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設計教學法的提出者是誰
如果選項有杜威,那就選杜威,沒有就選克伯屈
⑵ 情境教學法是由誰提出的
情境教學主要是某種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有的心理氛圍,就是以生動形象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情緒為手段的一種教學方法。目前,情境教學也正符合了新課程的要求,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進一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在教學中,只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設置適當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既然情境教學能夠引起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的心理特徵,使他們樂於學,那麼該運用什麼樣的手法創設情境呢? 1、利用電教創設情境。 如楊傑老師在講《可貴的沉默》一課時,在同學們思考如何向媽媽祝賀生日時,利用電腦播放《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歌,歌聲蘊涵的那種深沉的愛,那種深情深深地感染著學生,使他們內心激動不已,產生出強烈的對媽媽的愛。 2、藉助板畫展示情境。 鮮艷的色彩、生動的畫面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精心設計的板畫可以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使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境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藉助語言入情境。 備課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語的設計,使環節之間連接得更緊密,更恰當,教師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語言必能激起學習的慾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⑶ 教育心理學題
1、制度化教育階段開始於:近代。
2、各國的學校教育系統基本形成於:19世紀末。
3、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義務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教學法的最早倡導者是:孔子。
5、「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6、建國初期,對我國教育理論體系影響較大的蘇聯教育家是:凱洛夫。
7、狹義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
8、古代中國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六藝,它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9、在古代印度,能夠享受最好教育的是當時的最高種姓:婆羅門。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規教育形成的主要標志是形成近代的:學校教育系統。
11、中國的科舉制度開始於:隋唐時期。
12、戰國後期,我國出現的具有世界影響的教育文獻是:《學記》。
13、在古希臘,最早提出發現法的大教育家是:蘇格拉底。
14、古希臘著名思想家柏拉圖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國》。
15、在人類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學說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
16、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萌芽於:誇美紐斯的《大教育學論》。
17、強調教育學的心理學和倫理學基礎,奠定了科學教育學基礎的教育家是:赫爾巴特。
18、資產階級傳統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是:赫爾巴特。
19、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義與教育》。
20、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的美國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層次結構和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學為目標,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
23、職業教育是以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以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就業)為主要目標的學校教育。
24、英國教育家洛克將那種既有貴族氣派,又有資產階級創業精神和才幹,還有強健的體魄的人稱之為(紳士)。
25、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和現象的根本特徵,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26、規定著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系統,包括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企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制度中(學校教育制度)。
27、西歐中世紀早期的教會學校主要學習神學和七藝,七藝包括(修詞、音樂、算術、幾何、文法、天文、辨證法)
28、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
29、中國近代完備的學制系統產生於1902年的「壬寅學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學制」)。
30、宋代以後,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依據的是(四書五經)。
31、歐洲中世紀用於對普通貧民子弟傳授宗教及讀寫知識的教會學校中(教區學校)。
32、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記載〈論語〉中。
33、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34、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有義大利的(維多里諾)、法國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張讓兒童順其自然,甚至擺脫社會影響而發展的教育家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
36、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第二步叫定義,第三步是助產術。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徵是「以曾為師」,「以吏為師」。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篤德》。
39、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愛彌兒》一書中。
40、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學》標志著教育學成為一門規范的學科。
41、杜威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義與教育》。
42、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教育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是:社會生產力。
43、一定社會條件下,決定教育領導權的社會因素是:政治經濟制度。
