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維族動律組合教案

維族動律組合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20 20:24:04

⑴ 在維族舞中最能體現抒發自身情感的元素是哪個體態動律還是眼神神態為什麼

我們在觀賞維族舞的時候,可以發現維族舞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特別的熱情奔放,我們看到他們跳舞,就好像整個人都高興起來了。

⑵ 維吾爾族舞蹈節奏動律有什麼特點

我們大家都知道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那你知道蒙古族舞蹈的節奏及動律特點有哪些嗎?一般來說,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


各地的賽乃姆風格有所不同,和田、喀什、阿圖什、阿克蘇等地區的賽乃姆比較明快活潑、深情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伊犁賽乃姆歡快且生氣勃勃,它吸收了一些其它民族的舞蹈成分,動作瀟灑豪放,輕快利落,不時出現戛然靜止和幽默風趣的小動作;哈密賽乃姆細膩朴實,音樂比較緩慢,節奏中保留了不常見的節拍,它的舞蹈動作穩重,手腕的變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頭上左右擺動,單步較多;庫車、庫爾勒等地的賽乃姆自然細膩,內容深刻;多郎賽乃姆嘹亮豪放。


多朗舞:「多朗」一詞,是維吾爾族人的自稱,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稱。多朗舞是維吾爾族歷史悠久、形式完整、動作粗獷矯健的一種民間舞蹈,盛行在葉爾羌河畔的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地區。多朗舞以雙人對舞為基礎,是一種帶有競技性的組舞。每逢婚嫁、喜慶日歡聚時,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須自始至終跳完整個舞蹈,中途不準退出,觀眾也不得隨便離開舞場。

⑶ 民族民間舞蹈常識 維吾爾族舞蹈節奏動律有什麼特點

主要有以下特點:

①膝部連續性的微顫或變換動作前瞬間的微顫,使動作柔美,銜接自然。

②旋轉快速、多姿和戛然而止。各種舞蹈形式的旋轉,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時作競技性旋轉。

③音樂伴奏多用切分音、符點節奏,弱拍處常給以強奏的藝術處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色彩。

從頭、肩、腰、臂到腳趾都有動作。昂首、挺胸、直腰是體態的基本特徵。通過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韻味。

(3)維族動律組合教案擴展閱讀

維吾爾族民間歌舞種類:

1、賽乃姆

自娛性舞蹈。廣泛流傳在新疆各地,節奏以、拍為主,個別地區(如哈密)有拍。

賽乃姆的地區特點為:

①南疆,以喀什地區為代表,風格明快、活潑、深情、優美。

②北疆,以伊犁地區為代表,風格瀟灑、豪放、輕快。

③東疆,以哈密地區為代表,風格平穩、安詳、風趣、樂觀。習慣上在賽乃姆名稱前,冠以地區名稱,如:庫車賽乃姆、和田賽乃姆、伊犁賽乃姆等。

2、多朗舞

禮俗性舞蹈。以雙人對舞為基礎,帶有競技性的組舞。流傳在新疆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縣。

「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個別地區古代維吾爾族人的自稱。多朗舞是他們傳統風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慶日歡聚時,都跳多朗舞。

3、薩瑪舞

風俗性舞蹈。是伊斯蘭教節日時由男子在廣場上集體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傳地區為新疆喀什、莎車等地。「薩瑪」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種拍的民間舞蹈,曾盛行一時。伊斯蘭教傳入後,逐漸演變成節日的群眾舞蹈活動。

4、夏地亞納

是節日或盛大集會時在廣場上表演的群眾集體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於南疆。

夏地亞納原是樂曲名稱,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過去曾用於王宮貴族的出巡、迎送等禮儀的樂舞中,後發展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舞蹈,多在集會開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間舞蹈之後表演,如跳薩瑪舞時,一般以夏地亞納結束。

5、納孜爾庫姆

表演性男子舞蹈。以雙人對舞為主,帶有競技性。流傳於新疆吐魯番、鄯善、托克遜等地區,是婚禮、喜慶或麥西來甫中,最精彩的節目,各地多有半職業性的納孜爾庫姆藝人。

表演分為兩部分:

