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唱歌時怎麼才能產生共鳴
1、鼻腔共鳴就是試著把嘴合著,用鼻子發音,發「嗯」,如果聲音很亮就對了,專千萬不要把聲屬音只停留在口腔里出不來,找著流鼻水後醒鼻子的感覺。
2、顱腔共鳴就是要把聲音聲點都盡量往高處走,上鄂要適當抬起來。把聲點聚集在眉心,在鼻子和眉心形成一條線,是共鳴線。
3、胸腔共鳴就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狀,發聲時,下齶自然下垂,喉咽部適當開大一些,把在硬齶上聲波振動的反射點移向下齒背上,
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再由氣管附近傳送到胸腔引起共鳴,這時,似乎感覺到是把聲音唱到胸部去一樣。
(1)唱歌共鳴教學擴展閱讀
唱歌技巧
1、氣息的訓練。培養口與鼻子同時吸氣的方法,把氣吸到肚臍下方,避免吸氣過程中出現肩膀上提的錯誤歌唱姿態。
2、鍛煉嗓子。盡量將喉嚨肌肉鬆弛,便能有效作出自然的震動。以相差半度的兩個音階,用 [a]聲進行練習。
3、控制氣息。氣息間隙性沖擊聲帶,就有了讓聲帶休息的時間,所以保持的時值反而更長。
4、學會顫音。練習顫音要學會發出長音,並活躍地抖動雙手。抖動雙手時需溫柔、鬆弛,從上到下或兩邊運動。再以快速溫柔的節奏抖動雙手。不抖動雙手,繼續發聲並嘗試延續顫音的效果,如果顫音有所流失,再抖動雙手,作感覺。
2. 唱歌時的共鳴是什麼啊
唱歌時的共鳴是指胸腔共鳴,歌唱時發出的每一個音都有肺部的力量參與專。試唱一個音,將手屬放在胸部,就會感到震動。
胸腔共鳴是聲帶振動激起氣管內空氣柱振動而傳送到肺,再擴及整個胸腔引起共振產生的整個共鳴,包括橫隔膜以上至氣管頂端的整個腦區。
(2)唱歌共鳴教學擴展閱讀:
所謂胸腔共鳴是沿襲了科學尚不發達的19世紀的說法,是一種練聲方法,一種聲樂術語。胸腔共鳴感覺的獲得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狀,發聲時,下齶自然下垂,喉咽部適當開大一些,把在硬齶上聲波振動的反射點移向下齒背上;
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再由氣管附近傳送到胸腔引起共鳴,這時,似乎感覺到是把聲音唱到胸部去一樣。唱低音(發胸聲區的音)時,以胸腔為主要共鳴器官,口腔、咽腔次之,頭腔更次之。
3. 學唱歌入門:什麼是唱歌的共鳴
一、唱歌的姿勢
正確的唱歌姿勢,不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態的表現,而且還關繫到氣息的運用,共鳴的調節以及歌唱的效果,在訓練時,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演唱習慣,做到兩眼平視有神,下頜內收,頸直不緊張,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穩定。
二、唱歌中的呼吸
首先是吸氣,在做呼吸練習時,先做好正確的演唱姿勢,保持腰挺直,胸肩松寬,頭自如,眼望遠處,從內心到面的表情都充滿情意,然後,「痛快地嘆一口氣」使胸部放鬆,吸氣時,口腔稍打開,硬軟齶提起,並與提眉動作配合,很興奮地以後腰為主,將腰圍向外松張,讓氣自然地,流暢地「流進」使腰、後背都有「氣感」,胸部也就自然有了寬闊的感覺,比如用「打呵欠」去感覺以上動作。
但呼氣時不準過深,否則使胸、腹部僵硬,影響發聲的靈活和音高的准確,吸氣時不要有聲響,反之不僅影響歌唱的藝術效果,還會使吸氣不易深沉,影響氣息的支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兩肋擴張,小腹微收的習慣。
三、發聲練習是歌唱發聲的一種綜合性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習唱歌必須以最基本的發聲練習開始。
1、做獲得氣息支點的練習,體會吸與聲的配合,利用科學的哼唱方法,體會並調節自己的歌唱共鳴。
2、學會張開嘴巴唱歌,上下齒松開,有下巴鬆鬆的「掉下來的感覺」舌尖鬆鬆地抵下牙。
3、唱八度音程時,從低到高,母音不斷裂連起來唱,口咽腔同時從小到大張開。
4、氣息通暢的配合,發出圓潤通暢自如的聲音。
四、咬字、吐字准確、清晰
發音練習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完善地演唱歌曲,所以必須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確地掌握語言的回聲,明確漢字語言的結構規律,將歌曲曲調與咬字吐字結合起來練習。練唱時,將每個字按照出聲引長歸韻的咬字方法,先念幾遍,再結合發聲練習,以字帶聲,力求做到字正腔圓,聲情並茂,演唱時發母音的著力點,應盡量接近聲區的集中點,使三個聲區的共鳴得到銜接和靈活調整。
歌唱藝術是聲音與文學相結合的藝術,我們唱好歌曲,不能只講聲音,不講感情,反之也不行,我們應對歌曲的思想內容、表現手法以及詞曲作者、歌曲的時代背景,有個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進行適當的處理,把歌曲的藝術形象准確完整地再現出來,達到以情帶聲,聲情並茂。