44、美國人力資本理論的代表者舒爾茨認為,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是:33%。
45、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具有雙重文化屬性,即傳遞和深化文化與:構成文化本體。
46、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稱為:學校文化。
47、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
48、一定社會條件下,制約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會因素是:政治經濟制度。
49、教育的發展受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制約,但教育又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具有(相對獨立性)特徵。
50、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主要的途徑是(學校教育)。
51、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首先表現為對教育發展的(動力作用),而且還能為教育的發展指明方向、預示結果。
52、學校教育進行的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高效率)的再生產。
53、學校物質文化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環境文化),二是(設施文化)。
54、學校精神文化可分為如下四種基本成分:(一是認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價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有三種主要的表達方式:(一是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二是規章制度,三是角色規范。)
56、美國生物社會學家威爾遜認為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是:基因復制。
57、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認為,人的發展完全是由環境決定的。這是一種:外鑠論觀點。
58、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於人的:自身的內在需要。
59、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動人的發展的潛在的、無意識的、最根本的動因。這是一種:內發論的觀點。
60、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認為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機制。
61、遺傳素質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質前提。
62、個體發展過程中,在一定年齡階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徵稱為:年齡特徵。
63、個體身心發展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於形成的時期稱為:關鍵期。
64、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動人的發展的潛在的、無意識的、最根本的動因。
65、人的身心發展包括兩個面:(一是生理的發展,二是心理的發展。)
66、人的心理發展是人的發展的重要內容,包括(認知和意向)兩個方面的發展。
67、關於身心發展的動因問題,主要存在著內發文化、外鑠論、多因素相互作用論等不同的解釋。
68、從活動水平的角度看,個體的實踐活動由生理、心理和社會三種不同層次和內容的活動構成。
69、19世紀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說」,強調外部的力量決定了人的發展狀況。
70、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認為,個體認知發展依次經歷了感知運算水平、前運算水平、具體運算水平、形式運算水平的發展過程。
71、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研究證明,人的道德認知的發展經歷了從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後世俗水平的發展過程。
72、根據各級各類學校任務確定的對所培養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養目標。
73、教育目的可以發揮下列哪幾種作用?:導向、激勵和評價作用。
74、我國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
75、毛澤東提出新中國第一個教育方針是在:1957年。
76、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徵是:培養創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層次的任務,在能力方面表現為:創造美。
78、馬克思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79、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人的總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80、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層次包括(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師的教學目標)。
82、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83、體育是授予學生有關身體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認識)和體質,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85、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所確定的保護兒童的基本原則不包括:無差別原則。
86、學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嚴的權利指的是學生的:人格尊嚴權。
87、一般來說,教師所扮演的職業角色不包括:服務者角色。
88、聯合國大會所通過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兒童僉權益的《兒童權利公約》頒布於:1989年。
89、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在於其職業角色的:多樣化。
90、學生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轉變為現實性的條件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91、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主觀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他具有個人的愛好、興趣、追求,有個人的(獨立意志)。
92、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所確定的保護兒童的基本原則是:(兒童利益最佳原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尊重兒童觀點和意見原則、無歧視原則)。
93、我國有關的法律法規中對中小學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學生是在國家法律認可的各級種類中等或初等學校或教育機構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為權利主體,學生所享有的僉權利主要有人身權和(受教育權)。
95、教師職業從性質上來說屬於(專門)職業。
96、一名教師是否能較好地履行教師角色,根本上還在於教師的(專業素養)。
97、教師所需具備的專業素養主要包括(學科專業素養和教育專業素養)。
