼兒動手整理,對物品進行分類擺放。
3.談話;你對物品是怎樣整理並進行分類的?
二.分卡片
1.小朋友都累了,小熊家有這么多的圖形卡片,讓我們玩一玩分類的游戲吧!
2.動手操作,幼兒自由分類。
3.討論:你是怎樣分的?
三.動物分類
1.小熊搬新家,它邀請了很多小動物來做客,它們是誰呢?(出示動物卡片)
2.小朋友,我們把這些動物分一分,你想怎麼分?
3.粘貼畫.按動物特點分成飛.走.游三類.將小動物送到它們經常活動的地方,快樂的游戲。
活動延伸;這些小動物除了按其特點來分,還可以有很多種分法,想一想還可以怎樣分?下一節課我們來繼續分類。
㈤ 幼兒園大班數學 兩個兩個一數 教案 著急著急,謝謝
教育目標 :
1、學習1—20按群計數,兩個兩個數;
2、建立數群概念。
教具組成 教師演回示板一套,答幼兒人手一套學具。
活動過程 一、 活動導入:
教師和幼兒玩數單雙數的游戲,從1到10,再到20。
二、 活動組織:
1、請小朋友在插板上的第一行插上兩個紅棋子,再插兩個黃棋子,兩個藍棋子,兩個綠棋子, 2個黑棋子,一共10個棋子。
2、教師提問:
一共插了幾種顏色的棋子?每種顏色共有幾個棋子?數一數一共有多少棋子?
先讓幼兒按個數數,再按顏色數——2、4、6、8、10。
3、請幼兒照第一行的樣子插同樣的棋子,同時說出12個棋子,14個棋子,16個棋子,18個棋子,20個棋子。
4、請幼兒說說怎麼數速度快?為什麼?
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兩個兩個數的練習,讓幼兒藉助顏色的區別進一步感知雙數遞進的規律。
5、游戲「聽聲音拿棋子。」
教師拍一下手,請小朋友拿掉2個棋子,同時讓幼兒練習兩個兩個數,直至把棋子全部拿掉。
三、 結束
收回插板。
四、 活動延伸
戶外體育活動的報數游戲,數字表的點數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