①對舞,節奏為拍,步法以蹲步、跳步為主,舞者以詼諧、幽默的動作模擬各種勞動或各種人物形象,如緔鞋、跛子走路等;

②競技,節奏為拍,只以鼓聲伴奏。技巧動作有跳蹲、跳轉、動肩轉等,舞者互以高難動作壓倒對方,在觀眾有節奏的呼喊聲中獻藝表演。

6、盤子舞

表演性道具舞蹈。流行於新疆庫車、喀什、伊犁、烏魯木齊、麥蓋提等地。用弦樂伴奏,節奏為拍,有專用曲調。奏樂器為:艾捷克、彈撥爾、熱瓦甫、手鼓、嗩吶、鐵鼓等。

7、手鼓舞

表演性舞蹈。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舞蹈形式,開始流傳在南北疆各地民間,後發展成為舞台節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進行。舞蹈的特點是動作敏捷、節奏多變,多用高難度的旋轉與腰部技巧。

⑷ 作為一個老師來說,維吾爾族舞蹈在課堂中的訓練價值是什麼

每一個民族的藝術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孩子在學習中可以慢慢領會這個民族的藝術文化帶給自己的感受,價值么,無非是讓學生知道的多了,懂的多了,學會一個民族的舞蹈簡單,學好就難了..........

⑸ 維族舞蹈的起源

維族舞蹈的起源為新疆,維吾爾族舞蹈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鶻族的樂舞傳統,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舞蹈藝術,廣泛流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

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是與民間音樂結合得十分緊密。

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還要加上「動脖」、「彈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裝飾,更形成了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維吾爾族舞蹈大致可分為自娛性舞蹈、禮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賽乃姆」就是一種自娛性舞蹈,不管是什麼場合,只要是喜慶的日子,男女老少都來跳舞,自由進場,即興發揮,還可以和場外的人進行交流,邀請圍觀者進場一同跳舞,使人感到親切,氣氛融洽。人們在樂鼓聲中,伴唱聲中翩翩起舞,直到盡興。

還有一種非常有特點的舞蹈是多朗舞。多朗舞來自塔里木盆地多朗地區(中國西北)。多朗舞有著結構嚴謹的舞蹈形式。開始跳舞以雙人對舞為主。

多少對不限,中途是不能退場的,直跳到競技開始,競技是旋轉,隨著樂曲的不斷變化,競技的人逐漸減少,直到只剩下一個人,這時到了舞蹈的高潮,在眾人的喝彩聲中結束。舞蹈自始至終都在「多朗木卡姆」的音樂伴奏下進行,熱烈而歡快。是維吾爾族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舞蹈。

(5)維族動律組合教案擴展閱讀:

維吾爾族舞蹈,可分為自娛性舞蹈、風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類。自娛性和風俗性舞蹈中也帶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現流傳於新疆各地的民間舞蹈主要形式有:賽乃姆、多朗舞、薩瑪舞、夏地亞納、納孜爾庫姆、盤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1、賽乃姆

自娛性舞蹈。廣泛流傳在新疆各地,節奏以、拍為主,個別地區(如哈密)有拍。賽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間曲調的一種,節奏平穩,旋律優美,適於舞蹈,後來與節奏歡快的曲調賽勒凱相結合,形成由慢轉快的兩段體的舞蹈形式,被收進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

從《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四十》關於回部樂的記載,可知賽乃姆曾是清朝宮廷回部樂中的表演項目。賽乃姆的表演較自由,無論室內室外均可進行。開始表演前,群眾圍坐,樂隊和伴唱者聚集一處。音樂開始後舞者進場,可獨舞、對舞,也可3~5人同舞。

舞者隨琴聲、鼓點由慢到快即興表演,也可邀請觀眾同舞。舞至高潮時,觀眾合著節奏拍手並歡呼助興。賽乃姆的伴奏樂器有彈撥爾、熱瓦甫、都它爾、沙塔爾、手鼓等。

以手鼓掌握舞蹈速度。賽乃姆的地區特點為:①南疆,以喀什地區為代表,風格明快、活潑、深情、優美。②北疆,以伊犁地區為代表,風格瀟灑、豪放、輕快。

③東疆,以哈密地區為代表,風格平穩、安詳、風趣、樂觀。習慣上在賽乃姆名稱前,冠以地區名稱,如:庫車賽乃姆、和田賽乃姆、伊犁賽乃姆等。

2、多朗舞

禮俗性舞蹈。以雙人對舞為基礎,帶有競技性的組舞。流傳在新疆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縣。「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個別地區古代維吾爾族人的自稱。