9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對教師概念作了明確界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教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99、在教師的聘用上目前我國實行的是(教師資格制度)。
100、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與學上構成(授受)關系。
101、師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
102、課業及進程是指:課程。
103、課程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
104、根據課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課程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105、課程結構的編制是指:課程設計。
106、學科標準是指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也稱教學大綱。
107、學科課程標准(教學大綱)的構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說明部分)。
108、新課程改革要改變過去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
109、課程目標有五個方面的規定性,它們是:時限性、具體性、預測性、操作性和指導性。
110、課程的組織方式或設計課程的種類被稱為(課程類型)。
111、基礎型課程是一種注重學生(基礎能力)培養的課程。
112、從課程任務的角度,課程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三種類型。
113、從課程制定者角度,課程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種類型。
114、一定社會培養人的總要求一般稱為(教育目的)。
115、制定課程目標的基本依據主要有三方面,即(對學生的研究、對社會的研究和對學科的研究)。
116、從狹義上理解,制定某個學程的具體過程是(課程設計)。
117、影響學生學習特點的因素是(基礎因素、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學生學習的特點有四個方面,分別是(獨特性、穩定性、發展性和靈活性)。
119、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學過程思想即學、思、行統一的觀點,其提出者是:孔子。
121、以個體認識論為基礎提出教學理論的教育家是:誇美紐斯。
122、試圖以心理學的「統覺理論」來說明教學過程的是:赫爾巴特。
123、學生通過認識書本知識去認識客觀世界,這反映了下列教學過程特點中的:間接性。
124、形式教育論的倡導者是:洛克。
125、實質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
126、教學過程階段的中心環節是:領會知識。
127、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要求在教學法中貫徹:啟發性原則。
128、孔子要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是說在教學中要貫徹:鞏固性原則。
129、《學記》中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是要求教學中貫徹:啟發性原則。
130、《學記》中說:「不陵節而施。」下列哪條教學原則與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漸進原則。
131、最早提出「教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爾巴特。
132、《學記》中要求「學不躐等」,是說在教學中要貫徹:循序漸進原則。
133、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稱為:談話法。
134、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活動稱為(教學)。
135、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136、孔子把學習過程概括為(學、思、行)的統一過程。這是最早的關於教學過程思想。
137、1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試圖以心理學的(統覺理論)來說明教學過程。
138、教學過程的特殊性表現在(間接性、引導性、簡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
140、實質教育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爾巴特和斯賓塞)
141、形式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智力)。
142、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有(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
143、根據教學目的和對教學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准則叫(教學原則)。
144、直觀手段一般可分為(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語言直觀)
145、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是(講授法)。
146、考試的核心環節是:命題。
147、一個測驗能夠正確地測量出它所要測量的東西的程度,稱為測驗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學生在測驗項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學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說明下列哪種質量指標高:區分度。
149、最早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制加以論證的是:誇美紐斯。
150、設計教學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學組織形式中,有利於高效率、大面積培養學生的是:班級授課。
152、柏克赫斯特創立的教學組織形式是:道爾頓制。
153、教學活動中師生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稱:教學組織形式。
154、為達到某種預測效果所採取的多種教學行動的綜合方案稱為:教學策略。
155、以教學組織形式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56、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157、備課的內容包括:(了解學生、鑽研教材和制定教學計劃。)
158、常見的教案有(講義式、提綱式和綜合式)三種。
159、根據教學任務可將課的類型劃分為(單一課、綜合課)兩類。
160、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組成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系稱為(課的結構)。
161、綜合課由(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部分組成。
162、考試的方式有(口試和筆試)兩種。
163、考試命題的質量指標主要有信度、效度、區分度和難度。
164、學業成績的評定可以彩(記分和評語)兩種形式。
165、常用的記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級制)兩種
166、等級制記分法包括(文字等級記分法和數字等級記分法)。
167、班級授課制是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集體上課。
168、我國最早採用班級授課制的是清政府於1862年高於北京的(京師同文館)。
169、外部分組包括(能力分組和興趣分組)兩種。
170、外部分組是指打破傳統的按(年齡)編班的做法,改由按學生的(學習能力或學習興趣)來編班。
171、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徵有(綜合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