4. 唱歌如何練習胸腔共鳴、鼻腔共鳴和顱腔共鳴
1、胸腔共鳴就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狀,發聲時,下齶自然下垂,喉咽部適當開大一些,把在硬齶上聲波振動的反射點移向下齒背上,
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再由氣管附近傳送到胸腔引起共鳴,這時,似乎感覺到是把聲音唱到胸部去一樣。
2、鼻腔共鳴就是試著把嘴合著,用鼻子發音,發「嗯」,如果聲音很亮就對了,千萬不要把聲音只停留在口腔里出不來,找著流鼻水後醒鼻子的感覺。
3、顱腔共鳴就是要把聲音聲點都盡量往高處走,上鄂要適當抬起來。把聲點聚集在眉心,在鼻子和眉心形成一條線,是共鳴線。
(4)唱歌共鳴教學擴展閱讀:
胸腔共鳴是指我們整個肺部,也叫基本共鳴,也就是我們歌唱時發出的每一個音都有它的參與,我們試唱一個音,將手放在胸部,就會感到震動。
鼻腔共鳴是聲波在鼻骨上的振動,即將聲音的焦點定位在鼻腔。由於聲音明亮的焦點,在鼻腔,所以也叫面罩唱法。
這樣的感覺是聲音的焦點靠前,聲音薄而明亮,比較靈活,像民族。隨著焦點向後移動,聲音越來越接近美聲。
隨著焦點向後向上移動聲音的位置也就越高,越渾厚,越不靈活。越美聲化。所以美聲歌曲中高速吐字快速變換音高,都是極難的聲樂技巧。
人體聲音共鳴區共分為三個部分,亦即三個共鳴區(DIE、DREI、RESONANZEN),
第一共鳴區是頭部後腦和頭頸以及肩部位置,第二共鳴區是前額、鼻腔及上額部位置,第三共鳴區是胸腔位置。
第一共鳴區又肩負調整歌唱音域的位置,高音應當在後腦部及頭頂部,中音在後腦枕部,低音在額頭及肩部。
通常一個人所發出的聲音高、中音還好,可是一到低音就散掉了,沒有共鳴,原因出在沒把低音讓它在頭部肩部共鳴。
第三共鳴區(腹腔後部(後腰部))是最重要的聲音共鳴區,它是聲音的基礎,被稱為基礎音,它的重要性有如房屋的基礎。
第一共鳴區、第二共鳴區不是「發聲點」,如果把第三共鳴區的位置移到背部,和第一共鳴區及第二共鳴區連結在一起,
則形成了人體的樂器,發出的聲音則共鳴豐滿圓潤,反之則聲音單薄幹澀尖銳不堪入耳。
第二共鳴區是由好幾個共鳴點串連起來的,亦即眉間、鼻樑、鼻尖、上齶、下齶、牙齒、觀骨等。
要想做到有強有弱的聲音,必須先要了解聲音「前面」和「後面」的問題,要想明了聲音「前面」和「後面」的問題,
要先明白「開母音」(Aperto)和「閉母音」(Accuto)的關系,「開母音」就用前面來唱,「閉母音」就以後面來唱,
所謂前面就是第二共鳴區加上第三共鳴區唱出開的聲音(Aperto)。所謂「後面」就是第三共鳴區和第二共鳴區再加上第一共鳴區唱出蓋(或稱閉)的聲音(Accuto)。
要唱漸強時先要把聲音的芯抓到,然後以此芯作為發聲點,將氣在第三共鳴區內擴散膨脹,使它好象變成氣球。
之後,把它推向背部及後腰部增加其氣壓,同時加入第二共鳴區,此時聲音的芯要保持好,不可失去。
漸弱時只要把氣壓逐漸減少,抓緊聲音的芯,使聲音回到胸口發聲點,然後用氣息切除聲音,使之停止,此時下腹往上的力量必須增大兩倍,否則無法使聲音回到胸口發聲點。
5. 唱歌時候有哪幾種共鳴的發聲位置,要怎麼練習呢
唱歌發聲器官:它包括喉頭、聲帶。喉頭是一個精巧的小室,位於頸前正中部,由軟骨、韌帶等肌肉組成。
發聲練習是歌唱發聲的一種綜合性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習唱歌必須以最基本的發聲練習開始。
1、做獲得氣息支點的練習,體會吸與聲的配合,利用科學的哼百唱方法,體會並調節自己的歌唱共鳴。
2、學會張開嘴巴唱歌,上下齒松開,有下巴鬆鬆的「掉下來的感覺」舌尖鬆鬆地抵下牙。
3、唱八度音程時,從低到高,母音不度斷裂連起來唱,口咽腔同時從小到大張開。
4、氣息通暢的配合,發出圓潤通暢自如的聲音。
5、咬字、吐字准確、清晰。
(5)唱歌共鳴教學擴展閱讀:
關於唱歌呼吸法:
1、學習正確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藝術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礎。由呼吸控制的歌聲才是聲樂,呼吸是歌唱的原動力。聲樂界有「誰懂得呼吸,誰就會唱歌」之說,說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確實是歌唱者首先應該學會的一項基本功。
2、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氣,將氣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氣息時使下肋骨附近擴張起來,腹部方面,橫膈膜逐漸擴張,使腹部向前及左右兩側膨脹,小腹則要用力收縮,不擴張。
背部要挺立,脊柱幾乎是不動的,但它的兩側卻是可以動的,而且也是必須向下和向左右擴張的,這時氣推向兩側與背後並貯在那裡,保持住然後再緩緩將氣吐出。呼吸不要聳肩用丹田呼吸,注意找好歌曲的節奏