多朗舞是他們傳統風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慶日歡聚時,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須自始至終跳完整個舞蹈,中途不準退出,觀眾也不得隨便離開舞場。

表演時的音樂伴奏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順序進行。開始時唱散板序歌的部分無舞蹈,其他各部分的舞蹈是:奇克提麥(拍)、賽乃姆(拍)、賽乃凱斯(拍)、賽勒瑪(拍)。

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團團圍坐,鼓聲起後,紛紛邀請對手雙雙起舞,其舞步穩健豪放。隨音樂節奏由慢而快。舞蹈由雙人對舞轉為集體圈舞,又由圈舞發展成雙人競技性旋轉表演,動作勇猛、矯健。伴奏樂器有卡儂、多朗熱瓦甫、艾捷克、手鼓等。

3、薩瑪舞

風俗性舞蹈。是伊斯蘭教節日時由男子在廣場上集體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傳地區為新疆喀什、莎車等地。「薩瑪」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種拍的民間舞蹈,曾盛行一時。伊斯蘭教傳入後,逐漸演變成節日的群眾舞蹈活動。

在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時,薩瑪舞被收在歌舞組曲「麥西來甫」的開始部分。至今,在肉孜節、古爾邦節時,人們依然喜歡聚於寺院前的廣場上跳薩瑪舞。薩瑪舞的節奏有:、、、拍,拍較少見。

主要樂器為鐵鼓和嗩吶。其舞蹈動律沉穩、舒展。落腳時全腳著地,身體下壓,微頓,抬步時兩手隨身體的俯仰而輕擺,常用跳轉、擦地空轉等技巧動作。表演者多為勞動群眾,動作粗獷有力,富有勞動生活氣息。

4、夏地亞納

是節日或盛大集會時在廣場上表演的群眾集體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於南疆。夏地亞納原是樂曲名稱,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過去曾用於王宮貴族的出巡、迎送等禮儀的樂舞中,後發展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舞蹈,多在集會開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間舞蹈之後表演,如跳薩瑪舞時,一般以夏地亞納結束。

跳夏地亞納舞人數不限,表演時無固定隊形,動作不強求一致,步伐以小跳步為主,手的動作簡單。節奏為、拍。伴奏可用弦樂或吹奏樂,幾面直徑不同的手鼓或鐵鼓同時熱烈擊奏。新疆各地的夏地亞納的形式與風格各有差異,北疆的活潑,南疆的舞姿華麗,麥蓋提縣的古樸。

5、納孜爾庫姆

表演性男子舞蹈。以雙人對舞為主,帶有競技性。流傳於新疆吐魯番、鄯善、托克遜等地區,是婚禮、喜慶或麥西來甫中,最精彩的節目,各地多有半職業性的納孜爾庫姆藝人。

納孜爾庫姆的表演在《吐魯番木卡姆》的伴奏下進行,開始只是合著樂曲與伴唱跳一般性舞蹈,當樂曲轉入納孜爾庫姆專用曲調並唱到「哎,哎,納孜爾庫姆」的歌詞時,才進入納孜爾庫姆的表演。

表演分為兩部分:①對舞,節奏為拍,步法以蹲步、跳步為主,舞者以詼諧、幽默的動作模擬各種勞動或各種人物形象,如緔鞋、跛子走路等;②競技,節奏為拍,只以鼓聲伴奏。

技巧動作有跳蹲、跳轉、動肩轉等,舞者互以高難動作壓倒對方,在觀眾有節奏的呼喊聲中獻藝表演。伴奏樂器為:艾捷克、彈撥爾、熱瓦甫、手鼓、嗩吶、鐵鼓等。

6、盤子舞

表演性道具舞蹈。流行於新疆庫車、喀什、伊犁、烏魯木齊、麥蓋提等地。用弦樂伴奏,節奏為拍,有專用曲調。據傳,盤子舞源於新疆庫車民間,後流傳各地,逐漸發展成為舞台節目,由女子單人表演。