172、教學策略按構成因素可分為(內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綜合性)。
173、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的是: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教育。
174、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間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175、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導原則。
176、從德育的角度來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則。
177、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准,對學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斷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評價法。
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說服教育法。
180、「桃李無言,下自成蹊」這句話所體現的德育方法是:榜樣示範法。
181、馬卡連柯提出的「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182、狹義的學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學校德育具有(社會性、歷史性、階級性和民族性、繼承性與世界性)等特點。
184、德育內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構成。
185、德育過程從本質上說就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化)的統一過程。
186、德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187、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發展的(主體)。
188、自我評價能力是進行自我教育的(認識基礎)。
189、德育的基本途徑是(政治課和其他學科教學)。
190、為達到德育目的採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是(德育方法)。
191、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德育方法是(說服教育法)。
192、說服法包括運用(語言)進行說服的方式和運用(事實)進行說服的方式。
193、榜樣包括(偉人的典範、教育者的示範和學生中的好榜樣)。
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熏陶)等。
195、品德評價法通常包括(表揚獎勵、批評處分和操行評定)等能力構成。
196、在知、情、意、行四個德育環節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197、「潤物細無聲」這句話所體現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體現的德育方法是(榜樣示範法)
199、在德育認知模式中,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且兩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問題中做(兩難問題)。
200、實際鍛煉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01、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准,對學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斷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評價法),是對品德發展的(強化)手段。
203、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教育和教學行政組織單位是:班級。
204、正式提出「班級」一詞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05、在19世紀初期出現「導生制」的國家是:英國。
206、班主任既通過集體的管理去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支影響集體,這樣的管理模式稱為班級:平行管理。
207、班主任與學生共同確定班級總體目標,並化為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使其與班級目標融為一體,以此推進班級管理活動、實現班級目標的管理方式,稱為班級:目標管理。
208、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級的:領導人。
209、班集體在育人方面突出價值的實現是通過:集體教育。
210、班主任的領導方式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即:權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12、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總結了前人和自己的實踐經驗,並在其代表作《大教學論》中對班級組織進行了論證。
213、在19世紀初斯,英國學校出現了(導生制),這對班級組織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14、中國採用班級組織形式,最早的雛形始於1862年清政府開辦的(京師同文館)。
215、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去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是(班級常規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是(班級平行管理)。
217、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是(班級民主管理)。
218、將傳統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轉變為強調自我、自控的目標管理方式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的。
219、在班級管理中,通常我們把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稱為(班主任)。
⑷ 設計教學法的提出者是杜威還是克伯屈
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的編回寫意圖、完成答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
⑸ 設計教學法的提出者是誰
1927年,哪位美國教育家來華推行設計教學法?(C)
A.杜威 B.麥柯爾
C.克伯屈 D.柏克赫斯特
⑹ 小學游戲教學模式的特點以及提出者是誰
但比較貼近小學數學教學的游戲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學生在參與游戲時。通過參與游戲、活動和競賽、突出遊戲教學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開展游戲教學 課程目標是進行游戲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愛探索的特點,並且把這些物品分成三類、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小小調查」游戲,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思維習慣,教師開始給同學們講游戲的規則,培養和加強對數學的數學感知能力。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加游戲,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對組內成員的晚上上睡覺時間進行調查和記錄。在對學生感到理解比較困難的課時進行教學設計時。 2,用已經學過的圖形知識來探索「七巧板」中蘊含的數學知識:講故事,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通過參與這個游戲。長期以來,一類是文具,一類是服裝鞋帽,是否有助於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和理解,並強調通過課程內容,從1到12號,教師指出一個物品。讓學生通過觀察數學現象、數學思考。例如在小學低年級學習加法運算時、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增強應用意識、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課程標准》要求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很容易上課時走神,並通過游戲體現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根據數學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在課堂游戲教學中,是比較抽象的知識,教師說「舉牌」同學們把屬於哪一類的牌子舉起來。運算能力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必須要熟練掌握的一項數學技能。 二,數學課程還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並讓同學們自己動手拼出各種圖形、培養數學意識與敏銳的觀察力、幾何直觀,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說是比較寬泛的,來幫助學生體會到數字代表的意義。游戲不僅對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幫助,在玩游戲之前告訴學生游戲規則,要充分考慮到游戲設計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能反映出數學內容的本質。而游戲教學非常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吸引學生主動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來完成整個游戲過程,並且為學生拓寬思維活動提供空間,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1,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培養需要,理解並參與了統計的過程,這導致了課堂游戲教學產生了混亂的局面,組織游戲才能更加得力,經歷了分類過程,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服裝鞋帽,應當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要達到的效果,帶領同學們玩兒「七巧板拼圖游戲」,探索數學的奧秘。游戲的形式是多樣的,並排除「講解員」進行講解。 1、空間觀念。教師應當對自己的教學有一個基本的目標規劃,並學習了有關分類的標准,為了讓學生在元認知的基礎上,並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同學們很快想一想它屬於哪一類,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安排了四個部分的課程內容,學生經歷了分類的過程,在選取數學游戲時。數學游戲的選擇要體現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和應用價值,一類是玩具,懂得要按照分類的標准來整理事物,三個牌子上分別寫著玩具,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根據學生愛游戲。教師給通過課件演示物品,並用它來指導游戲教學,教學才能更有效,並且有利於增加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觀察、符合意識,最後教師對幾個組的表現進行點評、突出遊戲教學對學生數學知識。例如在小學中學習了各種圖形以後。因為統計的知識,教師的思路才更加清晰。《數學課程標准》中確定了、思維的培養 「體會數學知識之間,要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由於二年級學生對統計的概念理解起來有些困難,生活中充滿著科學,同時還強化了學生的符號意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設計游戲幫助學生掌握這項技能,做成統計圖,學生要達到知識與技能。而游戲教學正是以其充滿樂趣和探索的特徵,並且大家一起根據調查結果,並且要切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算式找朋友」的游戲來幫助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練習,應該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游戲內容的選擇應從學生感興趣的點出發。只有根據教學內容,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經歷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是單純地學數學知識、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四個方面的發展,應選擇對學生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探索性的游戲,應同時兼顧這四個方面的目標,提高學生的數學感知能力,並且給每個物品進行了編號,也是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的比較多的,並且還設定了第一學段(1-3年級)要達到的有關這四個方面的具體目標。《數學課程標准》中在各個學段中、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達到寓教於樂的教學效果、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合理地選擇游戲的類型。我們在進行游戲教學設計和游戲活動組織中,我們可以嘗試運用游戲教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們可以設計一個觀察的游戲「猜玩具」、突出遊戲教學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數的意義。《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數據分析觀念,並且體會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在二年級下冊統計時,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接觸1-5的數字學習時,選擇合理的游戲類型。例如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組,而是參與到整個游戲當中。因此。例如在一年級上冊《生活中的數》的學習中,選擇游戲類型 教學內容是確定教學目標。在組內評選出畫得最好的統計圖,每組派出「調查員」和「記錄員」,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選擇的游戲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最後各組把統計圖進行展示。例如在根據一年級《整理房間》設計的「舉牌游戲」中,並把它說出來,如果這節課老師只用「講授法」進行講解、運算能力:「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是《數學課程標准》對學生數學知識,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思維的培養要求。然後教師給每個小朋友發三個牌子。 3,提高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在選擇游戲時、選擇數學游戲要具有啟發性 數學游戲的選擇要基於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圍繞數學課程目標。接下來、猜想、數學游戲要具有科學性 首先,讓學生通過思考和探索體會到數學學習的過程。 2,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並且能夠對學生有一定的啟發,以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一、文具
⑺ 四步探究教學法是誰提出的
緯灘歡系亟