表演時舞者兩手各持一盤子,指挾竹筷,和著音樂,邊打邊舞,並在頭上頂一盛水的碗,以增加難度。麥蓋提縣的盤子舞,由男藝人表演,嘴內叼長把木勺,隨舞擊打碗。盤子舞的步法與舞姿,多來自賽乃姆。

7、手鼓舞

表演性舞蹈。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舞蹈形式,開始流傳在南北疆各地民間,後發展成為舞台節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進行。舞蹈的特點是動作敏捷、節奏多變,多用高難度的旋轉與腰部技巧。

8、其他表演性舞蹈

用道具的有擊石舞、薩巴耶(鐵環)舞、燈舞等。模擬性的舞蹈有:山羊舞、老虎舞、駱駝舞等。這些舞蹈形式也多在麥西來甫中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舞蹈工作者在各種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編撰了《維吾爾族舞蹈基訓教材》,並創作了許多優秀舞蹈節目。

如手鼓舞《摘葡萄》、歌舞《喀什賽乃姆》、大型舞蹈《多朗麥西來甫》、《拉克》及《鼓舞》、《天山女工》等,受到國內外好評。同時涌現出一批國內外知名的舞蹈演員與編導。

⑹ 維族舞的動律有哪些

由於新疆南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不同,使維吾爾族各種舞蹈既有共同的風格,又有不同的地區特色。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特點是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配合傳情達意。

從頭、肩、腰、臂到腳趾都有動作。昂首、挺胸、直腰是體態的基本特徵。通過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韻味。

其特點還表現在:

1、膝部連續性的微顫或變換動作前瞬間的微顫,使動作柔美,銜接自然。

2、旋轉快速、多姿和嘎然而止。各種舞蹈形式的旋轉,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時作競技性旋轉。

3、音樂伴奏多用切分音、符點節奏,弱拍處常給以強奏的藝術處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色彩。

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還要加上「動脖」、「彈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裝飾,更形成了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維吾爾族舞蹈大致可分為自娛性舞蹈、禮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還有一種非常有特點的舞蹈是多朗舞。多朗舞來自塔里木盆地多朗地區(中國西北)。多朗舞有著結構嚴謹的舞蹈形式。

開始跳舞以雙人對舞為主。多少對不限,中途是不能退場的,直跳到競技開始,競技是旋轉,隨著樂曲的不斷變化,競技的人逐漸減少,直到只剩下一個人,這時到了舞蹈的高潮,在眾人的喝彩聲中結束。舞蹈自始至終都在「多朗木卡姆」的音樂伴奏下進行,熱烈而歡快。

(6)維族動律組合教案擴展閱讀:

發展起源:

新疆地區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樂舞盛行的地方。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為主,對新疆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而西域樂舞對中原及其他地區樂舞,也有深遠的影響。漢、唐著名的於闐樂、疏勒樂、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等都出自新疆境內。

至今上述地區依然保持著樂舞風習,流傳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這些舞蹈大多與新疆著名古典音樂套曲木卡姆相結合,許多小型表演性節目,多在群眾歡聚娛樂的「麥西來甫」中進行。

木卡姆的演奏與麥西來甫的活動,都是新疆的傳統風習,木卡姆使民間音樂規范化,促進了民間舞蹈的發展;麥西來甫則給人們提供了學習本族、本地區風俗、儀禮,學習民間舞蹈和進行即興創作的機會。

至今的維吾爾族的舞蹈,又回到了原有基礎上進行表演,維吾爾舞蹈可分為自娛性舞蹈、風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類。娛樂和習俗性舞蹈中也存在表現和宗教信仰的因素。

至今在新疆各地民族舞蹈主要有:賽乃姆、納孜爾庫姆、多朗舞、薩瑪舞、夏地亞納、盤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⑺ 維吾爾族舞對基本功要求高嗎