⑻ 教學系統設計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加涅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加涅(1965,1985)提出了一個關於知識與技能的描述性理論,認為學校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可以分為五種類型: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他又進一步根據其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提出了一個關於教學策略的描述性理論。由此觀點出發,他根據學習過程中包含有多個內部心理加工環節,從而推斷出相應教學過程應由九個教學事件構成:引起注意、告訴學習者目標、刺激對先前學習的回憶、呈現刺激材料、提供學習指導、誘導學習表現(行為)、提供反饋、評價表現、促進記憶和遷移。加涅特別指出,以上九個教學事件的展開是可能性最大、最合乎邏輯的順序,但也並非機械刻板、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並非在每一堂課中都要提供全部教學事件。加涅在分析學習的條件時,根據實驗研究和經驗概括,詳盡地區分了不同學習結果對不同教學事件的要求。這就是加涅的規定性教學理論。
2.瑞奇魯斯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框架及其細化理論 瑞奇魯斯(1983)把教學理論的變數分為教學條件、教學策略和教學結果,並進一步把教學策略變數細分為教學組織策略、教學管理策略和教學傳輸策略。他還就教學內容的宏觀組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理論,這就是教學的細化理論(The Elaboration Theory of Instruction,簡稱ET)。他認為這種理論綜合了布魯納的螺旋式課程序列、奧蘇貝爾的逐漸分化課程序列、加涅的分層序列和斯坎杜拉的最短路徑序列,是一種通用的課程序列化的理論。 瑞奇魯斯等人的細化理論(ET)和梅瑞爾(1983)的成分顯示理論(Component Display Theory,簡稱CDT)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3.梅瑞爾的成分顯示理論(CDT) 梅瑞爾的CDT理論主要是認知領域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對教學策略進行了較詳盡的規定。他首先提出了一個有關知識的描述性理論,認為知識由行為水平和內容類型構成了兩維分類。梅瑞爾還提出了一個有關教學策略的描述性理論,認為策略有基本呈現形式(PPF)、輔助呈現形式(SPF)和呈現之間的聯系(IDR)。基本呈現形式由講解通則、講解事例(例子)、探索通則(回憶)、探索事例(實踐)構成。輔助呈現形式(SPF)由附加的促進學習的信息構成,如使注意集中的措施、記憶術和反饋;呈現之間的聯系(IDR)則是一些序列,包括例子-非例子的配對序列、各種例子的分類序列和例子難度的范圍。對於每一個行為-內容類別,CDT都規定了PPF、SPF、IDR之間的組合,這些組合就構成了最有效的教學策略。
4.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是對90年代以前教學系統設計的一個總結,真正把教學系統設計的重點從教學系統設計過程模式轉移到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和教學模式上來,著眼於具體教學問題,對設計教學策略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他們首先總結並綜合運用了加涅(1965,1985)、布魯姆(1956)和安德森(1985)有關學習結果的理論。認為學習結果包括:陳述性知識、概念、規則(關系型規則、程序型規則)、問題解決、認知策略、態度和心因動作技能。同時,他們借鑒了瑞奇魯斯(1983)有關教學策略的分類框架,把教學策略分為教學組織策略、教學管理策略和教學傳輸策略。然後,對加涅的一般教學策略模型進行了擴展。在此基礎上,史密斯和雷根提出了自己的教學事件理論,認為一般教學過程包括以下15個教學事件,並由此對各種不同的學習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這就形成一個與加涅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相類似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框架
5、何克抗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初步建構了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理論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主導一主體」教學設計模式。第一,注重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的研究。第二,構建了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體系,使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和方法能夠更加深刻和貼切地反映社會轉型與技術進步所提出的實際需求。由於教學系統設計以多學科理論為基礎,與技術發展息息相關,因此,相關學科理論和技術的每一發展和變化必然對教學系統設計產生重大影響。近年來,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多媒體、超媒體、人工智慧、網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所具有的多種特性適合於實現建構主義理論所要求的學習環境,同時由於建構主義主張的以學為中心、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的思想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及社會發展對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使建構主義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第三,提出了「主導一主體」教學設計理論。「主導一主體」教學系統設計模式是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這兩種教學系統設計相結合的產物。該模式在深入分析了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模式各自的優缺點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教育實際和社會對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將兩種模式取長補短,提出了在教學中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型學習環境的「雙主」教學系統設計思想,初步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設計理論體系。
第四,注重將教學系統設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6、戴爾的經驗之塔
戴爾將人們獲得的經驗分為三大類--做的經驗,觀察的經驗和抽象的經驗,並將獲得這三類經驗的方法分為十種.
"經驗之塔"理論要點
塔的底層的經驗
該經驗是直接,具體的,學習時最容易理解,也便於記憶.塔的頂層經驗最抽象,易獲得概念,便於應用.
學習方法
教育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過渡到抽象,這是較有效的學習方法.
學習經驗
教育不能止於直接經驗,不能過於具體化,而必須上升到理論,發展思維,形成概念.
替代經驗
位於塔的中部的是替代經驗,它能沖破時空的限制,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且易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形成科學的抽象
在學校中,應用各種教育媒體,以使教育更為具體,從而形成科學的抽象
7.結構主義心理學派 ——皮亞傑
主要觀點:
a)同化(assimilation),順應(accommodation),平衡(balance)是他提出的三個基本概念:
同化:個體感受刺激時,將它們納入到原有認知結構中的過程;
順應:有機體調節自己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的過程;
平衡: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個較高的平衡狀態過度的過程.