維吾爾族舞蹈不論從動律與體態上都有一種特殊的美,雖然體態挺拔是貫穿於維吾爾族舞蹈始終的突出特點,但膝部的屈伸動律卻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
維族舞的屈伸大體可分為點顫式屈伸和一步兩顫式屈伸,點顫式屈伸出現在賽乃姆舞蹈節奏中,在主力腿膝部連續做輕微上下顫動的同時,動力腿腳掌有符點節奏的做點地動作,形成了一種點顫式的屈伸動律,再配合維吾爾族舞蹈上身的基本動律搖身,就形成了搖身點顫,這一動作在女性舞蹈中常見。墊步、三步一抬都包含了點顫式屈伸這種動勢。如墊步是賽乃姆舞蹈的主要步法,它連結於動作之間,在流動過程中膝部始終靠攏,並且點顫式屈伸始終貫穿其中。所以在學習維族舞中,只有扎實掌握這種點顫式屈伸,再加上膝部的控制力量,掌握重心移動時的平穩狀態和保持上身立腰、挺拔的體態,才能表現出墊步橫向平穩流動的動感特點。
「一步兩顫」式屈伸在齊克提麥舞蹈中有所體現,這種屈伸是膝部做規律性的顫動,即:一步兩顫,一小一大。顫動時平穩有力,平穩中帶有內含起伏,使步法形成平穩沉浮的動感特點。顫步是齊克提麥舞蹈的主要步法動律,它的特點就是一步兩顫式屈伸。要想達到維吾爾族舞蹈腳下「微顫而不竄」這一特點,必須先從膝部屈伸練習開始,訓練膝部使之達到既有控制又富有內含的彈性這一動律特點。正是這種點顫式屈伸,一步兩顫、一小一大有機結合的屈伸動律,才體現出維吾爾族舞蹈特有的風格特點。

⑻ 維族舞蹈有什麼特點

維吾爾族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有代表性。還要加上動脖子彈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裝飾,更形成了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
體態的基本特徵:強調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產生的立感給人一種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覺。這一體態的形成是經由維吾爾族的第一舞人傑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汗的規范而形成的。

節秦的基本特徵:多用切分音附點節秦和弱拍上給以強勢的藝術處理。如舞蹈動作中的腕頭的挑腳步的三步一抬中的後踢步都是弱拍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特點。

基本特徵:為膝部規律性的連續顫動和變換動作時的一瞬間的微顫,使其動作銜接自然瀟灑柔美,「擅長運用頭,眼和手腕」。
技巧的基本特徵:腰功和快速旋轉。腰功包括板腰側閃腰快速的軟腰和慢速的控腰其中側閃腰在舞蹈中較常見也別具特色。旋轉強調「乍動乍息」,既啟動要快而強勁,停止要馬聚然,穩健區別於其他發間舞的旋轉。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繼承了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鶻的文化傳統,並吸收了古代西域樂舞的精華,形式多樣,風格獨特是用身體各部位的動作與面部表情配合,進行感情交流。舞蹈者的頭`肩`腰`背`臂`腿和腳趾都有復雜的動作,常以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穩重,細膩的風格特點。

練習的時候可以把下巴稍微的抬向你眼睛所看的方向也許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想要學好維族舞比較重要的是它的節奏,要把握好節奏的快慢和分配就能體現出組合中抑揚頓挫的感覺。再來是對維族蹈體態和神態的把握。很多時候覺得一個人其實跳得不怎麼樣,但就是吸引人,這就是他抓住了神態上的很多細節,只要做到這些,任何舞蹈學起來都不會覺得吃力了。

要懂歌曲的意思,如果是悲傷的不能太眼神。歡快的,慶祝性的或關於愛情的要看意思來表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雙手在離頭不遠的眼珠跟著手動就可以。

新疆舞蹈活潑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致,你所謂的「擺」脖子,在他們看來是「扭」。就象我們認為扭腰很性感很好看。他們覺得扭脖子好看,人顯得很生動,這個動作作為他們民族的技巧動作,也是特點動作。

中國維吾爾族自古居住在中國的西北部,有歷史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維吾爾族舞蹈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鶻族的樂舞傳統,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舞蹈藝術,廣泛流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

⑼ 傣族、維族、藏族、蒙古族的音樂特點、服飾特點、求了!~~~~

傣族舞是南方舞蹈,區別於北方舞蹈的動作大氣、舒展,整體感覺柔軟、含羞、嫵媚。傣族舞軀幹部動作注重腰、臀、胯、膝的運用。傣族舞的要領是「三道彎」——即右五位側提腕立掌手,加拾左勾腳旁掖腿,那彎曲的膝部、肘部、,提起的腕部,送出的胯部,稍彎的腰部,微倒的頭部等,這種別具一格的曲線形圖案。舞蹈動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態上的顫動,身體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獨特的三道彎舞姿造型。傣族舞屬於內向性強、柔健相合、韌勁突出的舞蹈,而藝人們跳,始終能「噴射」出濃濃的民族味,他們無論怎樣變化,也是萬變不離其宗,這恰恰是其藝術魅力所在。

蒙古族舞
「太平鼓」系用銅圈驢皮製成,呈圓形或橢圓形,鼓皮塗繪山、水、花哉或人物,飾以絨球、花穗,柄部小圈處系有小鐵環。多於豐年節日由婦女表演,分集體和單人舞兩種表演形式。舞時,左手橫握鼓柄,右手持一帶穗木棍,邊擊邊舞。動作名稱有「拜鼓」、「跑走馬」、「拉大鋸」、「撲堞」、「彈棉花」、「滾元宵」、「趕鳥」、串門」、「滾秀球」等。顧名思義,這此名目繁多、變化多端的擊鼓動作,與勞動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聯。身段動作一般比較誇張,基本舞姿多是以腰為軸心的仰、俯、傾、側。舞步開放有力,富有彈性,雜有跳、轉等技巧,亦有技藝嫻熟者可同時舞耍四、五面鼓,在身體不同部位盤繞迴旋,帶有雜技色彩。

「燈舞、盅碗舞」系節慶歡宴、親朋相聚時所跳的一種女子獨舞,主要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它的形成,與元代《倒喇》戲不無關系,《歷代舊聞》注雲:「元有倒喇之戲,謂歌也,琵琶、胡琴、箏,皆一人彈之又頂甌燈起舞」,足見其歷史悠久。對此,清陸次雲在他所作「滿庭芳」一詞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態,雙甌分頂,頂上燃燈。更口噙汀竹,擊節堪聽。旋復回風滾雪,搖絳卉,故使人驚。哀艷極色藝心誠,四座不勝情」。其溫雅婉約的技巧,可見一斑。此舞因受地點(蒙古包)道具(燈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賃藉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為軸的前俯、後仰進行表演。技藝精湛者,亦能雙手各托燃燈,邊快步奔走邊作流星般盤繞動,此時燈焰飄忽搖曳,舞姿輕盈流暢,富有獨特魅力。

「達力根巴雅爾」是鄂爾多斯草原,自古留傳著一種「招福致祥」的民間祭祀儀式。多於豐年或戰爭凱旋時舉行,以示感恩,祈求康樂太平。祭祀完畢,所有參加者便開始在草原上盡興歡歌起舞,往往跳至更深不止。主要動作有甩臂擊鼓、跪蹲請安、擰身跺足、橫擺漫步等。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真摯地表現了以游牧為生的蒙古族人民歡樂時的情感和豪邁的精神氣質。