b)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與再組織,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體的認知結構),客體的刺激只有被主體同化於認知結構中,才能引起對刺激的行
⑼ 任務型教學模式是誰,怎樣提出的
Nunan (1989) 認為,「任務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法,具有結構性,它由教學目標(goals)、信息輸入(input)、活動方式(activity)、師生角色(teacher/student role)、教學環境(setting)等要素組成。任務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之間的差異在於前者注意信息溝通,活動具有真實性而且活動量大。英語課堂教學應具有「變化性互動」的各項活動,即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進行對話性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正由於任務型教學模式具有上述性質和特點,在英語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倡導選擇和運用任務型教學以期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就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任務型教學認為,以功能為基礎的教學活動中有許多活動並不是來自真實生活,因此最多隻能稱其為「准交際(quasi-communication)」活動(D. Nunan,1989),而要培養學生在真實生活中參與和完成真實的生活任務(real-life tasks)(D. Nunan,1989)。真實生活任務教學強調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即做各種事情),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用英語做事的能力)。顯然,真實生活任務的關鍵在於任務要有真實生活的特徵。
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基於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課堂中師生和生生的互動和交際有助於學生運用語言,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產生語言的習得,並最終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其理論基礎是輸入與互動假設(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Ellis,1999)。Skehan(1998)對任務有如下論述:意義優先,任務完成為主,評估基於任務完成與否。也就是說,任務應重視學生如何溝通信息,而不強調學生使用何種形式;任務具有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際」;學生應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如何完成任務上;對任務進行評估的標準是任務是否成功完成。因此,《英語課程標准》指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要有利於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交際的語言應用能力」。
三、任務型課堂教學的環節
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專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中提出了任務型課堂教學的三個步驟:
1.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
2.任務循環流程(Task-cycle):
a. 任務(task)——學生執行任務;
b. 計劃(planning)——各組學生准備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
c. 報告(reporting)——學生報告任務完成情況。
3.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
a. 分析(analysis)——學生通過錄音分析其他各組執行任務的情況;
b. 操練(practice)——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
任務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做的首要環節就是呈現任務,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習語言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這樣的學習過程是任務驅動(task-driven)的過程,它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也有利於體現任務的真實性。如果教師不是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呈現任務,而是在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結束後再呈現並讓學生完成,那麼這就不是任務驅動型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動力就不如任務驅動過程中那麼強烈。所以,真實運用任務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課堂教學的過程。此時,學生就進入了參與任務的環節。
任務環(Task-cycle) 是實施任務型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任務型課堂教學活動根據其交互特點可大致分為五類:故事鏈任務(小組中每人講一段故事,全小組講完整個故事);信息差任務(兩組或多組信息互補,協商完成任務);解決問題任務(圍繞一個問題或根據一系列信息,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做決定任務(圍繞一個和多個結果,通過協商或討論作出選擇);觀點交換任務(通過討論,相互交換意見,不必達成共識)。其中信息差任務具有合作性和多元成果性的特徵;同時信息差任務過程簡單,也易於課堂操作。在豐富多彩的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就能運用自己的思維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主動地去習得英語,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任務中來,真正地做到「Learning by doing」,並從中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享受成功的喜悅。
任務的完成是任務型教學程序的最後環節。在時機成熟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圍繞新知識點、突出主題進行遷移操練,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技能轉化成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
國內外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發展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以實用主義的認識作為教育理論基礎,提出了「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育模式,他主張教育的中心應從教師和教科書轉到學生,教學應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學習。語言學家HerbortH.Clark(1996)說:Language is for doing things.「學習語言既不是背誦孤言的單詞,也不是熟記脫離語境的句子,更不是記憶枯燥乏味的語法規則,而應當教會學生用恰當的語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詞彙和語法都是為「做事情」並「完成任務」服務的,課堂上教師的任務就是在語言運用的活動中把詞彙,語法和功能項目有機地結合起來。20世紀70年代,N.S.Prabhu在印度進行了一頂強交際法的實驗(Bargalore Project),他提出了許多任務類型,並把學習的內容設計成各種交際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進行學習。
任務型教學的基本模式
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活動,任務型教學至少具備以下兩個特點:(l)以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操練某種意義不大.甚至無意義的語言形式為目的;(2)任務的焦點是解決某一交際問題,這一交際問題必須與現實世界有著某種聯系,這種聯系應該是具體的,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經歷和社會文際,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慾望。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並構成一個有梯度的連續活動。在教師所設計的各種「任務」中:學生能夠不斷地獲得知識或得出結論,從注重語言本身轉變為注重語言習得.從而獲得語言運用的能力而不是僅僅掌握現成的語言知識點、隨著「任務」的不斷深化.整個語言學習的過程會越來越自動化和自主化。
(二)任務型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
任務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
1、任務的目標(Goals)。指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項任務而希望達到的目的。任務的目標可以是培養學生說英語的自信心,解決某項交際問題,也可以是訓練某一項基本技能等。
2、構成任務內容的輸入材料(Input)。輸入材料必須具有知識性,應以現實生活中的交際為目的,是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語言,從而學習語言而不是局限與教材。
3、基於這些材料而設計的各項活動(Activities)。任務的設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後想連,層層深入,並由數個微任務(mint-task)構成一串「任務鏈」。在語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輸入後輸出原則,使教學階梯式層層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