「查瑪」(俗稱「跳神」或「打鬼」) 系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產物。於十六世紀後半葉隨同噶魯派(黃教)喇嘛教傳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 並在長期的演變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它是一種以演述宗教經傳故事為內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態各異,分「大查瑪」(主要神祗)和「小查瑪」(泛指鳥獸及侍從)兩大部分。有殿堂舞、米擴佛傳舞、寺院舞、大場舞四種表演形式,獨舞、雙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應俱全,亦可穿插即興表演。表演程式化、規范化。舞蹈語匯的運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個性劃分。一般是「大查瑪」動作沉毅堅定,莊重徐緩,「小查瑪」動作乘巧多變,靈活敏捷。表演時二者相映相襯,各具特色。如卻吉勒(閻王)舞動作勁獷悍,舉手投足都極富雕塑性;鹿神舞動作矯健奔放而有氣勢,技藝性頗強,帶有竟賽性質;好扣麥(骷 髏)舞動作靈活灑脫,時而隨鼓聲顛跑跳躍,時而故作威風狀進行喜謔表演,身體的起伏,頭部的昂垂,手的繞動舞步的踏跳配合融洽,很有韻味。「查瑪」舞在內蒙古地區流傳十分廣泛,絕大多數寺廟均於宗教節日時表演。其舞蹈形式影響甚廣,至今仍在蒙古族舞蹈的創作、表演和教學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安代舞」在蒙古族傳統民間舞蹈中,以其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健康活躍的世術特色,為各族人民所喜聞樂見。相傳很久以前,科爾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種怪病,神智恍惚,舉止失常,幾經醫治不見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車拉上女兒前往它鄉求醫。行途中車軸斷裂,女兒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繞車奔走,以歌代哭。歌聲引來附近百姓,見此狀無不潸然淚下,皆隨老阿爸身後甩臂跺足,繞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車,尾隨眾人奮力而舞,待發現時,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癒如初。消息不脛而走,以後,人們皆仿效這種載歌載舞的方式,為患有類似病症的青年婦女治病,取名「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達慕大會等群眾集會中採用,並廣為流傳,逐步發展成為自由地表現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體舞。
依據習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場地,中間立一斷軸車輪或木桿(意為鎮妖避邪之物),參加者圍成圓圈,右手握一塊綢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擺,隨領唱(領舞者)邊歌邊舞。曲調悠揚婉轉,韻味醇厚,善於表達情感。唱詞內容豐富,活潑生動,富即興色彩。舞蹈動作主要有:原地踏腳擺綢或向旁輕移:前傾身甩綢立起後向前「小踢步」邁動:邊繞圈奔跑邊甩綢;連續做「吸腿跳」步並用力向兩旁甩綢等。

「筷子舞」流傳於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烏審召旗,多於喜慶歡宴的場合由男子單人表演。舞者原地單手或雙手握一把筷子,隨著腿部韌性屈伸、身體的左右晃擺,快速抖動雙肩。兩臂松馳流暢地用筷子敲打手、肩、腰、腿等各個部位,繼而繞圈行進或直線進退。舞姿灑脫利落,擊筷動作靈巧多變。至高潮時,邊舞邊呼號助興。

「育呼爾」流傳在呼倫貝爾盟布利亞特蒙古族聚居地區,於傳統節日或喜慶的場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時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橫排或圓形,載歌載舞。主要動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 跑跳步」等。身體動律自然各諧,時而左右搖擺,時而前俯、後爺。並隨著歌聲和「育呼爾」的呼號聲逐步推向高潮。該舞爽朗、流暢,有著自由、舒展的特色。蒙族舞中另有表現賽馬、射箭、摔跤等民族習俗的舞蹈,亦有特色。

藏族舞

琳琅滿目、繁花似錦的不同類型和不同風格的藏族舞蹈中,雖然它們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和固有的審美要求,但它們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動作規律。這種精髓元素和規律構成了整個藏族舞蹈的審美概念。

「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成了它區別於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

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歷史條件、社會制度、風俗信仰、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文化傳統等有著密切聯系的,是長期在人民群眾中凝成的審美標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點外,在舞蹈的動律上還普遍存在著最基本的「三步一變」、「後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回轉」的共同規律。在這種共同規律的基礎上產生出種種不同的變化,再加上手勢的運作、腰身的韻律、音樂的區別而構成不同的舞蹈風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從腳部動作上可概括為「蹭」、「拖」、「踏」、「蹉」、「點」、「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種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勢,可歸納成「拉」、「悠」、「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輾轉、刨腿轉、踢腿轉、果諧轉、跨腿轉、跳跨轉、推磨轉、蹲轉、跪轉、掖轉、正反轉、扭腰正反轉、擰身反跨轉、點步翻身、踏步翻身、點轉、平轉、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轉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蓋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貓跳等等。

閱讀全文

與維族動律組合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